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考试多久能看成绩:欧阳群教授针灸医案及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1:57:05
欧阳群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军医学校,原第一军医大学针灸教研室主任、附属南方医院针灸科主任,曾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学会副理事长、全军中医学会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澳大利亚针灸学会学术顾问、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等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被授予个人三等功2次。1990-1991年,应邀赴古巴开展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因成绩突出,获得古巴政府授予的“战斗友谊勋章”和“金色荣誉奖章”各1枚。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欧阳教授临证医案数则总结如下。

  1  黧黑斑 (皮肤黑变病)案

    女,38岁,技术员。19740609初诊。

    主诉:颜面、耳后皮肤出现小片黑斑10年。

    病史:患者于10年前参加野营训练,时值盛夏,每日劳累,归营后觉全身皮肤发痒,继而颜面、耳后皮肤出现小片黑斑,逐渐扩大,4个月后延及全身。以后冬季皮肤色素加深,肤色如漆,夏季则灼热奇痒难忍,尤怕日晒,常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晕耳鸣,月经量少,性欲减退。曾就诊于上海、广州等地医院,均诊断为皮肤黑变病,治疗无效,且日渐加重。

    检查:神情焦躁,面颊、耳后皮肤粗糙呈古铜色,躯干四肢呈深褐色,间有白色网状斑点、对称,无银屑及渗液,雌激素水平偏低,活检诊断为瑞耳氏黑变病。

    诊断:黧黑斑 (皮肤黑变病),风热型。

    治疗:活血祛风,调理腠理。

    取穴:风岩 (乳突下水平线后5分)、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行间、肺俞、心俞、肝俞、肾俞。

    操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感而不留针。穴注取穴肺俞、心俞、肝俞、肾俞。当归或丹参单味针剂,每次取2对穴,每穴注射0.5 ml,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 d。

    历经1年又4个月的治疗,患者肤色复常,诸症消失。追踪随访14年未复发。

    按:该例皮损特点及兼证所见,经辨证与肝肾功能失调有关。由于肝阳不足,肾阴亏乏,阴虚血燥,虚火内扰,肌肤失养,而致皮肤干燥,灼热瘙痒,甚而淤斑。故治疗以滋肾养肝、活血祛风、行气化淤为主。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具有调理腠理,活血祛风之功;取足三里、曲池以益养气血,调理腠理;取血海、三阴交以滋养阴液,充养肌肤;行间穴为治黧黑病之要穴,如《千金方》载:“面色黧黑,刺行间”。辅以补血活血之药物,使腠理得养,肤色复常。从现代医学内分泌学理论立论,该组腧穴可能有影响垂体-性腺的良好调节作用,从而使皮肤黑色素减淡而获良效。

   郁证(神经官能症)案

  女,17岁,学生。19820616初诊。

    主诉:神情呆滞,失眠半月余。
  
    病史:患者性格内向,平素多疑多虑。半月前猜疑同学闲话而出现表情淡漠,沉默寡语,不思饮食,夜不得寐。内服冬眠灵治疗,短暂见效。

    检查:神经呆滞,两目无神,反应迟钝,少动懒言,检查尚合作,对答尚切题,前事多忘。舌红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郁证 (神经官能症),肝气抑郁型。

    治疗:醒脑开窍,宁心舒肝。

    取穴:人中、大椎、筋缩、鸠尾、大陵、肝俞、脾俞、阴陵泉、丰隆、三阴交、涌泉。

    操作:1次/d。

    经10次治疗,恢复正常,能跟班上课,1年后轻微复发,再次针刺治愈,追踪随访5年未复发。

    按:患者因思虑过度,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脾不得运,气机不畅,津聚成痰,上蒙清窍,而神明失常。故治疗以醒脑开窍、宁心安神、舒肝健脾为主。取人中、涌泉以醒脑开窍;取大陵、鸠尾以宽胸解郁,宁心安神;取肝俞、脾俞、阴陵泉、三阴交以疏理肝脾,调畅气机,健脾祛痰;又取治痰经验穴丰隆,以化痰浊、通经络;辅督脉大椎、筋缩,配任脉鸠尾,共同调理阴阳,使神明自主。诸穴合用,肝得舒泄,脾得以运化,气机舒畅,阴阳平衡,神明自主,随证自止。

