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亲人被杀:毛泽东的“骄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55:36
毛泽东的“骄杨”

贾章旺  

    

                                       一

    今年是杨开慧烈士诞辰110周年。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幼名霞,字云锦。她父亲杨昌济期望她在阳光的照耀下,生命如同灿烂的云霞,美丽而火红。在故乡长沙县清泰乡板仓村,杨开慧度过了童年时代。
    杨昌济,生于1871年4月,1898年进入岳麓书院读书,曾积极参加谭嗣同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1903年留学日本,先后入东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09年留学苏格兰,主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又在德国考察了9个月。在国外花了9年时间,悉心研究教育和哲学,形成了一种进步的伦理思想和讲究实践的人生观,并有志将所学运用于中国的社会改造。
    杨开慧7岁时,父亲从国外来信,让她读书。山冲里过去从来不让女孩读书,在家庭和杨开慧本人极力要求与争取下,杨开慧等入杨公庙长沙县第40初级小学读书,学校破例为杨开慧等7个女孩单开一个班。杨开慧后入隐储学校、衡粹女校、县立第一女子高小等处继续求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使身居国外的杨昌济深受鼓舞,十分怀念自己的祖国,遂改名为杨怀中。1912年回国时,南京临时政府已让位于袁世凯控制的北京临时政府。杨昌济面对疮痍满目的祖国,毅然决定回到故乡湖南。友人劝他,湖南已为立宪派谭延闿所控制,不如留在大城市工作好。杨昌济坚定地回答:“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到了长沙,已经登上都督宝座的谭延闿想罗致他当教育司长,被他严词拒绝;相反,他却接受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聘请,甘当一名教员,家居长沙落星田。一些贪图名利的人看不起他,甚至讽刺他。为了表达他的志向,回答社会上这些人的攻击,他写了一副对联自勉:“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决心用毕生的精力培养一批改造社会的中坚。杨昌济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杨昌济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1913年,杨开慧随父亲搬到长沙城,先后住在落星田、仰天湖、黄泥段和天鹅塘等处。在父亲指导下,她在家自修英文,并阅读了许多东西方新文化的书籍。早在长沙的时候,一天,杨昌济讲完课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在第一师范看到了两个最好的学生,一个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他们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在杨昌济的影响下,毛泽东读了由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费里德里奇?泡尔生编著,蔡元培翻译的《伦理学原理》。在这部10万字的书页上,毛泽东写了12100字的读书笔记,并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毛泽东当时自称是一位唯心主义者,杨昌济亦以他唯心主义观点,高度评价了他这篇文章,给了毛泽东100分。自接触始,杨昌济对毛泽东即有深刻印象。1915年4月5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淳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两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曾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1916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王传》的“实事求是”4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这块匾额给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经常到杨昌济老师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1916年暑假,他步行到长沙县板仓杨昌济家访问,同杨昌济讨论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浏览杨昌济的藏书,特别是新书和报刊。