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参崴签证怎么办:曾子故里南武城考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38:50

曾子故里南武城考辩


史志办   李常松
2011-09-15

曾子故里武城考辨

李常松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著名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1946年平邑县建立前为费县南武城),自古至明初本无异说。明成化年间,嘉祥县突然以该县有南武山、南武城、曾子墓为由,称其为曾子故里,曾子故里开始出现在费县(今平邑县)、嘉祥县两说。

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编修的《巨野县志》,以嘉祥县汉、晋、隋、唐原属巨野县地,称巨野亦为曾子故里,曾子故里开始出现在费县(今平邑县)、嘉祥县、巨野县三说。

曾子故里巨野县说的其他理由与嘉祥县说一样,都以今嘉祥县有南武山、曾子墓等为依据,两说实际上为一说。曾子故里巨野说存在时间很短,在当时也影响不大。但曾子故里嘉祥说因历史上曾有诏书圣谕、御笔题字和至今尚存的曾子庙、墓等明清纪念性建筑,有人还在有意无意中认为今嘉祥县为曾子故里。

曾子故里究竟在何处?笔者以为其为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无疑。不论明代先出现的曾子故里在嘉祥县之说,还是后来出现的在原巨野县之说,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史籍中有关曾子故里的记载

查史籍中有关曾子故里的记载,主要有如下各条:

《世本》:“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灭之。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巫生阜,阜生皙,皙生参,字子舆,父子并仲尼弟子。”

《通志·氏族略》:“曾氏亦作鄫,亦作缯,姒姓,子爵,今沂州承县东八十里,故鄫城是也。……参生元、申,裔孙伟,后汉尚书令,望出鲁国。”

《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预注:“泰山南武城县。”《通典》:“费县有古武城。”

《左传·襄公十九年》:“齐及晋平,盟于大隧。故穆叔会范宣子于柯。穆叔见叔向,赋《载驰》之四章。叔向曰:“肸(费)敢不承命。’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公孙鉏 曰:‘鲁将御我。’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徐鉏 、丘弱、茅地曰:‘道下遇雨,将不出,是不归也。’遂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断其后之木而弗殊。邾师过之乃推而蹶之,遂取邾师,获鉏、弱、地。”

《左传·哀公八年》:“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拘鄫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导之,以伐武城,克之。……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

《孟子·离娄下》: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战国策·秦武王谓甘茂》:“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也。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日:‘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史记正义》注云:“《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舆地志》载:“南武城,子游之宰者也。”《四书释地》载:“今费县,曾晰父子、澹台灭明皆此地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说苑·尊贤》:“鲁人攻鄪,曾子辞于鄪君曰:‘请出,寇罢而后复来,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鄪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我胡守先生之舍?’鲁人果攻鄪而数之罪十,而曾子之所争者九。鲁师罢,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

《潜夫论·浮侈》:“毕、鄗之郊,文、武之陵;南城之垒,曾析之冢。周公非不忠也,曾子非不孝也。”

《齐乘》:“古武城,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子游弦歌旧邑。”

按上述史籍记载,特别是西汉以前的史籍明确记载,曾子为夏禹后裔,夏少康帝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建鄫国。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莒国灭鄫国,鄫世子巫西逃奔鲁,定居武城,改鄫为曾氏。巫生阜,阜生点,点生参。曾点、曾参父子二人同为孔子弟子。曾参为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只有一个武城,即费之武城、曾子所居之武城、子游所宰之武城。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南武城”者,以西汉时定襄郡有西武城,清河郡有东武城,故以“南”字别之。

曾子故里春秋时期鲁武城,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筑城。鲁武城的具体地理位置,在春秋时期的邾国(今邹县、滕县一带)鄫国(今苍山县)之间,汉代以后的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即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

关于曾子故里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古籍记载是如此,近现代出版的著作亦是如此。如:196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第10页注释:“曾子,名参,春秋时鲁国武城人,今山东费县人。”1979年出版的《辞海》第300页“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第718页“武城,古邑名,春秋鲁地,又名南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1980年以来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的《山东各地概况》、《山东风物大全》等都明确记载:“曾子,今平邑县南武城人。”至于现在各类《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战国形势图》上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的标记,更是自然地全都标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的位置上。