  3  喘证 (肺气肿)案

    男,30岁,干部。19570305初诊。

    主诉:每于夜深子时喘息发作,已3个月。

    病史:患者每于子夜时喘息发作,已3个月,动则喘甚,呼长吸短,痰多难以咳出,伴腰膝酸软,头眩耳鸣,病初应用止喘药物暂能缓解。

    检查:形瘦神惫,端坐呼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双肺湿性啰音,X线透视为肺气肿。

    诊断: 喘证 (肺气肿),肾虚型。

    治则:补肾纳气,镇逆平喘。

    取穴:肺俞、肾俞、复溜、三阴交。

    操作:补法,留针60 min/次,间隔8~10 min行针,行针2~3 min/次,加悬灸喘息穴 (膈俞外上方2~3分外之凹陷中)1 h。每于喘息发作前10~15 min行针灸,1次/d,10次为1个疗程。
   
  患者经4个疗程治疗痊愈,追踪随访3年未复发。
   
  按:患者遇险而惊恐,郁郁不乐,惊恐伤肾,肾气不足,下元不固,而气不摄纳,呼多吸少,动则更甚;子时为阴气盛于内之时,此证阳虚阴盛,两阴相加,故子时加重。又因脾肾不足,痰饮内生,上乘于肺,肺失肃降,故喘而有痰,天明阳气渐盛则证候自缓。故治必握时机,在病发前取肾俞、复溜以补肾纳气,降逆平喘;取肺俞以宣肺平喘;辅三阴交以健脾化痰。诸穴合用,施行针灸,以补肾纳气,镇逆平喘为主,有效地控制喘息的发作,该例随着症状的减轻,发作从深夜子时逐次后延半时辰,推延至午时喘证不再发作。

  4  呕吐 (慢性胃炎)案

  女,26岁,护士。195702初诊。

    主诉:胃脘隐痛,呕吐频频5 d。

    病史:该患者素有脘腹痛呕吐病史,5 d前做阑尾炎手术,近日脘腹隐痛,腰酸肢冷,呕吐频频,不敢进食,倦怠乏力,数度呕吐,近于晕厥。      

  检查:精神虚惫,面色白,四肢不温,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腹壁反射存在,腹平坦,腹部听诊、叩诊及X线照片均排除外科疾病。

    诊断: 呕吐 (慢性胃炎),脾肾两虚型。

    治则:温肾暖脾,和胃止呕。

    取穴:涌泉 (双)。

    操作:艾灸 (悬灸) 双侧涌泉穴,持续1h。1次/d。

    治疗后呕吐立即减轻,3次治愈,追踪随访20年未再复发。

    按: 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呕吐。该证原因较为复杂,有饮食所伤,肝气犯胃,痰饮内扰之呕吐。该例素有脾肾两虚,加上术后体虚,阳气大伤,火不暖上,脾阳不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吐频频,悬灸涌泉,不仅能温肾暖脾,又可降胃之逆气。仅取此穴止呕,堪为作者之经验。

  5  关格 (肠梗阻)案
    
  男,33岁,军人。19570808初诊。

    主诉:腹部绞痛难忍2 d余。

    病史:患者2 d前军事演习,刚上山岗,突感腹部绞痛难忍,汗出肢冷,4 h后入院,诊断为肠梗阻,准备手术。

    检查:痛苦表情,呻吟不已,辗转不安,被动体位,胸式呼吸,全腹膨隆,腹壁紧张,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金属音,X线照片示肠积气有液平面。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诊断:关格 (肠梗阻),湿热内结型。

    治则:通腑降逆,泄热导滞。

    取穴:大肠俞、足三里。

    操作:取大肠俞深刺2.5寸,针感传入腹腔,捻转泻法,行针约2 min,再配足三里,留针15 min。

    患者已作好手术前的准备,为先止痛而邀余针灸,行针约2 min腹痛锐减,针后18 min矢气数次,患者顿觉舒适,半小时后再次矢气数次,经外科观察免做手术而愈。20年后相见,盛赞针灸神功。

