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湿度过高怎么办:高二哲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52:15

第一课:辨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随心所欲的做法,违背自然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
4、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还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第二课: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看问题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的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又是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第三课    唯物辩证法——坚持矛盾分析法
1、对立统一原理
【基本观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属性,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错误倾向】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基本观点】 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
【方法论】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看问题的一点论。
【方法论运用】(1)对自己要一分为二;(2)学会理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方针;(3)理解“两手抓”的战略思想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基本观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错误倾向】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错误。
(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种种表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⑴正确的认识事物。想问题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⑵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⑶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形而上学错误。
【方法论运用】用这个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方法论运用】 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提示:)主要矛盾常用语,中心、中心任务、中心环节;重心、重点、重中之重、核心、关键、首要、突破口、第一要务、根本上、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等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反对不分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
【方法论运用】 运用这一原理正确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正确看待我们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提示:)①由于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只有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
②矛盾主要方面常用语,主体、主流、性质、本质、优势、总体上、大多数。方向、大局等
7、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具体内容包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四课:唯物辨证法---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内因决定作用和忽视外因影响的错误。
【方法论运用】 (1)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正确地对待机遇,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经过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达到新的质变,这种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 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①坚持适度的原则;②要重视量的积累;③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错误倾向】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贻误时机。
【方法论运用】 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路。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曲折性的盲目乐观和遇到困难就悲观失望的错误。
【方法论运用】 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唯物辨证法发展观的内容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⑤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高二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 法 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 法 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 法 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 法 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5、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方 法 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要求我们要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的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因果联系
原理内容:事物都处要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 法 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发展的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5、对立统一的观点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方 法 论:要求我们既要肯定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
6、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 有矛盾。
方 法 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7、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 法 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10、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观点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 法 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1、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 法 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12、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 法 论: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高二哲学常识上册复习总结
★一、《哲学常识》上册知识结构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近代唯物主义
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常识上册包括两大板块:
1.辨证唯物论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2.唯物辩证法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一部分:联系
第二部分:发展
第三部分:规律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四课:发展的状态,原因,趋势
★二、《哲学常识》上册考点梳理及小结
(一)辩证唯物论
【考点梳理】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注意其侧重点,做到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1)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注意其侧重点在“决定”上)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原理):
A.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作为分析大问题时不常用)
B.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注意其侧重点在“反作用”上)
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一方面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并利用规律。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时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小 结】
一、“四个一”:
一个核心概念---物质;
一个根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一个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二、“两个二”(两对辨证关系和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2.意识的能动性------“三个代表”和和谐社会理念;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以德治国方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重大科研、科技项目果;重大工程建设;重大问题的解决
(二) 唯 物 辩 证 法
(1)联系的观点
【考点梳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具体的联系有: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等等)
二、事物因果联系的原理(包含两个小原理):
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处于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有果必有因。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以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注意其侧重点)
2.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处于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一定的原因都会引起一定的结果,有因必有果。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以提高行动的预见性。(注意其侧重点)
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包含两个小原理):(★)
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高于局部,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的地位。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树立全局观念)(注意侧重点在“整体”重要性)
2.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注意其侧重点在“不能忽视局部”)
(2)发展的观点
一、事物变化发展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注:可以分为两个小原理)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但首先要重视内因,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
(反对只见内因不见外因或只见外因不见内因的片面观点。)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十分重视内因的作用。(注意其侧重点在“内因”一词上)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注意其侧重点在“外因”一词上)
三、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可分作三个小原理)
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当我们希望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这就要求我们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其侧重点)
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要最终都要通过质变才能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当事物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飞跃(注意其侧重点)
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变的发生。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注意其侧重点)
四、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反对悲观失望或盲目乐观的错误。)
(3)矛盾的观点
一、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统一的一面。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构成。
方法论:A.我们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不能回避矛盾、否定矛盾的存在)
B.我们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要求相同,只不过一个属于唯物论,一个属于辩证法的内容)
四、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
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方法论:(1)、这要求我们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3)、这就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比如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注意与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区别)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其决定作用,而次要矛盾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但是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和事物的发展也有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
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注意其侧重点“兼顾”上)
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注意其侧重点在“主要矛盾上”)
