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泥贴墙砖施工工艺:曾梵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21:39

中國,1964年生

1964年生於湖北武漢,1991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居北京,職業畫家。舉辦的重要展覽包括,1990年湖北美術院美術館「曾梵志作品展」1992年廣州「九十年代中國美術(油畫)雙年展」,1993年香港藝術中心「後89'中國新藝術展」,1995年德國漢堡國際前衛文化中心「從國家意識形態出走-中國新藝術」,西班牙巴賽隆納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香港漢雅軒畫廊「曾梵志:假面」,2000年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未來」,2001年上海香格納畫廊「面具之後」,2002年法國皮爾.卡登中心「巴黎-北京」,廣東美術館「首屆廣州三年展」,2003年上海美術館「我、我們」等。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面具系列2001
油彩 畫布
150 x 104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1 Zeng Fanzhi預估價:
TWD 30,000,000 - 48,000,000
USD 956,900 - 1,531,100
HKD 7,317,000 - 11,707,000
成交價:
TWD 52,960,000
USD 1,756,551
HKD 13,649,485

賞析:

自 1994 年的「面具系列」作品開始,曾梵志打破了中國當代繪畫的模式、拓展了疆域、將自我情感與反思觀察導入傳統現實主義表現的藝術形式。其他同期藝術家的創作受到美國普普藝術的影響(這也是社會與政治對現今中國社會的評論),曾梵志的創作卻以自我與反思為中心,藉此打破中國傳統。曾梵志的創作方式由於「面具系列」而享譽全球,同時也為中國的觀眾呈現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

當代中國藝術家接受中國各所藝術學院的現實主義傳統訓練,畢業時,人人都擅長現實主義繪畫。因此年輕藝術家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找到自己的聲音,並透過自己的藝術成功發聲。由於中國社會在 1990 年代急速邁向現代化與開放,因此年輕藝術家比較容易採用愈來愈被大眾接受的當代風格,包括「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這些風格相當受到西方觀眾的喜愛,因此可確保作品有一定的市場。曾梵志是靈魂與理智的探險家,絕不會滿足此種俗套的創作與社會評論,而是不斷向內探索,呈現自己的感情。

「面具系列」是當代中國繪畫的指標,引起海內外觀眾的共鳴。曾梵志於 1994 年從故鄉河北武漢移居北京後,隨即展開此系列的創作。離開故鄉移居北京遭遇的困難甚至造成些許創傷,因為他離開了故鄉的溫暖與同志情誼,發現自己在大城市變得孤獨寂寞。他感受到新同學與老師的冷漠與疏遠,而且難以理解,城市中的人際關係令他感到孤立、寂寞、絕望,也還有一種遭受背叛的感覺,因為在爭奪社會地位與新社會的機會時,大家表面上友善親切,實則隱藏了真正的自己。

曾梵志是觀察力相當敏銳的藝術家,與他同樣脆弱的人物是他長久以來的創作主題。「面具系列」源自他對北京都市年輕人的觀察,每個人似乎都戴著面具,隱藏真實自我。他們非常關注外在事物,如穿著打扮、容貌外觀、行為表現、是否符合社會規範,卻忽略逃避了內心的世界、更內在的自我、精神與心靈的快樂,這種緊張的情緒進而導致焦慮、痛苦與迷失。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成功捕捉到這種緊張和壓力,他筆下的單一人物或群體衣著合身,宛如穿著束身衣般,姿勢僵硬不自然,臉上戴著白色面具,眼神怪異而空洞,彷彿是靈魂的鏡子,反映出主角內心世界的真實狀態。

2001 年創作的「面具系列」中,一名孤單疏離的人,以破除因襲的姿勢出現在畫作中央,他合身的衣著文雅細膩,白色面具下卻透出困惑茫然的眼神,營造出悲傷與渴望的氛圍。服裝與面具的冷酷外表,與紅潤肥胖的手和曝露的臉部肌膚形成尖銳對比。衣著與面具代表看似光滑的外表,易變的內在如生肉般曝露在外(尤其是誇張的手),外表和內在之間形成強大的張力。主角極力表現外在的平靜,事實上,虛飾的外表下卻情感洶湧。以曾梵志的語言來說,對人類而言,這種對真實自我的否定會導致脫節、疏離與終極深沈的痛苦。

曾梵志對於傷者的描繪並未完全表現其不幸與悲傷,對於「面具系列」的主角有一種自覺,為救贖提供一絲希望。曾梵志是受內心驅策而創作的藝術家,因此能深刻聽見自己心理的運作,筆下的主角通常是他內心騷動的自我形象。但曾梵志知道,深思與反省能夠增進內在快樂並產生新見解。從小就內向敏感的曾梵志,一直覺得自己是疏離、孤獨的。成為年輕藝術家後之所以離開武漢,乃是因為覺得自己的作品不被了解,向他微笑點頭的人們其實心裡都認為他瘋了。移居北京後,他發現自己變得更孤立、更無法與周遭的人來往,但卻發現自己的作品與思想本質被人接受了。因此,雖然承受深刻的痛苦磨難,卻伴隨著希望與救贖的可能性。

遭逢文化大革命的孩子,成長的環境騷動而混亂,使得敏感的孩子退回自我內心,養成極內向的性格。他的藝術作品處處展現這方面性格,最好的藝術作品(尤其是「面具」系列)更表現出強烈的情感。他在湖北藝術學院求學時,對於歐洲表現主義的發現成為他創作的工具,在畫布上探索自己的生命與情感,也描繪周遭觀察到的人們。曾梵志是最有個性且最個人主義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的作品能喚起熱情、活力與情感的共鳴。他的作品「面具」完美捕捉了他對個體的觀察心得,個體飽受社會折磨,因為社會只關心社交應酬的表現並隱藏真實內在的動機,而不能完全接受個體之間的差異。在創作「面具」系列時,曾梵志也創造出現今中國社會最典型的象徵,也就是那些帶著面具、不可知、疏離、輕蔑且受到深刻折磨的個體。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女人2002
油彩 畫布
220 x 145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2 Zeng Fanzhi預估價:
TWD 25,000,000 - 40,000,000
USD 797,400 - 1,275,900
HKD 6,098,000 - 9,756,000
成交價:
TWD 40,640,000
USD 1,347,927
HKD 10,474,227

賞析:

《女人》是曾梵志在「面具系列」之後不久創作的「肖像系列」作品。曾梵志是內驅型藝術家,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主觀性和個人特點,包含著作者強烈的自我表達。《女人》是曾梵志少數專門刻畫女性的作品之一,因此有極其重要。在「肖像系列」中,曾梵志筆下的男性常常是粗糙、兇惡、脆弱的形象,反映出他個人深刻的痛苦和憂鬱,他說:「繪畫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它迫使我將畫中的人體形態表現出一種痛苦和焦慮。我用悲涼的情態來畫人物,他們表達了我想要表達的一切。」(展覽目錄《中國1989年後的新藝術》,引自V. C. Doran中曾梵志的話語,香港漢雅軒畫廊,頁148)《女人》這幅作品提供了觀看曾梵志表現現代女性情感和心理狀態的難得機會。

曾梵志在1990年代以其著名的「面具系列」確立了自己的在中國當代藝壇的地位。在該系列中,畫中的每個男性人物都戴著一個呆滯的扁平白色面具。1993年曾梵志移居北京,他親見中產階級人與人之間的偽善和無聊,並為之震撼,但戴著社會從眾性和無聊的面具是要付出和承受巨大的代價和壓力,人需要保持和他人的關係,否則會感到困惑、失落和悲傷。曾梵志成功地在畫作中傳達了都市青年人的苦惱,觀眾也能夠感覺到面具背後的恐懼和偏執多疑。在「人像系列」中曾梵志不再重點表現社會角色和人們所佩戴的面具的輕薄性質,而是直接重點刻畫疏離的世界中人物心理的脆弱性。

曾梵志童年時期經歷了文化大革命,身邊殘酷和混亂的社會狀態對他造成了深深的影響,當時他並不是聰慧的學生,常常被老師視作問題學生,當時代表成功和社會接納的最重要標誌—紅領巾,也與他無緣,這進一步加深了他的沮喪和與社會疏離的感覺。藝術就成了他唯一的安慰,少年時經常畫畫,並藉此逃避自身內心的衝動和消沉。他在湖北藝術學院學習期間他接觸到歐洲表現主義,並為之癡迷,表現主義成為他釋放狂野和強大情緒力量的出口,使他通過生動而富於動感,並具有震懾力和深刻寓意的人像創作喻示了自己的心理。

曾梵志毫不費力地掌握了表現主義的方法。他的人物因為情緒的效果表現而扭曲和誇張,常常帶有奇怪的特點,如過分龐大的手。特別在「人像系列」中,他使用了原始主義的成份,例如不經雕琢的拉長的身體。他還使用濃色重彩,特別是肉色和狂亂的筆法。人物懸浮在雜亂的空間和背景中,似乎在虛空中失去了重量。肖像畫中集中的光線幾乎具有了宗教的強度,令人想到對表現主義產生主要影響的歐洲中世紀的宗教。曾梵志發現表現主義使他對自己的思想有了更為深刻的體察,他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建立在他個人的記憶和關係的基礎之上。他深入鑽研內心世界,探索自己對於周遭事物和事件的主觀情緒和反應。

《女人》是對女性暴露的內心思想狀態的精彩描繪。空虛呆滯的雙眼暗示了內心深藏的焦灼和痛苦,粗糙肉感的肌膚裸露在外,喻示刺痛和創傷。然而人像要表現的並非是悲慘和絕望的主題。人物的姿態顯示了強大和直率,儘管看上去是坐著,但放在臀部的手卻暗示了力量和權威。高高抬起的頭和向後繃緊的肩膀似乎在挑釁,緊身的黑色夾克更增添了傲慢和權力。畫面幾乎沒有女性的溫柔和軟弱,反而充滿了女性能夠克服恐懼和焦慮,成為控制主體的感覺。

