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浓缩汁哪个牌子好:一个人的三十年(下)【特别收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4:49

一个人的三十年(下)

http://www.gyxww.net 时间:2011-08-08 09:16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徐兴亚与《西海固史》


  ◎火会亮 


  2002年5月,《西海固史》终于出版发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国家图书馆也颁发了荣誉证书。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经由五位专家推荐,该书还参加了“首届中华文化优秀著作奖”的评选活动,虽未获奖,却得到了这些重量级专家的一致赞赏与肯定。 


  这五位专家分别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委员,《清史》编委会第一副主任,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马大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曾景忠、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少将,研究员兰书臣、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吕建福、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澍。 


  五位专家的评语大意如下:马大正:《西海固史》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他认为,该书的严谨之处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其学术性。西海固地区的历史特性使其在西北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研究能立足宏观、着力微观、立论公允、言之有据,行文清晰、富有启迪,完成了一部学术性区域史的预期目标,也是同一研究领域的首部,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二是其创新性。本书采用通史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并配以图例。在体裁体例上具有创新,在实际上也使本书融学术性与可读性为一体;三是其实践性。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研究、总结以西海固为典型代表的西部贫困地区在历史、人文、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根源和原因,是时代的需要,本书可视为是西部大开发中文化开发建设在历史学方面的一项积极的实践。 


  曾景忠:《西海固史》是中国地域史研究的一项出色成果。他认为,《西海固史》首次专门对自远古至近代固原地区的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将固原地区的历史发展置于整个秦陇地区和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加以研讨,故而从地域史研究的角度看,此书不仅对西海固地区的通史研究具有开创性,而且对完整的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的历史研究作了深入补充、开拓和丰富。此书亦为全面的中国通史增添了细部的墨彩,应视为中国地域史研究中的优秀学术成果。他还指出,书前文论首提“宁夏南部史、北部史”的概念,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不妨可以展开争鸣。 


  兰书臣:《西海固史》是一部积累年之功的学术力作。文中称:作者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掌握比较全面系统,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言之有据、持之有故、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重点突出、注意配图、文字精通、生动优美、可读性强。特别是作者作为一名民间史学工作者,用心致力于地方史研究,治学严谨,实属不易。 


  吕建福:《西海固史》是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他评价道:《西海固史》作为一部地方通史性著作,从“宁夏南部史”角度出发,把西海固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来观照,有其独到之处,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填补了宁夏省区通史的不足和西海固地区史的空白,而且开创了西部省区地域通史研究的先例。 


  同时指出不足:征引史料多不标出处,书中均用“固原”之名,唯独书名另标“西海固”。又微观研究有余,宏观把握稍逊,地域史演变规律的探讨和本地域特点的理论概括以及与邻近区域关系的研究也显薄弱,有些具体问题明代如“土达”的族属以及满四起义的性质的认识等还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无伤大雅。它仍不失为中国地方史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田澍:《西海固史》是国内区域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他认为,作为系统研究西海固史第一人,解决了面临的两大难题:材料和体例。就材料而言,区域史特别是西北区域史的资料零乱,残缺不全;正史中的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体、典志体等皆难以移植到区域史的写作中来。面对这两类难题,徐兴亚融古今史书编写之体例,根据西海固地区的历史内容,因时而变,详细叙述了自传说时期至1949年之间西海固的历史变迁,内容涉及历史地理、人物、事件、军事、文化、经济、教育、社会状况、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标题独具匠心,具有现代气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首次提出“宁夏南部史”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把宁夏史笼统视为西夏史的偏见,为研究宁夏史乃至西北史提供了新的视野,并填补了有关研究的空白。 


  专家的评价,既是对《西海固史》的评价,更是对宁夏南部历史地位的评价。 


  责任编辑李树军接到印成的《西海固史》后来信写到:“书出版后,我很满意,也很放心,原来我担心正文插图与正文混乱,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一个人能写这么严肃的史学著作,留存后世,则此生无憾矣。祝福你取得的成就。”专家之外,徐兴亚更看重的还是普通读者对《西海固史》的态度。自从儿子帮助他在宁夏新闻网开了博客之后,人们对《西海固史》的持续关注就没有停止过。 


  有读者曾在他的博客中留言:此书出版后,为家乡人民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诗人屈文焜在博客中留言说:西海固因《西海固史》而更厚重。 


  旅美学者张佐堂在博客留言:兴亚老师是我的文学前辈,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我姨夫冯维魁先生提起您、袁希俊先生和王金根先生。后来我先后有幸认识了三位。再后来读到您的《西海固史》时,心中充满了尊敬与感激。我虽然“流”学番邦,但对自己的故乡有着非常浓厚的情感。兴亚老师为故乡立传是功德之举。我确信,等拜金浮尘过后,真金子总会放光的。


  还有一位固原本地的老知识分子、老干部,在其内部出版的诗话著作《固原春秋》前言中写道:“原州区徐兴亚同志在2002年出版了他的历史著作《西海固史》,他以顽强的毅力,十年积史成书,编纂出西海固第一部好史书,内容全面翔实,体例新颖,图文并茂,章节醒目,大胆创新,实物佐证多,符合人民主宰历史,符合历史唯物观,很值得庆幸。”并作诗《喜贺徐兴亚同志·<西海固史>首发问世》二首:


