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泽纯境小孩去哪上学:从芜湖走出去的共和国父子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48:30
 一、杨尚昆与李家的渊源

  1962年2月13日,苍天似有情一样,把密匝匝的乌云播布在首都上空。东南风夹带着蒙蒙雨丝悠悠地吹着,浸湿了京城大地。

  公祭李克农大会就在这一天举行,地点是市中心的中山公园中山堂。灵堂是由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亲自带人设置的。对杨尚昆来说,为李家筹办丧事已是多次了。一年前的1961年1月9日,在北京嘉兴寺殡仪馆举办的李克农夫人赵瑛同志追悼会,也是由杨尚昆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上溯9年,1952年8月,李克农父亲李哲卿在北京病故,由于李克农在板门店担任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党委书记,不能归国奔丧。毛泽东主席沉重地说: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当即指示杨尚昆主任担任主祭,全权处理老人丧葬事宜。在朝鲜的李克农听说后,当即热泪盈眶。再上溯5年,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李克农的父母随着儿子撤退到山西临县,李克农母亲李詹氏在这里逝世。中共中央后委负责人之一的杨尚昆又为这位老人操办了丧事。正因为如此,在1989年9月15日出席纪念李克农90诞辰座谈会上,国家主席杨尚昆以一句幽默的话逗乐了李克农的后代们。他说:你们李家上辈的丧事,我杨尚昆办过多次,也代李克农做过多次“孝子”。

  眼下的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正中悬挂着李克农正面肖像:头戴嵌有八一军徽和黄色绶带的大盖军帽,身着将军呢绒装,肩扛上将衔肩章,胸佩3枚闪闪发光的勋章,分别是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肖像四周陈列着众多的花圈和挽联。引人注目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和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印尼共产党主席艾地等所献的花圈。李克农的遗体静静地躺在玻璃罩棺中,四周是五颜六色的花簇,鲜艳的党旗和军旗覆盖着他那魁梧的身躯。

  二、父子二人同列共和国将军榜

  李克农是在1962年2月7日突然病倒的。1月26日至2月6日,他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2月7日晚,他突然昏迷不醒,当即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院方说他脑软化并全力抢救,惜无效,李克农将军于2月9日晚9时长辞人世。时年63岁。

  根据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书记处的意见,2月13日的公祭大会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主祭。陪祭分别是陈云、邓小平、董必武、彭真、陈毅、李富春、谭震林、乌兰夫、陈伯达、罗瑞卿和习仲勋。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大将罗瑞卿致悼词,首都各界2500余人参加了公祭大会。李克农的五个子女也神情肃穆地站在家属的行列,自左而右分别是李宁、李冰、李治、李力和李伦。其中李宁和李冰是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而李伦则是李克农最小的儿子,时年35岁,担任军交部科研室主任。

  当周恩来、陈云、邓小平、董必武等领导走过来抚慰他们时,有人说了句:“董老的挽诗夸奖了你们呢!”于是,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李克农肖像左侧那幅由苍劲而又隽秀的字体组成的挽诗:

  三十年前事已赊,知君才调擅中华。

  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

  天不慭遗兹一老,人如可赎岂千家。

  箕裘克绍芝兰秀,高举红旗障落霞。

  董必武

  一九六二年二月十一日

  这不仅是对李克农功绩的称誉,也是对他的子女们破例地赞许和期望。被毛泽东称为中共党内善于作诗的两大诗人之一的董必武,在挽诗中用了3个典故。其中房仆射即房玄龄,唐初佐助李世民筹划成统一大业,后任尚书左仆射,即宰相;李左车是秦汉之际以计谋帮助韩信夺得燕地即今北京和河北地区的谋士。此两处显然是赞誉李克农将军的功勋,而“芝兰秀”则是称赞李克农 5个子女的优秀才质。

