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一天受伤的蛇:书法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9:42:54
 

书法秘诀(清人原著)

作者:佚名  来源:拙风文化网

  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大家,逐字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时,诸家形模,时时引入吾胸,又须步步回头顾祖,将诸家之长默识归源,庶几不为所诱,工夫到此,悠忽五六年矣。至末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以为宗主,又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到熟极处,忽然悟门大开,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奥,我之笔底迸出天机,变动挥洒,回想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书路小道夫,岂易易哉!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太傅之得意也;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羲之之赏心也。即此数语,可悟古人用笔之妙。古人每称弄笔弄字,最可深玩。临乐毅论十五日,深悟藏蜂之妙;廿五日,深悟回腕藏锋并用;作为两层悟入,癸巳临来仲楼十七帖,深悟转换之妙;至二十日,又悟侧左让右之诀。余廿岁外见东坡书,即知其为偏锋,亦时有此疑,不敢率论,直至癸巳秋,见黄山谷小品于蒋子久家,其中有东坡不善作草书,只用诸葛笔,又云举背作案,倚笔成书,不能用双钩悬腕,自视此说,二十年不可解之疑,一日豁然冰解矣!

  凡欲学书名世者,虽学楷学草,然当以行为主,守定一家以为宗主,专心临摹,得其用笔俯仰向背,姿态横生之处,一一入微,然后别取一种临数月,再将前所宗者临三月,觉此一番,眼力与前不同,如此数转,以各家之妙资我一人,转阻转变转变,转入转入转妙,如此三年,然后取所主书摹写数月,则飞动之态,尽入笔端,结体虽雅正,用笔则奇宕,此时真书草书行书一时尽悟,可入古人之室矣!

  行书点画之间须有草意,盖笔笔飞动,纯是天真横溢,无迹可寻,而有遒劲萧远之致,必深得回腕藏锋之妙,而以自然出之。其先习黄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后习各种草书以发其气,其中又习数十种行书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行书之功十倍草书。或曰古人有忙中不作草字,奈何?曰:斯人斯时所未学者,草耳,未学则以为难,理或然欤?或曰:此说误。不及作草者,不及起草再誊真耳。学行书即能通真,学真书不能通行。以此知行书之功不小。

  锺太傅书,一点一画皆有篆隶之遗,至于结构,不如右军。格之凤翥龙蟠如张芝,如索靖,皆锺一家书,以右军视之,正如太羹元酒不复过而问矣!锺书须玩其点画,如鱼如虫如枯枝如坠石,其旨趣在点画之间,虽古却少变动,简却少蕴藉,于势之一字尚未尽致,若夫王则纯以势胜势,奇而反正,则又秘之又秘矣!

  华亭少时,学李北海,又学米襄阳,于二家盘旋最久,故得李十之二三,得米十之六七。生平虽无所不临,而得力则在此。今后学董者,不得舍李米而竟取董也。盖以董学董终不是董。米中年方临颜。陈中丞好学书,元章授以提笔法,曰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吏取纸书黼黻,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皆若大字,因请其法。曰:无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

  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笔笔合得浑。所以能清能浑者,全在能留得笔住。留笔总在能换处,见之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不肯明言。所谓手授口诀者,试问笔如何能留由,先一步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坠之时,方才用留,笔笔既留矣,如何能转,曰,即此提笔之果,能提笔,然又要认得换笔,自然笔笔清,笔笔浑。其法贵在窗下用熟,及临书时,一切相忘,惟有神气飞舞而已。所谓抽刀断水,断而不断是也。观舞剑而悟者,张旭也,斗蛇而悟者,文与可也。舞剑斗蛇最得古人用笔之妙,临来仲楼所刻舞鹤赋五年,字体始定。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如出也收也放也转也。

  余虽得元宰嫡传,初学书时,只临肥本兰亭,三年不辍,又不敢易他贴。介子尝笑其拙。三年后方临董书,旋临官奴贴,又稍涉坡仙北海,旋弃之,遂转学杨少师乐志论,又复有悟,但嫌其结构谨严,无疏散之致,又以舞鹤赋为主,如此二年,遂临二王全帖十册不停手,不下座者,七月及临毕。之后作字更拙陋,无一笔如意。余私心恨之,乃掷笔不敢作书者数月,后又猎心复萌,取旧日所临再虚心奋入,觉此际较从前大有不同,每一字中,又开无限法门,与我相瞻于静对之际,若以精微相合者,然后知古人之妙,未敢轻示后人,又必待后人有一分眼力,则见一分,有十分则见十分也。盖每字有数层悟入者,余乃知之又敛。我胜气淡,我妄心临颜柳欧虞而寝食于褚者,数月于宋之四家,元之一家,明之诸家,皆无所不窥,而独以米老为最,又取从前诸帖,时时拈起,回旋往复屈指计之,不知费几许几月矣!

  乙巳春,过昆陵,见王双白,双白见余书静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因劝余,不必泛临各家,当以董为主,间入少师之法,已足成家传世也。自是始专业华亭,誓以终老。双白髫年,即从董先生游,今六十余矣。董历游南北,双白多从之,故笔法精深,自谓得不传之秘,又亲书三十二字授余,其中有“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十字。余初见以为不然,盖势之一字,余未深明,然每从诸家之说,以为未有不从中锋而得者,今日侧笔,胡为乎第?余从事于此有年,惟此一势字未了得,毋中锋之过乎。归来临帖数百字试双白传法,犹未了解此势字。初秋一病,淹留至十九日不愈,即起坐亭中,见风吹竹叶相迎相亚,忽迫忽避,恍有所得,觉前日半解半阻,至此神悟顿开,涣然冰释矣!羲之云,执笔在手,手不知运,运笔在腕,腕不自执。此四句贵先讲明。透观此语,转腕之法贵矣。次选临古帖,择其佳者摹之,所贵识得弃取,次折笔点画之间一一折开,看其起止,法熟后自臻神化。以上五条乃元宰先生临池妙诀。

  此外,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也。侧笔取势者,于结构处一反一正。所谓锋锋相向,此从运腕得之。凡字得势则活,得势则传。徐欣二字,让左侧右可悟势奇而反正。永兴抽刀断水,自谓于道有悟,及舞剑斗蛇龙蟠凤翥诸法,一以贯之矣!又,前人诗云:舵楼一夜雨催诗,果有蛟龙起墨池,悟得将军舞剑势,分明草圣折锋时。“势”字最妙侧笔取势,言其书画有锋,势奇而反正也。

  丰南隅《考功》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掌虚指实,意前笔后。此十六字,古人所传用笔之诀也。双钩悬腕,食指中指圆曲如钩,节与母指相齐,而撮管指尖则执笔,挺直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指;让左侧右者,左腕让而居外,右腕侧而居中,当使笔管与鼻准相对,则颌下无奇斜之患;掌虚指实者,指不实则颤掣无准,掌不虚则窒碍无势,三指撮齐,上俯仰,进退往复,垂缩刚柔,曲直钩环,纵横转运,无不如意,则笔在画中而左右皆无病矣;若夫意前笔后,工夫熟后,方可臻也,非纸成堆,笔成冢,安能有此神化。此南隅论临池家法,矜为神妙。以余观之,只是搦管法,至所以运笔并未之及,况让左侧右,注解总非耶?或曰让左侧右,毕竟如何,此拗腕法也,亦只向右边之一法耳。

  六书象形会意谐声指事转注假借,发笔处收笔处转笔处皆有口授妙诀。又起不孤,伏不寡,亦双白妙语。陈眉公执笔撮于指尖,横担又斜又扁,不肯对客作书,恐人盗去笔法,此与古人执笔稍异。右军执笔向内,大令执笔向外,鲁公执笔真正中锋,今持其墨迹,向日中照之,划中微有一线,其色更黑,画画皆然。三人执笔虽不同,然皆悬腕、悬肘。董先生学大令,邹虎臣则全仿鲁公。

  董先生于明朝书家不甚许可,或有推祝枝山者曰,枝山只能作草,颇不入格。于文徵明,但服其能画,于米万钟则更唾之矣。于黄邓稍蒙许可。董用羊毫,其头甚长,约一寸七八分,又略丰美。所谓毫毛茂茂,但笔笔尖耳!用之写小楷、小行或微杂紫毫。若匾额宜用羊毫,字大者,绝不用棕及猪毫。匾额横字,书宜长瘦,不宜扁阔。直竖匾额,高悬七八丈者,上字宜微大,下字宜微小,大字宜笔笔用力,黑多白少,言用笔宜肥也。

  凡写字,先小字后大字,先缜密后纵宕,理所必然。王觉斯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一日间断耳。觉斯字,一味用力,彼必误认铁画银钩,所以魔气太大。先生每云,吾书无他奇,但姿态高秀,为古今独步耳。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邹虎臣初学书最服膺董先生,及双钩悬腕三年而后成之。又邹虎臣评宋四家书,蔡曰嫩,苏曰俗,黄曰野,米曰贱,以其偏旁欹斜鲜庄雅之度耳。

  毗陵有“束第”二字,经一尺五六寸,乃元宰书,真得势字。元宰尝云,余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能实证者,在起倒收束处耳,过此一关,虽右军父子亦无奈何耳!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谈此窍也。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怒笔木僵之谓。乃如大力之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得之,须悟后始知余言也。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不识,遂以墨猪当之,皆成俗笔。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当于圆熟处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不如晋,遂专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戎辂表、丙舍帖,凡三年,自谓偪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游嘉兴,得亲观项子京家藏古人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作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砚矣。然自此,渐渐有心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流书。虽翰墨小道,其艰如此,况学道乎?

  庚戍二月二十日华亭论书。内度景有历代内府玉宝及历代名人图章,又有一长印云:“玉皇殿上掌书仙。”此七字甚俗,然朱色如新,是亦一奇。观其语,疑宋徽宗所用之物也。古洲藏此神物,提督马进宝欲得之,以为进京入贡之用。古洲索价虽三千金,亦权意终无售意也。马价六百金,古洲不应。有人献计于马,遂以暗通海上郑成功为名,发兵黑夜围古洲宅,擒置于狱,凡家之所藏尽为马有,不独内景经也。又馈金珠乃得免。后马自京师还,召古洲一饭而已。刘玉少家藏眉公真迹甚多。余昔婆娑其下,见一白纸,便面,横书“闲挥白羽扇”五字,此款极新。山谷小品云,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观眉公此书,方知古人工书无他奇,但能用笔耳。大令草书淳古,殊近伯英,论者以右军草入能品,大令草入神品。余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似右军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耳。山谷谓洛神赋非王子敬书。以字格笔力去之太远,乃米宣猷书。山谷诗云: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瘗鹤铭,隋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然适能作小楷,亦不能摆脱规矩。客曰:子何不舍子之冻蝇?余无以应,因知此技非得不传之秘者,未易易也。凡欲作书,先端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寡默,如对至尊,则无不美也。褚河南印印泥,张长史锥画沙,颜太师屋漏痕折钗股,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以悟入也。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字美观则不古,初见之使人甚爱,次见之则得其不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其不合者盈眼矣。故观今人之字,如观文绣,观古人之字,如观钟鼎,行行须求合法,字字须求生动。

  淳化阁帖,初刻系枣版,银定拓。余友吴天定为余父述古公门人所居,又相怜。余朝夕得把玩后,湖广胡天骝出一册见示,乃二王草书,生动变化,余一见即知为潭帖,在淳化之上。观其后款,果然为二王草书。邢子愿得力于此。淳化秘阁续帖内欧阳太子率更、李太白皆极妙。太白字,天真豪放,逼似其为人,云得力于南唐李后主七法。余见董先生所刻戏鸿堂、宝鼎斋、来仲楼,书种堂正续,二刻鹪了瓴、红绶轩、海鸥堂、青来馆、蒹葭室、众香堂、大来堂、研庐帖十余种,其中惟戏鸿堂、宝鼎斋为最。先生平生学力皆在此二种,其余诸帖,研蚩各半,而最劣者,则青众香也。笔意酷似杨彦仲,疑其伪作也。

  淳化阁贴,所见诸本,皆系钱文倩物。文倩囊涩,先质六册于一富贾,余四册,余尝见之。其中二王一册,笔法秀宕,下真迹一等,果俊物也,细玩却是潭帖。在明朝唯陕西肃王府翻刻石拓为最妙,谓之肃本。从宋拓原本双钩勒上石所刻,费数万,较今市本相去天渊焉。

  明朝法贴,大刻有郁冈斋乃王氏所刻,停云馆,乃文氏所刻。郁冈斋,余童年曾见之,不复记忆。停云馆,余见之于张玉立家,其中黄庭、兰亭刻有多种,而帖中所载宋元诸家最详。又涿州冯相公所刻快雪堂,亦备载苏米书,采摭颇精,于晋魏历代之书,十得四五耳。至于董先生所刻戏鸿堂、宝鼎斋,临摹历代大家及自书题跋,精妙绝伦,近则可掩郁冈斋,远则踞诸淳化各种名帖之上,诚罕观也。

  余见二王帖十卷,首幅刻右军、大令二像,前六卷皆右军书,后三卷皆大令书,共一百七十余页,末一卷皆名贤题跋,乃金坛李氏所刻。李为元明两朝世家,故能办此。余曾不停手临七月余,后以乏米,质之张氏,得六星后未能赎,可叹耳!

