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禁忌1资源:“台湾太极第一人”郭正勋的太极拳论 -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1:01:00

“台湾太极第一人”郭正勋的太极拳论

台湾, 太极, 郭正勋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一)
魏老师常说:「太极功夫人人都有,人就像花骨朵,平常人也一样,只是没开开。」
2星期前,吴昭本老师到台北停留一下,约我出去聊天。后来聊到武术,他答应找个时间把整套【八卦棍法】教给我。过去日本人曾出百万台币邀请他去日本教拳,他都没答应,以前他传授给我的都是单招单式,经过我自己摸索了好几年,有一回朋友请我到保一总队(保安警察第一总队),去跟维安特勤队队长刘守德谈武术。刘队长是我多年好友,因为队中有几个曾经也是我的学生,所以就先看他们操练,然后再讨论武学。因为保一总队裡武术教官中,有我老师卢文锦,也有几位老朋友,我不愿去抢人饭碗,所以当时我只针对棍法聊了一下,刘队长听得津津有味,十分欣赏,他邀请我去教授棍法,我告诉他我尚未完全学会,但我可以去问问传授我棍法的吴老师。於是我跑去找吴老师,问他愿不愿意去教,他说不愿意,原因是这棍法太容易伤人,不能乱传,不过后来他也总算愿把整套教我了。当时閒聊间,我也跟吴老师谈起我最近所学的太极揉手,也跟他试了试手,他十分讶异,他说:想不到中国大陆还有这种如此细腻,而完整的武术,他当下鼓励我继续研究练习。吴老师是太祖、猴拳、八肘、单双头棍真正的高手,他跟我亦师亦友,既然他都有此胸襟去容纳不同的武术,也认同杨家真传太极,可见这样的东西的确是有它独到的内在。【太极揉手】没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练,当年汪师爷不过只传授了几十人,而魏老师也只教了一些人,所以同门的人实在很少,加上那个时候汪师爷很保守,以致传承下来的东西有限,早年他只教杨澄甫前辈所教的八五式,直到晚期他才愿意把老六路、杨家太极心法和用法传出。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二)
李孔延老师是国内情治单位退休下来的,后来在嘉义高中教书。李老师他在武术、射击方面都称得上是一流的。我过去是跟李老师学习少林拳,而李老师现在却改练太极拳。我曾在六、七年前去找过他,因为当时李老师要上来台北,而没机会和他深入探讨武学。这次我专程到嘉义去找李老师,他目前是郑子太极的传承者,功夫练得很好,虽然已经七十二岁了,但看起来却只有五十几,我们很深入地探讨太极拳,我也将北京汪永泉、魏树人老师系统的杨家太极拳对李老师做了一番解说。李老师讚嘆说那真是十分受用的好东西,给了他很多啟发。李老师是个真正的太极拳高手,实战经验很丰富,技术层面更是有目共睹,我当时还怕说,那麼冒昧地说了一堆东西,感觉上有点在关老爷面前耍大刀,於是我在临行前跟李老师连声道说抱歉,但没料到,李老师却跟我说:我那麼掏心掏肺地倾囊相授,他改天还要到台北来找我,到时一定会再和我好好聊聊。希望自己很快也能再与李老师相见,和他好好地来切磋一下太极拳的应用技巧。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三)
魏树人老师传授给我的:拳架就有短架、二十二式、长架、八十九式,其他还有像是太极功(练神、意、气)、十三势、揉手(包含理论、架构、心法、劲法)以及太极诀。
为了有别外面所传的「杨家太极长架八五式」,故还原为原来的「八九式」,虽然与「八五式」在招式名称一样,但是其动作、方位、用法却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是健侯公所传下来称之为「八九式」的老六路。倘若将其中重复招式删减掉,真正来说,【老六路】也只有三十式。而汪师爷所传杨家太极拳,当中揉手劲法裡面就有所谓的【六杆】及【七枪】之劲法,汪师爷曾说健侯公传承时失传其中一枪之劲法。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四)
魏树人老师系统的杨家太极【单鞭】,有鞭、有掌、有弓弦、有蹺蹺板、有球,弓有手弓、脚弓、背弓、身弓和侧弓...等,劲法有轻灵劲、月牙劲、滚劲、错劲、折劲、磨劲及搓劲...等,意念上有阴阳、有开合相寓、有曲直相求、有快慢相匀、有方圆相生、正偶相化、两膊相繫、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其重意不重形、变化运用存乎一心,我只注重掌意,不管掌形。 收藏 分享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道中情 (道中情)当前离线

