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黑帮电影青少年:引用 引=实现幽默的方式与技巧(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2:11:29

引用 引=实现幽默的方式与技巧(二)  

2010-07-18 18:33:46|  分类: 百科知识 |字号 订阅

本文引用自竹风拂心《引=实现幽默的方式与技巧(二)》

 

引用

竹风拂心 的 引=实现幽默的方式与技巧(二)

 

 

引用

风荷 的 实现幽默的方式与技巧(二)

 

五、文字修辞,巧生“笑”果

  

  1.絮叨反复法

  

  虽然林语堂曾说,绅士的演讲应如少女的裙子,越短越妙。但有时却有例外,那就是当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时。絮叨,又称啰嗦,类似于修辞格上的反复手法。

  絮叨这种手法如果能运用自如也会很精彩,絮叨到马三立的水平便可以称为大师了。

  《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就是一个絮叨的典型。诸如“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之类的经典语言不绝如缕,令悟空心烦意乱,头疼不已,起到了搞笑的作用。

  对于马三立的啰嗦,梁左遗作《笑忘书》中称其为“意识流相声”,这里是马三立的一个经典段子:

  

  我写,我写小说!我上比巴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马三立!高尔基写《母亲》,我写《二姨》!短篇,中篇,长篇。稿费,源源不断,邮局汇款:“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有了钱,怎么办?我先买一顶帽子戴。

  

  已故的“絮叨”是位温厚的长者,只有在温厚胸怀与境界里,方能生出“心灵光辉与智慧丰富”相得益彰让人会心微笑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说,温厚是幽默之母,也是做人之最高境界。

  人们在伪诈的挤压下心灵几近干枯麻木,所以厌恶透了奉天承运假作欢颜式的“滑稽堂会”,马三立的幽默道理明白,说话近情,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却滋润了人们的心灵。因温厚而近情,因近情而从容,因从容而练达,因练达而智慧,因智慧而幽默,因幽默而不朽。

  说话啰嗦向来为人们所讨厌,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特殊气氛中,“啰嗦”几句也无妨。巧妙地运用啰嗦语言,不但能活跃谈话气氛,增加谈话的趣味,而且还可以使你随机应变,接受一些正常语言无法胜任的局面。

  在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宾客们故意指着新娘问新郎:“这位是谁呀,也不介绍介绍?”新郎略思片刻,顺口答道:“她是我丈母娘的大女儿,也是我妈妈的大儿媳妇。”

  两句啰嗦话,说得宾客们哄堂大笑。按常理,像这样的问话,可简练地回答:“她是我妻子。”而新郎却采用啰嗦的语言绕了几个圈子,一下子使婚礼的气氛活跃起来。当你处在极为窘迫的境地时,不妨啰嗦几句,它可帮你摆脱困境。

  有一对青年夫妇,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俩人都非常苦恼。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碰到老同学,说话间,老同学的儿子突然发问:“阿姨,妈妈说要把你的儿子给我做干弟弟,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干弟弟呢?”

  面对小朋友的问话,妻子十分为难,答吧,怎么答?不答吧,又下不了台。这时丈夫灵机一动,答道:“不在今年,就在明年;不在明年,就在后年……”几句啰嗦话,不但帮妻子解了围,而且不使小朋友失望。

  对那些明知故问,以别人取乐者,啰嗦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有位好事者,经常搜集他人隐私。当他得知邻居小李的妻子比小李大7岁时,便来到小李家,想取乐一番。

  他问小李:“你妻子多大了?”小李知道此人不怀好意,便没好气地答道:“年龄30,籍贯山西,性别女,她比我大7岁,我比她小7岁,她的年龄减7是我的年龄,我的年龄加7是她的年龄……还有什么需要知道的吗?”啰嗦话像连珠炮一样射出去,使对方没有插话的机会,好事者最后只好悻悻离去。

  要在常人,小李是不会那样回答的。但面对这位好事者,小李不采用啰嗦的回答,对方便会喋喋不休地发问,使自己难以下台。

  有时,“啰嗦”也是一种比较亲切的语言,在一些送别、欢聚等场合,适当的啰嗦,往往会使人感到温暖、体贴,或感受到你对某种事物的重视。

  重复几次谈一个话题,发表一个观点,虽然有强调说明的作用,但多半因为没有新意而使听众生厌。

  其实,一个人哪能不断有新的话题呢。譬如一些朋友相聚,无新话题,只有重提旧事时,可以旧话新说,即用新的叙述语言,从新的表达角度来讲,同样也会有好的效果。

  一对恋人相会,只要一方善于老话新说,就能有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当然,这里包含另一方喜欢听的因素。

  马克·吐温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里抨击了美国政府的腐败和那些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这部书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天,在酒会上,记者追问马克·吐温对政府官员的看法,马克·吐温一气之下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

  这句话在报纸上披露后,议员们大为愤怒,纷纷要求作家出来公开道歉或予以澄清,否则,就将诉诸法律。

  马克·吐温在另一个场合又对记者发表谈话:“前一次我在酒会上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事后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适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我郑重声明,我上一次讲话应该更正为: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

  这个声明十分精彩。作家没有把已说过的话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作一种相反的表达,其实跟前次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甚至抨击的面更广些,而且,这样就抓不住把柄了。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这样生动、风趣地表达,那么就不会因为同一句话的几次重复而显得单调、呆板。

  所谓“戏重演不好看,话重说炒冷饭”,只是表明了道理的一部分。一些戏可能因为新的扮演者新的表演,也会受人喜爱;一些话题,也会由于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每次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2.暗指借代法

  

  这里所谓的暗指借代法,有别于修辞学上的借代,因为修辞学上的借代,是指用对象的部分取代整体,例如,用“老人头”代“人民币”。而幽默中的借代法,是直接用一种东西,去指代另一种东西。也正因为如此,后者比起前者来,就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由于出乎意料之外,容易显示出幽默。

  一对年轻夫妇走进首饰商店,妻子问售货员:“右边的那个钻戒要多少钱?”

  “3万美元,女士。”

  丈夫惊愕地打了一个口哨,问道:“在它旁边的那个呢?”

  售货员答道:“两个口哨的价,先生。”

  口哨当然不能作为标价单位,但由于有了对3万美元惊愕得吹口哨的基础,借代就可以实现了。幽默的店员使顾客对商品价格的埋怨化为一笑,的确聪明。

  上例是口哨取代了价格,下例则是爱因斯坦用公式来教育青年了。

  一个爱说废话而不爱用功的青年,整天缠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厌烦了,便写了一个公式给他:A=X+Y+Z,爱因斯坦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

  “Z代表什么?”青年迫不及待地问。

  “代表少说废话。”爱因斯坦说。

  如果说,爱因斯坦的借代偏重批评的话,那么南唐申渐高的借代就是偏重讽刺了。

  南唐时,税收繁重,民不聊生。时逢京师大旱,烈祖询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大臣申渐高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谏,便诙谐地答道:“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天性比较豁达,听罢大笑,决定减轻税收。借助一句笑话来暗指,竟然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与申渐高的暗指相比,画家门采尔的借代则有宣泄的味道了。

  

  门采尔长得又矮小又丑陋,当他发现有人嘲笑他的时候,他会怒不可遏。

  有一次,门采尔正坐在饭馆里,进来了三个外国人,一位女士和两位先生,他们在旁边的一张桌子边坐下。门采尔抬头一看,发现那位女士正向两个同伴耳语,而且那三个人打量了他一番便格格地笑了起来。

  门采尔的脸涨得通红,但他没有说什么,而是取出速写本,认真地画起画来了。他一边画着一边不时地望着女士的眼睛,致使那位女士有些慌乱。她觉得她刚才嘲笑过的邻座这个怪人正在给她画像,心里很不自在。

  门采尔并没有让她的目光扰乱了自己,满不在乎地继续画他的画。突然,其中一个男士朝他走来说:“先生,我不允许您画这位女士。”

  “哎呀,这哪里是一位女士呢?”门采尔心安理得地说道,并且把速写本递给他看。只见那位先生道了声对不起,便回到同伴那里去了。原来门采尔画的是一只引颈高叫的肥鹅。

  那个男士似乎不知道“鹅”在德语中可以作骂人的话,意为“蠢女人”。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并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调到机关任传达室工作的一位老干部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干部认为这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现在要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

  某电影导演,为拍一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了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照,总感到自己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导演见到他,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了,这部影片已经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干部明白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珍贵的。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晋国人鲁褒写文章,总是把钱称作“家兄”。人们也就用“家兄”来指钱。

  有个周通判,因为贪污,被贬为县官。到任的时候,有个小吏前去看望,把一个一斤重的银娃娃放在大堂的桌子上,然后对着里屋大喊:“家兄在厅堂里,请收下。”说完就走了出去。周县官出来看见银娃娃,就捧进了屋里。

  后来,那个小吏因得罪了周县官,县官要治罪于他,他忙哀求道:“请看在家兄的面子上,饶了我吧。”

  周县官说:“你家兄也太不识趣了,明明知道我喜欢家兄,却不让他再来见我!”

  

  3.反差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在说话中,有意把不相同的两个事物、概念或者本身对立的思想、观点,甚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拉到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令人莞尔的效果。

  比如:一位干部下乡视察,当地农民便与他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就是用的反差对比法:

  

  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吃菜了;

  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独身了;

  俺们刚吃上糖你们又尿糖了;

  俺们刚拿白纸擦屁股你们又用它擦嘴了;

  俺们刚存点钱你们又买保险了;

  俺们的娃子春节回家你们又开始出门旅游了;

  俺们刚能歇会儿不用擦汗你们又去健身房、桑拿房流汗了;

  俺们刚学会打电话,你们又说要宽带上网了;

  俺们刚能在电影院约会你们又改网恋了;

  俺们刚吃饱穿暖你们又减肥挂肚兜露脐了;

  俺们刚学会搞对象叫爱情你们又喜欢同性恋了;

  俺们刚看上电视你们又玩电脑了;

  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开始包二奶了;

  俺们刚羡慕城里的繁华你们又开始兴郊区的别墅了;

  俺们刚住瓦房你们又要露营了;

  俺们的娃儿刚有书念你们又要洋插队了;

  俺们刚学会高考你们又都自学了;

  俺们刚进城了你们又下来建度假村了;

  俺们都结扎了你们又人工试管了;

  俺们刚把茅房改称厕所你们又把厕所改称卫生间了;

  俺们刚把白条换成人民币你们又把人民币换美元了;

  俺们刚把青菜上的害虫灭掉你们又爱吃虫啃过的青菜了;

  俺们刚结束喝河水而喝自来水你们又改喝可乐了;

  

  下面一例是将前后的心情对比,形成反差。

  

  有一半百的妇人问萧伯纳:“你看我有多大?”

