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草书真迹价格: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106)揭示被剥夺者的心灵苦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1:21:34
                     吴文锋画 

     米勒的获奖评语是:“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被剥夺者的生存景况。”

    网易博客:http://blog.163.com/zhengwanli_vip/?fromBook

                      揭示被剥夺者的心灵苦痛

          译    名:赫塔·米勒
          生卒年月:1953、8——
          国    籍:德国
          代表作品:《绿梅树的土地》
          获奖评语: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被剥夺者的生存景况。

          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以其无可争辩的价值取向颁给了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瑞典文学院给出的理由是:“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被剥夺者的生存景况。”

          这个评语的精准与深邃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米勒作品的文学价值。这种价值所包含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压抑情状,强烈地警示着人们——人类文明进步的每一寸疆域都是与这种压抑情状斗争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在迄今为止的106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只有原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涉猎过。

          所以,我们难以理解用“政治题材+跨文化”的判断公式来削减米勒作品深刻性的做法,实际上米勒作品的主题已经远远超越了政治范畴,她所关注的是人类共同的生存价值而非政治倾向。她说“写作是我表达对生活渴望的一种方式”。这种渴望无不存在于严峻生活环境中的人类。就此而言,任何站在“政治高度”以陈腐的思维方式来审视米勒作品注定是浅薄的,正如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穆克所言:“政治之于文学,无论为善还是为恶,都是粗鲁的。”

          二十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也曾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中尖锐地指出:文学常常是政治的眼中钉,文学家难以在自己的国家生存,要么选择杀头要么选择逃亡。鲁迅的感慨似乎成了一条铁律,远在万里之遥的米勒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它的残忍。1982年,当她的第一部小说集《低地》付梓之时,罗马尼亚文化检察官愣是逼着她大面积删除了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内容,而且恐吓和骚扰如期而至。面对窒息的社会气氛和肃杀的文化环境,她被迫于1987年选择了向她的母语国——德国逃亡。此后创作的《独脚旅行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卫兵拿起他的梳子》、《绿梅树的土地》、《国王鞠躬而杀》、《呼吸的震荡》等20多部作品都是在那个自由的国度里完成的。

          在这些作品中,尤以长篇小说《绿梅树的土地》最能代表她的作品风格。小说开始于一座大学的女生宿舍。故事背景是极权统治下的罗马尼亚,贫穷的女孩罗拉来到这所大学学习俄语。在这个被剥夺了基本生存条件、人的尊严和思想的城市里,罗拉这个农村女孩显得很不适应,她在平素的生活中莫名其妙地遇到了恐吓、骚扰、侮辱和性虐待。特别是那些大摇大摆偷食大街两旁梅树上的青涩梅子的警察对罗拉的跟踪和折磨,使罗拉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之中。这种情景在该作品的几个主人公身上都成了挥之不去的心魔。

          小说的叙述者是罗拉和其他主人公的好朋友,她很快也成了政治上怀疑的对象。当她最后离开大学时,她发现自己的床上有一件意外之物——“当我拿起毯子拆下被套时,我发现一只猪耳朵正在床单中央!那便是那个女孩道别的方式!我抖动着床单,但那只猪耳朵没有掉下来,它就像纽扣一样被缝在了上面。”

          在那个随处都有“猪耳朵”的环境中,罗拉和其他主人公无奈选择了自杀。叙述者虽然没有走上绝路,但也被逼选择了逃亡。整部作品像绘画般将每一个细节都镶进那个窒息的大背景中加以展现,作者试图通过压抑的主题、诗化的语言、断片式的叙述方式营造一种复杂而深切的令人置身其中的痛苦感——“不见天日的痛苦,旁观他人痛苦的痛苦,由人及已的痛苦,对落入圈套、被逼迫、被摆布、被勒索、被戏耍、被分类、被羞辱之恐惧所带来的痛苦”,所有这些元素都构成了专制与极权对人类生命残酷剥夺的壮观图景。

          米勒的作品大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她说:“不是我选择了写什么,而是写作内容选择了我。”恰恰是刻在她生命年轮上的这些内容像疮疤一样时刻在她脑海里翻滚,促使她难以安生地进入一种思索状态。米勒——这位出生在罗马尼亚一个边陲小镇上的德国裔少数民族,注定了她多舛的生命历程。早在“二战”期间,其父以及他的德国裔同胞就与希特勒达成共识并踊跃参加了纳粹党卫军,成为希特勒控制和压迫罗马尼亚人民的“鹰犬”。“二战”以后其母代夫受过,被押解到乌克兰集中营做了5年奴役。历史的巨大污点像一盘偌大的石磨碾碎了米勒光明的前程,使她经受了恐惧造成的惶惶不可终日直至逃亡的悲惨生活。她的新作《呼吸的震荡》就凝视了这一苦难生活的深渊,从她那具有罗马尼亚特色的德语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颗被极权剥夺了的心灵在苦海中挣扎的惨状。

          人类已经进入了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纪,这种惨状似乎还在世界上的某些角落继续着。文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有责任在消除这种惨状的伟大战斗中发挥作用,这或许就是诺贝尔文学奖所追求的永恒价值了。

           穆勒部分作品年表
           1982年  出版短篇小说集《低地》
           1984年  出版小说集《暴虐的探戈》
           1989年  出版小说《独脚旅行记》
           1992年  出版小说《那时狐狸就是猎人》
           1993年  出版小说《卫兵拿起他的梳子》
           1994年  出版代表作《绿梅树的土地》
           1995年  出版散文集《饥饿与丝绸》
           2000年  出版诗歌《发髻女子》
           2003年  出版散文集《国王鞠躬而杀》
           2009年  出版小说《呼吸的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