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博国际学院宿舍:从金融霸权到资源霸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45:23
从金融霸权到资源霸权

吴学云  

    

    殖民侵略的原始形式就是土地占领,然后掠夺黄金和奴役劳动,再后来是资本输出和市场垄断。强大的美帝国升级了殖民形式,改为美元刀下的金融控制,通过投资办厂、垄断粮食、控制石油、劳动力剥削等手段一样达到了殖民侵略的目的。
    一、美元输出的金融殖民主义——美国的资本垄断
    正当拙著动笔之时,恰逢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于2009年4月18日在一团和气中落下帷幕。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与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多年针锋相对后,与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两次握手,引入注目的是,查韦斯还送给奥巴马一本书,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此书主要描写拉丁美洲殖民史及各个时期大国对拉美的剥削掠夺的史书。
    法新社评论说,查韦斯赠书似有所指,这位以反美著称的领导人屡次指责美国在拉美地区奉行“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
    什么是帝国主义?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列宁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我们的教科书也说,帝国主义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形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简言之,“帝国主义是指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200年前的英国,正是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贸易垄断地位和收益,与荷兰、法国及葡萄牙等第一次世界殖民地运动中的强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海上超级霸主,还有英镑的超级霸权地位,使之成为通行一百多年的硬通货,直到后来被美元取代。
    今天的美国,正是利用美元战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超级帝国。
    我们都知道,在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大量的商品输出的过程。这时候的殖民地特征是市场,是宗主国的原料供应者和制成品的消费市场。
    一个英国政论家这样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
    “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血淋淋的侵略占领史,总是被说得冠冕堂皇,正如殖民强盗们首次进入美洲寻找金矿,是打着“使当地人皈依基督教的虔诚目的,为这一非神圣计划披上了神圣外衣”(亚当?斯密)一样。
    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开始形成,出现大量的剩余资本和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就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们殖民掠夺新手段,使得亚、非、拉绝大多数地区沦为欧美工业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其经济也成为欧美工业国所控制的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和附庸。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资本输出的帝国主义侵略远比商品输出的资本主义侵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亚洲各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处境更加悲惨。
    列强在商品输出的阶段,面对外国的商品倾销,亚洲各国自身的经济还能维持,主要得益于两个条件:一是在生产上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二是尽管关税已不自主,但还是能对外国进口产品征收一定的关税。
    现在列强进行了资本输出,直接在各国开办工厂,也就是利用你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其产品也不受关税阻碍了,再加上他们还获得了政治、经济特权,这样就控制了各国的经济命脉,使各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回顾中国近代殖民史,帝国主义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是如何进行资本输出的?最主要的就是政治性贷款和投资办厂,特别是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从本质上讲,外国资本到中国,不是为中国经济输血的,而是为资本的投资收益服务的;也就是说,是为了取得比其国内更大的投资收益的。
    不容否认,实践表明,外国投资确实能带来一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借钱总是要还的,而向外资的借款的偿还,一方面是货币偿还,从表面数字来讲,似乎并不吃亏,另一方面,却是隐性的实物偿还,包括劳动收入、土地租金、国家税收、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破坏,等等。
    还有人说,无非是外资占大头,我们赚点小头,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明显不公平的借贷,外资难道不会千方百计把这种不公平持续下去吗?如果能持续下去,最后是不是就会榨干你的经济成果?!——这就是外资借贷的战略目的了。
    此时,美元就不是Dollar——“刀落”了,而是“手起刀落”的美元刀了!
    于是借钱给你发展的背后就是外来资本千方百计控制、压榨你的民族工业,妄图使这种剥削永远进行下去……
    对比中国的近代史,似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殖民命运又在美元的“资本输出”中重演了!而且,这一次美元的“资本输出”是全球性质的,美元资本是在与之竞争的其他“资本”,尤其是欧元、日元的资本输出中处于垄断地位的。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2001年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就自豪地使用“霸权”一词来描述美国的金融地位和结构优势。
    前面讲到,美元霸权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建立的。具体来说,就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功能不再以黄金为基础,而所有关键商品尤其是石油都是以美元标价的。美国发行的美元纸就意味着财物。
