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票房第一: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8:45:08

<中医养生智慧:补气血>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一章 角落里的钻石(1)
    关于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的争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民国时期,有很多当时知名学者、政要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觉得中医不科学、中医很糊涂,较之理论周详的西医,中医就被看成是“封建迷信”思想的代表,是“落后愚昧”的典型,应该立即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当时的文化人,以喝酒、吃肉、骂中医作为比较时尚的活动,不管懂不懂中医的人,都站出来骂上两句中医,以示自己追求科学的决心。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胡适,他提倡新文化,主张“充分世界化”,主张科学,在他看来中医是不科学的,所以他也就成为20世纪初反对中医的重量级人物。可是事情发生了变化!1920年11月,胡适患上了肾炎,在现在看来肾炎是可以治疗的,但当时西医对这种病束手无策,胡适住在北京协和医院,久治不愈,被西医判为“无法挽救,速备后事”。胡适家人闻讯后焦急万分。友人建议请中医医治,胡适称:“中医之学不是‘赛先生’,不足信也。”(所谓‘赛先生’,是“五四”时期的流行语,意思是“科学”)。就是说他觉得中医不科学,不能相信。友人劝道:“西医已下定论,与其坐以待毙,何不试之?”重病的胡适无奈,只好勉强答应,于是请名中医陆仲安为其诊治。
    这位陆仲安是上海名医,有“陆大黄芪”之称,因擅长用黄芪为人治病而得名,他用黄芪剂量之大超出了一般大夫的想像力,许多人看了处方都是摇头吐舌。他为重病的胡适诊断后,开出了药方,胡适服药后即见转机,病情有了起色,直至康复。随后,胡适又去协和医院,经多位专家会诊,所下结论均为痊愈。后来胡适又活了四十多年,此事让他十分尴尬。他一方面反对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另一方面,中医却治好了他的重病,在事实面前任何解释的语言都显得苍白。后来胡适只好退而认为“中医不科学,很糊涂,但是能治病”。这也算是他对中医价值的领悟吧。
    现在的人,为了理想,为了家庭,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奋斗。总是有太多的思虑、太多的奔波、太多的应酬,有些应接不暇,甚至感到力不从心,觉得自己处在透支的状态,当然这不完全是人们的主观感觉,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症状表现,比如头晕、头疼、心悸、失眠、健忘、乏力、疲倦、气短、皮疹、手脚冰凉、月经不调、肥胖、嗳气、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脱发、便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交给西医,他们会认认真真给你做各项检查,如果精密仪器也测不出什么的话,即认为你没有病,很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思想过度紧张了。多建议你注意休息,放松心情,实在无法自我调理可以去求助心理医生。
    但实际上这些症状不一定都能从心理层面得到缓解,人们整天忙忙碌碌的,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好像是一种奢求。我的许多朋友或多或少都有着上述一两种不适症状,只是大家都有,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久而久之,这些小毛病成了老毛病,老毛病最终可能演变为大问题。
    既然身体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就说明它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只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将细胞分子的各种细微变化都能通过仪器设备外显出来,即便是发现一些参数出现异常,由于没有临床意义,也就放过去了。一般是认为没有病,或者说是虚弱,当然现在的时髦说法叫“亚健康”。我认为真正需要提高警惕的就是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他们误认为自己还属于健康的范畴,每天还是像上满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不停的运行着,各种不适症状层出不穷,又苦于没有解决问题、缓解痛苦的办法……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一章 角落里的钻石(2)
    这个时候,时常被大家拿出来当话题讨论的中医似乎有办法。中医不是糊涂,而是一门更为高深的智慧,是一门传承数千年的经验科学,它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健康的。
    中医既像是疾病预报员,又像是优秀的调度员。在中医看来,所谓的“亚健康”就是生病了,这种病不一定是白细胞升高,或是红细胞减少,而是人体的运行出现不协调、不畅通。
    中医大夫会根据你的脉搏、面部的颜色、舌头的颜色等,判断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并且帮你疏导这些不通畅的部位,平衡这些不协调的器官。所以说它是优秀的预报员和调度员,使疾病消灭于无形。经过中医方法调理好的病人会有一种浑身轻松,心情愉悦的感觉。
    一般研究西医的人不太相信中医,因为中医没有西医那样系统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就连中学生物课上都会讲到的人体解剖知识,在中医这里都无法严格对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医所说的脾,不能单纯与人体的脾脏画等号,它还包括胰脏的一部分功能。中医所说的肾,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人体的肾脏,它还包括生殖和内分泌系统的一些功能。
    由于中医与西医所言一物,而并非一物,大家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因为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人体结构体系被打乱了。经常会听到一些西医与中医的争论,不过多数情况下由于西医能够严谨详实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一般在历次讨论中都站上峰。中医呢,争论不过就用事实说话。就像陆仲安大夫为胡适先生治病,事实胜于雄辩。
    讲到这里,正好有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位同事,四十来岁,一向身体健康,可是前一阵子突然觉得眼睛疼,他立即去大医院就诊,经过仔细的检查,最后发现他的眼眶后面长了一个肿物。医生提出两种办法,要么在肿物的部位注射激素,达到消肿的目的,或者是手术取出肿物。虽然激素治疗存在弊端,但同事还是选择了这个方法。起初,注射激素后,肿物明显缩小,但是一停用激素,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个肿物又会像韭菜一样长出来,再次注射之后,也都是用药时缩小,停药就会增大。这个肿物似乎比想象的要顽固许多。大家都知道眼里不揉沙子,这么一个肿物长在眼睛后面,本人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于是他准备选择手术,本以为就是一个眼部手术,但是外科专家认为肿物长的位置比较特殊,不能从眼部手术,而是要开颅,具体来说就是取下位于眼睛后面、耳朵上面的一块颅骨,取出肿物。对于普通人来说,开颅还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我同事本身是学西医的,从事的专业是解剖生理,尽管知道手术的风险,但如果这是解除痛苦的惟一办法,也别无选择了。为了慎重起见,他找了多家大医院的知名专家会诊,最后专家建议他暂时不要进行开颅手术,继续保守治疗。可保守治疗的方法又是什么呢?总不能长期依靠激素吧?这时候有人建议他求助中医,他原来对中医也不太信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辗转找到了一位中医。这个中医大夫为他进行了调理,但调理的方向并不是针对眼睛,而是从肝调起,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眼睛和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几个月的服药治疗,肿物还真的消失了,而且不再复发。经过了这一场疾病,他对中医佩服不已。险些要开颅,却被一百多剂汤药给彻底治愈了。难道说中医不是一种更高深的智慧吗!
    来求助中医的多为两类人:患有顽疾,西医已经无技可施的人;被西医判为没病的人,也就是“亚健康”人群,同样也需要依靠中医中药的调理重拾健康。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1)
    由于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与西医有差异,甚至有的存在很大的差异,请尽量抛开西医理论先入为主的影响,重新建立一个人体架构。
    一、人体的结构
    (一)五脏——最重要的维持生命的器官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它们是人体的核心组成,关系可谓亲密无间,谁也离不开谁。一个受难,其他四脏器也跟着遭殃。聪明的人体拥有一套非常精密、科学、高效、智能的运行机制,它会随时根据各种突发情况调节和平衡。往往一个脏器的功能下降了,为了整体的和谐运行,其他四脏器的功能水平也相继有所降低。而一个脏器的功能提高了,为了整体的和谐运行,其他四脏器的功能水平也相继有所提高。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五脏之间存在着彼此依赖又彼此制约的微妙关系。这个关系不是古人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摸索出来的。为什么总是说学中医要有悟性呢?就是因为中医的研究方式是依据许多客观存在的真实表现,通过学习者的逻辑推理,继而获得的宝贵知识。即是要将大量的仿佛是巧合一样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并用一整套理论来解释这些联系。在这种不断发现联系,不断解释联系的过程中,中医的基本理论也就逐渐形成了。
    在阐述五脏之间的微妙关系时,中医用自然界五种物质来加以解释,希望以此来揭示出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这个理论就是非常经典的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以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人的肺、肝、肾、心、脾,借助这五种元素的特性,进而展示出五脏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图:
    这个五边形的图形,勾连出五种物质的相互关系。五条实线箭头都是由一个元素出发指向另一个元素。比如“木”,这个图形显示木能促进“火”的产生,在自然界中木头就是生火取暖的材料;再来看“火”,这个图形显示“火”可以促进“土”的产生,在自然界当中物质经过燃烧之后就化成灰烬了,这灰烬就是土;再来看“土”,这个图形显示“土”可以促进“金”的产生,事实上,金属矿藏大多数都是深埋于地下的。依此类推,这个依存关系是成立的。
    古人根据五脏的特点,将他们与这五种物质一一对应,也同样可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实线箭头从一个脏器出发指向另一个脏器,同样代表了一个脏器对另一个脏器的促进生长的作用。依据箭头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到,肝可以促进心的生长,肝的功能提高可以使心的功能加强。依此类推,心可以促进脾的功能提高,脾可以促进肺的功能提高,肺可以促进肾的功能提高,肾又会促进肝的功能提高。它们这种促进关系是井然有序的、次递的,这就是五脏之间的促进关系、依赖关系。
    举个例子:中医在调理的时候,面对心方面的症状,不单单是调理心的功能,往往会下很大的力气去帮助病人调理肝的功能。比如心悸,有一部分病人就是因为长期情绪不佳,引起肝的气机不舒畅,导致肝的功能下降了,无法很好地滋养心,继而连累了心,使得病人出现心悸的症状。如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面对这种病人,就事论事的诊断方法就略显得有些无从下手了。围着心脏查一圈,没发现什么异常,只好将病人归为体质虚弱的范围。相比较而言,整体把握、辨证论治的方*收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2)
    五行理论的经典之处,不仅揭示了五脏之间彼此促进、彼此依赖的关系,还阐述了它们的另一种重要关系,就是制约关系。这种制约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是固定的、有序的、次递的。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图:
    这回换了个五角星。这个五角星图形,体现了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的关系。五条虚线箭头都是由一个元素出发指向另一个元素。比如“木”,依照箭头方向,它指向了“土”就是说古人认为“木”可以制约“土”。在自然界中树木确实可以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现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就是因为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住土壤。再来看“土”,依照箭头方向,它指向了“水”。古人认为“土”能制约“水”,这个道理很简单,土壤可以阻挡水流,成语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来看“水”,依照箭头方向,它指向了“火”,就是说“水”可以制约“火”。依此类推,这个图形所阐述的制约关系是真实存在的。
    同样的元素,还是对应同样的五脏,也就间接的表现出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了。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肝可以制约脾的功能,避免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脾的功能过于亢盛,打破了五脏之间固有的平衡。同样,脾可以抑制肾的功能,肾可以抑制心的功能,心可以抑制肺的功能,肺又会抑制肝的功能。
    例如人们在生气的时候可以清楚的体会到肝对于脾的制约。当人们发怒之后,一般都没有食欲,甚至还会出现腹胀、打嗝。有人会说:“我都气饱了,根本吃不下饭。”这“吃不下饭”,就是脾功能受到抑制不思饮食的结果。
