焦秉贞高清大图: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90)唤醒黑人惨痛的历史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24:44
                                  腾小松画

          莫里森的获奖评语是:“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唤醒黑人惨痛的历史记忆

          译    名:托妮·莫里森
          出生年月:1931、2——

          国    籍:美国
          代表作品:《宠儿》
          获奖评语: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瑞典文学院破天荒的连续3年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黑人作家——纳丁·戈迪默、德里克·沃尔科特、托妮·莫里森。

          三位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都深切关注黑人问题。戈迪默把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作为审视世界的重点,沃尔科特则把多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作为描写对象,莫里森却把写作视为“一种思考方式”,极力以这种方式保护和弘扬黑人文化。她的作品深沉、悲壮、优美。为20世纪美国文学竖起了一座丰碑,也为黑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范式。美国黑人文学起源于黑奴歌曲,这些歌曲倾诉了黑人离乡背井沦为奴隶的痛苦心境。黑人文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表现形式多为诗歌和小说,作者大都是已经获得自由的黑人,除少数迎合白人的阅读口味外,多数作者均以描述黑人奴隶的苦难、控诉蓄奴制度的罪恶为主。延续到莫里森这一代作家则注重唤醒黑人惨痛的历史记忆,呼吁继承黑人文化传统。

          莫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就讲述了美国300多年的蓄奴制度和种族歧视给美国黑人造成的心灵扭曲。该小说讲述了一个11岁的面貌丑陋的黑人女孩,渴望有一对白人女孩那样的蓝眼睛,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人歧视和嘲笑。在这种心理的重压下,小女孩精神失常,她在恍惚中以为自己真的有了一对蓝眼睛,结果给自己的心灵增添了更大的痛苦。

          莫里森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受到了黑人文化的熏陶,了解黑人的生活处境和心理状态。她在父亲的期望中长大,曾就读于华盛顿霍华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当过编辑、教授,由于对文学的爱好和心灵述说的渴望,她从1970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共创作长篇小说8部:《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宠儿》、《爵士乐》、《乐园》、《爱》。

          瑞典文学院认为,莫里森笔下的黑人世界,无论现实生活或属古老传说,作者带给广大美国黑人的始终是他们的历史渊源,一幕又一幕历历在眼。从这一点来看,她的作品显得异乎寻常地协调和谐;同时又那么斑驳绚丽多姿多彩。尽管她继承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风格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但那巧妙的叙事手法,每部小说相互廻异的笔调,独特的情节,让读者从中汲取无穷的乐趣和欣慰。她的小说还唤起了读者多层次的参与,在不同程度上的介入,令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休戚与共,息息相通。这些作品留给人们最隽永的印象在于情感的投入与交融,对同胞所怀的怜悯与同情。

          在这些作品中,《所罗门之歌》成为里程碑之作。该作品出版于1977年,曾获得美国当年书评奖。小说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黑人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即在“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今天的黑人青年一代是否仍在遭受西方文明的奴役?作者的结论是——只有让黑人返璞归真,恢复本民族古朴的风范,才能逃脱这种精神桎梏。

          如果说这部作品未能淋漓尽致地展现美国黑人问题,那么十年后的《宠儿》便从历史纵深处走向读者,揭示了美国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巨大而又无法言说的痛苦,以及奴隶制废除百年之后仍然存留在黑人心中的巨大阴影。该小说讲述了黑人女奴塞丝从奴隶主的“甜蜜之家”逃出后,历尽千难万险并在一位白人姑娘的帮助下生了女儿丹芙。当她终于与家人团聚时,自以为到达了一个自由的地方。但是奴隶主很快就追上了她。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沦为奴隶,她杀死了刚刚学会爬行的幼女宠儿……18年后,宠儿还魂重归人间,她不择手段的扰乱和毁坏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以此来惩罚母亲。作者通过一个血淋淋的故事,告诉读者这个悲惨的故事发生的深层意义,一个黑人婴儿的血是怎样渗透到人类共同记忆之中的。

          莫里森不仅是一个站在黑人立场上写作的作家,而且是一个站在人类立场上写作的作家,她并不是一味讴歌与她同血统的黑人世界的生活,而是平等的批评和反诘,甚至鞭挞他们的痛处。正像她自己所说:“仿佛我在久久地观赏一只金鱼缸——那金色鳞片的颤摆和闪晃,那浅绿色尾尖的摇曳,那淡白色鱼肚的辗转,那鳍鳃的翼动;鱼缸底部那小小城堡状的装饰,周围堆垒着鹅卵石,缠绕着纤细嫩绿的水草;一缸几近静谧的清水,悬缀着点点泄物与食物,不时有一串气泡悠悠然泛跃至水面——霎时间,我的目光移向那晶莹的缸体,正是这一亮丽的构筑,默默地护佑着其间的弱小生命,使之得以在宏大的世界上休养生息。”

          这段话意味深长,她把非洲血统的存在看作实现美国之梦不可或缺的内在前提,也把白人视为同黑人难以分离的民族之侣,两者如影随形相携相生。正因为她“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瑞典文学院才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她。

          莫里森部分作品年表
          1970年  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
          1973年  出版长篇小说《秀拉》
          1977年  出版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
          1981年  出版长篇小说《柏油孩子》
          1987年  出版长篇小说《宠儿》
          1991年  出版长篇小说《爵士乐》
          1992年  出版文学评论集《黑暗中的游戏》
          1998年  出版长篇小说《乐园》
          2003年  出版长篇小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