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砂浆地面:历史上的今天(6月12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28:45

历史上6月12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923~1991

 

更新时间:2012-6-12 

 

印度童工

(2004年3月4日,在印度西部城市孟买,当警察对一家刺绣作坊进行突击检查时,一名为这个作坊工作的童工受到惊吓而哭泣。)

6月12日是“世界无童工日”。2002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90届国际劳工大会决定将每年的6月12日定为“世界无童工日”,呼吁世界各国密切关注日益严重的童工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等30多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蔡和森

1931年6月12日,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是我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蔡和森是因叛徒顾顺章出卖被捕,同年8月4日惨遭杀害。 

 

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1935年6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翻越夹金山,到达四川懋功达维地区,与李先念率领在此迎接中央红军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会合。两天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到了达维镇。接着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领导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都出席了大会。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总兵力达10多万人。 

武汉保卫战中,中国军队向敌人发射炮弹

1938年6月12日10月27日,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武汉会战。会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中国军队共毙伤敌近4万人。武汉会战使日本的战略进攻被迫停止,以主力回师占领区对付游击战争。从此,正面战场压力减轻,敌后战场日显重要。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悼平江惨案烈士大会会场 

纪念九一事变8周年和追悼平江惨案死难烈士大会 

周恩来揭露惨案真相的谈话和给陈诚的抗议电报

(1939年8月1日《新华日报》刊登的周恩来为揭露惨案真相同记者的谈话和两次给陈诚的抗议电报)

1939年6月12日午,驻湘鄂的国民党杨森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部,派兵包围新四军设在湖南平江嘉义的平江通讯处,将新四军参议涂正坤、通讯处秘书吴贤众杀害。半夜又将八路军少校副官罗梓铭、通讯处秘书吴渊、新四军司令部少校秘书曾金声及家属赵禄英等4人活埋于黄金洞。这一惨案激起抗日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公愤。8月1日延安各界集会,声讨国民党当局的暴行,追悼死难烈士。毛泽东在会上发表《必须制裁反动派》的演说,抨击蒋介石及其党徒的罪行。 

V-1导弹

1944年6月12日,由德国研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种导弹---V-1导弹正式投入实战。这种设计简单价格低廉的武器是所有巡航导弹的前身。

 

曼德拉(左)

1964年6月12日,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被判终身监禁。由那些反对通过基本法律的暴徒们策划的阿佩淮尔大屠杀在1964年悲惨地发生了。紧接着不久,纳尔逊·曼德拉由于在躲避追捕中的不妥协表现,赢得了“黑人中的紫蘩菁”雅誉。1964年南非当局指控他犯有叛国罪,将他连同另外8人放逐至罗宾岛终生监禁。在曼德拉被放逐之前,他坦然对法庭执行官说道:“我并不否定我计划进行破坏行动。我们要么不得不接受种族不平等现实,要么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它。”

1965年6月12日,中国第一例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功。上海第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外科成功地施行了人造心脏瓣膜手术,这种人造心脏瓣膜的制成和临床应用在中国是第一次。 

郭沫若

1978年6月12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有《女神》《屈原》《虎符》《蔡文姬》《棠棣之花》《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历史剧、论著及大量诗文。出版有《沫若文集》。 

华罗庚

1985年6月12日,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华罗庚在日本讲学考察时,因心脏病发作在东京逝世,享年75岁。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20世纪50年代初从事多复变函数论中四类典型域的调和分析研究,研究成果于18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生留下2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 

叶利钦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蔡和森遇害 

蔡和森

蔡和森是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是我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1931年6月12日他因叛徒顾顺章出卖被捕,同年8月4日惨遭杀害。

蔡和森是湖南湘乡人(今属双峰县),早年就读于湖南国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同毛泽东一起建立新民学会,并创办进步刊物《湘乡评论》。

1919年率全家赴法勤工俭学,在法期间组织中国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冬因组织勤工俭学学生争“生存权,求学权”的斗争,被法国政府遣送回国,年底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中共第二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均当选为中央委员,曾主编过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1925年在上海参加领导过“五卅”运动,同年10月去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在中共第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被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0年回国后受王明等人排挤,1931年他被中共中央派往香港主持中共广东省委工作。

