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天柱县高铁:风寒感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36:48

   朱莘农(1894~1962),名慕伊,江苏江阴人。家世业医,擅治伤寒。莘农壮年行医乡里,晚年悬壶无锡,以诊治“夹阴伤寒”名盛锡澄一带。所谓夹阴伤寒,实系肾虚之体复感外邪,热病之中兼夹阴经见证的一类病证。朱莘农说:“缘于少阴素虚,偶一不慎,寒邪直中虚处,或缘入房、遗精,肾精骤伤,而恣意乘凉,或饮冷水果,或入河水,或热病中遗泄,使邪气深伏于内而致是疾”(《夹阴证治》)。遗精及房事是否是诱因,可以存疑,但这类病证临床并不鲜见。

   从朱氏留下的一些文字资料及医案分析,本病常见以下四种情况:

1.阳虚邪伏:外邪从表入里,伏于少阴,真阳无力鼓动邪气外达,证见畏寒高热,渴喜热饮,腰痛如折,头痛,苔白厚腻,脉弦紧或濡。朱氏指出,此证若用栀、豉、蒿、柴撤邪,泻心分泄,则热非但不解,反致阳更伤,阴寒更甚。治疗取温经撤邪法,宗麻附细辛汤加减。朱氏嫌原方峻烈,处方减轻麻、辛用量,仅一二克,并加独活以搜少阴伏邪,微汗为度。如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用附子煎汁炒),则温肾祛邪而不至于辛散。若阴寒内伏,水气涉脾,见腹痛、腹鸣、便泄者,取附子理中汤加减。

2.阳虚阴盛:少阴真阳衰微,阴寒内盛,甚则格阳于外,其表现为热势不高而躁扰不安,两颧时呈红赤,肢冷汗出,脐腹按之板窒而痛,溲黄难解,苔白罩黄而灰,脉弱而尺部浮露。朱氏指出此证易误作湿滞交阻及湿热化燥,而投泄化消导或辛凉甘寒,多致虚中生变。治取桂枝加桂汤合白通汤以温阳逐寒,脐腹板窒而痛者,亦可用川椒、肉桂、茴香、雄精、麝香置脐上,以膏药贴之,通阳化气。

3.冲逆阳浮:下元亏虚,**内损,无以涵养冲肝,遂致冲气逆动、虚阳上浮之变。证见头昏、心烦,耳鸣、失寐,或乱梦纷纭,烘热头汗,脐跃甚至上冲至脘,少腹板窒,溲黄,肢冷,舌尖边红,脉大轻按搏指,重按不甚应指。朱氏最善此型的诊治,多用桂甘龙牡汤加滋肾通关丸、茯神、枣仁、远志之属以平冲降逆、敛潜浮阳、调养心肝,收效甚速。若不识此证,误作热深厥亦深,或急下存阴,或投羚羊角、石斛之属,便易生变。

4.元气欲脱:下虚已极,阴阳有离决之兆,为夹阴伤寒的危急证型,表现为胸闷咽塞(气脱将至),寐中偶有谵语,神思恍惚,呼之不易醒(为神散之兆),或脐跃明显,并见呃逆(为胃败之兆),耳鸣渐聋,烘热阵作,两脉虚数。朱氏见此等证,不论舌苔是否厚腻,急投固脱之剂,方如生脉散、桂甘龙牡汤加附子、紫石英、黒锡丹等。

从上可见,所谓夹阴伤寒的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心肾不济;其病位在少阳,兼及太阳、厥阴、太阴。而少阴阳气在病程中至关重要,其振奋与否决定着病势的进退顺逆,故朱氏以扶阳为治疗大法,其用桂枝、肉桂尤为应手。似乎可以说夹阴伤寒与温病的命名相较,则夹阴伤寒更重视人体机能的反应。所以,学习朱氏的此类经验,不必拘于夹阴伤寒的名称及可商的诱因,只要抓住“证”和“法”,是可以扩大其应用范围的。实际上,朱氏的传人往往以夹阴伤寒的方法用治杂病,如邢鹂江(江阴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以滋肾丸加减治下焦阴虚湿热证,夏奕钧(江阴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以桂甘龙牡汤加减治胃痛、呃逆、咳喘、昏眩、心悸、遗精,曹永康(镇江医学院)副教授以生脉散、桂甘龙牡汤加减治心脏病,皆有良效。
朱氏诊治夹阴伤寒的经验,还包括几种独到的诊断手法。
   1.脐腹诊:当脐属肾,脐下三寸为丹田,为元气之根。冲脉起于胞中,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肾与冲脉的病变可在脐腹上反映出来。又腹中寓肠腑,又是足三阴经循行之处,故按腹可以察肠腑有无邪热积滞与经脉之气的充沛与否。朱氏诊脐主要扪察当脐跳动的情况。在夹阴伤寒中,由于肾中真阴不足,冲脉失养而逆动,其脐动每按之浮露躁急,甚至脐跃至脘;若腹瘪在背,脐突而硬,跳跃在面,此多为疾病久延,阴竭阳绝,胃气大败之象,难治。朱氏诊腹主要看是否柔软。正常人腹部平软,而阴寒内盛、阳结不化多见脐腹板窒按痛。与腑实证的区别在于,本证腹痛不拒按,或按摩反舒,常伴有呱呱水流声。脐跳与脐腹板窒,本证常互见,但也有腹中柔软而脐跳者,朱氏认为前者虚寒俱盛,后者则虚重于寒。

