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魔忍雪风漫画豚:四大名著原来可以这样读(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2:25:59
图说西游记

乱弹戏说:
四大名著大会考
《图说西游记》中的几处非典型性问答
一、选择题
1. 孙悟空在整个取经的过程中,曾几次离开取经团队?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2. 十八层地狱最后一层的受罪刑罚是什么?
A.拔舌 B.刀山 C.油锅 D. 刀锯
3. 唐僧经历的八十一个劫难中,有几桩色难?
A.7桩 B.8桩 C.9桩 D.10桩
4. 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以下哪项不是其斗战的主要本事?
A.千里眼、顺风耳 B. 七十二般变化
C. 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 D. 叫天天应、叫地地灵的无上法力
5. 《西游记》中有很多是名门妖孽,以下哪个与其主人没有对应?
A. 金鱼精灵感大王——观音菩萨 B. 独角兕大王——太上老君
C. 黄眉老怪——文殊菩萨 D. 玉兔精——嫦娥
二、填空题
6.猪八戒的第一任妻子是 的 。
7.沙和尚的兵器叫做 ,是用 做成的。
8.孙悟空与牛魔王在五百年前是兄弟,孙悟空称为齐天大圣,牛魔王则称为 。
9.曾两次下凡为妖的狮猁精是 的坐骑。
10.哪吒曾收了一个义妹,是 的 。
11.民间传说中的四大道场以及供奉的菩萨是 、 、 、 。
12.各种法术其实都是有软肋的,孙悟空法术中的软肋是 。
答案
1. B 2. D 3. B 4. A 5. C
6.福陵山云栈洞,卵二姐
7.宝杖,月桂
8.平天大圣
9.文殊菩萨
10.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
11.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普贤菩萨道场:峨嵋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
12.变人物,只是脸变了,身子变不过来,仍是一身黄毛、两块红股、一条尾巴,全身要靠衣服来掩饰






















前 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凝聚了先人的智能,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标志。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华文化是当今世上唯一仍在传承的古文明。为了让今人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活力,我们编辑了图解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编创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要旨,梳理原著庞杂的人物和情节。除了让读者一般地了解原著的故事情节,熟悉原著的人物外,还对原著的背景、寓意、版本等相关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介绍,藉此扩大读者对原著的认识。
编创形式: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一页文字+一页图解”的形式,力求深入浅出,翻出新奇,从一个宽广的视野引导读者全方位了解原著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西游记》既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又是世界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作者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历尽艰险,最终取得真经的过程。
原著共计一百回,大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七回,主要写孙悟空出世、拜师和大闹天庭的故事;第二部分是第八至第十三回,交代了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是第十四至第一百回,由四十一个故事组成,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孙悟空在猪八戒、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的神话。
《西游记》中神与妖的形象,以其原形的各种动物特征和现实人性为基础,再加上浪漫的想象,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
本书共五大部分:
“人物篇”:结合《西游记》的具体情节,以细致并新颖的角度分析原著中的诸神诸佛及妖魔鬼怪,使读者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多元。
“故事篇”:简单地介绍《西游记》的故事线索,并挖掘相关的历史与人文知识。
“寓意篇”:从各个角度分析《西游记》的寓意,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篇外篇”:介绍《西游记》的成书历程、作者之谜,原著的版本流传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附录”:九九八十一难一览表。
第壹章 人物篇
一、取经团队
1孙悟空:斗战胜佛
《西游记平话》中,取经功成后,孙悟空被授予的佛号是“大力王菩萨”。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却将“大力王菩萨”改为“斗战胜佛”。这个改动,与他塑造这个形象的意图有关。
取经团队的领袖人物是唐僧,但实际上,悟空才是取经团队里真正的主心骨。他对取经充满必胜的信心,从不气馁。在平顶山,唐僧、猪八戒和沙僧都被活捉,悟空孤身奋战,最终转败为胜。在小雷音寺,悟空先是被黄眉怪用金铙扣住,后又被人种袋装走,但他顽强战斗,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狮驼洞的魔怪虽然神通广大,但也阻拦不住悟空。最后,经过艰苦努力,唐僧师徒顺利地通过了狮驼岭。
悟空的西行,是观音菩萨劝善的结果。但一路上,他并不是消极地“还愿”,而是主动积极地做事。降妖除怪如此,对佛的理解亦然。
唐僧虽然对《多心经》“颠倒也念得来”,但却对它不甚理解,每遇妖怪,就吓得坐立不安。比如在黑河,面对滔滔河水,唐僧乍惊乍疑,还是悟空指出他并未领会“无眼耳鼻舌身意”之精义,并批评师父:总这样招惹“六贼”,怎么到得了西天!在隐雾山,唐僧自觉浑身麻木,悟空笑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令唐僧顿悟,万虑皆休。
好斗可理解为猴的本性,但对佛的理解,佛性的逐步提高,却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修炼。这是吴承恩将“大力王菩萨”改为“斗战胜佛”的重要原因吧!
