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奇谈说岳飞:高考冲刺“营养餐”系列之七——诗歌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49:07

诗歌鉴赏学习与练习

一.语言型

考查形式

    1. 这首诗(词、曲)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2.这首诗(词、曲)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此诗的语言艺术。

    3、请自选角度对本诗(词、曲)的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规范格式。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是: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例如: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 (步骤二)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步骤三)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

 2.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二)思想感情型

例如、分析下面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欧阳修《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
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
    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巩固练习

1.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题步骤:
第一步: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是                              

第二步: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是                              

第三步:从哪些词语体会诗人情感上的转变。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题目中“即兴”即“即景抒怀”之意,联系全诗看,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是                              

第二步: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是                              

第三步:从哪些词语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答:

(三).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示: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如: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第三句中有一个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请说出哪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古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两个字是全诗的关键,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古人论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诗歌语言朴素亲切,富于生活情趣(1)。诗作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落笔,以如叙家常的语气, 不加雕琢地写出了朋友间恳诚亲密的关系(2)(3)。

2.答: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空灵(1)。作者扣住禅院特点,用旭日、高林、竹径、禅房、山光、潭影、钟磬等词写出了寺院的安静、深邃、空寂、庄重的特点,以动衬静,既清新又空灵(2),表达了作者对禅院氛围的喜爱和消除世俗杂念的内心的宁静。(3)

(二).1.参考答案:

一.“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

二.前者冷清、愁苦  ;后者 明亮,美好。

三.“行人绝”“独出门”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2.参考答案:

一.“绿草、芳树、山泉、鸟语”

二.鸟语花香,春色宜人

三.“无人”、“自”、“空”

这首诗以宜人春色衬托诗人凄凉心境,抒发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寂寞情感及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三).1.答:“闻风”。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首联颔联两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写入幌拂埃的也是风,是遐想;末句期望风至而寄思友之意。全篇实虚结合,诗人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活动,皆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2.答:“清”和“异”分别是第一、二句的诗眼。“清”字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不但写出了清溪的清澈,而且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使自然景观与心理感受融为一体;“异”状水色,不但写出了清溪之水的奇异,而且提领下文,展开诗篇,有力地烘托出诗人远游他乡的悲切与落寞情怀。

附:古诗鉴赏答题中存在的失误及矫正

一、答非所问

  失误表现:回答扣不住提问的角度,所答非问。

  失误原因:审题不准确,不能确认题干要求的回答角度。

  矫正办法:细心审题,抓住题干的明示信息和潜信息,选准角度,扣紧问题要求作答。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前人说,诗忌说理,可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

  错答举例:本诗道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远大的眼光。

  点评:此答案从本诗说理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启发角度回答,与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要求的角度不完全一致,故回答有问题。本题的角度应该是:本诗说理的内容以及说理的特点。可以如此作答:本诗前两句写登楼望见的景色———壮阔雄浑,后两句紧承写景,即景生意,不仅写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将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

二、牵强附会

  失误表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时,作无端揣想或无根据归纳,答案牵强、生硬。

  失误原因:就诗中个别词句来分析,忽视诗歌整体。

  矫正办法:利用词题和注释等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归纳;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进行合理推想。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请指出幽草寓意。

  错答举例:作者用幽草、黄鹂描绘出一幅幽静的涧边图,表达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由于没有抓住独怜这一关键的抒情词语,便不能理解鸣声诱人的黄鹂对安贫守节的幽草的陪衬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幽草的寓意———作者恬淡的胸襟。

  三、空泛不实

  失误表现:需要具体分析的试题,只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来表达,回答空泛不切实际。

  失误原因:对问题缺乏具体分析的意识,语言表达习惯于使用概括性的词语,不能结合原诗展开分析。

  矫正办法:抓住具体字、词,联系全诗意境,分析落到实处。

  例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实在而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