容易

UID
178 
精华
阅读权限
100 
来自
鞍山铁东 
注册时间
2008-10-26 

版主

帖子
2733 
精华
积分
4312 
经验
4084  
金钱
0  
贡献
228  
性别
男 
来自
鞍山铁东 
在线时间
1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6 
最后登录
2010-2-18 
沙发 道中情发表于 2009-1-1 22:06 | 只看该作者 轻松一步,论坛落户,点此免费成为鞍山论坛注册会员。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五)
杨家太极拳是门学问,这二十多年来,我到处追寻、练习中华武术,直到十年前碰到魏树人老师,我才真正全心投入,我告诉自己再也不用找寻了。每次北京行,无论是技巧、理法还是心法,总给我更多、更深的体会,但这些都必须经年累月,透过练习,在对手身上来体用,以达融会贯通。我的智慧不够,天份又不好,所以领悟的时间要比师兄弟长些,且时常走偏门,但魏老师却师从来没说我资质駑钝,每次他都很有耐心,反覆解释、为我示范,有时没达到他的要求、标準,怕烦扰他,想急著离开,魏老师却不让我走,老人家说,你们台湾离北京那麼远,来一趟不容易,练好了才走,如此良师,让我心存感念。我碰过无数的杨氏太极拳家,却没见过真正的高手。当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许尚有高人,我没缘碰见,但是我遇过唯一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就是魏树人老师,他的搭手及应用境界当今两岸三地武术界无人能及,真所谓【出神入化】,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讚嘆。明年底,魏老师还要出一本书,大家有福了,愿老天帮忙,魏老师鸿愿就是再写两本书,把杨家太极真传写出来,因为前两本书莫约只写了四成杨家真传功夫,还有很多没公开,有空再聊。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六)
我是个武痴,过去学过十多种拳术,但让我深深著迷的却单单只有汪师爷和魏老师这支系统所传承的杨家太极拳。最近我一个学生把我所教授的杨家太极拳理、理论、心法以及应用整理总共一百多篇的文章,我至今尚未过目,希望能找出个时间来好好地检视,看看其中有没有遗漏或是不全的地方。因为魏老师教我太多东西,
很多我仍在体会、研究当中,裡面许多拳理及应用都跟我所接触过的其他武术大不相同,所以必须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加投入才能有所收穫。要是将来能将这些学习心得予以顺利发表,我猜想这很有可能会造成武术界莫大的冲击。寿关顺老师接触过此门技艺后,也鼓励我,希望我能赶快将它学好,他叫我不用再到处去追寻武术了,因为全中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了。我曾三次拜访上海寿老师,最近我也邀请他来我位於珠海的家中做客,我们常一起研究、探讨武学,寿老师说我跟魏老师所学的杨式太极拳是属於高级的理论和技巧,所谓尺、寸 、分、釐、毫,这种太极拳已经到达毫劲,真是巧而妙。寿老师也跟我聊到武术综合应用上的技巧,我很冒失地将我所学现丑给寿老师看,寿老师说因为两岸复杂的政治及文化环境的关係,我能接触到这麼多的武术,实在难能可贵。各种武术多都有其优点与长处,中国传统武术要是没有科学化的训练和经验,可能难有大成,就实战面来说,我多少也有所体会,真正有心人可以找我研究,只要是行家,随时欢迎,但是切莫耍心机,希望大家能诚心相待。过去一位洪性纵鹤拳高手,屡次找我试手,接连两星期,连试两次,我只柔化,没有出手,后来旁边朋友提醒他,人家郭老师十几分鐘都没出手,你还硬要试吗?
又有一次,我在教拳,他恰巧经过看到我,於是他走过来跟我寒暄握手,他说:听永和老林说你练得很好,话没说完他的双手就一阵猛打,幸亏我练了几十年,修养也还好,连试两回合,他都无法得逞。后来我把他叫到到旁边,跟他说现在我跟您玩散手,我连续出了几下拳,他吓得不敢跟我再试了,后来只要看到我就远远的躲开。但是事情还没终了,此人又跑去煽动我师兄李存枝,跟他胡说我要找他挑战,害得当时惹出一场风波。后来此人有次被我碰到,我把他臭骂了一顿,他竟然说:那道歉好了。一句道歉万般无事,只要道歉,什麼事都没了吧,为了这句话,我差点要动手揍他,抱歉,本来不应该谈论这些事,但我是凡人,也有脾气,大家互相尊重,不要耍心机、手段,随时欢迎赐教,谢谢!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七)
【揉手】是杨氏太极拳的综合应用,有些我过去曾在杨氏太极揉手研究区裡有谈过,【揉手】运用到很多劲法、心法、用法,实在很难用三言两语来说清楚、讲明白,最好的方法就是当面研究、讨论、试手、切磋。昨天我到禪武家聊武术,禪武的大师兄是我好朋友的朋友,我们认识许多年了,过去经常交流切磋。他拿过无数次国内及国际性武术比赛冠军,是个武术奇才,而禪武也很有智慧,我们昨天针对太极的基本理法、用法与架构做了很多探讨,也互相体会应用。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八)
魏老师所教的【刚】、【柔】,强调【刚】是集中,【柔】是分散,分散催集中是「肘意」,集中摧分散是「靠意」,两端一端接集中,一端接分散,由中间通出,横竖找,就是所谓的「肘靠混合劲」,有好几种变化,应用,所以我说这一派太极跟很多杨氏太极不大相同。
关於拳架,魏师所教,除了云手是以腰带肘外,其餘三十六式都是以肘带腰,这与大部分人所练的太极又有很大的差异。像这样的太极功夫若没有亲身体验,而只用语言和文字解释,实在很难表达其真义,因为我学的是「技击架」,更明显可以感觉杨家前辈的智慧。
在盘架子时,意在先,意要比形最少要快上半米,以意领形是刚开始,但这意要在空处,别在你或对方身上,才不会应用时產生阻碍,所谓【避实就虚】、【以虚带实】、【以虚领实】、【以虚摧实】,杨式太极大部分的用法,都是在盘架子中,不断体验,再用「揉手」来检验你盘架子是否正确,练拳时好像有对手跟你对练,.应用时却又好像没有对手一样。所以我说练拳架四个基本要诀:起始、运行、终点、变换,有时间我做给大家看,应该会给您们一些啟发。

