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叮当车线路:海老说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27:55
词 学 简 说­袁 培 根
­第一节  词        词,据说是南北朝以降产生的一种古代新体音乐文学。目前发现和保存的词作,除敦煌文献200来首写本曲子词中有已被确认为初唐的作品外,尚无更早年代的作品为人们所知晓。
        词经过中晚唐、五代、两宋的发展,已被定格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南宋以来,词乐逐渐失传,一些不谙音乐的文人也喜好词的创作,他们以前人作品为范本,根据范本每字的平仄声调、用韵规律和句式结构来填写,或自创新的词谱,形成以声韵为谱的词作格律,这样词就不再是音乐文学,而只是一种格律韵文了。
        词,又称“曲子词”、“歌曲”、“乐章”、“近体乐府”、“长短句”、“琴趣”和“诗余”等。以“词”为正名,则是南宋时期长沙的书商所为。他们编辑发行了六十位名家的词作专集,一律定名为“××词”。从此以后,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词”这个名词才确定下来。文学史家为明确意义起见,把歌词的“词”写作“辞”,而把“词”字专用以代表“词”这种文学形式。至于文字简化以后,“词”通用于“辞”,则又另当别论了。

­第二节  词的分类        历史上人们对词的分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字数多少来确定,另一种是以词的风格来区分。         词按字数可分为三类:
        1、小令。
        2、中调。
        3、长调。
        按字数分类,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历来没有一个标准规定。一般情况下,六十字以下为小调,六十一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有时还做以下归纳:
        1、“小词”和“大词”。
        六十二字及以下为小词,六十三字及以上为大词。
        2、“令”、“引”、“近”、“慢”。
        “令”即小令;“引”、“近”即中调;“慢”即长调。“引”、“近”、“慢”有些是在“令”的基础上增加字数、扩充篇幅而形成的。
        按风格分,词的类别可作如下归纳:
        1、“婉约”和“豪放”。
        “婉约”或称为“清真婉丽”,以周邦彦、秦观为代表。“豪放”或称为“豪壮沉雄”,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2、“疏”、“密”与“疏密之间”。“疏”以苏轼为代表。“密”以吴文英为代表。“疏密之间”以周邦彦为代表。
        3、就词的风格而言,更有细分为人各一派的。如谓欧阳修词“骚雅”、晏几道词“疏俊”、秦观词“婉约”、苏轼词“清雄”、姜夔词“清空”、吴文英词“绵密”等。
        4、清代词出现了以地域文人集团分流派的局面。如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常州词派”等。一个地域流派就是一种风格。

­第三节 词的基本格律        词的基本格律,应有以下构成要素。
        1、调。
        调即词牌,又称词调、词谱。
        词,最初是先有曲调,再根据曲调填写词句,即先有乐曲,然后配歌词。当时,每首词的曲谱,都叫做词牌或词谱。
        词体是以调为单位的,每一调都有自己的调名和特殊的格律规范。调名就是词题,有一定的立意。后来,词题脱离了原先的立意而成为词牌的名称,故填词者常常给作品另外加题。如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沁园春·雪》之中的“黄鹤楼、雪”就是另外加的题。
        同一调,常有多种调名。如《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同一调,常有多种写法,又称“变格”、“变体”。如《满江红》有仄韵、平韵两种韵格,其变体有14种之多。所谓“变格”、“变体”,即是在“正格”、“正体”的格律基础上,将该词调的字数、句数、句式、字声平仄和押韵处等略加变化而产生的。
        所谓“词调”,是前人依据古音律“宫、商、角、徴、羽、变宫、变徴”等律吕宫调来制定的。自从音乐和词分离以后,虽然各种宫调和词之间的关系不大,但在词学范畴仍不失存在的价值,有很多词调,应该根据调名来确定所填之词的声情,学词者可对词谱和范本多作揣摩,自能体会得出。
        各个词调经前人分类汇编整理成书,说明每调的字数,用符号标注平仄和韵脚,附上名篇作为范本,成为供填词用的工具书——《词谱》。著名的词谱有《诗余图谱》、《词律》、《钦定词谱》、《白香词谱》和《汉语诗律学·词谱举要》等。其中,以清代词家万树的《词律》和《钦定词谱》收集最齐。《词律》及后来的补遗共收入875调、1725体,《钦定词谱》收入826调、2306体。
        2、字数。