2、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次要矛盾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但是它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注意其侧重点在“次要矛盾”上)
六、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注意与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区别)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其决定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而矛盾的次要方面虽然居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但是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也不能忽视事物的支流。(注意其侧重点在于“全面”)
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而矛盾次要方面则居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善于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住其本质和主流。(注意其侧重点在“矛盾主要方面上)
2、矛盾次要方面虽然居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注意其侧重点在于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上)
七、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
方法论: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小 结】:
三个“一”:
一个核心和实质-----矛盾的观点;
一个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个对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个“二”:
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三大观点”:
联系观点;
发展观点;
矛盾观点。
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矛盾及矛盾分析法----我国及世界的重大事项和形势的分析;我国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2.两个总特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3.三大观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改革(国有企业、经济结构调整、三农);党建与反腐败
★三、《哲学常识》上册典型易错观点
一、关于意识,下列说法错误:①意识是大脑(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③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a、意识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能动作用具有两重性);④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凡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⑤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不能理解为相互促进,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关系)问题。
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下列说法错误:①只要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就是从实际出发(既要立足实际,还要全面的、从整体上、在变化中把握实际);②科学理论(一起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③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关于联系观点,下列说法是错误的: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③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不一定);④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注意:一定条件下)。
五、关于运动和发展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只要处于“动”的状态,就是运动,变化是事物的性质或者存在状态的改变);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哲学上的静止是指相对静止,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所以,新出现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④量变是事物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发展(发展是质变,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⑤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必然结果);⑤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
六、关于规律,下列说法错误:①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②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是不能被改造的)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③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所以,规律是永恒不变的;④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七、关于矛盾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①矛盾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性质;②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③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下列说法错误:①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和谐就是没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③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④矛盾主次方面(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抓住关键和中心;⑤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⑥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⑦抓住了主要矛盾(还有处理好次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⑨矛盾的观点就是指两点论的观点(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 概念:物质、.意识、正确意识、错误意识、客观、主观、
二、 问答题:1. 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学习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意义?  2. 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学习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何意义?         3. 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4. 为什么说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 如何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6. 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             7. 如何认识宗教的本质?
8. 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什么方面?如何理解?
9. 人的意识为什么能正确反映客观物质?
10. 为什么对同一物质的反映,人们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11. 怎样才能从主观上努力去获得正确认识?      12. 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3. 什么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4. 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15.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6.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7.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什么?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
18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关系。
19.青年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对青年学生有何重要意义?
20.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1.怎样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什么?
2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一、 概念:联系、因果联系、原因、结果、整体、部分、系统、要素、运动、静止、发展、新事物、旧事物、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二、 问答题:1. 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 因果联系有什么特点?
3. 简述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4. 认识和把握因果联系有何方法论意义?
5.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怎样?     6. 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怎样?
7. 理解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系统和要素的相互联系对实践具有哪些指导意义?
8. 联系具有哪些属性?根据这些属性我们怎样观察和分析问题?
9. 简述联系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有哪些?
10. 如何理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1.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2. 为什么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3. 正确把握发展概念,必须要着重注意哪两个问题?如何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14.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把握这一标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5. 简述运动、变化、发展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6. 怎样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17. 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18. 怎样理解哲学上讲的规律?          19. 规律和规定、规则的关系怎样?
20. 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21. 人们怎样认识和利用规律?
22. 为什么要实事求是?               23. 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一、 概念: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两分法、一点论、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 问答题
1. 怎样认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2.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 为什么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或为什么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4. 如何正确对待矛盾?(或矛盾普遍性原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有何指导意义?)
5. 怎样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6. 如何用两分法、两点论理解党的基本路线,认识两手抓的思想?
7. 简述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及其作用(或简述矛盾特殊性的内容及其意义)
8. 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 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0. 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11. 简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2. 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处理问题?
13. 试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14. 怎样认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15. 根据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处理问题?
16.怎样认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题是:哲学依据;内容;关系;要求)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 概念: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 问答题:
1. 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怎样理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2.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怎样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3. 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认识?
4. 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5. 怎样认识量变形式的多样性?
6. 怎样认识质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什么说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7. 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有何指导意义?(或如何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8. 如何理解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或为什么新事物必定能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9. 怎样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0. 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11.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哪些方面?