  萧伯纳答道:“看你晶莹剔透的牙齿,你只有18岁,看你蓬松的卷发,你有19岁,看你扭捏的腰枝,你有20岁。”

  妇人听后很高兴,继续问道:“那你猜猜我到底多少岁呢?”

  “我已经说了,加起来就是你的实际年龄。”萧伯纳回答道。

  

  当然对比法也可以将行为和结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幽默往往出于规劝的目的,具有说服的力量。

  

  为齐景公养鸟的烛邹丢失了鸟,齐景公要杀他。晏子说:“烛邹有三大罪状,不能轻饶了他,让我先数说他的罪状再杀吧!”齐景公点头称是。

  晏子就当着齐景公的面,指着烛邹,一边扳着手指,一边说道:“烛邹,你替大王养鸟,却让鸟逃了,这是第一条大罪;你使大王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大罪;杀了你,让天下诸侯都知道我们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大罪!三条大罪,不杀不行!大王,我说完了,请杀死他吧!”

  齐景公笑着说:“别杀了,寡人已经听懂你的话了。”

  齐景公从怒杀烛邹,到笑赦烛邹,是因为晏婴将杀烛邹的行为与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对比,从而说服了齐景公,使烛邹免于一死。

  

  4.绝妙引用法

  

  引用是一种修辞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引用别人的话语或成语、谚语、格言,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

  

  在美国一所学校里,一位女教师在课堂里提问:“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是谁说的,知道的人请举手。”

  教室里鸦雀无声,女老师脸上一片失望。这时,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道:

  “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对,同学们,刚才回答的是日本留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而来自遥远的日本的学生都能回答,多么可怜哟!”

  这时,从教室内传来一声怪叫:

  “把小日本干掉!”

  女教师听到叫声,不由气得满脸通红,大声问道:

  “谁?这话是谁说的?”

  静了一会,教室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

  

  1945年杜鲁门总统的宣言的确说过类似的话,而那位学生引用得那么“贴切”。

  每一句话都有它产生的场合和特定的思想和内容,虽然是同样的语言,场合变了,思想和内容也会跟着起变化,就会产生幽默。

  比如,你向一位姓赵的先生借了一些东西,归还的时候可以说成“完璧归赵”;一位姓牛的先生在满头大汗地搬家,可以说成“汗牛充栋”。

  有一位重执教鞭的老师,开课头一天,他从办公室向课堂走去。

  “欢迎你重操旧业!”同行们向他笑着打招呼。

  “矛!”他右手举起一根教鞭,接着又说:“盾!”左手拎起一块小黑板,最后用教鞭点点小黑板说:“自相矛盾。”

  一个幽默的开场白,活跃了气氛,放松了心灵。仿佛预示着一个好的开端。

  

  5.拟人拟物法

  

  拟人与拟物,都是修辞格的种类,前者把物当做人来描写,使物“人性化”;后者把原来适用于物的词语来描写人,使人“物性化”。由于具有许多相同之处,故而放在一起研究。在制造幽默的过程中,常常使用修辞中的拟人或拟物的手法来制造幽默。

  例如,猎人正要向大狗熊开枪,大狗熊甜言蜜语地说:“谈判不是好过开火?你需要什么,说吧。”

  猎人把枪放下说:“我要皮大衣。”

  熊说:“这一点也不难,咱们坐下谈吧。”

  过了一阵,熊拍着凸起的肚皮往回走:“瞧,咱俩都满足了吧,我不饿了,你也穿上了皮大衣。”

  这个故事讽刺了强权的伪善,下面这则故事则要说明人也可以“拟成”无生命的东西。

  杰拉尔德·R·福特是美国第38任总统。他说话喜欢用双关语。有一次,他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是一辆福特,不是一辆林肯。”

  众所周知,林肯是一种最高级的名牌小汽车,同时,也指早期的林肯总统,福特则是当时普通、廉价而大众化的汽车,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名字。福特说这句话,一是表示谦虚,二是为了标榜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

  福特巧借同名来比拟,以显示“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不仅十分幽默,而且十分巧妙!

  前面是将人比拟成车子,下面是将白兔比拟成人了。

  

  俾斯麦很喜欢打猎,他和一名法官相邀去游猎时,突然从草丛中跑出一只白兔。法官自言自语说:“这只白兔已被宣布死刑了。”

  可是法官这一枪未打中,白兔跳着逃走了。俾斯麦当即大笑,对法官说:“它对你的判决好像不大服气,跑到最高法院去上诉了。”

  

  俾斯麦的比拟贴切而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比拟法幽默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愉悦,而且可以用来下逐客令。

  

  主人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客人酒醉饭饱仍不想告辞。主人终于忍不住了,指着窗外树上的一只鸟对客人说:“最后一道菜这样安排:砍倒这棵树,抓住这只鸟,再添点酒,现烧现吃,你看怎样?”

  客人答道:“只恐怕没砍倒这棵树,鸟早就飞了。”

  “不,不!”主人说,“那是只笨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

  不想告辞的客人,被比拟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的笨鸟,如果这只“笨鸟”不是太笨的话,应该知趣地快点离开了。

  

  同样是逐客令,前德国总理阿登纳的比拟法,不仅幽默而且具有讽刺意味。

  康拉德·阿登纳刚走出办公室,在花园的小道上小憩,这时一位为丈夫说情的科隆博塔夫人又来了。阿登纳真不愿意见她,但她喋喋不休地要总理回办公室去谈。

  “有什么要说的,坦率地讲出来吧。”阿登纳有些不快。

  这时不知从哪里钻出一只苍蝇,嗡嗡乱飞,夫人叫道:“总理阁下,这里有苍蝇呢!”

  “没关系,它老是在我身边。你中午再来吧,它中午就到餐厅去了。”

  “它老是在我身边”,明指苍蝇,暗拟喋喋不休的夫人,既幽默而又巧妙。

  

  比拟法幽默也可以用来抨击时事。

  以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见长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一次演讲中,用比拟法幽默地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对科学的极不公正的态度。他说:“科学这位‘灰姑娘’天天升起火来,打扫房间,准备餐食;而到头来,人们给她的报酬,则是把她叫做贱货,说她只配关心低级的物质的利益。”

  他60岁那年,怀着既沉重又难舍的心情辞去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职务,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的理智和良心向我指出,我已经无法完成这个会长职位的各项重大任务,所以我一分钟也不能干下去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痛心地讲完上述话语后,又不无谐趣地对朋友们说:“我刚刚宣读完了我去世的官方讣告。”

  赫胥黎拟人化的幽默,将教会和习惯势力摧残扼杀科学的狰狞面目揭示得淋漓尽致,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又风趣幽默地将辞职演说比喻成“官方讣告”,这正是他自己复杂、痛苦内心的写照。

  

  6.夸张渲染法

  

  所谓夸张渲染法就是以极其夸大的言辞达到幽默的效果。它与前面的荒谬夸张不同的是它更合情理,是修辞学的一种。不过这样制造出来的幽默,往往带有讽刺的意味。

  

  一个推销商厌倦了天天出去推销圣经,他决定雇用3个人替他去推销。招聘告示贴出去后有3个人来应聘。

  第一个人面试时说:“我愿意为你推销圣经。”

  “好,你被录取了,拿着这些东西去推销吧。”

  第二个人面试时也说:“我愿意为你推销圣经。”他也被录取了。

  第三个人面试时说:“我,我非,我非常愿意,愿意为你,你,你推销圣、圣、圣经。”

  “不行,”雇主叫道,“这个样子怎么能推销圣经呢,我不能雇你。”面试者请求道:“可,可是,我,我,我,我很,我很希望,得到,这,这份工作。”

  因为没有其他的求职者了,于是雇主说:“好吧,先试用一下吧。我希望你能推销出去一些圣经,去吧。”

  一天结束后,第一个雇员报告推销出去8本圣经,第二个推销了10本。第三个雇员说:“我推,推销了2—2—28本圣经。”

  太好了,雇主说:“你一定有什么诀窍,为什么不把你的推销技巧告诉大家呢?”

  第三个雇员说:“我,我只是,走,走上前,敲,敲开别,别人的家,家门,向他、他们读,读了一段圣经中的故、故事,然后礼、礼貌地、地问他们,是,是买一本,自,自己看呢,还,还是,是想听我,我继续、续,往,往下读。”

  

  日本漫画《贫穷贵公子》里曾讲到一个穷孩子对钱非常敏感,甚至几千米以外掉一个硬币也能听见,极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动画人物形象,下面这则幽默故事倒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群人围在伦敦白厅前,中间躺着一个小男孩,蜷缩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原来他吞了一枚10英镑的金币到肚里。围观的人眼看孩子痛得不行了,都急得不知如何处置。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先生,他走到小孩身边,抓住小孩的腿,把他倒提起来,猛力地摇晃了几下,忽然听到“呼”的一声,那枚金币从小孩子的嘴里喷了出来,围观的人舒了一口气。

  一位旁观者问那位先生:“你是医生吗?”

  “不!”那人回答,“我在税务局工作,叫花子见到我都逃。”

  

  夸张要故意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而使人仍感到真实而合理。

  

  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给马克·吐温写了封信说,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磷质,而磷质能补脑子,那么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就一定得吃很多的鱼了。他问马克·吐温:“你是否吃了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呢?”

  马克·吐温在回信中告诉他说:“看来,你要吃一对鲸鱼才行。”

  

  鲸鱼可以说是最大的“鱼”,这里的夸张已经达到了极限,甚至荒谬的程度,却收到了良好的幽默效果

  下面这则夸张的故事可称为黑色幽默了。

  一位莫斯科公民丢了一只很会说话的鹦鹉,精神很紧张,急得不知如何办,邻居劝他还是主动报案为好。他左思右想,最后只得报告了克格勃:“先生,我丢了一只鹦鹉,我特来向你报告,我并不同意它的观点。”这则幽默形象地刻画了在专制政权下人人自危的情形。虽然夸张,却合情合理发人深省。

  

  7.反问诘难法

  

  反问法,就是针对对方思想、观点中的破绽,提出一个针锋相对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提出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幽默由此而生。

  在一个休闲沙龙里,一个贵妇人在高谈阔论,她认为凡是流行的都是好的。

  “那么,流行感冒呢,夫人?”另一位女士问道。

  贵妇人哑口无言。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史密斯是英国律师和保守派政治家。从1915年起到1919年,任代理监察长,后升为大[***非法关键字***]法[***非法关键字***]官。

  在就任代理监察长期间,史密斯惹怒了伦敦一个俱乐部的主顾们,因为他不是该俱乐部的成员,却经常在去议院的途中停下来使用俱乐部的卫生设备,这使得对他没有好感的成员十分不快,他们要求管理人员制止这种“掠夺”。

  

  一天,史密斯又若无其事地走进了该俱乐部的卫生间,马上跟进来一个侍者。他提醒史密斯注意本俱乐部有只对内部成员开放的规定。

  “噢,”史密斯随口说道,“厕所也是俱乐部吗?”