TOP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道中情 (道中情)当前离线

容易

UID
178 
精华
阅读权限
100 
来自
鞍山铁东 
注册时间
2008-10-26 

版主

帖子
2733 
精华
积分
4312 
经验
4084  
金钱
0  
贡献
228  
性别
男 
来自
鞍山铁东 
在线时间
1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6 
最后登录
2010-2-18 
椅子 道中情发表于 2009-1-1 22:10 | 只看该作者 安琪儿精心呵护您的爱宠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九)
我父亲是台南人,自幼给人当养子,随养父迁居嘉义县乡下朴子,母亲是朴子人,贤慧妇女,我是个标準乡下孩子,我养祖父是个武术高手,叔叔也喜欢运动,自幼从他们学了一点拳击,初中时再跟他们学了一些擒拿术。上了高中,我开始跟李孔延老师学少林拳,大学时期北上,在台北学习跆拳道,后来又跑去学空手道,大学三年级,我和苏昆明老师学螳螂、八极、陈太...等武术。大学毕业先当了一年的体育老师,后来就开始教跆拳道,一面教一面学习太极拳,前后总共跟了12位太极拳老师。后来自己还跟了卢文锦老师学咏春拳,也跟陈正明师伯学了点鹤拳、八卦,跟吴昭本老师学了点太祖、八肘、棍法,跟大陆寿关顺老师学形意拳,万老师学八卦掌,直到现在我认为每一种武术都是好东西,都有它的优点,有都有很杰出的高手,随著年龄慢慢增大,我现在五十三岁了,每天练习杨氏太极拳,在放轻鬆、找舒服当中体会太极拳的奥义。
跟魏老师这十多年来,给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体认,也对我以前所学武术,有了更巧妙的运用,可惜老师住北京,虽然我十年来去了二十多趟,魏老师也很用心教导,可是我天赋有限,努力也不够,所以可能还是有不足之处。这十多年来.除魏师外,上海孙式传承寿关顺老师也指导过我孙派武术,我俩从师徒变朋友,最后成为兄弟,常常一起研究、探讨武术,尤其寿老师是我五十多年来所见过最好的损伤、整脊大师,我住他家裡好几趟,看过无数别人无法处理好的伤害,经过他调理,无药而癒,我也介绍很多亲朋好友,都讚不绝口。
我平常也练习裴鸣宇、郑恩普二位师爷传承下来的东西,那些都属於古老内功心法和古老养生功。我是跟陈正明师伯学习的,称得上是救命功夫,因为十五年前,我参加武术比赛,不小心报错量级,我当时减重降了快二十公斤,差点就死了,血尿不止,中西医全都束手无策,我躺床上半年多,準备等死,后来遇到陈师伯,.教我古老心法,竟然无药而癒。但是陈师伯不再教武术了,可我又喜欢武术,所以我当时痊癒后还是到处找真正好的武术,直到找到魏老师。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十)
开合相寓、方圆相生、正隅相化、曲直相求、快慢相匀、两膊相繫、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内外相合,统称为杨氏太极九大理法。配合八劲、七枪、六杆,由「横竖找」,进而「点中求」,由有意到意淡,最后空入自然。太极拳本是一种实战武术,到后来却变成现在的推手及养生功法,实在可惜。希望有机会,我可以把我跟魏老师十多年来所学,跟大家介绍,给太极拳友一种另类思考。
练习杨式太极拳刚开始要先求平準(也就是横竖),所谓「立身中正」,然后在定静的基础上(心静、形定),在鬆、散、通、空的必要条件下,才能开始学拳,一切以意领形(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明瞭进、退、顾、盼、定的真正涵义。九大理法必须有基本认识,八种基本劲法也应该明白,配合三才、五行,才能开始学拳,这才是正确的途径。
杨氏太极拳的正统老六路,其与外面所传不同之处,是它完全是「以意领形」,练到程度,连自己形体怎麼做都不管它,也不知道。每一式中包含著很多转折、变化、应用,就连每一式与每一式间的衔接,也有很多没有名称的转折、变化,所以我跟湖南长沙刘应文六师兄(中国全国推手冠军)都觉得老六路有奥妙,真正是好东西,好好来练,会发觉裡面有很多内涵。它是技击架,也是养生架,兼具实战与养生效果。