  二王有甲戍帖,在淳化之上。宜兴蒋如奇,号邃初,在扬州盐商家得之,价值千金。蒋与刘馀佑同年,蒋死,其子中落,适刘子名芳烈者,为镇江太守,蒋子修谒刘,请看不还,以北寄为辞,及蒋归,然刘所赠不下数百金也,后数年,蒋游京师谒馀佑,又赠数百金。蒋遂不敢言,至今竟为刘氏所有。

  米南宫对宋仁宗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气,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

  余学书十六年,方悟得势字,至二十七年,方悟得三折笔锋。今人把笔无几时,便思挥屏扇纤素,开口便轻议前贤,只是不自知丑态耳。历代名家,各有妙悟,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如两峰出云,忽然自合,如见舞剑器,如见道斗蛇,如闻嘉陵江声,乃于道字方有悟,抽刀断水,总只悟得个势字,是取势又兼用笔,其余三折锋之说,自卫夫人及羲献而后无有问途者,岂知之,固秘之耶。抑得势即三折笔耶,可以不言耶,妙极!

  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凡作字时,便存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极熟之后,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

  元宰以争座位为颜书第一,为其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最为深思。

  学书之人先须笔笔能到古人,及至到处,则须劈破天荒自成一家。秦少游绝爱政黄牛书,问其笔法,政曰:字,心书也。着意则不佳,故每求儿童书以观其神气。

  余学书在戊子元旦至甲申二十七年,临摹古帖备极苦心,虽时与古人盘旋,然堂奥未窥也。壬子腊月回山西陈家集,晴窗之下,偶临元宰禅悦一则,忽悟得变化笔法,然非口授,亦不能透彻耳。

  凡临贴到数月之后,工夫沉密则平日笔意反为法所缚,动笔辄更拙滞,不得如意,如须换一两种帖,庶前之所临,活变生动,从不经意处潇洒而出。临小字是日,不得为人写大字,临大字是日,不得为人写小字,若转换数日笔意飞舞,厥迹既佳,大小亦可任意矣!

  余十六岁时,过金陵,侄孙直儒家见其五百金所购欧书乐志论墨迹,余极爱之,因屡愿习此种,又苦其难弃前学,心识其法,五十二年未尝语人,后传李锡奇、乐继武及明晋卿子,名观者共传三人焉。在直孺家见颜鲁公争坐位墨迹,在唐版纸上无一字涂抹遗漏,与世所传草稿不同,字形瘦劲奇变,踊跃生动,如龙眼大,后幅并无人题跋,只有数行落年月姓名,但云是鲁公当日誊清,上之当事者,历代藏之。粤西荔波县瑶蛮洞中,传为世宝。万历末,有浙西顾姓者,官于其地,诱而得之,藏于其家。天启间转入吴门韩某之手,直儒用八百金购得之。此卷华亭且未之见,况前此书家乎?宜其题跋之无人也。余得华亭门人传法,眼能小具别鉴,故知其为真迹也。

  镇江曹次师家藏苏米真迹,来扬求售。米之用笔,顿跌清古,与世所传真壤十纸,相去天渊,即较之方圆庵张志孝碑,亦不相类。乍视之,不知为米书。米老儒古帖,结构盘桓,气魄雄浑,笔意磊落。王双白云:明朝只有一大家,董元宰是也,下此都是名家。总明朝书家论之,可与唐宋匹者,一邓太素,二邹衣白,三倪苏门,四陈眉公,盖太素得力于米而天姿古劲有屈铁之势,全以骨胜,所少者细筋,又无变化,新新之态。至于邹书则中锋悬腕,荧迥刚劲,但拘于颜法,又时伤瘦硬,未能变化耳。若倪书,笔法秀逸,从董脱胎,于历代之法蕴蓄宏深,而出之简远,不似他人着力。陈眉公用笔甚活,自成一家,能于紧处用藏锋,其结构如松柯掩缭,有骨有趣,从苏脱胎,一毫不背。此四人皆亚于董,正是孔门有四哲耳。

  凡用新笔,以滚水洗毫二三分,胶腥散毫为之一净则刚健者,遇滚水必软熟,与笔中柔毫为一类,后以指攒圆,且不可令曲,听干三四日后,剔砚上垢,去墨腥,新水浓研,即以前笔饱醮,仍深二三分,不可濡水,随意作大小字百余个,再以指攒圆,直候干收贮,量所用笔头浅深清水缓开,如意中式,然后醮墨,此华亭秘传也。又作字先开笔,开笔之法,先点清水,少歇又点,如此三次,令水透毫,然后取笔向干净砚上旋转捺之,令四面之毫,无一不和,又由浅入深,令四面毫之润处无一丝不齐,酌字大小,以分浅深。若临米,纵小字亦须深开,运用轻重方能随意。若写毕,亦另有秘传。

  凡作字时,几上当安笔七八枝或十余枝,若用笔少不如意即弃去另换一枝,勿惜小费致留恶札于世相传。善书者不择笔,此英雄欺人语也。

  凡书字,墨须新磨,重按缓转,则汁细色鲜,书笺纸宜用烟墨,书宣纸宜用胶墨。书熟宣胶墨与烟墨同研乃佳。若纯用烟墨,一经裱后,则墨色晕出,字迹模糊矣。研墨成后,必须令其停十余分钟,乃取笔醮写之,则光彩异常。又,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则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又作字须有胆,胆大则悬腕自足,胆小虽悬肘不成。

  凡书字,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变美,离之则两伤。临古须要无我,一有我便是已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摄天地清明之气,入指腕间,方能与造化相通,而尽万物之变态,然非穷极古今,一步步脚踏实地,积习久之,纵横变化无适不当,必不能地负海涵,独扛百斛。故知千里者跬步之积,万仞者尺寸之移。孙虔礼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凡临古人,始必求其甚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则相契,在牝牡骊黄之外,斯为神似。宋人谓,颜字学褚,绝不相似。此可悟临古之妙矣!

  凡临古人,始在能取,继则能舍。能取易,能舍难,然不能取无由能舍。善学柳下惠,莫若鲁男子,于此可悟舍法。非折骨还父,折肉还母,何从现得清静法身来。余忆七岁时,读书东门王忆峰家,王称道董先生之学,余即慕其为人。余十七岁时,得笔法于南都。所谓手授口诀者,于此始知之。十九岁得宝鼎斋初拓,甚爱之。是时购先生真迹,然余以沉溺八股,既鲜闲暇,又生畏惮,是以不果学。乙酉之变,余家片纸只字都无存者,避乱湖边,教授阅三四年,复购数种。丙戊春,学永兴真书,两月即弃去,仍临肥本兰亭,直到戊子元旦,始落笔志毕生。于此年三月廿四日临所堂大罗经止静太古一则。岁月蹉跎,忽惊老迈,古之书家,自成童即能把笔,如大令六七岁受笔法,一到壮年,名满四方。子昂三十八岁已官就名成。余年四十八始有此志,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亦帷有立志坚定,工夫不懈,庶几有成耳。

  折须提笔,转须捻笔,折乃圆,圆乃劲。

  习古人书,必须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若专此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一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又临古须透一步,翻一局,乃适得其正。古人言,智过其师,方名得髓。此最解人语。

  人必各自立一家,乃可与古人相抗。魏晋迄今,无有一家同者,非由风会迁流,亦缘规模自树。仆常谓,使右军在今日,亦学不得,正恐为古人所盖耳。作书须笔笔有原本乃佳,一笔杜撰便不成字。作书不可不通篆隶,今人作书,别字满纸,只缘其末,未详其本,随意写写耳。通篆法则字体无差,通隶法则用笔有则,此入门第一正步。

  东坡论唐六家书,永禅师骨深称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欧阳率更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褚河南清远潇洒,微杂隶体。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柳少师本于颜而能自出新意,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东坡于唐代变迁之迹论之最精,而武断私造之字则置而不论也。北宋书家,东坡及山谷米襄阳大抵高际阔步,气韵轩昂,或诋其棱角怒张则失之过。蔡襄李时亦有声于时。宣和时徽宗留意书法,得杜唐稽一人书法不传。高宗南渡,力图恢复,乃作评书之文,为翰墨志,玩物而已。大旨可宗,惟在羲献,彼何不援羲之之言曰:区区江右,固足以寒心乎!后之学书者,当思有益于国家社会乃可。

  宋以后书家,变迁最异者为洪武体或谓之宋字,横细纵角,字体方正,施之刻书,良有裨益,惟文人习之者,除碑版亦无用之者,仅为书手(原为手民)专家之学也。

  凡写榜书,须我之气足盖世,虽字寻丈,只如小楷,乃可指挥如意,有意展拓,即气为字所夺,便书不成。榜书每一字中,必有两笔不用力处,须安顿使简淡,令全字之势,宽然有余,乃能跌荡尽意,此正善用力处。

  凡作榜书,不须拘结构长短阔狭,随其字体为之,则差参错落,自成法度,一排比令整齐,便是俗格。

  凡榜书,三字须中一字略小,四字须中二字略小,若齐一则高悬起便中二字突出矣。又榜书结构体宜少长,高悬则方,若结体太方则高悬起便扁阔,而势散矣!

  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乾隆中叶后,四库馆开,而其风益盛。然此体唐宋亦有之。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内载有官楷手书《沈括笔谈》云:三馆楷书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则死无一笔是矣。窃以谓此种楷法为书手则可,士大夫亦从而效之,何耶?清朝若沈文恪、姜西溟之在圣祖时,查詹事、汪中允、陈弈禧之在世宗时,张文敏、汪文端之在高宋时,庶几卓尔不群矣。至若梁文定、彭文勤之楷法,则又昔人所云堆墨书矣!