2.咽喉诊:咽喉为肺胃之通道,足三阴经均循咽喉,故无论是外感之邪热,还是内盛之虚火,均可在咽喉反映出来。如阳虚邪伏太阳少阴合病,可见咽痛,但不红。冲逆阳浮可见咽红如朱,并多突然发生。元气欲脱时,则见气窒于咽喉部不利。

3.脉舌诊:朱氏尤以辨尺脉为重点。其表现为尺部无力,为肾阳虚馁;尺部浮露(轻按即得,大而盈指,但重按反不实)、虚弦,为阴失内守,阳不敛藏或相火上冲。舌苔变化,在于根苔,底苔及舌面润燥。舌苔根中白厚,或底白而上罩薄黄,舌质一般正红或淡红,此多为阳虚不能化气,阴寒凝聚之象。如气不布津上承,可见舌面干燥,但舌边白腻。若阳虚阴盛、格阳于外,则可见舌苔根中白厚,前半光红,朱氏见此舌象,诊之甚细,因最易误诊为湿热伤阴。

此外,朱氏尚通过对寒热二便的审察,既往病史的询问,认清体气变化状态。

总的来看,朱莘农关于夹阴伤寒的调治是基于《伤寒论》的理法而有所发挥的。他对于夹阴伤寒病机变化的认识,关于桂枝龙骨牡蛎汤等方证的具体化,脐腹诊、咽喉诊、脉舌诊等独到的诊断经验,不但有临床使用价值,而且对今天《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都能有所借鉴。
夹阴伤寒
夹阴伤寒是中医诊断病名,系指在**之后感冒风寒,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伴有小腹绞痛,双下肢逆冷,上腹部胀满,或呕吐或腹泻,甚则舌卷阴囊收缩等症。

内有房劳伤肾,外感风寒的病证。《伤寒全生集》卷一:“苦脉沉足冷,面赤微热,此皆夹阴伤寒也。”因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恣意乘凉,触犯风露所致。证见身热面赤,或不热而面青,小腹绞痛,足冷踡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躁,或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舌苔淡白滑嫩,或苔黑滑,舌本胖嫩。脉六部沉细,甚或伏绝,或反浮大无伦,沉按豁豁然空。治法外则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内则用参附再造汤助阳发表,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干姜以温经散寒。如脉伏绝,阴极发躁,继即神气昏沉,不省人事者,速用回阳急救汤,提神益气,回阳生脉。(《重订通俗伤寒论?夹阴伤寒》)。参见阴证伤寒条。

中医治疗此症,辨证阳虚和阴虚两类,阴虚者舌苔淡白舌体胖大、脉沉细或浮大无力,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干姜,重症者治以西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加桂枝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阴虚者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黑生刺、脉数有力或沉细无力,治以葱白七味饮(葱白、葛根、豆豉、麦门冬、地黄、生姜),重者治以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夹阴伤寒脐疗方
   【组成】胡椒15粒,丁香10粒,黄丹3克,明矾9克,共研细粉。
   【用法】 以醋调药粉涂脐,常规法固定。
【主治】 房事后饮冷受寒致手足冷,脐腹痛。
《夹阴伤寒 》
      曹永康编著
     一、概论
     夹阴伤寒,古方书无此病名。但一般认为,此病从**中得来,是年轻人易患之危险疾病,言下有谈虎色变之概。予以为此证非单指入房致病而言,其阳虚阴盛,伏寒化热者,主要是体质先亏,真阳不足,不能鼓邪外达,以致感邪而不即发。初起证状,不甚显著,以后热度转高,往往呈阳证假象,此即伤寒论少阴病之反发热。仲景伤寒论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说明此病在起病之初,由于肾阳式微,邪从虚寒而化,故有脉微细,但欲寐等阴静衰颓形证也。其曰反发热,脉沉者,乃由于患者正气虚弱,寒伏于里,虽发热为由阴出阳之兆,而里阳不能鼓托,故脉不见浮而见沉。其关键在脉沉,故知为少阴之反发热,是即所指少阴而兼太阳之表。少阴里虚,不可发汗,兼表又得不发汗,故须以温经助阳以撤邪之法,使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里阳亦不因之外越也。此证的前后各阶段,千变万化,必须验体辩证,掌握四诊八纲,而辨析此中真假证证状。笔者认为此证诊断治疗各法,有不同于一般时证者,今试详论其证治。
     