2唐僧:大唐圣僧
唐僧本是如来佛的弟子金蝉子,因不专心听法,轻慢大教,被贬至东土降生。
唐僧在东土转生时,俗姓陈,名袆。自幼在金山寺为僧,法名玄奘。在踏上漫漫取经路前,唐太宗赐玄奘为御弟三藏,指唐为姓,故名唐僧。
行前,唐僧对唐太宗立下誓言:“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到西天。”他带领徒弟经过千辛万苦,历十四年,终于取得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回国。
作为大唐圣僧,除精通佛经之外,唐僧还极具诗人气质。佛家的慈悲心和内心深层的诗人气质,构成了唐僧性格特征的主要部分。取经路上,他经常见月感怀,迎风流泪,对身边的变化极其敏感。夜半出门小解,屋外月色迷人,他就情不自禁地吟诗抒怀,因不尽兴,回屋里叫醒徒弟一起分享。路过天竺国,假公主用绣球打中唐僧。随后,国王发现他酷爱诗歌,于是提议:“驸马喜欢诗中之味,必定善于吟哦。如不吝珠玉,请依韵各和一首如何?”侍卫取来文房四宝之后,唐僧欣然举笔,和了四首。
宿禅林寺时,因风寒病倒,浑身皮骨皆痛,唐僧于是含泪修书给唐王:当年奉旨离东土,指望灵山见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难,何期半路有灾迍。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取经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即取经的成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盛衰。含泪修书,与其说是唐僧对取经前途之艰苦的畏惧和悲观,不如说是对故土的思念和忧戚。这一点,唐僧对同样被妖魔擒缚的樵子的倾诉,便是明证:“樵夫啊,你死只是一身,无甚挂碍,我却死得不甚干净。”
3猪八戒:食色性也
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尘,错投猪胎。在《西游记》中,八戒以“贪吃”、“好色”的形象,独立于众神妖之外。
二千多年以前,哲学家告子说:“食色,性也。”意思是说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西游记》里,师徒四人中猪八戒最具凡夫俗子的心态。
· 贪吃
取经路上,对猪八戒的贪吃,作者用了不少诙谐的描写:如一听说“吃”字,连瞌睡都没有了;再如吃将起来不管饭食好坏,风卷残云似的,一顿饭吃了“一石面食、五斗米饭、几桌素食”,还嚷着“斋僧不饱,不如活埋”。
· 好色
八戒好色,但不能简单地把他定性为“淫”。说他调戏嫦娥,那是因为醉酒引起的。被贬下凡成为猪妖后,他没有做采花贼,而是与云栈洞里的卵二姐结为“恩爱夫妻”。一年后卵二姐去世,他变作小伙子娶高翠兰为妻。在高老庄,猪八戒扮演的是勤恳劳作、照料家室的庄稼汉。这不但表现了猪八戒对“男耕女织”式生活方式的追求,还为其性格特征作了铺垫。四圣试禅心,猪八戒之所以会中圈套,那是因为四圣所设计的生活模式——家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米榖满仓,几乎就是高家情况的翻版。
还有这样一个小秘密:八戒对有可能与自己建立家庭的良家女子,从不插科打诨,采取的都是正正经经的态度。为了获得芳心,他还会讨巧地向对方推销自己。
4沙僧:以和为贵
沙僧是观音寻找取经人时最早被劝化的;而唐僧在西行路上,却是最后一个收其为徒。
沙僧,法名悟净,原是天庭玉帝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破玻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下到人间流沙河。后经观音菩萨劝善,他皈依佛门,成为取经团队中的一员。沙僧向唐僧行师徒之礼时,唐僧见他行礼似和尚家风,所以就叫他“沙和尚”。
沙僧以和为贵的精神,在《西游记》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虚笔,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刻意渲染。“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把“和”视为“礼”之核心。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强调了“和”的重要。
