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鸳鸯可以卖钱吗:董小宛诗书扇面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46:50

董小宛诗书扇面赏析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江淮地区经济发达,商人与文人聚集。青楼女子中也有一部分在这文化氛围中舞文弄墨,吟诗作对,于是演绎出几多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来。其中冒襄与董小宛二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不仅名动一时,至今仍有人津津乐道。

  董小宛(1623——1650年),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皆因仰慕唐代诗人李白而取,被誉为秦淮旧院女子第一流人物。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一帧董小宛楷书秋闺诗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作品,对考证董氏与冒襄的感情经历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小楷工整清秀,毫端尽得古书家精髓;细品诗境,感怀伤秋,可感受到在封建礼教重重束缚下一个弱冠女子追求自由的心声。现将诗词摘录于下:

  董小宛小楷秋闺词扇面,金笺纸,纵18.5厘米,横51.4厘米。自作七言诗十一首。

  一

  幽草凄凄绿上柔,桂花狼藉闭深楼。

  银光不足供吟赏,书破芭蕉几叶秋。

  二

  残柳凋荷绿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

  楼前几日无人到,满地槐花秋正深。

  三

  白日吹人无所思,独来窗下理红丝。

  手擎刀尺瓶花落,数点天香入砚池。

  四

  稠烟迷望不能空,满地犹含绿草风。

  乱竹繁枝多少意,满园花落忆春中。

  五

  修竹青青乱草枯,留连西日影相扶。

  短墙微露高城色,远处疏烟入画图。

  六

  飘枝堕叶此烟中,残鸟啼秋声亦同。

  错认桃花满青行,依稀白鹭栖丹凤。

  七

  侵晓开香湿绣巾,满天犹带月华新。

  此中随意看秋色,采得名花赠美人。

  八

  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

  多少深思书不尽,要知都在我心头。

  九

  无事无情亦未闲,孤心常寄水云边。

  今宵有月无人处,高讽南华秋水篇。

  十

  满畦寒水稻初黄,细鸟归飞集野棠。

  正是好怀秋八九,桂花枝下饮清香。

  十一

  风前一叶巧迎秋,露气蟾光净欲流。

  楼上有人争拜影,巧丝先我骨衣俅。

  落款:右秋闺词十一首,崇祯康辰中秋日

  印三方:青莲、董白、女史。

  言为心声,这十一首诗文所流露出的情思与秋天败花落叶的景色互相映衬,在中秋团圆之日,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宛,在自己的命运扑朔迷离之际,怎能不感秋伤怀呢!只是这种感受更多的是愁而不伤,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正所谓“多少深思书不尽,要知都在我心头”。

  此幅扇面和诗文均作于明崇祯庚辰中秋日,即1640年的中秋节,这一年董氏十七岁,也就是与冒襄认识的第二年。董氏与冒襄初次相识是在董小宛16岁时。冒襄在他的《影梅庵忆语》中对二人的初见有详细的记述:“己卯初夏,应试白门,晤密之,云:秦淮佳丽,近有双成,年甚绮,才色为一时之冠。余访之,则以厌薄纷华……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此良晤之始也。时姬年十六。”

  可以看出,16岁时的董氏已经是“香姿五色,神韵天然”。九年董氏后故去,辟疆仍对当初的记忆历历在目。这时的小宛正处在一种紧迫的情境中。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当时社会上身陷乐籍的歌伎们正在风行以追求自由的婚姻理想,并以能嫁给有理想、有才气的文人骚客为荣,比如当时的柳如是嫁给钱谦益、李香君嫁给侯方域等。这种风气难免对小宛会有很深的影响。而冒襄风流倜傥,名噪一时,无疑成为小宛心中的理想对象;二是当时朝廷不断派人在秦淮两岸择选佳丽,这对崇尚自由浪漫理想的董氏来说是极大的威胁,所以当小宛一见冒襄,自然是心为之所系,感情深动。这也可以解释为冒襄与小宛二人的感情发展中,为什么小宛主动进去而冒襄屡次婉拒的理由。此帧楷书诗文又正是董氏结识冒襄之后第二年中秋节所作,其所感所想无疑与冒襄有莫大的关联,惟其如此,才有了“无事无情亦非闲,孤心常寄水云边。”“多少深思书不尽,要知都在我心头。”两个相知的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并共同生活了九年,而这九年也成为了二人世界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