毛泽东从与杨昌济的谈话中得知,离板仓40多里的高桥塘冲,有一位留学日本的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和倡导者柳午亭(柳直苟的父亲)。毛泽东便专程前去访问。他称赞柳午亭在体育研究和实践上有较高的造诣,许多地方值得效法。
    毛泽东和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罗学瓒等几位好友,常于假日里去杨昌济家。他们或淡治学、做人之道,或纵论天下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常常一谈就是一整天。一个星期天,杨开慧帮着妈妈收拾完家务,只见几名青年学生走进门来。走在前面的青年身材魁伟,雄姿焕发,穿着洗旧了的蓝布长衫,亲切望着杨开慧说:“你是小霞?”杨开慧点了点头。杨昌济听到毛泽东等同学的声音,忙出来迎接。杨开慧知道,一定是父亲常提及的毛泽东他们来了,忙转身去泡茶。
    少年时代的杨开慧,娴静端庄,聪明好学。她深深地被毛泽东和大家欢快热烈的谈话所吸引,往往放下手中的功课,成了一名宁静而热心的“旁听生”。她常常帮助母亲为大家准备中饭,跟在父亲后面目送大家远去。日子长了,杨开慧便同毛泽东等一道讨论:青年为什么要求学,怎样求学?立什么样的志,怎样立志?国家这样贫弱,民众这样贫困,青年应当怎么办?在讨论中,毛泽东的胆略使杨开慧深受感染,其抱负使杨开慧深深地倾慕和向往。毛泽东常和学友到湘江江心橘子洲头、西岸的岳麓山,或登山竞走,或江边漫步,或日夜泛舟,或在墓地寺院风餐露宿,以练身励志,杨开慧经常与之同往。毛泽东常年坚持冷水浴,她也效法。父亲非常赞赏她这种毅力。她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抱负:“要救国,就要锻炼强健的身体。”
    1917年的一天,毛泽东带着《伦理学原理》一书来到杨昌济家。杨开慧接过毛泽东手中的书,翻开一看,只见字里行间、天地空白,圈圈点点,朱墨纷呈。杨开慧一边翻阅,一边喜形于色地说:“难怪我爸爸总夸奖你,你真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呀!”她一页一页地看下去,几乎每一页都写着几名点评:“切论”、“此语甚合吾意”、“荒谬”、“陋儒之谈也”……杨开慧不禁问道:“为什么你对同一个人写的文章,有的那么称赞,有的却那么批评呢?”毛泽东热情地解释道:“写书的人总是带着自己伦理的偏见,说的话不可能都是对的,况且古今不同时,事物多变化,我们不应该一味迷信古人和洋人,也不应该全盘否定前人成果。因此,我们读书要好好想一想,对的,才相信它;不对的就应该摒弃它,而且毫不可惜!”
    1918年,杨昌济接收到了北京大学的聘请,携家北上,到北京大学任教。17岁的杨开慧也随家去了北京,在家里自修,跟爸爸学习国文和英文。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在杨昌济的邀请下,组织赴法勤工俭学,随之也到了北京,被李大钊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毛泽东和邓中夏等同学常去杨昌济教授家。在毛泽东的帮助下,杨开慧阅读了大量进步刊物,开阔了眼界。
    1920年1月,杨昌济因病逝世。在毛泽东等人妥善安排下,杨开慧一家扶柩南下。
    回到故乡板仓,杨开慧经父亲生前好友李肖聃先生的推荐,入长沙福湘女中进修班,自修国文、算术、英文3门课程。坐落在长沙市城北兴汉门外留芳岭下的福湘女中,是美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在此校读书期间,杨开慧和国文教员李肖聃的女儿李淑一一起剪短发,不讲梳洗打扮,不参加“礼拜”,阅读进步书刊。在李肖聃主编的校刊上,她发表《呈某世伯父》等文章,揭露旧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抨击封建军阀政府的腐朽与反动。她还投入“开放女禁”的妇女解放运动,提倡“男女同校”。她动员和串联了福湘、周南女中的徐乾等6名女同学,毅然离开女校,上了岳云男子中学学习。
    1920年10月,毛泽东在湖南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兼任书记。到中共“一大”之前,发展团员38人。杨开慧是第一批青年团员。