太极拳八种劲有个小故事,魏老师以前教我,问我想学什麼,我说想先学八种劲,掤、履、挤、按.採、列、肘、靠,先学单一劲,再学混合劲,这样就跑了北京三趟。第一趟学完就回上海、台北,到处找人试,学完三趟发觉普天下太极拳高手好像不多了,於是乎我越学越有兴趣,就这样一搞就搞了五、六年,同时也把老六路拳架学了起来。但后来才知道错了,应该要先学基础理论、心法、应用理论,才能开始去学劲法,这样才对,有了理论基础再去碰拳架、揉手,最后灵活应用,由明劲、暗劲入化劲。倘若没有理论基础,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而且会一直在学习、改正,完全不明白合理的理论,这样实在太辛苦了。杨家九大理法.每一种都是合理、巧妙,且变化万千,最高境界一切合乎自然。魏老师所教劲法很多种,有空再谈,学好了以后,空手还得要能打出鞭劲、杆劲和枪劲。揉手心法多,而且其中满是巧妙,它结合心理学、力学、生理学,除此之外,它也含藏著易、道、佛学,老祖宗早就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发觉罢了!的我学生最近把魏老师所教的理法和心法内容粗略整理,共有一百多篇,其中阐述了上千种理论及应用,都跟王宗岳拳论非常符合,有空我会写在我臺湾网站上,谢谢。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十一)
开合相寓、正偶相化、方圆相生、曲直相求、快慢相匀、两膊相繫、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内外相合,是所谓太极诀。虽每个门派、每个太极老师各有不同解释,但一理而贯之。学习汪、魏传承的太极拳诀,合理、巧妙、实用、且变化万千。理解九大理法,练习杨式太极拳,要循序渐进,方不致於偏差,且不容易被人误导,不因为观念、原则错误,而引起身体受到伤害,轻鬆自在。且练习杨家真传太极拳须先明瞭理法,才能开始学拳。而不是先学拳再来研究理法,应该是比较正确途径。
杨家揉手功法,包含心法、手法、劲法、兵法,理法之多,难以记数。最基本的就有数十种,包含了意在先、十字错位、背贴气、球碰壁劲法、钱投鼓劲法、鐘身、鐘鎚、点中求劲法,内容都是所谓的意气之功。再结合滚、错、折、磨、搓五大劲法,加上六大鎚法,以及鞭、杆、枪劲法,成为一种特殊的技击应用体系,有别於推手,一般外面极少流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推手就是揉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观念,简单来说,揉手就是杨氏太极拳的综合应用,内含许多技击技法,实战意味浓厚。
所谓「意气之功」,是指以意领形、重意不重形、意在先 ... 等等,刚开始时意比形最少,且意念要比形先走半米以上,意领形跟。慢慢的,进而不管形,不知道形怎麼走,所谓「己不知、人难知」。由有意、刻意,至意淡、自然、无意,应物自然。所谓气,是指气机、气势、内外相合,练到程度时,重外不重内,老前辈常说「在气则滞」,不能管体内之气,因为刻意要将体内东西逼出,这样做太慢了。以养生来说,培养内气是件好事,但在技击应用上,管气,则太慢了,也容易僵滞,所谓捨不掉力气,长不了意气。意气是经由不断的练习而锻鍊出来、培养出来的,然后经过合理的运用,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產生适当的效果,由无到有、有变多、多入简、进而应物自然,最后再入放空的境界。所谓真空妙有,这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所谓三道气圈,是意气之功,它是由练习拳架、揉手、太极功,自然生成的,练习拳架时,从起式开始就是在练习这三道气圈。在拳架练习过程中,不断地训练平圈、立圈、斜圈、小气球、大气球、集中、分散、旋转、聚集、消失,从起始、运行、终点、变换,这些拳架练习过程中,在定静中运转、变化。练习太极功时,神、意、气的训练也是不断在练习这三道气圈。练习揉手时,要是没有这三道气圈,这些基本概念及三道气圈的皆无法巧妙结合、应用,揉手就无法有所成就。举凡种种都是与三道气圈有所关联,这是汪永泉师爷晚年传下来的,并不是魏树人老师独自发明的名词,因为早期很多学生没学到,以致外面有许多奇怪的说法,很多汪师爷晚年所教学生目前尚都还健在,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求証一下,这些人包括像是齐一、王平凡、王詰、卢志明...等人,我在北京就听到很多奇怪说法,我也都求证过了,魏树人老师所传都是老一辈杨家所留下的真法。
所谓三道气圈,就是(肩圈、腰圈、骻圈),它可以连结起来应用也就是三连架,属於养生架,也可以分开独立运用,称为六断架,属於技击架,结合立圈、斜圈、直线、斜线、曲线、构成一个立体的运转,再结合天、地、五行,经过适当的练习,就会变成有用的武术。
三道气圈是意气之功,它会随著练习者投入的时间、用心的程度,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巧妙,捨掉力气,气会越来越强,到老都还不断进化,这些东西从魏老师身上很明显可以感受得到。魏师六、七年前曾经对我说,以前输很多人,后来只有两位还无法应付,去年那两位也可以应付了,从1995年到2003年,看到魏师从七十三岁一直到八十岁封山,他的功力不断进步、突破,更加深我学习的心,原来真正的练对的话,到老都可以不断转化、突破、这就是杨氏太极拳可贵的地方。