    按:大肠为传化之腑,以通为用。该例因受暑热、劳累,热结大肠,气滞津伤,食积于肠,腑气不通传化失司而致关格,故取大肠之俞穴,配足阳明合穴,以通腑降逆,泄热导滞而获速效。针灸治疗该病,古今文献多有报道,如《灵枢·杂病》曰:“腹满,大便不利,……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等。现代临床取穴亦多以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并认为针刺足三里、大肠俞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故肠腑通畅,便秘自除。

  6  崩漏 (功能性子宫出血)
    
  女,43岁。19860512初诊。

    主诉:月经延期,淋漓不断十年余。

    病史:自诉10年前第5胎顺产,但失血较多,产后体重明显增加;继之月经延期,且经期每次持续10~12 d,淋漓不断,量多色淡质稀,常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纳呆,视物不清,神疲倦怠。   

  检查:身高158 cm,身体肥胖,体重70 kg,腹围103 cm,血压14/10 kPa(105/75 mmHg),面色白,舌淡嫩苔薄白,脉缓无力。基础体温偏低,雌激素水平偏低。

    诊断:崩漏 (功能性子宫出血),脾肾两虚型。

    治则:补肾固冲,健脾化湿。

    取穴:脾俞、肾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水分、太溪、大椎、乳根、中极、三阴交、隐白。

    操作:补虚泻实捻转手法,加温和灸三阴交、隐白。诸穴用专门手法留针感而不留针,1次/d,15次为1个疗程。

    治3个疗程后,经血量减少,体重下降4 kg,腰围减少6 cm,共治12个疗程痊愈,追踪随访8年未复发。

    按:患者生育多胎,阴血耗损,肾气匮乏,劳则伤脾,导致冲任亏损,固摄失权,血不归经,经血淋漓不断,其体形肥胖、各项检查所见都与内分泌功能调节紊乱有关,故治疗以补肾固冲,健脾化湿,调节内分泌为主。取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统血,补养后天为本;取肾俞、太溪以养肾固冲;取中极、水分以调理冲任之气,加强固摄止血之功;取大椎穴壮阳气,摄气血。数穴合用,共奏益脾肾、固冲任、止血崩之功。

  7  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女,53岁,干部。19870503初诊。

    主诉:胸胁部疱疹累累3 d。

    病史:患者左胸胁部刺痛1 d,翌日该处皮肤灼热,继而疱疹累累如珠,呈带状密集排列,烧灼刺痛难忍,不敢深呼吸。伴心烦口苦,咽喉干燥,3昼夜未寐。经内服消炎镇痛剂及外敷药膏 (药物不明)、痛楚未减。

    检查:躁动不安,面黄微赤,撑臂护胁,舌边潮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左4,5胁间区内皮肤见大小不等密集成串小疱疹,疱疹黄色透明,尤左胸前较多。

    诊断:缠腰火丹 (带状疱疹),湿热内蕴型。

    治则:清热解毒,活络止痛。

    取穴:厥阴俞 (左)、阳陵泉 (左)。

    操作:取左侧厥阴俞,用28号毫针进针1.5寸,针感沿痛区传导到胸前,行捻转泻法约3 min,留针20 min,以厥阴俞为中心,局部并加红外线照射20 min;配左侧阳陵泉穴针刺,泻法行针2 min。

    治疗后疼痛锐减,1次/d,3次疼痛消失,1周治愈,无残留痛,追踪随访2年未复发。

    按:带状疱疹是由于病毒引起的一种非传染性皮肤病,多发于单侧,发病部位常见胸、腰、四肢及头面等处,中医称“缠腰火丹”。是因其好发于腰背肋间,疱疹密集成群,成带状,故名缠腰火丹,系肝火妄动,内蕴湿热,外感毒邪,侵袭胁肋,流窜皮间,阻滞气血的运行而出现成簇之水疱,故选取病灶临近之穴,直泻邪毒而止痛,配阳陵泉以清泻肝胆之湿热,解毒化淤,促进气血,以达活络止痛之功效。

 

 欧阳群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军医学校,原第一军医大学针灸教研室主任、附属南方医院针灸科主任,曾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学会副理事长、全军中医学会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澳大利亚针灸学会学术顾问、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等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被授予个人三等功2次。1990-1991年,应邀赴古巴开展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因成绩突出,获得古巴政府授予的“战斗友谊勋章”和“金色荣誉奖章”各1枚。