  凡写对联,落己名不宜太低,太低则吊脚不合格。若拓图章则宜留地步,不拓则少低亦可,总以合式为上乘。又首联宜站左边,对联宜站右边,以便路款。又凡字格宜上紧下松,留有余地,步且见人福泽。

  定武兰亭石刻,出自率更,若以为率更所书者,余偿疑焉。太宗於此叙爱之如此其笃也,得之如此其难也,既欲寿诸贞石,嘉彼士林,乃舍右军之真迹用率更之临本,殆不然矣!后见何延之兰亭始末记云:帝得帖,命冯承素韩通政等各拓数本赐太子诸王,一时能书如欧阳虞褚诸公,皆临拓相尚,刘竦嘉话录云:兰亭序,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始拓以分赐近臣。何子楚跋云: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序惟率更令欧阳询自拓之文夺其勒石留之禁中,然后知定武本乃率更相拓而非其手书也。又兰亭博议云:欧公集古不录定武本,自山谷喜定武本,于是士大夫争宝之。

  欲学书者,必得传授。明季华亭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人沈公荃、逮国朝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金陵梅君钜。余学书三十年后,始缘钜得其传,先是张公秘其法,不授人,一日同何公坐狱中,何公叩之再三,乃告之,仍嘱勿泄。及出狱,何公偏语人梅君,因得之。及张公总裁某馆梅君誊录馆中见公作书,狐裘袖拂几上。张公曰,观吾袖拂几乎,腕实悬而动也。于此可以知书法之秘诀矣,亦贵学者有恒耳。

  散之先生谈草书    散之先生之所以成为现代草书之大家,与其“以楷写草”的思路分不开,他在谈到学草时说:
    (一)楷书笔法 捉草为正
    “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没有写碑的底子,不会有成就。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明确指出了学习草书的途径,又道:先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进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
    散之先生告诉致力于草书学习的朋友:以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对于怎样学习草书,散之先生谈了许多个人体会,总结起来,就是学习草书要先从楷书入手,由楷入行,由行入草,循序渐进,如果一步就介入草书,极易形成狂怪失理之状。
    谈到草书的法度,一是草书自身的结字规律,一是楷书的法则。从其自身的结体规律说,无论偏旁部首,钩纡盘旋,都会有一定的结构规矩。如笔画的长一点、短一点、多一点、少一点,甚至极其微小的变化,都会使其成为另一个字或不成字,所谓“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因此,写草书是不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草书除了其自身规律外,还要遵循楷法。姜夔《续书谱》说:“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转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好野逸,而亦不失法度。”
    米芾说:“草书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散之先生的草法即出于二王,兼具楷书之严谨,所以他下笔必为楷则,其草法也必然是纯正的。他的草书看似龙飞凤舞,随心所欲,出神入化,满纸烟云,其实,他是用楷法写成的,所以他笔笔行得开,笔笔留得住,绝无漂浮之感。再看散之先生的学书道路:十六岁学唐碑,三十岁以后学行书,学米芾,六十岁以后才学草书。可以说,散之先生是以楷书和行书在结字、用笔、用墨、章法等各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才学习草书的,所以他的草书沉着宁静,似快而实慢,有条不紊,一笔不苟。
    散之先生说:“现在好多人下笔便草,写得一塌糊涂,真是谬种流传,我看了很痛心。我赠他们几首诗,不是讽刺,希望能改:其一,满纸纷披独夸能,春蛇秋蚓乱纵横。强从此中看书法,闭着眼睛慢慢睁。其二,更羡创成新魏体,排行平扁独成名。自夸除旧今时代,千古真传一脚蹬。其三,摇摇摆摆飞上天,钉头鼠尾钩相连。问君何以如此写?各有看法迈前贤。其四,叹我学书六十年,竟被先生走在前。书法之道真无边,大胆创新惊张颠。”以此告诫年轻的学书者,不能急于求成。写字是为了给人看懂,要有规范,乱画无法度不行。作僻体,高人冷齿,普通人不识,何苦?
    对于草书,散之先生的观点是:“要捉草为正。下笔宜慢,求沉着,要天马行空,看着慢其实快,看着快其实慢。快要留得住,又无滞塞才好。未有善行草而不工楷书的。
    (二)刚柔相济,笔笔为圆
    笔法是书法艺术之生命,墨韵是书法艺术之灵魂。散之先生深刻地领会并实践了古人关于“锥画沙”、“屋漏痕”、“折钗骨”等骨法用笔的论述,他运笔慢行,提按顿挫,笔画粗而不肉,细而不弱,硬朗扎实,外柔内刚,圆浑遒劲,涩、力相间,体现了他深厚的用笔功力。
    米芾《群玉堂米帖》中论:“得笔则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瘦劲圆健”是散之先生用笔的主要特征。在相当长的岁月里,散之先生师前贤,求真谛,深入探讨书法用笔的奥妙,千垂百炼,成功地运用了长锋羊毫的柔软性和丰富性。对于笔之圆润,散之先生说:“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刚劲有力。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笔要写出刚劲来。要能流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写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像清道人(李瑞清)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称名手……不要故意抖。偶尔用力量大而墨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圆亦方;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散之先生以浓淡干湿、干而不枯、润而有神的用笔特色,充分实践了古人关于“墨分五彩”之说。他的作品水墨交融,渗化洇散,墨色变化丰富,层次分明;浑然而有天趣,有节奏、有韵律,给人一种“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美感。亦可体会到散之先生的用墨技法中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
    散之先生认为:“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笔为筋骨,墨为血肉,笔与墨会,斯臻上乘。会用墨就圆,笔画很细也是圆的,是中锋。
    (三)飞鸟出林 鸟绕树杈
    散之先生草书的成就,来源于渊源的文学功底,来源于深邃的笔墨精神,更来源于散之先生在章法布局上虚实相生,计白当黑,随心应手,匠心独运。
    清人邓石如在论章法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当年黄宾虹亦告诫林老“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计百当黑,知白守黑。”
    散之先生作品的章法可谓疏朗有致,平和中寓跌宕,清淡中显秀丽,幻化莫测,妙不尽言。散之先生说:“草字要让得开,如鸟从树中飞过而不碰一片叶子,如蛇在草中穿行而不碰草。草书取势,势不仅靠结体,也靠行行字字间关系。邓石如强调‘知白守黑’。实则紧处紧,空处空,在于得势。此理书画通用……要不整齐,在不齐中见齐。肥瘦大小配合才有意思……字要布得紧,有奇形,收缩这一笔是为了那一笔。要收得紧,放得开,要纸墨相称合一耳。”
    散之先生作书时,下笔斩钉截铁,笔锋挺劲矫健,笔身跃动转合,笔根正侧铺擦;在毛笔的运行中,瞬间的调锋转换,或长拉或短驻,或雄伟飘逸,或细腻粗犷,或前呼后应,上下贯通;在其起伏跌宕中使人领略到音乐的节奏美,文学的抒情美,绘画的虚实美和体育的抗争美,表达了林老胸藏万卷书,远游万里,造物万态的艺术内涵,展现了他非同常人的胆识以及笔下阳刚之气和阴柔之韵的和谐统一。
    谈到草书的章法、布白,就不由令人想起散之先生诗一般的比喻,他说作草书应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又似“飞鸟入林,鸟绕树杈”,形象地指明了草书通篇的节奏和韵律。

  

汉字书写笔顺规则 

    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汉字的笔顺规则是:先横后竖(如:“干”),先撇后捺(如:“八”),从小到大(如:“主”),从左到右(如“林”),先进后关(如:“田”),先中间后两边(如:“水”),从外到内(如:“回”)等。如“仗”,笔顺为丿,丿丨,丿丨一,丿丨一丿,丿丨一丿丶。笔顺是否正确,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 
一、一般规则:
1、先撇后捺 : 人   八  入 

2、先横后竖:十   王   干

3、从上到下:三   竟   音 

4、从左到右:理  利  礼  明  湖

5、先外后里: 问  同  司

6、先外后里在封口: 国  圆  园  圈

7、先中间后两边:小  水    

二、补充规则

1、点在上部或左上,先写点:衣   立  为

2、点在右上或在字里,后写点:发  瓦  我

3、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厅  座  屋

4、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远  建  廷 

5、左下右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凶  画

6、左上右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同  用  风

7、上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上后里在左下  医  巨  匠  区

写字笔顺口诀:

从上到下为主,从左到右为辅。

上下左右俱全,根据层次分组;

横竖交叉先横,撇捺交叉先撇;

中间突出先中①,右上有点后补②;

上包下时先外③,下包上时先内④;

三框首横末折⑤,大囗最后封底⑥;

分歧遵照《规范》⑦,做到流畅美观。

注释:

① 中间突出的字,如“山”、“小”、“办”、“水”、“承”等。

② 上有点的字,如“犬”、“尤”、“戈”、“龙”、“成”等。

③ 上包下的字,如“冈”、“同”、“网”、“周”、等。

④ 下包上的字,如“凶”、“画”、“函”、“幽”等。

⑤ “三框”也叫“匠字框”,如“区”、“匹”、“巨”、“医”等。

⑥ “大囗”即大口框,如“四”、“回”、“园”、“国”等。 

延伸阅读(一)
笔画笔顺易错字:
    一、横
    1末笔为二:冉(再、苒)——笔顺:竖、横折钩、\[中\]竖、末笔写二。里(理、童)——笔顺:先写甲,后写二。重(踵、董)——笔顺:撇、横、写曰,\[中\]竖、再写二。垂(捶、棰、锤)——笔顺:先写千、后写艹,再写二。▲注意:并排三、四横者不按此规律:堇jǐn(谨、槿)——末二笔为竖、横。隹zhuī(谁、难)——末二笔为竖、横。
    2土、士分开土——寺(侍、诗、痔、等)周、袁、幸。士——吉(洁、桔、结、秸)志、壳、声、喜、嘉、壹、壶、壮。
    3天、夭分开天——吞、蚕、忝tiǎn(添、舔)、奏(凑)。夭——乔(侨、桥、骄、娇)岙、袄、妖。
    4王、壬分开王——呈(程、逞)。壬——任(凭)廷、淫。
    5首笔是横不是撇:丰(蚌、艳、契)、耒lěi(耕、耘、耙)。邦(帮、梆、绑)的第四笔是撇。刊的第三笔是竖。
    6横“山”的中横向左向右出头不出头:中横向右不出头——寻、帚、刍(邹)当、雪、扫、妇、侵。横“山”有竖穿过时中横向右要出头--聿yù(建)秉、捷、唐、康、争、兼。中横向左都出头——疟、虐(谑)末笔笔顺:横、竖折、\[中\]横。
    7讯的右旁和丑笔顺不同:讯的右旁(汛、讯、迅)——笔顺:横折弯钩、横、竖。(末二笔为十)。丑(扭、纽、钮)——笔顺:横折、竖、横、横(末二笔为二)。
    8毋、贯笔顺:毋wú笔顺:竖折、横折钩,〔先〕撇、〔后〕横(两边出头)。贯的上部部件——笔顺:竖折、横折、〔先〕竖、〔后〕横(两边出头)。
    9衰的笔顺:中间部件:竖、横折、〔中间〕长横(两边出头)、短横(堵口)。
    10皮的前三笔笔顺:横钩、撇、竖。
    二、竖
    1竖与撇之分:临、监、坚、竖、紧——第二笔是竖,不是撇。旧——第一笔是竖。归——第二笔是撇。
    2“周”与“同”第一笔不同:同、冈、网、罔——第一笔是竖。周、用——第一笔是撇。
    3“月”第一笔有变化:育、肯、胃、有、肩——月在下,首笔为竖。肚、肌、肠、期、朗——月在左右,首笔为撇。
    4强调后写竖:假、暇、遐(霞)——中间部件前三笔笔顺:横折、横、竖。报、服——右旁前两笔笔顺:横折钩、竖。
    5出头与不出头:出头——由(黄寅)、黾(渑、绳、蝇)奄(俺、淹、掩)。不出头——龟(阄)。出头——异、弄、弃、弁、弈、算、弊。不出头——畀bì(痹、箅、鼻)。出头——圣(怪、坚)。不出头——泾、径、经、劲、茎、颈。
    6号、考、污——末笔向上不出头。末两笔笔顺:横、竖折折钩。“考”字下部不能如阿拉伯数字“5”。
    7收的左旁,叫、纠的左旁——竖提与竖不交叉。不能写如阿拉伯数字“4”。
    8做左偏旁时向右不出头:身(射、躬、躲)——第六笔横、第七笔撇,都向右不出头。舟(舰、般、航)——第五笔横,向右不出头。▲注意:耳(取、职、联)——做左偏旁时末笔改提,可出头。
    9非字的笔顺与笔画:非(罪、韭)笔顺:〔左〕竖(不是撇),三小横(最后一小横不为提),〔右〕竖、三小横。
    三、撇
    1应该撇通下来:免(兔、挽、勉)、奂(唤、换、涣)、象(像)、鬼(傀、愧)、卑(婢、碑)——第六笔都是一撇通下来。
    2不是一笔通下来——麦七画、美九画、敖(傲、熬、遨)十画、象十二画。
    3不要多一撇——畏(喂、偎、煨)、展(辗、碾)、代、武、贰。
    4先撇与后撇——先撇:九、及。后撇:刀、力、乃、万(笔顺:横、横折钩、撇)、方(笔顺:点、横、横折钩、撇)。
    5撇向左出头与不出头:出头——化(华、花、讹)右旁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之间相交叉。不出头——匕bǐ(比、北、此、死、旨、尼、老)、仑(论、伦、论、轮)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不相交叉。比左旁笔顺:横、竖提。北左旁笔顺:竖、横、提。此左旁笔顺:〔中〕竖、横、〔左〕、提。
    6末笔为人:火笔顺:点、〔右上〕小撇、〔中〕撇、捺。臾笔顺:〔左上〕小撇、竖、短横、〔右〕横折、短横、〔托底〕横,最后写人。爽笔顺:横、〔左〕撇、点、撇、点、〔右〕撇、点、撇、点、最后写人。脊上部笔顺:〔左〕点、提、〔右〕小撇、点、〔中〕写人。▲注意兆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与脊的上部笔顺不同。
    四、点
    1有点无点:有点——市shì(柿、铈、闹)。无点——沛的右旁(沛、肺、芾),中间竖向上出头。沛七画。尧(浇、挠、绕、烧),右上无点。步(涉),左下无点。染右上不是丸。琴下无点。纸下无点(低下有点)。
    2先点与后点:先点点——义、为(笔顺:点、撇、横折钩、〔内〕点)。后点点——叉、发、拔、成(凡从戈者均末笔为点)。
    3点点的顺序:母笔顺:竖折、横折钩(两笔收尾处相交叉)、点、横、点。(不要写完横再点两点)。凡从母者:拇、姆、毒、每、诲、悔、霉均如此。舟(船、航)、后三笔笔顺:点、横、点。丹(彤)的末两笔笔顺:先点、后横。州的笔顺:点、撇、点、竖、点、竖。鬯chàng的笔顺:撇、斜点、〔上〕点、〔左〕点、〔右〕点、〔下〕点、竖折、竖、撇、竖弯钩。
    五、折(提、钩)
    1横折与竖折:片——末笔为横折,共四画。牙——第二笔为竖折,共四画。乐——第二笔为竖折,共五画。舛chuǎn(桀、舜、舞)、降,末三笔为:横、竖折、竖(末笔向上出头)。既——右旁为横、竖折、撇(向上不出头),竖弯钩。
    2从区者末笔为竖折:区、匹、臣、匡、匠、医、匪笔顺:〔先〕横、〔再写〕里边被包围的部件,〔最后〕竖折一笔写完。
    3左偏旁末笔横改提:土(培场)、王(玩球)、止(歧武)、血(衅衄)、耳(取、联)、子(孙、孩)、马(驰、驶)、鸟(鸵)。
    4车字笔画、笔顺的变化:车做独体字时笔顺——横、竖折、横、竖。车做左偏旁时(轻、较、转)笔顺——横、竖折、〔先〕竖、〔最后〕提。
    5注意竖提:切(窃、砌、沏)左旁不是土。瓦(瓯、瓷、瓶)笔顺:横、竖提、横折弯钩、点。
    6发与拔的右旁不同:发(泼、拨)第一笔是竖折。拔的右旁(祓、绂)第一笔是横。
    7有钩与无钩:有钩——七、儿、几(冗、亢、机、秃、虎)无钩——朵、殳(没、投、沿、铅)有钩——东、杀、条、杂、亲、余(末笔均为点,不为捺)。无钩——不、木、未、末、禾、耒、来、束。
    8木字钩与捺的变化:木字做独体字时,竖无钩,末笔为捺。木字构成合体字时:作左偏旁时:无钩、捺改为点、如枯、杆、树。作右偏旁时:无钩,捺不变,如体、沐、林。在上部或下部时:无钩,捺不变,如杏、李、杰;桌、案、荣、采。但遇到有并行的捺时,为了避让,而将捺改点如:漆、茶、荼。9“小”字钩的变化:在字的上部时无钩——尘、尖、少(抄、纱、省、劣、雀)。在字的下部时有钩——尔(你)、叔(菽、淑)、京(凉、就)、忝、示(宗、票、奈、捺)。▲注意“尔”字例外——玺、您,在字上部时也有钩。
    六、其他
    1几种顺序都有:先中间,后两边——丞、承、率、燕、兜、燮、夔从左到右--辔、盥、鬻、嬴、赢、羸、彘。▲注意:肃的笔顺:横折、横(向右出头)、横,〔中〕竖,再写〔左〕撇、〔右〕竖,最后〔里边〕小撇、点。齑的笔顺:先写文,〔左〕撇、〔右〕竖,最后〔中〕写韭。
    2堵口与不堵口。己jǐ——记、纪、起、忌、岂(凯、铠)、改、妃。已yǐ——巳sì——包、苞、导、异、巷、祀、圯、汜、巽、熙。犯的右旁——范、苑、宛(碗)厄(扼)、卮、危、卷(倦)。
    3区别几个有戈的字:戊wù、戍shù、戌xū、成、咸、戚——笔顺都是先写厂,再写内部部件,最后:斜钩、撇、点。戎róng、戒jiè(诫、械)——相同部分笔顺:长横、短横、在短横上加撇,(“戒”再多一竖),最后,斜钩、撇、点。
    4仑与仓要分开:仑——伦、沦、抢、论轮。仓——伧、沧、抢、枪、苍。
    5癸与祭的字头要分开:癸——揆、睽。登(澄、橙、瞪、凳)。祭——察、蔡。
    6学与党的字头要分开:学、鲎、觉。党、堂、常、棠、尝。兴、举、誉。佥(检、验、签)。光、当、肖。
    7字的末尾笔画不同:呙(涡、蜗、莴、窝)——末两笔:撇、点。离(漓、螭、璃、禽)——末两笔:撇折、点。禹(属、踽)、禺、隅、愚、寓——末三笔为竖、提、点。
    8冒字上部部件特殊:冒(帽、瑁、冕、勖)上部部件第三笔、第四笔不触及到左、右两边,有时可写成秃宝盖下加二。不要写成曰yuē或日rì。
    9辰字起笔先写厂:辰(振、唇、辱、晨)笔顺:横、撇、横、横、竖提、撇、捺。
    10敝字的笔顺:敝(撇、弊、憋、蹩、鳖、蔽)的左旁笔顺:点、撇、〔左〕竖、横折钩、〔中〕竖(向上出头)、〔里边〕撇、点。敝十一画。
    11女字的笔画、笔顺:独体字女笔顺:撇点、撇、横(横与撇只接触,不交叉,横向右略长。)女字做左偏旁时,笔顺同上,不同的是横与撇接触后,不向右略长,构成一定角度即可。横不改为提。
    12兖字中间不是口:兖、衮(滚、磙)笔顺:六下是厶,不是口。
    13三个特殊字形的笔顺:凹āo: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共五画。凸tū:〔上〕竖、〔中〕横、〔下〕竖、横折折折、横,共五画。噩è:横、竖、〔左〕口、〔右〕口、横、〔左〕口、〔右〕口、横,共十六画。
    14部分字的笔画、笔顺:了:横钩、竖钩,两画。之:点、横撇、捺,三画。廿niàn(二十的意思),革字头,笔顺:先横、竖、竖、横,共四画。卅sà(三十的意思),带字头,笔顺:先横、再撇、竖、竖,共四画。
    15部分部首的笔画,笔顺:艹(草字头):横、竖、竖,三画。讠(言字旁):点、横折提,两画。辶(走之儿):点、横折折撇、捺,三画。阝(双耳刀):横撇弯钩、竖,两画。忄(竖心旁):〔先〕点、点,〔后〕竖,三画。犭(反犬旁):〔先〕撇、〔再〕弯钩、〔最后〕撇,三画。

延伸阅读(二)
肃、脊、敝、垂等难写字的笔顺:

    关于“肃”、“脊”、“敝”、“垂”等字以及“竖心旁”(忄)的规范笔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某些汉字的笔顺和原教材不同,其中有些汉字的笔顺本来就存在不同的看法,如:“肃”字的最后四笔,是从左到右写,还是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母”字的第三笔是“横”还是“点”。另外,对垂、重、再、里、爽、脊、敝等字以及“竖心旁”(忄)、“登字头”(癶)等的笔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希望能说明一下这些汉字和部首的规范笔顺。
    笔顺规范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组成部分。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在1988年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下简称字表),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但“字表”中的规范笔顺是隐性的,就是要从字的排列顺序中分析出来,很多人不熟悉这种分析方法,因此,运用“字表”查某字的笔顺很不方便,而且在应用中对某些字的笔顺也出现了不同理解。另外“通用字表”对个别字笔顺的规定也有不尽完善之处。
    为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满足汉字研究、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辞书编纂等方面的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的笔顺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4月7日联合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通过“跟随式”(显示出一笔一笔的书写顺序)等方式,把隐性的规范笔顺显示出来,明确了“火”、“叉”、“爽”等一些字的笔顺,并调整了“敝”、“脊”两个字的笔顺。当教学中对某字的笔顺出现疑问或分歧意见时,要以这个《规范》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
    根据《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的规定,对“肃”、“脊”等字的规范笔顺说明如下:
    垂:撇、横、竖(中间)、横、竖(左)、竖(右)、横、横。
    肃:最后四笔的书写顺序是“先两边,后中间”,全字书写笔顺是:横折、横、横、竖、长撇、竖、撇、点。
    脊:《字表》“脊”字上半部分的笔顺,原来规定为由左到右书写──点、提、撇、撇、点、捺;《规范》调整为先写“人”字两边的“点、提、撇、点”,次写中间的“人”字。
    敝:《字表》对“敝”字左半部分的书写笔顺,原来规定为先写中间的一竖,再写上边的点、撇,然后写下边的竖、横折钩和里面的撇、点。《规范》调整为先写上边的点、撇,再写下边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中间的一竖和里面的撇、点。
    再:横、竖、横折钩、竖、横、横。  如何练好书法?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有毛笔和硬笔书法两种,二者渊源甚深,互相推动,互为借鉴。

  单就硬笔书法艺术来说,早在三千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使用属于硬笔的刀子和锥子,在甲骨上刻了秀美的文字。特别是十九世纪美国人沃特曼发明钢笔,由于它方便适用而风靡世界。

  不久,日本在一八八七年即出版了硬笔书法课本。一九六一年又成立了硬笔书法方面的团体,建立了硬笔书法大学等专门研究机构,为硬笔书法艺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青少年朋友:“华夏”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举世著称。今天,人人都在使用钢笔,遗憾的是在这世界著称的美誉之下,我们有的人不注重自己精神文明的修养,不重视代表着一个人每天的行动和语言——文字的书,忽视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例如,中小学生多数人在字时歪脖曲背,头部太低,不少同学拿笔不正确,缺乏对间架结构的正确掌握,养成不字习惯。其中有的人“王”象个“五”,“话”象个“活”;“发”象个“友”;“无”象个“元”;“对”象个“时”;“口”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中小学生是这样,青年职工更为突出。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

  据教育部门介绍:八五年我省报考高等院校的人,由于答卷得不工整,字形潦草难认而受到不同程度扣分的人是很多的。由此看来,因字不而影响成绩,实在太可惜了。

  “知识本身是内涵的,字是知识的外衣。”我们要认识到字的优劣对自己的前途是有直接关系的。明确这一点,对怎样钢笔字树立信心,培养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爱因斯担说过:“热爱是最的老师。”对字感兴趣了,拿起笔来就愉快,起字来就自然。

  钢笔已成为世界通用的现代书工具,所有工作人员,尤其学生,每天都得使用钢笔,其实用的广泛,不论是国内或国外,都远已超过毛笔,这是人人公认的。

  艺术追随时代,书法追随时代。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中,象春风拂过广袤的原野,学习、交流硬笔书法的热潮已经来到我国亿万人民之中。

  狄德罗说得:“精神的活跃,想象的浩瀚,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有志者事竞成。”,“志不强者智不达。”愿每个青年朋友勤动笔,勤思考。热爱是你的动力,勤奋是你的成果,在你耕耘奋进的土地上,绝不会一无所获。