TOP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道中情 (道中情)当前离线

容易

UID
178 
精华
阅读权限
100 
来自
鞍山铁东 
注册时间
2008-10-26 

版主

帖子
2733 
精华
积分
4312 
经验
4084  
金钱
0  
贡献
228  
性别
男 
来自
鞍山铁东 
在线时间
1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6 
最后登录
2010-2-18 
板凳 道中情发表于 2009-1-1 22:10 | 只看该作者 大连长海县海参低价团购超值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十二)
老六路整套拳架打下来总共有八十九式,但扣除重复的动作,剩下来为三十七式。早期杨家传出来给大眾学习的是养生架,也是简易架,称做为八五式。汪师爷早期也是教养生架,晚年因为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请,把中国古老的东西留下才教授传统的八十九式老六路,它属於六断架,是杨家技击架的一种。整套拳打下来要四十到五十分鐘,所以在外面一般很不容易看到。魏师晚年把老六路重复处减去,成为三十七式,以因应社会大眾需要。
1995年我开始跟魏老师学杨氏太极拳,我没参加过正式的太极拳比赛,杨云中师弟当时对我认识不清,他很聪明,但是跟魏老师时间很短,也没练很多。我学过十多种武术,碰到魏师真正佩服其品德、修养、智慧,以及他对杨氏太极拳的认知程度。套句上海寿关顺老师所说:这种老师,这种太极拳全中国大陆找不到了,还不赶快去追,不用再找其他武术了。朱怀元师伯是个天才,他的天份很高,运动素质超好,也教了不少高手,我到过师伯的场子数十次,也做了很多次交流,探讨,朱师伯目前传授的就是当年汪师爷所留下的八五式老六路。他的学生有人练了几十年,也练的很好,魏老师所学老六路是汪师爷晚年被齐一、王平凡前辈聘请到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拳时才传出,出书时,曾经徵求汪师爷同意,为有别早期所传八五式,改名为八九式老六路,这是杨健侯师前辈亲自教的杨家老架,也因为如此、裡面很多特殊的心法、劲法、用法日后也才得以传出。老六路二十二式是魏树人老师被聘到澳洲,短期教学时,将老六路所简编的套路,以方便教学。
杨氏太极拳揉手的基本应用心法是(集中、分散),在进、退、顾、盼、定的合理基础上,加上鬆、散、通、空的必要条件,配合滚、错、折、磨、搓 ... 等手法,结合无形与有形(阴阳),把所有杨氏太极拳的东西拿来做检验与应用,很多人误解,以为有限制的推手就是揉手,这是十分不正确的,两者在实际应用上有很大差异。
对於各门武术,包括太极拳来说,每一派都有它自身的优点,也都有其厉害的传人,所谓代代出高手,也因为如此,中国武术门派才得以传承至今。每个门派、每个高手或多或少都有他们自己的坚持与特性,大家应抱持著相互尊重的态度来看待不同门派的武术。跟魏老师学杨式太极拳,至今已经满十年,总算略有所成,在此还是得声明并呼吁一下,揉手不是推手,它不斗力、不扭关节、不去硬推、跟顶撞,揉手是集摧、断、拍、炸 等数十种劲法,加上几百种心法,强调意比形快、不随便出手,其速度与威力皆与推手大不相同。但是我看大家对太极拳的印象都停留在把对方打飞,但是这只是太极拳的一种应用,试问,世上那麼多种武术,真正实战的武术会只是将对手推出而已吗?杨式太极拳博大精深,因为怕人受伤,把很多用法限制,以致一些鎚法、鞭法、棍法、枪法的劲法都慢慢失传了。於是乎,大家印象变成了太极拳就是推来推去,带一些擒、摔,这与真正的太极拳法相去甚远。
杨氏太极拳揉手中,不顶不丢是必要条件,沾连黏随是参考条件,杨氏太极拳有很多劲法,真正应用千变万化,学习者先学十多样劲法,几十种心法,再将这些东西给融会贯通。每一种状况,不同的对手,用法皆不相同,这些劲法和心法应因敌变化而应用之。真正太极拳劲是千变万化的,太极心是能容万物的,我提出一些杨氏太极拳特殊练法、用法和练习过程给大家参考,照著老前辈传下来的东西,来慢慢练习。再强调一次,我提出的东西,包括心法、练法、用法,或许与他门派不同,但提供给诸位,只希望大家能够激发另类的思考方向。大家都谈太极拳、太极劲,但是真正太极拳、太极劲又有多少人练到程度?真正能体会到?我只认识杨氏太极拳的一部分,其他像是陈、吴、孙、武、李、郝 等门派都有它的传承和优点,我无法评论,也没资格评论。我也追随过上海孙派寿关顺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的太极拳,彼此经常交换意见,且相互研究,寿老师能有那种胸襟去接受不同门派的东西(魏树人老师的杨家太极),点明要我好好追随魏老师,魏师常就王宗岳前辈拳经、拳论要我纵观整篇,融会贯通,绝对不可咬文嚼字,断章取义,一讨论起来,每次就是两三天。跟两岸很多高手交流过后,有了疑惑,再登门请教魏师,十多年如一日,累积了很多心得。谈功体、内劲、比我强的到处都是,例如台北的王杰老师、吴昭本老师。谈技巧、经验,我的六师兄刘应文、大师兄陈正信....等,他们一个个都比我好很多,我若是没有更用心,程度就会越差,离这些人越来越远。

