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广场砖效果图:关于“文化再生产”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32:58
年终特刊理论学术盘点之三2011年,学术界新论点要览 (2)2011年12月27日08:24   来源:《北京日报》2011年,学术界新论点要览 (2)--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分享


  文化学篇

  ●关于“文化再生产”问题

  学者指出,经济学上把循环往复的生产过程称为物质再生产。文化传承和创新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也可看做一种再生产,即文化再生产。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融合所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文化再生产的特征和规律,有利于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两层皮”现象,进而推动提高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与物质再生产各环节有所不同,文化再生产可分为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环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备受关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议题,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

  学者认为,当今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极大方便了人们交往。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关于如何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问题

  学者认为,文化事业应坚持公益性。近年来,我国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促进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

  学者提出,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资源,使我国文化产业孕育着产生巨大财富的机遇,文化产业吸引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从过去基本上是以国有资金为主逐步转向多元投资机制:一是政府以文化产业的投资基金、奖励性资金、扶持资金、专项资金等各种形式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贷款力度加大;三是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四是各类投资基金投资于文化产业;五是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激发了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情。对文化产业多元投融资机制的形成,使近年来文化产业投融资呈加速发展趋势。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有深刻现实背景的。

  ●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如何理解这个论断?

  有学者指出:这个论断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表现在方方面面,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但是,只有“核心价值”才是决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素。围绕“核心价值”形成的各种观念构成了“核心价值体系”。多数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形成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加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

  (靳晓霞/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