                                       二

    1920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由相爱、相知而结合。杨开慧母亲向振熙从板仓乡下给开慧写信,说她完全赞成这一门婚事,而且告诉她:父亲生前也是早已同意了的。那天,杨开慧不坐花轿,没备嫁妆,也没有媒妁之言,她带着一个书包,来到湖南第一师范教员宿舍——妙高峰下的青山祠,同陈昌爱人毛秉琴等,办了一席6块银圆的晚餐,招待了何叔衡、陈昌、方维夏、谢觉哉、彭璜、王季范等几位挚友。
    1921年7月,毛泽东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会议。
    1921年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在长沙城郊协操坪旁的小树丛里成立。参加人员有毛泽东、何叔衡、彭平平、陈子博、易礼容。毛泽东任支部书记。在小吴门外的清水塘租赁了一所房子,作为支部的秘密机关,毛泽东与杨开慧搬到这里居住。清水塘是一个离城很近而又比较幽静的地方,塘水粼粼,清澈见底。靠近塘边有一栋木板平房,平房围墙外有几处菜农居住的茅屋,下边小山丘上有几竿经年长绿的斑竹和几棵水杉树。1921年冬,毛泽东以一师附小主事的身分,租了这栋房子——清水塘22号,作为党的秘密机关。杨开慧初期担任机关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1921年冬天,毛泽东辞去第一师范22班的图文教员这一公职,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活动。
    1922年,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年5月,毛泽东同李立三、杨开慧到安源检查工作,发展组织。途经醴陵,毛泽东参观醴陵师范讲习所,向全体师生发表关于阶级斗争的3个小时的演讲。他参加安源工人俱乐部干部会,同夜校工人谈话,访问工人家庭,强调工人要加强团结,壮大组织。毛泽东还告诫党员要注意防止暴露党的组织。他在安源小住后返回长沙。同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等为委员。区委机关仍设在长沙清水塘22号。这时,湘区党员已经发展到30多人。6月17日,毛泽东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长沙执行委员会改组大会。大会选出长沙执行委员会委员3人,毛泽东被选举为书记。
    1922年10月24日,长子毛岸英出生。
    1923年1 1月23日,杨开慧生下次子毛岸青。
    1924年5月10日至15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会议作出《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工作问题决议案》、《工会问题决议案》、《党内组织和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等。会议总结了国共合作5个月以来的经验,提出国民党有左派和右派两派力量。会议指出,要以种种方法于思想和组织上巩固孙中山一派的左翼,强调在国民党中的工作以宣传为主,会议提出党的组织工作的重要性,说明产业工人是我们党的基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在工农部内设立工会运动委员会。会议决定,毛泽东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罗章龙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王菏波任中央工农部部长,向警予任中央妇女部部长。
    1924年6月初,杨开慧和母亲向振熙带着两个孩子从长沙到上海。毛泽东把家安在英租界慕尔鸣路与威海卫路交叉的甲秀里。杨开慧除担负家务外,还帮助毛泽东整理材料、誊写文稿等,并经常到小沙渡工人夜校去讲课。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右翼国民党人叶楚伧、戴季陶等人,视国民党内的共产党人为异己。他们最恨的是毛泽东,因为毛泽东遇事不肯迁就,极力反对他们的右派活动,成为他们推行反动政策的最大障碍。叶楚伧想尽办法,要把毛泽东赶走。毛泽东既在国民党内任职,又是中共中央局的委员秘书,公务繁重,终因身体不支.1924年12月,因工作过于劳累患病。经中共中央同意,年底,毛泽东偕杨开慧等回湖南养病。