     二、分论
      论病证与治疗法
     夹阴伤寒一证,四时皆有之。初起形证,每易与一般时证混淆,最须明辨,庶几无差。病之起因,约分三种:一先天素亏,二房室伤肾,三寒热中失精。三者皆能使下元虚寒,正气衰弱。倘一旦不避风寒,或入河水中,或饮冷水果,或当风而酣睡,则外寒乘虚直入,虚寒相搏,而生寒热(或不即发热)。
      第一期证候及治疗法:病人恶寒头痛,腰酸神怠,嗜睡懒言,腹部弦急,溲溺不爽,渴饮喜热。苔白厚腻,脉弦紧而沉细。此时宜宗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法。以其少阴经气不足,邪从虚寒而化,必得辛温扶阳,温经撤邪,方可微汗而愈。若此时误认作伏邪湿温一门,用柴胡、青蒿、紫苏等宣散药,或用泻心、栀豉等宣泄剂,得汗得便后,亦能使病势轻减,但未能頋及虚寒化热一层,徒解其表而泄其蕴,使寒邪更加深邪。所以临证之际,首先要了解病人生活动态以及平日体质强弱。遇此种虚寒化热热之证,应掌握热是假而寒是真之古训。惟用辛温发散发散,温经撤邪方法,方不致犯虚虚之错误。
     第二期证候及治疗法:此是由第一期因循失治或误治而渐趋严重。病人渐见躁扰不安,两颧泛红,肢冷汗渍。脐腹按之板窒而痛。小溲色黄,溺时难出。苔白罩黄灰,燥而不干。脉濡滑尺露,露而有神,重按不实。所谓下极阴寒,无阳以化,膀胱气化不宣,浮阳格拒于上,此是证之变也。此时治法,宜选用桂枝加桂汤、五苓散、真武汤等方法,扶阳化气,以逐阴寒。或用白通人尿猪胆汤,热因寒用,坚阴导火。总之,则病人阴阳之偏差程度,而灵活变通。吾师更传麝鸽复脐、及姜艾灸脐、葱麸热熨等法为外治。此法以环脐一团结硬,按之呼痛,小腹板窒,小便不行为适应证。此法确有温散凝寒之效。但此时每易因其苔罩黄灰,腹窒按痛,而误认作伏邪夹积,及湿热化燥之证。于是或段甘寒生津,或进消导下夺,则一以伤阳、一以伤气,阳气重伤,邪愈冰伏,病必加重。
      第三期证候及治疗法:病人躁扰状态更厉害。颧红不退,面浮油光,面浮油光,头昏目花,两耳鸣响,头部汗多,肢冷不暖,脐腹窒硬而痛。当脐动脉跳跃,直至于脘。脉搏滑大,尺露更甚,浮取有神,重按之不甚应指。舌苔黄灰,甚于舌本,质白边红,视之中干边润。此乃阴盛格阳,下虚上实之征象。由于气血重伤,肝肾失精血之涵濡,脾胃失气运以鼓舞,于是伤及冲脉,冲脉逆则诸气皆逆,阴寒阳火,相引升逆,是为变中之变。此时急宜选用东垣滋肾丸,变丸为汤,再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救逆汤,以坚其阴气,导其阳火,逐其阴寒,平其冲逆。在此情况下,若疑其为热深厥深,激动风阳,或用急下承阴,或用犀羚潜阳,则下元更形虚寒,真阳更形不固,冲脉更形逆上,阳火更难潜藏,将成不治之局。
      第四期证候及治疗法:病人入沉睡状态,呼之难醒,醒后躁执不安,头耳苦鸣。舌干难掉,气塞于咽,言语謇濇。脐腹觉硬,脐跳甚急,渐浮于腹面,直冲至脘。汗多冷腻,肢冷如冰。脉细弱而小。是气血伤甚,阴阳将离,变之极也。急当重用黑锡丹、救逆汤、独参汤,以回阳敛阴,培元固脱,以冀换其一线垂绝之阳,即有一线生机,所谓阳不绝不死也。若能汗收、肢暖、躁定、舌润,气不塞咽,寐不沉迷,脉渐有神,即有转危为安之望。急宜以温补血肉有情之品,如人乳、鸽汤、河车、坎气、三甲复脉汤等,急起直追,以填其真元。若前证中再见腹瘪在背,脐突硬如石,跳跃在面。舌干而裂,唇齿干涸,噫呃徐来,气升痰潮。则水涸气散,阴竭阳绝,无药可救矣。