這幅作品在藝術表現方面幾乎屬於男性化,進一步表現了內心的力量和女性人物的堅韌,卻絲毫沒有曾梵志筆下男性形象的特點。勉強遮體的衣衫,毫不掩飾的女人氣,他看上去對自己的女性氣質很是坦然。這也和曾梵志作品中長衣長褲扣子緊扣,似乎害怕露體的男性人物形成了鮮明對比。男性人像中的脆弱和哀傷在這幅畫中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支配力量的女性所表現的救贖氣質。

和其他中國當代畫家相比,曾梵志的作品最具有個人特徵和主觀性。大多數當代畫家滿足於探索社會政治主題,而曾梵志則廣泛致力於內心世界的脆弱。他創作的系列作品記錄了他自己的歷程和成長經歷,預示了在中國不可逆轉地進入現代社會發生巨變之時,中國當下最年輕一代人所體驗的焦慮感。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天空系列─眺望2005
油彩 畫布
200 x 15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5 Zeng Fan zhi

展覽:

「目光所及-當代藝術七人展」,詩洛卡琳威洛大學美術館,曼谷,展覽自2006年8月23日至9月15日

圖錄:

《目光所及》,詩洛卡琳威洛大學,曼谷,2006,彩色圖版,頁82預估價:
HKD 7,500,000 - 9,500,000
TWD 30,750,000 - 38,950,000
USD 961,500 - 1,217,900
成交價:
HKD 10,496,000
TWD 40,369,231
USD 1,347,368

賞析:

曾梵志的《天空系列—眺望》是他2004年創作的經典作品「天空」系列中的代表作,作品表達了在混亂和頑強的世界中的不安、困惑和焦慮。這類主題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經常表現,但「天空」系列在光明、希望甚至個人的滿足和救贖的方面有更多的表達。不同於大多數的中國當代藝術家, 曾梵志的畫源自內心,始終依循自身的藝術情感表達,他通過作品深入探索自身內在心靈及其遭遇的恐懼。曾梵志受到羅伯特.勞森柏格和愛德華.孟克等歐洲表現主義藝術家的深刻影響,他無疑打破了中國的現實主義和具象派藝術的固有模式,把內心最深層的痛苦情感傾訴在畫布空間內。曾梵志關注人物個體,並用心體察在隔閡與疏離的社會中的恐懼和焦慮,並對人所佩戴的用以掩蓋內心恐懼的面具深有所感,他在「天空」系列作品中表現了人可以獲得某種形式的內心寧靜,甚至是滿足的喻意。

曾梵志的《天空系列—眺望》描繪了兩個青年人並肩站在山坡上目視遠方,這是曾梵志風格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儘管兩人並立,卻似乎各不相干,都在忘我地凝視遠方。曾梵志非常擅長表現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裡中國青年人內心的騷動和困惑。兩位貌似不俗溫文爾雅的都市人臉上都掛著困惑和壓力的表情,明顯表現出孤立和迷惘的心境,這是因為人物在內心世界對自我身份認識的困惑。人物巨大肥厚的手掌著色粗獷,是曾梵志標誌性的繪畫語言,代表人物內在心靈的生澀和脆弱。

作為表現主義的創作者,曾梵志油畫中每個部分都具有深刻含義。站在暗色山坡的兩個人物被茂密而纖長的野草包裹。色彩在曾梵志的表現主義畫作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暗色調的山坡代表了作品黯淡的心理背景,同樣灰暗陰鬱的野草,喚起焦灼不安的心理活動。在《天空系列—眺望》中,昏暗的山坡和混亂的野草佔據的畫面空間不足四分之一,大面積的背景是強有力的藍色和白色的天空。曾梵志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對每種顏色都使用了暗藍、暗綠或暗灰的陰影,而明亮的天空映襯下並排站立的兩個突兀的人物形象,則為他們的世界帶來了意外的希望。兩人堅定地迎風而立,似乎在心理上有足夠能量面對心魔的挑戰,敢於直面淩亂的世界拋向他們的任何狂風暴雨。衣服是明快的紅、白、藍色,頭髮被風吹向後方,這些細節也為畫作增添了樂觀的寓意,而這在曾梵志早期的作品中是沒有的。

曾梵志在很多方面表現不俗,在中國當代畫家中脫穎而出。他的作品在表現力和技法上顯示了非同尋常的成熟。他關注內在世界,通過畫作反映了心理的深刻不安和對紛繁新世界在意義上的探索。他的很多近期作品關注開放和新興的中國的政治和社會事務,而在事業初期的創作則大多表現個人在令人驚恐的新環境中的異化和疏離感。曾梵志不僅創作主題與眾不同,繪畫技法上也樂於實驗創新,特別是在中國傳統國畫筆法和空間的運用方面積極實踐。他經常表現的異化和疏離痛苦主題和成熟的繪畫技法使他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成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曾梵志1964年生於湖北武漢。童年時,他性格內向,深受當時社會混亂和不合理的影響。所見所聞讓他的心靈深受傷害,藝術成為其迷亂內心的唯一出路。進入湖北美術學院學習後他馬上被德國表現主義所吸引,在這裡的學習對他的作品和繪畫技巧造成了終生的影響。野性的畫風、帶血的色彩和沉思的表情成為他的標誌,世界末日般的意象和顏色中表達著焦慮和異化。然而,這樣的反思和表現主義傾向在他的故鄉武漢得不到認同,於是曾梵志在1994年搬到了北京。在那兒,他深受異化和分離帶來的心靈創傷。

曾梵志的作品是對其人生各個階段心理狀態的一種細緻表現。大多數同時代的藝術家樂於在藝術作品中套用已有的成功模式,而曾梵志與他們不同,他堅持推出新的系列作品,並開拓藝術風格,不斷創造新的和引人注意的內心表現方式。在武漢時,他創作了最早的兩個作品系列「醫院」和「肉」,兩個系列都受到早年駭人的直接影響,這些經歷來自其內向的青少年時期。在二十世紀60年代,大多數中國家庭沒有浴室,年幼的曾梵志只得去附近醫院借用。每天在醫院目睹的混亂場景使其敏感的內心蒙受傷害。他由此創作的「醫院」系列獨特地刻畫了漠不關心的醫生和充滿恐懼的病人。「肉」是他的第二個系列作品,取材於他每天往返學校途中經過的屠宰場。在炎熱的夏季,屠宰場的工人們躺在冷凍的肉製品上降溫,肉上的血沾得他們滿身都是。對於十分敏感的曾梵志來說,這令他非常困擾。

為尋求對自己藝術的認同和理解,曾梵志從武漢移居北京。然而他發現自己與主流藝術格格不入。面對孤獨、分離和異化,他創作了成名作「面具」系列。畫中每個人物的臉都藏在一個扁平的面具下,使所有的表情和感情得到昇華。衣著光鮮、投身職場的年輕都市人將真實的內在自我偽裝起來,壓制其內心情感,直至否定自己的生命。「面具」系列之後,曾梵志開始轉向更加抽象的藝術形式。2000年,他開始創作不戴面具的人物畫像。這些人物眼神空洞呆滯,甚至比他所創作的面具人物更加頹廢,刻畫了令人難忘的個體孤獨和寂寞。在曾梵志的所有作品中,其描繪的人物都有異常巨大的雙手以及強壯的身姿,似乎在強調儘管人們可以將內心的情感小心翼翼地隱藏在毫無表情的面容背後,但不安的雙手會暴露內心的掙扎。

曾梵志在「肖像」系列中運用了更多傳統的中國畫技巧。表現主義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的抽象性相結合,畫作中的人物常常浮現於空白背景中,而細節處著筆甚少,這種處理有助於曾梵志強調人物性格上的孤立和隔離。這種強大的表現力直接來自傳統的中國畫。曾梵志的畫法同樣深受傳統的中國水墨畫畫法的影響。粗筆劃出的大線條營造出一種抽象的感覺,而細筆則用來描繪有力、強烈的線條,讓人聯想起中國書法。

2004年曾梵志開始創作風景畫,在他的作品《天空系列—眺望》中,人物獨立於風景之外。隨著曾梵志的日漸成熟,他的創作也反映了他的心路歷程和心理狀態。他的「天空」系列作品為混亂、挑戰和令人不安的世界帶來了一絲新的光明和希望。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無題1989
油彩 畫布
90 x 11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89
預估價:
HKD 1,700,000 - 2,500,000
TWD 6,970,000 - 10,250,000
USD 217,900 - 320,500
成交價:
HKD 2,400,000
TWD 9,230,769
USD 308,087

來源:

原收藏者直接購自於藝術家本人

展覽:

「曾梵志油畫個展」,湖北美術館,武漢,1990

圖錄:

《我、我們:曾梵志的繪畫1991-2003,湖北美術出版社,武漢,2003, 圖版,頁172
《看景:曾梵志的繪畫 1989-2004》何香凝美術館,深圳與香格納畫廊,上海,2004,彩色圖版,頁9

賞析:

《無題》是曾梵志早期的一幅具有暗示性的重要作品,創作這件作品時曾梵志還是湖北工藝美院的學生。此時曾梵志已經成功掌握了表現主義的畫風,從作品探討人類條件的主題這一角度來看,這更是一幅開創性的作品。在重要畫展中都有這件作品,例如曾梵志於1990年在湖北工藝美院畫廊首次舉辦的個展。這幅畫作也以插圖形式被收入探討曾梵志系列作品的重要書籍,如《看景:曾梵志的繪畫1989-2004》。