    1925年1月中旬,毛泽东同杨开慧携毛岸英、毛岸青到长沙板仓岳母家过春节。2月6日到韶山。回韶山后,毛泽东一边养病,一边做些社会调查。到朋友、同学、亲戚和左邻有舍农家走访,或邀请亲友到家中谈家常。他还访问了韶山一带的知名人士。3月,毛泽东组织秘密农民协会,并通过他们发展会员。4月,毛泽东通过杨开慧、李耿侯等发动进步教师,利用原来的公立学校、族校、祠堂等等,在韶山一带创办农民夜校。夜校除教农民识字、学珠算,还讲三民主义、国内外大事。毛泽东经常去夜校察看。到7月间,农民夜校发展到20多所。
    本年,韶山一带遭受大旱,正值青黄不接,地主乘机囤积居奇,高抬谷价。8月,毛泽东召集党支部和农协骨干开会,决定发动农民,迫使地主开仓平粜谷米。他派钟志申、庞叔侃与团防局长成胥生交涉。成胥生不肯,且把谷子偷运到银田镇,准备运往湘潭等地高价出售。毛泽东要毛福轩、毛新枚等率领数百农民携带锄头、扁担、箩筐,夜奔银田镇,阻止谷米出境。成胥生见人多势众,被迫将谷子平价卖给农民。这个期间,韶山永义亭、瓦子坪、如意亭等地都出现了平粜斗争,均取得胜利。8月28日,湖南省长赵恒惕得到成胥生关于毛泽东组织农民进行粮食平粜运动的密报,电令湘潭团防局派兵逮捕毛泽东。在湘潭县城里工作的银田镇人郭麓宾看到了赵恒惕的电令,即派当炊事员的侄子郭士奎,连夜赶了90里路到韶山给毛泽东去送信。当日,毛泽东在韶山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离开韶山去长沙。8月底,毛泽东在长沙与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同志交换意见,建议湘区委多派同志前往广州学习,多派优秀同志到各县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并发展国民党组织。9月上旬,毛泽东同准备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5期学习的学员由长沙动身赴广州。同去的还有毛泽东的小弟毛泽覃。9月中旬,毛泽东到广州,因身体极度虚弱,住东山医院进行短期疗养。
    毛泽东经长沙去广州后,杨开慧为了做完毛泽东在韶山未完成的工作,也为掩护毛泽东,决定暂时留在韶山。当晚团防局长成胥生探听到杨开慧还留在韶山,发誓要把她抓到手,向赵恒惕请功。杨开慧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带着两个孩子东奔西走。当她得知毛泽东安全抵达广州后,才和母亲、两个孩子于1925年12月经长沙到了广州。毛泽东把家安在广州市东山庙前西街38号,这是一座简陋的两层小楼,大门对着街道,萧楚女住楼下,毛泽东一家住楼上,《政治周报》的通汛社就设在这里。
    1927年2月12日,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到武昌。2月下旬,杨开慧带领毛岸英、毛岸青和保姆陈玉英(孙嫂)到达武昌,住都府堤41号。
    4月4日下午,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武汉举行开学典礼。同日,在武昌医院,杨开慧生下了第三个男孩毛岸龙。
    8月9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在讨论湖南秋收暴动时毛泽东发言说,“湖南省委和共产国际赴长沙巡视员提出的‘由湘南组织一师与南昌军力共同取粤’的计划,是很错误的,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说:“前不久我起草经常委通过的一个计划,要在湘南形成一个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会议上,罗明纳兹提出,应改组湖南省委,派一得力同志去,提议毛泽东去湖南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彭公达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并全权负责改组湖南省委,指定彭公达为新省委书记。
    8月初,杨开慧让孙嫂带着毛岸青先回湖南故乡板仓。
    8月12日,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武汉秘密回长沙。出发时,杨开慧和毛泽东都化了装。杨开慧和母亲、岸英、岸龙先走,毛泽东和另外几个人结伴同行。毛泽东到长沙后,住在杨昌济的长沙故居“板仓杨寓”,同湖南省委书记易礼容进行了简要的交谈。
    8月13日,毛泽东到板仓,在杨开慧家里,邀请5位农民、1位篾匠和1位小学教师开了两天调查会,了解到当地农民要求全盘解决土地问题的想法。8月16日,由彭公达主持改组了湖南省委,毛泽东为省委委员。
