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楼的大象 高清 中字:新闻从业者职业权威理念的实证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44:36
新闻从业者职业权威理念的实证分析

■吴 飞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职业概念是在宗教改革中,随着新教伦理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基本含义就是要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他认为,职业是一个专业群体,为了凝聚这一群体,保证本职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技能外,还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践行职业道德。涂尔干认为,传统和现代的社会团结模式不同,劳动分工和多样化使现代社会面临“失范”危机,即社会和个人中出现的无规范状态。为此,他力图倡导以职业群体作为国家和个人的中介力量来搭建和谐完备的新型社会。他指出,“职业伦理越发达,它们的作用就越先进,职业群体自身的组织就越稳定、越合理”。涂尔干将伦理分为两种:一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伦理;另一种则适用于特定团体。
  一般而言,研究新闻专业主义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1)指明新闻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为新闻从业者的日常工作行为提供具体规范和标准;(2)当新闻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某些职责冲突或伦理矛盾时,能够遵循新闻专业伦理守则,维护专业的原则;(3)为社会公众提供理解新闻工作专业职责的伦理标准;(4)提供一套评价或衡量系统,评判专业工作的优劣,尤其用于裁决专业界中的不道德行为。涂尔干认为,“在权威观念扮演着绝对优先角色的地方,道德才能构成规范的范畴”。
  从社会的视角来看,新闻职业是一种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模式,它有不同于政治权力和自由市场的一整套理念和信仰体系,而这种理念和信仰落实到个体也就内化为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信念、价值观念、行为标准和从业实践的权威精神。对于新闻业来说,不同的职业权威理念,似乎意味着从业者的职业志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作为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的一种,它不仅仅体现为新闻作为专业的基本社会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精神和超越政治经济权力的权威精神,这既是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媒体本身性质和功能的信仰,也是新闻媒体从业者自身的职业伦理与职业操守。那么,在中国大陆新闻从业者中,这样的权威精神或者说权威理念是什么这种权威精神在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生涯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其运行机制是什么这就是本文将要揭示的内容。
  本文数据来源于作者2006年在新闻从业者中进行的问卷调查,这次调查采用封闭型问卷方式,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了浙江省主要新闻媒体的一线采编人员,被访对象包括省级报业(含浙江在线)、地市级报业、县级报、省级广电、地市级广电、期刊、行业报和学报的一线采编人员,共发放问卷926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有效回收率84.9%。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主要采用频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调查地区浙江省是一个新闻大省,各类媒体比较发达,媒介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因此采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这次调查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调查得出的具体的变量分析,探讨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权威的价值观念与职业信仰的问题。

  一、何时、为何想要以新闻为业
  
  中国大陆持续多年的高校新闻热,表明年轻人对新闻业的向往。笔者每年面对新入学的新闻专业学生都会问,你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选择新闻专业呢回答是多方面的,不过,以喜欢写作、铁肩担道义以及新闻职业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为大多数。但这样的对话显然没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因此在问卷设计时,专门列有相应的问题,对此进行调查。
  1.何时萌生从事新闻业的想法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别有25.4%和2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在上高中时和就业以后萌生了从事新闻业的想法,我们可以将这两种称之为理想型和现实型。第一种大多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将新闻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而第二种则更多地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就业的状况和前景,选择了新闻业。当然这种两分法不可能是绝对的,但起码可以说明职业的选择是理想和现实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从最早接触新闻工作途径的统计数据来看,相当多的是新闻或媒体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由于专业学习和实习的关系,能够较早接触新闻工作。另外,自己找或转工作时遇到了到新闻单位工作的机会,也占有27.3%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新闻或媒体类学生的比例。数据还显示,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42.9%的人学的是新闻专业,但却没有相应比例的学生是通过专业学习和实习而接触到新闻工作。这表明,我国新闻教育中,有相当比例的新闻专业学生在学生阶段没有机会或没有认真地接触新闻工作。