  “厕所也是俱乐部吗?”谁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史密斯想到了,从而不仅制造了幽默,也回击了侍者的责难。

  

  由上例来看,反问法往往是后发制人,请看下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莫斯科访问过程中,向随行的美国记者介绍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核武器四个协定签署会谈情况时提到:“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是250枚。”

  记者问:“我们的情况怎么样?美国究竟有多少潜艇导弹配置了分导式多弹头?究竟有多少民兵导弹配置了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回答道:“我不知道有多少民兵导弹配置了分导式多弹头,至于潜艇,那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请你说是多少呢?”

  基辛格的反问,记者能回答上来吗?如能回答上来,记者还要提问干什么?

  

  反问幽默法也可以用来摆脱困境,请看一则俄罗斯的幽默。

  

  瓦西里和奥列格一起坐火车去莫斯科。列车员看到瓦西里头上的行李架上有只巨大的木箱子,就对他说:“您的这只箱子必须拿去办理托运,如果您不遵守铁路规定,只好请您把这只箱子从窗户扔出去。”

  瓦西里坚决地表示:“我不能把这只箱子扔掉,也不会去办理托运。”

  他们因此事吵了起来,列车长来了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好把乘警叫来。这个警察大声对瓦西里叫道:“要么去办理托运手续,要么扔出窗户去!”

  瓦西里还是说:“不!”

  警察发怒道:“为什么?”

  “因为它不是我的!”

  大家都吃了一惊:“那么它是谁的呢?”

  “是我的朋友奥列格的。”

  列车长、警察、列车员一起转过身来,冲着奥列格大叫道:“这么半天,你为什么无动于衷?”

  奥列格反问道:“刚才你们谁问我了?”

  大家吵了半天,最后追查到奥列格身上,本来应该由他来承担一切责任,不料奥列格来了一句反问,便推卸得一干二净了!

  

  在北京某地铁车站,有个长发披肩的小伙子在弹吉他,一位警察走过来对他说:“这儿不许弹琴,请另选一处吧!”

  小伙子说:“很好,您准备唱什么?”

  警察叫小伙子另找他处去唱。小伙子反问他“您准备唱什么?”从而制造了幽默,警察一高兴放了小伙子。

  

  英国罗马天主教牧师罗德纳·诺克斯,有一次与科学家霍尔丹讨论神学问题。霍尔丹推论说:“宇宙之间有无数的行星,难道就不可能有一颗行星上有生命吗?”

  诺克斯的回答说:“如果警察在你家的衣柜里发现了一具死尸,你会说‘世界上衣柜多了,难道就不可能在一个衣柜里有一具死尸吗?’我想,警察肯定会研究一下是谁把它放在衣柜里的。”

  行星上有生命吗?没去过怎么知道!这个问题就更不好回答了,但是诺克斯却机智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人的一生中,会被问到许多问题,对于这种星球外的高难度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呢?学学诺克斯吧!

  

  8.荒诞比喻法

  

  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喻甲事物。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讲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比喻也是幽默艺术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幽默艺术在运用语言移植技巧时常采取明喻和暗喻手法,在运用语言交叉技巧时常采取借喻手法。

  明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构成;暗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借喻则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在语言移植技巧手段中,本体、喻体和喻词之间的差距极大,褒贬色彩也截然不同,含蓄而又出人意料的比喻常能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产生意味深长、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在语言交叉技巧手段中,巧妙的借喻使表面意义上的喻体和其所暗示的、带有一定双关意义的本体构成交叉,令人在领悟了比喻的真正含义后发出会心的微笑,因而具有很强烈的幽默效果。

  清朝的《新刊笑林广记》中有一个关于学台的故事:

  

  秀才的家丁把娃娃撒尿,良久不撒,于是吓他说:“学台(考官)来了。”

  娃娃立即撒尿了。秀才问其原因,家丁回答说:“我见秀才们听到学台下马,吓得屁滚尿流,才想出这个主意。”

  把撒尿和秀才考试相比已经荒唐,小孩一听学台之名立即撒尿,则更是荒唐之至。

  

  亨利·克莱曾任美国国务卿,是位温和的蓄奴派领袖,在对待奴隶制的问题上,他被人讽称为“伟大的妥协者”。但有一次,他在演讲中的观点略有变化,便有几个奴隶主想用“嘘”声压倒他的声音。而克莱则向听众们喊道:“绅士们,你们听到这些声音了吗?这就是真理的甘霖洒落在地狱的火焰上发出的声响!”

  

  亨利·克莱的比喻幽默法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把废除主义比喻为“真理的甘霖”,而把蓄奴主义比喻为“地狱的火焰”,爱憎分明而不失幽默。

  同样面对反对意见,麦克唐纳的比喻法幽默更是略高一筹。

  曾经当过英国首相的麦克唐纳同一位政府官员讨论持久和平的可能性。这位政府官员是个外交事务专家,对首相的理想主义观点无动于衷……

  这位政府官员冷嘲热讽地说:“要求和平的愿望不一定能保证和平。”

  麦克唐纳说:“完全正确!要求吃的愿望也不一定能使你充饥,但至少可以使你向餐馆走去。”

  这位政府官员不得不服气地点点头,他后来成了麦克唐纳外交路线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用吃饭来比喻和平闻所未闻,但用在此处不仅贴切而且具有威力,由此反对者最终成了他的外交路线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至于罗斯福用比喻法幽默来对付记者的难题也堪称一绝。

  

  1945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美国一家著名报社的记者采访了他,请他谈谈连任的感想。罗斯福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很客气地请这位记者吃一块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便十分高兴地吃了下去。总统又微笑着请他吃第二块。记者觉得情不可却,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的肚子虽已不需要了,但出于礼貌,他还是勉强地吃了下去。

  谁知总统在他吃完之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

  记者一听啼笑皆非,因为他实在吃不下去了。

  罗斯福这才微笑着说:“现在你不需要问我对于第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罗斯福就是用记者吃四块三明治的体会,来比喻四次连任美国总统的体会。借比喻事例中的道理,来深入浅出地说服对方,真是妙不可言。

  

  辜鸿铭先生是一位封建制度的鼓吹者。一次,一位反对纳妾制度的外国女士问他:“您崇尚一夫多妻制度,那么你认为一妻多夫制度怎么样?”

  辜鸿铭笑道:“我常常见到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却从未见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

  

  汉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就是歇后语。歇后语本来属于比喻的暗喻之列,但是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是不伦不类的,因而大都十分滑稽,如形容人做事有条不紊或唱戏有水平,从容不迫,口语叫做有板有眼的。这是一个带着褒义的词语,可是有一个歇后语是: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这里的有“板”是指板凳之板,而有“眼”则指肛门。这与做事或唱戏有水平不但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在联想意味的雅俗上也不能相容。

  绝大多数歇后语都以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无类比性作为特点,因而著名作家茅盾认为歇后语是一种“文字游戏”。歇后语不是一种正经的修辞方法,而是一种戏谑性的修辞方法,由于它往往远及无类,而强加比附,常常奇趣横生。

  (形容人做了不必要的无用功)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形容人说话不实)阎王出的告示———鬼话连篇。

  (说人的水平不怎么样)床底下放风筝———不高也不妙。

  (说人潜力不大)老鼠尾巴上长疖子———有脓也不多。

  (说人意图不善)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多数歇后语以荒诞、滑稽取胜,但是也有一些滑稽意味并不太浓的如: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还有一些非常粗野的,或者太荤的,在使用时,要细心鉴别,否则可能反而降低了你的魅力。

  幽默所采用的比喻手法和一般修辞意义上的比喻在审美要求方面是截然不同的。一般的比喻以贴切、神似、谐调为原则,但幽默则反其道而行之,刻意追求由反差过大或因对比荒谬所造成的不谐调,这是比喻的一种特殊用法。

  

  9.一语双关法

  

  双关,也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又名“多义关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于语言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联涉及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在幽默口才中使用双关法,往往一句话关联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层是普通语言上的意思,另一层是深层意义上的思想,使之往往产生出幽默来。

  (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幽默语言交叉技巧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式,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双重意义,使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产生不谐调交叉。谐音双关以语音为纽带,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词义联系在一起,使观赏者通过联想领悟艺术家的幽默感。

  运用谐音法,可以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鞭笞。

  辛亥革命,皇帝被赶下了台,改呼“皇帝万岁”为“民国万岁”,以为从此天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撰联大师刘师亮编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对联。此联的讽刺效果可谓入木三分。确实,民国不能“万岁”,但却有“万税”;天下不太平,只有“太贫”。

  清朝的纪晓岚和和珅当时分别担任侍郎和尚书职务,有一次两人同席,和珅见一狗在桌下啃骨头,便问纪晓岚:

  

  “是狼(侍郎)是狗?”

  纪晓岚马上回答:“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

  

  说实在的,两人都在骂人,但都含而不露,谑而有度。特别是纪晓岚,急中斗智,巧用谐音,以眼还眼,令人称快。

  无独有偶,在狗啃骨头上做文章的,苏东坡也有一例:

  

  这天,苏东坡与友人承天寺的和尚参蓼泛舟赤壁,见一狗在河滩上啃骨头,马上灵机一动,说:

  “狗啃河上(和尚)骨。”

  参蓼一听,觉得话中有话,马上回敬一句:

  “水流东坡诗(尸)。”

  

  两人听罢都哈哈大笑。因为,表面听来,是吟诗写实,颂扬风雅,实际是互相戏弄,互相嘲笑。

  (2)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本义和转义),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之间产生了双关。有些词语本无多义性,但在特定条件下受上下文影响,也可带有某种双关的含义。语义双关的修辞格式以语义的关联为纽带,利用本义和转义的差距造成幽默语言交叉,产生了含蓄的幽默效果。

  

  美国里根总统要恢复生产新型B-1轰炸机,这一决定引起了众人的反对。

  为了平息人们的反对,里根说道:“我怎么会知道B-1是一种军事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里不可或缺的一种维生素,既然人体需要它,那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不应该缺少它。”

  

  里根总统一语双关,故作糊涂。间接地说明了B-1轰炸机是武装部队所不可缺少的,从而说服了众人的反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西方某国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许多旅客正排队购买飞机票,秩序井然。突然,一个穿着笔挺的绅士,手拄文明棍,挤到最前面,无礼地指责售票员动作太慢,耽误了他的宝贵时间。他唾沫四溅地大声嚷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边说边用手指着售票员。

  售票员平静地转过脸去,对票房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先生需要咱们帮助他回忆,他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接着,她又对排队买票的旅客问道:“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他已经忘掉自己是谁了。”

  

  从前有个财主待私塾老师很吝啬,每餐饭只给一碟萝卜菜,塾师心中有气却不说。一日,财主请塾师喝酒,想借此来考考自己孩子的功课。

  塾师预先嘱咐学生说:“你父亲如果在席前让你对对,你看我筷子夹什么,就以什么相对。”

  酒席上,塾师上坐,学生侧坐。财主说:“先生日日费心,令徒功课想必卓有成就了。”

  塾师说:“小徒学业未就,若对对尚可。”

  “我出两字对,让令徒对。”财主说:“绸缎。”

  学生望着塾师,见他用筷子夹萝卜,于是对:“萝卜”。

  财主说:“绸缎如何对萝卜?”