  弹指一挥间,董老亲书挽诗忽忽已过去了47年。如果从他1938年认识李克农小儿子李伦算起,则已有71年的历史。71年的潮起潮落,71年的风风雨雨,如今李克农的小儿子李伦也已年过80。历史雄辩地证明,他和他的姐姐们和兄长们无愧于董老的赞誉和期望。因为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创造出值得世人称道的辉煌。而李伦本人则在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不久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晋升为总后勤部副部长。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父子二人同入共和国将军之围的,十分罕见。而在皖籍人士中,父子二人同列共和国将军榜的,更是绝无仅见。生于芜湖、长于芜湖的李克农和李伦父子俩,在“罕见”和“绝无仅见”上为安徽乃至中国当代史上写下了绚丽多彩的一页。这对共和国的父子将军都忘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芜湖马家巷1号。

  三、诞生在芜湖马家巷1号

  马家巷1号在江城鸡窝街上。它北邻长江,南倚鹤儿山,以形似鸡窝而得名。以后,人们嫌其俗气,以谐音易名“吉和”,一直流传至今。

  鸡窝街早年以农贸市场闻名大江南北。当英国公使威妥玛和满清王朝总理事务大臣李鸿章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之后,两座高耸入云的西洋建筑就矗立在这条繁华的小街上。它们中一座是法国天主教堂,另一座是芜湖海关大楼。从此,教堂的钟声伴和着海关大自鸣钟的鸣响,不时地将这条小街街面笼罩,给它增添了一种阴森、肃穆和神秘的氛围。

  农历己亥年八月十一即阳历公元1899年9月15日。这天,一阵婴儿强有力的啼哭声从芜湖鸡窝街马家巷1号那幢民宅内传出,接生婆分别对躺在床上的李詹氏和守候在门外的李哲卿笑呵呵地说道:“恭喜你们的大公子出世。”李哲卿的养父李培芳吩咐,按照芜湖城内李氏辈分,给这男娃取名克农。李哲卿当然遵从。不过,为了不忘巢县烔炀河镇中李村方面的血缘关系,他又给长子按巢湖的习俗取了另一个名字,叫泽田。

  1917年9月,从芜湖圣雅阁书院即今市第十一中学毕业的年仅18岁的李克农与二女师的毕业生赵瑛结成伉俪。两年后,经芜湖省立第五中学学监高语罕和刘希平的介绍,李克农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娇妻,告别了学潮沸腾的芜湖,来到了皖省省府安庆,走马上任《国民日报》的副刊编辑。

  创作和编辑,是李克农这个外向性格的人一心向往的事业。还在芜湖圣雅阁书院就读时,他的一篇以家门口鸭子场为背景的小说,就在上海一家小有名气的刊物上发表出来,曾令他昔日小学同窗密友阿英欣羡不已。这时,李克农仅有16岁。距离辛亥革命才4年。以后,他又常在芜湖《皖江日报》上投稿。小说、诗歌、杂文、随笔,什么都写,真是兴之所至,笔之所触。当比他小1岁的萃文书院学生阿英告诉他的兄长、他也在上海《中外日报》等报刊上以“梅隐”的笔名发表了好几篇译文的消息后,李克农紧握住这位小学同窗4年的好友。两人互为勉励,决心在文学上拓出一条人生的宽广之道。

  四、吉人自有天相

  1919年6月李克农只身来到皖省省会安庆,走马上任《国民日报》副刊编辑。

  不久,仿佛是晴空一声霹雳,一个消息传到了芜湖:“《国民日报》副刊编辑李泽田被捕,进了监狱!”