    8月17日,毛泽东由杨开慧陪同从板仓回到长沙城里“板仓杨寓”。调查的另一个结果,是了解到国民党军队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后,群众对他们的看法已完全改变了。他在给中央的信中说:“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一点我在鄂时还不大觉得,到湖南来这几天,看见唐生智的省党部是那样,而人民对之则是这样,便可以断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这些新的认识,都是他在实地调查中获得的。
    后来,杨开慧获悉敌人正派大批军警到处搜查中共湖南省委机关,便向毛泽东建议改变住处。于是他们从望麓园搬到北门外福寿桥附近的八角门楼,这里离长沙市郊的省委驻地沈家大屋很近。
    省委确定,秋收起义的领导机关分为两个,一个是由各军事负责人组成的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为书记:另一个是党的行动委员会,由起义地区各地方党委负责人组成,书记为易礼容。
    会议一结束,毛泽东便在第二天清晨乘火车从长沙前往安源。
    走前,毛泽东先送杨开慧回板仓,要她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管好3个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3个孩子,大的只有5岁,最小的才几个月,对杨开慧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毛泽东冒着生命去领导秋收暴动,他们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分开为好。他们约定:等秋收暴动胜利后,会很快见面的;暴动如受挫折,有可能长期不能见面。
    分别在即,毛泽东给杨开慧写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大家团结努力,革命一定成功!毛泽东并抄录他1923年12月所作的《贺新郎?别友》相赠: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和杨开慧分别后,杨开慧一直在老家板仓一带坚持不懈地进行地下斗争。当毛泽东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后,他用暗语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出门后,开始生意不好,亏了本,现在生意好了,兴旺起来了。经过不少周折,这封信直到1928年初才辗转到达杨开慧手中。杨开慧从地图上找到井冈山的位置,牵肠挂肚地思念着。1928年10月,她写了《偶感》一首: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1929年3月7日,湖南《民国日报》登载了朱德之妻伍若兰被挂头示众的报道。随后还发了两篇欣赏人头的文章。杨开慧以《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为题写道:
    上个月底湖南民国日报登载了两篇欣赏人头的美妙文章,欲知时代精神者不可不读!……想不到前清时候罪诛九族的故事,现在还给我亲眼瞧到(杀朱德妻虽然未及九族,根本是这一个意思)!我从前根据我的时代眼光,对于杀人的事实,常常是这样说:杀人是出于不得已啊!虽然事实常常不是这样的……可是啊,这一次杀朱德妻的事,才把我提醒过来!原来我们还没有脱掉前清时候的文明风气,罪诛九族的道理.还在人们的心里波动!另外,我又知道杀人不但不是悲惨的事,人头简直是普遍需要的一种艺术品!你看他们不是感情奔赴着,以欣赏人头为快的情绪!
    1929年3月以后,杨开慧了解到革命处于低潮的井冈的情况,她深知凶残的敌人绝不会放过她,因此不能没有牺牲的准备。她在《给一弟的信》中写道:
    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本来而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的(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竞使我半睡半醒地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但是倘若真个失掉一个母亲,或者再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生长,而不至受那狂风暴雨的侵袭。
    这封信是写给她的堂弟杨开明的,未发出。杨开明与杨开慧同时壮烈牺牲。