概 说

  硬笔书法——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用特有性能的书工具所出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简练的钢笔线条造型,具有近现代最普遍的实用价值。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能使观赏者象欣赏的绘画、诗歌、雕塑等一样,联想到美的生活情趣,令人赏心悦目。

  硬笔书法在艺术样式上,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它在我国艺林中占有独特地位。

  推本溯源,自从有历史记载的商朝后期,便出现了相当成熟的甲骨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软笔,后来长期盛行软笔。到了近现代,硬笔又普遍流行,趋于实用地位。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包括商朝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唐宋楷行草书这些书体繁复、流派众多的艺术瑰宝,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留下《兰亭序》,《自书告身》,《自叙帖》这样千古不朽的珍贵遗产,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中国出法在世界上影响广泛而深远。公元754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了“王右军真迹行书,小王真迹行书三帖”,从此,中国书圣王羲之的名字,传遍东瀛。

  一八八○年,杨守敬东渡日本,又带去了汉魏、隋、唐的碑帖一万三千余册,使中国的碑文也传到日本。从此,崇尚北碑的风气在日本也昌盛起来。

  酷爱书法的日本“嵯峨天皇”的老师“空海”等,他们先后来到中国,学习中国书法,在中国留学期间,曾被授予“五笔和尚”称号。这些都是中国书法对外影响的光辉例证。

  汉字的本质特征和它鲜明的个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比拟不了的,它也并不比任何拼音文字落后。它的优美的字形,又表现在传统书法的笔力上,笔力的雄健,就是审美的标准。毛笔是这样,钢笔也是这样。

  历史的惯性往往存在某种偏见,如有的人认为离开毛笔字便无书法而言,这种看法是不现实的。所谓书法,简单地说,就是书法则。

  毛笔有它根据本身性能所形成的书法则。同样,钢笔也有自己形式色彩和工具特殊的书效果——钢笔法则(中国文化部前顾问江丰讲话)。

  为什么我国古代作品中的鸿篇巨著那么少,而西方国家动辄能出百万乃至上千万字的作品?为什么我国当代作品规模又越来越大?这无疑与书工具的进步有着直接关系。

  毛笔提倡“锥画沙”笔势,钢笔不能,这是因为两者构造和性能以及书手法不同,但钢笔可用不同方法出具有30毫米大的字形来,其优美姿态,刚劲效果,都不亚于毛笔。随着硬笔不断改进,书理论逐渐完善,理想的效果将会达到更多更完美的艺术境地。

  今年五月,在辽宁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研究会主席,原副省长谈立人同志,省教育工会主席宋廷章同志对硬笔书法实用性作了精辟论述。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朱川,会长沈延毅的讲话都给我们以很开导。

  电视讲座以后,很多同学来信要求把讲稿“怎样钢笔字”印成册子。为此,就我所积累的钢笔知识,用问答形式在下面,同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一、字的字体已经成形,能不能改,怎样改法?

  答:能改,而且用不多久。很多同志认为:字已经成形,年龄已经渐大了,不能改了……,这种看法不对。要知道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极其学,只要你方法对头,改正旧的字习惯。具体地说,在你练的时候,必须端正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这是首要条件。

  现在列举先人练字二例,现结合本身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铄学书,之后又多见先代名家钟繇等名著,遂改变初学。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就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功绩。

  再说颜真卿,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法。他参用了篆书笔意,出了端庄雄伟的楷书。是他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

  我本身先从钟绍京的楷书摹法,后又从欧阳询、黄自元的楷书得法,在行书上追学黄若舟的笔法,自感距离尚远,自己仍须努力。但不论你的字成形多少年,都是可以改的。

  有的同志提出:钢笔字摹仿毛笔字帖行吗?实践证明,可以,其效果一样。

  钢笔字和毛笔字,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你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对工作对前途有着相关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是能的。

  起步虽晚犹可追,古往今来,有许多三十而立后学成才的名师。宋朝的梁颢,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他咏道:“也知少年登科,争夺龙头属老成。”明朝李贽,弃官就学,立志著书的时候已是五十四岁了,他的名著《焚书》,《藏书》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

  成就的取得,不在于年龄大小,关键在于志向和恒心。

二、字应当从何学起?

  答:先要选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虑是否近似你所的字形,选了,先看上几遍,分析其中字形要点和结构的规律。这叫“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具体步骤分述如下:

  字的姿势和执笔

  (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更不要低;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三寸。

  (2)执笔要正,笔尖应直向前,切忌内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笔尖就自然向前);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就捺,横,钩,很难顺手,甚至每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同时,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

  (3)笔杆的斜度,大字拿笔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小字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应倾斜在食指关节处,超过这个部位,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并且不可能出飘然、神韵的字形来,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

  (4)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握笔太紧,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据在中学讲课所见,一个有五十人的班级里,就有四十五人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大学里也是这样,正是这个缘故,这些同学出的字,钩不象钩,捺不象捺,笔画全是平拖堆砌。

  前已说过,坏,在姿势和执笔上有绝对关系。如同木工锯木一样,如果姿势和拿锯不正,即便“线条”画得再直,你也要锯歪的。这和字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学书法的步骤应当怎样安排?


  答:先从楷书基本笔画学起,即点、横、竖、撇、捺、提、钩、折八种。

  一个字比一台机器,基本笔画练,等于把“零件”加工;练偏旁部首,就比开始“组装”;练整个字形,就等于进入“总装”。就是说,先学“分解”,后学“连贯”。所以说,楷书是基础,而基本笔画则是基础的基础。

  在练基本笔画时,要分类去练。如练“丶”时,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别练,然后后再“连贯”,进行组合。

  一般的规律:练楷书先练基本笔画;再练笔画顺序;三练偏旁部首;四练字形结构;五练分行布局。

  汉字的“点”画时要加重,如石坠地。什么样的部位需要什么样的点,要做到“意在笔先”。如“宀”上头的点按钟绍京、欧阳询的法,用短小竖势书是比较有力的。

四、为什么说学字必先练楷书?

  答:大家知道,幼儿开始走路时,必先学站立,站稳了才能学迈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后跑起来。

  这和练字的三部曲一样,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历代书家一致主张,只有练楷书,基础牢了,再行、草就容易了。只有练楷书,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

五、先学楷书需要多久呢?

  答:只要你选字帖,每天坚持两页,持之以恒,两个月就可以收效。至于练的方法,仍是先描摹,后临摹,然后对照找差距。对难的字,要分别记下来,专门突破。

  当你练有成效的时候,你就自然产生了兴趣:越越爱,越看越高兴!这就是你成功的开始。

六、行书已经习惯,再练楷书能成吗?

  答:没问题,而且还快呢。因为你对字形的结构已有一定的印象,在书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手指和腕部更有一定的素养,只要方法改变一下,纠正你原来拿笔和运笔姿势,按着楷书的基本体系,坚持练下去,那么,在半年的时间就可收效。

七、要想每个字,其重点应当掌握哪些?

  答:第一要掌握笔力,这里指的是该用力的笔画就要用力;不该用力的就要轻笔过渡。例如国、红、真、钢等字,轻重分得清,看起来就会给人以美感。

  一般来说,“丶、一、丨、丶(捺)”等笔画着笔应用力,其它稍轻些。但一个字中的个个笔画不能都用力。比如,“人、大、天”等字的撇画应当轻,捺画应当重。相反,撇画成重,捺画成轻也可以,总之不能平均用力。

八、有人说,基本笔画练,间架结构难,是这样吗?

  答:说起来象很难,实际上只要你方法找准,路子对头,是很容易的。

  比如,你首先练了基本笔画之后,就有基础功底了。所说方法找准,路子对头,指的是在结构上分清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

  如果是独体字,就要掌握字的中心和重心。例如“上、下、千、十”等字全是独体字,这就要掌握它的重心:横画稍长,竖画稍短,而竖画必须居中而下(楷书)。

  如果是合体字,则要分清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是左中右结构,还是上中下结构,是半包结构,还是全包结构。

  弄清这六个区别,再按字的定义和组织规律去掌握。这样,就可出一个完美而秀丽的字形来。

  例如:“”“妈”属于左右结构;“幸”“素”属于上下结构;“常”“掌”属于上中下结构;“匠”“医”属于半包结构;区别这些不同的结构定义,就办了。

  比如:幸、素二字的上下两竖,注意居中对齐;常掌二字是个长形体势,不要太长,稍加紧缩;妈二字是个左右结构,左边稍小,右边稍大些,只要掌握疏密得当,参差有序,不就看了吗?相反,不分字形,疏密不当,一宽一窄,线条轻重不分,那就难看了。

九、有人说,要想钢笔字,必先练毛笔字才行,是这样吗?

  答:不是。实践证明,那样要多走弯路。为什么?道理很清楚:因为汉字的结构规律完全一样,只是字形大小书工具及手法不同,两先学哪一种都行。

  继承和临摹古人作品,应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丢开个人的风格。

  有些人对怎样字过于神秘化,也有的人把字说成是天生的……。事实上,不论毛笔字还是钢笔字,都不需要十年或二十年。不客气地说,毛笔字我只练了两年。当我把两年后的字联拿给一位书法编辑看时,所得到第一句评语是:“你的字起码有十年的功夫”。这位编辑问我:“你都跟谁学过?”我说:“没跟谁学过”。事过三个月之后,我的字联在一本杂志上选登了。

  此事使我联想到,多少人和书法资料都一再声称:要想字,没有十年以上和更多的年头是练不成的……。又说,字是天才等等。这些论断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只要字帖选,方法对头,下定恒心,用不上一年的时间就可取得成效,请同学们试试看。

  有的人提倡钢笔字必先练毛笔字,实际不必要,因为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同时掌握两种笔法。

十、怎样安排字形有大小?


  答:中国汉字有大有小,形状各异,不论用毛笔或钢笔出的大小不能完全一样,我们管它叫“参差有序”。

  具体要求:笔画多的细稍收缩,笔画少的粗稍扩散。要得大小匀称,不要象棋子不分大小一律排列。例如:“腾”字同“小”字;“口”字同“国”字;“工”字同“骞”字。


十一、字讲究呼应,这指什么说的?


  答:要想把字得生动活泼,就得注意线条的往来和笔势的呼应。笔画相间有呼应,句间的开头和末尾也讲究呼应,这样的法是为了避免机械式和堆砌现象。我们经常提到的“笔断而意连”,使点画互相间的声势具有连贯性,这种声势比幼儿伸手喊妈妈,妈妈伸手接幼儿的那种动作。

  《书筏》中说:起笔为呼,收笔为承。反之,如果完一笔再考虑下一笔,中断笔间势能,那就是《续书谱》所批评的:“图其形,末能涵容,皆支离而不贯,其结果多成珠子,字形当然活不起来”。

  所以要使字得生动活泼,情趣诱人,呼应二字是不能忽视的。

十二、据说横竖有原则法,是这样吗?

  答:是的,这是当代书法家邓散木说的,邓老讲得有道理。“横”要稍斜,左边低,右边高,其斜度约在5-7度上下。不要低于5度。不要高于7度。这是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如果把“横”画成平直,那么,由于两眼的错觉,看上去右端的末尾似乎倒下去了,很不自然。

  汉字的“竖”画比较重要,在一字当中起着栋梁作用。虞世南在《笔随论释行》(引王羲之语)说:“为竖必弩,贵战而雄。”故竖画要刚劲有力。如中、牛、千、山等字。

十三、练字用什么样纸?应注意些什么

  答:用方格本较,因为它有一定的方格,对你练的字形在规范上有一定的约束。在练时要按行按序进行,每完一页,就要分析一下,看看差距在哪?每完一本,也要留存起来,以鉴别对照,衡量进步的程度。在练时,切不能无规律地东一个,西两个,这样的练字会影响你掌握章法和布局。

  按着次序练,一能练章法,二能安排整篇布局,更会帮你养成行序的习惯。如果任意乱一通,那你在正式作时,虽然字形本身得尚,但全篇布局肯定不规整,这是个大事。

十四、字在快慢上有关系吗?