12. 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3. 简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练习巩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其中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以正确意识为指导,进行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D、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2、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人是自然界的奴隶,只能任凭自然的摆布
B、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可以命令自然
C、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天灾带来的损失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读漫画“宝宝快跳”,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
父母的要求是( )
A.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B.主观主义,不从实际出发
C.急于求成,不注意量的积累
D.强调客观,忽视主观能动作用                           宝宝快跳
4、某高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该校毕业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一次性就业率连续攀升。这表明(  )
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据此回答5~7题。
5、其中“移入人的头脑”说明·················( )
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物质的具体形式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6、物质的东西“移入人的头脑”的途径是············(  )
A、采用科学的方法B、科学技术的发展C、善于和勤于思考D、参加社会实践
7、“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说明········(  )
A、人脑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意识与他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不同的D、物质的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改造
从2001年入春到5月底,我国北方地区一共出现了18次沙尘天气过程,呈现出频次高、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预示着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沙尘天气频发期。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形成,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8~9题。
8、由于人祸形成沙尘天气表明··········()
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
C、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9、对材料中“天灾” “人祸”认识正确的是··········(    )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他无能为力
B、“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
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发生
D、只要克服“人祸”了,就不会出现沙尘天气
10、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有··················(   )
A、四季更替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水往低处流        D、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等一等
11意识产生的必备条件有                                            (   )
①人脑  ②客观存在    ③社会实践     ④客观实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13、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4、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由人们的悟性规定,“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人们制定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规律
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15.上句话是说哲学是专门研究上下古今整个物质世界共有的问题,探索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这足以说明(  )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规律
C.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D.学了哲学,其余的学科自会一通百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指出,必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回答16—17题
16、中共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一门学说         B、哲学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7、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其哲学依据是
①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统一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统一        ④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相传在七千年左右,伏羲氏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为此,中华民族始称龙的
传人。回答18—20题
18、读右图,伏羲氏根据马头、蛇身、鸡爪等特征描绘成龙的形象,由此产生华夏族的族徽——图腾。这告诉我们,龙的观念
A、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B、是人们良好愿望的反映
C、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D、由人们主观愿望决定的
19、定型的龙形象是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的长河中,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标志及其强烈的认同感---龙文化。这表明
①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②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
③龙文化意识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致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博采世界先进文化的共同精华。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
A、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B、56个民族累积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
C、事物的联系有纵向和横行的联系        D、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和前提
重测珠峰,举世关注。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正式公布重新测得的珠峰“身高”——8844.43米,比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度8848.13米,“矮”了3.7米。回答21-22题
21、长期以来,围绕珠峰高度的争论一直存在,不同国家、不同手段测量珠峰,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有些数据相差数十米。对珠峰高度产生不同观点,主要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C、意识的内容并非都来自客观世界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所差别
22、1975年,我国测绘人员通过人工插杆的方式进行测量,认为珠峰高度为8848.13米,2005年我国测绘人员通过采用冰雪深雷达探测仪,认为珠峰高度为8844.43米。产生这一不同认识最可能的原因是
A、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不同            B、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性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          D、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不同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航天大国,开辟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篇章。回答23—24题
23、运用长征2F号运载火箭,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成功地把 “神舟六号”送上太空。这一事实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创造和消灭
C、万有引力规律发生作用是不可抗拒的       D、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24、“神六”飞天的全程监控和指挥主要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完成的,地面的各种指令由数百台终端电脑生成相应的遥控指令,精确无误地指挥着“神六”。这表明
A、先进的电脑具备了意识功能              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C、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D、人类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青海省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中实行监理制度,建立退耕还林的质量事故追究制,坚持挤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泡沫”。据此回答25—26题。
25、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泡沫”现象违背的哲理是(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6、有人戏言,如果每年报上来的植树成活率都是真的话,那现在连屋顶炕头上都是树了。但事实上,一些地方“年年栽树不见林”,绿化告假风愈演愈烈。这说明(   )
A、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B、主观总是符合客观,与客观相统一
C、要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人的思想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错误思想没有正确思想的反作用大
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给苍南人民特别是马站镇和金乡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回答27-14题
27. 超强台风“桑美”来临之前,中央气象台和浙江省气象台对台风强度、运动方向、行进速度等作出了准确的预报。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D. 正确的意识决定客观事物的发展
28.由于这次台风风圈半径小,行动速度快,风力特别大,与以往的台风有许多不同点。大部分居民相信气象预报,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减少了损失。而一部分人仍以老眼光看待,没有做好充分的防台抗台准备,导致了重大损失。这主要说明(  )
A.不同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的性质不同
B.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D.人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有时具有决定作用
29. 虽然我们能准确预报台风的来临,为防台抗台做好准备,但人们目前还无法竭制台风的破坏力。这是因为(   )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受社会实践的制约
30. 台风过后,苍南人民发扬自力更生、不等不*的精神,积极开展灾后自救,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这体现了(    )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B.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31. 由于使用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截至2006年6月下旬,广州已有超过10位直接死于“亮菌甲素”假药的病人。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立即停止购入和使用该公司的所有药品。因为这一事件,“齐二药”的企业形象严重受损,经济效益急剧下滑。上述现象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
A.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C.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树立诚信意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2.“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这表明( )
A.艺术家的意识源于艺术家自身的创作  B.艺术家的意识,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客观事物
C.艺术家的意识都是正确的认识      D.艺术家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3—34题。
33. 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
A. 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4. 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 )
A. 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 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 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本标志   D. 所有哲学必然遇到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35.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⑤存在即被感知         ⑥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阅读材料并运用辨证唯物论道理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什么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10分)
37 2005年10月12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再传捷报。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开始了中国人的又一次太空之旅。10月17日4时33分,在完成了各项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神舟”六号飞行的成功,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的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20世纪50年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活动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展到宇宙空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开始了“可上九天揽月”的航天路。20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六号,我国的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当代中国航天人励精图治,科学务实,奋发进取,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人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太空的执着。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中国人的航天梦为什么能成真。(10分).