曾梵志成長於文革動亂時期,混亂而不和諧的社會環境下,人所經歷的焦慮和孤獨成為他的作品的核心主題。《無題》描繪了一家人在痛苦中蹲伏在一起的情景,這是一幅描繪貧困破落家庭的悲慘場面。從這幅作品中可看出曾梵志表現劇烈的情緒和感情的功力。沮喪而苦惱的母親抱著嬰兒的場面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青年父親垂頭喪氣地蜷坐在一旁,有力地傳達出無助的情感。像是祖父的人物目光空洞呆滯,通過眼睛描繪和傳達出人物的心靈狀態,令人不禁為曾梵志的傳神之筆而讚歎。

從《無題》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曾梵志表現主義畫風的特點。蜷縮依偎的家人令人想到中世紀的宗教繪畫作品,中心主題皆是悲慘和貧窮。使用如木頭般的粗獷概括風格描繪人物,明顯是受到原始主義的影響。使用陰暗而柔和的色彩創造出憂鬱和悲傷的效果,這是曾梵志後來作品的特點。

《無題》明顯成為曾梵志此後在1990年代初創作,預告了「協和醫院」和「肉」系列,特別是粗獷、肉感的色彩和對現實的悲劇性描述。這幅畫中也可以看到曾梵志最成功的「面具系列」中的元素,特別是對人物憂鬱痛苦的內心狀態的有力描繪。

作為最具創造性的當代中國畫家,曾梵志的系列作品因主觀反思的性質而備受好評。他深刻思索周遭經歷及其對個體脆弱的心理造成的影響和結果,沒有任何情況比他自己的主觀感覺更強烈。《無題》是一幅影響後期創作風格的關鍵作品,清晰而深刻地體現了曾梵志此後藝術創作的歷程。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亂草系列2007
油彩 畫布
70.5 x 20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Zeng Fanzhi 2007
預估價:
HKD 3,400,000 - 5,000,000
TWD 13,940,000 - 20,500,000
USD 435,900 - 641,000
成交價:
HKD 3,840,000
TWD 14,769,231
USD 492,940

賞析:

曾梵志已躋身成為最具才華、最受尊敬和最著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和張曉剛、岳敏君以及劉小東等人常常競相創造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最高價格。曾梵志獨特的個人主義畫風和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和蔡國強的標誌性作品一樣廣受讚譽。但其他畫家的成名大多因為某個特殊的主題、主旨、象徵或技法,而曾梵志則是靠他眾多主題和概念的全部作品和油畫筆法,特別是亂草畫法的運用。

曾梵志1964年生於湖北武漢,1993年移居北京。來到北京之前他的創新精神和獨特魅力已經使他在中國當代藝術界佔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在海內外所有主要的新興當代集體畫展中亮相,並很快在國內外開辦了眾多個人畫展。1992年他的作品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90年代中國藝術雙年展」,1994年參加了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藝術批評家推薦作品展」。在1993至1994年間,參加了在倫敦瑪勃洛畫廊舉辦的「中國新藝術」大展。曾梵志數次參展,藉此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聲音,宣佈了一顆前途無量的藝術新星在冉冉升起。1995年他的作品參加了在德國漢堡國際前衛文化中心舉辦的「從國家意識形態出走—中國新藝術」展,同年在西班牙巴賽隆納聖莫妮卡藝術中心參加「1979年以來中國前衛藝術展」。1996年他的畫作在國內外眾多展覽上展出,包括在中國美術館和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首屆中國藝術學術邀請展」、在德國波昂藝術館參加「中國!」巡迴展。曾梵志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佔有核心地位,在幾乎所有主要的中國當代美術展上都有其作品出現。最近的展覽是2011年在義大利格拉西宮舉辦的「世界屬於你」展覽。

1990年曾梵志在家鄉武漢湖北美院校內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1995年在香港漢雅軒畫廊舉辦了「面具之後」曾梵志油畫個展。1998年在上海香格納畫廊開辦了「曾梵志:面具系列」畫展,並在北京中央工藝美院舉辦了「1993至1998曾梵志作品展」。曾梵志最早的個人畫展是2004年在韓國阿特塞帝畫廊舉辦的以「摘掉面具」為主題的個人畫展,以及在新加坡斯民藝苑舉辦的主題為「面」的畫展。此後在紐約、倫敦、巴賽隆納、巴黎以及中國的大城市都陸續舉辦了畫展。2010年曾梵志的作品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的外國藝術國家畫廊展出,成為第一個在前東歐集團國家開辦個人畫展的中國畫家。

在陌生而令人畏懼的世界裡的異化、疏離、孤寂,這是曾梵志眾多作品的主題之一。在中國當代藝術家中,曾梵志的個人主義風格獨樹一幟,他把內心最深層的情感和創造力傾訴在畫布空間內。曾梵志和很多常常選擇政治波普或憤世嫉俗的現實主義畫風的當代畫家不同,這些畫家著眼於當今中國社會,而曾梵志總是把目光聚焦在充滿威脅和恐懼的世界中,體現個體和自身的心理和焦慮。中國傳統藝術的具象表現主義關注自然和萬物,幾乎不以個體作為主要的表現對象,幾乎沒有肖像畫的歷史,因此曾梵志對人類個體的心理、情感和心靈狀態的關注在中國繪畫歷史上更顯特別。

曾梵志於1960至1970年代在湖北武漢度過童年,當時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而他性格敏感,深受當時社會混亂和不合理的影響,所見所聞讓他的心靈深受傷害,這段生活也為他今後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很多主題思想。他最具代表性的「面具系列」也源自那一時期,當時很多人為了自保必須掩蓋真實的自我。曾梵志當時是個普通學生,也因此收到迫害,甚至一度被逐出中學課堂。他所經歷的疏離感在他的藝術創作中隨處可見,但曾梵志也是個頑強的青年人,他不曾佩戴傳統的紅領巾,這也進一步加重了他的焦慮和疏離感。他在藝術上的天賦最終讓他在1980年代用畫筆實現了他所有未能實現的夢想,包括成功、成就、收入和尊敬,但唯一不能彌補是他童年的經歷。

進入湖北美術學院學習後,曾梵志馬上被德國表現主義所吸引,在這裡的學習對他的作品和繪畫技巧造成了終生的影響。他吸納了這一重要的歐洲藝術運動的技法和色彩為己所用,找到了表達自己最深層感受和體驗的方法。曾梵志的創作總是一種情感的體驗,他對自己的作品是這樣評價的:「我是別無選擇,因為我就是喜歡畫畫。我的作品只是我擅長的表達方式,是表達我的生活的最好方式。我的創作道路一開始就這樣,到現在還是怎麼畫快樂就怎麼畫。」他最早的兩個系列作品「協和醫院」和「肉」就源自他童年的經歷,但卻是表現主義讓他獲得了處理這樣驚心動魄的主觀體驗的方法,通過扭曲和強烈的肉質顏色的使用,在畫布上再現心靈的騷動。

移居北京後曾梵志創作了「面具系列」,他也因成為當代最著名的畫家。表現世故的都市人的肖像作品中,人物都戴著面具,把真實的自我掩蓋在虛無和令人生厭的生活背後。在1990年代末曾梵志創作了「人物系列」,人物懸浮於空洞的空間,表情扭曲,表現出曾梵志的個人情感。緊接著他又創作了「肖像系列」。曾梵志對於他的這一連串創作表示:「有時候變化是下意識的。我從沒有對外說過我會改變自己。實際上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思想作畫,所以已經畫過的,我便不會重複。

這幅佳作出自曾梵志近期創作的「亂草系列」。灰暗的山坡上層層疊疊色調灰暗的野草在畫布上狂亂地伸展著生命,整個場景似乎充滿了野草的激情與活力,具有極大的視覺張力。開始時,表面的扭曲和緊張感讓觀者難以進入景色,但很快就會感受到畫面所表現出的作者的內在心理。圓形的山令人想到大腦,而強有力的亂草則表達了內心愈加深刻的騷動,正像混亂的心靈中悸動和迸發的思想。畫面以黑色和灰色為主,但並沒有顯示出完全的絕望感,相反卻蘊含著希望和救贖的可能性。亂草中夾雜的藍色、綠色和紅色的線條似乎喻示積極的思想在打破混亂無序的心靈。山和亂草被日落天空的白光包圍,曾梵志在他生活的這個時期似乎要說明儘管內心世界存在陰暗和不祥,外面的世界卻並非那麼令人恐懼。

曾梵志使用自由流暢和下意識的的亂草畫法在畫布上傾瀉心緒和情感,增添了作品的力度和感情。他同一只手拿兩支筆,就像操持一雙筷子,一支處於三個手指的牢牢掌控之下,而另一支則夾在另外兩個手指之間,幾乎處於失控狀態,只是隨著第一支筆運動,從而畫出預料之外的痕跡和線條,創造出混亂狂放的筆觸。第一支筆受理性控制,第二支筆則如同狂野和無意識律動的情緒,作者就這樣創作出體現心靈狀態的抽象風景畫。

曾梵志的筆法創造出融合了邏輯性和無理性的新的表現主義語言,正像兩支畫筆同在一隻手中一樣,邏輯的思想和下意識的直覺情緒化思想並行。線條力度直透畫布,表現出亂草的混亂特性,令觀者嘆為觀止,更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抽象表現技法。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安迪.沃荷拍照2004
油彩 畫布
165 x 25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4 Zeng Fanzhi
預估價:
HKD 5,000,000 - 8,000,000
TWD 19,000,000 - 30,400,000
USD 657,900 - 1,052,600
成交價:
HKD 7,800,000
TWD 28,888,889
USD 1,002,571

展覽:

「曾梵志1990-2004」,何香凝美術館,深圳 ,2004

圖錄:

《看景:曾梵志的繪畫1989-2004》, 何香凝美術館,深圳與香格納畫廊,上海,2004,圖版,頁28-29

賞析:

在2004年,正值創作《安迪.沃荷拍照》之時,曾梵志已經享譽國際藝壇。在評論界和收藏界,他都被認為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之一。曾梵志的近作《安迪.沃荷拍照》是對一個真實的藝術家角色的戲謔性思考,深刻反映了其關於東西方文化對話的理解以及其對自己在中國藝術界地位的評價。

作為二十世紀1960年代和1970年代紐約流行藝術市場的領軍人物之一,安迪.沃荷代表了藝術世界最高的商業化價值。與其他藝術家相比,沃荷既不將自己當做探尋深層問題的個體,也不將自己當做嘗試表現手法並發展和完善藝術形式的藝術家,而是將自身及其作品當做最終商品。對曾梵志而言,沃荷是商品化藝術家的最高代表,癡迷於創造自己的財富、名譽和聲望。沃荷將毛澤東和瑪麗蓮.夢露等世界風雲偶像當做自己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不是把他們當做個體進行刻畫,而是大眾認同和理解的程式化偶像形象。因其作品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沃荷開始創作自畫像,對其而言其中很大部分為他贏得了作為公認的全球知名人士和流行偶像的最終榮譽。沃荷為公眾消費而進行創作,沒有體現任何內心深處的感受,其作品通常帶有絹印版畫等大規模生產技術的烙印。他的作品缺少親密感和個性,被剝奪了粗獷和野性。

對曾梵志而言,安迪.沃荷的精神和手法與自己截然相反。曾梵志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藝術家,他受內心驅使,探索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著力於在畫布上展現靈魂深處的焦慮與異化。他所創作的每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鏡像,反映了其正在思考的現實問題。借助旋轉的畫風,曾梵志將其內在的精神和能量傾注在畫布上,瞬間構建起與觀者溝通的橋樑。這與沃荷作品的可塑性形成鮮明的對比。曾梵志的作品顯露出原始的親密感,能馬上與觀者產生心理上的交流,彷彿我們是在親密地分享另一個人的原始激情和感受。沃荷卻永遠無法實現這種親密感,他的作品僅限於表面深度,難以激發觀者的共鳴。

在《安迪.沃荷拍照》中,安迪.沃荷在許多方面都是反藝術家的象徵。2004年,曾梵志以及所有中國當代的藝術家們都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即應該堅持真實的藝術自我,還是應該跳進商業海洋中尋求成功。這幅近作則非常明確地表達了曾梵志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整幅畫的構成很引人注目,畫中的主人公正在擺弄姿勢讓沃荷為其拍照。當我們痛苦地發現偉大的沃荷在畫布上被描繪得如此之小,以至於還不及他的拍照物件時,我們所有的期望隨即破滅。沃荷被置於畫作的背景區位,臉轉過去了四分之三,背向觀者。沃荷拍照的對象則被置於最前方,正面朝向觀者,而且圖像比例比沃荷大得多。很顯然,在曾梵志的世界裡,藝術家是從屬的,地位低於作品本身。對曾梵志而言,藝術家應該是眾所周知的局外人,在另一個世界上凝視生活。當藝術家在尋求根本真相和事實時,應該否定自己,埋藏自我。

畫作中的主要人物,沃荷拍照的對象,是一個典型的曾梵志式的人物,真實地反映了其個體內核的親密風格。他看上去冷淡,疏遠,遙不可及。他僵硬地擺著姿勢,直坐在椅子上,靜靜地抽著香煙,其想法似乎令人費解,而本人卻又不動聲色。這可能是曾梵志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一個思考者、一個觀者、一個學習者以及一個冥想者的自我畫像。畫作的視角相當奇怪,沃荷看上去與構成主體分開了,顯得十分孤立。事實上,主體似乎是凝視沃荷的人而非沃荷本身。白色背景進一步突出了畫作的構成主體,安迪.沃荷的身影卻因融入到灰色和紅色的背景中而顯得更微不足道。在畫布上大片留白的這一技巧借用自傳統的中國水墨畫,能迫使注意力集中在兩個人物身上,從而凸顯出他們的重要性。作者用一種強烈、誇張的畫法表現主人公,使他擁有巨大的血色雙手和引人注目的輪廓分明的臉。相比之下,除了醒目易辨的白色假髮,沃荷被畫得毫無特點。曾梵志要傳達的資訊十分明確,即藝術家永遠不能佔據主導地位。

對曾梵志而言,商業上的成功無法掩蓋其藝術核心。這幅畫清楚地表明,他不會因財富、名譽和聲望的誘惑而放棄其作為藝術家的事業,儘管這些東西他早在2004年就已唾手可得。他不接受個人崇拜,將繼續做一個敢於質疑的藝術家,觀察其周圍的世界,獲取根本真相並在畫布上予以表達。

曾梵志1964年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童年時,他性格內向,深受當時社會混亂和不合理的影響。所見所聞讓他的心靈深受傷害,藝術成為其迷亂內心的唯一出路。進入湖北美術學院學習後他馬上被德國表現主義所吸引,在這裡的學習對他的作品和繪畫技巧造成了終生的影響。野性的畫風、帶血的色彩和沉思的表情成為他的標誌,讓其在世界末日的意象和顏色中表達著焦慮和異化。然而,這樣的反思和表現主義傾向在他的故鄉武漢得不到認同,於是曾梵志在1994年搬到了北京。在那兒,他深受異化和分離帶來的心靈創傷。

曾梵志的作品是對其人生各個階段心理狀態的一種細緻表現。大多數同時代的藝術家樂於在藝術作品中套用已有的成功模式,而曾梵志與他們不同,他堅持推出新的系列作品,並開拓藝術風格,不斷創造新的和引人注意的內心表現方式。在武漢時,他創作了最早的兩個作品系列「醫院」和「肉」,兩個系列都受到早年駭人的直接影響,這些經歷來自其內向的青少年時期。在二十世紀60年代,大多數中國家庭沒有浴室,年幼的曾梵志只得去附近醫院借用。每天在醫院目睹的混亂場景使其敏感的內心蒙受傷害。他由此創作的「醫院」系列獨特地刻畫了漠不關心的醫生和充滿恐懼的病人。「肉」是他的第二個系列作品,取材於他每天往返學校途中經過的屠宰場。在炎熱的夏季,屠宰場的工人們躺在冷凍的肉製品上降溫,肉上的血沾得他們滿身都是。對於十分敏感的曾梵志來說,這令他非常困擾。

為尋求對自己藝術的認同和理解,曾梵志從武漢移居北京。然而他發現自己與主流藝術格格不入。面對孤獨、分離和異化,他創作了成名作「面具」系列。畫中每個主人公的臉都藏在一個扁平的面具下,使所有的表情和感情得到昇華。衣著光鮮、投身職場的年輕都市人將真實的內在自我偽裝起來,壓制其內心情感,直至否定自己的生命。「面具」系列之後,曾梵志開始轉向更加抽象的藝術形式。2000年,他開始創作不戴面具的人物畫像。這些人物眼神空洞呆滯,甚至比他所創作的面具人物更加頹廢,刻畫了令人難忘的個體孤獨和寂寞。在曾梵志的所有作品中,其描繪的人物都有異常巨大的雙手以及強壯的身姿,似乎在強調儘管人們可以將內心的情感小心翼翼地隱藏在毫無表情的面容背後,但不安的雙手會暴露內心的掙扎。

曾梵志在「肖像」系列中運用了更多傳統的中國畫技巧。表現主義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的抽象性相結合,畫作中的人物常常浮現於空白背景中,而細節處著筆甚少,這種處理有助於曾梵志強調人物性格上的孤立和隔離。這種強大的表現力直接來自傳統的中國畫。曾梵志的畫法同樣深受傳統的中國水墨畫畫法的影響。粗筆劃出的大線條營造出一種抽象的感覺,而細筆則用來描繪有力、強烈的線條,讓人聯想起中國書法。

2004年曾梵志開始創作風景畫,在他的畫中人物獨立於風景之外。與肖像畫繼續表現其隔離、孤立和異化的主題不同,這些風景畫似乎顯現出某種救贖的意味。他用野性、雜亂的筆觸描繪強壯而充滿生機的野草,它們長滿山崗,在風中自由地擺動。這似乎表明,曾梵志終於開始接受其內心強烈的衝突和掙扎,認為這是自然的天性的一部分,人們不必害怕,是無論多麼可怕都必須釋放出來的感受,它不受約束並終將被暴露。

曾梵志是真正的表現主義大師,他關注社會,從中追尋根本真相和事實,然後將自己的結論在畫布上表現出來。《安迪.沃荷拍照》是關於角色特別是藝術家社會地位的哲學思考。該作品創作於曾梵志藝術道路發展的關鍵時期,它明確表達了曾梵志要忠於自我的堅定信念,他不會讓自己為了追求成功而迷失,也不會讓自身及其作品淪為沃荷和美國商業化影響下的單純商品。作為一個藝術家,他將繼續成長和發展,不斷發出自己的聲音,改進繪畫方法和技巧,理性地思考新鮮而有趣的問題。《安迪.沃荷拍照》是一個非凡的藝術家創作的真正非凡的作品,在曾梵志的藝術發展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天空系列2005
油彩 畫布
250 x 17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5 Zeng Fanzhi預估價:
HKD 6,000,000 - 8,500,000
TWD 24,600,000 - 34,850,000
USD 800,000 - 1,133,300
成交價:
HKD 10,032,000
TWD 38,584,615
USD 1,292,784

賞析:

1964年曾梵志生於湖北武漢。不同於大多數的中國當代藝術家, 曾梵志的畫源自內心,始終依循著自身的藝術情感表達方式。1990年代初,在他開始職業畫家生涯時,曾梵志畫中所描繪的深具啟示和寫意的意象─殘暴的屠宰廠景象和醫院中殘酷成性的醫生場景,似乎已反映出這位藝術家對社會文化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現實觀。而在他近期天空系列的作品中,曾梵志更再現了當代社會個人體驗的細微情感和心理情緒。在大自然中孓然獨立的身影,雙手插在口袋裡,漫不經心地凝視著遠方,這種存在主義的意象象徵著一種在現代中國的距離感和冷漠感,代表著不可遏制地急於獲取與付出所觸發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疏離。

曾梵志早期作品即已表現出他對內在心理的細微考察,如他自己所說:「繪畫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它迫使我將畫中的人體形態表現出一種痛苦和焦慮。我用悲涼的情態來畫人物,他們表達了我想要表達的一切」(香港漢雅軒畫廊,1993年,148頁,展覽目錄,《中國1989年後的新藝術》,引自V. C. Doran中曾梵志的話語)。著名批評家黃篤評價曾梵志早期「協和醫院」系列作品頗為貼切:「既有杜菲筆觸的狂野,又有德.庫寧用筆的自由力度,更重要的是他畫出了日常經驗,也畫出了生活記憶以及個人心境,這些生動感人的圖像都是畫家主觀誇張和變形的結果,血腥的肉色粗獷的筆觸,人物形象驚恐眼神的處理,也就是他對日常生活的仔細觀察和提升。

曾梵志作品之所以聞名,源自於其強烈的表現主義風格和他直覺的審視力,他審視了巨變中的中國社會所面臨的潛在不安。1994年,曾梵志以其著名的「面具」系列確立了自己的在中國當代藝壇的地位。在該系列中,畫中的每一個人物都配有一個面具,來隱藏他或她真實的社會人物角色。冷白色和變幻莫測的面具虛飾隱藏了人物的焦慮和情感衝突。曾梵志以此隱喻了中國新的社會局勢、抱負與野心以及「新貴們的笨拙動機和行為」(引自2006年皮力,<面具背後中曾梵志的話語>)。

曾梵志創作的主題涉及個人的記憶與經歷, 其濃厚的表現主義風格源於他對羅伯特.羅森伯格、愛德華.蒙克和趙無極等藝術大師作品的深刻理解,並從中發現了技巧與概念和主題之間的珠聯璧合。在「面具」之後的「肖像系列」中,曾梵志的藝術表達變得更為直接。他的創作主角拋開了各種面具而單獨置於沒有佈景的畫布上,德國表現主義和肖像畫的傳統影響依然清晰可見,人物沒有畫齊,頭髮邊緣被刮刀處理成衝關怒髮,肌膚不經加工而暴露,富於宗教色彩的光照,凸顯了剝去面具的迷失與驚恐。曾梵志對社會文化的理解與關注隨著其技巧的成熟而成熟,他超越了專注於社會的認知,進而更深入地探究生活本身的弱點。

在2004年,曾梵志創造了一種新的繪畫風格, 即專注於風景和景中人物形象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是創新風格效果的統一,幾乎是用混沌的線條標誌來顯示藝術家的風格,儘管如此,仍不脫離具象派的藝術宗旨。通過在整幅作品上反覆「畫」長長的、微微彎曲的線條,營造出滿是野草的景觀。這種線條製作的堆疊創造出一種和曾梵志的早期作品完全不同的氛圍,形成一種網線,它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畫面上,而不是簡單地留意於畫作描寫的內容。

此幅創作於2005年的《天空系列》即為曾梵志此一風格的重要創作。以漫漫荒蠻的野草為背景,該作品描寫兩個典型禁欲主義的、曾梵志式的人物形象,致力於多種層次,立意微妙。他們穿著類似的藍外衣,讓人回味起兩種相互矛盾的、文化標誌性的著裝規範,即毛澤東時代那種藍色不合體的服裝,和西方高級服裝設計師設計的剪裁考究的冬裝。兩個人物都帶著中國年輕人對令人困惑、混沌不清的現代社會的焦慮。他們臉上迷惑和緊張的表情, 清晰地表達出骨子裡的孤獨和困惑,內心裡似乎始終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誰。

畫中人物扶著自行車站立的姿態進一步昇華了這幅作品的辛辣。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自行車是傳統的交通工具,它可以喚起對當時世界的情感。兩個人物似乎都捨不得他們的過去,然而好像又不怎麼喜歡新的中國。推藍色自行車的年輕人看起來心煩意亂,穿著一身藍色,包括他的襯衫和領帶。他神情緊張,不開心,眉毛挑起,嘴唇抿著。甚至他自行車的藍色也顯得單調。

推紅色自行車的那位看起來內心更快樂一點,眉毛上翹,唇上帶點苦笑。他藏青色的外套裡似乎穿了一件深色的花襯衫,外套袖口中露出襯衫。曾梵志是否在暗示從西方消費至上主義和品牌產品中可以發現某些安慰呢?是否可以通過放棄過去、擁抱新的東西得到某些補償呢?而事實上,是否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新一代面臨的這種困惑和迷茫呢?甚至是自行車的那種紅顏色也給予了某種安慰,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上,紅色代表吉祥。

但在此刻,兩個年輕人都顯得很不自在。正如曾梵志所有的肖像畫一樣,他們的手都很大、原生態、很豐滿。手總是顯示我們真正的心理狀態,即使臉上的面具使我們得以把感情和困惑隱藏起來,但在握手時,卻總會流露出我們內心真實的狀況。

《天空系列》中的漫漫荒草暗示著曾梵志自身的內在情感和心理過程。貫穿其作品的一個重要且恆久的東西就是他對內在心理和內在世界的關注。草是強大和混亂的、黑暗而險惡、充滿生氣而精力充沛,如同頭腦中令人困惑和錯綜複雜的思想。野草好像一張網,保護著這兩個人,使他們相互隔離,並使他們遠離觀眾。但不受控制的草的野性和廣漠,對比白色而又溫暖的天際,又暗示了令人恐懼和狂野的情緒同樣可以控制和並存。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風景2006
油彩 畫布
70 x 20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6 Zeng Fan Zhi
預估價:
HKD 1,800,000 - 2,800,000
TWD 7,380,000 - 11,480,000
USD 236,200 - 367,500
成交價:
HKD 2,880,000
TWD 11,842,105
USD 369,705

賞析:

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從不同角度看曾梵志,都在同行中脫穎而出,顯示出他在表現手法和技法上罕見的成熟度。作品主要關注內心世界,反映強烈的心裡不安,及尋求混亂新世界的意義。與他同時期的藝術家,大多在表現開放與崛起中的中國大環境下的政治與社會問題,而曾梵志卻將目光集中在這可怕的新環境中,個體的異化和冷漠。他的作品不僅主題獨特,對中國偉大的傳統筆觸和空間使用等技法也有所研究。他永恆的主題——異化與冷漠的痛楚,與他嫻熟的畫筆運用,使全世界認可他是位中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曾梵志於1964年生於湖北省武漢市。兒時內向,青年時期受當時社會混亂和不理性的影響,被所觀察到的事物深深地傷害,而藝術是他唯一的宣洩方式。在湖北美術學院,他被德國印象主義吸引,也進而影響了他的作品和技法。筆法粗獷,色調飽滿、以及沉重的表現形式成為他的標誌,用具啟發性的圖像和色彩,表現憤怒與孤立。

曾梵志的作品,詳盡表現生活中每個時期的心理狀態。與其他藝術家在作品中堅持的獲勝法則不同,曾梵志不斷創造表現他內心狀態的新表現形式。在武漢時期,他創造了兩個早期系列作品:《協和醫院》和《肉聯》。這兩部系列的創作,都是直接受到這位年輕內向藝術家早期的可怕經歷所影響。20世紀60年代,中國大多數家庭都沒有浴室。年輕的曾梵志不得不使用當地醫院的浴室。他每天目睹醫院裡混亂的景象,感覺情感受到創傷。他因此創作的《協和醫院》系列,反映出漠不關心的醫生與驚嚇不安的病人。《肉聯》是他第二個系列,源自他每日上下學途中經過販肉攤的經歷。在炎熱的夏季裡,工人們唯一的降溫方式就是躺在凍肉上,使他們渾身都沾滿鮮血。對於極其感性的曾梵志而言,這個景象讓他感到非常不安。

搬到北京後,曾梵志希望他的藝術能夠被接受和理解。但是,他發現他自己與主流脫節。面對這種孤獨、冷漠和分離,他創作了他的成名作《面具》系列。作品中每個角色都隱藏在平面面具之後,昇華了所有的表現方式和感覺。穿著入時的都市年輕白領,掩飾了他們內心真實的自我,抑制他們的感情和情緒,否定他們的生活。《面具》系列之後,曾梵志開始轉向更抽象的表現形式。在2000年,他開始描繪不帶面具的人物。這些人物形象比之前帶著面具的人物更加畏縮,空洞而目無表情的眼睛,深刻的描繪個體的孤獨與孤立。曾梵志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一雙姿態有力的碩大雙手,在在顯示:儘管我們可以將內心感受小心翼翼地藏在面無表情的臉孔下,激動的雙手卻總是出賣了我們最真實的內心感受。

《假面》系列也傳達出曾梵志與中國傳統水墨畫之間的聯繫。曾梵志將表現主義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結合,作品中人物通常懸浮在空蕩的背景中,突顯藝術家的孤僻與冷靜。這種極其強烈的效果直接取自中國傳統的畫法。他的技法筆觸也深受傳統水墨的影響。寬筆刷繪出的長單筆劃構造出抽象的感覺,而細筆刷用於畫出強健有力的線條,與中國的書法十分相似。