    按照商品生产的三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定义来说,资本脱离了劳动和土地,是形成不了生产力,是不会生产出“物质商品”的。如今,资本或者说美元,一种要素就构成了商品,或者说货币,反制了土地、劳动和辅助资本。
    这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廖子文先生在其《金融帝国》一书中深刻地指出,美元霸权下的世界贸易和全球经济就变成这样一种匪夷所思的现象:“美国印刷美元纸币,其他国家生产以美元标价的商品。生产商品的投资资本来自美元,要清偿的外债也是美元,而且还得积攒美元储备以维持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汇率稳定,否则就会遭到以美元为首的投机资本的攻击而导致本币崩溃。”
    一方面,美国向世界发行美元是向其他经济体征税(叫它铸币税也好,叫土地税或殖民税也好,总之是一种隐蔽剥削);一方面美元被用来向全世界收购实体经济体(公司、弱国的公共福利部门)和关键商品。“帝国化”和“金融化”就是目前美国霸权的真实写照。
    于是,一个称作“金融服务”的新经济部门开始形成。金融服务业成为美国最大的“虚拟”经济部门。
    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先完成工业化的欧美国家,产业结构大变,进入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比重不断下降、以金融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不断上升的“后工业化社会”。现在美国GDP中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已呈七三开之势。特别是金融业,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投入最大、集中了最多精英,已成为居于全球制高点的产业。美国金融业产值占GDP的份额早在1990年就超过了制造业,目前占到近1/4;金融业利润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份额最高曾达40%。
    但是这种虚拟经济却反制着实体经济。听起来似乎有些让人吃惊。实际上,如果经济成熟、资产积累起来后,资产相对于收入,即存量相对于流量的比率也会理所当然地逐渐增大。当然,单从资产来说,它还分为实体资产和金融资产,但是“金融化”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金融技术,将实体资产置换为金融资产。以所谓的房地产投资信托为首,房地产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转化成金融商品。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就是“金融化”的一种。
    金融业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产生的经济效益只能算是分享了物质生产者所创造的财富价值。马克思早就评论过,由于信用体系和生产完全分离,和对工人的剥削完全分离,和利润——通过销售商品给顾客——的实现完全分离,其复杂性导致资本主义者产生这样的幻觉“资本生出钱就像一棵梨树长出梨子一样”。
    随着金融业信用市场不断膨胀及金融产品和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市场中的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中游离出来,并与实体经济越来越疏远。
    话说回来,难道美国当时的决策者们就不知道这个星球上的经济规律是不能长期违背的吗?不是,他们在经济学领域的造诣绝不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学者低,只是他们认识到了资本时代最有力的武器——一个是拥有货币的控制权,再一个是拥有市场,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次全球殖民地运动,争夺的就是市场!看看大英帝国的殖民史,就是一个市场垄断的历史。
    美国的国内消费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在国际贸易对各国的经济显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美国的政治家们把自己巨大的国内市场当做筹码,它向哪个国家开放,就能让那个国家的经济不是腾飞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反过来,它要是向你关闭它的市场,你的经济就会出现困境。因此,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盟,或是日本,美国只要提出国内贸易法案的“301特别条款”,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就是对美国让步。
    美国不过3亿人口,它不靠“寅吃卯粮”的“先进生活方式”,不靠巨额的财政赤字,不靠大量的举债,它哪来的“世界第一市场”地位?!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开始重视个人和家庭债务问题了,因为这关系到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纯洁。个人债务和企业的不良贷款,对银行来说,都是一样的坏账。这是题外话。
    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美国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使得美国“胡萝卜和大棒”政策和经济制裁成了政治和外交的经济基础。资本输出,又有保证大量商品和剩余资本(美元标价的贸易盈余)回流的巨大消费市场和金融市场,保证了美国的殖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个叫做“美元经济学”的新课题,是传统教科书中没有的经济现象。
    美国有位著名学者亨廷顿写过一本书,叫《全球秩序的重建与文明的冲突》,他在书里面给美国政府出主意,出了十几条,其中有两条都强调了美国要占领全球金融制高点。
    占领金融制高点是美国国家大战略的基石,正是美国政府的有意默许和纵容,才激发了华尔街的为所欲为。大量高杠杆化的金融衍生产品以金融创新的名义扫荡全球,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美国的金融霸权体系。事实上,这也催生了“金融殖民主义”。
    讲完了“资本输出”,下面接着讲“劳动剥削”。
    二、政治家往往是经济学家思想的奴隶——美国的劳动剥削
    创造财富的物质的生产是必须由三要素决定的:土地、劳动和资本。拥有土地,拥有劳动,拥有资本即意味着拥有财富,而不论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土地是当人们开始思考财富定义的时候就确定了的——黑人生活在非洲,白人生活在欧洲,黄种人生活在亚洲。
    如何获取土地呢?战争掠夺,或者殖民地统治。土地是一国的,一国可以获取土地(大自然)馈赠的一切东西,包括矿产、渔业等。通过殖民,占领国(宗主国)一样可以获取殖民地生产的这些东西,包括征收土地税。
    如何获取劳动呢?就是强迫他国“劳动人民”为自己生产实物(财物),不管是殖民统治还是“劳工”进口,这当然是比较野蛮和不人道的。高级一点的呢,就是“工资套利”,美其名曰“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的结果就是生产同一商品哪国便宜就到哪国生产——物质就是能直接或者间接满足人类欲望的东西,人分南北,地分南北,难道欲望也分南北?!为什么同一东西成本不一样呢?
