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的启示开结尾:万年太湖三山岛村 中国南方古村落数一号探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2:26:57

[编者按]

  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斑斑驳驳的砖瓦墙壁,幽深的街道里弄,随处可见的喝茶老人,嬉戏孩童,洗衣村妇,袅袅炊烟,组成一个个宁静优雅的古村落。她们是苏州古城的瑰宝,也是苏州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标志之一。

  苏州众多的古村落有着怎样的历史?保存下来的古迹还有多少?名人们在古村落里留下多少动人传说?只有了解这些,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关心、爱护苏州古村落,让她们得到妥善保护,作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永续利用,更好地造福于人。

  今天起,商报推出“苏州古村落探宝系列”,帮助大家更好了解苏州古村落。这些系列文章有长有短,多则数版,少则半版一版,根据古村落历史文化、遗存的丰富程度而定。所涉及的古村落除已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名单的之外,还将扩大视野,寻找更多的鲜为人知、却同样历史悠久、别具韵味的村落。

  “苏州古村落探宝系列”首先介绍太湖三山岛村,这个村已于2005年6月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村落。

  □周国荣

  壹

  她的规范性本质应具备如下四项特征:

  1、古———时代久远;2、老———历时长久的,年岁很大的;3、旧———与“新”相背,也含古老之意;4、土———当地祖宗传承的古老旧成分,与“时髦”相背。

  真正能标上“古村落”身份的村庄,这四项特征不仅能在屋宇建筑、交通道路、环境布局以及居民的内部陈设等方面有鲜明的体现,而且要在该村的文化内质上,信仰习俗上与社会功能上有鲜明的个性表现……这四项特征在该村所体现出来的深浅程度,就决定了该村庄古村落品牌价值的高低档位。

  据中国社科院相关机构统计,我国现在尚存真正的古村落6000座(蜕变成小市镇、城市者均不入列)。近日中央电视台9频道《纪录》栏目播出了号称“中华第一村”的河南安阳殷墟畔的一个村落,该村从仰韶文化时期就诞生,一直由黄河文明滋育着,迄今6000年来持续未断地在原址生存着(村址内考古证物六千年环环相扣,汉晋后又有文献佐证),现该村仍为地道的北方农村,有居民约3000人。这座古老村庄其“身家”确实了不得,在中国考古学、历史学上具有不同凡响的重大价值,被戴上了“中国第一古村落”的桂冠!
  无独有偶:长江下游太湖中有一座三山岛村,村龄更高于前者,至少有7000岁,甚至一万多岁!谨按时间顺序介绍如下。      贰

  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就有人居住

  三山岛村在1985年前只是太湖旅游景观中的一个小景区,但自1985年春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管会及上海大学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岛间一处旧石器遗存和两处开山残存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初步的发掘和考察之后,人们对她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考古中一共发现各种石器5263件;火山灰岩裂隙中出土的化石有5目18种;龙头山也发现哺乳动物化石若干。

  “这是长江下游的首次发现,它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上的空白,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太湖地区人类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推至旧石器时代,并为这一地区的史前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据有关研究资料,太湖湖底沉积物堆积顺序是:表层0.20-2.5米厚的现代淤泥沉积,以下有一层厚薄不等的细砂粉砂沉积;往下4-6米为硬黄土质沉积物;再下为10-20米厚的砂和泥土层……据测定20-22米处沉积的绝对年代距今23000-24000年,黄土质沉积物之年代距今10000年左右。

  “……龙头山哺乳动物化石年代大致可放在21500-12300年之间。因此我们认为,三山岛石器地点文化层之地质年代,可能为晚更新世后期的后一阶段到全新世初。

  “由于三山岛旧石器的文化内涵,与我国目前已知的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相比,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明显的个性,拥有自己独特的加工技术和一批典型器物。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长江下游或太湖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个代表,为此我们建议用‘三山文化’来予以命名。

  “从此三山岛旧石器的组合整体进行判断,它反映了一种以渔猎为主的生产经济形式(以渔业为主,狩猎为辅)采集经济似不占重要地位———即使在三、四千年后农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人们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仍然从渔猎中补充传统的食物。”

  【注:上述引文均见陈淳、张祖芳等《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报告》刊载于1993苏州大学学报《太湖历史文化研究Ⅱ》】