    1930年8月,红军攻打长沙成功、继而撤出长沙城后,湖南省省长兼国民党清乡司令部司令何键悬赏1000大洋,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10月24日,杨开慧在通知战友隐蔽时被捕。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密探、何键的武术训练班教官、特务头子范瑾熙是板仓人。经何键指使,范瑾熙派暗探余连珊化装成贩卖陶罐的小商人,在杨开慧的家乡福临铺、清泰乡、板仓一带盯梢。由于杨开慧机敏,经常带着孩子在亲戚家东躲西藏,敌人总是扑空。因为毛岸英过8岁生日回到家里,才被敌人盯住。同时被捕的还有保姆陈玉英和毛岸英。
    杨开慧被捕的消息震动了长沙,在清泰乡飘峰山一带坚持地下斗争的同志,带上武器汇集到一起,下决心要把杨开慧救出来。他们派出交通员沿长岳古道追到长沙,才知道杨开慧已经被关进警备司令部的监狱。杨开慧的被捕,使国民党湖南省政府的政客们弹冠相庆,他们认为捉住了杨开慧,不但能破获共产党的高级机关,还可以进一步跟踪追捕毛泽东和朱德。杨开慧被押到长沙后,很快便由市警备司令部转到省清乡司令部,不久又被关进陆军监狱署,被何键列为案情重大的“政治犯”。省政府的委员、清乡司令部的头目每天都在追问案情的进展。在清乡司令部中厅的特种刑庭里,每次都要从早上8点审讯到下午4点。
    1 1月上旬的一天上午,杨开慧在4个国民党徒的押解下,手牵着8岁的毛岸英,又一次被带去审讯。她穿着被撕破的带血的衣服,带着被拷打的一身伤痕,捏着毛岸英的手说:“岸英,挺起胸来,不要在敌人面前掉泪!”执法处长问她:“杨开慧,毛泽东在哪里?”杨开慧沉默着。当问到第5遍时,杨开慧才冷冷地说:“我早就答复过你们,不知道。”敌人问:“你们通过什么联系?”杨开慧:“通过你们的报纸。”几个敌人对望了一下,认为是新情况,忙问:“哪一家的报纸?”杨开慧:“通过你们国民党的报纸,我知道他领导了秋收暴动;通过你们的报纸,我知道他上了井冈山:通过你们的报纸,我知道他指挥红军,杀得湘赣军阀丢盔弃甲……”3个凶狠的法警,像一群恶狼扑向杨开慧,把旗袍剥下,竹片,像雨点般落在她身上,她的鲜血一滴滴向下淌,昏了过去。毛岸英撕心裂肺地叫着妈妈,跪在母亲脚下,用小手抚摸着她腿上的伤痕,杨开慧睁开眼,厉声说:“岸英,挺住!”毛岸英猛然想起妈妈的嘱咐,他挺身站立起来,紧紧偎依在妈妈怀里。他捏紧拳头,擦干眼泪,望着法警举起的竹片肚里憋着仇恨,嘴里喘着粗气。执法处长走过来,扭转毛岸英的头问:“伢崽,你爸爸在哪里?”“不知道!”“有人看见他回家,还带了一包糖给你。”毛岸英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你们这帮坏蛋在打我妈妈。”杨开慧松开咬紧的嘴唇,把一口鲜血直喷到执法官的脸上。敌人气急败坏,把杨开慧绑到长凳上,把一根根竹签从指甲盖内插进肉里。杨开慧昏了过去,毛岸英也一头倒在妈妈的血泊里。杨开慧被冷水浇醒后,刽子手又抬过木杠压在她的腰上、膝盖上。杨开慧躺在血泊里昏迷不醒。敌人着慌了,用力扳开她的牙齿,排出口腔内的积血,她才微微挣开了眼。执法处长对着杨开慧的耳朵喊:“你说,毛泽东到底在哪里?”
    杨开慧用微弱而清晰的声音回答敌人,说:“他……在……我……心……里。”
    审讯过后,杨开慧昏了一夜,毛岸英扑在妈妈身上哭了一夜。第二天,敌人又来劝降,条件是,一不要交出地下党的名单,二不让写悔过书,只要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跟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能获得自由。杨开慧回答:“杨开慧把她跟毛泽东的关系看得比生命更可贵。头可断,血可流,让我们脱离关系,痴心妄想!要杀便杀,我誓不屈服!”
    家中来人告诉她,她妈妈到南京找保人去了,长沙也有人保她。杨开慧冷静地说:“不要枉费精力了。请告诉亲人们,我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夜深了,月光从窗口探进牢房,照见熟睡的岸英。一阵阵西北风吹来,杨开慧脱下身上的罩衣轻轻地盖在孩子身上,无限深情地抚摸着孩子的脸庞。她强忍着悲痛,不再去看孩子,起身走近窗口。
    1930年11月14日,清晨6点钟,长沙师敬湾陆军监狱如临大敌。敌人把杨开慧押出来。她贴身穿了一件新做的青色布衣,外面罩着她与毛泽东分手时穿的旗袍。她用手理一理头上的短发,摸摸颈下的衣扣,昂然走出牢门。后面跑出岸英,他满脸是泪,扑到妈妈脚下,抱着妈妈的腿号啕大哭。杨开慧弯身扶起岸英,紧紧搂在胸前,轻声安慰说:“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如果你将来见到你的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助他了,请他多多保重!”杨开慧向毛岸英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记住,血债要用血来还!”
