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韩懿莹照片:最好与最坏的五句父母之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12:38


最好与最坏的五句父母之言


在家庭教育中,心里暗示的作用被一再强调。特别是语言暗示的力量,能使孩子积极一生,也能使孩子彻底失去自信。家长要善于把正确的行为准则变成简单的格言灌输给孩子,常说五句话:1.你真棒!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3、脑筋越用越灵。4、快乐从感恩开始。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一定不要说:1、你真笨。2、你真让我失望!3、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孩子一样啊!4、别跑!会摔跟头的!5、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url]

在生活中,任何一个家长都会遇到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情况,这时候,有可能孩子是错误的,欣赏不得,夸奖不得,打和骂又不对,使得家长左右为难。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冲突化解法”。冲突化解法具体包括四种技巧:

(1)逻辑中断法

孩子在智力、心理素质、健康、行为能力及道德表现方面有了不良的表现,这时候,第一个原则就是中断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逻辑。
一个很大的孩子跌倒了不赶快爬起来,又哭又闹,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因为孩子认为“我跌倒了,家长应该扶我起来”。中断这个逻辑很简单,就是一个正确态度的明确表达,“自己跌倒应该自己爬起来”。也可能一次逻辑中断并不能有效地完成根本的扭转,比如你说完这句话就走了,但站在一边的奶奶把他扶起来了。即使这样,你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把孩子旧有的逻辑中断了。下次孩子跌倒的时候,你又说“自己跌倒应该自己爬起来”,中断孩子原来的逻辑。说完这句话你走了,旁边没有爷爷奶奶,他自己就爬起来了。
又比如,孩子遇到了难题,不愿动脑筋,每次都说,爸爸我遇到一个难题,或者妈妈我遇到一个难题,怎么做呀?孩子的逻辑是“只要不会就问父母”。这个逻辑要中断它,应该对孩子说:“不会的问题再多动动脑筋”。也可能孩子动了半天脑筋还是没做出来,这时你要启发、辅导孩子一下。但是他的逻辑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在你的帮助下,孩子把题做出来了,此时你应该夸奖他:太棒了,这主要还是你自己动脑筋做出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中断了他旧有的逻辑。
如果孩子行为道德有错误,如骂人、打人、不讲公共秩序。那么,要明确中断他旧有的逻辑,不能让他觉得打人、骂人算不上什么错误。你要告诉他:“好孩子不应该有这些不文明行为。”以中断孩子旧有的逻辑。
在健康方面,有的孩子比较娇气,稍有一点不舒服,就叫:“哎呀,我肚子痛,走不动了。”有的孩子有这种弱者状态。他旧的逻辑是:“我稍有不舒服,我就唉声叹气、我一唉声叹气,爸爸妈妈就哄我,我就得胜回朝。”这时候要中断孩子的逻辑,你可以这样说:“不要紧,笑一笑,拿手按摩一下肚子。他可能真就不要紧了。
总之,在我们所说的智力、非智力心理素质、道德、健康、自在状态这五个方面,孩子有了错误的行为表现,是因为他旧有的逻辑。这个旧的逻辑可能是社会给予的,也可能是我们的家庭过去给予的。
使用逻辑中断法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中断孩子过去的逻辑,提供一个新的、正确的逻辑。二是,家长不应急于通过一次中断旧逻辑、建立新逻辑而根本改变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但坚持下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一定会获成效。