TOP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道中情 (道中情)当前离线

容易

UID
178 
精华
阅读权限
100 
来自
鞍山铁东 
注册时间
2008-10-26 

版主

帖子
2733 
精华
积分
4312 
经验
4084  
金钱
0  
贡献
228  
性别
男 
来自
鞍山铁东 
在线时间
1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6 
最后登录
2010-2-18 
地板 道中情发表于 2009-1-1 22:11 | 只看该作者 女性网上购物就选淘美客 郭正勋老师 随笔录 (十三)
我学过拳击、擒拿、少林拳、跆拳道、空手道、螳螂拳、陈氏太极拳、八极拳、杨氏太极拳、咏春拳、鹤拳、八卦掌、太祖拳、八肘、形意拳,每一派都有其特长与优点,对我现在的武艺也都有所助益。从事武术教学迄今已三十多年,训练出许多国际级的跆拳道金牌选手、奥运金牌选手,以及世界国术散打金牌...等。年轻时,我也算得上是台湾跆拳道界响叮噹的风云人物,到今年为止,我的跆拳道段位可以升至八段,但我离开跆拳界已十多年。
学习太极拳迄今,从1983年到现在2006年,我跟随过十二位老师,每位老师都有其优点及内涵,让我很用心去学习。在台湾,太极拳界的人应该都知道我的程度,包括几位协会理事长。很多回,国外人来台湾试手,都是我下场应付,从来也没给台湾丢过脸。不只是外国人,台湾很多中生代的太极拳高手,也多曾找我试手、试劲,其中不乏知名的太极拳界会长、理事长。自己曾经八十多次赴中国,与各门各派的武术高手切磋,大家都很喜欢与我交流武艺,因为我都是让人出手,自己很少发劲,彼此皆相知相惜,最后都变成好朋友。我捨弃教授跆拳道这个在台湾人口中所谓的「金饭碗」,一头栽入太极武术廿多年,并有幸碰到恩师魏树人。
魏老师所传的太极拳有别於他人,特别巧妙、合理、轻鬆且自在。跟恩师揉手,那种感受绝非笔墨可以形容,使我深深著迷。魏老师教学认真、用心,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应用方面的解说,都非常合乎拳经、拳论,让人对杨氏太极拳有更深的体会。我跟魏老师学拳大部分时间是一对一,先理解八大劲法,再理解九大理法,等到劲法和理法都熟了,才能学拳架,并兼学拳架用法及揉手应用,最后在由魏老师解析拳经、拳论。有时我到北京,早、午、晚都缠著魏老师,因为我比较愚钝,很多问题我都反覆求教,不断体会,魏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再三解释、示范,并同我演练。有时没练好,魏老师还不准我走。每当我在北京学习过后,我都会跟师兄弟及学生共同研究、讨论,到处跟人交流、验証,一有问题、疑惑,一定马上打电话求教魏老师。经由自己不断地学习、应用、修正,到近几年才算小有成就。并经魏老师的口头应允,方才可开始行走天下。老人家还交待,千万不要出手伤人。他还说,要是有比他老人家所教更好的太极拳,我不能自己偷偷练,恩师他也要学习,愿意跟我当师兄弟。这种莫大胸襟,实在令人折服。
我到中国大陆八十多趟,到处与不同门派、不同高手交流武艺。也常去找我的六师兄 -
湖南长沙刘应文研究老六路及揉手。到过上海也有三十多趟,刚开始跟著孙派(孙禄堂)门人寿关顺老师学形意拳,后来我俩成了好友,往后每次到上海都邀我寄宿他家,天天研究探讨武术。因为他武学境界及层次都很高,又有大智慧,而且人品、武德都很好,所以常常一住就是一、两个礼拜。寿老师经常鼓励我,说魏老师的东西实在太好了,现今中国大陆已经找不到了这样珍贵的武技了,叫我不要再浪费时间去追求其他武术了,赶紧将魏老师的东西学好,以免抱憾终生。这就是兄弟,本身功夫那麼高,见识到魏老师所传的功夫,马上知道是杨家很少外传的东西,还大力鼓励我赶紧去学习。为了这句话,平时只要经济许可,我都会飞去北京去找魏老师,现在算起来,前前后后,我也已总共去了廿六趟。
魏老师教的杨氏太极拳,轻鬆自在、不流汗、肌肉不酸痛、不会受伤(揉手发劲除外),这样的功夫叫「意气之功」,因为不费力气,所以就算到老还能不断突破。它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都跟一般杨氏太极拳有所不同,看起来细腻、巧妙的太极拳,当用起来又能发挥如此浑厚、扎实的劲道,真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汪师爷(汪永泉)、魏老师(魏树人)所传下来的杨氏太极拳,内容博大精深,尤其是揉手劲法、基础、应用理论、心法,与我过去所接触过的杨氏太极拳有很大的差异,它的合理性、实用性,对於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是十分难以体会的。不过只有一接触之后,我相信所有人一定会为其所深深著迷。很多人常在问,杨氏太极拳推手跟揉手到底有何不同?其实简单来说,揉手就是杨氏太极拳的综合应用,而杨氏太极拳推手指的是有限制的太极拳运动。古老的杨家揉手,因其风味独特、应用合理,少有所谓「推手」的成份,多是摧发、断拍、拽炸、针劲、箭劲、鞭劲、杆劲、枪劲、鎚劲...等。其中也有所谓的「错劲」,它在揉手应用最多,是接劲侧的应用,用法非常巧妙,是破势技巧之一。而八法中的各种劲法及劲路也跟传统的太极拳不太相同,像是「肘靠劲」,是在得机得势时,摧发用的,分为向前及向后,它是同时两种劲一起使用、摧出的,完全是意气之功,外形自然相应。另外,像是「采劲」,也分三段,应用时非常巧妙、合理。八种劲法,应当配合身形、步法,这样更能发挥效果。