  塾师说:“萝是丝罗之罗,卜乃布匹之布,有何不可?”

  财主无言,抬头隔窗望见东岳庙,又出对子说:“锣鼓。”

  学生又见先生夹萝卜,即对“萝卜。”

  财主向儿子瞪眼说:“胡对,锣鼓怎么对萝卜?”

  先生说:“萝是锣钹之锣,卜是锣钱之钱,为何对不上?”

  “十分勉强。”财主说,“再对‘岳飞’。”

  学生见先生仍然夹萝卜,就对“萝卜”。他倒觉得很好玩,欣喜先生大摆萝卜阵,斗得他爹脸红脖子粗。

  财主一听还是“萝卜”,就冲着儿子大吼:“胡扯!这就更不对了。”

  塾师慢条斯理地说:“东家息怒,《目莲生救母》里有个叫罗卜的,是个大孝子,难道对不上岳飞大忠臣吗?”

  财主恼羞成怒地说:“先生因何总以萝卜让儿子相对?”

  塾师冷笑一声,也气愤地说:“你天天叫我吃萝卜,肚内装的也是萝卜,你岂能不许我教令郎对萝卜呀?”

  

  这位塾师巧用“萝卜”对“罗布”、“锣钹”的同音关系,既对了财主的对子,又表示了对财主每顿饭一碟萝卜菜的不满,一语双关,既有语音的双关,又有语义的双关。

  梁实秋垂暮之年花开二度,爱上了比他小30岁的韩菁清。一天,他们在台北梅园餐厅共餐。梁实秋点了“当归蒸鳗鱼”,韩小姐关切地说:“当归味苦啊!”梁先生若有所思地说:“我这是自讨苦吃。”韩小姐笑道:“那我就是自投罗网!”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心有灵犀一点通。

  梁先生和韩小姐不愧是才子和才女,他们谈情说爱的幽默,使用了修辞法中的双关法,使爱情充满了甜蜜和幸福。

  使用修辞手法来制造幽默,是常见的幽默成因法之一,因为语言中的修辞手法除了能使深奥的语言变得浅显、枯燥的语言变得生动外,往往还有“画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以人们常常用此法来制造幽默。

  

  10.仿拟移植法

  

  仿拟移植法就是把原有的语言和情境,移植新意与原意形成对照,从而产生不协调之趣,造成幽默感。

  仿拟,原为修辞格之一,即为使语言诙谐讽刺而故意仿照一种既成的语言形式。在幽默口才中,常常使用此法来制造幽默。

  法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台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当编辑时,收到一个青年寄来的几首拙劣的诗要求发表,并附了一信:“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请您帮助填上吧。”冯达诺很快给那个青年退了稿,并附信说:“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请您只寄些标点来,诗由我自己来填好了。”

  一个说“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另一个则说“对诗向来是不在乎”,都是书面语言,如果两人当面对话,肯定也是非常幽默的。

  还有一种仿拟是对大家都熟悉的句式的套用。

  运用仿拟移植法要把握好这样三个字:名、热、新。

  名,就是你所模拟的应当是知名度高的名篇、名言、名句,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台词、俗话等。旧瓶装新酒亲切自然。

  热,就是你要表达的内容要与时代合拍,最好是人们关心思考或者有争议的热门话题,这样就能很快引起人们联想,产生共鸣。

  新,就是观点新,这是仿拟移植法的灵魂。也就是说,旧瓶装了新酒还不够,还必须装上新的气息,以造成幽默的醉人气氛。

  仿拟移植法的方法有顺拟法、反拟法、别拟法等。模拟的要诀在于出人意料地把毫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内容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距离越大越能引发效果;在形式上,则越是接近,越有幽默的效应。

  顺拟法是顺着旧格式拟出新的内容。由于这种手法多用于触景生情而即兴创作,所以,常能迸发出新的寓意和偶发词。

  反拟法就是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偶尔反用其意,造成新奇的幽默感。比较而言,反拟比顺拟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反差造成的效果。

  有一位经理,在大会上给员工们作报告。为了严肃纪律,奖勤罚懒,他坚决地说:“谁说我们杀鸡给猴看?我们还要杀猴给鸡看!”

  “杀猴给鸡看”这个反拟的幽默在这场斗争中,不是扮演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角色吗?

  

  反拟法看起来简单,只是要将现成话反过来说。但是,必须说到点子上,才有幽默感。只要你懂得点到为止的道理,强扭的瓜也是甜的。

  在“反拟法”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反拟对象的选择,能找到精妙的搭配对象,幽默的效果才能更明显。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甲鱼又叫团鱼或鳖,俗称王八。其味鲜美,其价也日益昂贵,“吃的不买,买的不吃”,实乃送礼的极佳礼品,一度成为公关的“明星”。

  甲鱼是乡下名贵水产品,乡下人的礼品能送到这一层次,已是极高级的了。某乡下人想为其子在一公司中谋一职,遂携甲鱼数只去公司送礼,因其重量不同,又须按“职”分配,为免错记,故将官名写在纸上,贴于鳖背上。

  到公司大楼前,天色已晚。不料竹篓倾覆,众甲鱼乘暮色争相逃命,乡下人忙呼叫儿子:

  “赵总经理”跑啦!那个块头最大的。

  抓住“钱经理”———小心它咬手。

  那墙角黑压压的,莫非是“孙主管”?

  “李秘书”个头小,爬得快,怕是找不到了。

  旁人好奇地问:“你们在抓啥?”

  乡下人答:“抓那些王八。”

  某报曾刊登过这样一篇寓言。

  

  饥猫与饿虎相遇。猫问虎:“我因吃不到东西而饥饿,你精神不振,难道也吃不到东西吗?”

  虎答:“我一直以人为食物,只是现在这个世界上,难以找到一个像模像样的人,我怎么还有东西吃呢?我真的有可能要被饿死了,这是我为什么精神不振的原因;而你一直以鼠为食,这世上没有人了,难道老鼠也没有了?”

  猫叹道:“怎么能说现在世上没鼠呢?只是近些年来鼠辈太多,且越来越多有集体意识,其中的一些又极会钻营,一个个都钻营到拥有很高的地位,护卫森严,叫我如何敢去吃它!”

  

  应该说这是一则难得的寓意较深、讽世尖刻的幽默,是“比拟法”中的一篇杰作。试想,如果不是通过“猫虎对话”来把世上的坏人臭骂一通,一般还真不容易制造出这种效果。

  模拟幽默的另一主要方式是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调、篇及语句格式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调、篇及语句格式,即仿拟。

  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仿拟可以更好地帮助你沟通与交际对象的情感;可以把原本很生硬、很无味的“死”语言化为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意趣横生、新颖奇妙的“活”语言,可见,仿拟是幽默赖以产生的一块“肥沃的土地”。仿拟主要借助于某种违背正常逻辑的想像和联想,把原来适用于某种环境、现象的词语用于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新的环境和现象之中,产生一种新鲜、奇异、生动的感觉,也就是移植运用。

  有些人精力过剩,浪费过度,有劲没处使,有力没处用,整天泡在麻将里。于是有人便吟道:

  “春眠不觉晓,时间何时了,夜来麻将声,输赢知多少。”

  有人感谢朋友专程送行,手执朋友双手,吟道:“淀山湖水深千尺,不及老友送我情。”这是仿拟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真意切。

  有一人住在华东师大丽娃河畔的招待所,夜饮过量,昏昏醉去。

  次日,同行者见他便问:“今宵酒醒何处?”他随口接道:“华师大,丽娃河畔。”

  两人一问一答,仿拟了柳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谐谑成趣,逗人发笑。

  在讲话中仿拟名句,以求生动的做法,古来就有先例。

  据说,苏东坡和好友刘颁等人一起饮酒,相约各自仿照古人名篇即景讲述。轮到苏东坡时,他看到刘颁因病而脱光了鬓发的脑袋,还发现刘颁的鼻梁也陷了下去,陡然想起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于是吟道:“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两句戏言,引得众人大乐。

  与其他方法制造的幽默相比,仿拟法制造的幽默常常带有讽刺的意味。

  

  一次,与邱吉尔共事的保守派议员威廉·乔因森希克斯在议会上演说,看到邱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便说:“我想提请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邱吉尔对答道:“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是在摇我自己的头。”

  

  如果说邱吉尔与同事是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那么巴斯比则是遭到了人身攻击:

  

  曾长期担任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校长的理查德·巴斯比有一个装满智慧的大脑,可惜的是他个子太矮小。一次,他走进一家咖啡馆。人很多,也很挤。正当他往里挤时,忽听后面有人叫道:“喂,‘巨人’,可以把我带到座位上去吗?”原来说这话的是身材高大的男爵,此人以肤浅、放荡出名。

  “呵,‘侏儒’,当然可以。”巴斯比应声答道。

  那位男爵忙上前解释说:“请原谅,我不是在取笑你的身材,我是指你的才智。”

  “我也是。”巴斯比回答说。

  

  男爵说“我不是在取笑你的身材”,是指着和尚骂秃驴,而巴斯比回答说“我也是”,则幽默地讽刺了男爵是才智上的“侏儒”!

  比起巴斯比的幽默反击来,惠司勒的幽默更带讽刺意味。

  美国油画家和版画家惠司勒口才极好,未成名前,他靠替人画肖像为生。他画肖像时,从不故意把画画得美一些来取悦于人,而且常把别人的缺点不加修饰地画出来。

  一次,他替人画完一幅肖像画后,那人把自己的像看了好久,然后很不高兴地问惠司勒:“你说你能把这画称为艺术品吗?”

