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论破2steam存档:蔓枯病和枯萎病识别与防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05:44
一、症状与病原:
  瓜类枯萎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受害,子叶变黄、暗绿色、无光泽。被害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叶或植株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萎蔫叶早晚恢复,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主蔓缢缩流胶或发展成黄褐色的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湿度大时,病部有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病原由镰孢菌引起,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具有生理专化性。瓜类蔓枯病主要危害茎蔓和叶片,多在成株期发病。茎蔓发病在节部出现椭圆形至梭形病斑,病部灰白色,有琥珀色胶状物质溢出,后病部变黄褐色,干缩后其上散生小黑点,最后病部纵裂呈乱麻状,但维管束不变褐色,严重时引起“烂蔓”。叶片发病,多由叶缘产生半圆形病斑,或自叶缘向内呈“V”字形病斑发展,生于叶片中间则近圆形薄纸状、浅褐色大斑。果实受害,初期呈水浸状病斑,中央褐色,干枯后呈星状开裂,引起瓜腐烂。病原有性世代为子囊菌门的瓜黑腐小球腔菌;无性世代为半知菌门的瓜叶单隔孢菌。
  二、发病特点:
  枯萎病的镰刀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未腐熟带菌的有机肥中越冬,翌年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细胞侵入,再进入维管束导管,引起导管阻塞,而使叶片迅速萎蔫,整株枯黄死亡。枯萎病的发生流行取决于土壤菌源量、品种抗性、气候条件及栽培方式等因素。当温度24~28℃时,连作、浇水次数多、田间湿度大,积水等情况易导致枯萎病的发生。
  蔓枯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翌年病原菌直接侵染植株引起发病。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种子调运传播。种子带菌引起发病形成中心病株。温度在24~25℃,高温、高湿、密度大、通风不良等情况蔓枯病易发生。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避免连作或选地:枯萎病菌可在土壤存活5~10年,最好选用至少5年以上非瓜类蔬菜田种植。
  3、嫁接:用抗病砧木进行嫁接是目前防治瓜类枯萎病的最佳方法。如黄瓜用黑籽南瓜作砧木防枯萎病效果优异
  4、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15~30分钟,再催芽播种。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浸种30分钟。
  5、栽培措施: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微生物肥,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合理灌水、保护地蔬菜注意通风,控制棚室湿度等。另外,要合理整枝,避免蔓枯病菌直接由伤口向主蔓侵染。
  6、化学防治:
  防治枯萎病于坐果初期开始喷洒50%氯溴异氰脲酸(消菌灵)SP1000倍液、40%多硫SC500-600倍液。喷药选择下午,以防产生日灼现象。此外也可在坐果前后开始喷洒细胞分裂素500-3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3-5次,可增强抗病力,若再加入磷酸二氢钾防病效果更好。用50%多菌灵WP1000倍液作定植水灌根,每株0.25公斤,隔15~20天一次,连续3~4次。以后用药可换成10%双效灵200倍液或恶霉灵3000倍灌根也可。
  防治蔓枯病于发病初期喷用75%百菌清WP600倍或40%百可得900倍液或25%咪鲜胺1500倍液。茎蔓得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灌根、喷药、涂茎相结合,涂茎可把70%甲基托布津加水和成面糊状(约20倍)涂抹于发病处。在打侧蔓后立即把药涂于伤口的断截面上,可有效防止蔓枯病发生。全棚都有发病时,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熏棚,防治全面,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