二、武城沿革及有关文物古迹

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即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北距县城35公里,该处文明古老,历史悠久。据文化部门考古调查,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原始社会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已经较为繁荣。西周春秋时期属鲁国,为鲁武城邑的治所,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筑城。春秋鲁武城故城长约2500米,城址西、南两面以曾子山、南城山为屏障,东、北两面依山势用夯土筑成不规则的半圆形城墙,城墙现存最高处9米,整个轮廓清晰可见。城墙之上,满布圆孔,整齐排列,表明筑城时为加固城墙放进很多木棒。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武城因地势险要为兵家用兵之地。前引《春秋》、《左传》等史料和该处出土现藏于平邑县博物馆的巨型青铜弩机和大批青铜剑、戈、箭镞等兵器,说明亦确实如此。

战国时,曾子故里改称南城,亦称武城、南武城,先属费国,后属齐国,为齐国南部边境上的要隘。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比国宝,魏惠王将其保存的12颗直径一寸以上的珍珠当成国宝,而齐威王则将4位有才能的辅国大臣作为国宝。称其中有位大臣檀子,使其镇守南武城,楚国不敢为寇东取,泗水流域12个较小的诸侯国君都要到齐国朝见(原文见前引《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西汉初设南城县,亦称南武城县,治所即原春秋鲁武城邑。此后经东汉、三国、魏、晋,至北齐撤南武城县并入武阳县。武阳县治所在今平邑县仲村镇临城村东,南、北昌乐庄之间。唐贞观元年(627年)省武阳县并人费县,其后宋、金、元、明、清,南武城均属费县。1940年6月费县西南部地区新建费南县,1943年费南县改名为费县(此时原费县改名温河县,1946年4月复称费县),1946年4月又改更为平邑县,时曾子故里南武城先后改属费南县、费县、平邑县。1947年8月,平邑县南部新置白彦县,时南武城隶属白彦县。1953年8月,白彦县撤销,南武城复归平邑县。

曾子故里有关曾子的文物古迹除南武城故城外,有曾点墓、曾参墓、南城山康成石室、三贤祠和与曾子同乡并同为孔子著名弟子的澹台灭明墓等。

曾点墓位于南武城故城东北300米,现封土高6.5米,直径20米,底部用料石垒砌。曾参以孝著称,但简葬其父,历代传为佳话。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南城之垒,曾析之冢”即指此。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名学者山东督粮道孙星衍偕费县知县郭志青在此立先贤曾点墓碑一座,后下落不明。1991年,平邑县人民政府重立先贤曾点墓碑一座。

曾点墓东1500米处的曾参墓,原略低于曾点墓,“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毁成平地,1998年春魏庄乡人民政府迁至曾点墓东北50米处重新修建。现墓葬封土高3.5米,直径10米,底部用料石垒砌。

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费县志》载,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礼部咨复山东巡抚国泰“准宗圣曾子墓、莱芜侯墓(即曾点墓)各设奉祀生一名。”费县遵此先后选当地曾子之六十九代孙曾毓池、曾毓沼、曾毓銮,七十代孙曾传道,七十一代孙曾纪忠袭任此职。

南城山康成石室在该山西部,为石灰岩山洞。郑康成《孝经序》云:“仆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寰宇记》载:“周回五丈,俗云郑康成注《孝经》于此。”

三贤祠位于武城东北4000米处费县关阳镇,原名子游祠,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创建。天启四年(1624年)并祀曾子,更名二贤祠,并附祀澹台灭明于东偏。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升澹台灭明于正殿,遂更名三贤祠。清代至民国时期,三贤祠曾多次扩修,并附设义学,盛时祭田、学田近百亩,当地春秋奉祀相沿勿替。