在六百里钻头号山,为了避开红孩儿的陷害,悟空一会儿将唐僧从马上推下;一会儿说妖怪来了,扶唐僧上马。唐僧因凡眼肉胎不识妖怪,师徒两人发生争辩,最后唐僧大怒,要念“紧箍咒”,多亏沙僧苦苦相劝,唐僧才罢休。不久,唐僧被红孩儿一阵妖风摄去,悟空怨师父不听人劝,将妖精认作好人家儿女,有些意懒心灰,嚷着要散伙,是沙僧以大局为重的劝说,使悟空回心转意,精神抖擞地大战红孩儿,迎救师父。
在镇海禅林寺,唐僧被金鼻白毛老鼠精抓走,八戒被悟空追打得走投无路,又是沙僧温柔劝道:“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可见沙僧不是一般的挑夫。
每当取经团队产生矛盾时,沙僧总是发扬“和”的精神,周旋于矛盾双方之间,用取经的共同目标和利益,团结大家和睦共处。这种同心协力的团队凝聚力,无疑是战胜劫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1-1-4)
5白龙马:白马非马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忤逆之罪被玉帝判了死罪。后因观音菩萨说情,才潜身鹰愁涧等候取经人……
《西游记》中,作者赋予白龙马的含义,是佛教修心的过程。
观音菩萨对三太子说,只要用心服侍唐僧,取经功成后,还他金身正果。取经路上,登山越岭,风餐露宿。白龙马虽不像悟空那样降妖捉怪,却也同挑担的沙僧一样历尽了蹉跎之苦。
过宝象国时,唐僧被黄袍老怪变成一只斑斓猛虎。当时悟空已被逐出师门,沙僧被擒,八戒怯阵,在取经团队最为危急的时刻,白龙马明知自己技不如人,仍冒死出战,变作宫娥,试图寻机刺杀妖魔。与妖魔在半空搏杀时,因抵敌不住,他腿脚受伤,钻入御水河,回原处仍变作白龙马。等八戒回到馆驿,白龙马口吐人言,说:“师父有难!”八戒闻言嚷着要散伙,白龙马一口咬住八戒的衣服,不肯放他离去。白龙马眼中滴泪道:“师兄啊!你千万休生懒惰!”八戒道:“不懒惰便怎么?沙兄弟已被他拿住,我是战不过他,不趁此散伙,还等什么?”白龙马沉吟半响,又滴泪道:“师兄啊,莫说散伙的话,若要救得师父,你只去请个人来。”
请谁?当然是请大师兄悟空。白龙马还为八戒如何请来悟空出谋划策,显示出了他以大局为重的超凡智能。取经功成,如来佛赞白龙马每日驮负唐僧有功,封他为八部天龙,他终成正果。嗣后,在灵山的化龙池中,他退了毛皮,换了头角,浑身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换成了龙的本来面目。
(图1-1-5)
二、诸仙
1玉皇大帝:天庭·人间·皇权
玉帝自幼修行,苦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才成为四大部洲之上的天国的最高神。
在早期的道教人物中,“玉皇大帝”的地位并不高,不过是“三清”的手下而已,位列元始天尊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玉皇大帝”实际上是两个人——位列十一的“玉皇道君”和位列十九的“高上玉帝”,民间简称“玉皇”和“玉帝”。后来,皇帝认为要与人间世界相对应,天庭也须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皇帝。由于“玉皇”和“玉帝”名字的特殊性,他们幸运地被选作天庭最高统治者。为了强调“皇权”的唯一性,两位神仙又被合并为高高在上的一个人。
纵观《西游记》,其中或明或暗写了三位皇帝:唐皇李世民、玉皇大帝及隐藏在小说背后的明皇朱厚熜。
唐皇李世民:作者对他稍有批判,但主要是肯定。
明皇朱厚熜:虽然没有在小说中出场,但作者通过影射等手法,对他的昏庸、残暴持批判的态度。
玉皇大帝:昏聩无能,睚眦必报的小人。他之所以能稳坐天庭皇帝的宝座,除了依赖于他那长期修持的资历,还与他实行的“铁血政策”不无关系。这从他对悟空师兄弟三人的惩罚中便可看出。
当二郎神、观音菩萨等逮住悟空后,他当即下令天兵将悟空押上斩妖台,刀砍斧剁,雷打火烧。猪八戒酒后戏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盏后,他们都被玉帝施以辣手,被送上断头台。幸亏太白金星和赤脚大仙求情,他们才被免去死罪。
(图1-2-1)
2李靖:托塔天王
托塔天王李靖,是掌管十万天兵天将的大元帅,他与历史上的大将李靖有什么联系呢?
在《西游记》中,李天王的征战没有多少取胜的记录。首次出兵花果山就惨遭失败;二次出兵花果山,还是大败而归,只好向玉帝求救。后来,他奉玉帝的旨意帮助悟空降伏独角兕大王,不但毫无值得炫耀的战果,反害得悟空到处找人前来助阵。第二次帮助悟空时,他用照妖镜照住牛魔王,使得牛魔王无计可逃,只好束手就擒。这多少为他挽回了一些面子。
历史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英雄李靖又是怎样的呢?