    当笔者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差异已经形成了,这就是现实——姑且认为是由大自然的多样性造成的。问题是,如果是公平的劳动力转移,这是好事;如果是生产一双耐克鞋,我挣2美元,你挣80美元,就明显的不公平。怎么办呢?唯有提高我国的工人工资,促成公平趋向。
    如何获取资本呢?以前是通过黄金白银等“硬通货”交换(贸易)获得。而美元形成霸权以后,更多地国与国之间是通过美元获得资本。美元即资本,即财富。难怪美国不富都不行。但是美元的发行者并不满足,还要通过美元霸权攫取更多的东西。
    无疑,土地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土地生产什么?树木、农作物、鱼类等等,土地还生产更高价值的东西,就是黄金(还有其他矿产)和石油,现代语叫“资源”。最重要的资源显然是粮食(所有人的欲望,似乎不难得到)、黄金(可“欲”不可求),还有石油(一切工业的食粮原料)。美元最想得到的就是这三样东西。
    战争的、经济活动的、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黄金、粮食和石油这三样东西展开拼搏的。
    美元刀掠夺的也是这三样东西,驱赶的也是这三架马车。如果要看美元本质,要看美元殖民主义战略,要看美国殖民地战略,就要看清这一点。但是,“政治家往往是经济学家思想的奴隶”。
    可怕的是,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再要有“奴隶式思维”,那更是中国数目庞大的劳动者之不幸。为什么有这担忧?在中国发生的对生产三要素里面的“劳动”的争议证实笔者所言不虚。
    2007年和2008年的经济下滑是中国目前最热门的话题,背景之一是中国政府于2007年年底执行了新的《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无疑是中央决策部门看出了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工资套利和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人的盘剥和不公平,想改变中国这一现状,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也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而采取的无比正确的措施。
    其实,还应该马上出台取消资源类粗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甚至加收出口税,还有“环境税”之类的政策。
    想不到,《经济观察报》却赫然登着某位重量级“主流经济学家”的文章称,目前中国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错误出台,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危机;《中国改革》2009年第2期也发表某位“经济学家”的文章,认为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是(国家)对一些企业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措施,如2007年通过的《劳动合同法》,使企业用工制度变得非常僵化……
    这些都是一种典型的误导大众的“奴隶式思维”。
    当时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支持他们的观点,2008年10月,广东东莞的一家最大玩具厂——合俊玩具厂倒闭,致使6000多名工人失业,也归绺于《劳动合同法》。
    而有记者认为,合俊玩具厂倒闭的原因是: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企业资金链断裂以及国外需求萎缩。而且几千人的上市企业,地皮是租来的,没有职工宿舍、没有职工食堂、连续几个月拖欠职工工资。这样的企业倒闭,不是因为执行了新《劳动合同法》造成的。
    实际上,2007年通过的《劳动合同法》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呢?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一方面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已占到世界第三位,财政收入当年超过5万亿元;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约2亿多农民工生存条件难以改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种保险大多数难以享受,工资待遇难以提高……
    以我国纺织工业为例。中国的服装鞋帽肯定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出口量也是第一。但在这个产业链上,我们只得到很少一点加工费。2004年中国向欧盟出口鞋子8.1亿双,平均单价只有2.69美元;同期我国从欧盟进口鞋数量虽然只有85万双,平均单价高达60美元左右。一双耐克“乔丹五型”运动鞋在美国的卖价是120美元以上,付给中国工人的工资不到1.5美元。一条零售价1800元的阿玛尼领带,中国加工企业连工带料交货价只有2.5~7.5美元。某法国名牌的90厘米方巾,巴黎商场零售价680欧元,我国企业下单价只有50元人民币。
    再以电子工业为例。这是我国多年来增长最迅猛的产业之一。据中国电子科工集团的统计数据,2006年IBM利润为94.2亿美元,索尼10.8亿美元,三星电子83亿美元,而我国电子百强利润总共也只有28亿美元。我国企业生产的DVD机每台售价不到30美元,交给他人的专利费10美元,最终利润只有l美元;最大的手机生产商波导2006年手机销量1375万台,销售额67.4亿元,净利润仅为3058.5万元,每台手机净利润仅为2元人民币;2006年国内彩电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仅为1.3%,其中70%成本由外资掌控,行业全部赢利只有5亿美元。
    深圳一家生产PC机的老板做过计算,他们生产的电脑在美国的售价大概是1000美元,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要从中分得300美元,显示器、硬盘以及其他电子零件的生产商大约每家分得150美元,键盘生产商能得15-20美元,零售商大概从中挣50美元,剩下的30~40美元就是中国的工厂主以及在流水线上辛劳的工人们的全部所得。
    劳动剥削还带来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在当今国际分工格局下,掌握知识资产的国家很少消耗自然资源,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但处在国际产业分工末端的国家就不一样了。
    目前我国已经有1/3的国土面积受到沙漠化和荒漠化的侵蚀,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侵蚀,绝大部分湖泊和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十多年前,太湖周围的百姓还可以捧起水来喝的,但今天已有75%的水面呈现富营养化。
    对于我国来说,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世界工厂”之路是注定走不通的。中国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确实过于沉重。
    按照这些经济学家对《劳动合同法》的厌恶程度,可以看出,这些经济学家的思维,就是奴隶式思维,即把最弱势的群体当做奴隶对待的一种思维方式。放大到国家层面,就是把中国永远作为经济发达国家的“打工仔”。
    最近还有经济学家建议将外汇储备和国企股票分给老百姓,这是俄罗斯“休克疗法”的翻版,其中还有大量主流媒体为他们造势。他们就像搞土地包产到户然后用股份合作自由流转掠夺土地一样,要用分股分国家财产的方式,全面掠夺国家财产,搞全面资本家私有制,最后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自由市场经济殖民中国,掠夺中国的财富。
    这是既得利益集团瓜分中国财富的理论准备和舆论预热,也是典型的奴隶式思维!