    由于五脏拥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这截然不同的两套关系,既避免了五脏之间一味的促进,又避免了一味的抑制,使它们能够真正地实现协调平衡。在中医看来,人之所以生病,多是由于这两套关系被打乱。也就是说,能够保持这两种关系的相互平衡,人就可以健康的生活。
    (二)六腑——人体内的重要容器
    六腑是指人体内的六个容器: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把它们六位归为一类,是由它们的共同特点决定的。六腑分别承载着食物、消化液和排泄物,人体的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体物质就运行其中。
    六腑和五脏存在对应关系,这就体现出人体的又一种微妙关系——脏和腑的关系。中医将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表里关系”,认为五脏更为重要,应该在身体的更深层次,所以称“里”;六腑虽然也是重要器官,但是与五脏相比较,地位略低一些,中医认为六腑在身体里比较浅表的位置,因此称“表”。
    “表里关系”说得通俗一些,即上下级关系。其中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肝和胆是一一对应的上下级。这种对应关系永远存在,不会打乱,而且六腑对于其上级——五脏的忠诚度特别高,汉语里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其实就是体现肝和胆亲密无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对于这种“表里关系”,生活中有不少例子。就说说肝和胆吧,有的人胆囊发生病变,觉得右胁下方不舒服,严重的还会出现胆结石,甚至要摘除胆囊。看上去这一切都是胆的问题,似乎把胆的问题解决了就万事大吉。其实胆只是接受命令的下级,它的功能出现混乱,完全是上级指挥有误。如果上级的功能出现紊乱,下级当然在劫难逃了。因此,中医按照“表里关系”的理论,遇到胆囊有问题的病人,一定会从它的上级——肝来进行调理,把肝的功能理顺了,胆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3)
    二、生理功能
    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时,翻开书的第一页,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首先出现一个巨大的关系图,图中列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亲缘关系,荣国府和宁国府老老少少一干人等都排列其中,就像一个族谱一样,把大家的辈份、关系都表示出来,谁是母亲这边的亲戚,谁是父亲这边的亲戚,谁是表兄妹,谁是堂兄妹,都清晰可见。我并不是很在意这个图,认为它可有可无,急急忙忙读起正文来,但是随着故事的层层展开,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个一个粉墨登场,才发现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上百个,一时还真记不清他们的关系,于是又翻过头来重新审视第一页上的关系图。
    要想读懂《红楼梦》,了解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固然重要,但是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更可以帮助读者领会人物的性格命运。
    在具体介绍每一个器官之前,先解释了一下五脏和六腑的关系,相信会对理解人体的奥秘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成员有平级关系,即便是平级,也存在谁帮助谁,谁压制谁的问题。当然也有上下级关系,这上下级之间也存在着远近亲疏,不是某一个上级都可以随便影响任意一个下级,它们有严格的组织分工和对应关系。
    在了解了五脏六腑十一位成员的关系之后,下面我们逐一介绍每一个成员的脾气秉性。
    (一)心
    心就像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君王。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五脏六腑少了谁都不能没有“心”。
    为什么说心的地位举足轻重呢?这要看心的作用。心可以推动血液运行,使血液流到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人体组织的作用。心的功能正常,人体就会血流畅通。如果这种功能不正常了,出现了故障,就会出现脉搏不整齐或者跳动无力的现象,人也会变得脸色苍白,严重的还会出现面色紫暗,胸闷疼痛。生活中可以见到一些老年人,尤其是在夏天,稍微运动一会儿,就面色苍白,大量出汗,显得特别累,这表*的功能变弱了。面色紫暗,胸闷疼痛,是人体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的表现,也是心脏病发作的症状表现。
    心还负责人的精神活动。当这种功能正常的时候,人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动作协调;相反,当这种功能异常的时候,人就会出现失眠、多梦、烦躁、意识和思维混乱。临床上一些高烧不退的病人,出现神昏谵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烧得说胡话,就是心功能受到影响之后的表现。还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个人呆坐在某一个地方,不停的、莫名奇妙的发笑,而且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这也是精神活动异常的表现。这时候身边的人就要注意了,很可能预示心脏方面的疾病,要赶快去医院检查。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观察舌头了解心的状态。有人经常会舌尖破裂或者舌尖生疮,感觉特别疼,这是心火亢盛的表现。这样的人估计烦心事比较多,比如快要期末考试了,或者工作中遇到很多阻碍等。这时,可以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西医认为,维生素可以调节人体的功能。从中医的角度来讲,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都有滋阴润燥的作用。秋冬季节和早春容易感冒,是因为人体为了抵抗严寒,摄入比较多的肉类等高热量食物,导致体内燥热。而这个季节蔬菜水果相对比较少,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缺少了维生素的滋阴润燥,体内的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当然也就容易生病。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4)
    不仅舌头可以体现心的状态,中医还发现,汗液的变化也能反应心的功能。中医认为,汗液是属于心的液体。正常情况下,出汗是为了散热,降低体温。可是异常的出汗就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了。我们平时可以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吃饭的时候特别爱出汗。一般人吃饭时只是微微有些发热,顶多后背出一层薄汗,感觉挺暖和的,可是这些人却好像特别热,大汗珠子顺着额头和脖子往下流。其实这可能暗示他的心的功能减弱了。换句话说,就是心气不足,固摄不住汗液,导致大量出汗。这些人可能平时也有气短和乏力的症状,应该予以重视。
    心既然这么重要,平时就要多养护心。根据五行理论,红色的食物可以养心,比如西红柿、山楂等。另外,还可以每天按揉劳宫穴2分钟,这是保养心脏的好方法。劳宫穴在手掌心,将手握成空拳,中指所触及的位置就是劳宫穴。每天午后按揉2分钟,可以缓解心的疲劳。
    现在许多年轻人爱吃辣椒,甚至顿顿都靠辣椒下饭,否则食之无味。人吃过辣椒之后会觉得气力十足,这是因为辣椒这种红色的食物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使身体获得的新鲜氧气增多,组织器官得到了相对多一些的氧气,可以缓解疲劳。年轻人工作强度比较大,体力消耗大,吃辣椒可以缓解疲劳,得到体力上的补充,所以慢慢地就偏爱吃辣椒了。爱吃辣椒可不是大脑的选择,因为辣椒的口感无论如何谈不上美味,没有人会真正喜欢这个味道。爱吃辣椒应该说是身体的一种选择,它可以暂时性的缓解疲劳。但依靠辣椒缓解疲劳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最好的办法。下一章我会介绍整体提升健康水平的方法。
    (二)肝
    对于肝的认识,中医和西医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稍微具备一点现代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肝脏在人体的右侧,而中医认为肝在人体的左侧。中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因为当人们发怒的时候,最先感觉到的是左侧胁下胀痛,继而发展为两胁胀痛。如果肝在人体右侧的话,这个生理现象就难以解释得通了。中医根据人体的许多生理现象,总结出肝的功能和作用。
    中医认为,肝有贮藏血液的作用,它可以贮存一定量的血,用来供应机体各部分活动时使用。它还可以调解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当机体进行剧烈活动,或者情绪激动时,对于血的需求量增大,肝就把自己平时贮存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分配,以满足机体需要;当人体处于安静休息状态,情绪稳定的时候,外周的血液需要量减少,这时,相对多余的血液就归藏于肝。肝在这里起到调节阀的作用。
    当然,肝对于血量的调节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肝有足够的血量储备。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血量储备,才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就像电视剧里面的票号(也就是现在的银行),必须有足够的银两作为储备,才能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挤兑现象。如果东家经营不善,导致票号里无银可兑,那么势必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秩序。人体也是如此,有些人血虚,也就是血液总量不足,去医院化验,血色素很可能处在正常值范围的下限,甚至已经是贫血了。这样的人,平时运动量稍微大一些,或者情绪一激动,马上就会出现心慌、气短、心悸的症状。有的女性反应更明显,低头、蹲下一段时间,猛然抬头或者起身,就会感到眼前发黑。这也是血虚的表现,很可能由月经过多造成。肝的储血量不足,无法有效分配血液,人体会相继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5)
    当这种调节功能失常的时候,人体还会出现异常的出血现象。比如吐血、鼻子出血、咯血、女性月经过多等。所以中医有“男子看肝,女子看血”的说法。这“血”指的就是女性的月经,同样也是间接的反应肝的功能状态。如果女性月经正常,每月如期而至,并且月经量适中,一般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相反,即便饮食和睡眠都正常,但是月经不规律了,或者时间间隔发生了明显变化,或者月经量发生了明显变化,都预示着身体的正常规律受到干扰,各脏腑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失去了平衡,这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信号。提醒女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关注一下自己的生理期,月经持续不规律就要及早调理。我认识一个人,三十多岁患上风湿病,四十多岁又患上甲亢。据她说从二十几岁开始月经就不正常,总是这个月有,下个月没有。当时年轻,也不当回事,还觉得少来几次还避免了不少麻烦,后来体质状况每况愈下……中医是一门大智慧,它指给你一个了解自己的途径。大家都知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给人的错觉好像疾病是一个随机发生的事情,谁碰上了只能认倒霉。其实还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似来势汹汹的疾病,都是长期隐患堆积的结果。既然提到了月经问题,我再多说几句,月经失调、痛经、乳房胀痛,这些问题的根源大多都是肝的功能失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习紧张、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长期处于抑郁、烦躁、焦虑的状态,这些情绪引起肝的功能失调,肝的疏泄功能出现问题,则引发女性的上述不适症状。
    肝还负责保持全身气机的通畅。西医没有关于“气”的理论,“气”是中医独有的思想。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遇到愤愤不平的事情时,总感觉有一股气往上撞,想发泄出来。这实际上就牵扯到肝的疏泄功能了。如果这种功能正常,人体的气和血通畅无阻,经络通畅,各个器官的活动也正常有序。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会出现气行不畅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是胸胁、腹部胀痛,甚至呕吐。我们身边可能有这样的同事,他们脾气挺好,为人总是“温良恭俭让”。实际上,他们不是没有脾气,只是不冲别人发脾气,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自己跟自己生气,自己跟自己较劲。电视剧里不是有这样的剧情,别人无端对好好先生一通指责,然后拂袖而去。好好先生独自痛苦,突然感到腹部胀痛,胸胁胀痛,只好用手压住痛处,慢慢的蜷缩着蹲下身,脸上浮现出痛苦的表情……从中医的角度讲,这就是气机运行不畅的表现。
    当气机运行不畅逐渐加剧,还会引起血的运行不畅。出现血行不畅时,人会有胸胁刺痛的感觉,就是在这些部位有针刺一般的刺痛感,这是血瘀形成的表现。当然偶而还会有肿块形成,即由无形的瘀阻转化为有形的病理产物。
    肝的疏泄功能还体现在促进体内各种液体正常有序的流动上。有一种病叫“梅核气”,患者感觉像有一个杨梅核卡在嗓子里面,咽也咽不下,咳又咳不出来,梗在喉咙里很不舒服。得这病的人多积极上进,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取得骄人成绩,可是偏偏事事不遂心愿,不管多么努力,总是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时间长了,情绪上就发生了变化,总是比较抑郁,唉声叹气,平时也是闷闷不乐、少言寡语,好像周围的人都得罪了他一样。这是肝气不畅的典型表现,气行不畅导致体液运行不畅,于是就有“梅核气”产生了。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6)
    有一句话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中医看来,眼睛是肝的窗户,通过眼睛同样可以反应肝的状态。肝的功能好,眼睛就明亮有神。如果肝的功能不好,会引起眼干、眼涩,眼屎很多,眼泪很黏稠,甚至没有眼泪,试想这样的眼睛如何能有“一汪秋水”“含情脉脉”的感觉呢?