据史料记载,李靖是唐代李世民麾下的一员大将,精熟兵法。观其一生,他可谓战功赫赫,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为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今存宋刻本《武经七书》中,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三卷,是武学中的经典教材。李靖死后,其灵位被请进姜太公庙,可见唐王朝对这位开国元勋,是十分敬重的。
李靖是怎样由人变成天神的呢?有关李靖神勇的传说,在中唐以后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至唐末,传说越传越奇,开国元勋李靖变成了护佑民生的神灵。至五代时他被封为灵显王。
元末《西游记杂剧》“神佛降孙”中,李靖自报家门说:“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擎镇北方,四海皆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在这里,李靖与毗沙门天王神奇地合为一体。毗沙门天王又称北方多闻天王,与另外东、南、西三方天王一起构成佛教的“四大天王”。
至明代,托塔天王李靖已经完全取代了毗沙门天王,并迅速由佛家弟子转化为天庭大元帅。
(图1-2-2)
3太上老君:天庭道长
太上老君,又名太上道祖,为开天辟地之祖,居住在三十三天之上的离恨天兜率宫。其八卦炉中炼有长生不老金丹。
在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为躲避战乱与杀戮,士大夫们逃避现实,崇尚虚无,玄学之风盛行。这时,早已被道教尊崇为祖师的老子,自然而然就成了神话人物。后来,因其至尊地位,老子更成为天上的太上老君。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虽已成仙,但作为“道”的身份未变。其主要职责是为玉帝炼丹。太上老君与玉帝的关系,很像人间道士与皇帝的关系。翻开中国历史,几乎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如秦始皇、唐太宗、宋徽宗、明嘉靖帝、清雍正帝,等等。神仙社会出现这样一个角色,其喻意不言自明。
· 八卦炉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含八卦之理(干、坎、艮、震、巽、离、坤、兑)。为了对付齐天大圣,太上老君曾以它作除妖利器,为玉帝效力。谁知悟空懂得八卦之理,将身子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因此,八卦炉不但没有摧毁悟空的身心,反倒将他炼成了火眼金睛。
· 金丹
太上老君有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他炼就的金丹。其中的“九转金丹”系还魂丹,既能长生不老,又能使人起死回生,特供为玉皇大帝“丹元大会”所用。
· 弟子
对待手下,太上老君与人间的昏庸道长并无两样。比如金、银二童子,坐骑青牛下界为妖,他不但不严加惩罚,还为其护短。
(图1-2-3)
第贰章 故事篇
一、灵猴出世
悟空出世惊天动地,足见其不凡;独闯瀑布深处后称王,见其胆识大志;心忧为阎王所管,下山求道,见其远见;打破祖师之谜,又见其慧。
花果山上有一个仙石,汲日月之精华,孕育石卵,化成了一个石猴。天产石猴,灵异神奇,由此可预见,石猴必将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一日,群猴比赛:寻到瀑布后涧水源头者,即为大王。石猴只身纵入瀑布,寻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天,它遂被群猴拥戴为王,美其名曰“美猴王”。
时光飞逝,转眼五百年。欢乐之间,美猴王感慨人生无常,欲求长生不老之法,遂决定寻仙访道。美猴王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数年,踏遍三大部洲,终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
须菩提祖师赐美猴王姓“孙”名“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悟空一住就是七年,祖师终因悟空识得其禅机而授其道法。
又三年,悟空学成七十二般变化术、筋斗云飞行术,却不知收敛,在同门前炫耀,须菩提祖师以悟空将引起灾难为由,逐其出“师门”。
悟空荣归花果山故里,剿灭欺负猴子猴孙的混世魔王,还将傲来国库馆里的兵器搬入水帘洞。他又整顿兵马,操练群猴武艺。一时间,四海千山的妖王纷纷降伏,悟空成为一方霸主。
一日,悟空觉得手中兵刃不趁手,又得知东海龙宫宝物甚多,便潜入东海龙宫,向东海龙王讨了一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还索得三海龙王送来的金冠、金甲、云履。有了这些装备,悟空如虎添翼。
又不知年几何,冥差来勾悟空入幽冥界。今非昔比的悟空不但大闹幽冥界,还乘机勾掉生死簿上所有猴属的姓名,使猴属再也不归阎王所管。
(图2-1)
二、大闹天庭
悟空桀骜不驯,又有非凡的本事,为其传奇经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海龙王和阎王恶人先告状,将悟空列为妖猴,表奏玉帝。玉帝听信之,令神将下界收伏。太白金星以“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为由,请旨赴花果山招安。悟空喜受招安,被玉帝授以弼马温之职。