放血疗法

凡风湿病,肝病,血中夹水,血出如墨,则为久病,於血阻络。 病在脏者取其井这里的脏是神志的意思。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刺井穴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从出血看病法  1、凡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凡风湿病,肝病,血中夹水,血出如墨,则为久病,慢性肾炎:(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2)肾脏周围。(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高血脂病: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恕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1 心肺区定位 在小腿上,胫骨外侧边缘足阳明胃经上,在足三里 上巨虚,下巨虚,-丰隆穴附近 之间,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2 丰隆穴-解溪穴有青筋的反应 提示肠道疾病 肝胆区 定位放血部位 小腿外侧放血时间中午 11-- 点 (研究人体胚胎发育期,发现人体的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内脏组织刺血的时间  1、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5天刺血一次。2、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见效后5---7天一次,可以拨罐的部位刺后拨罐15---20分钟。肾区 胫骨内侧,放血时间 下午 5-7 点 治疗 男性 女性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疾病。肾脑区 定位 再内踝关节下一个圆形区域,这里和肾脏和脑有密切关系。治疗脑髓病变, 女性子宫腔内的疾,病男性前列腺疾病精神病: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6 后头区 小腿上 委中穴-承山穴 之间 在膀胱经上, 放血时间 下午3-5 点之间治疗 痔疮 特效,在治疗痔疮时 心肝区 在上肢的前臂掌侧端 在心包经画一条直线,靠近尺侧骨 尺侧是肝区 挠侧骨是心区 治疗心肝疾病放血时间 上午7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泻热、止痛、镇静、消肿、解毒、急救开窍、化瘀消徵9 太阳区 定位 颞侧附近青筋放血,放血时间 在中午 11-1 点,在此处放血时 一定注意 小动脉血管 有一定危险。7耳区 定位在内外踝关节周围 一圈,在此处放穴治疗一切耳部疾病, 放血时间,中午11-1 点。治疗慢性耳朵

针灸配穴法

1、 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 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 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 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 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 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 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 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挾胃,属肝而络于胆。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三里,下死胎及效。)

24、俞府、云门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咳喘气促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花穴。神阙为任脉穴,能通脏回阳救急。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气海为元气之海,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水谷。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 ,温中救逆之功。加天突、中脘,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27、尺泽、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主治:霍乱心烦瞀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等。

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两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出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首犯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 ,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29、三阴交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

31、十三鬼穴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

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

主治:癫狂

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32、大陵

功能:调气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35、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穴,用以蠲痹祛风除湿;风市,搜风利湿,二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周身筋之会,故为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之要穴,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用穴之一。三穴相配,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对于腰、胁、下肢各症,大有将帅之魄,无可而不胜也。

欧阳群教授临床运用单穴经验集粹

 

欧阳群,原第一军医大学针灸教授、主任医师,历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学会副理事长,全军中医学会理事、针灸研究组顾问,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等职。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总结欧阳教授关于单穴运用的心得,以飨读者。

  

  1 壮灸百会治疗梅尼埃病

  

  患者端坐,先将百会穴处1 cm范围内头发剪掉,制作蚕豆大小的灸炷,顶端点燃放在百会穴上,烧至快尽时,术者用一湿润纱布压熄,然后再灸一炷,反复操作,至患者觉灸处有热感,并有灼热感直透达脑内为止,灸多少炷,根据各人差异而定,一般数壮即可。

  欧阳教授点评:曾治数例梅尼埃病患者,一般首次治毕即见效。

  

  2 针刺“风岩”治疗视神经炎、视网膜炎、假性近视

  

  “风岩”穴位于乳突后下方凹陷处。患者端坐或侧卧,消毒后,用0.30 mm×40 mm毫针,略向上斜刺进针,待针感传至眼球时,轻微持针捻转片刻,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3疗程多能见效。

  欧阳教授点评:20世纪70年代治疗数例视神经炎、视网膜病变患者,有一定的疗效。80年代,有十几位青年学子,患假性近视,为入学急于提高视力,来我处就诊。用此穴治疗,可迅速提高视力,一般5~6次即可。有一位学生,仅针1次,翌日体检视力由0.6升至1.2。

  

  3 针刺下关治疗足跟痛

  

