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反二黄唱段: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97)隐遁灵山或自恋或寻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7:21:40
                               吴文峰画

       高行健的获奖评语是:“作品具有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网易博客:http://blog.163.com/zhengwanli_vip/?fromBook

                        隐遁灵山或自恋或寻香

          译    名:高行健
          生卒年月:1940、1——
          国    籍:法国
          代表作品:《灵山》
          获奖评语:作品具有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高行健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语作家。他于1940年出生在我国江西省赣州市,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是话剧演员,家庭条件比较宽裕,从小受到了良好教育,尤其受母亲的影响,对戏剧艺术十分偏爱,5岁就开始登台演戏。

          那时,处于当时政治环境考虑,母亲并不希望他进入艺术圈,因此在1958年高考时,高行健没有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而是尊母命去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任翻译,上世纪70年代初受到“文革”冲击下放劳动,后在安徽省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7年,在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 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3年以后相继创作了剧本《车站》和《彼岸》等,但均以“精神污染”为由遭到禁演。1988年去法国巴黎定居,10年后加入法国国籍。

          高行健是一位非常自恋的作家,他认为“文学创作只是一种自救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写作为的是自己,不企图愉悦他人,也不企图改造世界或他人,因为连我自己也改变不了。要紧的,对我来说,是我说了,写了,僅此而已。”这种虚无主义的文学观,必将导致自我膨胀的审美姿态以及以我为中心的文学视角。恰如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所言:“一个自恋的人,在知识上的标准是双重的。而且自恋的程度越深,这种双重性越甚。只有他自己和属于他自己的事物才有意义,世界其他的部分则分量不重、颜色不深,或者根本沒有分量沒有顏色。”

          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就是一部过于迷恋自我的作品,这种毫无节制的自我膨胀,使得他对整个世界的欣赏失去了兴趣,结果天下之美被淹没在了他的自我逃亡和自言自语中。这部自传体小说描写的是作者寻找灵山即精神家园的一段旅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敏感、内心世界及其丰富的人,但在“文革”动荡的年代里,他不得不掏空自我以换取苟活。可是,他又不甘心这种苍白的人生,尤其不愿停止自己的思想。于是,他一方面掩饰自己的苦闷和恐惧,一方面通过自己内心世界的你我他角色的相互交流来调整自己精神的失衡。小说抓住这种紧张的内心矛盾,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把人性的脆弱、挣扎、黑暗和悲哀表现的极为精到。小说的真正主题无疑是摆脱虚假的存在找寻真实的自我。

          瑞典文学院认为“《灵山》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罕见的文学杰作。小说是根据作者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偏远地区漫游中留下的印象写成的。那里至今还残存着巫术,那里民谣和关于绿林好汉的传说还当作真事流传,那里还能遇见代表古老的道家智慧的人物。小说由多个故事编织而成,有互相映衬的多个主人公,而这些人物其实是同一自我的不同侧面。通过灵活运用的人称代词,作者达到了快速的视角变化,迫使读者疑窦丛生。这种手法来自他的戏剧创作,常常要求演员既进入角色又能从外部描述角色。我,你,他都成为复杂多变的内心层面的称呼。”

          高行健的自恋在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圣经》中达到了顶峰,这部小说讲述的是香港回归之际,主人公和一个德国犹太女子邂逅,从而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特别是对“文革”的回忆。在这些回忆中,作者把内心的压抑、人生的不幸、社会的动荡、政治的极左等全都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更为怪异的是主人公发泄不满和释放压抑的手段竟是女人的身体,他认为证明自己还活在世上的唯一办法就是女人的身体,那里是自己的天堂。只有通过发泄、虐待、强奸等手段才能确立自己的自信,完成自己即上帝的生命重塑。

          弗洛伊德认为:“男人之所以会自恋式的抛弃女人,轻贱女人,是因为他经历过阉割情结。”高行健的尴尬就在于身处那种人际关系被严重扭曲的时代,精神的阉割在所难免。尤其是经历了妻子告发他图谋不轨,烧掉了他用半生心血写就的百万字书稿之后,他对女人乃至社会的态度也就只有报复了。

          如果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是高行健对灵与肉的逃亡与追寻,那么他创作的剧本《八月雪》就是对自恋心结的奉典。该剧本通过六世祖慧能讲禅的故事,讲述了作者追求心本性的生存方式。他认为,佛不在山林寺庙里,而在自己的心性中,我即佛,佛即我,每个人都可能成佛,全看自己能否达到这种境界。这种大自在源于对崇拜、信仰、迷信乃至威权的冷观和对人生价值、生命尊严的维护。

          无论如何,高行健的自恋成果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青睐,并将本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塞到了他手上,理由是“作品具有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高行健部分作品年表
          1981年  出版文论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1983年  发表剧本《车站》
          1985年  出版中篇小说《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1986年  创作剧本《彼岸》
          1987年  出版文论集《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
          1989年  出版短篇小说集《给我老爷买鱼竿》 
          1990年  出版长篇小说《灵山》
          1999年  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圣经》
          2000年  出版现代戏剧《八月雪》
          2001年  出版戏剧集《生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