    如果肝血虚,儿童比较容易近视,老年人容易较早的花眼,视物模糊,眼白浑浊。肝与眼睛一个长在上面,一个长在里面,但是他们又确实存在着联系。这点我深有体会。上高三的时候,有一次无意识的揉眼睛,突然感觉到左眼的上眼皮里面有个软软的小囊泡,直径大约5mm。那时正是复习关键时期,也没有理睬它。可是这小囊泡越来越大,都可以从表面观察到了,只好去医院。我挑选了一家以眼科闻名的西医医院,大夫建议手术。手术很小,也很顺利,一天之后我就正常上课了。这次经历就像小插曲一样,直到上了大学,有一次和宿舍的同学聊天,一个同学偶然间提到她也长过这样的小囊泡。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才领悟到眼睛的问题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三的时候,由于升学压力,心情可谓是最低谷,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面对的都是偏、难、怪的习题和作业。在这种情绪之下,肝的功能会受到影响,体现在眼睑部位的一些腺体分泌失调,形成了囊泡。上了大学,总算松了一口气,心情舒畅了,肝的疏泄功能得以恢复,这个毛病就没再复发。
    中医认为,肝与心一同调节人的感情和情绪,肝的功能正常,人就会心情愉快舒畅,反之,人就会唉声叹气、怨天尤人、闷闷不乐、少言寡语,很容易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发雷霆,甚至暴跳如雷。这些人的情绪非常的亢奋,气势汹汹,就好像决堤的洪水,从撕开的口子喷涌而出。我建议这样的朋友要滋阴柔肝,多吃绿色的食物。按照五行理论,青色对应着肝,蔬菜和水果是柔肝的。还可以按剂量服用维生素B12,它可以明显地缓解抑郁和焦虑。
    (三)脾
    与西医的解释不同,脾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描述为“后天之本”。如果把中医与西医加以对比,我们会发现,中医所描述的脾,不仅包括西医所说的脾脏,还涵盖了一部分胰脏的功能。
    中医认为,脾可以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如果这种功能降低了,吃进去的食物就得不到很好的消化,人体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疲倦、消瘦和下肢水肿的症状。脾虚的人,会感觉到口中有甜味,嘴里比较黏腻,唾液分泌特别多,但是吃饭不香,或者说对食物没有什么兴趣。而且这些人的肠胃比较娇气,吃东西要十分在意,冷饮基本不能碰,黏性比较强的食物,比如糯米做成的粽子、元宵等,也会引起消化不良。油腻的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会引起肠胃不适。
    为什么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就是因为脾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至关重要,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量源头。如果能量供应不足,人体是无法发挥其额定功率的。一般脾虚的人,看上去总是显得有些娇气,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总是比其他人容易疲劳。所以中医认为,脾的功能好,是人们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脾还可以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我们平时可以看到一些体态微微虚胖的人,就是脾的这种功能减退,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的结果。民间俗语称这种情况为“水膘”,意思是说造成虚胖的原因不是肌肉增加,而是体内存在排不出去的液体。这些人一般多运动一段时间,脾的功能得到改善,水液代谢正常了,体重会有明显的下降,整个人看上去也会显得精瘦一些。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7)
    中医认为,脾还有控制血液不外溢的能力,也就是防治异常出血。这种功能如果出现障碍,人会出现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皮下出血等各种出血现象。
    脾虚的人还有一个症状,就是肌肉无力。过去形容书生是“手无缚鸡之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这反映出书生们每天点灯熬油、苦读诗书,思虑过度,又缺乏运动,导致脾的功能下降了,肌肉得不到有效的濡养,变得无力,甚至萎缩,不能从事体力劳动。
    脾具有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的功能。我们常常听到有的病人出现内脏脱垂,最常见的是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脱肛。中医认为,这都是脾虚的结果。由于脾虚,人体无法很好的滋养肌肉和韧带,导致肌肉和韧带组织萎缩,无法有效对上述器官形成抻拉和支撑,才会引发内脏下垂,这是脾虚导致的肌肉无力向更为严重的方向上发展的表现。
    脾虚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思考和忧虑,脑子里面总是在不停的想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本就闲不住。但是他们不知道,过度的思考和忧虑是最伤害脾的。如果思虑过度,所思所想的事情又不遂所愿的话,人常常会出现不思饮食、腹胀满闷、头晕目眩、健忘等症状。这种情况在白领当中比较常见。
    按照五行理论,仲夏季节,也就是暑湿最盛的时候,是一年之中脾功能最差的时候。由于脾的功能相对减弱,人们没有食欲,吃不下饭,加之天气炎热,人体消耗热量又比较大,人就会逐渐消瘦,所以民间有“苦夏”的说法。
    为了保养脾,在夏季要经常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例如薏苡仁、茯苓等。平时还要经常吃黄色的谷物,比如小米、玉米等,它们可以滋补脾。
    五脏之中,脾是比较难调理的,要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对于广大的脑力工作者来说,健脾的最好办法就是多运动,少思虑。即使思考问题,也只想有用的,少想些无意义的事情。
    (四)肾
    与脾相对应,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源”。肾中之精,一部分来源于父母,即父母的营养被预先储存在孩子的肾里,这就是“先天之源”。肾的功能强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先天。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大致意思是说,女子的生理过程基本以7年为单位,7岁左右肾气比较充足了,开始逐渐的换牙,头发开始迅速生长。14岁左右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开始有月经,具备生育能力。21岁左右,肾气继续充盈,发育完全。28岁左右是身体最强健的时期。35岁左右,肾气开始衰弱。阳明经通过面部,由于经络的不通畅,女性面部皮肤开始衰老,逐渐变黄,失去光泽和弹性,头发也开始脱落。许多女性觉得35岁以后自己的面容开始苍老,变成了“黄脸婆”。请不要失落和忧伤,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你要想真正的延缓衰老而不是用化妆品在脸上做表面功夫,还要从保持经络畅通和气血充盈入手。42岁左右,各个腑的功能开始下降,面部皮肤不再有光彩,头发也开始花白。49岁左右,随着经脉的虚衰,生殖功能不断衰退,生殖器官日趋萎缩,最后失去生殖能力进入老年。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8)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大致意思是说,男子的生理过程是以8年为基本单位,8岁左右肾气比较充足,开始逐渐换牙,头发也开始迅速的生长。到16岁左右,肾气达到比较充盛的时候,生殖系统发育比较完全了,出现排精的现象,具备了生育的能力。这里还要说明一下,由于男子是以8年为单位,通过前两个阶段,可以看出在幼年乃至青春期阶段,男孩的发育是晚于女孩的。所以在小学的时候,由于女孩发育比较早,身高普遍高于同龄的男孩,而且女孩的心理成熟度也要早于男孩。男子到了24岁左右,肾气继续充盈,体格越来越强健。到了32岁是其生理状态的高峰,体格健壮有力。与女性对比来看,都是在第四个时间段到达了最高峰,此后同女性一样慢慢由盛转衰。一些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的最佳生育年龄应该是男性28~32岁,女性23~28岁,因为这个时候是男性和女性生理发育和智力发育最成熟的阶段,这时候也是最为理想的生育年龄,能孕育质量较好的下一代。男子到了40岁,肾气开始衰弱,头发脱落,牙松动。48岁左右,开始明显的衰老了,脸色也变得发黄失去光泽,头发也开始花白。56岁左右,肝和肾的功能都有所下降,生殖功能不断衰退,生殖器官日趋萎缩。64岁左右基本上开始掉牙齿,头发也少很多。
    从整体上看,由于男子是8年为一个基本单位,所以他们成熟和衰老都要晚于相同年龄的女性。年龄相仿的夫妻,有时候妻子会抱怨自己的丈夫总像小孩子一样长不大,这与男性的心理成熟晚于女性有关系。作为妻子要清楚这是自然规律,从而理解丈夫。由于女性的衰老要比男性稍微早上几年,所以妻子会在这一阶段出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于生理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变化,丈夫要更加理解和关心妻子,使其平稳的度过这段时间。
    当然,男性也有相对比较快速的衰老阶段,只不过一般在56岁以后,此时的妻子已经度过了变化最明显的阶段,心态也变得平和了,基本上较少生病,进入了平稳期。如果年轻的时候比较注重保养,这时候的女性可以生活得很有活力。现在各大公园里活跃着不少老年朋友,多数是精力很旺盛的老太太。
    在这个时候,妻子可以给予正在经历衰老过程的丈夫关心和帮助。夫妻二人都要经历同样的人生过程,只是节奏不一样,有早有晚,所以产生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矛盾。要试着理解对方,这不是他或她的性格发生变化,也不是对您的感情发生变化,更不是您当初没看清他或她的本质,是由于自然规律的原因。双方都理解到生理变化这个层面上,家庭自然会和睦许多。
    当然,古文里所说的衰老时间段是根据古人的情况总结出来的,由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的寿命大大延长,也不要完全拘泥于这个时间表来判断自身的情况。
    虽说促进生长发育是肾的头等大事,但肾还有其他一些作用。肾对体内液体的代谢起到调节作用。当这种调节作用异常的时候,人体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要么总是觉得渴,喜欢抱着一个水杯,大口大口地喝水,然后又不停的跑到厕所里小便;要么刚好相反,根本不觉得口渴,也不想喝水,唾液还挺多,但是小便比较少,甚至身上出现浮肿。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9)
    肾还可以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我们平时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吸气比较浅,呼吸不沉稳,稍微吸进一点空气就马上呼出来,而且一运动就觉得气短,平时还会有咳喘的问题。像这种情况,中医考虑是肾精不足,不能帮助肺维持吸气的深度,才会有呼吸浅表、呼多吸少的状况发生。这种情况不妨适当补一补肾,增强一下肾的功能,也许能收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肾功能减弱的人会有听力方面的问题,比如耳鸣、耳聋之类。就像肝和眼睛有着特殊的联系一样,中医认为,肾和耳朵也有着特殊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已经被组织胚胎学初步证实。老年人常有的“耳背”现象,说话“打岔”的问题,就是肾功能减弱的表现。因此,我们羡慕一些健康的老人,虽然八十高龄,仍然“耳不聋,眼不花”,说明他们肝和肾仍未衰老。
    还有一类人,特别容易产生恐惧情绪,中医认为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为什么看恐怖电影、讲鬼故事、玩刺激的极限运动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就是他们的肾气充足。而小朋友和老年人由于肾气不足,是“享受”不了这种刺激的。当然要提醒一下,恐惧情绪是最伤害肾的。比如,人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会吓得两腿发软,走不动道,甚至小便失禁,像评书里面讲到歹徒被英雄好汉打得屁滚尿流都是恐惧情绪对肾的影响。
    有个成语叫“无病呻吟”,是形容没有什么疾病但总是哼哼唧唧的人。其实根据五行理论,“呻吟”本身是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人体的组织器官隐隐作痛,可能是气血不足,无法濡养该部位的表现,人才会痛苦地呻吟,所以说呻吟也是虚弱的一种信号。
    中国人普遍喜欢补肾,补肾也要讲究方法,不是所有肾虚的人都可以通过吃六味地黄丸达到补肾的效果,要看肾的哪方面功能减弱了,盲目地乱补只能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有一种比较古老的补肾方法,简单易学,但需要长期坚持。方法是这样的:中医认为,唾是肾的液体,也就是说,唾来自于肾。唾是指口水中黏稠度很低,而且泡沫多的液体,一般称为唾沫。古人有用舌头抵住上颚,让唾液缓缓的从舌下分泌出来,等到积攒了一大口唾液之后,再分次咽下去,可以补养肾精。
    另外,叩齿也是一个古老的固肾的方法。中医认为,牙齿也是由肾来领导的,每天叩齿(也就是磕牙)200次,可以有效地起到坚固牙齿、强肾的作用。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晒太阳,这个方法更为简单。但是要晒夕阳,选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到户外去活动,可以起到补肾的效果。
    中医认为,冬天是补肾的最佳季节,五行理论中,将黑色作为肾的颜色,认为黑色物质可以起到补肾的效果。比如黄酱、紫甘兰、紫菜、海带、黑豆、黑芝麻、紫米、乌鸡等。现在大家都重视食补,所以在每日的食谱中有意地增加这些食物,会收到良好的补肾效果。
    (五)肺