  “你说你能把自己称为一个人吗?”惠司勒冷笑一声说。

  那个人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面对学习、考试,有些同学这样说:

  “读书诚可贵,考试价更高,若非文凭故,二者皆可抛。”

  仿拟的关键在于出人意料地把毫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内容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距离越大越能引起惊讶,仿拟本体与新词结构越相似就越有幽默性。

  仿拟成语:

  作家———投笔从“融”

  历史学家———谈“股”论“金”

  书法家———玩物丧“字”

  技术人员———坐以待“币”

  银行家———持“资”以“横”

  记者———言为“薪”生

  教师———谆谆“叫悔”

  演员———多“财”多艺

  出版商———添“资”加“页”

  受贿者———据“礼”力争

  抢劫者———无“为”不至

  中小学生———“财”疏学浅

  家庭教师———因“财”施教

  老实人———愚昧无“资”

  古典小说《红楼梦》问世以来,不知多少人模拟里面的《好了歌》抨击时弊。前些年有这么一首:

  

  世人都晓“倒爷”好,倒来倒去都“发”了!只要能把大钱赚,道德良心不要了。

  世人都晓“后门”好,这条路子“没治了”!不管事情有多难,最后全都办成了。

  世人都晓“宴会”好,“十菜一汤”吃肥了!你请我来我请你,反正公家报销了。

  世人都晓“扯皮”好,不费力气不费脑!扯上三年与五载,问题自然不见了。

  世人都晓“官僚”好,这顶帽子妙极了!出了问题别害怕,戴上帽子事没了。

  

  诸如此类套用旧格式填上新内容的模拟法,很像填词,只要你是有感而发,就不会“为填新词强说愁”了。

  别拟法就是拟出幽默的别解来,这也是我们经常有意识无意识地运用的。比如,我们会把那些为儿子安排锦绣前程的父亲叫做“孝子”,这已不是封建礼教所指的“孝子贤孙”了,而是孝顺自己儿子的“孝子”。

  别拟法要拟得自然贴切,切忌生搬硬套,应当追求一种天然的妙趣,人为的痕迹越少越好。

  不管是顺拟、反拟,还是模拟、别拟,其实都可以归为仿拟移植法。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仿拟移植的方法,使幽默感在模旧中拟新呢?一方面是顺应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不忽视人们喜新恋旧的心理,将这两种心理移植在一起,也便产生了幽默的奥趣。

  我们说好作品百读不厌,这是夸张。不管什么人,只要口头禅一多,就会缺少幽默感,这时,一个最经济的办法,就是运用仿拟移植法推陈出新。

  移植是幽默创作的主要技巧之一,即把在某种场合中显得十分自然和谐的情节或语言移至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场合中去,使之与新环境构成超出人们正常设想和合理预想的种种矛盾,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移植包括情节移植和语言移植。情节移植以违背人们的正常思维逻辑为前提,对情节内容进行与环境失调的移植,即有意无视时间、场合、条件、对象等因素的变化,使人物和环境、现实、历史、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社会地位之间产生强烈的不谐调对比和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趣味横生的幽默审美价值来。语言移植是对修辞手法的反向运用,即有意打破语言的正常使用习惯。打破语言条件和语言手段之间的正常对应关系,有意选择似乎是最不恰当的词、词组和句子,进行反常组合,造成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失调和错乱状态,从而产生了幽默感。语言移植往往借助于对不同语体的错综使用即语体移植,或借用某些修辞格式如比喻、粘连、仿拟、飞白等,有时甚至对某些词语做出更新词义的创造性处理,给人以新鲜、风趣之感,增添了幽默的情趣。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甲乙两人打架,甲咬下了乙的鼻子。县官审案,甲说乙的鼻子是乙自己咬下来的。县官说:“鼻子比嘴巴高,怎么能够上去咬?”甲说:“他是踩着凳子上去咬的。”

  

  这则幽默的可笑之处在于:明明不是原因的原因,被一本正经地说成原因。

  将牛头移植到马嘴上,越是离谱越是滑稽。

  我们再看下一段:

  

  “先生,请问怎么到公安局去?”

  “这很容易,你到对门商店买5条烟,不付钱就走,不用10分钟,你就可到公安局了。”

  

  本来,人家问的是如何正常地走到公安局,可回答则扯到了偷东西被人扭送去公安局。回答违背了问话的原义,令人发笑。对事情进行似是而非,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解释,能表达调侃之情,产生幽默之趣。

  生活中,一本正经地从事实出发,从常理出发,从科学出发,是找不到幽默感的。如果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将毫不沾边的东西捏在一起,在这种因果关系的错误与情感和逻辑的矛盾中,才可能产生幽默。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调节关系、制造气氛,采用超常思维来考虑问题、回答问题。

  

  某人有一次在宴席上问鲁迅:“先生,你为什么鼻子塌?”

  鲁迅笑着回答他说:“碰壁碰的。”

  

  在这句话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又有对生活坎坷经历的自嘲,这样丰富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容与“塌鼻子”这样一个具有丑的因素的自然生理特征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一种黑色幽默。

  

  11.文字飞白法

  

  故意仿效、描绘某人语言上的错误和可笑之处的修辞手法,叫做飞白。飞白法可以是模仿记录或援引他人的语言错误,也可以是说者有意识的制造语言错误,以求得幽默效果。对飞白法进一步细分,则又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语音飞白

  语音飞白是利用人物讲话时各种不准确的语音。如:口吃、咬舌、方言等取乐。

  如今大量的网络语言的创新,其实多是用飞白法。

  1314———表示一生一世;

  伊妹儿———表示E—mail,即电子邮件;

  55555———表示呜呜,他在哭;

  886———表示Bye—Bye喽;

  U—————表示You;

  Ur—表示Your;

  2———表示To或令人作呕(吐);

  个———表示For;

  B4———表示before

  还有530、520、584:我想你、我爱你、我发誓;56:无聊;770、880:亲亲你、抱抱你;286:反应慢、落伍了;469:死老狗;2266零零落落;123:木头人;101:欢庆一下!因为是10月1日嘛。

  看来,要识破新人类的流行语言,必须学会脑筋急转弯,还要懂得联想。

  不过,这些用来磨嘴皮的脏话、坏话、俏皮话,也要看场合发挥。总之,那些不三不四、不七不八的流行口语,只是一种玩笑而已,你真正要把它们上纲上线,那就很“56”了!

  有些自称语言学家的人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些污染了语言,其实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因为这种语言早已有之。可能出现,也可以消亡,自然由其生命力而定。

  《红楼梦》第二十回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会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

  对话中的史湘云因舌位不对致使发音不准,“爱”为“二”之音讹,“爱哥哥”的“爱”就是作者按照湘云的不准确发音直接加以录用,而“幺爱三四五”的“爱”则是林黛玉援引湘云的错误加以取笑或讽刺。这在修辞学上称为“飞白”,即指故意写(说)白字。是明知其错而有意仿效的一种修辞方法。用法有两种:一是人家怎么错的,就照直录用;二是援引人家的错误以取笑或讽刺。”在现实生活中,汉语“飞白”现象俯拾即是,且寓意一目了然。如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李冬宝故意将“嗅,原来如此”念成“原来如比”以及把妻子管得太严说成“妻管严”等等,不一而足。

  (2)文字飞白

  文字飞白可以展示文字使用上的种种错误造成的笑话。

  据说一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汉语,一日他突然对老师说:“贵国的民族优越感宣传得极好,只是用语过于单调,到处都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民很行’‘中国建设很行’。”

  老师解释说:“你看得不仔细,那是‘银行’。”这个笑话还是颇有些幽默意思。

  (3)词语飞白

  词语飞白则是在用词上故意出现错误以体现幽默,特别是黑色幽默。

  有一篇小幽默《一个白字秘书的日记》中,就有这么一段:

  

  今天上午,上司派来了一个解馋(检查)团,由酒精(久经)考验的喂处长带队,白、吃、喝三位处长陪同,来饭店烟酒(研究)横向联喝(联合)的问题。在肠胃(常委)扩大会议上,他们经理虽然嗓子里洇满了眼泪,还是坚持汇报饭店全年盈利五元三毛钱的经验……

  而更多的“词语飞白”的幽默使用则是表现为讲话者对某些词语的错误理解或错误运用,下则幽默《局部》,便是老太太没弄明白“局部”的意思而形成的。

  晚上,贝贝一家在看电视节目,正播放天气预报,当播音员播完“局部有雨”时,贝贝的奶奶喜滋滋地接着说:“幸好我们没住在‘局部’,那地方天天下雨,没晴过!”

  而一则《“难过”三分钟》,则是人忙无智的“替代措施”。

  葬礼开始,主持人一时想不起“默哀”这个词来,便宣布:“现在大家‘难过’三分钟。”三分钟眼看就要过去了,可是他还是没想起“默哀”这个词来。哀乐停止了,他只得宣布:“现在‘难过’结束。”

  (4)语法飞白

  语法飞白是语句中语法关系上出现错误,如:某展览馆贴出告示,说:“这里正在展出三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就是由于在句子成分的顺序上出现了毛病,闹出了笑话。还有像“打球类”、“跳舞蹈”、“唱音乐”等说法,则是搭配不当的语法飞白。

  在运用飞白法时,要做到恰当合理,才能产生幽默效果。首先,要判断好使用对象,即对象是否可以用飞白法来嘲笑,因为对某些讲话出毛病的人不宜采取嘲笑的态度;其次,语言、逻辑方面出现的错误,可以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错误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道理,你只有把错误说得或写得符合出错的规律才可信,进而才会产生幽默感。

  

  12.正话反说法

  

  正话反说相当于修辞格中的反语,是用相反的词语表达本意,使反语和本意之间形成交叉。在幽默语言交叉技巧中,反语以语义的相互对立为前提,依靠具体语言环境的正反两种语义的联系,把相反的双重意义以辅助性手段如语言符号和语调等衬托出来,使观赏者由字面的含义悟及其反面的本意,从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反语是造成含蓄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简言之,就是故意说反话,或正语反说,或反话正说。

  实际上人们常爱说反话。如到朋友家参加聚会,你发现朋友的夫人越来越胖了,你如有幽默感的话,一定会说:“啊,你怎么越来越苗条了。”对方会嗔怪地笑起来。

  反语幽默,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的一种幽默形式。

  反语幽默一般有一定的攻击性。如果有针对性,要注意分寸,主要是对方与你的关系是否经得住这种幽默。此外还得考虑场合和其他条件。有时同样一句话在一种场合下可以讲,在另一种场合下就不能讲;对同样一个人在他心平气和时能讲,在他心境很差时就不能讲。

  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境和环境的性质,同时把握自己说话的分寸,是有幽默感的人的重要修养,如果在这一点上粗心大意,那不但幽默不起来,反而可能冒犯了对方的自尊心,弄僵彼此间的关系。

  可见,反语幽默在幽默对象面前,一定要考虑其复杂性。

  如某香烟公司推销员站在市场上大喊大叫:“新牌香烟,芳香可口,防虫牙,除百病……”

  围着看热闹的人群将信将疑。

  突然,从人群中钻出一个老头儿,他帮着推销员说:“其他好处我来补充:新牌香烟可使小偷不敢进屋、狗还不敢咬人,抽烟的人永不衰老……”

  推销员听了大喜,连连向老头致意,并希望他再向听众们解释解释。

  老头说:“很简单,抽烟的人整夜咳嗽,小偷岂敢进屋?抽烟的人身体虚弱,走路拄着拐杖,狗敢咬吗?抽烟的人易得肺癌,能活到老吗?”

