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ktv韩国主播崔蝴蝶:追寻理想的生命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41:29
追寻理想的生命课堂

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创造坊”,学生能够生动探索;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助推器”,学生能获得全面发展。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真正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都不是灌输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在教学“比长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手中握着两根同样长的彩色粉笔,而学生直接能看到的部分是红色粉笔长,绿色粉笔短。提问:“小朋友们,这两根粉笔的长度怎样?”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红色粉笔长。当我松开手露出完整的粉笔时,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两根粉笔一样长。我笑着说:“为什么会说错呢?”学生们争着说:“因为粉笔的另一端没有对齐。”我又追问:“你们认为比较长短时应该怎样?”学生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只有将物体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才能比较出长短。一个简单的活动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关键,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生动探究新知的愿望。

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探索、解释,学生的个性因尊重而得到张扬。如《找规律》一课教学片段:

(1)师:你们真棒,能够找到规律,也就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下面老师先摆出一组图形,(课件依次摆出:△○□△○□△……)它们有按规律排列吗?(生:有)按什么规律来排列,这一组图形怎样变化的?(颜色、形状)想一想,接下去可以怎么摆?请学生回答,说出为什么。

(2)师:这里还有一组图形,如果这样摆呢有按规律排列吗?

出示图形(△△○△○○○○○△)

师:如果在不增加也不减少的情况下,移一移,你有办法吗?(学生每人一组事先准备好的图形,移动图中的圆片,使它变得有规律,并互相说一说,圆片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移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生1:△△○○○△△○○○,我是按2个三角形3个圆形这样规律摆的。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我不同意他的摆法,老师说不增加也不减少,他少摆一个三角形。

师:那应该怎么摆?

生4:我认为应该这样摆△○○○△△○○○△。

生5:我想提个问题,如果按生2摆的规律,接下来该怎么摆?

师:谁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部分学生举手回答)

(3)再来看看这一组图形,(在黑板上摆出△○○△)按照老师这一组图形接下去可以怎么摆?要求摆出来的图形是有规律的。(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反馈。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摆法)

生1:△○○△○○

生2:△○○△△○○△

生3:△○○△○○○

生4:△○○△○○○○△○○○○○○

生5:△○○△△○○○△△△○○○○

……

师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的方法可真多,这些方法都很好。

通过人人动手摆一摆,互相交流,学生对规律的本质特征有一定的理解。最后设置的开放式问题,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从图形的颜色变化规律到图形的颜色、形状变化规律,再到稍复杂图形的颜色、形态、数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就提高难度,挖深教材。《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机会

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将“学数学”变为“做数学”,以“动”促“思”,以“思”启“智”。

在学习“认识时、分”时,课前我让学生先制作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对钟面的结构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由于学生对自己制作的钟面很感兴趣,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程序,不是先安排学生观察钟面,而是让学生汇报介绍自己制作的过程,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钟面的知识。通过相互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等知识。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新知形成了独特体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善于用“做数学”的理念去分析和处理教材,力求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能做的、喜欢做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