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口味视频:制度与经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7:09:43

文摘编号:1005- 913X(2007)08- 0008- CA

摘要: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是怎样的联系,这是一个恒

久的问题。过去两个世纪中,西方经济学家围绕生产制

度、政治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目前,面对我国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失

衡的重要问题,通过制度分析,指出制度差距是根本原

因,并认为部分地区应该进行制度创新,以缩小这种差

距,实现国家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

建。

关键词:制度;经济发展;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913X(2008)08- 0008- 03

收稿日期:2007- 05- 11

作者简介:刘丽莉(1982- ),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05 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发展理论。

论制度与经济发展

刘丽莉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过去两个世纪中,西方经济学家围绕生产制

度、政治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建立了一般理论框架,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探讨中国

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具有借鉴与启示

意义。

一、制度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一)生产制度与经济发展

谈到生产的制度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我们

不得不回顾到亚当·斯密所作的开拓性分析。斯密

的研究首次把经济学的重点集中到生产领域,把国

民财富增进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劳动分工。他所说的

劳动分工不限于企业内部的分工,而实际上是一种

生产性的制度安排,正是这种安排带来了三个直接

好处,即由减少转换工作所节约的时间,由专于同

一工作所造成的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和由工作的单

调性和知识积累所产生的发明工具的可能。自本世

纪20 年代艾林·杨总结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

制”的定理之后,逐步形成了企业生产制度与市场交

易制度之间在一定时点上互为限制互为替代,但在

时间序列上互为补充互为推动的新观念,从而把分

工制度更紧密地与整个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分工

所带来的知识技能也被归纳为“边干边学”,成为80

年代以来新增长理论中不断予以探讨的重要内生增

长因素。

(二)政治法律制度与经济发展

一国政治法律制度制约着经济自由度和个人行

为特征,进而作用于经济绩效,这样的观念也得首先

归结到斯密所建立的“经济人”思想上。在斯密体系

中,经济人的自利即是其行为理性的保证。他一方

面指出,建立合适的法律结构和完善的政治制度十

分重要,另一方面又指出,国家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

的一部分,应该仅仅提供一种框架,使人们在其中可

以在最大范围内自由行动,并且他认为这样的制度

结构会自动地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即“无为而

治”。布坎南在《自由的限度》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我们时代面临的不是经济方面的挑战,而是制度和

政治方面的挑战。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是经济发展

的重要保障。

(三)文化制度与经济发展

马克斯·韦伯对社会文化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作了广泛的分析,他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实际

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理论探讨

8 北方经贸市场营销2 007 8

上是含义丰富的文化范畴。在西方世界,典型的精

神观念,即时间就是金钱、信誉就是金钱、金钱应该

用于增值等等,正是这种道德观念使得西方形成了

理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了有规则的市场,使

人们合法地追求利润或效益的最大化,从而造就了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而在中国和印度等东方社会,

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未得到发展,也正是由于缺乏

适宜的具有资本主义理性的文化制度相支持。就文

化知识的累积和沉淀而言,它们通过建立起一些习

俗惯例,构成了经济生活中非正规的、然而可能十

分有效的约束。诺思称习惯性行为具有制度的功

能,它告诉人们关于行为约束的信息。文化是知识

与信息的载体,知识与信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

们不是无所不知的,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

险,因此需要通过“集体学习”把知识、信息、价值观

念及其它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一代代传下去,这个

过程蕴含了大量非正规规则的形成和信息的传递,

体现了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制度障碍

建国以后,中国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高度中央

集权的民族国家,为了在极低的起点上建立起与政

治独立性相匹配的独立国民经济体系,政府采取了

统一决策机制,力图赢得较快经济增长,实现赶超

目标,这决定了必须在全国建立起以集中的资源配

置制度为核心的经济制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是

对旧中国汪洋大海般的自然经济和正在萌芽的市

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制度的否定,它的建立依赖于两

条途径:

其一,人为扭曲价格。为了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和

工业企业的创建成本,实行了工业投入品人为低价

格供给、资金信贷低利率和低汇率等政策,致使市

场经济所藉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价格杠杆都失

去效力,同时人为助长了对投入品、资金和外汇的

饥渴式需求。这些领域中持续普遍的短缺局面又反

过来强化了集中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其二,人为地隔离城乡联系,取消了城乡之间长

期形成的带有易货性质和一定商品经济成分的社

会经济往来,把农业剩余强制性地集中到国家手

中,农产品价格大大低于价值,农村劳动力终身被

束缚在土地上,生产率停滞不前。

20 世纪70 年代末期,经过30 年“集体学习”的

农民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还是单干好”的道理,于

是,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它

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证了农民的努力

能得到相应的回报。1978—1984 年按不变价格计算

的农业总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 .23% 和

7.7%,是建国后最高水平,这充分证明了有效率的

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然而,1984 年以后农业制度绩效却出现了逆

转,粮食产量连年徘徊,农民对承包的土地失去了

热情,甚至出现了撂荒现象。从制度变迁观点来看,

改革的产生源于人们的“集体学习”,改革中也伴随

着“集体学习”,因此改革与新知识的积累一样,具

有收益递减性质。联产承包制收益递减的直接原因

在于改革的边际性质。由于农村改革毕竟是在原有

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背景下进行的边际调整,旧的

规则和制度环境对于边际上引入的新制度安排是

有抵触的,这种负效应在改革之初还不太明显,但

它会日积月累,直到使改革落入收益递减区间。归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集体所有制框架内,尽管农户在承包期

内享有土地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但他们无法排斥

各个层次“所有权的代理人”随意参与分享收益,这

就严重挫伤了农户生产积极性。

其次,由于土地承包上不计人力资本素质,一律

按人口均分,这就要求随着农村人口的膨胀,不断调

整土地分配格局,这不仅增加了实施成本,而且使土

地经营越来越偏离有效使用稀缺土地的现实需要。

北方经

2007 年第8 期

北方经贸理论探讨2 007 8 9

最后,在整个经济制度尚未全面改革的背景

下,农村改革的单刀突进自然是风险较大的。由于

农村财政税收仍沿用旧体系,农村生产资料和产品

市场不成熟,农民收益仍然遭到明税、“暗税”的侵

蚀,以致在农业与工商业间比较利益相差很大,诱

使农民弃农从工、从商,农业生产陷于困境。

现实表明,要使中国经济实现均衡发展,必须

使农业经济走出低谷,而要使农业经济走出低谷则

需要进行新的制度创新。

三、实现制度创新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制度创新与集体学习过程一样,具有收益递减

性质。这是由于人们的知识需要时间积累,制度绩

效也需要一段时期的运作才会显现出来。因此,要

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就得在集体学习中诱致新的制

度创新。

(一)土地制度创新

一种创新是引入土地转让机制,克服土地平均

分配的不足;另一种制度创新是形成“两田制”,把

土地分成口粮田和责任田两部分,前者仍按人口分

配,后者实行招标经营,改土地要素的平均分配为

土地收入的平均分配,在维持必要的土地耕种面积

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率;还有一种创新是建立健

全农业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经营层次提供农业基础

设施、要素供给和产品销售等服务,以扩大交易规

模,降低交易成本,使农户在家庭经营层次上广泛

地分享外部规模经济。这些制度创新不仅具有很强

的针对性,而且得到了正在改革的制度环境的支

持,因而已经带来了农村复耕率提高、生产率回升

等农业发展效应。

(二)教育制度改革

着力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对西部

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

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

活费。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

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

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

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

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

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

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

“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

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

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

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

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

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

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结语

每一项制度只有在它能够有效地把收益报酬结

构与人们经济努力挂钩时,才具有经济激励;并且在

它能把人们的努力集中到生产性活动中去时,才能

带来好的经济绩效。所以制度创新不是一劳永逸

的,必须首先是不断学习与积累的过程,然后才会

是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

艾林·杨.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 [J]经济学杂志,

2004.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M]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2.

李华强.试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七大问题.

[J]山西统计,2004.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

版社,2003.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2.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高治平]

参考文献:

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理论探讨

10 北方经贸市场营销2 007 8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