    本书提出,要解决中国长期的双顺差问题,提高工人工资和地租价格,取消外商优惠税率是必由之路,远比“操纵”人民币贬值更重要。
    说了这么多劳动要素,接着回来说生产三要素里面的土地。说到土地,就要说美元,或者说美国的粮食战略了。
    三、苹果长在地上的故事——美国的粮食垄断
    在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有个笑话,说的是一位上海妈妈叮嘱即将下乡的女儿,“在树上摘花生时小心点,别掉下来”。这当然是因为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一种误解,以为花生是长在树上的。
    无独有偶。我认识的一对美国华人夫妇,也曾经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秋天他们带小孩去摘苹果,结果孩子却以为苹果是长在地上的故事。
    美国因为人工很贵,好多水果来不及摘就烂掉。果园农场就兴起了一种休闲方式,鼓励大家自己动手,只要象征性地付点钱,就可以装满一车子拉回家。相信国外的许多人都有这经历。
    故事说等他们赶到农场时,由于已是深秋,树上竞无苹果可摘——苹果都瓜熟蒂落,在地上拣就可以了。本来想给孩子一点自然知识,没想到,孩子从此一直以为苹果是长在地上的!
    苹果长在地上,美国的怪事其实不怪。多数人并不清楚的是,美国不但是工业大国,也是世界农业大国,土地广袤,物产丰富。
    美国约有耕地30亿亩,人均可耕地10亩,而且美国每年约有1/3的土地处于休耕状态。美国用于种粮食的耕地面积只占美国耕地总面积的9.4%,用于种植饲料作物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5%。美国大豆产量占全世募的42.7%,玉米产量占34.4%,棉花产量占21.2%,小麦产量占11.6%,玉米出口量占到世界总贸易量70%,粮食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4,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处于决定性的地位。欧洲也是粮食生产大国,每年也有部分土地休耕。
    你也许不知道,美国与欧洲、加拿大的最大的贸易摩擦就是来自粮食,欧洲人直到今天还要求美国政府取消对粮食的出口补贴;加拿大在美国要求进口木材的同时,也提出要搭配土豆和玉米销售。
    而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耕地面积约18亿亩,人均可耕地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各届政府关注的焦点,因为粮食是中国立国之本啊。
    多年前美国人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就指出,当中国向全球市场求助时,它必将向控制了全球近一半粮食出口的美国求助,从而导致形成一种史无前例的地缘政治局面,即13亿中国消费者将与美国人争粮。
    显然,控制粮食,就是控制中国的最好的办法。而美国人已经在中国的食用油原料大豆上成功实施了这一战略。
    中国是世界上的大豆、花生、菜籽、葵花籽主产国家,中国种植油料的农民达两亿以上,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以上。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美国大豆靠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生产进入中国市场。当时,我国对大豆进口实行配额管理。普通关税税率为180%,优惠税率为40%,配额内税率是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当时的承诺,中国将取消对大麦、大豆、油菜籽、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棉花籽油的进口关税配额体制,大豆的进口更加水涨船高:2000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2005年进口量达2659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约占全球贸易量的1/3。
    美国先是大量补贴美国大豆产业,压低全球大豆价格。当中国农民承受不了大豆价格长期低迷,大量退出大豆种植,转种其他品种,中国大豆压榨业需要大量向美国进口大豆时,美国资本疯狂拉高全球大豆价格,中国压榨业只能在高位大量购入美国大豆。随后,美国大豆价格暴跌,中国压榨业大量破产,外国资本随之大量低价收购中国压榨业。
    今天,中国70%以上大豆需要向美国进口,中国食用油压榨业80%被外国资本控制。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靠着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限制,国产大豆还拥有国内豆制品加工行业,而在大豆油加工领域,已经将80%的市场份额让位于进口大豆。
    有人说,中国大豆对外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大豆被进口大豆打败、定价权旁落的历史。
    美国对世界粮食的垄断采取了另外一种“阳谋”。这就是玉米新能源陷阱。
    在世界能源紧张,油价高企的大背景下,美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祭出了“生物能源”的妙招。2005年8月,布什政府推出《新能源法案》。该法案规定:到2022年,美国年产生物能源将达到360亿加仑;该法案要求减少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该法案实质是把拟出口的粮食,主要是玉米提炼为生物乙醇燃料。由于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这一变化将对世界发生重大影响。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一种政策。
    美国已经建成114家乙醇提炼厂,还有80家工厂正在建设中。2006年乙醇产量超过50亿加仑,比2005年增加了1/4,预计未来两年里可望新增60亿加仑的产能。
    美国能源署官员称,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玉米仍将是美国乙醇生产的主要原料。由于美国的乙醇战略,美国玉米价格翻倍上扬,创下了10年来的新高。而玉米在食品中应用广泛,也是重要的饲料,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价格的上涨势必引发食品和牛奶、鸡蛋、奶酪、黄油、家禽、猪肉、牛肉的连锁反应。
    实际上,由于技术原因,玉米、秸秆等提炼生物乙醇经济上并不可行。虽然美国政府给每加仑乙醇提供51美分的补贴,现在美国的乙醇生产厂商仍处于赔本经营状态。例如比尔?盖茨投资的太平洋乙醇公司在2007年第三季度净亏损590万美元。中国也有上马生物乙醇项目的,笔者似乎没有听说有赢利的。那么美国为什么要“赔本赚吆喝”呢?