    肺主要是负责呼吸,并且要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这是肺最为重要的功能。在五脏之中,它是惟一一个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脏器,也是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器官,伤风、感冒之类的疾病总是首先侵害肺,因此,中医给肺起了一个好听的别名,称为“娇脏”。肺喜欢湿润的环境,当人体内部比较燥热时,肺就会以行动来表示抗议。所以干燥的秋天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也是小朋友们最爱生病的季节之一。有些家长喜欢用一些寒凉的药给孩子吃,用来预防感冒,结果孩子的体质越吃越差。其实用一些滋阴去火的食物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百合、梨、甜杏仁、大白菜、白萝卜、桔梗等,在每天的食谱中有意地适量增加这些食物,即可显效。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10)
    当然还可以选用秋梨膏代替平时的甜饮料,对肺也有很好的保健功效。记得小时候经常咳嗽,严重的时候能咳上一个月,后来父母每天盛出一小勺秋梨膏,将它稀释成一瓶子饮料,让我带到学校里喝。坚持喝了几个月,咳嗽的毛病再没有犯。家长们不妨试一试。秋梨膏在超市都能买到。
    肺还肩负着调节水液在体内的运行、保障小便畅通的作用。肺不是孤军作战,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肺、脾、肾三脏是共同作用的。因此,当人体出现一系列由水液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时,例如无汗、水肿、少尿、无尿等问题,中医都是从这三脏的功能进行调理的。像本书前面提到的胡适先生的肾炎,也是这三脏在水液代谢方面功能有异常,因此,陆仲安大夫为其开具的药方中,重用黄芪、党参,并加入白术、茯苓、山茱萸、川牛膝、泽泻等,都是以调理肺、脾、肾三脏为主。在当时西医已经束手无策的情况下,3个月药到病除,此后胡适先生又活了40多年。
    普通人肺气不足是比较常见的。我们知道,肺气足的人说起话来声如洪钟,铿锵有力,而肺气不足的人会感觉呼吸无力、气短声低,甚至有气无力,平时说话总是要在中间换气,不能一口气说一个长句,而且说话声音也比较小,音量放不出来。
    另外,肺气不足的人还容易感冒和自汗。这也是因为皮肤的毛孔开合受肺的控制。人体正常的排汗是为了降低体温,如果这种功能异常,就会在不该出汗的时候也出汗,即出虚汗,并且还会把外界的寒气或者热气引入体内导致感冒发热。
    肺气不足的人,会出现鼻炎等病症。患有鼻炎的人是比较痛苦的,鼻子不通气,真是吃饭不香、睡觉不甜。鼻子不通气还会大大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因为相对缺少氧气,会有头晕头痛的症状。而且这种鼻炎都是慢性的。鼻炎患者要想摆脱这种困扰,重点是要补足肺气,提高心肺功能。
    每一个脏器都有自己的专有液体,中医认为,肺的液体是涕。涕是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湿润鼻窍的作用。肺的功能正常与否也可以通过涕的变化看出来。肺比较寒的时候,人会鼻流清涕,用手摸鼻子尖,会感觉与脸部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温度更低;如果肺热,那么涕会变成黄颜色,而且比较浑浊;如果肺比较燥,那么人会觉得鼻孔里面发干。
    肺功能减退的人在性格上也有明显的特点,他们一般比较悲观,爱动感情,爱哭。经常处于悲伤的情绪之中。《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病例。她患有肺结核,属于肺部疾病,体质虚弱,所以总是哭哭啼啼、娇喘微微、两目含泪、眉头微蹙、颧红如妆,这是一派病象,是病人难受的表现。
    说完了五脏,我们再来谈一谈六腑,他们虽不像五脏那样位高权重,但也默默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六)胆
    前文讲到,肝在人体内有调节情绪,促进消化,促进血液和体液循环的作用。胆作为它的下级,许多工作围绕着肝进行。
    胆具有储存和排泄胆汁的作用,胆汁是用来帮助消化食物的,当肝的疏泄功能受到影响后,胆也会受到牵连,胆汁逐渐变得又少又稠,正常的排胆汁的功能受到影响,人会感到胁下胀痛、口苦、食欲不好、腹胀、腹泻、饮食不能消化、呕吐黄绿色液体,甚至出现黄疸。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11)
    肝对于胆的影响,还不仅仅限于消化方面。肝在人体里就好比一位刚直不阿的将军,喜欢条达顺畅,从不受半点委屈。如果人们遇到不服气、不平衡的事,迫于形势,敢怒不敢言,情绪得不到宣泄,肝就会受到影响。开始的时候,这种不良影响主要由胆来承担。因此胆就成为肝的出气筒。胆的表达方式很简单,就是胆汁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稠,就像在海水里晒盐一样,浓缩到最后就是胆结石了。一些患有胆系疾病的人,总是找不到生病的原因,直到最后把胆囊都摘除了,也没弄清楚。中医认为,这主要和他们常年心情不好,经常生闷气,导致肝常年疏泄不畅,再加上饮食中油腻和辛辣的食物过多,久而久之,引起了胆囊方面的疾病。
    一般有“肝主谋略,胆主决断”之说,意思就是肝气足、肝血旺的人,善于谋略,可以运筹帷幄;胆的功能较好的人善于决策,决断力比较强,这样的人比较有勇气,属于敢作敢为的类型。我们在夸奖别人的时候,总是说:“您真是有胆有识啊!”这个成语是有根据的。胆的功能强的人,处事果断,有勇有谋,这是如今职场上最受老板欢迎的一类员工。如果胆的这种功能减弱,也就是胆气虚,人就会变得胆小怕事、容易受惊吓、爱叹气,做事总是思考了许久也拿不定主意,另外还有失眠的情况发生。
    (七)胃
    胃的工作就是配合脾,帮助储存和消化食物。古代没有输液这种肠外营养方式,病人要想摄入营养必须靠自身的消化道吸收。所以在中医看来,再严重的病人,只要消化功能还在,就有转危为安的希望。反过来,如果消化功能消失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也会急转直下。中医称这种消化能力为“胃气”。可惜现代人就是喜欢虐待老实的胃,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暴饮暴食。我记得小学老师教育我们不能暴饮暴食,但是面对食物的诱惑就无法控制。加上现在时髦的营销理念,发明了自助餐,情况就变得更加不能受思维控制了。进了自助餐厅的人,几乎都想“努力”把餐费吃回来,而且食物又做得色美味香,琳琅满目的一字排开供人随意取用,人们当然是吃得乐不思蜀,基本上是饿得扶着墙进餐厅,撑得扶着墙出餐厅。此时,胃在默默的、被动的收纳这些食物。朋友们想一想,再大的粮库也有一个限度,突然放进这么多的粮食,超过了额定容量,大部分粮食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养护,会相继腐烂,而这腐烂的粮食是无法再利用的。人体也是一样道理,过剩的营养物质,甚至还会反过来危害人体的环境。
    另外一种极端的方式就是饿着,这是减肥大军的惯用套路。他们以节食为减肥的最佳途径,不管人体每天需要多少营养物质,一律断供,而且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由三顿饭减到一顿饭,由一顿饭减到不吃饭。中医经典《灵枢?五味》有“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之说,足见饥饿对于身体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人为的令身体处在一个能量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使各个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滋养,人体自然变得衰弱,出现面无光泽、面部毛孔粗大、心悸气短、全身乏力、抵抗力下降等症状。
    当然,最不能原谅的就是那种饥一顿饱一顿的人。前一天吃了一顿大餐,后两天不吃东西,饿着自己,想让曾经负担过重的胃休息一下,顺便还能控制体重,实在是大错特错。这种行为会导致人体无法判断目前的状态,导致功能上的紊乱,出现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必然的。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发展为慢性胃炎,稍一不注意就会腹部胀痛、不想吃饭、觉得很饱、便秘、呕吐、恶心、打嗝、嗳气、反酸水等。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12)
    (八)小肠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如果大便出现问题,很可能和小肠的功能出现异常有关。比如有的人大便比较稀薄,不成形,甚至就像糟豆腐渣,这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有关系。还有人便秘和心的功能减弱有关。我们前面提到小肠和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心阴不足的表现就是便秘。不少老年人都受到便秘的困扰,这和他们心的功能减弱有关系。而且老年人越是便秘,越是使劲排便,越消耗力气,心脏的负担就会加重,有可能导致心脏病的发生。为了避免便秘,大多数人依赖各种各样的泻药,但这种方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不会彻底改善便秘的问题。有效的方法是滋阴,使体内的各种体液变得充沛起来,这样一来,肠道里的润滑液多了,大便也就不再干燥秘结了。建议平时可以多吃蔬菜和水果,坚持喝牛奶,这些在中医看来都是补液的,可起到滋阴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不提倡人们动不动就吃各种泻药,虽然从短期看,积聚在体内的废弃物被瞬间排泄出来了,但是长期如此,会对脾胃造成影响。而且这些苦寒的泻药,会把体质吃得更燥,也就是说使体液更加不充足。所以经常吃泻药的人,一旦停药,便秘不但复发,而且会更为严重。
    (九)大肠
    大肠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排泄废弃物。当大肠的功能出现异常时,直接表现为大便异常、便秘、泄泻、肠鸣腹痛、便血等。在这点上,基本与西医的观点相吻合。但中医最独到的地方,就是认为大肠与肺有着直接隶属关系,大肠为表,肺为里。所以大肠的一些症状,其实和肺的一些功能减弱有关系。比如经常会有一些小孩,他们感冒发热,不停咳嗽,这应该是肺部的问题吧,但同时还会出现便秘,这和大肠的功能有关。另外从大便的粗细同样可以看出肺气是否充足。肺气充足的人,大便不仅成型,而且比较粗大;肺气不足的人,大便就变成小拇指一般的小细条。这也是肺与大肠的一种关联。
    (十)膀胱
    膀胱有储尿和排尿的作用。我们平时见到的遗尿、小便失禁、尿痛、尿不通畅等问题,都是膀胱功能异常的表现。在中医看来,膀胱受肾的控制,也就是说膀胱的问题,追本溯源都是要调理肾。我们知道,肾精封藏于肾中,一些男士由于年轻的时候过于劳累或者性生活不节制,导致人到中年就肾气不足,可能会出现一些泌尿系统方面的问题。中医面对这样的患者,也是从肾来调理的。
    “养生”二字的真谛就是“珍惜”,如果懂得珍惜身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侵扰。
    (十一)三焦
    三焦,这个词听起来比较陌生。前十个脏腑虽然与西医里面提到的器官略有差别,但还是耳熟能详的,惟有三焦这个腑,是中医理论中独有的。那么三焦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腑都是容器,三焦就是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的间隙,这些间隙互相勾连,形成了一个通道。说得形象一些,比如在一个大纸盒子里放上几个小盒子,这些小盒子就好比各个脏腑,这个大盒子就是人体,大盒子与小盒子之间必然存在空隙,这空隙也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三焦。那么为什么叫三焦呢?因为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合起来统称三焦。一般说,上焦指的是心、肺部位,中焦指的是肝、脾部位,下焦一般指腹腔自胃下口至二*分。三焦合起来正好构成人体的胸腔和腹腔。
《补气血》第一部分 第二章 漫话中医理论精华(13)
    既然三焦是腑,就应该是装东西的容器,那么它装的是什么呢?中医认为,三焦主要承载的是“气”和液体。如果三焦不通畅,各个脏腑器官就缺乏有效的联络,人体会有打嗝、放屁(无气味的响屁)、胸中胀满、嗝逆反酸、两胁胀痛、岔气等症状,总感觉有点东西上不来又下不去的。比如电影里描写农村妇女打架,由于情绪特别激动,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捶胸顿足。捶胸,就是她们感觉胸腔很满、很胀,好像有气体在里面出不来,很难受,总想把里面的气体捶出来,这就是三焦不通导致气机不畅。还有些年轻人,火气比较大,遇事经常会说:“这件事太可气了,把我的肺都气炸了。”其实这个“气”也并不在肺里,而在三焦里面。再比如有的人总是不停的放屁,觉得肠子里面咕噜噜、咕噜噜的,好像有很多气体,迫不及待的要从体内喷射出来,而且这屁是没有气味的,这不属于消化问题,是三焦不通畅的表现。“气”在体内运行不顺畅就会有这种现象。如果是消化不良,蛋白质在体内异常发酵,会产生一些味道很难闻的气体,所以消化不良的人放屁是比较臭的。有的朋友会认为不停放屁多顺畅啊。我打个比方吧,比如我们城市的公交系统,每天上路行驶的公交车,数量是基本固定的,一旦城市的某个地方出现拥堵,那个地方的车辆就会马上排起长龙,而另一些地方会由于连锁反应而没车,乍看上去显得运力过剩,其实是调度失灵的结果。三焦也是如此,要知道与其说这不停放出来的是屁,倒还不如说是“气”。由于三焦不畅通,调度“气”的能力出现了问题,才会导致这些“气”无法在体内正常运行、促进各脏腑器官的工作,而是变成“废气”排出体外。出现某些部位“气”相对过剩的情况,就意味着人体某些部位处在气亏的状态。一般不停放响屁的人都会有气虚的感觉,这和每个人的具体身体情况和工作特点有关,建议这些人首先要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保持气机的通畅。换句话说就是别生气、别赌气、别呕气,要气顺。然后再适当地用一些黄芪、党参、西洋参等泡水代茶饮,在平时的饮食中增加牛肉和鸡肉等补一补气,可以起到调理的效果。
    三、经络
    了解了人体的架构,下面我们要说一说著名的经络。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经络就被聪明的中国人发现了。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它把人体的器官、四肢、五官有机的联系起来。
    经络是人体的交通要道,经络上面分布着许多的穴位,这些穴位是各交通要道上的军事堡垒。进入人体的营养物质都要通过这些交通要道,经过这些军事堡垒,一旦它们不通畅了,物质的运送就要受到影响,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也会相继降低。所以中医认为,经络畅通是判断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这些经络中,最重要的是十二条经脉。它们是肺经、心包经、心经、脾经、肝经、肾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胃经、胆经、膀胱经。很好记,就是用十一个脏腑加上心包来命名的。