  又,岛间还多处发现磨制石器,这反映了三山岛的旧石器时期已到了最末阶段,并跨向了新石器早期阶段的第一小步,时段约可判定为距今9000年前后。岛上还有一个没于湖水平面下、未经勘探过的大溶洞,一旦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很可能会有重大的发现……

  叁

  新石器时代:7000年的文化遗存物

  在介绍三山岛村的新石器时代情况前,有必要先说一下太湖的产生(距今约6000-7000年前)。关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潟湖说、构造说、气象说、风暴流说、河流淤塞说、火山喷爆说、陨击说、彗星爆炸说诸说,现今以后两说较为有力,但目前尚未成为最终结论。

  考古工作证明,东太湖水域底下发现有距今约7000年的文化遗存物———稻谷、瓦爿、绢片、竹器以及纺轮等。这一则表明,当时的太湖还没有形成;同时,因为三山岛共存于这个文化遗存区域,说明三山岛人的生产生活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文明水平,从而证实“三山岛文化”由距今12000年持续传承了4000-5000年。 
        太湖考古文化序列:

  一、马家浜文化时期(距今7000-6000年)。太湖四周都有它的文化遗址:南面嘉兴桐乡;东面苏州市区;北面常熟、张家港;西北面常州诸地面……自然,处于太湖湖心的三山岛必会有同一内涵的文化遗存。

  二、崧泽文化时期(距今5800-5200余年)。环太湖四周也都有它的文化遗址:东面青浦、苏州市区;北面张家港、常熟;南面吴兴;西北面常州、武进诸地面……

  三、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200年)这是太湖流域古文明的辉煌阶段。

  总之,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比较同时期的黄河流域各考古文化以及长江流域中上游各考古文化,都远为发达、远为先进……身处太湖湖心的三山岛,自然也必定具有精高的良渚文化内涵。

  需要说明的是,良渚文化被大洪灾灭绝(距今四千一二百年左右)后,由于太湖东侧、西侧均有连绵的山岭、高地,所以必会有部分良渚人存留下来。

  肆

  夏商时代:这里是汪芒国的中心地带

  太湖西山岛东侧原有一座小山叫禹期山———说的是大禹治太湖洪灾时,在此召开太湖流域各方国、部落的酋长会议……会议上还将迟到的湖上大古国“汪芒”部落大酋长“防风氏”杀掉,以儆众人。这段重要史实出于伟大的孔子之口(文见先秦史书《国语·鲁语》),填补了良渚文化消失至夏禹时这一二百年间的太湖历史空白。

  那汪芒国、防风氏又是怎么个情况呢?

  许多人觉得,大洪灾之际,太湖地面变成了空白,其实并非如此,当时存在一个古方国“汪芒”(也称“防风”),起范围包括整个太湖,它的族属是“干族”,其发祥的根基地是“封嵎之山”(今浙江湖州武康),北面到达今相城区望亭。

  考古学论明,在距今四千一二百年前直到战国时代,赣东北、皖南、浙北以及苏南这一区域,同属古代干族文化系统———这个大部族应包括良渚人在山区丘陵的居民。而在太湖上建立邦国的,则属他们中文明程度最高的一支;留居在闽越山地的干人支族,则相对后进一些,勾践所在的越国就属这一类。大禹治平水患不久,原在湖东侧山地的良渚人孑遗逐渐强大,并取代了汪芒地位———这就是后来的古吴族。

  迄今为止,研究吴越古文化的人很少注目于古干族的探讨研究,于是不少谬论日积月累,甚至成为了主流……2006年考古重大发现:福建浦城管九土墩墓群(武士墓群)出土了七十二件精高的青铜器,其中有十把铸造技艺极高的青铜剑,碳14测定为距今2900多年,当时这一区域还是越人的天下,这就异常有力地证明,吴越的文化断不来自当时尚不发达的周人太伯,而是承自文化遥遥领先的干族自身。

  商代朝廷曾令干人首领充任武官;一位商王又曾娶干人首领的女儿为王妃;商晚期商王曾率军征伐三千里之遥的上虞(今浙北海盐一带,参见郭沫若《卜辞通纂》),可见商王朝廷与太湖地区、与干族也承夏代而继续有所交往。

  三山岛村处于汪芒国的中心地带,其地位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