到任后,悟空本来是尽职尽责,后来得知弼马温之品级竟不入流,不由心头火起,打出天门,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令托塔李天王与哪吒三太子领天兵天将擒拿悟空归案,不料他们却大败而归。悟空还威胁,如玉帝不封他做“齐天大圣”,他不会就此罢休。
太白金星再次奏请玉帝,封悟空一个有官无禄的大圣之位。玉帝遂为悟空造“齐天大圣”府,悟空再上天庭。在天庭,悟空整日东游西荡,交朋结党。管理蟠桃园时,悟空监守自盗。又逢王母娘娘开“瑶池盛会”,悟空得知自己不在邀请之列,愤愤不平,变作赤脚大仙入瑶池宝阁,不但痛饮仙酒,还误入兜率宫,吃光了太上老君葫芦中的金丹,从容逃回花果山。
玉帝大怒,令天兵天将围剿花果山,悟空勇退天神。南海观音荐二郎神出战,二郎神施法大战悟空。太上老君为助二郎神,拋下宝物“金刚琢”击倒悟空,悟空被擒。
玉帝欲处死悟空,然而,刀砍斧劈,枪刺剑刳,雷打火烧,以及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均伤不了悟空,还让其炼出了火眼金睛。
从炼丹炉出来后,悟空再闹通明殿,玉帝只好请来西天如来佛。这次,神通广大的悟空终于栽了跟头,筋斗云非但逃不出如来的五指,他还被压在了如来五指所化的五行山下。
(图2-2)
三、取经缘起
五百年前,悟空上天入地,一番折腾,终引出五百年后的取经佳话。
· 寻找取经人
五百年后,如来佛欲寻信徒往西天求取佛法经典传播于东土。观音主动请缨,带着木叉及如来所赐的五件宝贝,前往东土大唐。一路上,观音先后收伏沙悟净、猪悟能、小白龙,劝化悟空加入取经团队。
· 玄奘身世
话说大唐贞观年间,新状元陈光蕊被宰相殷开山招为女婿,并任为江州之主。上任途中,却横生不测,陈光蕊惨遭船家刘洪害命,还被抢去妻子温娇和官诰。温娇生下遗腹子,将其拋于江中,但他被金山寺长老所救,起法名“玄奘”。玄奘得知身世后,寻得母亲,又得外祖父相助,惩办了贼人。陈光蕊因尸身得龙王保存而得以还阳。全家团圆之后,玄奘立意安禅,在洪福寺出家修行。
· 玄奘受命
泾河龙王为砸袁守诚招牌而私改玉帝旨意,触犯天条。袁守诚指点龙王,魏征为其监斩官,可向唐太宗求情。太宗夜梦龙王,许之,命魏征入朝随侍,使其不能分身斩龙王。太宗与魏征对弈,一盘未终,魏征却倦意来袭,梦斩了泾河龙王。是夜,太宗即梦龙王索命而得病,不久亡故。
在阴间,太宗幸遇魏征旧友,已为阴间判官的崔珏,借着魏征的交情,崔珏偷偷为太宗添阳寿二十年,令其得以还魂。太宗生还后,大赦天下,请高僧登坛宣讲佛法,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水陆大会上,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太宗转赐玄奘。玄奘开水陆道场,观音上台对玄奘言大乘佛法妙处。玄奘向太宗毛遂自荐上西天取经,太宗大喜,封其为“御弟圣僧”。
(图2-3)
四、取经团队壮大(上)
猎户刘伯钦将唐僧送至两界山,悟空出场的时候又到了……
· 悟空
初出长安,唐僧就经历了取经之路第一难:河州卫的山岭上,唐僧遇魔王老虎精。老虎精残忍地吃掉了他的两个随从,唐僧幸得太白金星救下。
唐僧独自牵白马前行,又遇猛虎、长蛇,这次救他的是镇山太保刘伯钦。刘伯钦保唐僧至两界山,忽听喊声如雷:“我师父来也!”这叫喊者正是悟空。唐僧为悟空揭去如来的金字,令其复得自由之身。
悟空与师父西行不久,即遇“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六个剪径强盗。悟空一时兴起,打死了强盗。唐僧慈悲为怀,免不了责备悟空。悟空气得弃唐僧而去。
观音菩萨知悟空劣性难改,赠唐僧“紧箍儿”,并传“紧箍咒”给他,以便其收服悟空。唐僧骗悟空戴上紧箍儿,还念动咒语试验。悟空果然头痛,自此,悟空只得死心塌地保唐僧取经。
· 白龙马
师徒两人途经蛇盘山鹰愁涧,水中突然钻出一条恶龙,将唐僧的马匹连鞍辔吞食殆尽。
悟空找恶龙讨要马匹,恶龙大放厥词。悟空大显神威,打得恶龙潜伏涧中不敢露头。悟空搅浊涧中水逼恶龙出战,恶龙再次战败,化作小蛇躲到涧中孔窍内,任凭悟空叫阵,再也不出来。
悟空无奈之下求助观音,观音召出恶龙,将他变为白马赐与唐僧骑乘。临行前,悟空诳得观音与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的好处,还得了三根救命毫毛。
(图2-4-1)
四、取经团队壮大(下)
观音禅院的老和尚,白活了二百七十岁。他修炼多年,仍生贪心,一见宝物就心生歹意,到头来“损人利己一场空”。
· 猪八戒
唐僧师徒投宿观音禅院。悟空拿出唐僧的锦阑袈裟炫耀。老和尚起贪念,纵火欲烧死唐僧师徒。
观音禅院附近有一黑风山,山上的熊罴怪被火光惊动,趁火打劫偷走了袈裟。悟空硬斗、骗夺,都拿不回袈裟,只得求助观音。观音以禁箍儿收服熊罴怪,令其皈依佛门。
唐僧师徒西行到高老庄。庄上的高太公因妖怪入赘其家,遍访法师降妖,悟空毛遂自荐。在福陵山云栈洞,悟空与妖怪激战,不意间透露取经一事,那妖怪即刻罢战,要拜见取经人。原来,妖怪正是猪悟能。悟空将悟能绑至高老庄,唐僧得知情由,收其为徒,为其取名八戒。
· 沙僧
师徒三人西行至流沙河。流沙河中钻出一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大战妖怪。妖怪被悟空吓得钻入水中,不肯上岸。悟空只得求助观音,观音派出弟子木叉相助。木叉遵旨叫出了妖怪,却是沙悟净。悟净取下自己颈下骷髅,和观音的葫芦结成法船,渡唐僧众人过了流沙河。
黎山老母邀来观音、普贤、文殊以试探取经团队的决心。她们化身美女,拦下唐僧师徒,表示要招赘四人。唐僧、沙僧心坚,不为所动;悟空火眼金睛,看出真相;惟八戒畏惧取经艰难,色心不死,受了惩戒。
(图2-4-2)
第叁章 寓意篇
一、八十一难与妖魔分类法