    《三联生活周刊》是这样分析的:布什政府从来对环境问题无动于衷,刚一上任便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却在石油价格步步上涨时推出了《新能源法案》,大张旗鼓地鼓励机器与人类争夺粮食,用玉米提炼乙醇,这背后一定藏着阴谋,一个借粮食垄断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阴谋。
    对此,美国的曾左韬博士就指出了美国针对发展中人口大国的粮食战略,采用的就是2000年前我们先人管仲灭亡邻国的粮食战略,振聋发聩。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春秋时期,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生产和人口都不多。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东方的强国,与管仲的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
    遵照管仲的“阴谋”,齐国的国王率先穿一种叫绨(现在叫棉麻)面料的衣服,全国上行下效,齐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老百姓,一时间全都改穿绨料衣服。齐国的绨价格大涨,邻近的鲁、梁等小国就纷纷不种粮食,改种桑树,买麻绨赚银子,粮食则由齐国通过贸易提供。
    过了几年,齐王又命令大臣们只能穿布衣,而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于是,鲁、梁等小国的人来不及改种粮食,纷纷饿死,齐国轻而易举地就灭亡了这些小国。
    2000年后斗转星移。齐国人的智慧变成了美国的粮食战略。
    美国先大量买入工业品,同时廉价出口粮食,把各国农业挤垮,这是第一步。目前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农业总销售的比例高达25%。各国农业受美国廉价农产品冲击,很多已经崩溃。
    失业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廉价工业品生产线,美国则低价买入这些包含了大量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工业品,把污染和通膨留给了新兴经济体。
    由于工业化占地导致耕地的消失,在过去的37年间,日本粮食产量由1589万吨下降到985万吨,包括饲料在内的粮食自给率由77%下降到目前的27%,日本谷物的生产水平从顶峰下降了33%。
    韩国的粮食自给率只达到了26.9%。粮食产量也大幅下降了三成。
    目前,世界粮食进口的头号大国并不是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是1亿多人口的日本,排在第二的是不及中国人口4%的韩国。
    亚洲各国大力发展轻工业,各国政府如2000年前鲁梁国君一样鼓励国民大量织绨,激烈竞争使得工业品越来越便宜后,美国现在开始降低农作物出口,展开管仲战国策的第二步。
    2006年,美国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计算,足以满足1.35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新能源法,2022年美国若以玉米生产150亿加仑乙醇需1.8亿吨玉米,足够5.8亿人口吃一年。
    美国的玉米乙醇战略,将导致世界范围缺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范布伦说,粮食的价格正在上涨,可能还会继续上涨很多。他强调说,用于生产面包的粮食价格可能上涨30%-50%,豆类和植物油种子可能上涨60%~80%。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亿人每天只能花费1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用来购买食物的。如果食物价格上涨50%~80%,很多人将会陷于饥饿之中。
    美国声称要通过生产乙醇来实现能源独立,但目前利用粮食提炼乙醇仅能满足3%的汽车动力需要,即使把美国出产的全部粮食都用来制造乙醇,提供的燃料也仅能满足美国18%的需要。
    尽管乙醇生产是赔本生意且实际上无法满足其能源自足的目标,但是美国政府仍然全力推动乙醇生产,隐藏在背后战略,就是减少对石油依赖、控制世界粮食。
    这就是美国的现代战国策:先大量购入低端工业产品,诱使亚洲忙于生产衣服鞋子电视;用低价农产品挤垮亚洲农业,废掉耕地,粮食生产大量减少;然后在能源自足的借口下把粮食转化为燃料,减少出口,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从而打击亚洲经济。而中国则是首要目标。
    有舆论认为,美国发展乙醇项目的背景是其粮食生产过剩。目前亚洲国家迅速崛起,但这些国家大多缺少生产粮食所需土地,为保持世界超强的地位,美国正在通过乙醇战略悄悄地发动一场无硝烟的粮食战争。
    控制世界粮食贸易的正是美国的三大粮商,分别为:嘉吉公司、邦吉公司、ADM公司。三大粮商基本控制了芝加哥的商品交易委员会和期货交易市场(世界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控制所有的美国大农场的仓库交易价格。
    许多业内人士还对2004年中国大豆企业赴美采购大豆的惨痛教训记忆犹新。当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获知中国大豆采购团来美,大豆期货价格便剧烈攀升,达到每吨4300元人民币。而当中国企业“满载而归”后不到一个月,豆价大跌50%!这就是垄断的力量!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30年前还在实行计划经济的中国发生的一件“炒期货”的事。
    1973年4月,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布置香港华润公司所属五丰行,尽快购买年内到货的原糖47万吨。当时国际市场砂糖供不应求,货源紧张,价格趋涨。五丰行认为,如果我们立即大量购糖,必将刺激价格上涨,可能出了高价不一定能按时买到现货,为了完成购糖任务,五丰行采取委托香港商人出面,先在伦敦和纽约砂糖交易所购买期货26万吨,平均每吨82英镑左右。然后立即向巴西、澳洲、伦敦、泰国、多米尼加、阿根廷买现货41万多吨,平均价格89英镑左右。从5月20日开始,市场传说中国购入大量砂糖,纽约、伦敦砂糖市场大幅度涨价,然后,澳洲、巴西先后证实我国向其购糖,市价又进一步上涨,至5月22日涨至每吨105英镑。我国因购买砂糖现货任务已完成,从5月22日起至6月5日将期货售出。除中间商应得费用利润60万英镑外,我五丰行还多赚240万英镑。