论诊断与辩证法
     古语谓先识病而后知治。欲识体质之虚寒,寒热之真假,阴阳之孰盛孰衰,病所之在表在里,则辩证尚矣。以下辩论各节,是笔者历年随笔记录之言,内附病例,亦切实从工作中所得。一己之经验,容有未当,敝帚自珍,姑录出以就正于同道们。
     一、辨苔:此证舌苔,至寒从热化时期,类似湿温证伏邪夹积化燥之苔。因其同属蕴热内蒸,气不化达。要在明辨彼则属于积滞内阻,表里气窒者,则可一下而气通表达。此证则由于寒凝气弱,气化失司,浊邪凝冱,津不上承。胃气无蒸变之能,舌苔自少变化,而有干燥或浊腻之假苔,切不可为此种舌苔所蒙,而误下误清,以伤阳气。在诊断时参合各证,确定无差,则苔虽厚而龙牡不嫌其涩,苔虽干而桂附不嫌其温。下元固而气化津回,陈苔自去,新苔自布。盖阅苔时当审慎周详,见厚苔,则须想到可能是前一时期之宿苔也。又有一种舌红无苔而干者,在此证亦属气弱不能化津,津不生则无露以溉于上而承于舌。笔者曾用咸寒育阴救下之品,加于辛温扶阳剂中,而收到津回舌润之效(若属上热过重之证,桂附可不入煎剂,另研细末为丸吞服,飞渡上焦)。
     二、辨脉:此证在热度高时,脉搏亦见弦滑而数,有如实证之脉;但重按总是软弱,尺部总是浮露而搏指,或者小弱而无力。在病初起时,虽有热而其脉都细弱,或软大。所以能诊到初期脉象,就易于辨识后期之假脉,否则每为所惑。
     三、辨气色:此证初起,面色都灰滞惨淡,如未盥洗之状。后期则油垢浮亮,精微色现,如演戏员扮脸上油者然。以后面颧泛红,鼻翼生垢,发际湿渍,则阴盛格阳之局,星星之火,有燎原窜发之势矣。情态方面,初起都懒于言动,沉闷失望,踡卧音低,一派阴静之状。以后则随发热程度,而变为躁扰不安。见人则怕烦,无人则自烦,询之则苦难名言,不屑与语。若至气短声促,反复难安,掀被坦胸,闻声即现晕脱,合目如凌空中,则元海无根,精气神三者,伤残涣散矣。
     四、辨汗:此证初期得汗,总以温汗透及足底为最佳。汗后脉静身凉,神定志得,即为愈期。在病人得汗后,询其汗出得舒适与否,可为此证已愈未愈,及体质是实是虚之辨。病人汗后自言体适神欢,无所累者,则此汗确是好汗。若尚有余热,不妨再可微汗。若汗后自觉周身不舒快,并自言不欲出汗,或汗后毛悚冷感,或汗后转侧不安。则此汗即非好汗,非惟不可再汗,更须敛其汗也。
     五、辨小便:此证小便,每多不爽,而小腹部自觉有急滞欲溺之意,有难以把小便送出之苦。初起热不重时,用五苓散以宣膀胱气化。倘以后热蓄下焦,尿黄难出,则须用东垣滋肾丸,滋阴导火,以推动肾经气化作用。或用琥珀、肉桂、川柏,加麝香少许,研末糊丸吞服,以利窍行瘀,宣气通尿。或用麝鸽复脐为外治法。总之此证之小便不利,当思阳虚气不宣化是一层,阴虚津液内竭是一层,切不可徒事渗利,伤气伤津。若小便窒而**缩,肾气肾阴皆竭,苟非津气来复,则小便始终难通也。
     六、辨大便:此证最怕便溏泄泻,中土失运,难以载行药力。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气之来复,药物之补充,全赖脾胃健运为主。故此证当以保护中气为第一,而尤须病者肠胃无积滞阻夹为顺。但病至后期,由于湿热郁蒸,肠胃每多垢滞,变生旁流及泄利;或因脾胃气弱,不能推动而热结,或不能固摄而下漏,当辨其虚实而施治。即使确有积垢,亦当慎下。在万不得已之时,唯附子泻心汤法,庶不失温下之旨。方中大黄宜再三考虑,切勿乱投,以免阳气随伤。笔者曾遇一例,前医用大柴胡汤而致大便泄利。余用桂、附、龙、牡、知、柏、夏、陈等而宿垢竟下。足见药证相投,方能奏效。
     七、辨口渴:此证初起,并不口渴,或虽渴而漱水不欲咽。迨热势渐重,则渴而喜热饮,且饮下胸痞作饱、嗳噫。水饮不易下趋,小便之量总少,此乃由于气弱不司输化,通调之职不灵。治之之法,张聿青流气化水之法,可以参用。切须记住此渴乃是假是假渴,而注意化气承津之治。若恣用甘寒,则鲜有不偾事者。笔者曾见一例,因多服甘寒药,致小便全无,腹隆起如烂西瓜。按之声咚咚然,而口渴始终索饮不已。又笔者十余年前,自患下寒腹痛,起于午夜,口渴恣饮,饮不解渴。自觉所饮只堆积中脘而不下行,饮多胸脘撑满,则倾吐而出。无奈则以水漱之,后服大剂温阳化气之药,外以葱麸热熨腹部,俟腹中聚痛既散,小便畅行,其渴始解。可见此证口渴,确非里燥真渴,实由气不化津也。至若末期,则邪火焚如,煎熬就涸,又当别论。但以大队咸寒育阴之品救之,亦闻有可生者。

