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正义和武者高达: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基本途径[教研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50:01

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基本途径

惠  明

学校美育是通过多学科、多渠道综合进行的。文学、艺术的教育和实践对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艺术创作的能力起主要作用,各学科的教育与实践、日常生活在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文明习惯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美育中,地理学科又有其特殊的地位。

学校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习惯。地理学科在指导学生了解祖国、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将美育渗透到知识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审美知识,提供艺术创作的一些条件,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在学校里,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借助文学、艺术作品,智育、美育相互渗透

    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地理科学知识,而美育是通过对地理事物的了解,发展地理学科的美学价值,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感染学生,引起美感,进而陶冶美的心灵。文艺百花园中有一枝绮丽的花,就是讴歌祖国山河美的诗篇、游记、传说、故事,就是一幅幅山水画卷,还有赞美地方风情、建设成就的歌曲、舞蹈。这些千古绝唱、不朽乐章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现了德、智、美育的相互渗透。对这类文艺作品的欣赏是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人类环境的地理学,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要素为大师、巨匠提供了创作素材,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转化为艺术、文学作品而保留下来。根据系统论规律,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整个教学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各学科之间也存在互相联系。因此,在进行地理学科知识教学的时候,自然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直接借助于文艺园地中的这枝花,指导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使美育服务于地理,以地理来增进美育。

    2、按照美学规律,加强审美教育

    审美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特殊体验,它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在地理教学的美育过程中,审美活动的主要方面是审美感受,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按照美学规律,加强审美教育,无疑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实施地理教学目标的好方法。

地理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爱学、好学、学好地理。具体地说,在地理教学中,要尽量运用地理科学中蕴含的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力量去感染、熏陶学生,纯洁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为保护、美化人类的环境作不懈的努力。

审美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用美的事物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美育的特点。这种感情教育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学习美学基本知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无论课堂内外,都坚持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使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使心灵得到净化。同时,地理教学要以美的地理事物感染学生,增强其学习地理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迫切性。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教育的途径有多种的形式。

    首先,结合大自然实施美育。壮观的宇宙,锦绣的河山,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青少年的知识仓库,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信念及思想品质。教师要创造条件,结合地理教材内容,尽量多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指导他们进行科学考察,帮助他们理解自然景物,加深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受,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

其次,地理教学的主线是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以协调好人地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是环境美的教学。学生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环境。自然环境的“人化”,有积极的一方面,也产生了负效应。水土流失、沙漠化,特别是工业“三废”及生活废弃物对大气、水、地表的污染,使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频频发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警报。在地理教学中应通过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三废”污染等事例,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唤醒其忧患意识,同时,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美化环境的宣传和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去。

    再次,要教育学生懂得:投身改造家乡山川落后面貌的宏伟事业本身就是壮美、辉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投入到这现实美的创造中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乡土地理教学已成为中小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学生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进行审美教育。以新疆为例,这里经济不很发达,科技文化水平不很高,自然条件有一些不利因素(降水少、地表经流少而不均、风沙严重等等),但这里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特别是这里有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迷人的民间传说,神奇的风蚀地貌,使当地旅游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从而激发了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立志建设自己的家乡,为新疆美好灿烂的前景去学习、去拼搏。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按照美学的规律,对学生实施美育非常重要。许多教师成功的教学实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通过美育,激励学生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根据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名论点“美即生活”。在地理教学中,通过美育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和谐地结合,激励学生创造美好的生活。

    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生活的场所。在这一场所里,通过人类群体的劳动,为自已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和谐统一。没有对待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要想挚爱人生,培育起对待生活的浓厚情感是不可能的。我们中国的现实状况是一个有十二亿多人口,土地面积虽广,但地形复杂,资源相对不足,再加上饱受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近代帝国主义的多次侵略,使我国在世界上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对这些情况,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我国的现实状况即国情,让他们明白将来自己身上的责任。对待国情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学生在生活中审美态度获得深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但是,现实主义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提挈,那么生活就会成为无原则、无目的的庸俗。那样,人们除了接受一切、认可一切,同化一切既成事实之外,对待生活将不会有任何积极的情感。理想主义使人们超越现实一段距离,它会督促人们去设计生活、设计人生,并为此而奋斗。但是,理想主义如果不和现实主义结合,理想就只能是无源之本,不可能会开花结果。地理学科的内容就有扎根于现实土壤的理想之笔描绘出的中国未来的蓝图:在“七、五”期间曾规划过,东部沿海地带的工业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使这一带逐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海洋开发,向各地输送人才、传递信息和技术的基地;中部地带逐步成为能源材料、重要机电产品、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对西部地带的农林牧业、交通运输业、工矿贸易也有具体规划。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这幅理想蓝图逐步被实现的反映。使学生懂得要使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必须把个人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融汇于祖国的繁荣与强盛之中,并为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功作出贡献,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创造明天的美好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意义极其深远。我们每个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美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独特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不可低估。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