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搞笑鬼片:三角城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45:33

☆杂文

三角城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

                                      ■李志荣

三角城这个名字好有几个,无锡有个三角城,青海省有海晏县三角城、门源县克图口三角城,甘肃有榆中县三角城、靖远县磨子沟三角城和金川区三角城。要说典型的古遗址,海晏三角城为西汉王莽时期的古遗址,有点名气,现基本毁于道路建设;金川区的三角城遗址仍旧完好,名头还不够响亮,文化价值和内涵却不容置疑,应该是能查到同名字的古遗址中规格最高的。金川三角城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结果尚未公布,但有关金川三角城的事儿却很多,鲜为人知,姑且说道说道。

先说说金川三角城出土文物的事儿。地下的事儿谁也说不清楚,出土的也只能说个大概。1979年至1981年甘肃省原文物工作队,现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蒲朝绂、庞跃先带队在三角城开展了为期3年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2012件,现大部分藏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部分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至现在,在村庄规划建设、砖厂加工生产、村级道路修建、土地开垦过程中,村民陆续从三角城周边墓葬区和金川河道三角城段挖出各类文物,数量难以统计,出土文物中被某文物贩子以电子表、手电筒等廉价物品置换走了绝大部分,当事人一方的村民中有人估算在2000件以上,有人说在3000件开外,随着某文物贩子的消失,一切成为了谜团。另外的一小部分散落在民间,有的被个人收藏,有的被人冒领据为己有。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物,主要是陶器,极易破损,在村办砖厂取土过程中损毁。金川区文物管理所成立以后,部分村民积极捐赠,现受捐文物达到172件。客观地讲,三角城周边出土文物在5000件以上,其中官方与民间所持约等,合法发掘和违法倒卖数量约等,开垦和取土所毁约等,何等惊人的一种比例,呜呼哀哉。

再来说说金川三角城文化堆积的事儿。“金川没文化”,好多人如是说。5000年,沉甸甸的华夏文明史,一样在金川三角城演绎。马家窑文化西进过程中的一支在金川三角城一带长时间存续,无论是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掘,还是新近在遗址附近的涝坝岗以及其他疑似墓葬区的考古新发现,大面积发现和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都证明了马家窑文化的存续。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前2050年,保守地算来,距现在时间也在4200年以上。金川三角城的建城历史,时间跨度大约在距今2700至3000年,建城以前的1000多年期间,已有先民在金川河流域三角城段繁衍生息。金川河流域三角城段东、南、西三侧一直是文物发掘和文化研究的重点关注区域,被忽视的北侧新近也有了重大发现,疑似齐家类型的陶片大量存在,时间较沙井文化早,年代为公元前2000 至前1900年左右,甘肃史前文化的“老中青”扎堆出现在金川三角城遗址,不能不说是历史文化对金川区的眷顾。

接下来说说金川三角城“居民”的事儿。这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也是一笔糊涂账,算起来很费事。先说早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据人骨鉴定,马家窑文化继承发展的人种属于蒙古人的东亚类型,与中原仰韶文化创造者同属一个种族。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当是戎、羌族系的祖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到了金川三角城建城时的沙井文化期,其先民主要是月氏和乌孙。这是两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甘肃武威至张掖境内沿祁连山系逐水草而居的北方少数游牧民族。谁在先,谁在后,是谁建造了金川三角城,史学界说法不一,史料的来源主要是依据《史记》的相关记载。可是断定的是,这两个民族都属于欧罗巴人种,与蒙古人种有着鲜明的区别,相互征战,争夺水源和牧场,有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后来随着匈奴的衰落西走,成为现在西亚阿富汗、伊朗居民的一部分。可惜的是,司马迁本人从未到过河西走廊,他的记载依据,基本上是来自河西走廊的谍报和口耳相传的一些信息,准确性值得商榷,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带给后人纷繁的争议。金川三角城的延续历史倒相对简单,出土的汉代灰陶就说明问题了,两汉以后再无文物出现,足见金川三角城在两汉期间沿用过,两汉以后基本废弃,只有零星的放牧者驻足。两汉期间金川三角城属于中原汉王朝管辖,其居民不外乎中原臣民或归属汉王朝的少数游牧人群,我们不再以某民族冠名定性。现在的居民,毫无疑问,跟月氏、乌孙基本无甚关系,是清晚期民勤的后移民。

最后说说金川三角城文化价值和内涵的事儿。这应该由史学界定论,在此不敢造次,只能说点得到肯定的。金川三角城出土的文物类型繁多,数量较大,可以说是甘肃史前文化的一座宝库。从现有馆藏文物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石器、青铜器、陶器、骨器、金器、皮革(毛纺织品)、和铁器几大类,其中以青铜器和陶器数量最多。石、陶、铜、铁相继出现,说明文化存续时间很长,文明历史久远。石器打磨、制陶工艺相对成熟,生产工具、战争器械相伴存在,说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并重已经成为当时的社会形态。金川河在史前至两汉期间生态状况非常好,丰足的水源,肥美的草场成为史前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天然的生活场所和聚集繁衍之地,见证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融合和交汇,见证了史前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败亡和融合。金川三角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遗址状况保存之完好,墓葬区域涵盖范围之大,文化堆积层之厚,令人叹为观止,保护及研究价值极高、意义巨大。

说到这里,其实心里还是有点憋屈。地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应该有个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和文化价值引领问题。事实上很少有人关注我们本土的沙井文化,倒是有人对子虚乌有的话题感兴趣,大加炒作。以金川三角城遗址为代表的沙井文化,究竟置身何地,算不算得金昌的主流文化,能不能引领金昌的文化发展?!我们是不是该严肃地探讨探讨这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