八、辨噫呃:此证因其中下气虚,摄纳无权,冲逆之气不平,故多嗳噫不舒,甚或易见呃忒。笔者曾遇一例呃忒不止证,在无意之间,按住病人当脐跳动之动脉,呃忒竟停。因反复数次,以作试验,竟能随按随停,不按即呃,其效如响斯应。足见此证证之呃忒,非寻常寒呃可比,而是由于冲气逆上,戕贼中气所致,治法惟平冲镇逆、柔肝安中为最合。其一般苦泄辛开,辛音耗气之法,当考虑施用,恐耗散其气也。
     九、诊腹:腹诊是此证最紧要之诊察。盖此病之特征,在腰腹部表现最著。病人腰部必酸重痛楚,身重艰于转侧,如肾着证之腹重如带五千钱。其腹部都板窒不舒,小腹部感觉弦急,病人喜侧卧踡卧,以松缓腹部板急之苦。再有腹痛一层,尤须详辨。初起腹痛,团结当脐,若有聚结,若有冷痛。此时热尚不甚,寒凝于下,气窒不化,细辛、附子、桂枝加桂,治之甚效(当参合苔脉症状)。若到痛延满腹,板窒而拒按,脐上跳动(此时最易误下),则已呈痛甚伤气,气伤将散之势。即当用加用龙牡,以防气散。若至腹部板硬而痛,脐跳甚急,直至于脘,则精血渐亏,冲脉受伤,诸气逆上,阴火上干。此时急宜坚阴滋肾,潜阳平冲,救逆导火。医者如临大敌,全赖运筹得当,最为吃紧关头。笔者曾见一病人,在垂绝时神识清朗,而余手刚着其腹,尚未用按,即呼痛不已。余当时不解何故,后与吾师讨论,云此乃气散之绝候。
     十、诊脐:脐诊亦此证紧要之诊断,于腹诊中已附带论及。今再提出专论者,因此事不为吾道注意,且有不赞成此种诊法,认为当脐本有动脉,不足为诊断之助。殊不知内经明言:冲脉起于气街,挟脐而行,至胸中而散。又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仲景特传脐筑症,谓脐筑湫痛,命将难痊。王海藏曰:脐下筑者,肾气动也。沈金鳌曰:肾间动气,下出丹田,为人身之根本。敝族颖甫先伯释此证曰:阳气浮于上则自烦发热,浮阳吸肾邪上僭则当脐跳动。此阴寒上逆,冲气上冒之证。可称写实之作。统观昔贤发明,可知当脐之触诊去,确有独到之处,而于此证尤不可忽。兹就鄙见所及,再备论之。当脐方寸之地,诊去必须细致。凡脐上脐下,脐表脐里(即浮部深部),跳动之粗细缓急,部位之深藏浮露,皆当注意。凡跳在脐下,其势缓,其动细,其位深者病轻。跳及脐上,其势急,其动粗,其位浮者病较重。跳及脐上,势冲至脘,如新张之弓弦者,病益甚。苟于临证时验之,诚有不少帮助也。
     十一、诊足:此证多下肢不温。以其下元虚而卫气不及肢末,故在初起时,即为病人自觉症状。足冷之程度,亦可诊断病情之轻重。有病人自觉清冷者;有冷及小腿者;有冷过膝盖者;有虽冷而久按觉热者;有冰冷彻骨者。大凡上热愈炽,则下冷愈甚,此所谓格阳于上也。若作热深厥深论治,则适成虚实之反。紧要时可用姜、葱、艾、附、桂、椒等捣烂,涂涌泉穴及足根,以帮助回阳,可补内服药之不及。
论方剂及药物
  