  答:关系很大。字在行笔快慢上有极大关系,字形的优美,线条的神韵,大部在快速行笔中体现出来。呼应的连贯笔势也是在快速运笔中体现。慢笔出的字是没有神韵的。

  大家知道,一些快速行笔的人出的字形和篇章,不拘泥,不呆板,具有高昂的气势!这就是他们运用了“一气呵成”的良效果。

  要想快速行笔,达到满意的效果,除了要对字形本身结构具有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执笔要正,并尽量往上些。

  书每个字要按照字的基本定义去构思,信指而书,信腕而行,不要做作,不要修饰。“笔劲洞达美而韵,书贵瘦硬方有神”。这就是字在快慢上应当体现的一面。

十五、书基本笔画时,应注意哪些?

  答:(1)“点”重如石,形断而意连;
  (2)“横”要稍斜。一字有两“横”上“横”要仰势,下“横”俯势;
  (3)“竖”画粗而壮,直不要歪;
  (4)“撇”之发笔利,“捺”之发笔扬;
  (5)“折”的发笔缓,“钩”之发笔冲。

  初练稍慢,循序渐进。要知道,书体成就的取得,都必需先把楷书的基本笔画练,它是一切书体的立足点。

十六、学字非得模仿古人的字体吗?

  答:是的,这是一个继承传统的问题。但是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各种艺术总是要不断创新,因此也不能一味照搬古人的,应当取其精华。

  明代的陈洪绶说:“谓学者,竟言钟王,顾古人何师?撷诸家法意,自创一体”。苏轼在“画论”中也提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羲之变隶法为行楷后称“书圣”;张旭变二王草法为今草称“草圣”。如果照古人一翻再翻,千人一体,千字一面,那就说谈不上书法艺术的发展。脱其窠臼,创出新貌,没有个性创新,就等于失去其生命力了。这是两种书法在发展上的必然趋势。

十七、怎样选择字帖?

  答:这要看你对哪种字体感兴趣,也要看你的字近似哪种,然后就可定下来。如果选不到理想的钢笔字帖,也可选毛笔的字帖。如“灵飞经小楷字帖”,欧阳询的“三十六法”,黄自元的“九十二法”,这些秀丽端庄,遒媚劲健的楷书虽属毛笔字帖,但它的字形和大小,都可做学习钢笔字的范本。

十八、衡量一个字、一篇文章应从哪些方面来评价?

  答:第一要看字的“笔力”;第二要看字形和间架结构规律的掌握;第三要看全篇手法和布局。

  “笔力”分布怎样,结构相间的疏密程度是否适当,字间、行间、开头、结尾等,条理是否分明。

  要知道,真正的书法功底还要注重在挺拔雄劲的楷书上面。

十九、怎样才能掌握章法和布局?

  答:书文章时,不能看一个字一个字,应当看准一句,接连不停地下去。这样的法,能使字序整齐,气韵丰满。如果看一个一个会产生字间、行间以致整个篇幅的不规则现象,这虽然是个小事,但对衡量作品的整个格调是很主要的。

  钢笔字横居多,要边边向左方看齐,竖时边边向上部看齐。

  字的大小,一般在5×8mm的宽高度,字间的距离应占一个字的一半,行间距离应占一个字的宽度。

  字形得虽,但章法和布局安排不当,是要降价三分的。因此必须重视对章法布局的安排,要在平常作时养成的习惯。

二十、怎样体现书法艺术美感?这种美感从何而来?

  答:书法艺术是运用联想来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萌发,其中包括“形、神”两方面。

  书法“形”的美主要运用点线、结构、疏密、轻重、行笔的缓急组成形象的“字形”,以这形式的美、力度的美、结构的美唤起人们的情趣和美感!

  书法“神”的美,指的是线条组合后总体的外貌。它不是象几何学里那样机械式的配合,而是书家以唯物的、运动着的气势和本能,发自热爱生活的审美理想。“壮则雄健以嵑嶫,丽则绮靡以清遒”。这就是书法“神”美的应有体现。

  古人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它体现在书者的广阔胸怀中。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愤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书者内心蕴含着生命激发的意念,洋溢于字里行间震撼着欣赏者的心灵,从而引起共鸣。

  我国书法艺术“形神”兼备,气势生动!正是这种美,中国的书法艺术价值已被世界所重视。一九七七年四月美国耶鲁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际书学史讨论会上,就有《中国书法对现代画家的影响》的论文。

  具有典型东方美并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书法艺术,其影响之大,可窥一斑了。

 
中国书法秘诀

一.书法入门歌
 
.....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

  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

  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

  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

  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

  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

  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

  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

  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

  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

  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

  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楷书口诀

  楷书称正楷 起笔多藏锋

  学书必先行 行笔用中锋

  笔画形态稳 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 结构讲造型

  结构搭配匀 多临古人帖

  章法要讲究 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 楷书要写好

  清朗必整齐 重在用腕上

  行书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 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 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 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 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 全篇排头是标准

  灵活多变才自如 一气呵成要贯通

  隶书口诀

  方劲古拙 如龟如鳖

  蚕头雁尾 笔必三折

  雁不双飞 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 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 斩钉截铁

  魏碑口诀

  魄力雄强 精神飞动

  气象浑穆 兴趣酣足

  笔法跳跃 骨血润达

  点画峻厚 结构天成

  意态飘逸 血肉丰美

  草书要决

  草书行行如春蚓 字字造型似秋蛇

  全章一起要贯通 有气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决

  狂草如激电湍流 字字如惊蛇出洞

  点线变化多姿美 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 结构布白心畅意

二.楷书入门教材导览

1、楷书入门之一 —— 笔法理论1
2、楷书入门之二 —— 笔法理论2
3、楷书入门之三 —— 笔画起、行笔规律
4、楷书入门之四 —— 笔画收笔规律
5、楷书入门之五 —— 笔画折、钩的规律
6、楷书入门之六 —— 点的书写规律
7、楷书入门之七 ——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
8、楷书入门之七 ——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9、楷书入门之八 ——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0、楷书入门之九 —— 笔画接笔规律
11、楷书入门之十 —— 粗细平衡规律
12、楷书入门之十一 —— 重画变异规律
13、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1 长 横
14、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2 悬针竖
15、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3 斜捺 1
16、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3 斜 捺2
17、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3 斜 捺3
18、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3 斜 捺4
19、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4 斜钩
20、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5 竖弯钩
21、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6 横折钩1
22、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6 横折钩2
23、楷书入门之十三 —— 部首组合规律1 左右结构字的宽窄比例
24、楷书入门之十四 —— 部首组合规律2 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1
25、楷书入门之十五 —— 部首组合规律2 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2
26、楷书入门之十六 —— 部首组合规律3 左中右结构字的宽窄比例
27、楷书入门之十七 —— 部首组合规律3 左中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规律
28、楷书入门之十八 —— 部首组合规律4 上下上中下结构字的规律

三.关于学习书法的经验与理论

....
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大家,逐字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时,诸家形模,时时引入吾胸,又须步步回头顾祖,将诸家之长默识归源,庶几不为所诱,工夫到此,悠忽五六年矣。至末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以为宗主,又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到熟极处,忽然悟门大开,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奥,我之笔底迸出天机,变动挥洒,回想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书路小道夫,岂易易哉!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太傅之得意也;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羲之之赏心也。即此数语,可悟古人用笔之妙。古人每称弄笔弄字,最可深玩。临乐毅论十五日,深悟藏蜂之妙;廿五日,深悟回腕藏锋并用;作为两层悟入,癸巳临来仲楼十七帖,深悟转换之妙;至二十日,又悟侧左让右之诀。余廿岁外见东坡书,即知其为偏锋,亦时有此疑,不敢率论,直至癸巳秋,见黄山谷小品于蒋子久家,其中有东坡不善作草书,只用诸葛笔,又云举背作案,倚笔成书,不能用双钩悬腕,自视此说,二十年不可解之疑,一日豁然冰解矣!

  凡欲学书名世者,虽学楷学草,然当以行为主,守定一家以为宗主,专心临摹,得其用笔俯仰向背,姿态横生之处,一一入微,然后别取一种临数月,再将前所宗者临三月,觉此一番,眼力与前不同,如此数转,以各家之妙资我一人,转阻转变转变,转入转入转妙,如此三年,然后取所主书摹写数月,则飞动之态,尽入笔端,结体虽雅正,用笔则奇宕,此时真书草书行书一时尽悟,可入古人之室矣!

  行书点画之间须有草意,盖笔笔飞动,纯是天真横溢,无迹可寻,而有遒劲萧远之致,必深得回腕藏锋之妙,而以自然出之。其先习黄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后习各种草书以发其气,其中又习数十种行书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行书之功十倍草书。或曰古人有忙中不作草字,奈何?曰:斯人斯时所未学者,草耳,未学则以为难,理或然欤?或曰:此说误。不及作草者,不及起草再誊真耳。学行书即能通真,学真书不能通行。以此知行书之功不小。

  锺太傅书,一点一画皆有篆隶之遗,至于结构,不如右军。格之凤翥龙蟠如张芝,如索靖,皆锺一家书,以右军视之,正如太羹元酒不复过而问矣!锺书须玩其点画,如鱼如虫如枯枝如坠石,其旨趣在点画之间,虽古却少变动,简却少蕴藉,于势之一字尚未尽致,若夫王则纯以势胜势,奇而反正,则又秘之又秘矣!

  华亭少时,学李北海,又学米襄阳,于二家盘旋最久,故得李十之二三,得米十之六七。生平虽无所不临,而得力则在此。今后学董者,不得舍李米而竟取董也。盖以董学董终不是董。米中年方临颜。陈中丞好学书,元章授以提笔法,曰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吏取纸书黼黻,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皆若大字,因请其法。曰:无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

  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笔笔合得浑。所以能清能浑者,全在能留得笔住。留笔总在能换处,见之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不肯明言。所谓手授口诀者,试问笔如何能留由,先一步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坠之时,方才用留,笔笔既留矣,如何能转,曰,即此提笔之果,能提笔,然又要认得换笔,自然笔笔清,笔笔浑。其法贵在窗下用熟,及临书时,一切相忘,惟有神气飞舞而已。所谓抽刀断水,断而不断是也。观舞剑而悟者,张旭也,斗蛇而悟者,文与可也。舞剑斗蛇最得古人用笔之妙,临来仲楼所刻舞鹤赋五年,字体始定。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如出也收也放也转也。

  余虽得元宰嫡传,初学书时,只临肥本兰亭,三年不辍,又不敢易他贴。介子尝笑其拙。三年后方临董书,旋临官奴贴,又稍涉坡仙北海,旋弃之,遂转学杨少师乐志论,又复有悟,但嫌其结构谨严,无疏散之致,又以舞鹤赋为主,如此二年,遂临二王全帖十册不停手,不下座者,七月及临毕。之后作字更拙陋,无一笔如意。余私心恨之,乃掷笔不敢作书者数月,后又猎心复萌,取旧日所临再虚心奋入,觉此际较从前大有不同,每一字中,又开无限法门,与我相瞻于静对之际,若以精微相合者,然后知古人之妙,未敢轻示后人,又必待后人有一分眼力,则见一分,有十分则见十分也。盖每字有数层悟入者,余乃知之又敛。我胜气淡,我妄心临颜柳欧虞而寝食于褚者,数月于宋之四家,元之一家,明之诸家,皆无所不窥,而独以米老为最,又取从前诸帖,时时拈起,回旋往复屈指计之,不知费几许几月矣!