    以上是题外话,希望到美国买农产品,赴澳大利亚、巴西买采购铁矿砂的中国“专家”反省。
    垄断了粮食就相当于垄断了土地。因为大量外资和内资的投资办厂,中国正面临着耕地日益减少的困境。个中原因和后果,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四、美国为什么喜欢独裁的沙特王国——美元垄断石油
    石油歧视为一种特殊的货币,关于石油美元、美国石油战略的论述已经铺天盖地,在此不再多说。但是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为什么要两次打击“独裁”的伊拉克,并“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偏偏喜欢独裁的沙特阿拉伯王国。
    在二战大片《斯大林格勒保护战》中有一个细节,在前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斯大林针对军人们过于把注意力放在北方战线的问题,从战略家的角度提醒道:“你们已经拟定了德国从白俄罗斯(因为在这个方向直指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向苏联实施主要突击,但我认为我们应该考虑西南这一比较危险的方向,而不是白俄罗斯。敌人的企图在于让我们失去乌克兰的粮食和顿巴斯的媒,然后他们再占有高加索的石油……”
    结果呢?苏德战争真的就在苏联的西南要地斯大林格勒打响了,这一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就是战略家的智慧。
    人类是不能创造物质的,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只是物质的“效用”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东西一直是人类争夺和掠夺的主要目标。黄金等矿产资源、石油等能源资源和粮食永远是大国博弈的筹码。
    内燃机的发明使石油从此深刻地决定着这个星球上各民族的兴衰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使石油成了一切工业的“粮食”,各国、各民族或各阶级的纷争由农耕时代的抢夺土地、奴隶和牲畜转变为抢夺石油等能源资源。
    中东,作为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占全世界已探明蕴藏总量的2/3)、开采成本最低(只有美国本土开采成本1/12左右)的地区,从公元630年前后起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的阿拉伯民族,其命运也因美元的霸权从此变得动荡不安。
    前面讲过,美国通过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把大量美元留在了欧洲,同时在欧洲的强大驻军维持了美元的巨大需求,形成“欧洲美元”。虽然欧洲美元的积累最终导致了对美国的黄金储备的挤兑,美国最终撕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条约,但是因此而形成了美元霸权。
    与黄金脱钩后的美元,必须要与“关键商品”挂钩才能保证它的贸易货币和储备货币的世界货币功能。世界上最大宗的商品就是石油,可石油在1970年前才不到2美元一桶。这么低的油价形成不了对美元的强大需求。怎么办呢?提高油价是唯一的路子,战争是油价暴涨的不二法门,中东是美国达到这一企图的不二之选。
    大家都知道,以色列是美国安插在中东的一个“楔子”,不为人知的是,沙特阿拉伯也是美国安插在中东的又一个楔子。
    美国石油大亨与沙特关系源远流长。193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签署协定,成立开采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的公司,简称阿美石油公司,获得了在沙特阿拉伯东部进行石油勘探、开采、加工、运输、销售66年的特权。同年开办加利福尼亚一阿拉伯美孚石油公司。1936年该公司与得克萨斯石油公司(美国总统布什父子大本营),达成合营协议,称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石油公司。1939年这个公司取得的租让面积已占沙特阿拉伯领土的2/3。1948年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和纽约美孚石油公司(即莫比尔石油公司)正式加入阿美石油公司。之后,该公司又同沙特政府签订了海上石油特许协定,相继发现盖瓦尔、塞法尼耶等8个储藏丰富的大油田,并扩建了拉斯坦努拉炼油厂,铺设了从东部波斯湾布盖格和拉斯坦努拉延伸到西部红海延布港的输油管道网。美国石油公司通过当地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获得巨额利润。
    早在1970年代,在世界各国包括台湾都把美元换成黄金的背景下,美国与沙特签订了达成一项只能用美元定油价的“不可动摇”的协议,并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同意。由于沙特是最大产油国,美国一方面承诺不到沙特实行民主,保留沙特王室制度,另一方面酿造第一次石油危机,让产油国受益,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产油国由于油价暴涨而得益;美国可以大量印刷美元而得益。这个世界是零和游戏,有赢的就有输的。那美国和产油国“双赢”的结局必然是其他国家的惨输。
    这样,美元刚刚与黄金脱钩,立刻就跟石油挂钩。各国为了买油,不得不把黄金换成美元。然后,美国成功地主导了第一、二次石油危机。石油涨价,美元的需求量剧增,美国便可大量印刷绿色纸票子。从此,美元又变成了“石油美元”而被各国储备起来。
    有人戏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联姻,统治世界,尼克松撕毁协议,美元立刻改嫁石油,又得以一统天下。依笔者看,黄金只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镶嵌在美元刀上的“宝石”,让世人觉得美元不是刀,而是黄金;石油则是今天美元刀上的防锈剂而已,是为了使美元刀更加锋利——试想,没有石油标价的美元刀,还能砍得动其他货币和掠夺别国财富吗?