附录2:

世界上第一种导弹V-1正式投入实战 

  

V-1导弹 

1944年6月12日,由德国研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种导弹---V-1导弹正式投入实战。

由保罗-施密特于1928年开创的对间歇喷射引擎的研究最终使AS 109-014引擎得以问世。这种引擎被用作Fi 103(也称V-1或FZG 76)的推进器。这是最早投入实用的巡航导弹。Fi 103就是一架小型飞机,其翼展依不同型号为5.3米或4.87米,由一具间歇喷射引擎推动。为了达到引擎的工作速度,Fi 103须由长斜角发射架或飞机携带发射,其航线由罗盘控制,飞行距离则由一个小推进器调节。飞临目标上空时,V-1改以急速俯冲的方式飞行。这一加速过程将导致推进器停机。这对攻击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后来的V-1都被改装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V-1的飞行高度比较低,速度不够快,最快的盟军战斗机就能拦截它,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防御是完全可能的。伦敦被2418枚V-1击中,落在安特卫普则有2448枚。

这种设计简单价格低廉的武器是所有巡航导弹的前身。它必须由一条长长的斜角发射架发射,以使其速度达到间歇喷射引擎开始工作的要求。随后,V-1在3个简易陀螺仪的引导下,在2000~3000英尺的高度飞行。飞完设定航程后,引擎关闭,导弹向下俯冲,在触地前瞬间爆炸。

V-1导弹参数:

型号:中程巡航导弹

制造国:德国

翼宽:17英尺,里宽7.5英尺(5.37米)

长度:25英尺,里长11英尺(7.9米)

高:4英尺,里高77/8英尺(1.42米)

重量:2152千克

引擎:1阿尔戈斯As 109-014推动器

推力:300千克

推进剂:568升80辛烷

最高速:390-410英里/小时(624-656千米/小时)

一般飞行高度:2500英尺(760米)

最大飞行高度:10000英尺(3050米)

航程:150英里(240千米)

飞行时间:2小时30秒

弹头:830千克阿马图炸药

附录3:

郭沫若逝世

 

少年郭沫若充满灵秀之气

1978年6月12日,我国现代杰出文学家、历史家、社会活动家、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生于1892年。原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早年赴日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五四”时期,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1924年以后,郭沫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开始后回国,在周恩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战工作。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

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哲学人物,颇多创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

郭沫若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当选为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 

1924年前后与安娜及孩子们 

 

与妻子于立群及子女 

 

郭沫若接受斯大林和平奖金

附录4:

数学大师华罗庚逝世 

数学大师华罗庚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1974年,数学家华罗庚(左3)在农村推广优选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人民网)

附录5:

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

 

叶利钦1991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 

1996年叶利钦再次竞选成功

鲍里斯-叶利钦1931年2月1日生于俄罗斯联邦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布特卡村一农民家庭。出生后按当地习惯他被抱到教堂接受洗礼。神父把他放入圣水桶中,就与别人聊天并发生口角。当叶利钦的母亲明白过来,尖叫着把他从桶底捞出来时,他已奄奄一息。经紧急救治,他终于睁开眼睛,神奇地活过来了。父亲认为这个孩子在生死考验中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就给他起名“鲍里斯”(俄文意为“斗志”)。

叶利钦从小调皮好斗。小学五年级时,他带头嘲弄德语女教师,将留声机的唱头插入椅子,使得老师在全体学生面前很窘。他常参加打群架,而且总是“战斗”后最后一个,他的“塌鼻梁”就是当年留下的“纪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叶利钦被留在后方学造枪炮。有一次叶利钦和几个伙伴想找些手榴弹,拆开看看里面的构造。于是乘黑夜的掩护,他爬过三重铁丝网,钻进一个装军火的教堂,拿了两枚装着导火线的手榴弹。他们跑到附近的森林里,叶利钦让同伙退到安全的地方,自己拿起铁锤就朝手榴弹砸去,结果一声巨响,他左手的两个手指被炸掉。