  乙巳春,过昆陵,见王双白,双白见余书静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因劝余,不必泛临各家,当以董为主,间入少师之法,已足成家传世也。自是始专业华亭,誓以终老。双白髫年,即从董先生游,今六十余矣。董历游南北,双白多从之,故笔法精深,自谓得不传之秘,又亲书三十二字授余,其中有“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十字。余初见以为不然,盖势之一字,余未深明,然每从诸家之说,以为未有不从中锋而得者,今日侧笔,胡为乎第?余从事于此有年,惟此一势字未了得,毋中锋之过乎。归来临帖数百字试双白传法,犹未了解此势字。初秋一病,淹留至十九日不愈,即起坐亭中,见风吹竹叶相迎相亚,忽迫忽避,恍有所得,觉前日半解半阻,至此神悟顿开,涣然冰释矣!羲之云,执笔在手,手不知运,运笔在腕,腕不自执。此四句贵先讲明。透观此语,转腕之法贵矣。次选临古帖,择其佳者摹之,所贵识得弃取,次折笔点画之间一一折开,看其起止,法熟后自臻神化。以上五条乃元宰先生临池妙诀。

  此外,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也。侧笔取势者,于结构处一反一正。所谓锋锋相向,此从运腕得之。凡字得势则活,得势则传。徐欣二字,让左侧右可悟势奇而反正。永兴抽刀断水,自谓于道有悟,及舞剑斗蛇龙蟠凤翥诸法,一以贯之矣!又,前人诗云:舵楼一夜雨催诗,果有蛟龙起墨池,悟得将军舞剑势,分明草圣折锋时。“势”字最妙侧笔取势,言其书画有锋,势奇而反正也。

  丰南隅《考功》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掌虚指实,意前笔后。此十六字,古人所传用笔之诀也。双钩悬腕,食指中指圆曲如钩,节与母指相齐,而撮管指尖则执笔,挺直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指;让左侧右者,左腕让而居外,右腕侧而居中,当使笔管与鼻准相对,则颌下无奇斜之患;掌虚指实者,指不实则颤掣无准,掌不虚则窒碍无势,三指撮齐,上俯仰,进退往复,垂缩刚柔,曲直钩环,纵横转运,无不如意,则笔在画中而左右皆无病矣;若夫意前笔后,工夫熟后,方可臻也,非纸成堆,笔成冢,安能有此神化。此南隅论临池家法,矜为神妙。以余观之,只是搦管法,至所以运笔并未之及,况让左侧右,注解总非耶?或曰让左侧右,毕竟如何,此拗腕法也,亦只向右边之一法耳。

  六书象形会意谐声指事转注假借,发笔处收笔处转笔处皆有口授妙诀。又起不孤,伏不寡,亦双白妙语。陈眉公执笔撮于指尖,横担又斜又扁,不肯对客作书,恐人盗去笔法,此与古人执笔稍异。右军执笔向内,大令执笔向外,鲁公执笔真正中锋,今持其墨迹,向日中照之,划中微有一线,其色更黑,画画皆然。三人执笔虽不同,然皆悬腕、悬肘。董先生学大令,邹虎臣则全仿鲁公。

  董先生于明朝书家不甚许可,或有推祝枝山者曰,枝山只能作草,颇不入格。于文徵明,但服其能画,于米万钟则更唾之矣。于黄邓稍蒙许可。董用羊毫,其头甚长,约一寸七八分,又略丰美。所谓毫毛茂茂,但笔笔尖耳!用之写小楷、小行或微杂紫毫。若匾额宜用羊毫,字大者,绝不用棕及猪毫。匾额横字,书宜长瘦,不宜扁阔。直竖匾额,高悬七八丈者,上字宜微大,下字宜微小,大字宜笔笔用力,黑多白少,言用笔宜肥也。

  凡写字,先小字后大字,先缜密后纵宕,理所必然。王觉斯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一日间断耳。觉斯字,一味用力,彼必误认铁画银钩,所以魔气太大。先生每云,吾书无他奇,但姿态高秀,为古今独步耳。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邹虎臣初学书最服膺董先生,及双钩悬腕三年而后成之。又邹虎臣评宋四家书,蔡曰嫩,苏曰俗,黄曰野,米曰*,以其偏旁欹斜鲜庄雅之度耳。

  毗陵有“束第”二字,经一尺五六寸,乃元宰书,真得势字。元宰尝云,余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能实证者,在起倒收束处耳,过此一关,虽右军父子亦无奈何耳!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谈此窍也。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怒笔木僵之谓。乃如大力之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得之,须悟后始知余言也。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不识,遂以墨猪当之,皆成俗笔。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当于圆熟处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不如晋,遂专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戎辂表、丙舍帖,凡三年,自谓偪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游嘉兴,得亲观项子京家藏古人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作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砚矣。然自此,渐渐有心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流书。虽翰墨小道,其艰如此,况学道乎?

  庚戍二月二十日华亭论书。内度景有历代内府玉宝及历代名人图章,又有一长印云:“玉皇殿上掌书仙。”此七字甚俗,然朱色如新,是亦一奇。观其语,疑宋徽宗所用之物也。古洲藏此神物,提督马进宝欲得之,以为进京入贡之用。古洲索价虽三千金,亦权意终无售意也。马价六百金,古洲不应。有人献计于马,遂以暗通海上郑成功为名,发兵黑夜围古洲宅,擒置于狱,凡家之所藏尽为马有,不独内景经也。又馈金珠乃得免。后马自京师还,召古洲一饭而已。刘玉少家藏眉公真迹甚多。余昔婆娑其下,见一白纸,便面,横书“闲挥白羽扇”五字,此款极新。山谷小品云,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观眉公此书,方知古人工书无他奇,但能用笔耳。大令草书淳古,殊近伯英,论者以右军草入能品,大令草入神品。余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似右军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耳。山谷谓洛神赋非王子敬书。以字格笔力去之太远,乃米宣猷书。山谷诗云: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瘗鹤铭,隋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然适能作小楷,亦不能摆脱规矩。客曰:子何不舍子之冻蝇?余无以应,因知此技非得不传之秘者,未易易也。凡欲作书,先端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寡默,如对至尊,则无不美也。褚河南印印泥,张长史锥画沙,颜太师屋漏痕折钗股,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以悟入也。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字美观则不古,初见之使人甚爱,次见之则得其不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其不合者盈眼矣。故观今人之字,如观文绣,观古人之字,如观钟鼎,行行须求合法,字字须求生动。

  淳化阁帖,初刻系枣版,银定拓。余友吴天定为余父述古公门人所居,又相怜。余朝夕得把玩后,湖广胡天骝出一册见示,乃二王草书,生动变化,余一见即知为潭帖,在淳化之上。观其后款,果然为二王草书。邢子愿得力于此。淳化秘阁续帖内欧阳太子率更、李太白皆极妙。太白字,天真豪放,逼似其为人,云得力于南唐李后主七法。余见董先生所刻戏鸿堂、宝鼎斋、来仲楼,书种堂正续,二刻鹪了瓴、红绶轩、海鸥堂、青来馆、蒹葭室、众香堂、大来堂、研庐帖十余种,其中惟戏鸿堂、宝鼎斋为最。先生平生学力皆在此二种,其余诸帖,研蚩各半,而最劣者,则青众香也。笔意酷似杨彦仲,疑其伪作也。

  淳化阁贴,所见诸本,皆系钱文倩物。文倩囊涩,先质六册于一富贾,余四册,余尝见之。其中二王一册,笔法秀宕,下真迹一等,果俊物也,细玩却是潭帖。在明朝唯陕西肃王府翻刻石拓为最妙,谓之肃本。从宋拓原本双钩勒上石所刻,费数万,较今市本相去天渊焉。

  明朝法贴,大刻有郁冈斋乃王氏所刻,停云馆,乃文氏所刻。郁冈斋,余童年曾见之,不复记忆。停云馆,余见之于张玉立家,其中黄庭、兰亭刻有多种,而帖中所载宋元诸家最详。又涿州冯相公所刻快雪堂,亦备载苏米书,采摭颇精,于晋魏历代之书,十得四五耳。至于董先生所刻戏鸿堂、宝鼎斋,临摹历代大家及自书题跋,精妙绝伦,近则可掩郁冈斋,远则踞诸淳化各种名帖之上,诚罕观也。

  余见二王帖十卷,首幅刻右军、大令二像,前六卷皆右军书,后三卷皆大令书,共一百七十余页,末一卷皆名贤题跋,乃金坛李氏所刻。李为元明两朝世家,故能办此。余曾不停手临七月余,后以乏米,质之张氏,得六星后未能赎,可叹耳!

  二王有甲戍帖,在淳化之上。宜兴蒋如奇,号邃初,在扬州盐商家得之,价值千金。蒋与刘馀佑同年,蒋死,其子中落,适刘子名芳烈者,为镇江太守,蒋子修谒刘,请看不还,以北寄为辞,及蒋归,然刘所赠不下数百金也,后数年,蒋游京师谒馀佑,又赠数百金。蒋遂不敢言,至今竟为刘氏所有。

  米南宫对宋仁宗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气,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

  余学书十六年,方悟得势字,至二十七年,方悟得三折笔锋。今人把笔无几时,便思挥屏扇纤素,开口便轻议前贤,只是不自知丑态耳。历代名家,各有妙悟,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如两峰出云,忽然自合,如见舞剑器,如见道斗蛇,如闻嘉陵江声,乃于道字方有悟,抽刀断水,总只悟得个势字,是取势又兼用笔,其余三折锋之说,自卫夫人及羲献而后无有问途者,岂知之,固秘之耶。抑得势即三折笔耶,可以不言耶,妙极!

  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凡作字时,便存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极熟之后,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

  元宰以争座位为颜书第一,为其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最为深思。

  学书之人先须笔笔能到古人,及至到处,则须劈破天荒自成一家。秦少游绝爱政黄牛书,问其笔法,政曰:字,心书也。着意则不佳,故每求儿童书以观其神气。

  余学书在戊子元旦至甲申二十七年,临摹古帖备极苦心,虽时与古人盘旋,然堂奥未窥也。壬子腊月回山西陈家集,晴窗之下,偶临元宰禅悦一则,忽悟得变化笔法,然非口授,亦不能透彻耳。

  凡临贴到数月之后,工夫沉密则平日笔意反为法所缚,动笔辄更拙滞,不得如意,如须换一两种帖,庶前之所临,活变生动,从不经意处潇洒而出。临小字是日,不得为人写大字,临大字是日,不得为人写小字,若转换数日笔意飞舞,厥迹既佳,大小亦可任意矣!

  余十六岁时,过金陵,侄孙直儒家见其五百金所购欧书乐志论墨迹,余极爱之,因屡愿习此种,又苦其难弃前学,心识其法,五十二年未尝语人,后传李锡奇、乐继武及明晋卿子,名观者共传三人焉。在直孺家见颜鲁公争坐位墨迹,在唐版纸上无一字涂抹遗漏,与世所传草稿不同,字形瘦劲奇变,踊跃生动,如龙眼大,后幅并无人题跋,只有数行落年月姓名,但云是鲁公当日誊清,上之当事者,历代藏之。粤西荔波县瑶蛮洞中,传为世宝。万历末,有浙西顾姓者,官于其地,诱而得之,藏于其家。天启间转入吴门韩某之手,直儒用八百金购得之。此卷华亭且未之见,况前此书家乎?宜其题跋之无人也。余得华亭门人传法,眼能小具别鉴,故知其为真迹也。
镇江曹次师家藏苏米真迹,来扬求售。米之用笔,顿跌清古,与世所传真壤十纸,相去天渊,即较之方圆庵张志孝碑,亦不相类。乍视之,不知为米书。米老儒古帖,结构盘桓,气魄雄浑,笔意磊落。王双白云:明朝只有一大家,董元宰是也,下此都是名家。总明朝书家论之,可与唐宋匹者,一邓太素,二邹衣白,三倪苏门,四陈眉公,盖太素得力于米而天姿古劲有屈铁之势,全以骨胜,所少者细筋,又无变化,新新之态。至于邹书则中锋悬腕,荧迥刚劲,但拘于颜法,又时伤瘦硬,未能变化耳。若倪书,笔法秀逸,从董脱胎,于历代之法蕴蓄宏深,而出之简远,不似他人着力。陈眉公用笔甚活,自成一家,能于紧处用藏锋,其结构如松柯掩缭,有骨有趣,从苏脱胎,一毫不背。此四人皆亚于董,正是孔门有四哲耳。

  凡用新笔,以滚水洗毫二三分,胶腥散毫为之一净则刚健者,遇滚水必软熟,与笔中柔毫为一类,后以指攒圆,且不可令曲,听干三四日后,剔砚上垢,去墨腥,新水浓研,即以前笔饱醮,仍深二三分,不可濡水,随意作大小字百余个,再以指攒圆,直候干收贮,量所用笔头浅深清水缓开,如意中式,然后醮墨,此华亭秘传也。又作字先开笔,开笔之法,先点清水,少歇又点,如此三次,令水透毫,然后取笔向干净砚上旋转捺之,令四面之毫,无一不和,又由浅入深,令四面毫之润处无一丝不齐,酌字大小,以分浅深。若临米,纵小字亦须深开,运用轻重方能随意。若写毕,亦另有秘传。

  凡作字时,几上当安笔七八枝或十余枝,若用笔少不如意即弃去另换一枝,勿惜小费致留恶札于世相传。善书者不择笔,此英雄欺人语也。

  凡书字,墨须新磨,重按缓转,则汁细色鲜,书笺纸宜用烟墨,书宣纸宜用胶墨。书熟宣胶墨与烟墨同研乃佳。若纯用烟墨,一经裱后,则墨色晕出,字迹模糊矣。研墨成后,必须令其停十余分钟,乃取笔醮写之,则光彩异常。又,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则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又作字须有胆,胆大则悬腕自足,胆小虽悬肘不成。

  凡书字,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变美,离之则两伤。临古须要无我,一有我便是已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摄天地清明之气,入指腕间,方能与造化相通,而尽万物之变态,然非穷极古今,一步步脚踏实地,积习久之,纵横变化无适不当,必不能地负海涵,独扛百斛。故知千里者跬步之积,万仞者尺寸之移。孙虔礼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凡临古人,始必求其甚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则相契,在牝牡骊黄之外,斯为神似。宋人谓,颜字学褚,绝不相似。此可悟临古之妙矣!