  我们对报纸媒体和广电媒体该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者之间有无显著的差异:

  t检验的概率Sig.(2-tailed)=0.022,小于置信概率5%,这就说明两种媒体之间的该变量值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从统计值看来,主要差异在广电媒体的更多从业者在高中时就萌生了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而报纸媒体从业者更多的是在就业之后萌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而其他3个时间段比率则大体相当。我们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广电媒体中相当一部分从业者毕业于广电专科学校,高中时应该就有这样的就业意向;而报纸媒体中其他人文学科的从业者比率远远高于广电媒体,很多从业者尤其是非新闻专业的从业者在高中时还没有萌生明确的就业意向。
  2.为什么想从事新闻业
  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受访者,使他们走上了新闻工作的岗位我们选择了“发现并揭露社会问题”、“表达民众呼声”等15种因素作为考量的要素,在表3(表中均值1~5表示很小到很大)中,我们列出影响最大的4种和最小的3种因素。

  在最大的4种因素中,喜欢写作、摄影或编导和表达民众呼声的影响相当,说明兴趣和理想抱负紧密相关。另外,这4种因素中有3种都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所在,说明新闻行业所体现出来的正义感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都深深吸引着他们。新闻工作者有机会成名这种功利性因素和父母的愿望这类强加意志,都对受访者选择新闻工作影响很小。值得注意的是,老师的启示或建议居于影响因素的最末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闻教育的反思,是老师没有给予启示建议还是有启示建议但学生没有接受不管原因是什么,被访者从事新闻工作主要是受兴趣与社会责任的吸引,与功利性目的、强加性愿望和师长启示关系不大。
  调查的结果,与美国学者韦佛(David H. Weaver)2002年进行的全美新闻从业者的调查有些差异。他们的调查显示美国新闻记者之所以从事新闻业,主要因素的排序是喜爱写作、乐意报道新闻、渴望卷入时事与历史、对政治感兴趣以及乐意说故事。

  二、专业范例及其影响
  
  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是否有与新闻工作有关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楷模和范例呢这涉及到专业的范例,潘忠党、黄旦、陈力丹等人的研究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应该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资格的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专业内部的自律。可见专业范例同专业的精神内核是彰显与被表现的关系,透过专业范例,我们可以了解专业的精神所在。
  新闻工作楷模问题其实涉及的是新闻从业者有没有一种权威的职业理念和价值观念,调查数据显示,样本中35.8%被访者有专业楷模或范例,共有251人填写,我们列出居于前6位的专业范例(见表4)。

  从统计数据看,中国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在专业范例比例中占据绝大多数,而且主要集中在范长江和邵飘萍两位著名记者。那么,是什么品质和素养使这些范例给受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呢我们列举了12种因素给受访者打分评价(见表5)。

  记录重大历史时刻和事件的力度、为民说话的正义、揭露社会问题的勇气评分最高,而崇高的社会声望、丰富多彩的生活则获得了低评价,这说明这些范例在专业内做出的表率集中在专业的社会责任和展现的社会正义,而个人物质生活和社会声望给受访者的印象则不是太深。另外,从不同的媒介类型来看,报纸和广电媒体更加注重为民说话的正义和揭露社会的勇气,这和两种媒介的影响力有关,权力越大也即意味着责任越大,当然也和他们历史上形成的报道理念相关。

  三、与单位领导意见不合时的处理方式
  
  记者和编辑在选择和处理新闻题材等方面与单位领导产生分歧之后,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实际上直接关系到本文所提到的职业权威精神和核心的价值观念。数据表明(见表6),当新闻从业者意见与领导不合时,最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是“陈述己见但服从领导指示”,其次是“与领导沟通,获得共识”。而“在报道中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放弃报道”这两种极端积极和极端消极的“抵抗”姿态的方式被新闻从业者认为不可取。与上海地区同期调查结果相比,结论非常相似。上海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陈述服从”可能性最高,为3.98,其次是“获得共识”3.62,“默不作声”3.22,“委婉表达”2.7,“放弃报道”2.18,“坚持己见”2.00,排序基本与杭州地区的一致。