  取与疼痛足跟同侧的下关穴,直刺进针25 mm左右,待有针感后,轻轻缓慢逆时针捻针片刻,留针20分钟,一般3~5次即可。

  欧阳教授点评:20世纪60年代起运用此穴治足跟痛几十例,均获良效。多数患者,首次进针后当即疼痛锐减。曾治一女干部,穿高跟鞋爬山,下山后足跟痛,两足跟几乎不能着地,病程已6天。首次针后嘱其站立,足跟登地,疼痛立即消失。次日再针,仅治疗2次即获治愈。曾治骨质增生患者数例,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4 皮下针刺曲池治疗颈淋巴结核

  

  患者侧卧或仰卧,屈肘,肘部消毒。使用特制长125 mm不锈钢针,针用消毒石蜡油擦拭,在曲池稍外0.2 cm处进针,向上平刺,沿皮下进针近120 mm,留针1小时,1小时内再行针数次。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2~3疗程即可。

  欧阳教授点评:曾治颈淋巴结核2例,疗效颇佳。

  

  5 针刺孔最治疗急性咽喉肿痛

  

  用0.30 mm×25 mm毫针,稍向上斜刺进针,进针15~17 mm,轻微持针逆时针方向捻转片刻,立见咽喉肿痛减轻或消失,留针15~20分钟。

  欧阳教授点评:近30年来,运用此穴治疗急性扁桃腺炎、急性咽炎,多能获良效。慢性患者无效。

  

  6 针刺“落零五”治疗各类疼痛

  

  “落零五”穴为经外奇穴,位于掌背,第2、第3掌指关节之间,第2掌指关节后0.5寸处。用0.30 mm×25 mm毫针,靠近第2掌骨缘进针,直刺12 mm许,逆时针极轻微捻针片刻,全身各部位痛证均见效。若身体一侧疼痛,则取同侧“落零五”穴。

  欧阳教授点评:20世纪70年代,系统观察“落零五”穴治疗各类疼痛120例,痊愈率65%,有效率95%。一次去外地讲学,火车开动不久,肾结石绞痛发作,当即针此穴,遂逐渐缓解入睡。讲学半个月时间,仅用此穴止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归。

  

  7 针刺“宽胸”穴治疗胸闷

  

  “宽胸”穴为欧阳教授经验穴,位于食指指背侧、掌指关节拇指侧。针刺时,嘱患者手半握拳,在其食指指背、掌指关节拇指侧,向上平刺进针,沿皮下透刺15 mm许,轻微捻转片刻,胸闷立即减轻。

  欧阳教授点评:数十年来,用此穴对症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胸闷都有一定疗效。

  

  8 三棱针点按肺俞治疗麦粒肿、急性眼结合膜炎

  

  三棱针平置于以肺俞穴为中心1 cm左右区域,以针尖雀啄式点按压,持续约1分钟,每日1次,一般1~3次即可。

  欧阳教授点评:20世纪80年代应用此穴治疗数十例急性眼结合膜炎、麦粒肿患者,针后即获奇效。1位6岁男孩,两眼红肿,疼痛流泪,异物感已2天。其母带来就诊,予肺俞穴点按片刻,患孩当即诉说疼痛及异物感消失;翌日复诊,炎症明显减轻,再点按1次,2次即获痊愈。

  

  9 针刺血海治疗经期头痛、痛经、急性腰痛、急性荨麻疹

  

  用长50 mm、直径0.35 mm的毫针,向上直刺进针,得气后,轻微持针缓慢逆时针方向捻转1~2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欧阳教授点评:临床治疗几十例痛经患者,多数病例能立即见效。一患者(本系学生)每次月经期间头痛4~5天,有时呕吐,予针刺血海穴,头痛立消,留针15分钟。仅1次治疗后,1年未见复发。另一患者腰痛1周,活动受限,行走艰难,予针刺血海穴,首次减轻近70%,每日1次,治疗4次疼痛消失。

  

  10 针刺条口治疗肩周炎、落枕、急性腰扭伤、锁骨骨折后疼痛

  

  条口穴直刺进针50 mm许,逆时针方向缓慢捻转1分钟许,留针半小时。亦可用指压法。

  欧阳教授点评:近30年来运用该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肩周炎、落枕、锁骨骨折后疼痛等几十例,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个别病例1次治愈。曾治1位美国老人,患右肩关节周围炎3年,疼痛持续,活动受限,手臂不能上举。1987年来广州旅游,于南方医院求诊,当时予针刺条口穴,并嘱其活动肩关节,片刻其关节疼痛全部消失,手臂活动自如。该患者及其同伴都惊奇效果神速,称赞中国针灸技术。