38根据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成都市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和实践。其中“幸福梅林”、“荷塘月色”等“五朵金花”被专家喻为新农村的成功典范。值得称道的是“五朵金花”,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结合自身实际,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该区域和成都群众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休闲业,将劣势变为优势,走出自己的路子,展现出了和谐社会的雏形。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说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怎样才能做到注重实效、突出特色?(12分)
39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993年,在
全国就业者中,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为1%左右,根据这一实际,国家将个人所得税的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定为800元/月,并一直延用至今。1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工工资收入有较大提高,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已升至60%左右。根据这一实际,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 在第二次审议时,将扣除费用标准由现行800元/月,提高到1600元/月。
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确定和调整是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

★关键要点★
▲唯物论:
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反对主观主义;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实际”
6.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1.联系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叫联系。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否认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四面八方”横向的联系是指空间上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前后相继”纵向的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
3.因果联系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先行后续,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5.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对整体的影响:部分会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6.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7.发展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看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8.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区别:现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必须要经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本质要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向导。
9.规律和规则、法律条文、规定的关系。(参考书本P76页)
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参考书本P80页)
▲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无条件的,而统一是有条件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3.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并不是消灭矛盾。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7.认识事物的秩序: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矛盾转化了,我们的工作中心也随之转移。
9.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10.明确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难点、易混点——切记!!!):
(1)深刻理解含义: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
(3)明确命题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功与过、长处和短处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强调对这个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
▲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只能是影响。
2.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况,一是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3.量变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不会发生质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4.适度原则是要保持事物原有的性质,促成飞跃是要改变事物的性质。
5.质变不一定是发展,但发展一定是质变。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7.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辩证法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唯物论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高二政治
时量: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货币的本质是(    )
A. 一般等价物     B.信用工具    C . 普通的商品    D.劳动产品
2.下列两种商品具有互补关系的是(     )
A.自行车和方便面        B.火车和飞机
C.照相机和胶卷         D.牛肉和羊肉
3.消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 (     )
①居民的收入                      ②消费品的价格
③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   ④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售后服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消费者对世博会特许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使得相关产品的生产厂家一片忙碌。这说明 (    )
A.生产决定消费水平              B.我国对外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
C.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D.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5.王先生采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价格80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35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45万元及利息10万元。其中10万元利息、80万元房价、35万元首付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
A.贮藏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6.普通自行车的价格再贵,也不会超过最便宜的汽车。原因在于(     )
A.自行车的需求量超过汽车
B.自行车的用途比汽车小
C.生产自行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于生产汽车
D.生产自行车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汽车
7.20世纪80年代,一台29英寸的彩电价格超过7000元。而如今,一台29英寸的彩电价格已跌破2000元。造成彩电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是(      )
A.彩电供过于求         B.彩电质量下降
C.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8.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      )
①存款业务   ②贷款业务   ③结算业务    ④商业保险业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下列有关股票与债券的区别,观点正确的是(     )
A.发行股票是为了筹措资金,发行债券是为了平衡财政收支
B.股票具有风险性,债券则没有风险性
C.股票买卖有时间限制,债券可以随时还本付息
D.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红利为补偿条件,债券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
10.在财政收入形式中占主导地位,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是(     )
A.税收收入   B.利润收入  C.债务收入  D.罚没收入
11.某电影明星通过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等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这一行为构成了(     )
A.偷税行为   B.骗税行为  C.欠税行为  D.抗税行为
12. 当前,我国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为
A.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B.收入分配上的无差别
C.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D.收入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
13.公安部、文化部等部门在2009年联合开展“政治网络低俗之风”、“打击手机涉黄信息”行动,这是政府在积极履行    的职能。(       )
A.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B.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14.2010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建议。这是国家通过      让公民参与民主决策。(      )
A.信访举报制度     B.专家咨询制度
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D.社会听证制度
15.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
A.国务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6.2010年"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适时推出了参会代表、委员的博客群。在代表、委员的博客上,公民可以"键议"天下,发表网友"社论"。这里,公民依法享有的是(      )
A.言论自由权    B.提案权    C.申诉控告权    D.发言、表决免责权
17.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
A.包容性    B.可行性     C.科学性    D.排他性
18.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折射出(     )
A.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B.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最可贵的精神
D.不同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时代特色
1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社会历史性  D.实践
21.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是正确的          B.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正确的
C.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错误的  D.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正确的
22.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说明了 (     )
①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②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规律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生不同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_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
A.世界        B.客观世界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
24.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的相同哲理是  (      )
