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 bt:植物生长素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8:19:53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我上了之后,整体的感觉是:前面关于生长素的发现展开讲解的太多,结果造成后面的难点内容—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时间较紧,不能实现有效的突破。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像讲解的清晰程度,像知识的条理性,像有效的导入,像各知识点之间的递进联系等,做得相对较好,另外,考虑到技能训练的难度,我把它化解到生物学史的实验讲解中了。

     造成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的主要原因是—我选择了结合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来讲解生物学史的内容。在以往的X科考试模式下,实验设计就是一个极难突破的技能要求,结合它来进行分析,必然影响教学的进程。所以,作为一节新课,我认为今后要注意这个问题—一个教学难点,通过一节课是根本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不妨改变一下教学策略,即仅仅是在实验讲解中有所体现,点到即止。当然,真的想展开讲解的充分一些的话,不妨把本节课的教学改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结合实验设计的目的、方案、变量、结果、结论的分析和评价完成生长素的发现这一内容。第二课时则侧重于完成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的内容并进行适量的典型试题演练。

    另外,听了其他几位老师的课,我认为教材的处理或许大同小异,但是讲起来却各有风味。比如有的老师采用宋朝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为引入趣味性就非常强,效果很好;有的老师设计精美的学案,对学生的预习和课后复习都有很大的帮助;有的老师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顺序处理和取舍,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这些都很值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模仿和借鉴。

   我认为自己现在在教学中比较典型的问题是,上惯了复习课和习题课,新课在上的时候,讲得有些“松”,在“松”中插入一些自己设计的题目或拓展性讲解,在备课时感觉很有特色,预期效果是很满意的,但实际效果却比较一般。原因是,在新课讲授时,学生还没有建立起较为有序的知识网络,对重点知识的认知尚不成熟,所以很难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产生好的应激。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新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