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赏析答案:中国古文化学习摘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06:15

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中国古文化,直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看着古圣先贤的教诲,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本质”。即人之本、家之本、国之本以致万物之本。

为人之本在于德行,德行则始于教化。《三字经》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向远。”。如今世人之所以性格千差万别皆是因为所受教化不同。那么怎样才能教化出有好的德行的人呢?《孝经》有言曰:“夫孝,德之本也。”孝敬父母是德行的根本。人之为学,就要先从孝敬父母开始;父母之教子,同样也要从教其遵守孝悌开始。我见过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呵护,对家里的老人则是冷热不管。而教子之道则在于言传身教,自己对老人的好坏,都会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对父母礼敬孝顺,将来孩子也会承传这种好的风范。自己对父母不闻不问,甚至谩骂殴打,那么自己教出的孩子将来也会同样对待自己,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例子不用去找,在我生长的村子就有不少。一位在网上讲授《弟子规》的老师曾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在他还是一个小学教师时,在德育课上问他们班的孩子说:“你们心目中的好妈妈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他同样在自己讲解古文化的课程上,向在座的数百位学校老师及政府机关领导发问,说:“你们认为孩子们眼中的好妈妈是什么样的?”看着老师和领导们迷惑的眼神他笑了,说你们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当时全班54个一年级的孩子异口同声的说道:“是对奶奶好!”。“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纯洁的心底是善良的,当他们看到妈妈不孝敬奶奶时,心里可难受了,他的人格、内心都在挣扎。就在你对父母苛责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不孝的种子,并且在你一次又一次的身体力行的灌溉下,它肯定会长成一棵邪恶的大树。我们常常听到父母悲痛的责问孩子说:“我当年是怎样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你长大,现在你却对我如此!”殊不知,大多数情况下,这正是自己一手酿造的后果。

一个在充满慈爱、孝顺、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在经常争吵、不孝、散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孩子只有懂得尊敬父母才会去尊敬他人,只有先学会体谅父母的困难才会去体谅别人的困难,《孝经》又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唯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唯之悖礼。”你对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好,却对人家好,那人家怎么敢相信你?所以现在有智慧的老板在选拔人才时,不看你在他面前的表现,而看你对父母是否孝顺,因为他们知道,这才是真的。一个女孩子交男朋友时,都希望对方不骗自己,而对于他是否欺骗父母却不太在意,这就犯大错了,一个连养了他二十多年的父母都欺骗的人,怎么保证他以后不欺骗你呢?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贵人相助,那么这个贵人在哪里?对于一个不孝的人,人家都离他远远的,怎么可能还有贵人去相助他嘛?因此,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顺是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由对孝顺的教导而开始的。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到该吃饭时,经常去喊爷爷吃饭,到吃饭时要让爷爷先坐里面,然后我们小孩子再坐在桌子的外围,一家人开始其乐融融的吃饭,这,就叫天伦之乐。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孝敬是天经地义的事,人民要去力行。这就是人伦的根本,天伦之乐的由来。然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总是爷爷奶奶把小孙子,从东追到西,又从西追到东,好容易逮住了,又要哄着劝着,小祖宗你可吃点吧!这种情形只能让人看了厌恶,因为他违背了天伦,违背了做人的根本道理。《弟子规》开篇就教导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如果一开始就这样教导孩子还会出现这种让人讨厌的情形吗?《弟子规》又教导我们“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说身体受伤了,父母会为你担忧;德行有伤,会使父母为你蒙羞。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大学生有个啥事儿就跳楼,这都是从小没有教育好,自己没有德行的表现。如果他心中真的孝敬父母,在跳楼的那一刹那,他就没有想到双亲失去孩子的痛苦吗?就没有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吗?自己一死了之,把巨大的悲痛留给父母,是对双亲的最大不敬。“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喜欢的事情要尽力去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要谨记,千万不可去做。如果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世界上还会有这么多的冲突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使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不毁伤身体是孝的起点,出人头地让父母显得荣耀是孝的终级。所以一个人只有遵循孝道,将来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可能会有贵人相助。咱们再来看一下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的孩子,发生冲突无非是利益的争夺、肚量的狭小。你不能多占我一点便宜,我不能多受你一句闲话。那么孩子在这种氛围下学到了什么?学到了自私、刻薄、懒惰、脾气大,这种孩子将来踏入社会能有好的发展吗?所以说,自己的家庭能否昌盛,子女能否有好的前途,不用去找人家看,明白事理的人,自己就看出来了。