    当然,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经络还只是摸得着却看不见的一条条线,但是它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人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寻着经络图的标记找下去,最敏感的位置往往都是穴位点。
    举个例子,就说头疼。同样是头疼,原因也并不相同。如果运用经络的理论,就不难找出头疼的根源。前额痛,是胃经的毛病;两侧痛,比如太阳穴痛,是胆经的问题;头顶或者后脑勺痛,是脾经的问题;巅顶痛,是肝经的毛病。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三章 人体的能量基础(1)
    我记得,小的时候物质条件比不上现在,得到一支漂亮的圆珠笔会倍加珍惜,总是轻拿轻放,小心使用,可以用铅笔写的作业就用铅笔,尽量降低圆珠笔油的消耗,这都是为了它能用得时间更长一些,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像葛朗台了。我们的身体比起那支记忆中的圆珠笔宝贵多了吧,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就是一个能量慢慢消耗的过程,如果我们现在就学会珍惜,学会合理的使用,就等于为将来多积攒一些身体能量,那么做个快乐的葛朗台也无妨。
    一、人体的能量
    人体的能量是气、血和精,在中医理论中,它们就代表了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常常听到中医大夫说某位患者“气血不足”,常常羡慕20岁的小伙子“血气方刚”,我们中国人经常把气、血和精挂在嘴边,足见它们的重要。
    气、血和精是三种不同的能量,作用不同,储存方式不同,应用也不相同。
    充盈的气、血和精是人们健康长寿的根本。
    下图是能级示意图,体现这三种能量的关系。
    “气”,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我们每天吃饭、走路、上班、学习、上厕所……这一切活动都是“气”在提供着能量。“气”每天都在消耗,也每天都需要得到补充。正常的吃饭和睡觉就可以保证人体产生每日所需的足够的“气”。“气”就像超市里的商品,每天早晨按时进货,晚上商品被销售出去,只要当天的进货量和销售量保持平衡,人体就能正常运转。
    “血”是一种红色的可以流动的液体物质。不要混同于西医所说的“血液”。中医的“血”比血液的涵盖范围更大。它是一种储备在体内的更深层级的能量,是人体通过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将其转化成“血”储存在体内的。可以这样认为,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不一定都被当作“气”而消耗掉,其中一部分,或多或少的节余了下来作为“血”,变成深一层级的能量。它不参与日常的能量消耗,只有在人们患病、受伤,女性月经或者大量体能透支,“气”这种日常能量已经不足了,或者由于器官功能降低无法在短时间内化生出“气”提供给人体,这时人体才会启动“血”这一层级的能量,将“血”转化成“气”,维持正常的生理运转。“血”就相当于国家的储备物资,比如市场上的粮食因为某种原因出现暂时性短缺,国家会迅速调集各省市的储备粮,充斥到市场上,以满足这种相对过剩的需求,达到供需平衡。等到这种过剩的需求缓和了,国家还要及时补充粮食作为新的储备粮,以备不时之需。
    “精”是人体最宝贵的精华,贮存在肾中,一部分来自父母所赐,另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的营养物质积累,它是一种比“血”更深一层的能量。人体平时通过摄入营养不断积累和充实“精”的储备,在一些需要大量消耗体力和精力的时候,人体现有的“气”和“血”暂时不能维持如此大的消耗量,就需要用到“精”。比如女性自然分娩时,打架、战斗中,突发的危机和考验面前,人体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体内会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一股力量”,完成平时无法做到的动作。当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人体已经无法及时生成“气”和“血”的时候,“精”作为高效的应急能量被气化为“气”,为身体服务。例如在矿井下被困的矿工、重病和久病不愈的患者,由于无法制造“气”和“血”这两种能量,只能依靠消耗“精”来维持生命,这一点点“精”就是家底。还有一点,就是当人们经历更年期,步入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之后,“气”和“血”的产生自然减少了,相对比较依赖年轻时攒下来的“精”提供能量。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个气血都比较充足的正常年轻人,“精”基本不会随意被动用。即便是偶尔累过了劲,可能已经消耗了“精”,好好的调整一段时间,通过饮食的慢慢补充和转化,也可以慢慢弥补上“精”的损耗。不过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因为摄入的能量还要供应全天的“气”,攒够了“气”还要补充“血”,二者会分流一大部分营养,留下来化生为“精”的当然就很少了。“精”相当于国家的战时储备物资,是为军队作战时准备的物资,因为人难免会遇到疾病和险境,那时多数是依靠“精”来提供能量的,所以“精”是这个国家保存最深的、意义最重大的能量。当人体启动这一层级的能量作为主要能源的时候,意味着人体的“气”和“血”已经严重不足,是在用库存来维持每天的正常生活。对于身体来说,这么做可是“亏本买卖”。要知道“精”被消耗之后,弥补起来比较费时费力。尽量不要使人体处于这种状态,偶尔的短暂的消耗还可以慢慢的补回来,经常消耗“精”很可能意味着提前支取寿命。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三章 人体的能量基础(2)
    二、身体不是信用卡
    知道了这三个能量状态的含义,再来看一看它们与我们的健康状况有哪些关系。
    “气”“血”“精”都充足是最理想、最健康的身体状态,一般14岁以下的女孩和16岁以下男孩都是三种能量齐备的状态。但是目前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每天早起晚睡很是辛苦。进入到青春期后,由于生长发育加速、生殖系统成熟,人体会消耗比较多的能量,出现“气”不足的现象,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气虚。表现为怕冷、疲倦乏力、爱出汗、爱睡觉、不爱说话、容易感冒。女性由于月经来潮,还会出现“血”不足的现象,也就是中医常说的血虚。表现为面色苍白、嘴唇颜色变淡、精神疲倦、四肢无力、手脚冰凉、头晕目眩、食欲下降、两眼干涩。这种状态在生长发育结束后会相应的缓解。
    当身体发育结束,也就是女性21岁、男性24岁时,理论上是人体“气”“血”“精”比较充足的时期,但是这个时候也是青年人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开始。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每一位职场人士都丝毫不敢松懈,大多数处于气虚的水平。也就是每天产生的基本能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每天的消耗。而且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压力的增大、年龄的增长、家庭的负担,使这种气虚的状态不仅得不到缓解,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于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怕冷、疲倦乏力、精神涣散、爱出汗、爱睡觉、不爱说话、容易感冒等症状,就是心理医生所谓的职业疲劳期,西医所谓的亚健康。中医认为,这是人的基础能量供不应求的表现,是健康水平下降的信号。既然“气”不足,人体还要继续运转,于是从幼年开始就在不断积攒的血将被派上用场,一部分“血”被暂时调动出来,化生为“气”帮助提供能量,以弥补当时人体能量的不足。
    如果一直处在气虚状态下,必须经常调动“血”来供应能量,时间长了,人体的“血”会相对不足,也就是血虚。这意味着人体在天天消耗储备粮。这种情况只能是暂时的,如果成为一种常态,对于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聪明的人体当然会再次发出更加强烈的信号,警告人们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人们会感到体力明显下降,出现面色苍白、嘴唇、甲床(指甲)颜色变淡、精神疲倦、四肢无力、手脚冰凉、头晕目眩、手臂感觉麻木、看东西眼花、食欲下降、两眼干涩等症状。在情绪方面也有相应的变化,对于各种事物都变得无所谓、没兴趣,或者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情绪也不再是乐观、积极向上,变得比较悲观,爱发脾气,爱猜疑。这是人体自发的表现,是一种对目前入不敷出的能量状态的一种抗拒。这时,如果人们还是没有理解身体的信号,简单的以为是一种心理失衡,还在继续大量透支能量,人体就要动用一部分“精”来维持正常的运转。可是前面提到了,“精”是最宝贵的能量,可以说是在关键时刻保命用的,不能轻易挥霍。很多危重病人能够转危为安,就是因为“精”比较充足,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危难的情况下,青年人比老年人生还的概率大,身体健壮的人比身体虚弱的人生还的概率大,就是因为前者“精”消耗的比较少。
    有些一意孤行的人还是置若罔闻,继续透支着他们的能量,“气”和“血”已经消耗殆尽,每天摄入的饮食能量根本不够一天的开销(虽然吃得又多又好,但很难被有效吸收,这与经络不通有很大关系),更不用说能有节余了,人体只能进入到消耗“精”来提供能量的严峻状态。这时候人体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这一点点宝贵能量,必须做一些调整,放弃一些相对不重要的部位,减少为其供应能量,重点支援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五脏。所以一些六腑的慢性病就出现了,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等,这些慢性病跟“气”“血”不足有直接关系。“精”是一种优质能量,很少的“精”就能气化之后为人体提供大量的能量,所以主要依靠消耗“精”来获取能量的人们,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不但不再虚弱了,反而慢慢“强健”起来,幻想着通过奔波劳碌把自己的体质锻炼“好”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食欲非常好,全天有使不完的力气,不知疲倦地忙于各种事务,晚上回到家里还是精神矍铄,到了夜里两、三点仍不觉困倦,经常觉得浑身发热,特别抗冻,别人早已穿上毛衣,他只穿夏天的薄衣也不觉得冷,整个人处在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情绪也十分亢奋。旁人羡慕的目光使他们更加自豪。不过可千万别高兴太早了,透支了那么长的时间,怎么可能越来越“强健”呢?人体的能量水平到了这个阶段,就像一团越烧越旺的炉火,能量在快速的消耗,他们出现口干总想喝水,脸上颧骨的部位发红,像是化了妆,打上了腮红,全身发热,这种热量好像是从骨头里面蒸腾出来的,源源不断。在这个时候,人体只有启动自保程序来挽救自己了,那就是生病,强迫人停下来休息,立即减少消耗,补充能量,否则重要器官将因为气血长期严重亏虚而受到损伤(女性更年期症状除外)。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三章 人体的能量基础(3)
    单纯的“气”“血”“精”的消耗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先消耗“气”,再透支“血”,最后透支“精”。对于本来就气血不足、体质很一般的人来说,如果他从事的工作非常劳累,气血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刚刚够用,再增加工作量只能消耗“精”来维持,短期内还看不出太大的变化。因为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精”的储量应该是比较充足的。但是时间一长,他这种缓慢的消耗也就积少成多,各种不适症状相继出现。有些人由于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暗耗了大量的气血,加之他们总喜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充分享受自我价值实现的乐趣,使他们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总是风风火火、紧张忙碌,身体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人体在这时就会偷偷的使用一些“精”来提供能量。本来消耗这一点点“精”对人体的影响不大,还可以通过平时的营养积累给补回来。但是时间长了,“精”累积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的速度,左一个一点点、右一个一点点,累积起来就会引起“精”的不足,于是有些“白骨精”们年纪轻轻就提前出现了一些中年人常见的慢性病。
    一般来讲,普通人主要以透支消耗“血”大约可以维持十几年。大多数不爱护身体的年轻人现在看不出什么问题,到了35岁以后可能就会出现一些由于气血亏虚引起的疾病,主要以透支消耗“精”为主,大概可以维持若干年,一般过了45岁以后可能会出现由于“精”和“血”亏虚所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在这段有能量可以用的时间里,人体不会马上出现危及生命的大问题,可是能量水平再往下降,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很可能因为能量过低而不再敏感,更严重的疾病就会发生……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太一样,还要看他在幼年时期为自己储存的“血”和“精”的多少。也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一些身体底子很好的人,他能够承受的透支强度和限度就稍微大一些。这些人看上去都是活力无限,干多少工作都不知道累,熬上一两宿也挺得住。有的人幼年时期的体质比较一般,那么他所能承受的透支强度和限度就比较小,稍微劳累一些就会因为气血不足而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比如头痛、头晕、精神萎靡、乏力等。不过身体再好也顶不住肆无忌惮的能量挥霍。套用香港电影里一句台词“出来混这么久,欠得多了,迟早是要还的”。
    我们可以透支信用卡来满足消费愿望,因为可以事后把钱还给银行。我们透支身体健康又拿什么来还呢?
