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r worldquests:小野洋子 列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38:18

约翰·列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标题手工转换。
  • 转换标题为:大陆:约翰·列侬;台灣:約翰·藍儂;香港:約翰·連儂;
  • 实际标题为:约翰·列侬;当前显示为:约翰·列侬
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

本文采用艺人译名组全文转换 [编辑]


以下为本条目单独的全文转换,请从本页面进行编辑:

  1. 大陆:列侬;台灣:藍儂;香港:連儂;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列侬
  2. 大陆:麦卡特尼;台灣:麥卡尼;香港:麥卡尼;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麦卡特尼
 [展开]  字词转换说明

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约翰·列侬
列侬排练演唱歌曲〈Give Peace a Chance〉,1969年于加拿大蒙特利尔。//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1/JohnLennonpeace.jpg歌手本名John Winston Lennon出生1940年10月9日(1940-10-09)
英国利物浦
逝世1980年12月8日 (40岁)
美国纽约州纽约市
职业音乐家、创作歌手、艺术家、和平主义者、作家、唱片制作人音乐类型摇滚、流行摇滚、迷幻摇滚、实验摇滚、摇滚乐演奏乐器歌唱、吉他、钢琴、口琴、簧风琴、键盘、六线贝斯、萨克管活跃年代1957年–1975年;1980年唱片公司Parlophone、百代唱片、苹果唱片、EMI、吉芬唱片宝利多唱片网站www.johnlennon.com相关团体The Quarrymen、披头士、塑胶小野乐队The Dirty Mac、小野洋子著名乐器Rickenbacker 325
Epiphone Casino
Gibson J-160E
Martin D-28
Gibson Les Paul Junior

约翰·温斯顿·列侬,MBE(英语:John Winston Lennon, MBE,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是一名英国摇滚音乐家、创作歌手、作家与积极的和平运动家,以身为披头士乐队创团团员扬名全球。列侬与保罗·麦卡特尼的合作是20世纪最成功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创作组合之一,并“创作了摇滚史上最受欢迎的歌曲”[1],他在单曲榜史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麦卡特尼[2]。因其在音乐界的活跃和贡献,在1965年获英国女王颁发大英帝国勋章。

列侬在他的音乐、电影、书作中,甚至在记者会与专访时,总是显露出一种桀骜不驯、反抗权威的性格与尖刻而讽刺的才思。与他的妻子小野洋子同为激进和平主义者与视觉艺术家,所以其作品亦是极具争议性。在披头士乐队解散后,列侬发行《约翰列侬/塑胶小野乐队》与《想像》等备受赞誉的专辑,也创作了〈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等传唱度极高的经典歌曲,顺利开创了单飞生涯。为陪伴儿子尚恩成长而自愿“引退”,之后列侬以专辑《双重幻想》复出乐坛,但发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遭到枪杀,该专辑在1981年获得格莱美奖年度最佳专辑奖座。

在2002年的一次BBC民调票选百大伟大英国人中,列侬名列第八;2004年于《滚石》杂志的“不朽传奇:史上最伟大的五十位音乐家”中排行第38,而披头士乐队本身名列榜首;2008年亦再度入选《滚石》史上最伟大的五十位歌手排行榜[3]。列侬逝后,分别于1987年与1994年入选创作名人堂[4]及摇滚名人堂[5]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1.1 早期
    • 1.2 披头士时期
    • 1.3 个人时期
    • 1.4 枪杀死亡事件
    • 1.5 专辑
    • 1.6 书籍
  • 2 注释
  • 3 参考资料
  • 4 参见
  • 5 外部链接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期

1957年,列侬和四位当地青年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斯达特·苏特克里、彼得·贝斯特组成“The Quarrymen”,他们先是在本地演出,之后到德国汉堡工作。乐队几经易名,最后定为“披头士”(The Beatles 、又译“金龟”)。布莱恩·易普斯坦(Brian Epstein)在利物浦洞穴俱乐部看到乐队表演后,主动提出担任乐队经纪人。此时斯达特已经离队。易普斯坦四处向唱片公司宣传乐队,引起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的注意,后者同意为他们录制唱片。 1962年10月,由于马丁对贝斯特的技术提出异议,乐队吸收了林格·斯塔(Ringo Starr)作代替贝斯特担任鼓手。

[编辑] 披头士时期

主条目:披头士乐队

披头士在1962年10月5日发行首张单曲《爱我吧》(Love Me Do),上升到排行榜17位。次年1月11日发行第二首单曲《Please Please Me》(请取悦我)引起巨大的轰动,首张专辑名登英国排行榜首。 1963年3首单曲连续获得第一名《From Me to You》(从我到你)、《She Loves You》(她爱你)和《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我想握住你的手)。同年在英国的巡回演出取得空前的成功,接着开始向大洋彼岸的美国乐坛进军。1964年“披头士”以迅雷不及掩耳迅速征服美国。唱片及单曲洪水般占领排行榜,“Beatlemania”(披头士狂热)迅速在世界范围蔓延。

根据统计,1964年第一季,“披头士”的唱片销售量高达美国唱片总销售量的十分之四,《A Hard Day's Night》(一夜狂欢、辛劳之夜)和《Help!》(救命!)(两张专辑在艺术和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使列侬和麦卡特尼被公认为是摇滚时代最有才能的作曲伙伴。1965年单曲《Yesterday》(昨天)深受世界各国歌迷的喜爱。1967年,“披头士”乐队发行一张受到空前欢迎的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胡椒军曹寂寞芳心俱乐部乐队),这张在流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唱片不仅是“披头士”乐队的鼎盛之作,同时也是乐队的一个转折点,布莱恩·爱普斯坦之死,事业上的不顺利,乐队内部的争执,给“披头士”乐队带来了不祥的阴影,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1968年创作并发行了一套名为“披头士”的双唱片集,因为封套是雪白的,故以“白色专辑”(White album)著称。同年成立“披头士”自己的苹果唱片公司(Apple)。约翰·列侬认识日本先锋艺术家小野洋子。与她合作发行一张为《Two Virgins》(两个处子)的唱片,随后组建“塑胶小野乐队”(Plastic Ono Band)。

1969年,列侬的第一首个人热门歌曲《给和平一个机会》(Give Peace A Chance)是一首反战歌曲,同年与小野洋子结为夫妇。此时“披头士”内部矛盾重重,发行两张专辑《Abbey Road》(艾比路)和《Let It Be》(让它去)之后,乐队于1970年宣布解散。

[编辑] 个人时期

约翰·列侬住宅门前,也是他被刺的地方

1971年,列侬和小野洋子离开英国移居美国纽约。他们从1971年到1974年不断有唱片专辑问世,包括《Imagine》(想像)、《Sometime in New York》(纽约城瞬间)、《Mind Games》(思想游戏)、《Walls and Bridges》(墙与桥)。

1975年,列侬的儿子西恩·列侬(Sean Lennon)出生,使他毅然放弃了一切音乐活动,和妻儿平静地生活在一起,流行乐坛有5年之久没有听到他的声音。1980年,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的新作《Double Fantasy》(双重幻想)的出版似乎预示着列侬在1980年代将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编辑] 枪杀死亡事件

1980年12月8日晚上10点49分,列侬在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据称患有精神病的美国狂热男性歌迷马克·大卫·查普曼枪杀,得年40岁,引起举世震惊。摇滚乐坛也失去了有史以来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