A.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B.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实践决定认识
C.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5.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
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26.近几年来,被揪出的贪官级别越来越高,案情越来越大。不少老百姓说,腐败问题真是越来越严重了,这是有道理的。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在不断提高、力度在不断加大。材料中对腐败问题的看法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C.只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7.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是(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中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28.2008年网络流行语有,“山寨”、“雷”等,2009年网络流行语有,“不差钱”、“躲猫猫”等,网络流行语的变化说明了 (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反映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9.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      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
30.2009年底,某省出台节能新政策,把万元GDP能耗等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领导班子任期内的考核指标,试行一票否决。这说明(     )
①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②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其中33小题理科生做,34小题文科生做)
31、 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1月10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说,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8477亿元,增长11.7%。
请回答:我国财政有哪些作用?(6分)
32、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思路。
请回答:该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6分)
3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如果你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你认为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理科生做)(6分)
34、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之时,天安门上空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清晰可见。为了这美好天气,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专家确定了火箭消云减雨作业方案,连续实施四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确保了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顺利进行。
请简要说明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文科生做)(6分)
三、分析说明题(10分)
35、2009年8月4日新华网报道,我国房地产市场3月份以前依然延续着上年末的疲软,之后房屋销售面积迅速增长,房价快速飙升,7月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又出现月成交量全部下跌的局面。权威专家认为,要有效防止楼市大起大落,政府不能当“运动员”和“观众”,要当好的“教练员”,加强宏观调控。
(1)结合材料,谈谈国家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6分)
(2)你知道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吗?(4分)
四、综合探究题(12分)
36、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009年12月7-18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全球减排协议。中国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努力。
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在了解这一时事知识之后,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回答?
探究一: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6分)
探究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C D C D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C D A A A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B B D A C B A
31、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每点2分共6分)
32、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每点2分共6分)
33、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每点2分共6分)
34、①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北京火箭消云减雨作业,四次人工影响天气尊重了大气运动规律。(3分)
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北京人工减雨作业体现这一点。(3分)
35、(1)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3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使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如材料中房屋销售面积迅速增长,房价快速飙升,7月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又出现月成交量全部下跌的局面。(3分)
(2)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每点1分,共4分)
36、(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情决定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节能减排。
②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④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计6分)
(2)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了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等。
②整体与部分,社会与个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应对气候变化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每点3分,共6分)
从唯物辩证法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高二政治期中试题【新人教】
命题范围:必修3 第一、二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2010年3月,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天气影响,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断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黄果树瀑布是一种文化,因为文化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B.黄果树瀑布不是文化,因为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现象;
C.到黄果树瀑布进行观光的旅游属于文化现象,因为黄果树瀑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D.到黄果树瀑布进行观光旅游不属于文化现象,因为黄果树瀑布是我国特有的现象;
2.中国人待客时 “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怠客人”; 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 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    )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飞天壮歌—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于2010年3月16日—31日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展出。回答3—4题。
3.本次展览通过图片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说明:   (    )
A.只要参加展览就能学习先进精神;
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载人航天精神只能通过图片展的形式展现;
D.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4.这里的航天精神是:    (    )
①文化;  ②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③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永恒不变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辛勤劳动。志愿者通过参加世博会的服务和组织工作,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自身素质。这说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   (    )
①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②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
③通过接受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 ④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2010年3月28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闭幕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贺信表示祝贺。回答6—7题。
6.贺信希望全体创作和演职人员认真总结《复兴之路》创作排演的成功经验,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里的文化是:
(    )
A.专指文学、艺术类的相关成果或产品;
B.广义的文化;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7.李长春在贺中说,要进一步发挥《复兴之路》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的长期教育和鼓舞作用,使之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说明: (    )
A.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能够独立存在;
B.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离不开物质活动;
C.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D.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8.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究品牌、款式,饮食讲究营养搭配、绿色健康等。对此,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
①经济生活水平是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
②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是对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反映;
③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同步发展提高;
④没有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没有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首届大连旅游节暨婚庆博览会历时4天,于2010年3月29日在大连星海会展中心落下帷幕。回答9—10题。
9.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婚庆博览会期间现场成交超过1000万元,意向金额超过3000万元。这说明:    (    )
A.婚庆博览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B.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C.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D.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10.近年来,各类“博览会经济”的兴起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体现了:(    )
A.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B.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C.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D.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
