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委副书记闫剑波: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成果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3:23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成果综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逍遥看客    点击数: 3128    更新时间:2006-7-15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知识精英宏大叙述话语为主导的启蒙文化到90年代以世俗娱乐为主导的消费文化的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嬗变。在这嬗变之中,大众文化也从无声无臭的泊来品而成为一门显学。本文随旨在归纳总结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沿革,论争焦点和新近成果,但却正应了鲁迅先生的老话:研究古的恨资料太少,研究今的又恨资料太多。大众文化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单凭笔者微薄的学识,狭窄的视阈,实难完成此文。幸有前辈学者的若干论文已对此加以发挥,笔者受益良多。

 

一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源流考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兴起同当代任何一种西方文艺理论西学东渐的路径相同。中国学界在一度沉迷于美学研究后,随着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引介类别及数量的爆增,视阈大开,在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及所谓“后学”(即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但1989年之前显然后现代更盛)研究方兴未艾之际,由于当代西方文论批评文化化的特点,学界对大众文化的关注度已经悄然上升。但在当时的文化研究还是精英文化的一统天下的学术背景下,中国学者显然深受西方宏大叙事的惯性影响,专注于大众文化研究的著作实在寥寥。

80年代中后期局面有所改观,到80年代末期,国内出版刊物上己依稀可见专门探讨大众文化的篇章。季啸风、李文博主编的《文化研究一一一台港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刊登了叶启政的《现代大众文化精致化的条件》梁其姿的《法国通俗及大众文化扫描》、黄道琳的《大众文化的木质》,以及李祖琛的《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等。虽此类文章并非出自本土学者之手,但其价值不可忽视,正是海外大众文化研究思想的引入,揭开了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序幕。

1991年第一期《上海文论》发表有关“大众文艺”的一组文章。从字面上看,这组文章并没有明确使用“大众文化”对其所关注的文艺现象进行命名,但其讨论实际上已经涉及了大众文化的机制、特性、艺术规律、生产、流通及消费方式等问题。中国学者对大众文化的讨论真正兴起恐怕应该定格在1992年。这一年,中国学界开始借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开火,其间,作者们一般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反艺术、批量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呼吁警惕其给中国文化格局造成的冲击和“不良”影响。黄力之在《“文化工业”的乌托邦忧思录》对大众文化概念的再思考开启了此阶段研究的先河。随后陶东风在《欲望与沉沦:当代大众文化批判》以及稍后的1993年,相继发表的《市场经济了,文艺怎么办》《大众文化的时代与想象力的衰落》《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等文中使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然而火力最猛的莫过于1994年张汝伦的《论大众文化》(《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张文讨论了大众文化的概念,认为其也不等同于独一无二的艺术,其是统治机器从上面灌输下来,它“其实是一种文化工业,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市场要求代替了精神要求,使得大众文化注定是平庸和雷同的”。大众文化应正确地解释为操纵大众的文化,再次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强烈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