澹台灭明墓位于武城故城东1500米,原封土高大,与曾点墓东西相望,其墓北面紧靠祊河,当地称“澹台墓,离河十八步”。该墓1972年被整为平地。

前引《世本》所载“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之鄫城,位于今苍山县向城镇鄫城村,西北距平邑县南武城30公里。鄫国故城呈正方形,总面积0.3平方公里,遗址至今犹存,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所载“邾人城翼”之翼城,位于今费县石井乡城前、城后两村之间,西北距南武城15公里。邾国翼城城址南北长109米,东西宽105米,城内曾出土过铜器、金币等文物数批。“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之离姑城,位于今平邑县魏庄乡铁城子村东,西南至南武城4公里。邾国离姑城城址东面已被河水冲毁,现南、西、北三面城墙遗迹尚存。

《左传·哀公八年》所载吴伐鲁从武城“克东阳而进”之东阳城,位于今平邑县唐村岭乡城子村,南距南武城20公里。春秋鲁国东阳城故城遗址现东、南两面城墙尚存,南墙最高处达10余米。城内50年代出土过一批制作精美的青铜礼器,说明该城春秋时确曾比较繁荣。现该故城北尚有大东阳、东阳店子村。吴师克东阳后“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之五梧、蚕室,今均属平邑县。再,“明日舍于庚宗”之庚宗,位于与平邑县西部相邻的今泗水县境。

《战国策》“曾子处费”之费城,位于今费县上冶镇古城、西鄪城和宁国庄三村之间,西南距南武城30公里。鄪国故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址至今清楚可见,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史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武城有关的鄫、鄪、翼、离姑、东阳等城邑的具体地理位置,历来为史学家所公认,而从这些城邑均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相近分析,也可以肯定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确是今平邑县南武城。

三、曾子故里嘉祥说辨伪

持曾子故里嘉祥说者主要理由是:(一)春秋时鲁国有两武城。此说据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称南武城与武城原非一地,曾参为嘉祥南武城人;(二)明清时诏定曾氏翰博徙居嘉祥主祭曾子;(三)嘉祥县有南武山、南武城和曾子墓、曾子庙、曾氏翰博府等“遗址遗物”与纪念性建筑。

关于春秋鲁国是一个武城还是两武城。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确载“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曾参、澹台灭明同为春秋鲁国武城即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的南武城人。《仲尼弟子列传》记“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因其二人传次相连后者省文之故。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如下:“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以业。作《孝经》。死于鲁。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授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日:‘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里司马迁将其二人前后排列,先书“曾参南武城人”,再书“澹台灭明武城人”,这种情况在史书中是允许且常见的。如《三国志·武帝纪》:“(初平)三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即是。

关于为什么原春秋鲁国武城汉代又名南武城,司马贞《史记索引》载:“武城属鲁,当时更有北武城,故言南也。”《史记正义》曰:“《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括地志》:“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也。”《括地志》所称之兖州,是指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所设立的兖州上都督府,时兖州下辖鲁郡、泰山郡、沂州郡。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即汉以后南武城,唐代属兖州上都督府沂州郡费县。

关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南武城”、“武城”实为一地,明清时期许多学者均有所论及。最早著文驳斥嘉祥说的明代费县人姚庭槐,其《曾子南武城考》称:“司马迁《史记》于曾参下著‘南武城人’,于澹台灭明下著‘武城人’而缺一‘南’字,后人因歧为二邑,遂致武城说纷纷,不明迁著参之为南武城人也,以汉时左冯翊有西武城、清河郡有东武城故也,加以南字所以别此二邑也。加南于曾不加南于澹台者,蒙上言之耳。”

明代王雅量《曾子费人考实》称:“迁《史》作《仲尼弟子列传》,于曾参下著曰‘南武城人’,于澹台灭明下著曰‘武城人’而缺一‘南’字,遂启后人以南武城与武城为二邑,而吉安永丰曾氏之后,因嘉祥县有南武山者而立庙家焉,不知费县西南关阳之武城即南武城也。于曾参下著一‘南’字者,以左冯翊有西武城,清河郡有东武城,而费之武城在泰山之南,故别之曰‘南武城’。杜预注曰:‘泰山郡南武城县。’即费关阳也。汉晋相仍,原不少南字。然迁《史》于澹台灭明下不著‘南’字者,因此二传相连,省文耳,非谓曾参与灭明两处人也。盖表灭明之里,亦可称南武城人,称曾子而省文,亦直曰‘曾子居武城’而已。语出《孟子》,确然明白,童子皆知。迁《史》著有‘南’字者,可以南武山夺之,即灭明不著‘南’字者,亦得以纷纷武城之名窃之矣。”