  我们对6个变量按不同媒体的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对每一个变量,不同媒体之间的均值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对这个问题中的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做进一步分析发现(见表7),年龄越大,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委婉表达自己意见”的可能性越小,从业年限与之也存在着同样的相关性。职务越高的新闻从业者一般越少采取“默不作声”的做法,但也不太可能采取“委婉表达自己意见”或者“放弃报道”的极端做法。同样,职称较高的新闻从业者一般也很少会“在报道中委婉表达自己的意见”。考虑到从业意愿,我们发现,那些倾向于“与领导沟通获得共识”以及“在报道中坚持己见”的新闻从业者更愿意将来继续从事新闻工作。我们分析这是因为能采取这两种态度的新闻从业者身处的从业环境会相对较轻松,自主程度较高,因此这样的新闻从业者会更多地选择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创新满意度和自主满意度越高的新闻从业者也越多地会采取“陈述服从”、“获得共识”,以及“坚持己见”这3种较为积极的做法。对领导能力较满意的新闻从业者则往往倾向于“陈述服从”和“获得共识”,而一般不会“坚持己见”,这当然也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四、新闻生产的影响因素
  
  新闻的生产过程,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强的作用力,会在从业者心理建构一个权威影响的感受。我们在调查中就新闻生产的三个重要环节:确定报道选题、采访写作过程,以及报道的采用进行分析。
  1.确定报道选题的影响因素
  我们确定了7类对象作为调查变量,责任编辑或制片人、部/中心主任或频道总监、总编或台长、广告经营或发行部门、广告客户或其他企业、报道对象、各级党政部门。从统计结果(见表8)来看,最主要的新闻生产中的控制和把关还是来自于媒体编辑部门内部的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党政部门的影响力超过了责任编辑和制片人。这说明,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媒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信息产业的性质,但仍然可以看出,来自政治部门的影响力始终是影响媒体的最主要的外界因素。这当然是与我国的新闻体制分不开的。与上述确定报道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对照,广告客户的因素都是排在最后一位,这说明,目前的新闻媒体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另外,从表8的均值统计结果来看,对于“责任编辑(制片人)”以及“报道对象”,广电媒体给予了更高的影响估计,而对于“总编台长”报纸媒体给予了更高的影响力估计。我们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广电媒体与报纸媒体在管理和运作体制上存在着差异,电视台的制片人是直接监督节目质量的“把关人”,其对于从业者制作电视节目的选题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但是报社的责任编辑并不具有这样的权威,很多记者本身兼任“责任编辑”一职,在报纸媒体主要的直接把关人是部门的主任。另外,由于报纸媒体历来保持的总编辑审样制度,使得总编成为“终极”的把关人,而在电视台,这样的角色往往由频道总监担任。因此,报纸媒体从业者选题影响力第一位是总编,第二是部门主任;广电媒体第一位是频道总监,第二位是制片人。
  2.采访写作的影响因素
  我们这里的备选因素与上面的确定选题的影响因素一样(见表9),我们针对该变量进行不同媒体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对于“责任编辑(制片人)”广电媒体从业者对其影响力评价更高,而对于“总编台长”报纸媒体从业者评价更高,具体原因如上述,这里不再赘述。总的看来,按照影响力由大到小排序是:主任总监、总编台长、党政部门、责任编辑、报道对象、广告部门、广告客户。这个排序与上海地区同期调查结果也完全一致。

  五、新闻价值评价
  
  新闻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新闻价值评价。
  我们列举了9个影响新闻价值的要素,受访者以5点变量的形式对各种要素做出评价,然后我们采用10点量表,将时效性在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程度确定为5,受访者确定其他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见表11)。


  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数据并不具有一致性。在5点量表中,时效性排位在相关性和题材影响范围之后,居第3位。而改用时效性为标准5的10点量表后,时效性的重要程度反而降低了,排倒数第二位。显然,对于第二种评价方法相当多的受访者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数据的不准确。但我们仍然可以得出:时效性和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题材的影响范围、是否为本单位的独家报道一起,成为影响新闻价值判断的最重要因素。