2004年,曾梵志開始創作風景畫,並將人物孤立在風景畫中。雖然人物的描繪繼承了孤獨的主題,而風景畫看上去像是在表現一種贖罪感。狂放不羈的線條描繪出頑強而充滿活力的野草,在高山峻嶺間生長,在風中自由搖曳。這說明曾梵志承認他內心深處的騷動與混亂是自然的一部分,無須害怕,無論多麼恐懼,都應該得以放鬆並釋放,得到自由,最終擺脫掩飾。

此幅《風景》作品描繪在黑暗陰沉的山谷周圍,茂密生長的野草,與薄暮中漸漸染紅的白色天空形成鮮明的對比。曾梵志脫離他早期的表現主義,而更逼近中國傳統藝術的抽象與精神。以暗色調描繪狂放不羈的野草,就像一張網,或者一種我們在夢魘中糾纏我們的野生植物。陰沉的山谷更增添一種不安的感覺。雖然我們的情緒與情感正如這些野草所表現般混亂而恐懼,但這並不是我們需要抑制或逃避的。當夜幕降臨時,這些草是狂放,活力而戰慄的,正如人們最深處的情緒與想法一般。

曾梵志嫻熟的筆觸增強了力量和情感。這是他自由隨性與潛意識作畫風格的象徵,使他的心情和情緒流淌在畫布上。藝術家一手上抓著兩把筆刷,創造出混亂野性的線條。正如使用筷子,一把刷子用手指緊緊夾住,而另外一把刷子則在兩手指間自由移動。第一把刷子構造的第一根線條,像我們被抑制的意識與思想,第二把刷子構造的第二根線條就像我們不受控制的情緒。曾梵志創造出人們內心狀態的抽象風景。這種心理狀態,以黑暗神秘的山谷與充滿活力的野草,加上平寧靜的天空來詮釋,平靜與混亂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曾梵志的技法創造出一種結合邏輯與不理性的新式語言。邏輯的思維與無意識、直覺及感性相聯繫,正如手中兩支筆刷一樣。畫作表面勾勒的深線條加強了畫作表面的注意力以及野草混亂的本性。這像極了中國古代藝術中抽象的書法再現技術。

曾梵志的作品表達出生活在孤立混亂的社會中,藝術家的情感和心理狀態。曾梵志獨特的心聲是一個藝術家真實的聲音,表現了他內心深處的騷動和情感憂慮。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肖像2004
油彩 畫布
70 x 5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4 Zeng Fanzhi預估價:
TWD 2,000,000 - 3,000,000
USD 59,700 - 89,600
HKD 465,000 - 698,000
成交價:
TWD 4,956,000
USD 151,560
HKD 1,174,408

賞析:

曾梵志, 1991年以表現主義風格的「協和醫院」系列崛起於藝壇,1994年又以「面具」、「風景」等系列作品聞名國際,極具個人化的語言,成為他的標誌符號。 曾梵志的作品總是給人以強烈的敘事感,而豐富的細節在這篇壯闊的史詩裡展開。看似簡單的畫面,卻營造了神秘深邃的空間感。「曾的近作中佈滿了鮮活,堅實,靈動而豐沛有力的形象,這些形象既帶有模仿的特質卻又是不固定的,抽象的。這些原始的,粗豪的形象給人不斷幻化的感覺,你沒辦法確定或明顯地把它們定位—不管你試圖從創作方法或者敘事的角度來捕捉它們,你都不能為他們定型。因為曾梵志畫中的形象和結構這兩個元素處在變動的狀態,令人覺得他的創作策略的確是很像解構主義的策略。」 (參閱《曾梵志理想主義》,新加坡美術館,頁83) 除去面具的「肖像」系列,半身人物扭曲的姿勢,迷離的眼神,看上去孤立無援。黑白紅顏色的互襯,讓作品層級鮮明。但剝去面具後的驚恐、迷失和無奈卻更加突顯出來。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無題 No.72004
油彩 畫布
50 x 15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4 Zeng Fanzhi
預估價:
TWD 3,800,000 - 5,000,000
USD 118,800 - 156,300
HKD 927,000 - 1,220,000
成交價:
TWD 4,012,000
USD 119,618
HKD 926,559

展覽:

「曾梵志個展」,阿特塞帝畫廊,首爾,2004

圖錄:

《卸下面具──曾梵志》,阿特塞帝畫廊,首爾,2004,彩色圖版,頁50-51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藍色天空2006
油彩 畫布
165 x 25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6. Zeng Fanzhi
預估價:
TWD 18,000,000 - 26,000,000
USD 562,500 - 812,500
HKD 4,390,000 - 6,341,000
成交價:
TWD 8,850,000
USD 263,864
HKD 2,043,880

展覽:

《曾梵志的繪畫》,香格納畫廊,上海,2006,彩色圖版,頁29

賞析:

與關注觀點以及觀念圖解的作品不同,曾梵志始終遵循依靠自己的藝術情感方式來表達,他用藝術形象來傳達一種思想感情,描繪的藝術形象也是多變的。

1964年曾梵志生於武漢,1991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1993年,為了更好的從事藝術,曾梵志從武漢來到了中國的藝術中心—北京,現為職業藝術家。參加的重要展覽包括:1990年湖北美術院美術館「曾梵志作品展」;1992年廣州「九十年代中國美術(油畫)雙年展」;1993年香港藝術中心「後89'中國新藝術展」; 1995年德國漢堡國際前衛文化中心「從國家意識形態出走—中國新藝術」;西班牙巴塞隆納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香港漢雅軒畫廊「曾梵志:假面」;2000年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未來」;2001年上海香格納畫廊「面具之後」;2002年法國皮爾卡登中心「巴黎—北京」;廣東美術館「首屆廣州三年展」;2003年上海美術館「我、我們」;2008年5月香格納畫廊北京空間個展「太平有象」等。作品多為瑞士、德國、香港及國內收藏家收藏。

曾梵志小時除了繪畫,其他功課都不好,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初中時還被老師趕出過校門。沒有戴紅領巾、玩航模、看不上小人書......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就把這些童年未曾實現的願望,統統畫了出來,用這些畫製作了一個筆記本,親戚看了說:「你看,你的理想全部實現了,帶上了這個,又帶上了那個。」童年的遺憾,從他創作角度來說卻又成了一件好事情。

迄今為止,曾梵志的藝術創作路程主要經歷四個階段:80年代至1994年的「協和醫院」系列作品是第一階段。從94年到90年代末期創作了「面具」系列。隻身來到北京的他,面對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個新的環境,北京帶給了他更廣闊的藝術平台,但也隨之帶來了很多新問題。《面具》作品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創作出來。「面具」系列是對城市人際虛偽和無聊的批判。之後是他的「肖像」系列,其實這個系列貫穿了他創作的各個階段,但每個階段的肖像又各有不同。他現在畫肖像作品的狀態是在表達對方的同時加進自己的感情,以不同的精神面貌呈現。第四個階段是亂筆階段,這一階段的作品,曾梵志可以更加自由的發揮,作品的尺幅也相對較大,也需要他更加注意對畫面的經意和表現。在他的「新風景」創作中,運用了更主觀化的構圖和色彩詭異的線條,顯示出不斷超越個人既定風格的努力。

不難看出曾梵志是中國當代藝術中一位創新的藝術家。無論從上述他的創作經歷,還是他自己對藝術的訴求。在一次採訪中,曾梵志說:「有的時候,改變真是一種潛意識的,我從來沒有宣佈過說要改變一下自己。其實我一直是用我自己的思想在畫,我的思想不允許我重複過去的東西。」

此幅作品《藍色天空》創作於2006年,此時的曾梵志對鮮豔色彩的偏好,也轉向了對黑白、灰藍的探討。長滿雜草的山坡,映著深邃而神秘的藍色天空,凸顯了作品中央的白色部分,彷彿告訴我們,天空要漸漸的逝去。蔚藍的天空取而代之的是幽藍,白天將被黑夜取代,此時此刻的時光,此時此刻的天空,更是可遇不可求的。雜草叢肆意的生長,它們生命旺盛,隨著漸涼的微風舞動、延展,即使陽光已經不在,也絲毫不會猶豫,因為它們會等待,堅信明天會到來。整件作品在顏色上有藍黑之間對天空的延續,鋪墊了時間的敘事,也有白色的對比,亦有幾根淺灰的草在叢中跳躍,這些都增強了作品的層次。

近看作品細節,是非常典型的曾梵志「亂草」系列作品。藝術家手拿畫筆,在巨大的畫布上自由流動。筆隨著心情、思緒遊走,那一刻曾梵志的情感已經匯聚在筆尖,留在畫布上。正是由於他獨特的繪畫語言,使得亂草的創作是偶然的,隨意的。「我一直在嘗試,或畫圈,或亂筆,或用有規律地變化的筆法,各種方式都在嘗試。沒有提前設定好的目標,往往是一個局部的效果提示我,然後會加以擴大」曾梵志說。他追求的也是隨意之間產生難以預料、難以控制的偶然,色彩與線條的對比,在繪畫的過程中產生;藝術家的情緒、對線條的掌握,也會產生奇蹟般的效果。

批評家黃篤對「我們」系列之後的繪畫提出其看法,指出:「曾梵志的繪畫核心在於筆觸運動,它既否定了敘事性,又否定了繪畫語言,但在繪畫的節奏上有著自己的邏輯性。」他描述藝術家的創作方法,是先在畫面中完成清晰的形象,然後右手夾上兩枝油畫筆,同時產生運動:食指、中指與拇指之間的筆,掌管著習慣、邏輯的理性經驗;中指和無名指之間的筆,則恰好是自由的、非邏輯的偶然性效果,產生抽象和具象之間的角力。對於繪畫用筆的用心研究,在中國當代藝術家頗為罕有。