  老头的话是反语,他补充了一大堆所谓的“好处”,实质上是抽烟的一大堆坏处,幽默感从中而生。既驳斥了推销员的谬论,又教育了围观的群众,其效果不言而喻。

  这就是反语幽默的魅力所在。它和逻辑学中的“归谬法”有些相似,也就是将语言中的某些意义引申至谬误的方向。

  

  六、情景交错,出乎意料

  

  1.欲抑先扬法

  

  所谓欲抑先扬法是指先用正面的言辞提高人的心理预期,然后急转直下,形成鲜明的反差,产生幽默。

  通常情况下,在斗智性的交谈中,这种以正导反的幽默最难防守,但作为进攻却是比较容易使用的。在正常心理的顺序上,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反面的动机和原因,造成了正面的行为和结果。而在幽默运用过程中则相反,正面的结果在前,反面的动机在后,这样才可能造成对方预期的失落和发现的惊异。

  

  一位画家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度假写生,他和一个农夫住在一起。假期结束时,画家想送给农夫一些钱,但农夫说:“不,我不要钱,你给我一张你画的画吧!钱有什么用?一个星期内就花完了,但你的画永世长存。”

  这对于画家来说自然是好事,是一个积极的有利于自己的要求,是很难不接受的。画家非常高兴,感谢农夫的称赞并问农夫为什么只要一张画。

  农夫笑着答道:“我并非为了别的,我有一个儿子在伦敦,他非常想成为一个画家,并为此不务正业。他下个月来这里的时候,我要把你的画拿给他看。我想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想成为画家了。”

  

  幽默的奥秘就在于出人意料之外、似真而谬的解释中。在这里农夫的要求是正面的,而解释却是反面的。提出正面的要求是为了引导出反面的动机。

  

  英国首相邱吉尔有一次乘坐出租车,他下了出租车对司机说:“我在这里办事要一个钟头左右,请等我一下。”

  “不行。”司机一口回绝,“我要回家去收听邱吉尔的精彩演讲。”

  邱吉尔听了很高兴,马上多给了他二英镑的小费。

  “唔,我想想看。”见钱眼开的司机马上改口说:“我还是在这里等你吧,管他什么邱吉尔不邱吉尔的!”

  

  司机从拒绝到接受之间的条件仅仅是一笔较多的小费。这种欲抑先扬的幽默的好处,不但在于“扬”与“抑”的转化迅速,而且在于“扬”与“抑”之对比。

  在现今漫天飞舞的手机短信幽默中,大量地使用了这种手法。

  再看看下面的这些小段:

  知道吗?我一直暗恋你,想你的脸、你的唇、你的舌头、你的耳朵,可是我太穷没勇气表白,现在我有钱了,我可以大声说“老板,把那个猪头切一半给我”。

  

  昨晚我做了个梦,你是主角,你举着一把刀在追一头猪,猪被追得无路可逃,给你跪下求饶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还记得你那天唱歌吗?你的歌声真甜,你那多愁善感的表情打动了我的心,我差点发誓爱你一万年,但我没敢!因为你对着一头猪在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有两句话一直很想对你说,今天终于提起勇气:第一句,我爱你我好喜欢你;第二句,千万不要把第一句当真。

  

  我愿在星空下等待,等到一颗星星被我感动,划破夜空的寂静,满载我的心愿,落在你熟睡的枕边———砸扁你。

  

  你在等待我的出现,当你呼唤我时,我早已无路可退,脑子一片空白,只能乖乖走向你———交警。

  

  让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轻轻地在你脚底下放了块西瓜皮,然后美滋滋地看着你踩上去。

  

  在茫茫人海中,当你收到这真挚的祝福时,请你用尽全身力气把头往墙上撞。看见没有,你眼前无数的星星,就是我的祝福。

  

  第一次见你,我已被你深深吸引,我有一种想把你带回家的冲动,我渴望夜夜拥你入眠,清晨醒来时能看到你在我身边———枕头啊!

  

  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皮鞋我是刷,你是葫芦我是瓜,你是牛排我是叉,我扎!我扎!我扎!

  

  我昨晚梦到你了。我们漫步在小河边,相互依偎着。你抬头凝视着我的眼睛,深情地吐出三个字———汪汪汪。

  

  第一眼我就认定你是我今生该等的人,但我惟一的遗憾是———抱歉,我认错人了。

  

  你什么时候当上WCEO了?也不说一声!什么,不知道什么是WCEO?唉,WCEO就是厕所首席执行官啊!

  

  你一丝不挂的在我面前扭动,轻轻抚摩你的肌肤,我无法抵挡你的诱惑。我说:“老板,我就要这条鱼。”

  

  美国休斯顿的一位演说家约翰·渥尔夫说:“就我了解,幽默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听众喜欢演讲人及其演讲。要是他们喜欢主讲的人,必定喜欢他所讲的内容。”

  渥尔夫在演说时经常用自己玩笑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在谈论时间的重要性时,他喜欢说:“我还记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们给我吃些小药片,好让我不去想女孩子。现在我才发现那些药片正开始产生作用!

  渥尔夫在演讲中还用小故事抓住听众:“人家称赞我,在我这年龄居然还保持这等好身材,我把功劳全归功于爱人爱丽丝。25年前我们结婚的时候,我告诉她:‘亲爱的,我们永远也不要吵架。每当你让我心烦的时候,我不会跟你吵,我只会到附近去走走。’因此,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副美妙身材,完全是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我每天做户外运动的结果!”

  乍一听还以为渥尔夫的太太是位贤惠的妻子,未料到最后“包袱”抖开却令人期待落空。

  

  三个年轻人从水里救起一个政客。他很感激他们,问他们需要他帮什么忙以回报救命之恩。

  第一个年轻人说:“我希望进入西点军校,但是我的成绩不理想。”

  政客说:“没问题,你进了。”

  第二个年轻人说:“我申请入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被拒绝了。”

  政客又说:“不用担心,你进了。”

  第三个年轻人说:“我希望到国家公墓。”

  政客不解地问:“公墓?为什么?”

  第三个年轻人回答说:“如果我父亲知道我救了你,他会把我杀掉。”

  

  无论是在演讲或是日常生活交谈中,成功地运用先扬后仰、紧扣人心这一幽默技巧,可以得到舒展听众情绪、吸引听众注意、传达幽默感的作用。

  

  二战时期,许多新兵都要接受跳伞训练。

  有一次训练中,由于是第一次,所以新兵们都心惊胆战,不敢往下跳。教官便抓起一个新兵从飞机上扔了下去。

  当抓到第二个士兵时,那位士兵挣扎着,教官不容他说话,也把他扔了下去。这时,其余的新兵笑了起来。教官训斥道:“笑什么?胆小的家伙!”

  其中一位新兵解释道:“你把驾驶员扔下去了。”

  

  故事从头说起,娓娓道来,经过这样层层铺垫,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最后来个急转弯,让人为那位驾驶员冒一身冷汗的同时,也为这位教官的举动感到荒唐可笑。

  

  2.错上加错法

  

  错上加错法是把荒谬极端化或者把荒谬层层演进的幽默术。它要求不但有幽默感,还要使幽默感的程度加大。这就要求把微妙的荒谬扩大为显著的荒谬,把潜在的荒谬提高为摆在面前的荒谬。

  我国古代有个笑话:说是一个人非常吝啬,从来不请客。有一次别人问他仆人,他什么时候能请客,仆人说:“要我家主人请客,除非等到来世。”主人在后面听到了,骂出声来:“谁要你许他日子的。”

  本来说“来世请客”已经由于来世的不存在而不可能了,也可以说彻底否定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很清楚,没有任何疑问。从传达思想来说这种极端已经足够了,但是从构成幽默的效果来说还不够,因为它太平淡了,不够极端,幽默感所要求的荒谬必须得有点绝才成。

  这里的主人绝就绝在明明来世请客是永远不请客的意思,是彻底否定的意思,他却认为还不够。因为从形式上来说来世请客,句子是肯定的,还没有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绝对否定的程度。在他看来哪怕是否定请客的可能性,只要在字面上有肯定的样子也都是不可容忍的。正是这种绝对的荒谬产生了幽默感。

  有一个罗马时期流传下来的故事。有一个人想要安安静静地工作,就吩咐仆人,如果有人来访就说他不在家。这时有一个朋友来了,远远看到他在家,虽然他不相信仆人所说的话,但仍然回去了。这里没有什么极端化的成分,也没有什么可笑的地方。要让笑意不由自主地产生,就得往极端上推。

  故事接下去这样说。

  第二天,这个拒绝接客的人反过来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出来对他说:“我不在家,我不在家!”

  这已经够荒谬了,明明自己出来了,却说不在家,但是还不够绝,因为这种荒谬还带着赌气的意思,纯赌气则不属于幽默之列,它与轻松的幽默无缘(除非是故意假赌气)。

  客人表示大惑不解。他的朋友接着说:“你可太过分了,昨天,我都相信了你仆人的话,而今天,你居然连我说的话也怀疑。”

  这话方叫绝了。

  绝就绝在一句话中包含着多个层次的荒谬。第一个层次,明明在,却说不在;第二层次,你昨日明明在,却让仆人说不在,这成了我今日说不在的前提;第三个层次,我明明知道你仆人说谎却相信了,我比你的仆人地位更高,因此你该相信我的话。

  强化幽默效果的方法除了把荒谬推到极端外,还可以将多种荒谬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成为复合的荒谬,我们把它叫做谬上加谬或谬上叠谬。

  谬上加谬的特点是不管何种可能性,只管一条路往荒谬的结果上推演,歪理歪推才会有强烈的幽默感。

  

  3.顺水推舟法

  

  顺水推舟法的特色是不作正面抗衡,而是在迂回的交谈中,顺着对方的话说下去,借力胜敌,从而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和产生幽默感。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自己处在尴尬的情况下,也可用顺水推舟法使自己摆脱困境。

  

  隋朝时,有个人很聪明,但说话结巴。官高气盛的杨素,常常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把那人叫来说说笑话。

  年底的一天,两人面对面地坐着,杨素开玩笑地说道:“有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让你跳进去,你有什么办法出来吗?”

  那个人低着头,想了想,问道:“有有有有梯子吗?”

  杨素说道:“当然没有梯子,若有梯子,还用问你吗?”

  那个人又低头想了想,问道:“是白白白白天,还是黑黑黑黑夜?”

  杨素说道:“不要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能够出来吗?”

  那人说道:“若不是黑夜,眼眼眼又不瞎,为什么掉掉掉掉到里面?”

  杨素不禁大笑。又问道:“忽然命你当将军,有一座小城,兵不满一千,只有几天的口粮,城外还有几万人围困,若派你到城中,不知你有什么退兵之策?”

  那人低着头想了想,问道:“有救救救救兵吗?”

  杨素说道:“就因为没有救兵,才问你呢。”

  那人又沉吟了一会儿,抬头对杨素说:“我审审审审慎地分析了形势,如如如如像您说的,不免要吃败败败败仗。”

  杨素大笑一阵,又问道:“你是很有才能的人,没有事情不懂得。腊月我家里有人被蛇咬了脚,你能医治医治吗?”