    毛岸英含泪点点头。孙嫂从牢房里奔出来,失声痛哭:“杨先生,你不能走啊!孩子舍不得你!”杨开慧亲切望着她,亲手把毛岸英交给她说:“孙嫂,我的3个孩子都还小,他们是润之的亲骨肉,是革命的幼苗,我不能承担抚养的责任了,全托给你吧!等孩子长大以后,你们会好的。”
    在特种刑庭审讯室里,敌人又一次问道:“杨开慧,你真的不愿意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吗?”杨开慧斩钉截铁地说:“无须多问,早就回答你们了!”敌人问:“你上有老母,下有孩子,年纪轻轻的,要为自己的将来着想。”
    杨开慧:“这些事,我自己有主张,不用你们管!”
    “你不怕死吗?”“牺牲小我,成功大我!”“对你的家属,有什么遗言?”“你可以告诉他们,我死后,不要做俗人之举。”执法处长捧着一纸文书喊道:“……判处共党要犯、毛泽东之妻杨氏开慧死刑,立即绑赴识字岭刑场枪决!”杨开慧奋力推开要绑她的敌人,高声斥道:“我自己走!”大义凛然地走出法庭。
    杨开慧被敌人五花大绑地推向街头,她后面还有一起就义的6名难友。来到识字岭,杨开慧背对着几丈高的天灯柱子,面向她亲爱的故乡板仓挺立着。下午1点,刽子手罪恶的枪声响了。杨开慧被害后,被亲友连夜运回板仓。据毛泽东嫡孙毛新宇在《亲情的纽带》一书中叙述:“敌人罪恶的子弹使奶奶倒在血泊中,整整经过一个漫长黑夜的折磨,奶奶才闭上双眼。”她时年29岁,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毛泽东从报上得到噩耗,十分哀痛。越过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寄信给杨开慧的家属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寄款为烈士修墓立碑,上刻:“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刊民国十九年冬立,修。”

                                       四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回复杨开慧的朋友李淑一,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暑假或寒假你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政府在板仓棉花山为杨开慧烈士修建了陵园,毛泽东的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被镌刻在陵墓后的一块石碑上。
    1982年3月,长沙县人民政府在修缮杨开慧烈士的故居板仓杨家老屋时,在杨开慧住房的砖缝中发现了前述之《偶感》、《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及本人“自传”等7篇手稿计12页,4200余字。1929年6月20日,杨开慧写了自传散文1600余字,记述了她自6岁至28岁这段学习生活、思想变化、父亲病逝和恋爱经过。杨开慧叙述了她和毛泽东的爱情,她写道: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但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大希求。我也知道都像我这样,爱不都埋没尽了吗?然而我的性格,非如此不行,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的。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因此他的心盖,我的心盖,都被揭开了,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因此,我们觉得更亲密了。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同他去共一个命运!……我一直在追随他美丽的身影,如果他死了,我的情思要全部注入他的尸体上:我好像看到他站在那里!我会马上到你那儿去,我亲爱的人,我要吻你,吻你的脸,吻你的颈,吻你的全身!
    杨开慧这些遗物第一次面世时,毛泽东已去世近6年。
    199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60周年的时候,长沙市各界人民广泛募捐,为杨开慧雕塑了汉白玉石像。1990年11月14日,杨开慧的汉白玉石像矗立在杨开慧烈士陵园中,她身穿短衫黑裙,手拿《湘江评论》,两眼炯炯地注视前方,洋溢着飒爽英姿。
    毛新宇说,杨开慧烈士百年诞辰那天清晨,天空下起倾盆大雨。纪念会上,军乐队奏起了嘹亮雄壮的乐曲,板仓的乡亲们放起了长长的鞭炮。

    附记: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的亲属除妻子杨开慧外,还有长子毛岸英、大弟弟毛泽民、小弟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侄子毛楚雄,还有毛泽覃之妻赵先桂和继娶的贺怡,毛泽建丈夫陈芬,毛泽东表侄王德恒,杨开慧弟弟杨开明、表弟向钧、侄女杨展等。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23期,摘自2011年第11期《文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