我們能感受到,曾梵志的作品有中西方大師的影響。從初學畫階段,歐洲中世紀古典繪畫對他的影響,到後來他又對表現主義的迷戀,至今一些表現手法仍然影響著他。很長時間以來,他對西方藝術很在意,對中國畫卻不太重視。但近幾年來,逐漸意識到中國古代的水墨畫的意義。在仔細學習理性的西方藝術之後,他也逐漸開始使用中國畫中的品味和境界。藝術家借鑒古代中國畫的精髓,通過一種心靈的溝通,對作品產生的綜合性的影響。創作時,他時而利用歌劇將他帶入場景,時而聽小提琴調動自己很細膩的情感。最終在畫布上闡釋自己在當下的情感。「我的作品創作靠的是瞬間的靈感,不斷追求意想不到的美,靈感來的時候我會用小紙片通過草圖的形式勾勒出來,然後到畫室把它慢慢完善。」曾說。他認為,要儘量讓創作過程保持陌生感,才會有驚喜、才會有激動,而不是流水線式地重複,否則很難給觀眾帶來感動。

如今的曾梵志在北京過著悠然的生活。八九點就起床,開車去工作室,晚上十二點睡覺,生活非常規律,接受採訪,參加時尚派對、慈善拍賣。但對藝術的熱情絲毫未減。對於繪畫,曾梵志一直保持用自己百分之百的用心去創作,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繪畫是用畫面來表達,它依靠色彩和線條,也有對人的關愛,有情感的東西。「我是別無選擇,因為我就是喜歡畫畫」他說:「我的作品只是我擅長的表達方式,是表達我的生活的最好方式。我的創作道路一開始就這樣,到現在還是怎麼畫快樂就怎麼畫。」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紅雲2005
油彩 畫布
200 x 15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5 Zeng Fanzhi

展覽:

「目光所及──當代藝術七人展」,泰國曼谷詩洛卡琳威洛大學美術館,曼谷,展期自2006年8月23日至9月15日

圖錄:

《目光所及》,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2006,彩色圖版,頁90預估價:
HKD 6,000,000 - 8,000,000
TWD 24,600,000 - 32,800,000
USD 769,200 - 1,025,600
成交價:
HKD 5,900,000
TWD 25,652,174
USD 761,290

賞析:

「作為一個中國藝術家,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不僅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時也深深的影響了我們的藝術創作。我們是接受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成長下的一代新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藝術方式是我們自我表達的開始,也是我們展望藝術未來的起點。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過去20年間經歷了改革開放與政治思想上的巨大變化。我們生活在一個轉型期的中國,經歷著別人所無法體會的巨大社會變革,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是我們表現的物件。如果說我們的藝術有什麼能量和活力的話,那麼這才是真正的根源。」(參閱《周春芽·曾梵志·季大純》畫冊)

短暫的、流動的、不定型的視覺狀態正是曾梵志繪畫藝術最為重要、最為特殊的一個因素。他瀟灑流暢的筆觸,時而聚,時而散,時而疏,時而密,在巧妙的光影配合之下, 永無休止地在畫面上創造新的形象組合,講敘新的故事。不管眼前呈現的是一段風景或一個人體或肖像,畫家都能半虛半實地把他們變形。因此他的畫有一種不斷延伸的氣派,就像作家在展開、鋪陳一篇壯闊的史詩。

從1994年來到北京,一直到2001年,曾梵志一直是在從事著「面具」系列油畫的創作。他以簡練明瞭的筆調描繪了人的虛偽性,以硬朗的邊緣線條誇張了人物的面部表情。這一系列作品給曾梵志帶來了成功,也為他帶來了苦惱,他經常被簡單地概括為「面具畫家」。「我覺得這種標籤式的稱謂讓我非常不舒服。我希望別人看一個藝術家內心的東西,而不僅僅是一個標籤,一個稱謂,我更不希望讓人覺得我已經形成一種風格了,所以我一定要突破。」他曾暗暗下定決心,尋求突破。

「在歷史的變革和藝術的表達之中,我們選擇的是直面社會的現實和現實所賦予我們的感受。這是我們所受的教育的根本,也是我們超越我們所受的教育的武器。正是中國特殊的社會背景與意識形態豐富了藝術家的創作。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關注社會,關注政治方面的問題;另一部分藝術家則更關注作為普遍的人的生存體驗。也許前者更能提示一個『中國』或者『中國當代藝術』的存在,但是對於我自己的作品來說,我更傾向於後者,更關注人的生存體驗。在我的創作中現代人思想與情感的自然流露,或許比那些刻意的中國符號和中國方式更重要。」(參閱《周春芽·曾梵志·季大純》畫冊)

從90年代後期開始,新繪畫以不同的面貌表現出來。與之前的繪畫最為明顯的區別是,新繪畫是後現代主義影響下的產物,在一個更為寬廣的觀念領域,畫家重新獲得了繪畫的自由,畫家不再為材料本身感到焦慮,因為材料本身的合法性在後現代立場中就能夠找到依據,畫家重新收回了生動、感染、趣味、繪畫性甚至文學性的權力,這樣的結果是,他們重新建立了繪畫的尊嚴。在這樣一個重建的過程中,曾梵志「心緒」的故事構成了承上啟下的環節。

「天空」系列的靈感源於曾梵志的童年,據曾梵志所說,童年時仰望天空總能產生一種奇妙的幻想,這種幻想長久地留在自己走過的歲月裡,直到現在仍然聽見它的聲音,聞到它的氣味。天空的廣闊讓人類有無限遐想,和時間結合起來,就變成了耐人深思的物象。《紅雲》作於2005年,畫面的主體是一個青年,燃著煙支低著頭,手插在口袋裡,畫家將人物放進風景中,他似乎本能地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從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的迷茫,人物充滿立體感引發想像力,讓我們窺探到畫家內心世界隱藏的緊張情緒。

《紅雲》中線條的韻律被融入抽象性之中,畫家使用油畫筆就像使用筷子一樣熟練,線條帶有滑動的感覺。流動飛舞的書寫性「筆劃符號」是傳統草書的解體,雖以抽象為主體,然而都是以真實的細部為前提的。繪畫中交織著的理性和非理性,也是一種具象與抽象之間的角鬥。曾梵志不拘泥於任何規矩或既定的邏輯,但他又保持了創作的過程和結果的整體性,並排斥了繪畫的重複性,使預設性與偶然性導致的奇異效果,即在有意與無意、人工與自然之間建構了一種新的語言,這是一種新的藝術方法論。他的繪畫借用了書法抽象性,也參合了「禪」的意味,這一繪畫風格的清晰、單純、質樸正表明了其抽象性的藝術語言,集自由度、力度和音樂流動性於一體的特徵中的景物用筆自由,筆觸清晰,是對於現實的一種情緒的表達。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竹子·人2005
油彩 畫布
200 x 15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5 Zeng Fanzhi

圖錄:

《周春芽.曾梵志.季大純》,北京龍人藝術,北京,2006,彩色圖版,頁61 預估價:
HKD 4,800,000 - 6,800,000
TWD 19,680,000 - 27,880,000
USD 615,400 - 871,800
成交價:
HKD 4,720,000
TWD 20,521,739
USD 609,032

賞析:

在中國的藝術家中,曾梵志的特別不僅僅呈現在他與眾不同的繪畫語言上,他重新定義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很多可能。他曾經為瑞士名錶形象代言,是最受時尚雜誌追寵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最熱衷參與慈善活動的藝術家。3年前,他是第一位捐出1米7的大畫的藝術家,當時在中國參與慈善活動的人還很少。

而在他的伯樂栗憲庭看來,「曾梵志是一個小心翼翼的人,時尚和名牌、品位和形象,都是他和社會之間的面具,像一堵牆保護著他內心的脆弱和敏感,或者他性格本身就是兩面的。就像他畫畫的時候,不管畫得多麼淋漓盡興,身上地上總是乾乾淨淨。他是很成熟的藝術家了,無論是畫畫、做人還是應對這個社會。」

在諸多可能中,藝術家曾梵志最看重的一點—永遠不斷挑戰自己,改變畫風,尋找可能。他是不多的當代藝術家中,不局限於早期的成名系列,依靠每一次的新方向,吸引到更多尊重跟喜愛的藝術家。

曾梵志的藝術創作中曾經歷過幾次轉型,「醫院」、「面具」、「面具之後」、「亂筆」四個成熟系列。藝術史學家羅蘭.赫儀這樣總結曾梵志的風格:「他的畫給觀賞者一種畫面不斷在進化和轉變的感覺,而這種變化又是極其奧妙無窮、難以捉摸的;這種多變的視覺氛圍令觀賞者感到振奮,刺激觀賞者去想像那當中隱藏著的無限玄機;那個天地裡似乎蘊涵著說不盡的故事,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就因為這樣,畫面就像一塊探險地域的導向探險地圖,引導觀者進入神秘的、未知的領域。我的所謂探險地,指的是在畫面構圖裡面揭示出的幽默、生動而自然的內蘊。」(《曾梵志理想主義》,新加坡美術館,頁76)

「面具」是曾梵志最有名的系列作品。這一系列大約有100幅左右,創作於1994 年,開始的根源來自於故友師長的反目,人世冷暖的煎熬,促使他畫了一張戴面具的人像。1994年至1997年,他早期表現面具的繪畫作品中體現的氛圍煩亂、迷茫,不知所措。儘管是些帶著面具的人物,依然能感受到面具後的表情。