  六、新闻工作成就排序
  
  我们列出了4种标准来代表新闻工作的成就:获得全国新闻奖,得到报、台以上领导赞扬,受到同行广泛好评,在受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受访者被要求按重要程度给这4种标准排序(见表12)。为了适应认知习惯,我们将这里的变量值作了加权,表中值越大的代表其重要性越大。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在当前新闻从业者心目中,最能表征专业成就的并不是“全国新闻奖”,而是能够在广大受众中产生巨大的反响。相比较而言,“领导赞扬”和“同行好评”的重要性要低得多。我们在讨论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质说,新闻专业主义本质上就是要求新闻从业者能够真正树立起为公众服务的权威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以此来和政治控制、经济控制相抗衡。我们这里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的新闻从业者群体中已经开始形成这样的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宗旨的专业社区,为公众服务的权威的职业理念开始逐渐树立起来。与过去相比,来自于政治领域的直接干预和影响开始减弱,而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专业,其特征和精神正在一步步地显现出来。

  七、讨论
  
  据谢静博士介绍,西方专业社会学对于专业主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结构功能主义和“权力”视角两个派别。在结构功能主义看来,新闻业并不完全具备研究者开列出来的专业清单(如系统知识、专门训练、资格认可、行业自律等),并非一个够格的专业,或者只能算是半专业。但是,从维护专业权限、建构专业权威的角度来看,新闻业丝毫不亚于其他“标准的专业”(如法律、医药专业),只不过建构与维护其专业权威的方式不同罢了。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权力”为视角的专业主义研究,从过去侧重于探寻“这些专业在既已确立的社会秩序中扮演何种角色”,转为追问“这些专业是如何说服社会赋予其特权地位的”。20世纪60年代后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促使人们开始质疑专业的经济自利和政治地位,并分析他们对穷人、工人阶级等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过去认为具有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职业,实际上拥有巨大的社会权力。
  拉森(Larson)用“专业工程”(professional project)来描述专业化的过程,在她看来,专业化就是把一系列稀缺资源—专门知识和技巧—转换成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报偿的过程,而为保持稀缺性就必须保持市场的垄断和社会分层体系中的身份垄断。弗莱得森称其为“组织化的自治”(organized autonomy)。这种自治有效地防止外人的干涉和监督,但对于内部成员则没有正式的控制,而仅仅依靠对不服从者的非正式放逐。从“权力”视角来看,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关心的是专业的“权限”(jurisdiction),并以此来应对与其他职业的冲突。谢静博士据此认为,专业主义是一个专业在与其他专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协商权限的过程中树立起的一套信念体系,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素质,但同时也具有垄断、排外的性质。事实上,独立自主与垄断排外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通过前文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新闻从业者因为活动在相对强势的正式权力的控制之下,因此,职业活动的权威影响力也源于这样的渠道,所以单位老总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他们对于受众需求的想象。而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力的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则对他们的专业理念的塑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范长江和邹韬奋之类的专业人士的影响,可能主要地经由相关的奖励活动中获得,因为中国大陆设立有以这两个人物名字冠名的新闻奖。而对《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这两个著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肯定,也多少表明了中国新闻从业者对批评报道的向往。毕竟,揭露与批评报道,在中国要想做好,是需要充分的智慧和胆识。这样看似矛盾的对专业权威理念的理解,也正反映着中国目前新闻从业者各种理念权力的交锋,政治权力、成名的想象、专业主义的诉求都在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权威理念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第1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第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03~2004年,笔者还主持了一次类似的调查,本文分析时采用了当时的一些信息作为比较。这两次调查都得到了潘忠党教授的帮助,特此至谢!
  Weaver, David, Randal Beam, Bonnie Brownee, Paul Voakes, and G. Cleveland Wilhoit.(2003), The American Journalist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Finding, Miami, Fl: The Knight Foundation. Also on the Internet: http://www.poynter.org/content/content_view.asp id=28235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台北:《新闻学研究》2002年总第71期;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陈力丹:《健全有效的传媒自律机制》,《新闻界》2003年第6期
  Allison, M. (1986). A literature review of approaches to the professionalism of journalists.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Vol. 1, No. 2, Spring/Summer 1986, pp. 5-19.
  Freidson, Eliot (1994). Professionalism reborn: Theory, prophecy, and policy.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cdonald, Keith M. (1995). The sociology of the profess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谢静:《媒介批评:专业权威的建构策略——从新闻专业主义解读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新闻大学》2004年秋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