        每首词的字数,均按谱而定。每调都有其各自规定的字数,即使不同调的词其字数完全相同,但其句数、句式则不一样,平仄用韵也各异。填词必须严格遵守每调字数的规定,不能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字。变体则应遵守该变体字数的规定。
        字数最少的词是《十六字令》,全阕仅16字;字数最多的词是《莺啼序》,长达240个字。
        3、句数和句式。
        每调的句数都有一定之规。全阕句数最少的只4句,最多的有46句。变体也都有其句数的具体规定。句数也多不得少不得,应依体遵循。
        词的句数是按标点符号来确定的,每一个标点符号之前的句子都算一句,但“、”(顿号)前后的两个半句只算作一句。
        句式,指每句的字数多寡,有一字句、二字句到十字句等10种句式。如《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首词,共4句,有一字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四种句式。
        每调的句式也有一定之规。
        这里谈一下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指不按常规的增字句和参差句。增字句即在句中增加适当的衬字,使语意连贯,语气生动,显得更加口语化。参差句指一首词中的某两句之间,出于表达词意的需要,在两句的总字数不变的情况下,把上句的字数减少或增加,把下句的字数作相应的调整,或指将一句分成两句、两句分成三句、三句并成两句等不同写法而产生的句子。特殊句式有特殊的格律规定,或句子的字声平仄有变,或整阕成为变体,都应按谱填写,不可任意而为。
        举例:
        增字句。李清照《行香子》:“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无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最后三句中的“儿”字皆为增加的衬字。
        参差句。我们对比苏轼的两首《念奴娇》能加深对参差句的理解。
        《念奴娇·中秋》开头几句:“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其中第二句五字,第三句四字。《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就只有两句了,第二句是由两个半句组成的一句,句子结构是“上三下六”。
        在讲句式时,应略谈一下句子的结构。词的句子结构常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一个句子由两种字数排列的方式组成。如四字句由“上一下三”组成,五字句由“上一下四”或“上二下三”组成,还有“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上三下五”的八字句、“上三下六”的九字句等。限于篇幅,不作举例说明,我们学习时须细加研究。
        4、字的平仄格律。
        字的平仄格律即字声规范。词的字声与现代汉语的字声有所不同。词的字声是按平、上、去、入四声论,平声含现代字声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含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字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无入声。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字声中已化作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
        词对每一调的字声平仄各有定格,规定用平声时只能用平声字,规定用仄声时只能用仄声字。可平可仄的字虽然对平仄无要求,但也不能任意处理,一般四字以下的句子可以不讲究,五字以上的句子则应避免“犯孤平”。所谓“犯孤平”即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五字以上的句子至少要有两个平声字,如果句式更长,平声字也要相应增加。
        词中独立的由三个字组成的句子,一般不要全用平声字或全用仄声字,以免造成声律单调而使字声失去和谐美。
在讲字声的时候,不能不提一提“节拍”。跟格律诗一样,在词的句子中,根据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规定每两个字是一个音步,也就是节拍。每个节拍的第二个字是节奏点,也就是平仄交错的地方,即这个节奏点如是平声字时,下一个节奏点就应为仄声字。三字句、四字句各有两个节拍,五字句、六字句各有三个节拍,余此类推。句子字数为奇数时,最后一个字为一拍。
        举例: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     — ︱   ︱        ︱—     — ︱  ︱—    —
        其中,第一句的“可、何、落”和第二句的“曾、识、归”均为节奏点,在句中的位置是“二、四、六”。每句七字、四个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