    三、我们爱进补
    “气”“血”“精”可以消耗,当然也可以补充。中国人从古代就有进补的习惯,现代人就更有条件为自己进补。许多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饭店里要上一桌珍馐美味,大吃特吃一番,想好好的补一补。这种意识非常好,但只有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参考中医理论,用合理的方法才能达到进补的效果。
    进补是一种人为的、外加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体功能的干预,所以要讲究方法。否则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出现消化不良、头晕、牙疼、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
    我认为,现代人体质下降,不是因为营养不良,而是吸收不好,补不进去。有些人吸收不好是因为消化器官的病变,要去医院好好治疗,而绝大多数人吸收不好的原因是经络不通畅,营养物质运不进去。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现在都非常注意营养配餐,时不时的还去饭店吃顿大餐,要说营养够充足的,可是越吃越胖,体力并没有增强,反而还在下降。这是因为经络不通,吃的食物没有转化成“气”“血”“精”,而是变成脂肪堆在了外面。越吃,这些堆积物越多,身体得不到能量,反而还要负担这么多的脂肪,当然觉得吃力了。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三章 人体的能量基础(4)
    所以要进补,首先要打通经络。打通经络有两种简单的方法:一,中速走;二,拍打胆经。
    我来解释一下:第一种方法,是公认的健康方法。每天中速走40分钟,对于气虚水平的人,坚持一两个月就会收到经络开始疏通的效果。吸收功能得到改善,气虚的症状逐渐缓解。
    一般大家以为是运动在直接增长人体的能量,其实运动是消耗人体的“气”。关键点是运动可以使心的功能得到加强,心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通畅,经络通畅之后,人体摄入的营养才能被运送到脏腑里,转化成我们急需的“气”。人体通过运动虽然损耗了一定的“气”,但是经络畅通后,促进营养物质化生为更多的“气”,两下相抵,人体还补充了一些“气”。也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人体得到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我们就会感到体能增强了。所以运动可间接增加人体能量。
    第二种方法,就是拍打胆经。我建议一周拍打2次。这种方法更为直接有效,也是中医独有的方法。胆经通畅,人体的吸收效果才好。胆经是一条很长的经络,如果您的太阳穴附近长有斑点,或者大腿外侧比较胖,脂肪堆积很多,就说明您的胆经不够通畅,您的吸收功能不会太好,体力也不算充沛。
    拍胆经的办法是用手掌沿着外侧裤线拍打大腿的外侧,自上而下,从大腿的“环跳穴”一直拍到脚踝。从上到下拍10下,再从上到下继续拍,两腿各拍200下。力度适中,以感觉触及到坚实的腿部肌肉为度。这是胆经通过的位置,上面有很多的穴位,读者朋友们不必记住这些复杂繁多的穴位,只要一路拍过去就可以,简单易行。
    因为是直接刺激经络,补“血”的效果更强,这种方法是耗“气”补“气”和“血”,逆向的实现了能量的补充,适合以血虚症状为主的人(气力不足的老年人不推荐这种方法),而且您在拍打的过程中,要注意营养补充。拍打胆经1个月,血虚的症状就会有所改善;3个月您会感觉体能上了一个台阶。在拍打胆经的过程中有一些现象,我要提前说明:
    1.比平时容易饿。这个非常正常,因为拍打胆经就是一种运动,而且经络疏通后消化吸收功能活跃,会比平时容易饿,这个时候想吃就吃,千万别又惦记着减肥,此刻吃进去的都是用来制造“气”“血”“精”的宝贵营养,饿着肚子就前功尽弃了,反而会由于能量入不敷出,导致体力下降。
    2.比平时爱上厕所,这个也是正常的。因为经络疏通后人体就有能力将身体里的废弃物排泄出来,充足的“气”会刺激肠道,将废弃物推出来,是体能增强的表现。拍打胆经时,一天上两到三次厕所是正常的。而且大便的质量也比不拍胆经时好,大便成形,比较粗,这在中医看来都是气血充足的表现。
    3.拍打时,有的部位会十分敏感,觉得酸痛,这是刺激到了穴位点上,继续拍就可以了,这说明确实有不通畅的地方。
    4.别贪多,有些人发现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果,于是盲目增加力度和次数,这样会导致短时间内“气”消耗过多,反而出现气虚的症状,保持每周两次比较合理。
    当然,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
    第一种适合所有人,不论男女老少,只要心脏能够承受就可以实施。而且这种方式可以打通全身的各条经络,可以稳步的、安全的、全面的改善体质。平时时间充裕、爱好运动的人都可以选择。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三章 人体的能量基础(5)
    第二种方法,针对性强,见效快。适合那些平时忙于工作,无暇锻炼,或是人到中年,感觉力不从心的人。但是它有一些不适宜人群:
    1.老年人和体质过分虚弱的人不要拍。因为拍打胆经很消耗气力,这些人气不足,无法承受,会出现心慌、乏力的反应,得不偿失。
    2.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人也不要拍。因为拍打胆经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对于这些人来讲,是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刺激胆经过度会有危险。
    3.女性月经期间不要拍打胆经。因为拍打胆经可以引起子宫兴奋,经血量会增加,原本就体质虚弱的人是承受不了的,可出现浑身发冷、无力、面色苍白、心慌、头晕目眩等症状。
    4.怀孕期间的妇女禁拍。
    5.未成年人最好不要拍打胆经,可以轻轻的摩擦大腿外侧,起到适度的疏通作用就可以了。
    6.空腹的时候不能拍。因为空腹状态,身体的能量已经不足了,拍打胆经又消耗气力,会出现心慌、乏力、出汗、头晕目眩等类似低血糖、低血压的症状。
    所以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切不可急躁冒进。选择中速走的人可以量力而为,先走10分钟,逐渐递增;选择拍打胆经的人可以先拍100下,观察自己的承受能力,适度增加次数和力度。
    在打通经络的基础上,可以配合一些食物和中草药,这时候才能补得进去。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因为安全有效。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只要是药物,就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没有医生的指导,普通人使用不当或是过量,一样会影响身体健康。
    用食物和中草药进补,需要先明确判断出自己属于哪种能量亏虚,如图所示:
    补充能量的原则是由深一层级往浅一层级补。气虚的人应该是补血又补气,血虚的人应该是补精又补血。如图所示:
    气虚的人比较普遍,在食物和中草药进补的时候,不但要补“气”,还要适量的补“血”。因为气虚的人,已经有一段时间是在用“血”作为替代能量了,“血”也有损耗,所以两者一同补。如果只补气,那么吃进去的补药就像是外加燃料,烧完了,能量也就消失了,对人体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一旦撤去进补的食物和药物,人也就像是断了燃料一般,还是回到原来的老样子,体力没有多少改善。因此强调要气血双补。
    方法:年轻朋友可以每周吃一些山药、小米、牛肉、鸡肉、鱼肉、蜂蜜作为补气的食品,用大枣和红糖适当补血。要细水长流,配合前面打通经络的方法,效果很好。中老年朋友可以适当增强进补的力度,适量服用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和黄芪补气,配合当归和阿胶补血,但切不可长期大量服用,一到两周就停止,视效果再决定是否继续进补,而且在药物进补的同时一定要配合打通经络,可以拍打胆经,也可以中速走,否则吃进去的补药只会扰乱现有的脏腑平衡,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血虚的人,主要是女性朋友以及操劳过度的职场人士。他们不但要补“血”,还要适量补“精”。如果只是单纯的补血,收效不是特别明显,而且还会有上火的现象。
    方法:每周吃一些大枣、红糖、龙眼、当归、阿胶补血,用山药、黑芝麻、羊肉、核桃、桑椹、枸杞子补精。配合打通经络的两种方法,三个月左右会有明显改善,可以观察到嘴唇和甲床的颜色都变得红润了。
    精亏的人要注意,“精”一部分是源于先天,损失之后,弥补起来比较难;另一部分是营养物质慢慢积累转化而来的,这就需要时间。因此,单纯的短时间的依靠食物或药物进补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慢性病人,平时很注意营养,也服用一段时间的中药,短期内还是不能摆脱“精”亏的症状。
    方法:首先要打通经络,补不进去关键是经络不通。“精”亏的人,经络肯定不通,而且这种不通畅的状况应该有很久了,营养物质早就进不去了,否则也不会发展到只能消耗“精”来供应能量的地步。这些人先下决心打通经络,配合吃一些山药、枸杞子、黑芝麻、核桃、百合、麦冬等比较安全有效的食品,根据自身情况,花上三个月到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把自己调整到血虚的能量水平上,那时候,进补的方法多了,参考血虚水平进补的方法继续调养,多吃一些大枣、红糖、龙眼、当归、阿胶补血,慢慢的体质会有所改善。
    体力下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锻炼进补当然也不能急于求成,贵在坚持,相信您健康状况的每一点改善,都将成为您继续努力进补的动力。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四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1)
    读大学的时候,总是期盼着赶快学习专业课,等到真开始接触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不得不感叹中医的深邃,尽管老师做了详细的解释,还是觉得中医像是高高神坛上的祭品,庄严而神圣。我们学到的第一个中医理论就是“阴阳理论”,这是经典中的经典,基础中的基础。当时教材里的书面解释是:“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事物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这个解释完全出乎意料,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一本医学教材!
    后来朋友聚会,天南海北的聊天,学经济的人为大家讲解金融形势,学法律的人为大家普及法律知识,大家好奇,问我在大学都研究什么?我说:“我研究宇宙中相互关联事物对立双方的属性。”在场的人都听愣了,差不多十秒钟鸦鹊无声,然后一同大笑起来,直说:“深了,深了!”
    中医理论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古人的科学水平有限,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人体现象,只能用一些虚拟的、象形的方法加以解释,目的是能够总结出一套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坚信不移的理论体系。但是今天的读者再去学习,不免感到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充满了玄机。加之一些学者,喜欢用哲学的语言反过来揣摩老祖宗的意思,把中医解释得更玄,人为的把这些理论变得更晦涩难懂了,只能令今天的人望而却步。其实,中医理论中一些出现频率极高的经典词汇,可以用现代人的语言解释清楚。中医理论源于对很多人体现象的解释,只要从现象入手,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运用现代语言,是可以为大家阐述明白的,没必要弄一些哲学词汇,云里雾里地转上几圈,把大家都说晕了。
    “阴阳”“五行”“上火”“寒热”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中医词汇,到底这些词汇代表着怎样一种生理状态,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帮助和启发,我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总结,尝试着为读者朋友们做一下解释。
    鉴于中医理论实在博大精深,我的破解工作可能无法尽善尽美,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一、阴阳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健康境界。
    “阴阳”一词,通行教材里面用哲学的高度来解释是“宇宙中相互关联事物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还有的书中概括这一概念为“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和阳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阴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寒与热,汉语里也从没有把“阳”单纯的解释为“热”,把“阴”单纯的解释为“寒”。换句话说,阴阳不是温度的代名词,阴和阳是有物质基础的,只是限于古时的科学水平无法解释清楚。随着生物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人体的了解已经进入微观领域,造出了许多新的名词,结合阴阳理论的表述,我的体会和理解是:
    “阴”泛指人体内的所有液体,包括血液、泪液、唾液、体液等各种组织液,即相当于人体这台机器的润滑剂,发挥着缓冲、润滑、保护、传递等作用;
    “阳”泛指人体的各种激素、蛋白和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它相当于人体这台机器的能量源,是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找到了阴和阳的物质依据之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问题。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自己是“冷血动物”,因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怕冷。
    这样的人为数不少,并且以女生居多。他们喜暖怕冷,不爱喝水,总感觉嘴里唾液很丰富,即便喝水,他们也经常选择喝热水,因为喝了冷饮,哪怕是冬天喝常温水,都会感到腹部一阵阵的寒意,浑身发冷。在饮食方面,这样的人也有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吃葱、姜、蒜等辛温的作料。平时不怎么爱吃水果,尤其像西瓜、香蕉、柿子、猕猴桃、鸭梨、莲藕、荸荠这些清凉的水果。因为吃过会引起肠胃不适,轻则腹胀、腹痛,重则腹泻,甚至还会引发肠胃型感冒。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四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2)
    一年四季,他们最有自信的是夏天,因为他们不怕热。夏天也是长裤长衫捂着,不喜欢吹空调,多热都能忍耐。
    到了冬天经常比别人多穿一件衣服,天气刚刚转凉,就马上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春捂秋冻”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他们就是一个字“捂”。
    平时洗手喜欢用热水,就连洗澡水也比别人高上几度。就这样手脚总是冰凉的,精神萎靡,脸色总是白惶惶的,大便偏稀,甚至不成形。心跳常常在每分钟72次以下。喜欢坐着、躺着、卧着,不喜欢运动。
    总之,整个人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节能程序下的运行状态。节能程序下,会降低系统性能。所以,对这些人来说,一切只是刚刚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力气再做一些要求更高的事情。
    上述都是能量源不足的表现,即中医所谓的阳虚。阳虚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质虚弱的人,他们的某些激素水平或者生物酶水平通常在正常值的下限,总给人一种动能不足的感觉。他们不缺少润滑剂,缺少的是能量。为一台缺少能量的机器过多添加润滑剂,也只能变成阻力。所以这些人总是觉得累,不仅仅是四肢无力,而是从心里觉得累,好像我们常说的“力不从心”吧。
    对于阳虚的人,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强健起来呢?