  

  11 外踝尖治疗牙痛

  

  外踝尖为经外奇穴,位于外踝隆起最高处。治疗方法有三:①取同侧外踝最高处,局部消毒后,用13 mm毫针进针少许(只过皮层),稍捻针;②同侧外踝最高处,先放置一米粒,再用1 cm大小胶布粘贴,疼痛发作时嘱患者自己用手指按压;③轻型疼痛,用手指甲按压外踝尖,即可缓解疼痛。

  欧阳教授点评:30年来治疗牙痛,疼痛消失病例无数,都是当即见效。有牙痛患者在门诊办理入院手续时,牙痛难忍,遂予针刺该穴,牙痛立即消失。

  

  12 针刺承山治疗后头痛、后颈痛

  

  直刺50 mm,逆时针方向轻微捻转1~2分钟,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5~8次可痊愈。

  欧阳教授点评:20余年来,治疗几十例,多能获良效。1981年,有位男学员,28岁,后头后颈持续隐痛,伴胀感,思虑及劳累后加重,病程已3年,有关检查无阳性体征,多方治疗,疗效不显。针刺承山穴,行针约2分钟,疼痛明显减轻,共治疗3次而痊愈。3年学习期间未见复发。

  

  13 悬灸涌泉治疗呕吐

  

  患者仰卧,双侧涌泉穴同时悬灸,每次持续1~1.5小时,每日1次,一般3~5次即可收功。

  欧阳教授点评:30年来应用此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均能获效。一般1次见效,顽固性呕吐连续3~5次可愈。1956年一浅表胃炎患者,阑尾手术后第5天,频繁呕吐,悬灸涌泉穴,每日1次,3次即愈。另一老太太患神经性呕吐近10年,治疗8次而愈。1978年一小儿患急性胃肠炎,呕吐腹泻不止,轻度脱水,悬灸涌泉穴近2小时,在治疗过程中,腹痛、腹胀、呕吐逐渐减轻至症状全消而入睡,翌日只觉乏力,未作任何处理,1次即愈。

一点心得

风池穴斜向内下方,枢椎棘突旁压痛伴结节,90%以上有头脑不清醒、记忆力减退史.肩胛内上缘血罐可马上缓解症状,但无远期效果(症状改善不易超过24小时)

⊙风湿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常伴膝关节回弯困难,可在膝关节周围火罐.有效率很高,如加长留罐时间,待发泡后刺破放出脓水,基本80%以上当天减轻,次日更见效.(部分腿太细的不好拔罐)

⊙如腰髂部一侧疼痛,且同侧月国窝附近有怒张的静脉,在委中附近静脉刺血,次日腰痛多减轻.

⊙L3横突综合征在弹拨横突旁筋节时,轻手法弹拨可使患者无痛苦、术后无疼痛加重,但疗程多相对要长几天.
                                                             中等力度弹拨,术时有些痛苦、术后多使疼痛加重2-3天,疗程确相对短几天.

⊙L3横突综合征斜扳手法很重要,但关节闭合时,不易调整L3,所以患者姿势要仔细调整.可另患者先弯腰,然后斜身
    后躺.
⊙L3横突综合征多数手法治疗一般疗程短,痛苦小,只要愈后患者注意生活习惯,不易复发.还有痛点处血罐见效也
   蛮快的.但点刺时三棱针进针深度应较深,将近半寸同身寸.

⊙刺血时减轻痛苦的方法:冰台老师的一篇专贴已经说的很详细.简单补充两点:
  ⒈点刺时,有些部位需要点刺深度较深时,可用拇指、食指夹住三棱针,留出针尖的长度等于需要刺入的长度即可.
   ⒉刺血时破皮越快,患者痛苦越小,大家应该都已知道了.但点刺时需注意.针尖离皮肤太近时.点刺易使患者疼痛.
       如果把针尖远离皮肤,再快速点刺,可因针尖在接触皮肤时有一段“助跑.”  可大大的提高破皮速度,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