  “李克农案”来头不小。据《李克农自传》说,控告他的人是皖省鼎鼎大名的晋恒履。他是北洋政府的御用议员,安徽省议会议长,人称“议霸”。控告的罪名是“辱骂议会,有损国体,”“无端攻讦,妨碍国务。”

  其缘由就在于李克农在报上著文抨击“二·五附加”。所谓“二五附加”是安徽省督军倪嗣冲在1918年提出的一种搜刮民众的办法。办法规定皖省省境所销淮盐每包附加二角五分的新税,终因反对声潮四起而搁浅。“五四”风暴席卷江淮大地之后,倪嗣冲又旧调重弹,竟得到议长晋恒履和副议长赵继椿的同意。

  消息传开,皖省商民士子,人人不依。李克农当即在《国民日报》上著文批驳。文章虽登在“报屁股”———副刊上,却犀利无比。触痛了晋赵的神经。老人们还记得文章内容,大致是“二·五附加”是蚊子肚里刳油,鹭鸶腿上劈肉,晋赵议长知羞不知羞?!督军一个喷嚏,议长两行鼻涕。

  晋恒履气得两眼泛白,急忙给警厅写了张条子。上任不久的李克农于是被几个警员请进了监狱,等候发落。显然,这是一起文字狱。

  谁知吉人自有天相,就在李克农坐监期间,皖省各地反对“二·五附加”的斗争已形成了巨大风暴。风暴震慑了军政府,吓瘫了省议会,搅黄了“李克农案”。在监狱蹲了一个星期的李克农,突然被涌进来的大批朋友接出了监狱,护送到家乡芜湖。

  这以后,他积极投身于故乡的革命事业,在1927年“芜湖四·一八反革命”事件中逃脱了敌人的追捕,潜藏在巢湖市夏阁镇一个由他叔父开设的名叫夏皋公司的农场里。            (待续)

 

  1960年,周恩来、邓颖超探望李克农。

  姚永森/文

  1950年7月,李克农(右)和毛岸英(中)、罗青长在莫斯科。

  1938年12月李伦(左)与父亲李克农合影

  五、马家巷神秘失踪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宣布下野,陈调元被挤出安徽,形势相对缓和,经同情中共的方振武将军的斡旋,没有暴露CP身份的李克农从巢湖夏阁返回芜湖,担任了他与宫乔岩、阿英等在1925年创办的民生中学的董事会主席和第二任校长。同月,中共安徽省临委机关因汪精卫在武汉清党呆不下去。时任书记、人称“柯大鼻子”的柯庆施等秘密迁回芜湖,扎根在澛港那座设在佘家大屋的新民中学内。而设在大官山的民生中学则成为省临委的干部训练中心和安徽省济难会的大本营。几个月的时间内,民生中学的绝大多数师生都加入了济难会,并在省内发展会员近4000余人。

  此事被国民党芜湖市公安局新任局长徐树侦悉。他决定逮捕“元凶”李克农。为免除他的前任高东澄在4月份出现过的遗憾,徐树决定采取诱捕的方法。

  11月28日,公安局通讯员奉徐树之命,给李克农送来一张请帖,请他到局内晤面。据通讯员称,徐局长备了酒席,请李校长务必大驾光临。李克农哼了一声,就夹着皮包下了大官山,走到校门口,环顾四周,发现有不少形迹可疑的人在山下游荡。李克农当时以为难以脱身,因为在通讯员到来之前,他就已经获得情报,公安局可能最近要对他下手。但这位机警的共产党人最后逃脱了敌人的毒手。逃脱的缘由出现两个版本:一是他在紧急中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着通讯员和四周形迹可疑的人大声地说:“回去报告你们徐局长,我即刻就到,请他务必准备我喜欢吃的臭干子。”说完,李克农叫了一辆黄包车,跳上去,大喝一声:“去公安局!”半途上,又下令车夫:“去鸡窝街马家巷1号。”另外一种版本是李克农接到徐树请帖后,看到大官山下布满了便衣,就摘下眼镜,头戴一顶破帽,从工友中借来一套衣服,将一瓶酒洒在身上,扮成一个醉汉,摇摇晃晃,冲出了敌人的兜捕圈。孰是孰非,当事人已去世多年,他最小的儿子李伦也表示不太清楚,只能成为千古之谜了。但笔者以为第一种版本比较接近实际。