    既然机器里面缺燃料,我们就补充燃料。首先要明确燃料不足的原因,要对症补充。
    一般人体燃料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供应不足,二是无法吸收。
    供应不足主要是由于这些人偏食、挑食,减服不爱吃饭,导致脾比较虚。解决的方法是尽量多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尤其是谷物。因为这类食物能够提高脾胃的功能,另外平时适量吃一些山楂、鸡内金,喝一些大麦茶,它们可以刺激胃肠分泌消化液,提高人的食欲。
    无法吸收是由于经络不通畅。这些人一般食欲不错,甚至胃口好得惊人,可是经络不通,吸收不好,营养物质运不进去,都堆在皮下变成脂肪了,看上去挺结实的,其实没什么力气,喜欢静止不动,不是坐着就是躺着,稍微一运动就觉得累了。这些人不需要特别吃什么补品,他们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脾的功能,多运动,中速走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中速走可以增强心的功能,从而促进经络的畅通;中速走可以提高脾的功能,让营养物质能有效吸收,发挥作用,只有这样体质才会有明显的改善。经过一个月到三个月,不仅体质会增强,不再那么怕冷,开始觉得体内涌动着热流,四肢也觉得有力气了,脂肪层也会慢慢变薄,可谓一举多得。
    与上面的情形刚好相反,还有一些朋友,他们不怕冷,但是怕热。他们冬天穿得比其他人少,手脚心和胸口总是烫的,颧骨的部位总有一团红晕,好像有一种从骨头里源源不断蒸腾出来的热量。
    他们爱喝水,总是觉得嗓子干、口渴,喜欢冰凉的饮料,爱吃清凉的水果,饮食起居也比较贪凉。
    他们会有一些不适的症状。比如干咳,总是觉得嗓子眼里痒痒,但是痰少,另外眼睛干涩,唾液少,早上起来觉得口干舌燥,早餐喜欢有汤汤水水的食物。平时会有头晕耳鸣的症状,还会经常便秘。晚上睡不好觉,整夜做梦,等到天亮了,又觉得浑身困倦乏力。这些人比较容易激动,爱哭、爱发脾气,心跳常常在每分钟80次以上。
    这些现象都表明体内的润滑剂少了,也就是中医所谓的阴虚。他们的各种组织液、体液、唾液乃至血液总量都可能相对偏低。由于润滑剂少了,人体自然有一种干涩、焦灼、燥热的感觉。这些人不缺少能量,他们目前的状况就像锅里没有了水,下面的柴火还在不停的燃烧,等于是在干烧,所以人会有许多不舒服的表现,而且这些不适症状远比阳虚的人多。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四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3)
    我们知道,表面上看缺少润滑剂的机器,功率变大,特别有干劲,可时间长了,零件肯定磨损严重,会影响机器的使用寿命。所以阴虚实际上比阳虚更需要重视。
    对于阴虚的人,任务是补充体液。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多吃补充体液的食物
    经常吃山药、百合、麦冬、牛奶、荸荠、黑芝麻、猪蹄汤、鲫鱼汤、鸭汤(这些汤尽量少放盐),可以起到补充体液的效果。如果您想起效更为迅速,可以适量服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尽量少吃或者不吃燥热辛辣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孜然,以及羊肉、鸡肉、咖啡等,并且少吃盐。
    有人认为喝水能补充身体里所需要的液体。但那是对于阴阳平衡的人来说的。阴虚时由于肾的气化功能偏亢奋,导致补充进来的液体很快变成尿液,继而排出体外,并不会在体内过多的停留,当然也很难进入组织细胞当中。所以阴虚的人尽管大杯大杯喝水,但是无法真正缓解体内干燥的状态。
    2.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早睡早起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夜晚的睡眠有助于人体制造血液,而熬夜不睡觉会更多的消耗人体的气血。对于阴虚的人来说,早睡觉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补充体液的时间。
    研究阴阳理论非常有现实意义。对于处在“亚健康”阶段的人,可根据自身的症状表现,判断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虚证,按照上述的方法调整饮食和起居,使阴阳恢复平衡,治病于无形阶段,使您及早摆脱“亚健康”的困扰。
    二、寒热
    “寒热”也是中医经常提及的一个词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熏陶的人,大多似懂非懂的理解“寒”或“热”所代表的意思。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说。一般人们会将“寒”理解为自己感觉身体在发冷,喜欢多盖被子,多穿衣服,但是仍然不能缓解这种冷的感觉,好像这种冷是由体内源源不断透出来的。这就是说你受寒了,或者说着凉了。
    同样人们会将“热”理解为感觉身体在发热,想喝冷水,烦躁不安,流黄鼻涕,小便少而且颜色比较黄,大便干燥并且结成了球,这就是说你受热了。
    在中医理论中,这种受寒或者受热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对人体产生了影响,我们称之为外感疾病,它完全是基于人体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自觉温度感受来定义的。
    这种外界作用于人体的寒或热比较好理解,相对比较难以理解的是中医同样把人体器官功能出现异常也用“寒”与“热”定义。
    中医大夫在诊断一些疾病的时候,经常会告诉病人“你有胃热”,又或者说“你胃寒”。这时候人们就比较费解。
    中医理论对许多疾病都有独到的见解,都能够说出原因,找到疾病产生的根源,并通过很多草药加以治疗,但关键在于中医是非常依赖大夫个人主观能力的一门学问。如果真的切到疾病的根源,药到病除;如果没有找准疾病的根源,不会达到治疗效果。
    那么,中医把内脏器官的功能异常定义为“寒”或者“热”是基于什么生理现象呢?
    人体长期劳累,或者存在不良情绪,例如生气、恼怒、忧愁、思虑、悲伤、恐惧等,以及饮食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到内脏器官的功能,使气机失调,脏腑功能失常。这种损伤是一种暗耗,它虽然没有外感疾病来得气势汹汹,但他所造成的伤害要远大于外感疾病给人体造成的影响。我们称这种损伤为内伤疾病,它们是由内而发的疾病。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四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4)
    如果由于内伤病的原因,导致机体呈现各种代谢都比较旺盛的状态,比如引起人体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呼吸频率提高,嘴唇、牙龈、脸部皮肤比正常情况下偏红,人的声音高亢,情绪激昂,食欲增加,爱喝水,消耗的能量比以前增多,排泄速度也加快等,中医将它定义为“热”。
    我们常说的心火、肝火、胃火等都是由于机体内在原因造成的某种代谢比较旺盛,属于热的范畴。此外,如果小肠或大肠有热,直接影响到大便的质量,大便可能比较黏腻,排便不爽,也可能会干燥成球,导致便秘。
    长期存在“热”象,用西医的诊断方法,可能会检测到某些组织部位存在轻微的慢性炎症。例如长期肝胆有热的人,可能到医院做腹部B超检查时,会发现有轻微的慢性胆囊炎存在。这时患者也许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感觉。
    在了解到什么是“热”之后,大家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就是“热”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刚刚共同探讨了阴阳理论的实际意义,用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热”是如何产生的。“热”是由于机体的某些代谢功能比较旺盛,所以产生“热”的原因就是阳盛。这是阴阳平衡被打破之后的反应。
    阳盛的意思是“阳”比较旺盛,阳的作用力远远超过了“阴”,导致阴阳失衡。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体的各种激素、蛋白和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比较活跃,它们使人体呈现出能量过剩的状态。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实热”。意思就是说,实实在在的能量过剩。一般青少年多出现实热。民间有句俗语叫“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就是折射出青少年各种代谢比较旺盛。
    阳盛的另一种原因是阴虚,意思是阴不足,导致“阳”相对旺盛。注意!是相对旺盛。并不是因为这些人体内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真的特别活跃,能量真的特别过剩,而是因为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液、血液、唾液等润滑剂少了,阴虚反衬出阳亢。这是阴阳平衡被打破的表现,表面上看这些人干劲十足,活力无限,其实是一种“假象”。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虚热”,顾名思义,就是虚假的能量过剩。普通人是很难分辨出自己属于“实热”还是“虚热”。尤其是“虚热”的人,或者说是阴虚火旺的人,自我感觉会很良好,有使不完的力量,工作热情特别高,每天风风火火,不知疲倦,睡眠也特别少。其实这是表面的假象。
    比如最常见的糖尿病,中医把这种病称为“消渴症”,是根据这种病症的表现命名的,因为病人特别爱喝水,爱出汗,饭量大,但是体重减轻,在中医看来就是一副阴虚火旺之象。还有高血压、高血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无不呈现阴虚的症状。虽然阳虚的人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其实他们没有什么大毛病。反倒是阴虚的人,浑然不知自己的能量是虚还是实,自我感觉总是特别良好,哪里会把自己当“虚弱”的人对待。可是恰恰生病,尤其是患大病的,就是这些平时一贯“身体极好”,甚至连感冒都不得的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慢性病,甚至是更为严重的疾病,很多人都怨天尤人,总是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无法预知。但是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只不过是你暂时不清楚如何去观察和判断,明明身体已经在频发信号,可你根本就看不懂,听不懂。
    可以这样总结:“热”就是加速、亢奋的意思,它为机体的正常运行制造不必要的混乱,属于多余的、添麻烦和捣乱的能量。这股能量就像学校里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精力过盛的淘气孩子,从来不遵守课堂纪律,总要为班级找麻烦。如果不及时教育,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班级风气都可能是浮躁、混乱、肆意妄为,甚至乌烟瘴气。中医在治疗“热”的时候,遵循的大原则就是抑制这种亢奋,用偏寒凉的药物去削弱这些过盛的能量,或者把这种过盛的能量引导到身体其他相对缺少能量的部位,以期达到平衡和谐的目的。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四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5)
    如果由于内伤病的原因导致机体呈现各种代谢都比较缓慢的状态,比如引起人体心跳变缓,血液循环趋缓,呼吸频率降低,嘴唇、牙龈变得淡白,甚至颜色发暗,脸部皮肤比正常情况下偏于青白色或青黄色,人的精神比较萎靡,嗜睡,食欲不佳,不爱喝水,不爱说话,喜欢独处静卧,消耗的能量减少等,中医定义它为“寒”。
    寒主要表现是人的各种代谢缓慢、衰弱,几乎快停滞了。比如胃功能异常,不消化食物,食物吃进肚子里就好像停在胃里了,不往下运行,早上喝了一杯牛奶,到中午打嗝还能闻到奶的味道,人被撑得很饱,肚子觉得很胀。这就是一种停滞的状态。
    又比如心脏不太好的人,气血运行不畅,有瘀阻的部位。古人不知道“血栓”一词,他们只能从外面观察到这些人的舌头和嘴唇呈现青紫色。而在自然界里青紫色往往是寒冷季节里的颜色,是冷色,所以古人也顺理成章的将停滞、瘀滞、凝滞等活力减弱的状态用“寒”这个词来概括。
    寒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也是由阴阳失衡衍生出来的问题,是阴盛的结果。
    阴盛是指人体阴过于强大,也就是说各种体液含量确实比较多,这就是“实寒”。实寒的人代谢缓慢,各种体液就像停在了身体里不向下运行。所以他们痰多,伴随着呼吸能听到痰鸣,当然还有咳喘。腹部也是水液停滞的主要部位。唾液多,小便多。这是由于润滑剂过多,太多的润滑剂反倒成了人体的阻力。正常情况下的动能无法推动这些润滑剂有效的循环。
    阴盛的另一原因是阳虚。这种情况是阴没有太大变化,但是阳相对不足,反映出阴相对亢盛的假象,也就是说罪魁祸首是阳虚。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虚寒”。既然虚寒是由阳虚主导的,说明是人体内的激素、生物酶等物质偏少了,人体的代谢当然会趋缓了,出现能量不足的一系列后果。从外部观察,虚寒的人表现出来的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表情淡漠、无精打采、懒得说话、安静独处,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上去“比较蔫”。这样的人由于能量不足,不喜欢运动,所以他们的水液也不能正常的循环,会出现唾液增多,小便增多,大便不成形。由于水液不容易运行,所以组织细胞内水分相对比较多,因此人看上去还可能会微微有些发胖。这时不用着急,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动,不喜欢运动也要强迫自己活动,每天进步一点点,等体内的能量被带动起来了,不仅水液循环正常了,人也会变得精力充沛起来。
    当然中医的调理方法也不仅仅限于运动。既然“寒”是缓慢、凝固的意思,可以说它为机体的正常运行制造障碍,中医在治疗“寒”的时候经常运用一些偏热的药物,这些药物使瘀滞散开或者化开,刺激那些运行缓慢的部位,使之兴奋起来。
    三、上火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最近又上火了”。“上火”是汉语里独特的词汇,它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上火?