  那人应声答道:“用5月端午节南墙下的雪涂涂涂涂就好了。”

  杨素道:“5月哪里有雪?”

  那人说:“5月既然没没没没有雪,那么腊月哪里有有有有蛇咬?”

  杨素笑着打发了他。

  

  这个故事虽然是一则笑话,但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都会遇到。故事中的人尽管是个结巴,但回答问题运用了顺水推舟幽默术,杨素不但难不倒他,而且显出了他的幽默感。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遭受对方不是善意的顶撞、攻击、讽刺挖苦或者出言不逊时,不要立即以牙还牙,针锋相对,而是把它作为前提,作为铺垫,作为条件,顺势把自己的幽默态度抖搂出来。

  

  抗美援朝时,一些外国记者敌视中国人民,利用采访的机会,散布对中国人民的敌意。

  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周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钢笔放在桌子上。外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故意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朗声笑着回答道:“提起这支笔,那可说来话长,这不是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想谢绝,哪知那位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美国生产的钢笔。”

  那记者听完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总理针对外国记者企图讽刺、讥笑中国落后的意图,成功地巧借话题,说了这番幽默风趣而又有分量的话。周总理用“战利品”、“作个纪念”和“觉得有意义”等词句暗示,这支笔正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结果。

  

  美国曾有个政界要人叫凯升,20世纪40年代他首次在众议院里发表演讲时,打扮得土里土气,因为他刚从西部乡间赶来。

  一个善于挖苦讽刺的议员,在他演讲时插嘴说:“这个伊利诺斯州来的人,口袋里一定装满了麦子吧?”这句话引起哄堂大笑。

  凯升并没有因此怯场,他很坦然地回答说:“是的,我不仅口袋里装满了麦子,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许多菜籽儿呢。我们住在西部的人,多数是土里土气的。不过我们虽然藏的是麦子和菜籽儿,却能够长出很好的苗来!”

  

  这句话立刻使凯升的大名传遍全国,大家给他一个外号:“伊利诺斯州的菜籽儿议员。”

  这位菜籽儿议员采用的正是顺水推舟法。他深知顺势的道理,把对方的冷嘲热讽当做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顺路搭车,一路顺风地抵达了自己的目的地。

  

  法官审问一被告道:“你为什么要去偷东西?”

  “我也是没有办法,因为贫穷找上门来了。”被告装作十分可怜的样子回答说。

  “这是理由吗?你完全可以不开门啊!”法官训斥他道。

  犯人在被审问时,都要找些借口,为了让他们说出真话,警察还要费一番力气。小偷的辩词似乎有点道理,但是法官对付任何狡辩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既然贫穷找上门来了,那不开门不就完了。法官的机智对句让犯人无语接下去,这正是体现了他的机智与幽默。

  

  4.转移角度法

  

  转移角度是针对某一主题,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乃是有备而来。记得曾经有人这样为新闻作了精彩的概括:“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我们不知道严肃的新闻工作者对这种概括是怎么看的,但类似的关系似乎倒存在于现实生活和幽默之中。

  我们常说,幽默来源于生活,但往往并不就是生活本身,也就是说,生活是非常现实的,常规的,它不像幽默那样充满着虚虚实实、夸张离奇的喜剧色彩。比如在正式的工作场合中,人与人之间最恰当的交际方式是尽量简要、明确地进行语言的表达和思想的沟通,这一点非常必要。幽默时则不同,明明要说甲事,却可以从与之看似无关的乙事说起;本来要表达一种意思,但却偏采用旁敲侧击的暗示手段,这就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歪打正着式的幽默技巧。

  需要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转移角度”是无意中发生的,而当它成为一门幽默技巧时则是有意设计的,并有相当强的针对性,这点应当注意。看以下这组对话中的妻子是怎样巧妙的“转移角度”让丈夫理屈词穷的。

  夫:“今天你还是要出去吗?”

  妻:“嗯!我想出去买点儿东西。”

  夫:“你出去倒没什么关系,可别再带那条怪模怪样的花狗去。”

  妻:“唔!我觉得那条花狗挺可爱呀。”

  夫:“你一定要带着它,是想以它作为对比,衬托出自己的美貌吧?”

  妻生气地:“你真是糊涂,我如果想那样的话,还不如带你出去好些!”

  

  丈夫对妻子频繁的外出大概多少有些不满意,但他却不直说,而是想了一个诡计,借此将妻子数落一番。丈夫的言外之意:是那只狗长得那么丑,而你每次上街还牵着它,那一定是你自己长得不怎么漂亮才借它来掩护的吧?

  妻子对丈夫这种恶作剧显然憋了一口气,但她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方法正面反驳,妻子确实是明智的,她也用了丈夫“歪打正着”的办法如法炮制,来了个后发制人。

  妻子的意思显然是那条花狗虽长得怪模怪样,但比起你来说还要强一些,其实要是用对比来表现我的漂亮的话,恐怕你要适合些。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丈夫虽然也能运用转移角度术来直抒胸臆,但妻子临危不乱,后发制人的技巧较之更为高明一些。双方的斗嘴进行到了这时已经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自始至终谁也没有说出一句直接戏弄对方的话,但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因而说正打正着不是幽默,歪打正着才算幽默,两相比较,恐怕很多人要赞成的是后者。再拿上面所讲述的这对夫妻来说吧,丈夫假若不懂得“转移角度”的窍门,开门见山地对妻子的行为提出指责,或者妻子对丈夫的数落强作反驳,很可能会引起夫妻两人之间一场口角,那样无疑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损害,岂不是太不明智了吗?

  转移角度幽默不仅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两个人之间,而且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人之间,不信我们看看身边的人和事,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呢?

  

  妻子:“喂,你怎么还不快去车站接我妈!”

  丈夫:“我不敢去。”

  妻子:“为什么?”

  丈夫:“你规定我除你之外不准接触任何女人的禁令还有效吗?”

  

  丈夫对妻子的“禁令”终于找到了一个侧面批判的机会,这样也就用到了歪打正着的幽默方法。

  从侧面入手,寻找适当突破口,点到为止,这就是在转移角度法的运用中需要把握好的三个方面,愿您也能在生活中巧妙地“转移角度”,幽他一默!

  

  5.错号入坐法

  

  错号入坐法就是通过使对方之间或对方与第三方之间发生联系,自己趁机摆脱困境的幽默技巧。这种方法表面上看是一种“诡道”,有时甚至有不道德之嫌,但只要玩笑开得不过分,完全可以产生很漂亮的幽默语言和很强烈的幽默效果。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很机智的幽默技巧。

  当你遇到困境时,摆脱的方法多种多样,就运用幽默的技巧来看,也多是针对对方的一些策略,也就是说如何让对方的攻势在自己面前化解。错号入坐法则从另一个角度为你提供了一种摆脱方法,它不是让对方的攻势化解,而是让这种攻势转移到第三方身上。或在对峙的两方之间,发生方向偏离,将另外本来不相干的一方推入其中,或者说卷入第三者,让幽默发生在三方之间,而不是通常的两方之间。待矛盾在自己之外的两方之间引起时,自己可趁机走为上策,一溜了之。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幽默术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化解攻势的方法,既摆脱了困境,又创造了幽默,当然也有点“损人利己”,因为自己毕竟把“祸水”引向了他人,让对方相互斗争,自己却坐收渔翁之利。

  

  一只皮球破窗而入,进了唐家太太的厨房。不久,一个小男孩来揿门铃说:“爸爸一会儿就来给你装玻璃。”果然不错,一个男子走上台阶,唐太太把皮球还给了那个孩子,孩子走了。那人把玻璃换好后,说:“10块钱。”

  “什么?你不是他的爸爸?”唐太太问。

  “什么?你不是他的妈妈?”那人反问。

  

  两个成人竟然被一个小孩子耍弄了。这个孩子运用的就是错号入坐的幽默方法。他先欺骗那位装玻璃的男子,说唐太太是他妈妈,又欺骗唐太太说那位男子是他的爸爸,这样经过欺上瞒下,伪造身份,既拿走了球,摆脱了自己的困境,又逃避了赔偿,还通过自己的机智使两位成年人在茫然无知的情况下表演了一出滑稽可笑的闹剧,产生了极强的幽默情趣。

  幽默既然算是一种艺术,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错号入坐幽默法作为一种幽默技巧,自然也不例外。可以伪造身份进行“欺骗”,也可以运用模糊语言进行掩饰。

  古代有一则流传很久的幽默,说的是有一个媒婆接受男家酬礼替男方说媒。男方是个豁嘴,她就对女方说“男方有时嘴不严”,女家还以为男方说话多,不算什么大毛病,就酬谢媒婆,让她给男方回答。因为女方没有鼻子,媒婆就说女方“眼下没什么”。男方还以为女方家里穷,无资可陪嫁,也不介意。直到入洞房时方才真相大白,却也怪不得媒婆。

  媒婆的手段不值得效法,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某些经验,通过自己的能言善辩,巧妙地进行移花接木,既利用对方体现了幽默,又使对方怪不得自己。

  错号入坐幽默法的关键是要在第三方不知晓内情或没有意识到“阴谋”的情况下将其卷入矛盾之中,像前面例子中那位换装玻璃的男子,就是如此。他被小孩欺骗,卷入麻烦之中,成了小孩的挡箭牌,唐太太和那位男子就好比是鹬和蚌,待他们“相争”时,小孩俨然成了渔翁获利,乘机溜之大吉,幽默情趣便随之而出。

  运用错号入坐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掌握分寸,不要开玩笑太过分,给别人造成较大伤害。“祸水”可以悄悄地引向别人,但不可以随便乱向别人身上“泼”,要让第三方或对方在受捉弄后,不但不恼,反而为自己的愚蠢而感到可笑,幽默效果也就出来了。第二,引入第三方的方法要隐蔽而幽默,体现出机智性而不是欺骗性。像前面那位小孩虽然用了欺骗的手法,但我们仍不得不佩服他的机智,原谅他的欺骗和“不道德”、“不诚实”的行为。另外就是不要给人留下“挑拨离间”的印象,要见好就收。错号入坐因为要使幽默转移或扩大,所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多学多用,活学活用,幽默同样可以随口“钻”出。

  

  6.故作蠢言法

  

  故作蠢言幽默法是表里不一,表面上既痴又傻,但实际上是假痴假傻,内里高度机智,把过人的智慧隐藏于痴呆木讷的外表之中,让对方透过表象,曲折地品味到浓浓的幽默之趣。

  这种假痴假傻既要你不动声色,还要你煞有其事,假戏真做,令人大吃一惊,产生问号,继而加以思考,随之完全领悟,发出会心的微笑。

  应当注意的是假痴假傻的背后藏着的真实意思,应当使对方略加思考后即能明白。如果对方百思不得其解,那就不能透过傻相领会到幽默之本意,幽默也就无法构成。

  在人际交往中,故作“假痴假傻”是高度机智的产物,尽管对方和自己都知道其中的“痴”和“傻”,但客观上会因其“痴言傻语”中所含的俏皮味而引发幽默谐趣。

  

  一位姓马的女生骑自行车不小心骑到了道路的左边,正巧和迎面驶来的一位青年相撞。那青年大概被撞痛了,火冒三丈,张嘴就嚷:“你学过交通规则没有?骑车为什么不靠右边走?”