在大学期间,叶利钦仍是高材生。一次他给教函数理论的教授解出一道十年来他的学生中没有一个能解出的难题,而被这位教授视为掌上明珠。他的毕业论文是《电视塔》,而当时还没有电视塔,为写好论文,叶利钦进行了许多探索工作,自己绘图,自己计算。当时他因准备参加全国排球锦标赛,规定五个月完成的论文,他只用了一个月,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

大学毕业后,叶利钦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型管道建筑托拉斯。按规定他可以直接当工长,但他认为学校教学脱离实际,马上当工长不会令人信服。于是他整天和工人在一起,用一年时间掌握了十二门建筑技术,并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以后又担任总工程师,住房建筑联合企业经理等职。

1968年起他开始从事党务工作,曾先后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党委部长和州委书记。1979年到1985年任该第一书记。1981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85年4月,叶利钦因“熟悉经济”受戈尔巴乔夫赏识调任苏共中央建筑部部长。任职之初他积极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主张,并在戈尔巴乔夫的提携下,同年7月升任中央书记,12月升任莫斯科市第一书记,1986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7年10月,叶利钦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责“传统派”阻碍改革进程,点名批评党的第二把手利加乔夫,影射攻击戈尔巴乔夫要政治局对他的“俯首贴耳”。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的突然袭击十分恼火,随即组织一场对叶利钦的反击。11月叶利钦被解除莫斯科市第一书记职务。次年2月又因犯有“怀疑苏共27大以来苏联形势的积极变化,否定改革成果”等错误,失去政治局候补委员资格,只留任中央委员,降任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

在党内失势后,叶利钦干脆就以反对派代表人物的面貌出现。1989年3月,苏联举行人民代表选举。按规定部长是无权竞选的。但叶利钦认为“即将进行的选举是一次进入议会的机会”,这是一场斗争。他决定参加竞选,而不惜“粉身碎骨”。于是,他放弃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竞选活动中。他抓住人们最关心最不满的问题作文章,提出改革政治局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取消领导人的特权、削减军费开支等主张赢得人心。结果他以89.6%的选票当选为人民代表。

1989年7月,叶利钦与萨哈罗夫等一批持不同政见的议员组建了“跨地区议员团”,并任主席,这时他明确提出要废除宪法中规定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款,并要求“公民有组织社会团体和政党的自由”等。1990年1月,叶利钦又联合一些激进派人士成立苏共内的“民主纲领”,并任该组织三人核心领导之一。此后他就在一系列问题上与戈尔巴乔夫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政治上,叶利钦针对戈尔巴乔夫所说的“社会主义选择”,提出取消社会主义和放弃共产主义目标的观点。1990年7月在苏共28大会议上,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纲领派”提出了系统的政治纲领;主张实行多党制,把苏共变成在多党制、法制和议会制国家条件下发挥作用的议会党,用民主原则取代民主集中制,容许党内派别活动合法化,放弃苏共对政权、军队、安全部门及舆论工具的领导。当叶利钦的一系列主张被大会否决后,他宣布退出苏共,与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共决裂,同时也正式结束了他三十年苏共党员的政治生命。

在联盟主权问题上,叶利钦于1990年4月联合部分持激进观点的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组成“民主俄罗斯”。在该组织支持下,叶利钦提出“恢复俄罗斯主权”等口号,并于1990年5月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嗣后,他进一步向中央提出:“俄罗斯将在一切方面独立,俄罗斯的决定要高于全联盟的决定”。在他主持下制订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家主权宣言》和《俄罗斯宪法草案》,前者宣布俄罗斯有绝对主权,其内外政策独立;后者提出政治组织非党化,国家机构非意识形态化,与苏联宪法形成鲜明对照。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总统选举,叶利钦以57.30%的选票获胜,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1996年叶利钦再次竞选成功,蝉联总统。在近80人宣布参加的俄总统竞选中,现任总统叶利钦和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脱颖而出。在第一轮较量中未分胜负(均未过半数),第二轮再战时,叶利钦以领先近14个百分点而蝉联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