11.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在受到政治力量影响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政治力量。下列选项能体现文化与政治这种关系的是:   (    )
①某省发行2000万元的文化消费券,以扩大内需;
②加强网络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③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
④国务院出台振兴文化产业的相关规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2.2010年4月24—28日,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举办此次图书交易博览会有利于:   (    )
①繁荣当地文化市场; ②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 ④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10年3月23日晚,习近平副主席与俄罗斯总理普京共同出席了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礼堂举行的“汉语年”活动开幕式。回答13—14题。
13.俄罗斯“汉语年”是2010年中俄双边关系的重要活动之一,“汉语年”的举办,将进一步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巩固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这表明: (    )
A.文化高于政治;  B.文化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D.政治合作主要表现为文化合作;
14.近年来,我国举办“国家年”、“文化年”等形式的交流活动日益活跃。2009年3月,中国“俄语年”在北京开幕,2010年俄罗斯“汉语年”活动又如期举行。举办“文化年”表明:    (    )
A.国家重视软实力在综合国力建设中的作用;
B.文化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C.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强弱的唯一标志;
D.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2010年3月1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孟加拉加总理哈西娜,如图。回答15—16题。
15.中国人见面会握手表示欢迎,而拥抱则是欧美人
常见的见面礼节。这是因为:         (    )
A.社会交往一般带有阶级烙印;
B.各种文化活动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社会交往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16.造成上述交往差异的文化因素有:   (    )
①价值观念的不同; ②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的差异;
③不同的地区和地域; ④时代的差异;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据河南省某市检察院介绍,2009年,在该市办理的64件109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q####j、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的有76人,其中半数以上受到过暴力色情网站游戏的影响。回答17—19题。
17.上述材料说明:    (    )
A.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行为的选择;
B.文化思维具有相对稳定性;
C.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远离网络文化就能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
18.上述材料给我们的文化启示是:   (    )
①要自觉接受先进健康的文化;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③树立法律意识,做守法公民; ④网络文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19.工信部曾下发通知,要求在学校、网吧等公众场合的计算机内,安装一款名为“绿坝—花季护航”的过滤软件,还未成年人成长一方净土。这是基于: (    )
A.网络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成长起决定性作用;
B.网络文化是不健康的文化,需要过滤;
C.网络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
D.先进的健康的网络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0.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    )
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0年2月11日,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揭晓。回答21—22题。
21.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引起了人们精神的净化和升华,有利于提升中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    )
A.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 B.为人民服务;
C.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爱国主义精神;
22.每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都催人上进,给人以持久的力量。这说明:
(    )
①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③文化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都不尽相同;
④文化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23.某学校开展“三名”活动,引导学生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这一活动: (    )
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②能够激励学生有更高的追求和发展;
③只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④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空前繁荣。这主要源于: (    )
①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我国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③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自由开放; ④西方文化在我国的大量传播;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25.席勒说:“人的完善需要在文化中实现。”这说明:  (    )
①文化能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
②文化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
③文化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道德素养;
④文化都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26.“2010中国海南国际旅游地产文化节”海口房展会于3月28日谢幕。根据组委会统计,文化节3天时间现场累计售房106套,成交金额共计1.12亿元。本届文化节是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一场高品质、内涵丰富的房地产品牌盛会,为房地产企业展示品牌形象与促进项目销售搭建了平台。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海南国际旅游岛房地产业的兴盛繁荣,就不会有这场高品质的“2010中国海南国际旅游地产文化节”。
请结合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进行评析。
27.2010年3月28日—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河北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地,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宣传文化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进行调研。李长春强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原因。
28.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有人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法选择的”。
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9.“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3月最后一个周六熄灯一小时,来表明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关注。活动发起于2007年,到2009年,全球约88个国家,4159个城市的数亿人参与行动。2010年的全球熄灯活动在3月27日晚8:30—9:30。除了全球熄灯接力活动之外,WWF中国分全还推出了更实际的行动,将3月22日到3月26日作为“低碳生活周”,引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生活。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促进“低碳生活”的实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BBD; 6—10:CDCBD; 11—15:BBCAC;
16—20:BACDB; 21—25:CABDC;
二、非选择题:
26.(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文化与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
(2)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过分地强调了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没有认识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即使经济暂时落后,也可以先发展文化,通过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忽略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27.(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我国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亦可)
28.(1)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正确的。
(2)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法选择,是错误的。
(3)人们应当提高识别先进与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29.(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因此,公民应积极参加有关像“地球一小时”、少开车等减少碳排放量的有意义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自觉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生产方式和个人消费模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高二政治必修模块(4)测试题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第Ⅱ卷答题卡中。每题2分,共50分。
1.爱因斯坦曾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爱因斯坦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科学家都是哲学家
③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和物质没有本质的区别   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C.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D.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
5.下列表述,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A.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6.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7.认识任何事物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主要是因为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普遍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主观和客观是联系在一起的
8.为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大学生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动了全国,展现了新时代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导向作用
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右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B.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合理想象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C.互联网是虚拟的主观世界,要符合现实的客观世界的要求 D.要具体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点