治家之本,则在于修身。古人说:“修身而后齐家”,只有先把自己的德行修养好了,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古代有“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又说到,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我个人认为,这些条款应该是后来人对“三纲”意义歪曲的拓展,《古代汉语字典》对“纲”的解释有“事物的总要或主题”、“国家的法度”等,但并没有谁可以为谁的“纲”之说。《三字经》里有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所谓“三纲”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古之圣贤一向以仁爱为宗,所以也不可能提出谁可以为谁的“纲”。至于修身,我们还从《弟子规》说起,《弟子规》呢,它有个总叙,也就是现在说的书的目录,总叙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言,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说的还是孝悌。台湾有位名人叫李子恒,他写了一首歌叫“跪羊图”,所听者无不痛哭流涕。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

礼敬尊亲如活佛,成就生命大意义。

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

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

 

小羊跪哺,闭目吮母液。

感念母恩,受乳恭身体。

膝落地,姿态如敬礼。

小羊儿,天性有道理。

 

人间孝道,及时莫迟疑。

一朝羽丰,反哺莫遗弃。

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

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

 

多少浮云游子梦,奔波前程远乡里。

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

多少风霜的堆积,双亲容颜已渐老。

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

 

为人子女,饮水要思源。

圆满生命,尽孝无愧意。

儿女心,无论在何地。

给双亲,一声感恩您。

   