     此证用药,当处处卫护阳气。古人谓:伤寒伤人之阳。于此证尤须特别强调,凡甘寒伤阳,香燥破气之品,切须忌用。苦寒药惟知柏最为适当,以其有坚阴滋肾之功,并能泻下焦湿热相火。李东垣通关滋肾丸,佐肉桂以引火归下而宣气化,治口不渴而小便闭,用于此证,正是恰到好处,其有上热已甚,下寒仍冱,而见舌红津不者,惟咸寒育阴以救下,可以选用,并须酌情加入桂附,以照顾阳气。若果系下元空虚,浮阳阴火上干而致苔干者,则又须参用黑锡丹镇纳之。而甘寒救上之品,切须禁用。总之此病第一要义,当使中下阳气振复,脾胃柢柱有权,即为有生之机。故挟积滞慎用泻下,虽大热慎用寒凉。腹痛当防气散,忌用郋气疏通,只宜敛肝泄木。噫呃当知冲逆,忌用辛香耗散,只宜安中镇逆。沉迷当知阳衰,忌用香窜开泄,只宜豁痰以宣气。尿闭当知阴竭,忌用淡渗分利,只宜滋肾以通关。以上所论,主要说明不可为其假象所惑,全在临证时精心辨析,活泼巧思,妙于转环耳。
     一、温经撤邪之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
      麻黄 附子 细辛
     桂枝汤(伤寒论方)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按:用细辛以发少阴伏寒,桂枝以宣气达表,附子以温里助阳,预为心脏衰弱防范。师麻、附、细辛方意,而去麻黄易桂枝;加白芍以和阴泄热,为助阳发汗之剂。
     二、滋源通尿之方
     五苓散(伤寒论方):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通关滋肾丸(李东垣方):
      黄柏 知母 肉桂
     大补阴丸(朱丹溪方):
      黄柏 知母 龟版 熟地 猪脊髄
      按:五苓加附,助阳化气,以导水利尿,为初期方法。迨寒从热化,下焦湿热郁蒸,则宜滋肾丸法。至大大补阴丸,则取其壮水而益化源,然须看胃气如何而酌用。
     三、通降温下之方
     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方):
      附子 大黄 黄连 黄芩
      按:附子泻心,为温下之剂,全赖附子(原本缺几字,估计应为温阳补)气,庶无下则伤气之弊。
     四、平降冲逆之方
     桂枝汤(方见上)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方):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原方是加重桂枝用量,后人有加肉桂者,可以取法)
     真武法(伤寒论方):
      茯苓 芍药 白术 附子 生姜
     滋肾丸(方见上):
      按:苓桂术附,化水以平冲逆,桂尤为平降冲逆之专药,临证试验,无热则用肉桂,有热则用桂枝为优,因桂枝兼有发散之长。白芍之味,或称其酸,或称其苦,酸则取其柔肝,苦则取其泄肝,缓中止痛,为此证主药。滋肾丸有坚阴滋水静冲柔冲之功,为中后期主要药物,但中气弱者,知、柏当考虑。
     五、镇冲降逆之方
     礠朱丸(千金方):
      灵磁石 飞朱砂
      按:磁石引针,有吸引阴阳之义。其镇逆而无伤乎气,功胜代赭,故独取之。他如龙齿、石英等,并可选用。 六、回阳救逆之方
     四逆汤(伤寒论方):
      甘草 干姜 附子
     附子理中汤(证治准绳方):
      附子 白术 人参 炮姜 炙甘草
     益元艾附汤(活人方):
      艾叶 附子 干姜 麦冬 五味子 知母 黄连 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葱白 童便
     白通人尿猪胆汁汤(伤寒论方):
      葱白 干姜 附子 人尿 猪胆汁
     黑锡丹(局方):
      硫黄 黑锡 葫芦巴 破故纸 茴香 沉香 木香 肉桂 附子 金铃子 肉蔻
     按:阳气欲脱,取参附桂姜,挽回垂绝之阳。黑锡丹助阳去寒,真阳赖以维系,浮阳赖其镇摄,必要时依之作救急之方。白通、益元,热因寒用,为格阳戴阳之治。
     七、敛阳救逆之方
     桂枝龙骨牡蛎救逆汤(金匮方):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龙骨 牡蛎
     生脉散(医鉴方):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按:阳气散越,生脉、龙牡,敛之潜之。或格拒于上者,则佐桂以引火归原,引阳入阴,使返藏窟宅。
     八、咸寒救下之品
      (王廉)珠 龟版 元精石 玳瑁 牡蛎 石决明
     按:病至阳伤及阴,此时但顾其阳,则阴亦将竭,但滋其阴,则浮阳不潜。咸寒之品,育阴不了能潜阳,所以胜于甘寒也。如胃气不健者,龟版须酌用。若在救阴扶阳,两不可缺之情况下,可合附桂同用,亦有殊效。
     九、敛阴柔润之方
     酸枣仁汤(金匮方):
     酸枣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川芎
     复脉汤(伤寒论方):
      炙甘草 人参 生地 麦冬 阿胶 麻仁 桂枝 生姜 大枣
     按:阴液耗散,心肝失养,心悸、烦热、不寐,唯柔敛濡润为宜。复脉汤尤寓强心作用,是阴阳两顾之方。
     十、血肉补元之品
     人乳 鸽汤 猪肾 紫河车 坎气 鹿茸
     按:此类药物,温养元气,柔润适宜,猪肾汤、鸽汤、人乳,益胃性脾,尤为营养佳品。
     十一、和胃化痰之方
     橘皮竹茹汤(金匮方):
     橘皮 竹茹 大枣 生姜 甘草 人参
     温胆汤(千金方):
     枳实 竹茹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按:橘皮竹茹汤,寓清润养胃之品,于化痰去浊之中,降逆而能扶胃,噫呃可以选用。温胆汤泄降痰热。皆为治程中辅用之方。
     十二、建中醒胃之方
     黄芪建中汤(金匮方):
     黄芪 桂枝 甘草 大枣 芍药 生姜 饴糖
     参苓白术散(局方):
     人参 茯苓 白术 扁豆 陈皮 山药 甘草 莲子 砂仁 苡仁 桔梗
     四君子汤(局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百合鸡子黄汤(金匮方):
     百合 鸡子黄
     按:凡病有胃则生,故在病程治疗中,须处处照顾胃气。但病中用补,及病后调理,须看是否助邪。唯和中悦中,最为轻灵和平。凡用参则吉林、台须、北沙参为稳。百合补虚清热,鸡子黄安和五脏,病后衰弱,服用最佳。
     