  据当时芜湖《工商日报》记载,当天晚上,徐树未见李克农前来赴宴,知道情况有变,当即派军警包围了民生中学,一直折腾到次日凌晨也没见到李克农的影子。第二天一早,这位从南京派来的公安局长派出大队人马将吉和街一带团团围住,并亲自带队,气冲冲地砸开马家巷1号大门,进屋搜查。搜查持续到中午,不仅未见李克农,而且连共党“罪证”也难以寻觅。机警过人的李克农早在他们破门之前,就已带着材料,搭上一块跳板,跑到街对面的布店楼上。第二天,即1927年11月30日,农历十月初六,星期天。一位日后共和国中将李伦在马家巷1号呱呱坠地。这是一位在白色恐怖下诞生的孩子,也是李克农唯一没有亲自见到出生的男娃。

  六、素有“酒豪”之称

  李伦原名李润修,这位炮兵出身、1949年跟着陈毅老总打下上海吴淞、打下舟山群岛的青年军人,荣立一等功时,仅仅才22岁。

  当喜报传到北京李克农处时,这位十分疼爱小儿子的父亲连忙从酒柜里取出酒来,对妻子赵瑛说:“今天要好好喝上几杯,值得庆贺的消息不绝于耳。”是的,除了小儿子立功之外,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的领导下,他本人以高超的智慧,运筹帷幄,成功地策划了影响巨大的香港两航起义、湖南程潜起义、云南卢汉起义等。而对于素有“酒豪”之称的李克农来说,庆贺没有酒是不行的。

  与父亲相比,李伦不太爱喝酒,甚至连不大的烟瘾也在多年前戒掉了。在他的记忆中,父亲的酒量与周恩来伯伯、陈赓伯伯不相上下,起初在1斤以上,高兴起来,2斤也不在话下。号称“酒王”的许世友将军的酒量与他们不可相比。他记得父亲说过,长征到达遵义时,与酒久违了的周恩来伯伯,曾在一天时间内喝干了3茶缸的茅台酒。那时的茅台酒都在60度左右,而茶缸的容量都在1斤之上。但周恩来依然清醒如故,指挥若定,冲出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

  他还记得姐姐李冰告诉他,1961年8月28日至10月7日,在秘密战线老战士陈养山和潘芳陪同下,李克农带着李冰等到上海搜集中央特科史料,恰遇他的老战友、老酒友陈赓在上海逝世。他一定要去向陈赓同志的遗体告别,并不顾女儿李冰的劝阻,亲自到虹桥机场祭送陈赓骨灰运送北京。祭送之后的中午宴会上,这位感情丰富的汉子在喝了一小杯酒后,凄然地说:“陈赓死了,酒也没有味了。”从此,他滴酒不沾,直到他1962年2月9日逝世。

  七、李伦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克农生前曾对李伦和羡蕴华夫妇说:“你们不能靠父母,只能靠党,靠组织,靠自己,去走完人生踏实的道路。”正是在父亲的教诲下,李伦以自己的诚实而又辛劳的工作,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1951年1月29日上午,时任军委运输司令部调度科科长的李伦奉命出差去朝鲜战场。就在这天清晨,他的大孩子李靖降临人世,听到消息后,他二话不说,匆匆赶到北京妇幼保健实验医院,隔着玻璃看上一眼后,就登上了开往朝鲜的列车。1956年9月22日,他的二孩子李茜出生,李伦又不在身边。党组织指派他赴大连俄专学习指挥,恰逢紧张之际,不能请假。于是,他只能在千里之外,以信函的形式向母女俩表示慰问,并以“优秀学员”的奖状,作为一种歉意似的补偿。1962年5月至7月,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而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又将鹰厦线一带许多铁路和桥梁冲断。时任铁路运输组副组长的李伦在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夜以继日组织抢修,迅速将大批部队运送到福建前线,挫败了蒋介石突袭福州及沿海前线的阴谋。