(2)原则坚持法

遇到孩子有不良的表现时,处理问题的第二个方法叫“原则坚持法”。
虽然我们主张家长打骂孩子,主张对孩子要和蔼平等,还主张对孩子欣赏、夸奖、鼓励。但是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不教育,不讲明原则是什么就惩罚孩子,也是没有道理的。这是一个失职而又粗暴的家长的做法。反过来,对孩子的不良倾向、错误思维、无理要求一味退让,不坚持原则,用溺爱的态度对待他,也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又一种错误的举措。
家长要做的事情是:首先,原则是明确的,过去曾经对孩子反复讲过。现在孩子做错了事,要明确地重申一次原则。然后,一般情况下不应该退让。
比如你讲过,人要守信用,说到做到,这是个原则。孩子说过的话没有做到,意志品质差,受到外界的诱惑后没有做到自己允诺的事情,这种表现应该说是错的。这时候你要重申一点:“你保证过了,不做到是不对的。”这就是“重申原则”。
重申原则以后,孩子可能还坚持他的无理要求。作为家长,只要你的原则确实是正确的,态度应该如此:一方面,和蔼,不发脾气;另一方面,坚持,不退让。你如果不和蔼,发脾气,是错的。你如果退让,也是错的。
对于很小的孩子,按时睡觉是保证健康必须遵循的原则。那么,他到了晚上十二点还要看电视,就破坏了这个原则。你就要重申这个原则。你可以和蔼,不发脾气,但是不能退让。
家长常常还会遇到一些很难处理的情况,比如说虽然你和蔼了,可是由于你的坚决不退让你与孩子之间形成僵局,这时候,还有通融的办法。这种通融主要针对那些年龄比较小,确实还难以晓之以理的孩子。比较小的孩子在性格上冲动得很厉害,你不让他在十二点以后看电视他就一直哭闹,你倒是挺和蔼的,不打骂,把电视关了,或把电源拔了,或把房门锁了。可是孩子冲动得很厉害,这时候要找到通融的方式。这种通融的方式总的来讲叫做“局部的退让,整体上的不退让”。僵、僵、僵,你说不让看,他非要看。明明他要看一个小时,你就是不让他看一分钟。僵在这儿了。你说:好,再看五分钟吧。然后你一生气,走了。孩子再看五分钟,自己回房间睡觉去了。这种“局部的退让和整体的不退让”,有时候是通融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自然的方式。孩子觉得你没有退让,可是孩子也找到了一个台阶。
有时候可能会出现点难解决的问题。他要看一个小时,你只让他看五分钟。如果他回去睡了,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可是,这是一场重要的球赛,他非要看完不行。这时候,万不得已的方法叫做“实际上退让,名义上不退让”。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明天一大早要起来上学,十二点以后还看电视,对于一个学生是不应该的,而且你答应过遵守这一条。今天你怎么说我都不同意你看电视。然后,你就出门办事了。然后,他就偷偷看了。等你半夜一点钟回来时,他已经钻到被窝里,装着什么也没看。这是你坚持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的胜利。孩子虽然偷偷看了电视,但他觉得自己不对,觉得妈妈没有妥协。他以后再这样做的时候,就得考虑考虑。
对于再和蔼、再平等的家长,有些时候为了使孩子确实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无理的行为和要求,“原则坚持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柔中带刚的措施。
(3)别开生面法