  面对青年的盛怒,女生即笑着答复对方:“如果所有人都靠右行,那么左边的路不就空着了!”

  

  这句地地道道的“痴言傻语”引得对方一笑,满肚子的火气似乎都在笑声中消散了。接着女生又笑着向对方表示道歉,两个人客客气气地分手了。一场冲突被女生的“假痴假傻法”所造成的幽默感排解了。

  假痴假傻法以“奇痴”、“特傻”的言语使人产生新奇鲜明的印象,构成强烈的幽默感,并迅速抓住人心,在笑声中了解某些意思,由于言谈风趣,增强了幽默的效果。

  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有神奇的功效,还能丰富语言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表面上看是将错就错,实际上是幽默方法的一种。

  幽默时故意把话说错是为了蓄势布阵,待对方批评指正时,再借题发挥,给予回击。

  

  过去有个药铺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点上香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灾,让我好发一笔大财!”这话被一个下人听到了。

  不久老板的母亲得了病,躺在床上哼哼叽叽的,下人对老板说:“这下老太太病得不轻,这全是托菩萨的洪福!”老板大怒。下人说:“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萨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吗?这下菩萨显灵了。”老板哑口无言。

  

  又比如一个小伙子向一老人问路:“喂,离城还有多远?”“500拐杖。”“距离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老人答:“论里(礼)?论礼你得喊我老大爷,能喊‘喂’吗?”

  有些人喜欢利用常人的错误,以示错的方式寻开心。甲问:“那件事有消息了吗?”乙故意错答:“查(杳)无音讯!”这个说:“此人真是刮(恬)不知耻!”那个讲:“看来他心不在马(焉)。”言谈之间,彼此心领神会,说毕莞尔一笑。

  一位教师给学生讲“灾梨祸枣”一词,首先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曲解示错:“看来梨枣都有毒,吃了会生灾招祸。”稍有生活常识的学生都会感到此说不合情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确切含义。到了学生意欲求知的时候,教师再揭开谜底:“这则成语说的是滥刻无用文书,使用来做雕版的梨树枣树都跟着遭殃。”如此一来,学生豁然开朗。

  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有时还可以成为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的工具。钱学森有一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凝神屏气,听他独自讲话。讲着讲着,钱老故意将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说错了。在座中一个胆子大点儿的人说:“您讲错了吧?”这时钱老才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明初,有一知府姓曹,自称曹操后代。一日,他去看戏,正逢演《捉放曹》,扮演曹操的赵生把曹操的奸诈阴险表演得惟妙惟肖,曹知府见自己祖先被辱,不觉大怒,当即派差役传赵生要给他治罪。

  差役欲带赵生,赵生不明其故,差役告之。赵生即随差役进府。曹知府见赵生昂然而来,拍案喝道:“何等小民,见本府怎不下跪?”

  赵生瞪眼答道:“大胆府官,既知曹丞相前来,怎不降阶而迎!”

  曹知府气得脸色铁青:“你,你,谁认你是曹丞相?你不过是唱戏假扮的!”

  赵生冷笑一声说:“哼,大人既知我是假扮者,又为何当真,欲将我治罪呢?”曹知府只好放了赵生。

  

  7.真痴真癫法

  

  真痴真癫的运用方法,一般是在讲话或文章中以引用幽默故事的形式出现。如在即兴发言或交谈中穿插一二则,以增强讲话的幽默感,引发讽喻、启迪的作用。

  真痴真癫法以谬为真,实质愚蠢,其蠢言是愚行,虽一方甚至双方均不知其谬,但是听众或读者却一眼就能看出其荒谬绝伦,有悖于常理,甚至不合常识。常理和常识是人际交往中不言自明的前提,而在故事或幽默中却成了矛盾的焦点。

  请看几个真痴真癫的实例。

  

  有个人在镶牙后用伪钞支付医疗费,因此被医生告到了法院。在法院审讯时,此人申诉说:“牙科医生给我安装的是假牙,我当然要付假钞。”

  

  此话即为典型荒谬,假牙,可以代替真牙咀嚼,而假钞却不能代替真钞起流通作用。说出这番痴言傻语,不过是自欺欺人,想蒙混过关,由于并非表里不一,因此,属真痴真癫一类。

  

  某电站外挂着一块告示牌,上面用红色大字醒目地写着:“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告示的最后一句纯属画蛇添足。既然“一触即死”,何须“违者法办”,人都死了,如何去“法办”他呢?寥寥数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思考问题不周密的人,揶揄之中包含诙谐,令人喷饭。

  小李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很像他老朋友的人,便跑上前去,在那人背后重重地捶了一下。那人转过头来,小李一看傻了,原来是一个陌生人。那人责问道:“你为什么捶我?”

  小李解释说:“我以为你是我的老朋友老张呢!”

  那人余怒未消,说:“即使我是你的那位老张,你也不应该捶得这样重啊!”

  小李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嚷道:“我捶老张一下,跟你有什么相干呢?”

  

  小李讲话蛮不讲理,荒谬之处显而易见,但他是蠢人发火,说的是蠢话,并非故意装傻,所以,他也属真痴真癫。听到这则故事,我们在笑声中对能玩弄这类诡辩术把戏的人引起警惕。

  真痴真癫法在民间故事中常被运用,那些智力上、体力上有缺陷或并不强的,并不叫人讨厌;相反,往往在阴差阳错之间傻得过于可爱,有时连他们的缺点和毛病都会让人觉得可爱。正因如此,真痴真癫的自我暴露,属轻喜剧范畴,即使有所讽喻,而其间敌意却很少,善意很多。

  清代石成金的《笑得好》上集中有这样一则贪财故事。

  

  有一个富翁储藏大米数仓,遇着荒年,农民出加倍的重利来借,他都嫌少不借。有人给他献计,说:“将这些大米熬成粥借给穷人,每桶到期,好年成还饭二桶。逢到好年成,你的子孙又多,近处你可自去讨饭,远处让你子孙去讨。”

  

  本来这样的高利贷是十分凶残可恨的,但是由于这个主意竟是如此荒谬,把债主变成讨饭的,因此出这馊主意的人不但一点不可恨,反而变得十分可笑了。

  

  8.出人意料法

  

  什么是出人意料?即事物发展的结果有多种可能,可以让我们产生多种想像与预测,而实际的结果,与这些想像推测的结果又是完全有分歧的、不一样的,想像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出幽默的效果。

  出人意料法是我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技法。在幽默、笑话、影视、相声中,可以说没有出人意料法,效果就会减去一成。因为它的幽默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也最能激起人的心理反差。

  

  英文女老师:“eye是什么东西?”

  学生:“不知道!”

  英文女老师:“鼻子的两边是什么?”

  学生:“是雀斑!”

  

  再看下面一个幽默。

  

  一位有5个孩子的父亲,手里拿着一个刚买的玩具回到家里,他把5个孩子全叫到跟前,想问他们这个新买的玩具应该给谁。他说:“是谁最听妈妈的话,从不顶嘴,而且总是把妈妈交代的每一件事做得很好,那么这个玩具就给他,好不好?”

  5个孩子沉默了一会儿,异口同声地说:“爸爸,这个玩具应该留给您玩。”

  

  这个幽默使用的就是出人意料法。

  因为按照我们的想像,这个玩具不是给老大,便是给老二、老三或老四、老五,而实际的结果呢?却是给爸爸,因为他“最听妈妈的话,从不顶嘴”。想像与实际的反差令人意想不到,需要细心体味。

  物理课上,教师正在讲振动和共鸣,为让学生理解,老师提问道:“如果朝鱼塘里扔一块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罚款5元!”

  

  出人意料幽默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想像部分,即要尽可能地激起人们对事物结果的种种想像,想像得越多,就越成功。

  

  约翰和他的两个朋友去纽约旅行,他们住在一座大厦的45层。一天晚上,他们回到大厦,发现整座大厦漆黑一片,原来停电了。前厅里的服务员建议他们睡在大厅里。约翰与另外两个商议后,决定爬楼梯到45层。

  他们点燃蜡烛,开始了艰苦的行程。为使时间过得快些,减轻他们的劳累,约翰提议三人轮换讲笑话。当爬到38层时,只有杰克没有讲了,约翰就让杰克讲一个笑话,并要求结局是凄凉的。

  杰克说道:“我现在忽然想起来,我们的房间钥匙忘在一层大厅里。”

  三人好不容易就要到达家门口,然后就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谁知老天故意捉弄他们将房间钥匙忘在一层大厅,而最幽默的是,这一凄凉的结局竟让最后一位朋友说了出来,真是出乎意外,又让人哭笑不得。想像着他们三个进退两难的样子,你是否也有类似这样的经历?

  出人意料法的第二部分是结果部分。结果部分一定要和想像部分不同,这样才能造成反差产生幽默。因此,实际的结果一定要不符合常规。因为人们的想像是常规想像,是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想像。结果如果不合常规,性质一下子就变了,纵然你常规想像再多,也难以与结果相同了。

  在开往日内瓦的快车上,列车员正在检票。一位先生手忙脚乱地寻找自己的车票,他翻遍所有的衣兜,终于找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感谢上帝,总算找到了。”

  “找不到也不要紧,”旁边一位绅士说,“我去过日内瓦20次都没买车票。”

  他的话正被站在一旁的列车员听到了,于是火车到达日内瓦车站后,这位绅士被带到了车站办公室受到了严厉的审问。

  “你说过,你曾20次无票乘车来到日内瓦。”

  “是的,我说过。”

  “你知道,这是违法的。”

  “不,我不这么认为。”

  “那么,你如何向法官解释无票乘车是正当的呢?”

  “很简单,我是开汽车来的!”

  

  出人意料法在我们的言语交际中使用得也相当多。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实际的语言交往中,实际的结果可以不合常规,但一定要符合情理,即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是我们语言交往要达到的目的,舍此目的,再幽默也是白搭。

  再让我们看看出人意料法在特定的处境中的一例。

  

  有一个音乐家在监牢里仍经常拉小提琴,到了执行死刑的前一天,狱卒问他:“明天你就要死了,今天你还拉它干什么?”

  你猜那个音乐家怎么回答?

  他说:“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我不拉,还等什么时候拉呢?”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117)|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引用 洛阳牡丹--花王和花后  引用 引=实现幽默的方式与技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