  1966年“文革”狂潮开始后,时任总参训练处副处长的李伦也因李克农而受牵连。1967年1月,康生特地到毛泽东主席那里诬告说:“李克农、罗瑞卿、安子文、杨尚昆等人要害我”,并指使最高安全机构的造反派们炮轰李克农,一夜之间“打倒死人李克农”和“打倒刘邓大特务李克农”的标语贴满了机关大院。几天以后,深思熟虑之后的毛泽东找来康生,对他说:“李克农等同志打入国民党徐恩曾那里是立了大功的,没有他,当时党中央和上海的许多人,包括周总理这些人都不在了。这些历史,青年同志不知道,你要负责告诉他们。”毛的话很快传到总理耳中,有着极其高超斗争艺术的周恩来立刻叫上李富春和康生一同接见造反派。他叫康生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然后自己以气愤的口吻说道:“当时上海如果没有李克农他们,今天你们就不用来见我们了。”他还说:“如果没有李克农他们的话,我们这些人早就成为废墟了。”因为周恩来、李富春和康生都是廿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特科机关的负责人。企图批判李克农并波及其子女的后台康生及其起哄者当即泄了气。满院墙的打倒李克农的大字报一夜间灰飞烟灭。李伦也就在1967年随着军交部划归后勤部而进入总后,先后担任计划处处长、副部长和部长,以后升任总后勤学院院长,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9年6月30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用李伦的话来说:“文革中,康生处心积虑地要整已经去世五年的父亲,幸亏总理发觉并制止,使父亲避免了遭鞭尸的厄运”,也使他免受了株连。

  八、故乡人永恒的记忆

  李伦说,他是在61岁时才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而他的父亲李克农被授予上将时是56岁。那是1955年9月27日,53位上将之一的李克农接受了中央军委颁发的军衔,并在怀仁堂从毛泽东主席手中接过3枚勋章,分别是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记者们摄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理着短发的毛泽东兴高采烈地将装着勋章的3个盒子递给了李克农,戴着眼镜的接受者笑容可掬地与最高领袖谈论着趣事。什么趣事,李克农没有告诉他的后代人,看来又成千古之谜了。授衔授勋后,李克农立刻与他尊敬的领导、战友杨尚昆和李涛拍了一张照片。因为时任副总参谋长兼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的李克农是受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领导的。

  而李伦将军在被授予中将军衔之外,也被授予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自由功勋荣誉章,1987年被选为十三大代表,1988年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当选党的十四大代表,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在第八届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和财经委员会委员,1997年离休后住在北京丰台区一座将军别墅里。

  1956年6月,李克农在中共安徽省委和省军区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芜湖,曾在马家巷1号的故居前久久地伫立。他的儿子李伦也曾在1988年和1995年出差路过芜湖时,在笔者的陪同下,来到马家巷1号门前。看着这幢已被拆迁了的房屋和风格渐变的巷道,父母亲的音容宛若呈现在他的眼前。童年和少年期间的往事一齐涌上心头。他在老屋的四周和巷道深处转悠着,眼中噙着泪水,似乎对父母,也似乎对自己说道:“我代表我们全家来了,就站在1956年先父曾经站过的地方。我们虽然没有给党和国家增添更多的光,但起码没有抹黑。这句话,我们曾对周恩来伯伯和邓颖超妈妈说过,也在父亲和母亲的遗像前说过。现在对着老屋再说一遍。”

  呜呼,唯有爱故土,方能爱国土。从芜湖走出去的李克农和李伦父子将军,心里都装着故乡,装着祖国。他们以绝无仅见的父子同列共和国将军榜的事迹载入史册,也将成为故乡人永恒的记忆。

  (资料图片   刘传汉)

  李伦幼年在芜湖市寺山小学读书

  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向李克农(右)授勋

  姚永森/文

  1953年李克农(右1)陪同彭德怀(中坐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