对待更复杂的问题还有一个方法,叫做“别开生面法”。
有的时候家长的教育和孩子的行为、思维逻辑发生了对立和冲突,出现明显的僵局,这种僵局用“逻辑中断法”“原则坚持法”都不可以,这时就要用到“别开生面法”,即用新颖的跳出你和孩子冲突点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有个小学生不太喜欢作文,暑假她写了两篇作文。有一天,她父亲把她领到我这儿来,说:你给叔叔念一下作文。他想通过让孩子念作文鼓励鼓励孩子。孩子说:我不念。父亲说:你念吧,叔叔又不是外人。她还坚持:我不念,要念你念。这时候,家长的意图和孩子的行为逻辑发生了冲突。家长的意图无疑是正确的,想让孩子锻炼锻炼。但是孩子就是不念。孩子的这个行为逻辑应该说是不好的,因为她羞怯,不好意思,怕自己写得不好,过去又不喜欢作文。结果和家长发生冲突。家长说念,孩子就是不念。我这时也说,你念给叔叔听听。她还是不念。这就是一个僵局。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是硬性要求孩子念吗?这个强迫不得,因为孩子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道德错误。你说:“不念就不念,算了,真没出息!”这样说合适吗?这样会使孩子继续不喜欢作文,继续不敢在公开场合念自己的作文,继续不敢在生人面前做大胆的陈述,性格素质和学习都受影响。
家长和孩子经常会发生这种冲突。在这时候,靠坚持原则是没有用的。虽然你正确,但是原则不能用坚持的方法来实现。这时候要跳出冲突。
我当时是这样办的,我说:“你念第一句,我就能知道你第二句是什么”。孩子一下就好奇了,她已经忘了刚才和爸爸的争论了,忘了你“让我念,我就是不念”这个对立了,也忘了她不敢念这个心理了,她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了。“我不信。”孩子拿起作文就念了第一句,“我背着旱冰鞋和爸爸一块儿来到了旱冰场”。底下我说:“我看到”,果然是这三个字。她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就是知道,你再往下念,我还会知道呢”。她哗哗一口气就念下来了。
这就是别开生面。跳出“你念我不念”的僵局,用另外一种方法,提出另外一个方案来解决问题。
天下很多复杂的外交谈判就是这样解决的。
我们和孩子的冲突有时候也是一种外交僵局,要别开生面,提出新思路,使双方从原来的僵局中走出来,形成新的合作。
孩子念了作文,这是孩子合作的表现。然后我的表现呢,我说:“你念得真好,这篇作文写得真好。”我连声地夸奖她,让她爸爸回去也夸奖她。我想这个孩子由此可能就会比较喜欢作文,因为她会想,一个作家都夸奖过我了。结果,那天她又念了第二篇作文。
这样就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不喜欢作文到喜欢作文;第二,由不敢大声对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变得勇敢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再加上及时的欣赏和夸奖,帮助孩子在一天之内解决两个问题。
可是如果你这样解决问题:算了算了,不念算了,真没出息。完了,这个孩子从此失去了两个机会。以后你再让她念,她还是不念。家长以后也不敢让她念了,因为家长失败了。
又比如孩子穿衣服的问题。寒流来了,该添衣服,孩子因为爱美不肯多穿。这是孩子与家长经常发生的冲突。你要他穿,他就是不穿,要不就不起床。这时候,家长千万不可在这个逻辑中纠缠,穿,不穿,穿,不穿,一巴掌打下去。不要这样,要跳出来。有很多跳出来的方法,这是随机应变的。你可以让他先不穿衣服到阳台上站一站,感觉感觉。他到阳台上站了一会儿,不说什么了,吃过早饭,穿上衣服走了。事情需要这样解决,而不需要靠一巴掌来解决。
这叫别开生面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孩子不接受大人的指导,与大人发生冲突时,只要这个冲突不是根本的道德问题,都可以用别开生面的方法来解决。而当孩子接受了你的指导,要及时地欣赏和夸奖。
跳出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僵局,是解决天下各种复杂问题,外交的也好,工作上的矛盾也好,一个特别重要的艺术和方法,可以用在人生的方方面面。
别开生面不只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更是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一场外交谈判,最终形成僵局,没有谈判成功,双方都是失败者。其实外交僵局与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的僵局是一样的。一方坚持一种态度不退让,另一方也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退让。这时如果有一方别开生面,跳出原来的冲突点,提出第三种思路,问题可能就解决了。做事也一样。你提出一种方案我说不行,我提出一种方案你说不行,争执不休形成僵局。这时,如果有一个人高明一点,善于别开生面,跳出两种方案争执不休的僵局,提出一个新思路,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别开生面法”是非常有效的。当它与“逻辑中断法”、“原则坚持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可以解决几乎一切与孩子错误行为倾向发生冲突的矛盾。


(4)简单格言法

在“新形象确立法”、“心理暗示法”、“欣赏、夸奖、鼓励、榜样法”、“逻辑中断法”、“原则坚持法”中,在“别开生面法”中,同时都可以结合一个方法,叫做“简单格言法”:就是把道理、原则、结论,概括为一句简单的话,越简单越好。
简单格言是特别有力量的。比如说:“绿灯行,红灯停”。这是关于交通安全常识的一个特别简单的格言,五六岁的孩子都会背。你要说得复杂就不好了:“过马路的时候,遇到红灯就不要走,遇到绿灯就赶紧走。”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简单格言法”。
“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这也是“简单格言法”。
你如果说一大堆:“人都难免摔跟头,摔跟头肯定是很疼的,疼的时候你也不要怕,自己爬起来,爬起来就是好孩子”。这样啰嗦,不好,没力量。
西方有一句教育孩子的格言:“有了礼物分给小朋友一半”。很多有成就的人一生中受益于几句格言,其中有一句就是“有了礼物分给小朋友一半”。
还有一句是“饭前要洗手”。
还有一句是关于礼貌的:“客人来了要问好”。
就是这些非常简单的生活准则,使孩子懂得了基本的行为艺术和行为准则。
家长要善于把正确的行为准则变成简单的格言灌输给孩子。比如说:健康光荣。遇到事情替别人想一想。遇到不会的问题多动脑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脑筋越用越灵。一会关心自己,二会关心别人。快乐从感恩开始。发明来自灵机一动。
又比如说,字是人的一半相貌。我曾经把“字是男人的一半相貌”送给儿子,儿子从此就十分注意写字了,字也写得好了。家长辛辛苦苦教孩子写字,最后还要给一句话,这句话深入孩子内心。如果是个男孩子,就可以这样告诉他:“字是男人的一半相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孩子印象深刻。因为它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道理,孩子也能接受。家长就应该这样当。
掌握了前面五个基本方法,家长就可以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这些方法要善于运用,它们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