    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意思是说,“气”太多了,太足了,用不完了,人就出现上火的症状。
    上火一般出现在这些人中:
    1.心里有着急、烦恼、忧愁事情的人,比如准备期末考试的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白领。这种人三焦不通畅,导致“气”郁结在上焦和中焦,不能正常向下运行,“气”相对太多,所以变成“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火旺和肝火旺。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四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6)
    2.最近大鱼大肉吃多了的人。这种人原本气比较充足,总是吃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食物,等于是在人为的还往里面补充能量,导致“气”真的过剩了,过剩的“气”变成“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胃火太大。
    心火和肝火比较旺的时候,要调整心态。要知道着急、烦恼、忧愁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要心态平和,人体会自动将这些“气”顺着三焦疏导下去,上火的症状会消失,脏腑之间的平衡得以恢复。如果不调整心态,气机无法畅通,总是拥堵在上焦和中焦部位,同时身体还会不断的产生心火和肝火,这对于人来说也是一种无谓的消耗,是一种能源的浪费。换句话说,是对身体的伤害。所以心火旺和肝火旺时,调整心态比什么药都管用。我有一位朋友,因为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他感到十分烦躁,处在焦虑和抑郁之中,基本上天天上火,吃各种祛火药,可是这“火”就像是跟他打游击一样,这几天是嗓子疼,吃了药之后,嗓子不疼了,换成牙疼,于是又找出一堆药治牙疼,好不容易牙不疼了,牙龈又开始出血。总之就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他向我诉说自己的遭遇,我知道问题的症结是他那糟糕的情绪,所以建议他把自己的烦心事写出来。他说都是一些特别琐碎的事情。我说不要紧,哪怕是流水帐也全都写出来,可以加入自己的评论,抒发自己的观点。两周之后,他说感觉好多了,每天对着电脑不停的敲,把萦绕在心头的问题都写出来了,心一下子静下来,而且感觉后脖颈在冒凉气,已经伴随自己多年的牙龈出血也消失了。这说明调整心态,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令气机顺畅运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当然,生活在如今竞争的社会里,谁都会遇到一些着急上火的事情,除了尽力调整心态,还可以用茶叶、莲子心泡水饮用,降火的效果也很不错。
    胃火太旺的人,最好吃一些清淡食品,并且要多做运动,消耗掉过剩的“气”。另外还可以服用冰糖山楂、大麦茶以促进消化吸收。
    有些小孩也有胃火,这和营养过剩有着很大的关系。小孩本身脾胃功能弱,消化高蛋白质的食物比较费力,再加上小孩普遍不喜欢喝水,而水恰恰是分解这些蛋白质的重要媒介,所以容易上火。
    为了预防孩子上火,要让他们多喝水,多吃水果。吃过了大鱼大肉一定带着他们多运动。最好不要总是让孩子吃牛黄解毒片、牛黄清心丸等寒凉的药物,虽然可以起到去火的效果,但是力度过猛,而且经常大量服用这些药物会对孩子的脾胃造成伤害。我们说过,脾是后天之本,损伤了脾胃,影响了消化吸收功能,会对孩子以后的生长发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不少小孩跟同龄的孩子相比,长不高,长不壮,没力气,可能和营养过剩,总是上火,用寒凉的药物泻火,影响了脾胃功能有关系。
    四、五行
    在介绍人体结构的时候,为了强调五脏之间的制衡关系,我们已经初步介绍了五行理论。其实中医对于五行理论的研究还不止这些,应该说五行理论是中医通过长期观察研究,不断积累总结,将人与自然的各种相似特点进行的“超”高度的概括。这种概括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能力。把一些看似不相干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结构联系在一起,需要相当的智慧和勇气。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四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7)
    五行一词,乍一听觉得挺神秘的,实际上它是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分成了五类,然后又研究它们的对应关系,找出每一类的共同特点。然后借助这一理论解释生命现象,治疗疾病。
    我们的祖先太善于观察和总结了,他们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的联系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在摸索其中的规律,希望找到揭示这些联系的钥匙。
    我们先来看一看自然界。
    食物的种类繁多,但归结起来基本就五种味道,它们是酸、苦、甘、辛、咸。
    大自然是色彩斑斓的,古人将其高度概括为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
    自然界的气候是变化多样的,古人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五种气候类型,即风、暑、湿、燥、寒。
    一年有四季,古人在四季的基础上,又总结出长夏这么一个季节,也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间的季节称为长夏,这是一个孕育的季节,是植物由花结成果的季节。所以古人将季节分为五种,即春、夏、长夏、秋、冬。
    下面是我们熟知的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相对应的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还有我们的五官,即目、舌、口、鼻、耳。
    我们知道,组成人体的部件不止脏腑器官,还有其他组织,古人就把这些组织也规成了五类,它们是筋、脉、肉、皮、骨。
    以上是有形的物质,人这种高级动物还有情绪变化,古人把这些情绪归结为五类,即怒、喜、思、悲、恐。
    人发出各种声音,古人把这些声音规为五类,叫五声,即呼、笑、歌、哭、呻。
    人体分泌各种体液,古人总结出五种,叫做五液,即泪、汗、涎、涕、唾。
    相信看到这些规类大家就已经开始佩服古人善于总结的精神了,我们觉得顺理成章的事情,古人都耐心细致的加以总结和归类。
    我们伟大的祖先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又做了一个堪称伟大的组合(见下表),以此来揭示人与自然界的规律。
    总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五液
    酸 青 风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泪
    苦 赤 暑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汗
    甘 黄 湿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涎
    辛 白 燥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涕
    咸 黑 寒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唾
    我们可以对照查询一些生理现象,然后在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行: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五液
    酸 青 风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泪
    这个表关于人体部分的第一列是五脏,五脏之中第一行是肝,也就是说肝这一行揭示的内容与肝有着密切联系,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养肝。
    具体解释一下,我们先往右看,分别出现的是胆、目、筋、怒、呼、泪。胆和眼睛与肝有关系,胆和眼部的疾病都可以追溯到肝的问题,尤其是肝的疏泄功能。这种疏泄功能出了问题,就会引起胆汁分泌减少,胆汁变得浓稠,胆囊壁增厚,胆管狭窄等,而且胆结石和胆囊炎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肝疏泄功能不畅,同样会引起眼部不适,比如眼睛干涩、发痒,甚至发炎,眼泪减少,变得浓稠,看东西昏花等。民间有俗语说的是“着急上火烂眼皮”。是指情绪烦燥、焦虑不安的人易出现眼皮干痒甚至起皮的症状。这是肝失疏泻,肝火上延于目的写照。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四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8)
    “筋”同样受到肝的管理。筋负责人体各个关节屈伸,如果我们抓东西抓不牢、握不住,缺乏力量,原因可能是肝中所储藏的血不够,导致筋得不到濡养。
    当肝的功能不畅时,人体会有情绪上的外在表现,那就是发怒。通过适度的怒,可以使被压抑的气机得以舒畅。人体有自我调理的能力,在宣泄的时候,人体会发出“呼”的声音,例如呼喊就是一种释放,可以起到舒肝理气的效果。如果是大怒,甚至是暴怒,那可就会影响肝的正常功能了。所以说小怒使气血条畅,暴怒使气机横逆,会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
    眼泪出现问题,还是要联系到肝的功能。眼泪变多变少,或者变得浓稠浑浊,都与肝血不足、肝气不畅有直接的关系。现在很多年轻朋友都依赖眼药水,我见到过一个年轻人的桌上摆着好几瓶眼药水,有消炎用的,有清凉明目用的,还有人造泪液,因为她的眼睛总是出现不适。其实解决眼泪的问题,要从调理肝的功能入手,肝气通畅,肝火消了,眼泪问题会迎刃而解。
    这是右面部分的分析,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左边。左边的内容好像和人体没有关系,都是一些自然现象,但是研究左边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体,避免一些因肝而起的毛病。
    左半行依次是酸、青、风、春。
    酸味可以调节肝的功能。最简单的例子,转氨酶升高的病人,不仅食欲不好,而且闻到肉味、香油的味道都会觉得恶心,但是当他们闻到醋的味道时,会感觉香,甚至想大口大口喝醋。为什么肝病患者觉得酸的食物诱人呢?那是因为酸可以柔肝,可以调理肝的功能。所以中医总结出“酸入肝经”,可以助消化、解油腻,促进肝的代谢。我们平时可以吃一些酸味的食物来养肝,例如山楂、西红柿、橘子、柠檬等。
    青色。中医认为,绿色的食物是入肝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绿豆可以解毒,古人就是用大量的绿豆煮水,来解救误食有毒物质的病人。现代医学也同样认为,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是解毒的器官,所以绿豆可以帮助肝起到解毒的作用。不仅是绿豆,绿色的蔬菜也是入肝经的,可以起到清肝热、降肝火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平时爱发脾气,总有“无名火”的人,多吃各种绿色蔬菜,例如菠菜、芹菜、荠菜、油菜等,可以调节肝胆功能。
    风。古人谈到“风”,是认为风邪由肝而生。由于肝的功能异常,导致肝风内动,人会出现眩晕、四肢麻木、抽搐、口眼斜、半身不遂等。古人把这种病理现象形象的称为风邪,因而有“诸风皆属于肝”之说。中医大夫在治疗高血压等眩晕病,以及肢体麻木、抽搐的病人,通常会去调理肝的功能。
    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养肝的季节。中医认为,肝负责气机的生发,它的作用就像春天一样,所以春天会赋予肝更多的能量。人在春天最容易肝火旺盛,烦躁,容易咽喉肿痛、牙痛。有乳腺增生的女性,春天的时候,她们的不适感觉会更为明显。大自然好像事先就知道春天需要养肝,我们前面提到的酸性食物、绿色食物,大多是春天成熟的,我们可以食用春天成熟的应季食物来养肝。
    第二行: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五液
    苦 赤 暑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汗
《补气血》第二部分 第四章 破解中医理论的玄机(9)
    第二行的中间标明的是心。第二行揭示的内容与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揭示的规律也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养心。
    我们依然先从中间往右看,分别出现的是小肠、舌、脉、喜、笑、汗。小肠和心有密切联系,如果饮食中的热量过高,会影响负责消化的脏器,小肠生热,热上移到心,人会有心烦、舌头颜色发红、口舌生疮、舌尖发红的表现。当人心火比较旺的时候,也会下移影响小肠,出现尿少、尿痛、尿热,并且尿的颜色加深等现象。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也就是说,舌头的一些异常变化是心的功能发生变化的反应。比如一些心脑血管病人,他们会有口齿不清的问题,主要是舌头的灵活性不及以往了,这是心的功能受到影响之后的表现。
    心主血脉,血脉的畅通与否和心休戚相关。心的功能变弱了,无力推动血的运行,脉络势必会瘀堵;心的功能正常,血液在体内正常的循环,脉络畅通,人体各脏腑功能也可以有效的发挥。
    喜和笑是心所对应的情志。如果一个人整天嘻笑不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言自语,就是心神散了的表现。现代医学认为,这种人有精神方面的疾患。中医认为,心是控制人的思维的,一旦心神散了,思维能力也会出现障碍。像电影《末代皇帝》中,描写皇后婉蓉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出现的异常表现,就属于心的问题。
    最近看新闻,说南方有位小伙子在闹市街头摆摊,并且不停的大笑,引来路人驻足观瞧。记者上前打听,才知道这位小伙子是想通过自己的笑声感染和带动大家以愉快的心情面对生活。他的初衷很好,但是不停大笑会耗伤心气。镜头里这个小伙子颧骨部位发红,在中医看来是心的功能减弱的一个表现。所以说快乐不是留于形式上的大笑,是内心的一种感觉,当人调整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时,既没有阴虚造成的上火、心烦等问题,也没有阳虚造成的萎靡、冷漠等乏力的感觉,内心自然是充满了轻松和舒适,这种感觉是由内而外的,不是特意表演出来的。如果勉强的放声大笑,只能打乱脏腑的平衡,伤害心的功能。
    最后我们说一说汗。中医认为,汗是属于心的液体,也就是说大汗淋漓是心气不足,固摄不住汗液的表现。所以中医提倡适度锻炼,以后背微微出汗为最佳境界,不提倡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人体大量出汗会伤阴,人为打破了原有的阴阳平衡,对身体来说是不利的。
    下面我们往左半行看,分别对应出现的是苦、赤、暑、夏。
    中医认为,苦味入心经,可以增强心的功能。比如咖啡,味道苦中带涩,饮用咖啡可以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使人恢复活力,精神百倍。中国人特别喜欢的茶叶,同样也有淡淡的苦味,是中国人缓解疲劳、提神醒脑的佳品。
    赤,也就是红色。中医认为,红颜色是心的颜色,吃红颜色的食物可以保养心。例如西红柿、山楂、红小豆、胡萝卜等,都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这些维生素可以起到营养心肌、抗氧化的作用。
    中医认为,暑热的夏天最容易耗伤心气,所以这个季节是心的功能比较弱的时候,一般夏季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所以古人在夏季特别注意保养心,少做剧烈的运动,午饭之后小睡30分钟,每天午后按揉劳宫穴2分钟,经常喝茶水,可以缓解心的疲劳。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为劳宫穴(即手心)。
    第三行: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五液
    甘 黄 湿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涎
    这一行居中的是脾。这一行揭示的内容与脾有着密切联系,它揭示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养脾。
    往右看依次是胃、口、肉、思、歌、涎。脾与胃的战友关系是相当明确的,只要脾湿健运、消化功能减弱了,首先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人会出现不思饮食,没有食欲,没有饥饿感,吃饭不香,味如嚼蜡,而且吃一点就觉得特别饱。严重的还会有腹胀、腹痛等消化道反应。所以有脾胃病的人多数是比较消瘦的,因为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