     
     三、小结
     仲景伤寒论少阴篇,论少阴病病机,从阴则化寒,从阳则化热。少阴病邪从虚寒而化,自是正局,温经扶阳,治亦正法。其从阳化热之证,一鼓而能阳气充复,寒邪悉从热化,则从阴出阳,由虚转实,于病最顺。独夹阴一证则不然。内经以肾为水藏,水中有火,为人身真阳,阴阳交纽,藏蓄不露,立生生化育之本。夹阴证因于精气受伤,少阴根气先亏,一旦感寒,寒即伏于虚处而不散,即使化热外发,其病机亦淹滞不易出达,每有已化热者,势已呈燔灼之炎;而未化热者,仍冰伏于下焦。下焦寒则水中之火,不能藏纳,孤阳浮越,与邪热为伍,蒸腾于上。此时中、上二焦,一派热证形象,最易惑人。医者若以救焚清热为事,治用寒凉泄化,则肾中真火益衰,未化之寒,愈形冰伏,水中之火,愈难藏纳。此种阴盛格阳,下寒上热局面,当思在上之热,因夹龙雷之火而愈炽;在下之寒,又因真阳不归窟宅而愈寒。阴阳水火交济之道反常,非一般热病之病理机转可比。古人谓真火非温不纳,浮阳非潜不降,故必主辛温以引火归原,引火即所以温下散寒,且以解在上之炎蒸。更取咸寒以潜纳浮阳,潜阳即所以清热救阴,且以摄在下之真阳。盖热带其为害于上者,而使之有益于下:火归水中,则水不寒矣。此即阴阳互根之理。此病最可畏者,阳热炽炽张,消耗肾阴,则肾家阳虚在前,阴耗于后,原先之水寒阳越,竟成水涸阳飞局面。此时如欲引火归原,无异抱薪救火。图治之法,最难处理。勉拟大剂咸降以救下,佐以人参以救液,亦只顾到救阴一面,聊济焚如之急耳。故医者于此证,首先要具有胆大心细,任劳任怨之热肠,眼明手快,掌握时机,切不可失之太晚。尤须动用四诊八纲,识得此中真假,匠心独运,活泼巧思,庶能应付此错综复杂之局面也。笔者谫陋,读书无多,临证更少,管窥之见,如有错误,尚祈同道指正。