佛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取经途中,“心中佛”与“心中魔”不断地斗争,八十一难,实际上是八十一道魔障。
西天取经实际是为排除邪魔进行的心性修炼。悟空虽然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可要想取得真经,同样要花十四年,历九九八十一难。
八十一难中的妖魔,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要吃唐僧肉。这类妖魔喻示磨难,只有坚定信念、勇敢顽强,方能胜之。
第二类欲以情欲引诱唐僧师徒。七情即喜、怒、忧、惧、爱、恶、欲。七个蜘蛛精即是七情象征,心不静,自然会被牵缠,难以自拔。八戒与情欲藕断丝连,所以自投罗网;悟空心无挂碍,把蜘蛛精的丝绳都搅断了。但当悟空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口是心非时,遂生出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导出“二心搅乱大乾坤”的故事。
第三类如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精细鬼、伶俐虫之流。金角、银角,乃金、银元宝是也,就是俗话说的“财”;精细鬼、伶俐虫就是守财奴。金角、银角二魔的“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两个宝物,唤你一声,你若应了,就会被吸入里面,很快化为浓血。这分明是在说,人若钻进钱眼,就无法逃脱,至死方休。
最后,“九九数完魔灭尽”,但换回的有字经书却被弄破了一部分。也许,人生原本就无法完美,但求“放心”罢了。
(图3-1)
二、三教合一
第四十七回,悟空劝车迟国国王道:“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由此,小说主旨不言自明。
自汉代起,道教与儒教就有同流之势。佛教自传入中国,与儒教有多次冲突,但因儒教乃中国地位稳固,佛教走上与儒教“同流”之途,明代尤甚。
“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佛如来是治世之尊”,“孔圣人是儒教之尊”。《西游记》将三者并相称颂。
《西游记》以儒家思想为立本之言。唐僧身为佛门弟子,行为却遵守儒家伦理道德。他对唐太宗有知遇之恩的贤臣使命感;他对变成少女的白骨精强调妇道。
道教追求超越死亡,修炼功法。悟空的第一位师父菩提祖师本是道教中人,居住、修炼之所却有佛味。在这位“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大师的栽培下,石猴悟空最后也成了大杂家。居住天庭时,他与“三清”、“四帝”、“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和“普天星相,河汉群神”称兄道弟,从不拘门第尊卑。
修成正果是唐僧师徒的终极目标,只有“明心见性”才可成佛。刚入佛门,悟空便杀了名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的六个毛贼,正应了禅学中的以“一心”来制“六贼”,即眼、耳、鼻、舌、意、身。在千辛万苦的取经路上,道教神仙东海龙王、太白金星、二十八宿随叫随到,仿佛成了佛门弟子的护法使者。
(图3-2)
三、天庭·灵山
在《西游记》中描述的无论是天庭,还是冥府,它们都与人世景致相仿。
· 天庭
盘古开天辟地,世间遂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四大部洲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大帝,他高居令人神往的天庭灵霄殿。
灵霄殿富丽堂皇,与人间的帝王殿堂没什么不同,玉帝是主政者,享受无极大道。他之下等级森严,法力大者尊贵,法力小者低贱。但都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只要不得罪玉帝,皆可各享其乐。
灵霄殿里各级机构相当完备,并有一套命令、宣调、奏议、责罚等苛刻的管理制度。侍銮舆的卷帘大将沙僧,只因他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破玻璃盏,玉帝就令重打并将其贬到下界,还下令每七日就飞剑刺其胸百余下。
· 灵山
灵山乃西天取经的终点,在古天竺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梵文音译作“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简称灵山。
虽是庄严华美的七宝楼台之地,但修行者每天的功课无非是听如来说经讲禅,生活极不自由。许多在灵山修行的精灵都因此逃到下界。如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和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都曾逃到下界为妖;唐僧师徒在狮驼国遭难,悟空请如来降伏鹏怪。叫人吃惊的是,鹏怪居然是如来的舅舅。如来要求鹏怪跟他去极乐世界时,鹏怪非常不情愿,并说“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
(图3-3)
四、龙宫·冥府
《西游记》中的仙界,是按照人间的社会等级来设计的,其下属的龙宫、冥府便是实例。
正如人间一样,并非所有的官员都在朝廷,神仙们也分散于各处,并不全在天庭。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