  (一)
  读罢“南史”喜欲狂,
  中原文化闪金光。
  “河有波澜史有笔”,
  人间正道话沧桑。


  (二)
  清贫乐道十余年,
  洋洋史书四十万。
  盛世弘扬古文化,
  一部春秋千古传。


  注:“河有波澜史有笔,世间多少未成书”(古人赞太史公语)。“南史”:宁南一部史书。


  当然这期中也有媒体的功劳。在采访中,徐先生开玩笑地说,有意思的是,隔几年总有人会把我和《西海固史》揪出来"翻炒"一下,您是第四位了。


  我上网查了一下,较全面的报道有:1997年《宁夏广播电视报》以一个整版而作的长篇通讯《徐兴亚:穷尽十年写就<西海固史>》;2009年《固原日报》记者刘国龙、王玺所写的题为《一个民间史学者10年著一书鲜为人知的故事》的报道。据说2010年《宁夏日报》一位记者还采访了他,但因文章写成后他没有通过,故算是一篇未经面世的新闻作品了。


  还有一些事同样激励着仍在写作中的徐兴亚,那就是远在外地的西海固籍读者,经常或写信,或托人求购《西海固史》。这样的故事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上演一次。如在上月,一个远在广州工作的宁北人,求购《西海固史》,并让他在固原的亲戚登门购买,让顺车捎到广州,说邮寄就弄坏了。这是一个十分爱书的人。每念及此,徐兴亚总是十分感慨。他说:《西海固史》出版后,我常怀忐忑之心,担心读者会很快忘记它。我用十年时间边写作边求证,但看到这些,我就踏实了,这说明它还活着,活在读者心中。仅此一点,我也就非常知足了。


  2011年5月30日,我和徐兴亚先生坐在他家的书房里。书房在临街的一栋小二层楼上。透过书房的窗玻璃,那段残存的固原古城内墙就像一座小小山包一样横亘在我们眼前。窗外花香隐隐,不时有杏子黄熟的味道自邻家的院子飘来,这使得我们的谈话很有些特别的感觉。

 
  那么艰难十年的跋涉,能够支撑你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主要应该是宁夏南部历史的魅力,她像一块神奇的磁铁,吸引着你。我的一位外地来固原任教的中学理科教师(后来是大学教授),读了《西海固史》后说,我觉得在固原生活工作了四十余年,值!


  你觉得自己成功的原因?


  认真。还是毛主席那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就可以不懂变懂,不知道就可以知道,知道的少就可以知道的多,肤浅就可以深刻,疑问就可以解开。


  为什么书名叫《西海固史》?是之前想好的吗?


  最早定名叫《宁夏南史》,因责任编辑考虑到有歧义,后来就改用现在的这个名字了。取巧,“西海固”吸引眼球。其实《西海固史》的名字挺好,一是它名气大,全国都知道;二是因为 自己的底气不足,它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宽容度。


  宁夏有南史,必然有北史,这样的划分妥当吗?


  我在撰写固原地区历史的过程中,感到宁夏南部的历史与宁夏北部的历史差异性非常大,历史走向有着不同的轨迹,自然地理状况的截然不同是最基本的原因。因此,提出了宁夏南史的概念,自然就相应产生了宁夏北史的概念。个人认为,把这两条线索分别理清楚了,宁夏的整个历史才有可能搞清。至今,在宁夏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关注。


  你搞了这么一部地方史,对历史有什么认识?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国数千年一直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重中央轻地方似乎是一个传统。在历史研究中,亦是如此。我想,如果把全国各个地方或区域的历史搞一搞,力所能及地搞清楚,再写中国历史,我相信中国的历史将是一种全新的面貌,一些搞不清楚的问题或许就会找到答案。我们对中国历史将会有新的认识,而惠及当代中国。


  从你的经历可以解读当今社会的一种倾向,即唯文凭论,对此你有何思考?


  没有文凭,也可以干事儿,当然困难会大一些,阻力会大一些,但只要学习、勤奋、坚持,就会有所成,这或许可称为“启功现象”。启功先生曾有一篇三字短文,我非常喜欢:“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虽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在启功仙逝之际,除了缅怀他的道德文章,不妨也思考一下,如何给私学一席之地,给私相授受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留下一条进入科教文卫等专业领域的通道。


  《西海固史》之后,你还有什么打算?


  正在着手写一部关于宁夏南部历史地理的书,年底可以杀青。


  徐兴亚最后说,一部史籍慰平生,《西海固史》会是我偶然来到人世,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丝痕迹。西海固历史资源得天独厚,撰写《西海史》的机遇只会降临到几个人的头上,而我有幸成为第一个,我是庆幸的,用唯心论者的话说,可能要感谢上天的安排了……


  (写于2011年6—7月)

 

  【稿  源】固原日报
  【责任编辑】何晓晴
  【实习编辑】安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