于慎行《兖州府志》载:“据《春秋》、《论语》、《曾子书》、《孟子》、《史记》、《王符论》,曾子为费武城人的矣!”其称曾子故里嘉祥说者“假借《史记》南武城之南字,而不考杜预注、《地理志》、《括地志》、诸儒辨证诸书,讹矣!”

顾炎武《日知录》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同一武城而曾子独加‘南’字。南武城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正义》曰:‘《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史迁之传曾参曰‘南武城人’者,创加也,子羽传次曾子,省文但曰武城。而《水经注》引京相璠曰: ‘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墓,县人也。’可以见武城即为南武城也。”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考武城》载:“历考古书,鲁无两武城,故知其即一地也。”

实际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南武城”、“武城”实为一地,连明代迁居嘉祥的曾氏后裔亦是心中明白的。君若不信,明清时期曾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亲自主持编修的《武城曾氏族谱》、《武城家乘》两书书名均未署“南武城”而只名“武城”就是最好的说明。

关于明清诏定曾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徙居嘉祥主祀曾子。诏封曾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始于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此前,嘉靖十二年(1533年)吏部侍郎顾鼎臣上疏,请访求曾子后裔,比照颜、孟二氏例,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十四年(1535年),得曾子五十九世孙曾质粹于江西永丰县,因山东守臣曾上言嘉祥县有悬棺,碣曰“曾参之墓”,诏令曾质粹以布衣徙居嘉祥奉祀。十八年(1539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准世世承袭,并赐予大量祭田、庙户。此后至1934年,曾质粹嫡裔世代承袭翰博,居嘉祥县主祀曾子。

曾氏世袭翰博徙居嘉祥主祀曾子,并不能说明嘉祥就一定是曾子故里,因为历史上不少先圣先贤故里与其后裔世袭翰博主祀地往往并不一致。如周公姬旦故里在今陕西省,其后裔翰博却主祀于山东曲阜;南宋朱熹故里在今江西婺源,其后裔世袭翰博同时二人,一人主祀于江西婺源,一人却主祀于福建建安。如果有人用后裔翰博主祀地证明周公旦故里为山东曲阜,朱熹故里为福建建安,所得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的。实际上称曾氏翰博主祀地嘉祥为曾子故里,连曾氏后裔也并不全都相信,其中清道光进士、内阁大学士、曾子七十代孙曾国藩在亲至嘉祥拜谒曾子庙墓后所记日记中就写到:“庙在南武山下……在庙西南里许,北、东、西三面皆石山,墓在平地……余观山石顽犷,地势散漫,不似葬圣贤者,殊以为疑。”用曾氏翰博徙居嘉祥主祀曾子证嘉祥是曾子故里是没有说服力的。

关于嘉祥县有南武山、南武城和曾子墓、曾子庙、曾氏翰博府等“遗址遗物”和纪念性建筑。

所谓嘉祥南武山,实际上汉代以前名金乡山。嘉祥县南武城,实际上原为汉代金乡县县城。嘉祥县曾子墓,即《明史·曾质粹传》“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一穴中,得悬棺,其前有石碣,镌曾参之墓。’”

我国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古代悬棺葬非中原地区葬俗,墓碑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期,而人们公认的现存时代最早的墓碑——麃孝禹碑,恰恰是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于平邑城南出土的。此碑圆额,上部作两鸟相对状,中部竖书“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城里麃孝禹”15字。河平三年为公元前26年,此时距曾子去世已晚了400多年的时间。称嘉祥“得悬棺,其前有石碣,镌曾参之墓”,实为子虚乌有。嘉祥县曾子庙、曾氏翰博府分别是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嘉靖十八年(1539年)创建的,它们距曾子去世已一千八九百年,以此作为曾子故里为嘉祥县的证据,是经不起推敲的。