10.虽然不断升级的电脑病毒和无空不入的不良手机短信使人们防不胜防,但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以及手机的技术升级和普及,还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可以说明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矛盾双方的统一是主要的,对立是次要的
③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绝对的,对立是相对的   ④矛盾双方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66年年轻的物理学家高锟发表论文,提出了“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取代铜线传输电信讯号”的大胆构想,被人认为异想天开。高锟不为所动,潜心光纤通信研究。他的设想逐渐变成现实,光纤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电话和高速互联网等现代通讯网络运行奠定了基石。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并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答11—12题。
11.高锟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功的事例体现了
①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2.高锟研究光纤,推动电信信号传输的变革说明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真理都是不确定的
C.真理是主观的、易变的         D.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13.以下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世界观学说就是哲学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
①阶级斗争理论                ②毛泽东思想
③列宁主义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6.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这表明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静止的                B.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动与静是绝对对立的
17.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掩耳盗铃”、“画饼充饥”的做法,从哲学上看这些人
A.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了事物的客观性
C.坚持了实事求是           D.否认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8.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③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生产关系是纯主观性的东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009年年底至今,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针对严重的旱情,云南各地“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择机实施了人工降雨,全力以赴抗旱。择机实施人工降雨说明
A.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          B.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要改变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009年网络热词“躲猫猫”、“钓鱼执法”、“被增长”、“被就业”等大部分来自于社会热点事件,彰显着中国公民意识的增强。回答21—22题。
21.上述材料说明
A.互联网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中国公民意识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形成的 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2.判断“钓鱼执法”、“被就业”等是否是新事物,主要是看它们
A.是否符合人们的愿望,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C.是否最新出现,形式是否新颖            D.发展速度的快慢
23.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温总理的话告诉我们
A.物质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化和表现   B.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成功
C.崇高的理想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志   D.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24.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③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5.“田忌赛马”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在这场比赛中,田忌在孙膑指导下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一局。接着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最终取得了胜利。田忌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因为孙膑
①坚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②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
③只关注了要素的作用
④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②③④
高二政治必修模块(4)测试题
第Ⅰ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1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问答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观点,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7.(12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曾出现过一个“无产阶级文化派”,他们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建立无产阶级的数学和天文学,建立无产阶级的新铁路。他们写道:“为了我们的明天——我们将拉斐尔火葬,我们要把博物馆破坏,我们将艺术的花朵加以摧残。”
有人认为,“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主张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28.(16分)在《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课”上,各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探究方案。B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的哲学流派。但是在现阶段,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哪?”
如果你是这一小组的成员,请你给出正确的答案。
29. (12分)学过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后,张哲对第三单元做了总结,他认为:“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请你对张哲的话进行评析。
30. (12分)针对农村消费不足的现状,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财政部、商务部决定2007年底开始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开展“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试点工作”。政策规定:农户购买指定厂家的产品,可领取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补方式给予的销售价13%的补贴。后经国务院批准,试点推广到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家电下乡”刺激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
上述材料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高二政治模拟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6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文化不是神的恩赐,也不是动物的活动,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表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文化不需要物质载体                D.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2.2008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10亿元,较上年增幅超20%,占该市GDP份额的9.46%。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主要体现了
A.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3.范仲淹遥想洞庭湖气象万千的景致,挥笔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这类诗句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
A.文化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生活         D.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2008年9月1日,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安全公益课《开学第一课》,通过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真正“用知识守护生命”。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B.文化在时代发展中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微笑誉满全球,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志愿者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是奥运会形象大使,志愿者的行为传递着激情,志愿精神感染着整个社会。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③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④自觉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可以使人们的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都受到了冲击,但经济全球化无法也不可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这是因为
A.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B.经济全球化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保证
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7.近年来,江苏的《1699.桃花扇》、《牡丹亭》、《西施归越》等剧目获得大批海外订单。这说明
A.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8.“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这是古人留下的方式,2009年的清明节,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网络祭祖等新方式,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一股文明新风。这启示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应该
A.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C. 批判继承,发展创新                 D.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9. “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 较大的包容性                       B. 较强的保守性
C. 相对的稳定性                       D. 鲜明的民族性
10. “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诚信意识是
A.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B.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C.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                  D.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11. 在2008年,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催生出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诸如“做人不能太CNN”、“俯卧撑”、“范跑跑”、“不怕雷到你,就怕囧自己”、“山寨”等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          B.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的变化