药膳食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参附子狗肉汤 : 狗肉150克洗净,切小块,与人参10克、附子12克煲熟。饮汤食狗肉,1次/日,连服5日/疗程。 主治劳复型夹阴伤寒(注:虚极热盛者,食以滋阴清热;下虚寒盛者,食以温阳祛寒;阳缩危证,食以回阳救逆);症见身重少气,头晕不举,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少腔里急绞痛,憎寒发热,头面灼热.心胸烦闷,甚则手足痉挛而逆冷,阴器冷缩,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归桂枝羊肉汤 : 羊肉150克洗净,切小块,入当归12克、桂枝15克、小茴香10克、大枣10个同煲。饮汤食羊肉,1次/日,连服7日/疗程。 主治劳复型夹阴伤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胶鸡蛋汤 : 黄连、黄芩、山茱萸各10克及白芍30克水煎取汤,入鸡蛋2个、阿胶10克(溶化)调匀。食鸡蛋饮汤,1次/日,连服5日/疗程。 功能泻火益阴,清热化气,除烦。主治虚证型夹色伤寒;症见头晕目眩,咳而痰血,盗汗,骨蒸,手足心烦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面赤,两颧潮红,入夜发热,尿赤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胶炖瘦猪肉 : 瘦猪肉100克洗净,切碎,入阿胶15克炖熟。食猪肉饮汤,1次/日,连服5日/疗程。 功能泻火益明,清热化气,除烦。主治虚证型夹色伤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胶海参粥 : 海参30克水泡洗净,切丝,与粳米100克煮粥,粥成入阿胶15克溶化调匀。1次/日,连服5日/疗程。 功能泻火益阴,清热化气,除烦。主治虚证型夹色伤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蓝根瘦猪肉汤 : 瘦猪肉100克洗净,切薄片,入板蓝根、岗梅根各50克及金银花30克同煲。饮汤食猪肉,1剂/日,分早、晚食。 功能清热解毒,化浊利湿。主治实证型夹色伤寒;症见头部沉重,胸闷,腰部刺痛重坠,恶寒发热,午后发热,咽干口渴,食入即吐,咳嗽,痰中带血,舌质微红,苔少,脉沉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银花菊花茶 : 金银花、菊花、绵茵陈各10克及绿茶5克共入锅水煎。当茶饭饮。 功能清热解毒,化浊利湿。主治实证型夹色伤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芪附子狗肉汤 : 狗肉500克洗净,切小块,入黄芪50克、党参30克、附子15克及肉桂小茴香、干姜各10克一起煲熟烂。1剂/日,分早、晚食,连服5日/疗程。 功能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主治阳虚型夹阴伤寒;症见身热或不热而面色青冷,足冷蟋卧,小腹绞痛,或吐或下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昏沉不省人事,手足指甲青冷,甚则越过肘膝,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葱白红糖饮 : 葱白、淡豆鼓、生姜、麦冬各10克及葛根30克加水煎取汁,入红糖适量调匀。1次/日,连服3日/疗程。 功能滋阴养血,解表发汗。主治阴虚型夹阴伤寒;症见身热面赤,或高热,口燥咽干,心烦不寐,便闻不通,甚则神昏,手足厥冷,舌黑生芒刺,脉沉细数无力。




夹色伤寒是中医诊断病名,岭南俗称“夹色”,系指因**时外感风、热、湿,暑等诸邪气、临床以头痛、胸闷、腰部刺痛重坠三大症为主,次见恶寒发热、咽干、口渴、呕吐,咳嗽等,若延误治疗,可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民间有一种验证法:白矾研细末。置舌尖上,其味甜者为夹色伤寒,味涩者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