关于嘉祥县有南武山、南武城、曾子墓之说,明清时期许多专家都已著文辨伪。其中,明于慎行《兖州府志》载:“今嘉祥县,《禹贡》‘大野’之地,汉、晋、隋、唐为巨野县地,宋为麟州。金皇统中始于巨野山口镇置嘉祥县。其地有南武山,上有阿城,亦名南武城,乃今附会为费之武城,子游所宰之邑,曾子所居之武城,其谬甚矣!”“曾子,南武城人。南武城者,汉泰山郡南城,即今之费也。”“曾子家于武城今费县之境也而祀于嘉祥,此当厘正者矣!”还称应为“先贤正首丘”。

明代王雅量《曾子费人考实》载:“嘉祥古为大泽,《禹贡》曰‘大野既潴’,即此地也。汉武帝时,河决,泄其潴水,后汉、魏以来皆未成邑。考之《春秋》,止闻鲁人‘西狩于大野,获麟焉’,未闻至南武城也。尤可据者,武城,鲁下邑。今嘉祥虽属之鲁郡,然兖州以西在春秋为任地,非鲁下邑也。”

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考武城》称:“武城在今嘉祥县,其说全无所本。”“今费之武城甚明。”“或曰嘉祥之南武山有曾子墓,明成化中有渔者陷入其穴,得石碣而封志之。夫曹县之冉堌,为秦相穰侯魏冉之冢而今人以为仲弓。如此之类,盖难以尽信也。”

清代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济宁直隶州沿革·嘉祥县》称:“金乡县故城在南(今嘉祥城南)四十里今阿城村,明代忽名之为鲁武城者也。鲁武城之不在县境,《前录》考辨已悉,此等无稽之谈,稍知今古者必不为惑。”“《县志》(乾隆四十二年修《嘉祥县志》,知县倭什布)‘沿革’:不知阿城为金乡城无可怪,不知据焦氏山、范巨卿墓为金乡县地,并不知隋唐以来任城县地,是大可怪已。犹哓哓然持俗说断为鲁武城、以与古人辨,是何足与辨?‘古迹’:‘南武城又名阿城,盖武、阿相近之讹耳。’”

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书(武城家乘)后》称:“曾子、澹台子羽为春秋武城,汉南城,晋南武城,今费县人无疑。”“《嘉祥县志》云:‘县有澹台山、澹台河、曾子耘瓜台。’凡此怪名,皆成化后臆造。今嘉祥城东门立数石,表之云‘武城古邑’,又云‘言子为宰邑’,又曰‘曾子故里’,又曰‘澹台子故里’,又曰‘黔娄故里’。鬼神有知,徒为先贤所恶。巨野、嘉祥两县志沿革论至谓‘费无武城’,《巨野志》且云‘《史记》所言曾参南武城人,子羽武城人,太史公自鼓舞其笔不为实据’。《武城家乘》至云‘旧言曾子葬父于费县境内,宗圣志在《孝经》,岂忍委先灵于远地’。其言可谓憨谬。”

明代嘉祥县宣称其为曾子故里,目的十分清楚,主要是为了得到封袭和赐祭田亩,清巨野县称其为曾子故里,更多的则是为“援古哲芳迹,以为梓里光辉”。明代嘉靖年间,随着政府对曾子后裔“照盂、颜二氏例,授翰林五经博士”之议的提出,汉代流寓江南与后来迁居嘉祥的曾子后裔之间,曾为争夺封袭和优免,相互攻讦。嘉祥宣称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在嘉祥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武山,并大兴土木修建曾子庙、曾氏翰博府等以为佐证。从此,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的地望,先后出现了在今嘉祥县和古巨野县之说。但是,从上述三方面可知,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是无法争辩的事实,对此从古至今所有著名历史学家、权威性史学著作都是肯定的。而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今嘉祥说和古巨野说,不论有无皇帝诏书圣谕、朝廷庇护,史学界一直都是理所当然地予以明确否定、摈弃的。

(作者为山东省平邑县史志办公室原主任、高级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