不错,为人子女,饮水要思源。父母对子女的爱才是真正无私的爱。“亲爱我,孝何难”父母爱护我,我孝敬父母没什么难的,“亲憎我,孝方贤”,父母憎恨我,我还孝敬他们才叫有贤德。我们都知道“尧舜”二帝,是我国历史上极为有贤德的帝王,其中舜帝,《史记》记载其名叫重华,其父名瞽叟,瞽,是瞎子的意思,就是说他父亲是个盲人。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又娶妻生一子,名象,象骄纵不法,但是瞽叟很喜欢他。当时舜的处境非常恶劣,他的父亲瞽叟心底险恶,后母愚悍奸诈,弟弟象骄纵不法,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恰当的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二十岁时就已经因为孝顺而声名远扬。当时尧问谁能治理天下?四方的人都推荐舜,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他,用来观察他的德行是否能够治理天下。结果舜成功通过了尧的考察,后来继承了帝位。称帝后的舜依旧非常尊敬自己的父母,最终感化了他们。现在社会,做父母的稍微有点过错就可能会招来儿女的批评,这是非常大逆不道的,祖先教导我们:“亲有过,谏使更”,父母有过错我们要劝谏他们更改,怎么劝谏?要“怡吾色,柔吾声”,要笑着用轻柔的语气去劝谏,而不是吹胡子瞪眼的叫嚷。小羊都知道跪着吃奶,以感恩母亲,畜生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悌”,它有敬爱兄长的意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为人兄者,要友爱自己弟弟;为弟之道,要恭敬自己的兄长。孝可以在兄弟和睦之中体现出来。兄弟反目,首先难受的就是父母。我见过有兄弟不合而找人评理说:“这个月,我多给了我娘一篮子玉米,而我大哥就没给。”这能说明你孝顺吗?你多给那一篮子玉米,能医好你娘因为你们兄弟成仇所受的创伤吗?古人说:“长兄如父”,对自己的兄长要恭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现在社会兄弟之间有隙者甚多,甚至于相互责骂、大打出手。这都不是古圣先贤们的教诲,老祖先教导我们“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是说在路上遇见自己的兄长或长辈要赶快弯腰行礼,尊长要是没有什么吩咐,就退在路边好好的站着等长辈过去。“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在马上要下马,在车上要下车,等长辈过去走出将近百步远的时候,自己再开始赶路。如今一些年轻人,别说“急趋揖”了,把头一扭理都不理啊,更有甚者,他来了你让的慢一点,还嫌你挡路了。一个人德行的好坏,就体现在你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什么是家风?我们的一言一行印在孩子心中,就是家风。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才能吸引亲朋好友来做客,谁也不愿意到一个经常打闹的家庭去串门。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一个有德望的人的家里有了什么事,大家都愿意去帮助他,相反,一个行为不检点的人有了什么事,到处去喊人,人家还不愿意去。“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人只有自己先侮辱了自己,人家才会羞辱你;必定是自己先做了有损毁家庭的事,人家才会来损害你的家庭。所谓“鸡蛋就怕从里面坏”,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男士称自己的另一半为太太,这是有历史依据的,周朝太王的太太名叫太姜,其子王季的夫人名太任,其孙周文王之妻名太姒。太姜、太任、太姒被称为周朝的三个女圣人,名字都有个“太”字,她们教出了周文王、周公和武王三个大圣人。所以周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绵延最久的王朝,有八百多年。有个说法为“娶个好太太,家可以盛三代而不衰”,周朝的三个女圣人教出了周文王、周公、武王三个大贤大德的君王,以致使周朝绵延八百多年而不衰,据说其中四十多年里就没有人犯过法,监狱里的刑具都生锈了。那么这三位女圣人对自己的孩子是怎样教育的?是不是教他们自私、贪婪、专横、霸道啊?肯定不是。说到自私,历史上曹操算是很出名的一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是只赚便宜,不吃亏,结果他的帝位传了两代就完蛋了,不吃亏,反而吃了大亏。范仲淹,我们都知道,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激励着自己的后代,他的后人们一直都记着祖先的教诲,去奉献,去给予。据统计范仲淹的后代现在有一百万人之多,真可谓是家业兴旺啊。不赚便宜,反而赚了大便宜。有人说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代,大家都会为他鼓掌,去尊敬他。范仲淹都故去几百年了,德行还在福荫他的后人,这样还愁后代没有贵人相助吗?我们应该没有听谁说自己是秦桧的后代,就算有人是他的后代,那也肯定不愿意出去说。从前,有个书生,道了杭州岳王庙,见到岳飞的塑像说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人自宋后少名桧”,说人自从宋朝以后就很少有人再用“桧”这个字做名子了,因为这个字让人感到耻辱。下联是“我到坟前愧姓秦”,因为他的姓氏是“秦”而感到羞愧。自从出了秦桧之后,很多秦姓的都去改姓。就是因为秦桧没有德行,是个大奸臣,所以人家都不愿意给他一个姓。那么这样你的家道还能历尽百年不衰吗?立马就后续无人了,还说什么百年?所以人只有先把自己的德行修养好了,才能使家道兴盛。有一位母亲看到理财非常重要,就天天教导自己上小学的女儿怎样理财,怎样赚钱。有一天她女儿对自己的班主任说:“我爸爸妈妈有很多钱,就我的钱最少,等他们死了之后,他们的钱都应该是我的。”你看,她不懂得关心父母的冷热,只关心父母的钱。“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从小就只知道贪图钱财的孩子将来能会有人生的成功吗?就算能成功,能经久不衰吗?为人父母者,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什么最好啊?“士有器识,而后才能学习技能。”器,是度量、胸怀。识,是见识。人只有有了度量、见识才能学习技能。“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说,知道先后轻重的人,就离得道不远了。人只有先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才可以学习技能,否则高学历,高低位只会是人生的讽刺跟遗憾。因此,作为一个母亲,就要像周朝的三位女圣人一样,要先教导自己的孩子有仁德之心,有孝悌之心,将来他才可能成为有贤德的人,大家才会愿意帮助他。家道才可能经久不衰。

立国之本,就不需要我说了,你就去听一下我们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教导,去看一下我们温总理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风范。当今中国正值太平盛世,如此贤德圣明的领导之教导,也正是我们立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