    毋庸讳言,美国也受到了石油涨价的冲击和经济危机,但是在战略利益下,美国是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极有可能也是美国的“自损八百杀敌一千”的谋略。这在后面还会讲到。
    虽然阿美石油公司1979年被沙特收归国有,但是与美国的配合一直是默契有余。众所周知的是,“9?11”的袭击分子里就有沙特王国的公民,而美国对沙特网开一面,却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全面打击。美国控制中东石油能源还需要沙特这一最大产油国的配合。事后有人分析,1991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是得到了美国的默认,最后却被美国“玩了一遭”,遭到了灭顶之灾。正如日本当年偷袭珍珠港,据说美国人也是故意使然,最终得到反战的“民主和自由”的美国人民的首肯,全面投入第二次世界战,四两拨千斤,收割了二战的胜利果实。
    自从以色列建国以来,中东一直是战火纷飞。前面也讲过,利用美国越南战争和美元危机的空当,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了。
    据1973年阿尔及利亚提交联合国特别会议的备忘录称,由于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对中东产油地的控制,在过去的20年中,与美国德克萨斯湾生产的原油价格相比,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在油价方面蒙受的损失就达2270亿美元。欧佩克的成立说到底就是产油国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利用石油作为武器,通过抬高石油价格来捍卫自己的利益。美国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形势。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石油价格暴涨10倍,达到20美元/桶。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以色列人发动了“赎罪日战争”所造成的。笔者倒情愿相信是美国策动的,是实现美国石油美元战略的第一步。
    当时的背景是,欧洲尤其是西德和日本,正为手里越攒越多的美元与美国大打出手,要求美国改善国际收支和政府赤字,减少贸易逆差。因为当时的美元已经不能兑换黄金了。石油危机爆发后,欧洲与日本,这两个石油进口大国,突然发现为了用美元购买非常昂贵的石油时,事实上手中的美元并不多。所以欧洲人与日本人,只能忍痛失去挑战美元霸权的机会。这样全球货币史上最符合美国与世界食利者们的宪法,在石油大棒下诞生了。
    接着,1976年的伊朗发生了“霍梅尼革命”,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暴涨到40美元/桶。这时,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代表美国利益的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油价,火上浇油。
    这一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年底的41美元。
    虽然两次石油危机,也使美国国内经济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但是美国的“壮士断腕”的做法,却使石油美元战略得到了成功实施,石油输出国从此也成了美国金融殖民地;欧洲、日本及中国等石油进口大国在掂量自己日益增长的美元储备时,再掂量日益升高的油价,与美国叫板的底气就少了许多。
    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美国成功地控制了石油资源,中东产油国产生了大量的石油美元。目前的石油美元估计有1万亿美元左右,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一支令人瞩目的巨大力量。
    上世纪70年代美元危机之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将“石油战略”和“美元战略”配合实施——前面讲到1999年当发现欧佩克的官员有意将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部分转为欧元和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向欧盟区后,美国就在巴尔干半岛狂轰滥炸了78天。
    美国的战略家和决策者们心里清楚,欧亚大陆上可能成为美国竞争者的各大国,将来即使能摆脱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但他们(除俄罗斯外)谁也摆脱不了对石油的依赖。
    于是,以美元为武器的美国金融霸权,开始了操纵世界油价,打压新兴经济体的第二步战略。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21世纪的石油涨价。
    记得笔者1999年出国时,当时的世界原油价格约为10美元/桶,由于国内油价成本大大高于进口原油,于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原油和成品油走私,“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国企出现大规模的亏损。其间出现的福建赖昌星“远华走私大案”就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发生的。
    自那时起,国际油价一路攀升,达到2008年7月11日的147美元/桶。同时,美国人出来说了,因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经济增长,导致了原油供需矛盾突出,言下之意,是中国的石油进口导致了原油价格攀升。
    姑且不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为美国消耗石油——因为产业转移的结果是,美国消耗石油的行业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了,换言之,美国不用石油了,就得有别的国家代替美国使用石油。
    实际上,2001年中国GDP为11万亿人民币,2008年GDP达30万亿人民币,升幅近3倍。而石油价格从2001年25美元/桶,尤其是从2007年年中的70美元1桶左右上升至2008年中的147美元/桶,升幅为6倍。难道是中国需求推升了全球石油价格吗?想必这应该是不合理的说法。因为今天全球每年石油贸易交易300亿桶,中国才占不到1/30。
    对此,美国著名学者、《石油战争》的作者威廉?恩道尔接受中国多个媒体采访说,石油涨价背后有地缘政治的因素,与美国大选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麦凯恩背后的石油力量有密切关系。以下是摘录的部分采访内容:
    1986年石油危机时,当时美国是里根政府执政时期,老布什是副总统。当时,美国强迫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降低油价,推动了以汽车业为龙头的经济繁荣,进而促成了1988年老布什总统大选的成功。这些都让我坚信那句铁律:谁控制石油,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在国际政治中,在必要时期,石油通常都会被政治所利用。2006年,美国共和党就开始着手下届总统大选了,而那时美国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反对伊拉克战争,反对美国在中东的霸权政策,那么,共和党政府如何才能让选民觉得美国中东政策的必要性呢?只能是暗中操纵、提升油价,让选民觉得下届美国总统还应该是共和党人才行。所以,2007年年底,当美国大选刚刚开始时,油价就开始上升了,直到2008年夏天的高峰值。当时,我的个人预测是,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束,油价必然会下降。现在,果然是这样。
    但是,很糟糕的是,当时太多投资银行都说,油价还会涨到每桶200美元,他们劝发展中国家赶紧囤积石油。这样,美国又一次在石油上涨中赢得大利。
    油价波动的60%~70%是投机和操纵市场引起的。华盛顿的监管者没有任何关于大型金融机构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巴克莱的操盘信息。因此,只要不断制造地缘政治背景,比如以色列准备向伊朗发射导弹、石油禁运、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等,油价就可以操纵在他们手里。
    投机是在2003年开始变得活跃的。那一年,美国通过一项规定,放开了对大宗商品交易的监管,这是自此以后基金变得活跃、投机行为增多、油价上涨的起因。
    布什政府及其身后的石油集团的一个重要盟友就是高盛。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的老东家就是高盛。高盛是油价的最大操盘手。高盛在2006年利用基金做空石油就是一个例子。
    就拿最近的油价拐点来说,在2008年7月11日前公布的报告中,高盛还令人惊奇地预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失控性地增长,使得价格突破200美元。这是圈内人做空石油的信号;而做空的前奏就是吸引“最后一棒”接手原油仓位。
    不幸的是,很多石油消费国,包括中国,就真的成为这“最后一棒”。他们在130、140美元的价位上大量接手。据说中国就有很多在147美元建仓的原油。
    由上述报道可知端倪,美国金融霸权下的美元实际上操纵着国际油价,达到了美国的战略目的,延缓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
    由于目前石油是全球工业的粮食,油价上涨必然引起连锁反应。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这意味着发展成本的不断增加。
    但是,美国想不到的是,连续10年的高油价却成就了俄罗斯的巨额石油收入,造成了俄罗斯的迅速崛起和对美国霸权的严重挑战。
    由于油价暴涨,石油出口大国俄罗斯赚到了更多的石油美元。2005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大约为900亿美元。到2005年9月,俄不仅提前偿还了欠巴黎俱乐部的巨额外债,而且将黄金和外汇储备提高到了1500亿美元,到2008年,俄外汇储备得到5000亿美元。俄加入了“金砖四国”俱乐部,并不断挑战美国霸权,收复失地。如在中东,与中国一道,在伊朗问题上与美国叫板;打击格鲁吉亚,在朝核问题上让美国骑虎难下……这是美国万万不能容忍的。
    于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油价一路走低,维持在目前的50-70美元/桶左右,按美元的贬值计算,相当于2000年左右的30美元本位。有分析指出,俄罗斯的石油开采成本是50美元每桶。事实正是,苏联解体后的10年是石油价格低迷的10年,剥夺了俄罗斯靠能源出口恢复经济的能力;这次金融危机后的10年,还会是油价低迷的10年。
    毋庸置疑,能源是长期吃紧的,什么时候油价还会暴涨呢?笔者认为,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之时,就是油价再度疯涨之日。目前美国对伊朗引而不发,就是为下一轮石油涨价埋下的地雷。这也解释了美国为什么对伊拉克的两次打击前后相差1 0年——美国的谋略能力实在不容小觎。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油价是以美元计价的,历次石油暴涨,都和美元严重贬值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打仗,美国必然是多发美元,让全世界为其战争开支买单。战争、石油价格暴涨,都是美国美元战略的赤字政策的表象和必然结果。
    在金融霸权下对黄金价格的操纵,是为了打击美元储备国家拿手中美元转换黄金的企图,也是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出租黄金和黄金期货都是压低黄金价格的具体措施,研究美元、黄金和石油三者的联动和美联,已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生命攸关的新课题。
    一言蔽之,利用美元霸权,通过操纵资源价格,美国迈开了从金融霸权到资源霸权的一步,这是美元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
    2008年金融危机也是美元地位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二战以来,中东国家支撑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但是,中东国家目前面临着输入型通货膨胀和外汇资产贬值等问题,这将可能促进其将货币由盯住美元转为盯住一篮子货币,从而可能导致石油以美元计价机制终结。即使各国合力阻止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国际体制崩溃,国际金融新秩序出现将不可避免。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承认,这场金融危机是一个百年一遇的严重危机。美元危机将严重威胁美元帝国地位,后面第十三章还会讲到这个问题。
    正如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所言,“全球化将增强非极化趋势”。在非极化时代,即使有一国扮演了美国现在的角色,也并不意味着现行体制的继续。
    要促使多极化的尽早出现,必须探寻和解析美国的美元殖民战略。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23期,摘自《美元全球经济殖民战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