作家,策展人凱倫·史密斯評價這一時期的作品時總結說:「在從事繪畫創作的十年間,曾梵志給他的觀眾提供的沒有別的,只有排拒感,觀眾永遠被排除在外,因為從身體上講,我們是站在這些面具的遠處,也是在畫面背後的直接活動之外。同樣的,他所繪製的人物也被排除在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之外,因為它們被限制在面具裡面,在畫面之中,最終被它們自己的恐懼或偏執所吞沒。這是眼目所及的— 因為空虛而清楚地呈現出矛盾,然而又毫無含混地透過它們巨大的眼珠表現出來。在透過靈魂的『視窗』來搜索的時候,我們只能發現人所處的無底深淵,他們為了公眾的一致性而犧牲了情感的生命。」(《目光所及:曾梵志的藝術1991-2003》,《我·我們》,湖北美術出版社,頁13)

1999年之後,曾梵志開始幾種風格同時出現在其作品中,包括除去面具的「肖像」系列,半身人物孤立無援,突出在沒有背景的畫布上,頭髮邊緣被刮刀處理成衝冠怒髮,以及剝去面具後更明顯的驚恐和迷失。曾梵志曾表示,人物是其永遠不會放棄的題材。儘管他是少之又少地敢於屢次打破自己固有風格的藝術家之一。

到了2000年,曾梵志的畫面中開始出現純粹抽象的類型。他開始用狂亂的線條改變面具時代的謹慎和精緻。後來一次意外的右手受傷,不得不用左手作畫的經歷,卻獲得了「交響樂」一樣的看似無序,實則有節奏的「亂筆」風格。在最近一次香格納北京舉辦的「太平有象」的個展上,亂筆風景和人物的結合,是此系列的典型風格。

藝術批評家羅伯·C·摩根認為,「在曾梵志的作品中,我感覺到一種對其過去歷程和價值觀的反抗,作為遵從於當前合法性的手段。他的作品不僅僅說回憶的體現,而是回憶在歷史性現在中的重組。一些批評家認為,曾梵志的作品已經脫離了社會現實主義,他在過去十年中對於人物的表現主義手法是與那個時代相關的。這也不無道理。但是,為了理解現在,畫家不能逃避回憶。曾梵志在畫布上抓住人物神韻的風格簡樸而有力。這些畫中人物可能是他的朋友,或只是僅僅有剎那間的情感共鳴。」(「曾梵志:靈魂的創傷」,《我·我們》,湖北美術出版社,頁1)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我們系列:毛澤東2002
油彩 畫布
100 x 10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預估價:
TWD 6,400,000 - 9,800,000
USD 220,700 - 337,900
HKD 1,641,000 - 2,512,800
成交價:
TWD 14,600,000
USD 480,184
HKD 3,747,433

賞析:

來自中國湖北武漢的當代藝術家曾梵志, 1991年以強烈表現主義風格的「協和醫院」聯作系列崛起於藝壇,1994年又以象徵性、隱喻性的「面具」等系列作品聞名國際,極具個人化的語言,成為他的標誌符號。而他在嫻熟掌握表現主義的技法之餘,卻也刻意抑制這項專長,僅僅著重於在對象手與臉的表達而已。而為求持續探索新的繪畫語言,他不時地加入更多抽象的概念。過去代表作的面具符號,2001年起逐漸從他的肖像畫中消失,隱藏著內在衝突、痛苦的臉孔,不再隱身於面具之後。透過畫筆與線條的自由律動,加入新的情感,轉型嘗試新形態的肖像畫,那是2002年他開始著手的「我們」系列,時間雖然短短一年,但它卻貫穿了曾梵志前後的創作階段。2003年在上海美術館以「我.我們」為名舉辦其盛大個人畫展。

藝評家黃篤對「我們」系列之後的繪畫提出其看法,指出:「曾梵志的繪畫核心在於筆觸運動,它既否定了敘事性,又否定了繪畫語言,但在繪畫的節奏上有著自己的邏輯性。」他描述藝術家的創作方法,是先在畫面中完成清晰的形像,然後右手夾上兩枝油畫筆,同時產生運動:食指、中指與拇指之間的筆,掌管著習慣、邏輯的理性經驗;中指和無名指之間的筆,則恰好是自由的、非邏輯的偶然性效果,產生抽象和具象之間的角力。對於繪畫用筆的用心研究,在中國當代藝術家頗為罕有。

曾梵志也認為,中國人擅長使用筷子,因此手的使用尤其靈活。他嘗試順筆畫畫,但看見的僅是筆,沒有特殊之處,但是反著畫時,卻出現驚奇的效果。他喜歡使用單色,層層的單一顏色攪在一起時,產生自動性的繪畫效果。經過了「我們」系列的螺旋式畫法,曾梵志近期轉而更重視用筆,創作出流動飛舞的書法性線條的「亂草系列」。「我們系列」可說扮演了曾梵志創作脈絡中極為關鍵的轉折階段。而這些以線條、運筆的繪畫方式,呼應了中國傳統書藝「用筆」的特點。顯示了藝術家力求在繪畫中創作發掘創新的力量及可能。

一張張臉的局部,從一個清晰的形象開始,單色螺旋狀的筆觸在畫面中游移,形象逐漸地模糊隱沒,產生破壞性的感覺,臉孔被筆觸所分割,當筆觸越多時,形象越顯模糊,乍看時彷彿沾滿雨滴的毛玻璃外的形象,當觀者退後一定距離之後,形象卻又再度鮮明了起來。曾梵志戲稱之為像絞肉機絞過的皮膚一般,圓圈圈分割後的畫面,在視覺上造成一種不安定的感覺。他說到:「我是從一個有意思的最小的局部開始,把屬於我自己的東西慢慢擴大到整個畫面。轉圈也是一種符號,其實是很殘酷的一種破壞性感覺,把臉給分割了。」藝評家栗憲庭在一次與曾梵志的對話裡,讚譽這批「我們」系列作品有大師風範,有氣派。他認為之前的作品風格完整,但此系列氣派大。在抽象的過程中,把細小的東西被放大了。

「我們」系列並非與曾梵志過去的藝術完全割裂,正如同畫家所感,這些肖像畫貫穿了過去和未來的創作。昔日「協和醫院」系列時的局部,如人物與靜物的衣褶、細部,已可見螺旋形的筆觸雛形。這種畫法是畫家多年的一種習慣,有個人最自然的感覺。 而從「醫院」、「面具」等系列以來,帶有矯飾意味的粉紅色,是他偏愛的顏色。在 2002-2003年間的「我們系列」中,粉紅、紅色也是其中最特出的主調。「紅光亮」是文革時期的視覺趣味,符合時代政治精神的要求,美術評論家劉驍純認為,「紅光亮」既是一種政治意識,也是一種集體無意識。

毛澤東的臉龐,對於經歷過紅色時期的中國人而言,無非都是一種共同的記憶。從具體的自我身分,到抽離出來的他者的凝視;從具有個性的臉龐,到沒有個性的臉龐,抽象化的毛澤東,正也是經歷文革後中國當代社會的集體面孔。於是,曾梵志說:「那是我,也是我們。」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西瓜2004
油彩 畫布
100 x 10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2004 Zeng Fanzhi
預估價:
TWD 2,900,000 - 3,800,000
USD 87,800 - 115,000
HKD 684,400 - 896,900
成交價:
TWD 7,316,000
USD 226,747
HKD 1,765,870

賞析:

曾梵志1964年生於武漢,1991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現為職業藝術家。作為90年代中國當代繪畫的代表畫家,曾梵志曾在武漢、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個展,其中2003年上海「我·我們」展和2004年深圳「看景──曾梵志的繪畫1989—2004」展都取得廣泛迴響。曾參加重要聯展有:1992年廣州「九十年代中國美術雙年展」;1993年香港「後89中國新藝術展」;1995年德國「從國家意識形態出走—中國新藝術」及西班牙「中國前衛藝術展」;1996德國「中國!」展;1999年北京「中國油畫五十年」;2002年廣東「首屆廣州三年展」;2004湖北「美術文獻提名展」。

曾梵志在90年代的成功無疑和他成熟的表現主義風格分不開,在早期的《協和》、《肉聯》等系列作品裡,彌散著現代主義藝術標誌性的痛苦、絕望和對死亡的黑色迷醉,畫面中猩紅的皮肉和膚色、碩大的骨節、神經質的瞪視的眼睛、沒有表情的臉孔都讓人難以忘懷。而在此後的「面具」系列中,他對城市人際的虛偽和無聊進行了尖銳的批判。進入2003年,他在新的風景和肖像中,運用了更主觀化的構圖和色彩詭異的線條,顯示出不斷超越個人既定風格的努力。在經歷了十餘年不懈地追求和不間斷地行走,2005年曾梵志創作了「天空」系列,用他獨特、自由流動的筆痕歌唱他童年仰望故鄉天空時的奇妙幻想。 此作品《西瓜》創作於2004年,藝術家主要以紅色和綠色為主色調,配以簡單的藍色,所有的紅色都聚集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再加上藝術家極具代表性的筆觸使得畫面的中心位置更加奪目。透過畫面中看似淩亂無章的筆觸,我們能夠窺探到畫家內心世界隱藏的緊張情緒。作品中,其流動飛舞的書寫性「筆劃符號」是傳統草書的解體,線條的韻律被融入抽象性之中,簡潔的構圖,富有音樂感的運動形式,是由畫家意識主宰的畫筆在畫布上反覆運動的結果,而這種運動正折射出了畫家身體的行動過程。這一繪畫風格的清晰、單純、質樸,正表明了其抽象性的藝術語言集自由度、力量和音樂流動於一體的特徵。
  按一下顯示大圖曾梵志(中國,1964年生) 友善列印粉紅之四1993
油彩 畫布
100 x 80 cm
簽名右下:曾梵志 93
預估價:
TWD 820,000 - 920,000
USD 25,200 - 28,300
成交價:
TWD 2,360,000
USD 73,669
HKD 57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