· 龙宫
龙宫远离天庭,龙王们法力不高,经常被悟空欺负。悟空大闹东海龙宫时,直呼老龙王“老泥鳅”。虽然天庭顾不上龙宫的安危,但是龙宫必须严格遵守天庭的命令,稍有差池,罪罚极重。东海老龙王敖广就曾向悟空说过,自己虽能行雨,但实乃上天遣用之辈,要是上天没有派差,他绝不敢擅自行雨。
龙宫里也有孽龙,西海龙王敖顺的妹妹和泾河龙王生了九个儿子,第九子鼍龙“年幼无甚执事”,强占黑河水神之宅为妖。
· 冥府
冥府总是显得阴森森的。人死后的灵魂来到冥府阴司,被划归为几个不同的等级——“一十八层地狱”、“枉死城”和“六道轮回之所”。
冥府也欺善怕恶。悟空大闹冥府,将生死簿上所有猴类的名字勾去时,阎君十王吓得汗不敢出。遇到这种情况,冥府也和龙宫一样,只能上奏天庭后等候天庭命令。
冥府也徇私枉法。冥府的判官崔珏与魏征曾是八拜之交,魏征让唐太宗带了一封信给崔珏,希望他照顾一点唐太宗,结果崔判官在生死簿上加了两画。藉着魏征的交情,唐太宗增了二十年阳寿,转托超生。
(图3-4)
第肆章 篇外篇
一、《西游记》成书历程
《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型小说,吸收了大量民间故事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是取经故事的集大成者。
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以宗教的心理去描绘种种传说故事和自然现象,难免染上了一些神异色彩。其弟子慧立等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赞颂师父、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也不时用夸张神化的笔调穿插一些离奇故事,如狮子王劫女产子等。
唐代末年,取经故事越传越神,《独异志》、《大唐新语》等笔记,记录了大量取经的神奇故事。至南宋,取经故事成了话本的重要题材。“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故事简单:猴行者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神通广大,助玄奘西行。书中尚无猪八戒,脖挂骷髅项链的“深沙神”也只出现了一次,但是已大致勾勒出《西游记》的基本框架。
取经故事在元代基本定型。不但被搬上了戏剧舞台,而且元代磁州窑的唐僧取经枕上已有唐僧、悟空、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的取经形象。元代西游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现今吴剧已佚,杨作犹存。在杨剧中,八戒形象首次出现,猴行者变成悟空,深沙神变成沙和尚。
明代中叶,经过宋话本、金元戏曲的漫长历史积累,和许多说书人、民间艺人、文人的代代相传,取经故事演变为越来越复杂神奇的故事,故事框架、人物形象也越来越成熟。
《西游记》的写作,融进了作者复杂激愤的情绪,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
(图4-1)
二、《西游记》的版本
《西游记》的版本非常丰富。国外也收藏了众多《西游记》明清刻本。
· 繁本
繁本最早刻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刻本。后来的清代刻本,如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等均补第九回写唐僧出身。
· 简本
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朱鼎臣编,万历年间刻,有唐僧出身故事。
《四游记》中杨志和的《西游记传》,篇幅与朱本相近,无唐僧出身故事。
· 西方国家藏本
据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着录,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明金陵大业堂重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据柳存仁先生的《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着录,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伦敦英国博物院藏有芥子园小型陈士斌本《西游真诠》。
· 清刻本与明刻本
清刻本删改了明刻本中的许多韵语、方言。明刊本绝大部分没有唐僧出身故事,只有《西游释厄传》有粗略叙述,清初刻本《西游证道书》据此写成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成为一般通行本。
(图4-2)
三、《西游记》作者诸说(上)
《西游记》明刊本均无作者署名,其最后写定者是谁,迄今仍无定论。
最早的明版《西游记》卷首有篇陈元之序。陈序说:“《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又说:“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着其姓氏作者之名。”但有一段文字说作者“或曰出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总之,作者与藩王府有关。