C.文化传播总要通过媒介才能实现        D.互联网具有取代报刊、广播、电视的强大攻势
12.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谣的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DNA”。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必须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13.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14.19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20世纪中叶电视机的发明,使得电视连续剧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品种;电脑的出现,使网络语言兴盛一时;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主要说明
A.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           B.科技进步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C.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文化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15. 我国改革开放和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B.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16.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指
A.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C.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D.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17.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A.汉字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载体 B.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
C.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D.汉字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见证
18.北京、上海、广州,中国社会极具代表性的三个城市,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形成三种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民族是文化创造主体                   D.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9.文化多样聚魅力。一个音符无法演绎优美的旋律,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少数民族这颗璀璨的明珠愈加耀眼。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③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④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内容,涌现出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的不断涌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
A.民族性           B.开放性          C.永恒性           D.时代性
21.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A.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B.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D.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
22.近年来,“山寨文化”借其草根性、民间性、自发性受到追捧。然而,一些不健康文化也借山寨之名无限放大。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市场越活跃,越需要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 ②要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各种形式的文化   ④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 在2009年春晚上,流行天王周杰伦与民歌歌后宋祖英的首次联袂演出,是民族乐与流行乐的首次直接碰撞。央视调查数据表明,“英伦组合”是今年春晚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这说明
A.民族乐与流行乐逐步趋向融合              B.民族乐是高雅的文化,流行乐是通俗的文化
C.应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D.流行乐和民族乐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4.用现代动画技术制作的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获得了上海炫动卡通卫视2008年度收视排行的年度特别奖,同名动画电影也取得了高达8500万的票房。这主要说明,为人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应当
A.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B.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制作
C.满足人们娱乐的需求                     D.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25. 四位同学就电脑算命现象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在他们提出的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电脑算命是落后文化                      B.电脑算命是腐朽文化
C.电脑算命是宗教信仰自由问题             D.电脑算命是个人主观好恶问题
26.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C.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                 D.吸收借鉴外来经典文化
27.据报道,在电影下乡活动中,海南省电影公司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升级农村电影院线,至2009年初,已在全省2500个行政村放映了16000多场电影,观影农民近500万人次,电影下乡活动有利于
①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关键步骤
②开拓农村电影市场,促进电影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③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9. 2009年2月5日晚,2008年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中如期而至。从2002年到2008年,七场精神盛宴让人们为之悲喜动容。当感动的旋律再次响起,感动就像传递在你我之间的火炬,感人肺腑,动人心魄。这项活动的开展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②承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确立了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A.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0.判断我们的文化性质和方向是不是社会主义文化,是不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A.是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是否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C.是否坚持贯穿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D.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能够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32.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应当同时具备的基本素养。下列古语中蕴涵二者关系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学科网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 学科网
③“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 学科网
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 学科网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3. 我国古代钧窑瓷器历来被国人称为“国之瑰宝”。今天的工匠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相互借鉴,并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再放光彩。这说明
①科学技术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博采众长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江苏省溧阳中学08-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模拟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4分)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4.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完善 “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大学生“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一个偏僻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是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时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人生的一个正确选择。
大学生“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答:
35.借助春晚舞台,小沈阳火了!不过,对于小沈阳的评价可谓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他的节目新意十足,别具一格;有人说他的
节目低俗,没有发展前途。有专家指出:各种文艺节目要有它的舞台
和生命力,必须进行文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
与繁荣,才能提升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发表你对“小沈阳现象”的看法。
(2)请你就怎样推动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
36.【国家与国际组织】英国在17世纪中期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曾一度推翻国王、建立共和国;“光荣革命”后君主制经过改造得以保留下来,并逐步形成了为资产阶级政权服务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在18世纪资产阶级大革命中,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其政权组织形式几经变化,形成了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
(1)简述英法两国在政体结构上的差异。
(2)结合材料说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
三、探究题:本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7. 今年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校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参与讨论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右图是当时北京大学学生的游行队伍。
(1)有同学认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五四时期的爱国运动与新时期的爱国运动是完全不同的。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
倡议行动
2009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同农大师生代表座谈。他指出,在开创祖国美好未来的征程上,青年学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希望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
(2)你认为围绕“五四”话题班级可以搞哪些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开展这些活动有哪些文化意义?
答:
建言献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文化建设更显滞后。同学们以“农村文化建设”为课题,搜集到当地农村的有关文化生活的资料: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有些乡镇和自然村没有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力量薄弱,民间文化萎缩,还时有封建迷信、赌博现象发生;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差距大,劳动生产率较低。
(3)请结合以上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几点建议。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