  凡临古人,始在能取,继则能舍。能取易,能舍难,然不能取无由能舍。善学柳下惠,莫若鲁男子,于此可悟舍法。非折骨还父,折肉还母,何从现得清静法身来。余忆七岁时,读书东门王忆峰家,王称道董先生之学,余即慕其为人。余十七岁时,得笔法于南都。所谓手授口诀者,于此始知之。十九岁得宝鼎斋初拓,甚爱之。是时购先生真迹,然余以沉溺八股,既鲜闲暇,又生畏惮,是以不果学。乙酉之变,余家片纸只字都无存者,避乱湖边,教授阅三四年,复购数种。丙戊春,学永兴真书,两月即弃去,仍临肥本兰亭,直到戊子元旦,始落笔志毕生。于此年三月廿四日临所堂大罗经止静太古一则。岁月蹉跎,忽惊老迈,古之书家,自成童即能把笔,如大令六七岁受笔法,一到壮年,名满四方。子昂三十八岁已官就名成。余年四十八始有此志,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亦帷有立志坚定,工夫不懈,庶几有成耳。

  折须提笔,转须捻笔,折乃圆,圆乃劲。

  习古人书,必须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若专此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一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又临古须透一步,翻一局,乃适得其正。古人言,智过其师,方名得髓。此最解人语。

  人必各自立一家,乃可与古人相抗。魏晋迄今,无有一家同者,非由风会迁流,亦缘规模自树。仆常谓,使右军在今日,亦学不得,正恐为古人所盖耳。作书须笔笔有原本乃佳,一笔杜撰便不成字。作书不可不通篆隶,今人作书,别字满纸,只缘其末,未详其本,随意写写耳。通篆法则字体无差,通隶法则用笔有则,此入门第一正步。

  东坡论唐六家书,永禅师骨深称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欧阳率更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褚河南清远潇洒,微杂隶体。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柳少师本于颜而能自出新意,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东坡于唐代变迁之迹论之最精,而武断私造之字则置而不论也。北宋书家,东坡及山谷米襄阳大抵高际阔步,气韵轩昂,或诋其棱角怒张则失之过。蔡襄李时亦有声于时。宣和时徽宗留意书法,得杜唐稽一人书法不传。高宗南渡,力图恢复,乃作评书之文,为翰墨志,玩物而已。大旨可宗,惟在羲献,彼何不援羲之之言曰:区区江右,固足以寒心乎!后之学书者,当思有益于国家社会乃可。

  宋以后书家,变迁最异者为洪武体或谓之宋字,横细纵角,字体方正,施之刻书,良有裨益,惟文人习之者,除碑版亦无用之者,仅为书手(原为手民)专家之学也。

  凡写榜书,须我之气足盖世,虽字寻丈,只如小楷,乃可指挥如意,有意展拓,即气为字所夺,便书不成。榜书每一字中,必有两笔不用力处,须安顿使简淡,令全字之势,宽然有余,乃能跌荡尽意,此正善用力处。

  凡作榜书,不须拘结构长短阔狭,随其字体为之,则差参错落,自成法度,一排比令整齐,便是俗格。

  凡榜书,三字须中一字略小,四字须中二字略小,若齐一则高悬起便中二字突出矣。又榜书结构体宜少长,高悬则方,若结体太方则高悬起便扁阔,而势散矣!

  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乾隆中叶后,四库馆开,而其风益盛。然此体唐宋亦有之。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内载有官楷手书《沈括笔谈》云:三馆楷书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则死无一笔是矣。窃以谓此种楷法为书手则可,士大夫亦从而效之,何耶?清朝若沈文恪、姜西溟之在圣祖时,查詹事、汪中允、陈弈禧之在世宗时,张文敏、汪文端之在高宋时,庶几卓尔不群矣。至若梁文定、彭文勤之楷法,则又昔人所云堆墨书矣!

  凡写对联,落己名不宜太低,太低则吊脚不合格。若拓图章则宜留地步,不拓则少低亦可,总以合式为上乘。又首联宜站左边,对联宜站右边,以便路款。又凡字格宜上紧下松,留有余地,步且见人福泽。

  定武兰亭石刻,出自率更,若以为率更所书者,余偿疑焉。太宗於此叙爱之如此其笃也,得之如此其难也,既欲寿诸贞石,嘉彼士林,乃舍右军之真迹用率更之临本,殆不然矣!后见何延之兰亭始末记云:帝得帖,命冯承素韩通政等各拓数本赐太子诸王,一时能书如欧阳虞褚诸公,皆临拓相尚,刘竦嘉话录云:兰亭序,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始拓以分赐近臣。何子楚跋云: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序惟率更令欧阳询自拓之文夺其勒石留之禁中,然后知定武本乃率更相拓而非其手书也。又兰亭博议云:欧公集古不录定武本,自山谷喜定武本,于是士大夫争宝之。

  欲学书者,必得传授。明季华亭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人沈公荃、逮国朝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金陵梅君钜。余学书三十年后,始缘钜得其传,先是张公秘其法,不授人,一日同何公坐狱中,何公叩之再三,乃告之,仍嘱勿泄。及出狱,何公偏语人梅君,因得之。及张公总裁某馆梅君誊录馆中见公作书,狐裘袖拂几上。张公曰,观吾袖拂几乎,腕实悬而动也。于此可以知书法之秘诀矣,亦贵学者有恒耳。


四.其他链接材料:

  王羲之故事《书法秘诀寓水中》

  
幼时,为学书法,外祖父曾在灯下给我讲了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谆谆告诫我学习要持之以恒,莫只有三分钟热度。后来在乡下,父亲又给我讲述了王献之和七缸水的故事,警示我凡事莫贪图捷径,只有苦学苦练苦干,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后来,我当了教师,又把上述两个故事不止一次地讲给各届学生们,激励他们好学上进,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位已当了工程师的当年学生,来信告诉我,他把“二王”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女儿,这女孩发誓在“二王”为榜样,刻苦学习,竟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如此看来,老祖宗们肯定的模范行为,将是用之不尽的宝贵源泉。

  大家都会知道,王羲之(321—379)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当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故又称其为王右军。作为中国艺术史中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刻苦磨练,精研体势,独壁蹊径,坚韧而行的精神,一直是后人的楷模。比如:传说他曾在浙江绍兴兰亭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竟成了他顺手涮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品被染得墨黑墨黑,便留下了个心无旁骛、专心从学的感人故事。

  若干年后,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随其练字,几载之后,书法居然可观。王献之年小志大,决心要赶上父亲的名望,便有些急于求成。一日,他趁父亲表扬他的机会,向父亲讨求练字的秘诀,王羲之听罢微微一笑,招招手把献之领到庭院中,指着院中18口大水缸说:“练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的水里,从明天起,你就用这缸里的水磨墨,直到18口缸中的水全用完了秘诀也就知道了。”王献之非常聪明,知道父亲话里的深刻涵意,就毫不贪懒、日以继夜地舀水研墨,越发苦练起来,终于练得一手好字,直到后来的成就竟与父亲齐名,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当然,学习书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凭苦练也不行。但老祖先们所以一代代地把“二王”学书法的苦练故事传下来,其目的是在强调勤学苦练的重要,是在借助池中之水、缸里之水来鞭策人们恒定心志,学而不辍,这样才可成大事。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横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有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五.书法理论的发展历史概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它玄妙而艰深。写字容易,真正走进书法艺术境界却十分艰难。书法艺术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通过作品将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等不动声色地折射出来,通常有“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美是一种最解放、最自由的心灵之美。
书法是勤奋练习+灵感+性情,注重整体效果,讲究随心所欲,笔随心动的感觉。书法,在时间上要气脉流贯,空间上应虚实相生,笔势于静态中求得生动美妙,线墨于动态中展现气韵神采。是技巧与意境的交融,心灵与自然的共鸣。有时自己也会疑惑,西方书法的根在何处,欧洲典型的感性与理性,如何能成就书法的艺术。而我却可以很清晰地说——书法,源于自然,源于人文,源于传统,源于悠远流长的诗词文化积淀。
书法艺术是东方最美的艺术之一。早在隋唐时期,中国书法家的作品就开始大量东渡日本,此次回国“省亲”的《丧乱帖》就是很好的实物例证。唐代中期,日本高僧空海大师(774年——835年)来中国求学,专攻二王书法,他的手札与二王手札相比,几可乱真。空海回国后成为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近代以来,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赵朴初、启功等艺术大师的书法作品,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艺术珍品。
就东方书法而言,虽然古代书法成就中国占到上乘,但日本现代书法的发展态势比中国要好,日本传统礼仪思想乃至心境的保存,并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突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手岛右卿的作品 《飞》——如天人之羽衣,随着微风轻拂飘扬,最后溶入云霞,展现出一种舒快轻盈的舞姿,其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形态上的趣味,收笔的最后一点飘荡无定,如夏日南风,冉冉向上升腾,正像鉴赏家所评论的那样,这出人意料而又绝妙的构筑姿态上虽有些过分,但在这里却清晰地闪现出一种净化的心象,没有耀眼之处。在轻松的表现中包含着精密,周到的创作构思,令人绝叹。从这个层面看,日本现代书法在创新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中国,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心灵恐惧与精神麻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带来的文化杂糅,商业炒作所引发的矫情造作的表现欲望——整个大环境,缺乏一种安静、纯明而稳定的心态来面对书法未来的创新发展,当然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也难有突破。
中国艺术的精神从总体上来说,是在源于心灵的基础上,追求宁静与和谐。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人的社会秩序及心理节律与宇宙的自然和谐一致,所以说“古今字画,本之天而全之人也。”
在繁华物质都市气息中提取现代生活中的“灵性”作为书法艺术突破传统范式的创作之源,单凭一颗急功近利,焦躁不安的心是不可能的。怀素说:“夜闻嘉陵江水声,草书益佳。”只有安静下来,用思想与悟性去聆听我们的心化自然,最大程度地发挥我们不受一丝芜杂沾染的心志与想象,才能感受艺术,创造恒久之美。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的最宝贵的遗产。
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 著作便应运而生。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 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 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 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 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 书家的评论。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庾肩吾的《书品》等。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 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 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 ,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 的《书谱》、张怀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 《论用笔十法》,窦臮、窦蒙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 、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书史》、《 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杓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陶宗仪的《书史会要》 、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 阐发,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 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不仅如此,《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 、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如前所述,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 ,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 也不一样。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 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 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只要我们粗略翻阅一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你就会看到: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如果将它与中国古代画论相比较,就更能显示出这一特点。比如对书法发展 史的研究,自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这样的一批著作。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 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 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 为深人、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 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 活动交织的情状。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 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留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 ——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领会。此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