清初刊刻的《西游证道书》提出作者为元代道士邱处机,一般认为此说是因将邱的弟子所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相混的结果。“吴承恩说”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游记》作者说的主流,但历来皆有提出异议者。
清人桂馥持许白云说,在其《晚学集》记道:“《唐高僧传》:‘三藏法师玄奘,陈留人,姓陈氏。贞观初,肇自咸京,誓往西国,穷览圣迹。经六载,至摩伽陀城。凡十二年,备历圣君,龙庭之文,鹫岭之秘,皆研机睹奥矣……及东归,太宗诏留于宏福道场,乃诏明德僧灵润等二十人译梵……总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余轴。法师身长八尺,眉目疏朗,凡所游历,一百二十八国。’馥案:许白云《西游记》由此而作。”
清人陈文述在《西泠仙咏自序》中提倡与《性命圭旨》同一作者说,即史真人弟子说或唐新庵说。
今人陈君谋撰《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认为华阳洞天主人是世德堂本第三种明版《西游记》的校者,“校其卷目”隐含整理创作之意,校者即作者。他认为“序文作者陈元之,即校者华阳洞天主人,也即作者,三位一体”。《话说吴承恩》的作者今人沈承庆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作者诸说中,“邱处机说”流行最久,“吴承恩说”几成定论。
(图4-3-1)
三、《西游记》作者诸说(下)
大部分的学者都认同:《西游记》即使不是吴承恩个人创作,也是他在西游故事长期流传的基础上,最后加工创作而成。
清代干隆年间,吴玉?
在纂修《山阳县志》时,见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的“淮贤文目”载有:吴承恩《射阳集》四册,《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即疑《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山阳人阮葵生撰写《茶余诗话》时,据旧县志,也认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胡适等人认定《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二位先生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主要依据有:吴承恩《禹鼎志》《二郎搜山图歌》可看出其有创作的可能;另外,《西游记》所用方言为其家乡淮安方言。但据学者考证,书中吴方言多于淮安方言。
但俞平伯、章培恒对认定吴承恩乃《西游记》作者之说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淮贤文目”是文章或文集的辑目,而不是书目;吴承恩的《西游记》可能只是一篇游记散文,而不是小说。与吴承恩同时的杭州人张瀚也写过一篇《西游记》,记载巴蜀之行;他还写了一篇《东游记》,记载金陵之行。张瀚文章尚存,吴承恩文章已佚。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是明代书籍著作书目集,其卷八《舆地类》中明确将吴承恩《西游记》名目收入,说明吴承恩《西游记》是山水游记之类文章或文集,而非小说。
另外,《西游记》中有大量的佛道术语,如属于道教金丹学的金公木母、女婴儿,属于佛教的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属于儒教的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属于医学的奇经八脉、周天穴位等知识学问。以吴承恩的经历,能拥有这么多的知识和学问吗?
(图4-3-2)
四、《西游记》与《大明律》
《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斗法,双方往往征引“律条”来声讨对方的罪行,以示师出有名。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引用律条有二十余例,平均不到五回即有一例,涉及贼盗、人命、诉讼、受赃、诈伪、犯奸等不同律条。
鼍龙将唐僧、八戒摄去后,悟空前往西海龙宫问罪。龙王跪拜请恕,言明外甥年幼无知后,悟空饶恕西海龙王。《大明律·名例律》“老小废疾收赎”条云:“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鼍龙年幼无知,悟空自然可以不加追究。
独角兕大王在金山路边点化一座仙庄,楼上藏有三件能变成绳索捆人的纳锦背心,八戒拿下楼,要唐僧和他“受用”。三藏道:“不可!律云:‘公取窃取皆为盗。’”《唐律》已规定“公取窃取皆为盗”,《大明律》原文沿用。
悟空大战六耳猕猴,不分胜负,难分真假,最后打到如来处。悟空说:“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明会典》即有“白昼抢夺伤人”条。《大明律·刑律一》“白昼抢夺”条云:“凡白昼抢夺人财物者,杖一百,徒三年……伤人者,斩。”
朱紫国国王患病张榜求医,悟空揭黄榜上殿,唐僧骂他不知药性,未读医书。悟空笑说:“就是医杀了,也只问得个庸医杀人罪名,也不该死……”《大明律》有“庸医杀人”条。但“戏杀误杀过失杀伤人”条云:“若过失杀、伤人者,各准斗杀、伤罪,依律收赎,给付其家。”庸医杀人与过失杀人同,不处刑,仅参照斗殴杀人罪,罚一定赎金。
(图4-4)
⊙转藏我的贴子时把我的祝福也带走!祝福是份真心意,不用千言和万语,将默默的祝福你,祝你平安!祝你快乐!五象之鹰图书馆欢迎你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