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九号公馆:在机场与僧人的震撼一席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9:12
到了首都机场,看看表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在嘈杂的侯机人群中,对面正襟危坐一位和尚,好奇之余径直走了过去,客气的问候了一下,坐在旁边的空位上聊了起来。
  
  “您也在侯机吗?是来北京办事的吧”,我信口问到。
  
  “是的,我到北大清华讲学”,他向上扶了一下眼镜回答。
  
  “来北大清华讲学?是宗教专业?”我又问,泡在北大的时候的确见到过许多类似模样的僧人。
  
  “不全是,在清华是受清华经管学院的邀请,给MBA和EMBA的老总们讲授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北大做了一次关于佛教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讲座……”,接下来简短罗列了讲学内容,随后谈及了此行讲座的效果,非常理想,说话中三次提到佛教的人生观对当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他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口才很好,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让我始料未及,我始终全神地注视着他,认真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捕捉他话里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感受一种前所未有的洗脑震撼。如果不是这身行头,你绝对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和尚!?和尚是什么样子?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神秘的寺庙、和尚的了解仅限于影视和文学作品,要么木呐地每天端坐在佛祖面前读经书,要么有身好功夫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要么就是像鸵鸟避险一样,遇事一句“阿弥陀佛”了事,他们不可以有凡人的欲望,一旦踏入佛门,就意味将此身献给神灵。眼前的这位僧人太另类,单单就他出现在机场,一身僧服与西装革履形成的反差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更不要说他手腕上银光闪闪精细考究的那块欧米茄,还有随行的Dunhill旅行包,所有人都不会视若无睹。
  
  他说去北大清华讲授“佛教的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说实话,当时听到这话时我还是有所怀疑的,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和尚的布道而已,佛门是净土,企业是市场的中坚力量,难道僧人在企业管理上也有造诣?随着聊天的深入,所有的这些谜团与疑虑都解开了。
  
  “师傅,你们每天还像电影里那样念经书么?”
  
  “哈哈”,他真的爽朗的笑了。
  
  “电影里演的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相差很远,我在海南南山寺修行,每年我们‘领导’都派我们出来学习考察,我现在回海南,汇报一下工作就去美国”。他又笑了,大概是因为我问了一个让他觉得非常迂腐的问题。
  
  “还去美国讲学?”我的思维仍然转不过弯来,可能是撞猪追尾了。
  
  “去美国上学,我在哈佛读博士”。
  
  他的回答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看着我奇怪的样子,他又开口了。
  
  “你们外面的世界对我们太不了解,而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我1988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出家在海南南山寺修行,05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一头雾水,彻底晕倒,出离诧异,越来越摸不着边际。
  
  接下来我没有再问问题,话题完全由他掌控,看得出他很愿意让世人了解他们所处的象牙塔。
  
  他聊到了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对有些人无端指责方丈行为的表示无奈(前不久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开寺迎接俄罗斯总统普京、获赠大众公司的豪华越野车以及赴美接受美国一研究机构的名誉博士学位),对少林寺方丈的高调行为表示坚决支持,他认为释永信就是少林寺的CEO,就是少林寺的形象代言人,正是因为方丈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让少林寺重新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为“少林寺”金字招牌的远大弘扬功不可没。
  
  我的疑惑在后续的谈话中全部找到了答案。而行将谈话结束的一段话,给我至深的启迪。
  
  他说道:“时代变了,我们也必须跟的上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是仅仅停留在嘴上,在唐朝的时候,玄奘骑白龙马去西天取经,在当时是最好的交通工具,而现在,有汽车、火车、飞机这么好的交通工具我们还骑马游学,那是拿生命来开玩笑,做和尚不一定就非要是苦行僧。时代变了,我们决不能被动地指望香客的捐赠来发展我们的事业,真正的成功是目标不变,而实现目标的方法常变,但许多人都是坚持做事的方法不变,而改变原有的目标,目标不断改变,又怎么能真正成功呢?我们历代僧人的目标就是向世人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将佛教事业发扬光大,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来的,其实也一直是我们的终极理想,为这个目标我们矢志不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也在改革,摸索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释永信的作法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所在的海南南山寺,有60个和尚,基本的要求有三条:‘至少懂一门外语、会驾车、会上网’。我懂英语和日语,几乎每天要上网收发邮件浏览信息……。
  
  登机的时间到了,他飞海南,我飞武夷,震撼、惊异的感觉都不比话中传达出来的思想让人醍醐灌顶,坐在飞机上我久久不能平静,二十分钟的聊天过程他一直回避我的眼神,说话的时候总是看着别的方向,直到他先我一步登机时回首道别才看到他明眸善睐的双眼,清澈如止水。僧人的年龄大概四十多岁,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说话慢条斯理,我想如果他不是出家为僧,在凡尘俗世中,他也许一位满腹经纶的教授,一位舌辩群儒的律师,抑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医生,不知因为他天生的相貌有佛缘才出家为僧,还是因为他是僧人才看起来慈眉善目,也许作僧人才是顺天道的选择。
  
  我佛慈悲,佛教事业有如此僧人之后继,复兴之日可待,和谐社会的建成亦有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