这些东西都是原本只在杨家院子裡头传的东西,跟现今流传在外的杨氏太极拳有极大的差异,虽然拳架名称完全一样,但招式上无论在外形或是理法都大不相同。当年是汪永泉师爷应「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之邀,为保留古老杨氏太极拳珍宝才传出。套句汪师爷所说:他老人家要是不把它传出来,有些东西我们追好几代也无法追回。我以前并不以为意,直到近年,因为常跟无数人交流,才深深体会其堂奥,所以发愿终生学习。这一派杨氏太极拳首重「神、意、气」。所谓意气之功,是指它经由正确的练习途径,结合意念与气势,做出合理的应用与变化,练至功深时重外不重内、内与外合,借对方与四面八方的气机、气势、能量,是一种增补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不是损耗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且它重意不重形、重外不重内,随时可以变化,比较不易被对手察觉。意气的东西,不是形,是可变的,所谓有法有破,武术应用,只要对方知道,就有办法应付。太极十三势,全都是意,都是借势、顺势、应势,而绝非形。明白太极诀,理解十三势,有了正确观念,才能循序渐进,开始练习杨氏太极拳。
汪师爷(汪永泉)、魏老师(魏树人)所谓的太极拳三道气圈,指的是经由意念跟气势结合,在肩、胯產生各约一米,在腰圈產生大约八十公分的三道气圈。在适当的训练之下,气圈由无慢慢变有,由不知慢慢变稍为知道,由没用变稍为有点用,练了一段时间以后,气圈的意念跟感觉会比较具体,它会随著意念集中、分散、前移、后退、旋转、消失、出现、聚拢、扩散,以后再结合立圈、斜圈、螺旋圈、天之势、地之势、五行势,所谓三才、六合,这三道气圈才能变为更具体,才能较为有用,再经过不断的反覆练习,熟能生巧,才能趋於实用,然后再配合身法、步法、手法、脚法,把意气跟动作结合再一起,注重意气,慢慢淡化动作。因为意气可以千变万化,不容易被对方知道,所谓有法有破,对方要是高手,只要他感受得到,绝对无法成功。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是属於比较近身的武术,很多是肢体接触的技巧,动作更容易被对方察觉,所以说意念、气势好变、动作不好变,不只是要得机,还要得势才能摧发,意气的应用一定要非常熟练,才能得机得势摧发之。所谓意再先,肢体自然相应,最好不知道自己有用力,要不然一定折回,甚至折回六、七成,结果伤人反而伤己。意气一定要结合动作,若只用意气打,那是属於特异功能。
为了三道气圈的问题,我曾与香港网友讨论,许多人因为没接触过所以质疑,这点可以理解。更有美国网友提出用塑胶布盖住身体,让意气把塑胶布撑起,以证明三道气圈的存在。猛然一看,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道理,但大家可以想想,就算可以将塑胶布撑起,但有何用?攻击者还是可以对他不断攻击,若只能挨打不能还手,这种傻功夫我不练,我可以不用手的拙力,透过塑胶布与对手周旋,甚至把敌人劲道还给敌人,从对手四周与对手因应,这都是我每天所练习的,我很轻鬆、自然可以做到,这就是所谓三才、六合势的应用,是我们基本心法。所以说,这是意气之功、神在内、意气在外,三种东西结合应用变化,这就是杨家太极的特殊之处,它会随著不断练习,越来越实用,越巧妙,到老还能不断进步。
综观天下之太极拳可分养生架、技击架,有老架、新架、大架、中架、小架、长架、短架、练架、用架、快架,各派有各派的练法。而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特点是,除云手是以腰带肘外,其餘三十六式都是以肘带腰,这是非常特殊的。跟我以前所学杨式太极拳大都是以腰为轴,腰转带动所有动作,魏老师告诉我要拿腰是当后援,先递肘、腾手,再转动轴心,这属於技击架,与一般杨氏太极不太相同。
关於太极拳的阴阳,有很多种解说,在杨氏太极拳中,我们把看不到的简称阴,所谓意气之功(式),而那些看得到的简称阳,所谓形体(招),把有形与无形结合起来,结合阴阳,才称为太极拳。只有意气,没有动作,如上所述,那是特异功能。汪师爷系统传承的太极拳.分为三阶段:
(一) 初级阶段 (从无到有),第一进程:形体基本要求。第二进程:招中有术、术从招出。第三进程:初识内功理法。
(二) 中级阶段 (从有到繁),第一进程:引证神、意、气。第二进程:运用心劲。第三进程:奥妙出现。
(三) 高级阶段(从繁到空),第一进程:万法自明。第二进程:阴阳孕育。
第三进程:无形无象、无我无为。都是有程序、有阶段、慢慢训练出来、体会出来、培养出来的,但是还要去反覆淬练,不断应用、不断修正,才能有所成就,魏师说我们这一代,要是再不重视,那就很难再练出前辈那种境界了,所以我一直说,我是个杨氏太极拳的学习者,愿终生练习。
要练好杨氏太极拳,在学习阶段,要先有所谓的整劲观念。因敌变化应用之,守规矩而后脱规矩,脱规矩中合规矩,先练出结构劲、三才劲,再练出三节劲、六合劲,这是我的练习方式,也是我这四十多年来的武学心得。
四、五年前,台北县的太极拳教练研究班找我去上一个月的课,我当时戒慎惶恐,我的师兄弟,还有很多朋友都跑来帮我打气。而当课程结束之后,大家都说我所讲述的内容比他们预期好许多,尤其是风格独特的架式。这两年我更用心,也越来越能明白、瞭解杨家太极的真正内涵。太极拳有练架、有用架,我喜欢用架,拳架练得少,所以打起拳架来,没有魏老师来得轻灵飘逸,当然这也是因为魏老师的程度高出我太多。我的拳架也有很多种风格及打法。习惯上我几乎都是蓄而不发,除鞭意,看起来刚猛,但是基本上还是蓄而不发。

TOP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道中情 (道中情)当前离线

容易

UID
178 
精华
阅读权限
100 
来自
鞍山铁东 
注册时间
2008-10-26 

版主

帖子
2733 
精华
积分
4312 
经验
4084  
金钱
0  
贡献
228  
性别
男 
来自
鞍山铁东 
在线时间
1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6 
最后登录
2010-2-18 
6# 道中情发表于 2009-1-1 22:12 | 只看该作者 大连长海县海参低价团购超值 民秋    杨家太极概论

     陈靖著《太极拳练与悟》27页写到“在一九九三年,星加坡永年太极社创办人之一谢正力向杨澄甫的外甥傅锺文提问为何汪永泉的太极拳架子有别于现时流行的太极拳架子时,傅锺文的回答是:汪永泉的功夫是在杨家家里练出来的,他是杨宗师的弟子。事实上,杨澄甫的两名儿子振铎及振基为了追寻杨家原始拳架的练法和揉手技艺,曾到北京请教永泉,并得到永泉的指导”。
     《武当》杂志社主编孔德写到“曾与西安路迪民先生琢磨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民国初年道家学者萧天石先生搜集到的《张三丰太极拳七十二路的功架图势》,竟与杨式太极拳的功架图势那么相似?是搜集者有意做秀,将杨氏功架图充为张三丰太极七十二路,还是杨氏当年得其道门指点,修正了功架,复同于张三丰太极七十二路?后来笔者从四川成都贺洪明先生(杨式太极传人)和河北保定李正先生(杨式太极传人)都曾得到传闻,说杨氏先辈确曾得到过道门高人的指点。”
     《杨禄禅太极拳谱》:“当洪蒙之时,天地未分,无边无际,混圆而已,恍恍惚惚。其中含有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随在恍惚之中,绝未见其气,有撇有停,毫无主宰,而蹈于流水,此天地未分之形象也。人身也如天地之混圆,人身无处不混圆。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身也有三直,即头身腿。天地有四顺,是寒温暑凉;人身也有四顺,即身手脚腿。天地有六合,是上下四方;人身也有六合,即身手脚膝胯膀。天地有四大节,是春夏秋冬;人身也有四大节,即两膀两胯。天地有八小节,是四立二分二至;人身也有八小节,即两手两肘两膝两脚。天地未见有撇是数,未见有停是气;人身亦不撇亦是数,亦不停亦是气。不过有四时嫌滞,天地有主宰是理,而不流水是节;人身也有主宰是心,而不流水是节制。不过未免有少混,所吾人本太极。以造拳必须是从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作起是练拳。洪蒙之时所以名无极,虽说与天地有关,并非外烁,强为索拉也。然非修炼者不知,若将此数练过,其中之混圆一变即成背丝扣,斯拳之联成矣。再有背丝扣一变即成太极”。
     魏树人弟子台湾郭正勋先生著《随笔录》写到“我也跟吴老师谈起我最近所学的太极揉手,也跟他试了试手,他十分讶异,他说:想不到中国大陆还有这种如此细腻,而完整的武术,他当下鼓励我继续研究练习。吴老师是太祖、猴拳、八肘、单双头棍真正的高手,他跟我亦师亦友,既然他都有此胸襟去容纳不同的武术,也认同杨家真传太极,可见这样的东西的确是有它独到的内在。【太极揉手】没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练,当年汪师爷不过只传授了几十人,而魏老师也只教了一些人,所以同门的人实在很少,加上那个时候汪师爷很保守,以致传承下来的东西有限,早年他只教杨澄甫前辈所教的八五式,直到晚期他才愿意把老六路、杨家太极心法和用法传出。李老师讚嘆说那真是十分受用的好东西,给了他很多啟发。李老师是个真正的太极拳高手,实战经验很丰富,技术层面更是有目共睹。我碰过无数的杨氏太极拳家,却没见过真正的高手。当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许尚有高人,我没缘碰见,但是我遇过唯一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就是魏树人老师,他的搭手及应用境界当今两岸三地武术界无人能及,真所谓【出神入化】,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讚嘆。寿关顺老师接触过此门技艺后,也鼓励我,希望我能赶快将它学好,他叫我不用再到处去追寻武术了,因为全中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了。寿老师说我跟魏老师所学的杨式太极拳是属於高级的理论和技巧,所谓尺、寸 、分、釐、毫,这种太极拳已经到达毫劲,真是巧而妙。寿老师经常鼓励我,说魏老师的东西实在太好了,现今中国大陆已经找不到了这样珍贵的武技了,叫我不要再浪费时间去追求其他武术了,赶紧将魏老师的东西学好,以免抱憾终生。这就是兄弟,本身功夫那麼高,见识到魏老师所传的功夫,马上知道是杨家很少外传的东西,还大力鼓励我赶紧去学习。汪师爷(汪永泉)、魏老师(魏树人)所传下来的杨氏太极拳,内容博大精深,尤其是揉手劲法、基础、应用理论、心法,与我过去所接触过的杨氏太极拳有很大的差异,它的合理性、实用性,对於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是十分难以体会的。不过只有一接触之后,我相信所有人一定会为其所深深著迷。这些东西都是原本只在杨家院子裡头传的东西,跟现今流传在外的杨氏太极拳有极大的差异,虽然拳架名称完全一样,但招式上无论在外形或是理法都大不相同。当年是汪永泉师爷应「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之邀,为保留古老杨氏太极拳珍宝才传出。套句汪师爷所说:他老人家要是不把它传出来,有些东西我们追好几代也无法追回。我以前并不以为意,直到近年,因为常跟无数人交流,才深深体会其堂奥,所以发愿终生学习”。
     太极入门先要将内功理法逐一上身,如同形意门校24法,从脑袋到脚的站位都有细致的要求。同时也是修炼中脉和三焦气圈,打通周身筋脉的内功。早年一位太极门人向汪公在山先生详细请教过老六路松功,将此发扬光大,让很多人收益非浅、功不可没。可惜汪老只给他讲了“松”,后面的“散、通、空”及老六路的其他东西都没有讲。形意、八卦都是出手含多股劲,太极也是一手带着几个劲。所以八劲不是某些具体动作,而是内劲,可以几个劲一起“通”出,如果是具体姿势就不存在同时“混发”的可能。魏树人弟子台湾郭正勋先生说过“应该要先学基础理论、心法、应用理论,才能开始去学劲法,这样才对,有了理论基础再去碰拳架、揉手,最后灵活应用,由明劲、暗劲入化劲。倘若没有理论基础,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而且会一直在学习、改正,完全不明白合理的理论,这样实在太辛苦了。”所以对于开合、刚柔、快慢、上下、虚实、方圆、内外、大小、曲直、动静这些内功理法要听老师先讲透了,再学其他。杨家拳的特色之一是“出手见红”,比武可将人打吐血,绝不是现在大众眼中的斯文推手。虽然现在社会不适宜,也不必如此,但这种实力是应该具备的。拆架拆手是步入实战的前提,只会练不会应用是很严重的问题。炼拳要学会抓住根本,薛传形意桩法的核心是虚无含一气、浑圆桩、三才桩,内功核心是“劈抓功”。从李存义开始就已将八卦融入形意功架之中,李存义支系一直传承有程派的老三掌。汪脉没有澄甫公传出的拳法和推手,而是修炼揉手劲法,包括扇、刀、锯、滚、错、折、磨、弹、炸、擎、碰、侧、旋、沉、钻、粘、潜、轻、重等等劲法,这些完全可以在实战应用中发挥巨大的技击效果。汪公传承的杨家拳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快可慢,大家不要被大架小架欺骗。汪老传出神意气内功,与老六路松功、内功理法算是将杨家内功交了底。汪公的弟子虽然不多,但个个都是响当当的绝顶高手,想“品尝”太极拳真正的实战功夫,大家有机会可以访访这一支,绝对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