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樱花学院:盘点2011年十大人气作家:倪萍郭敬明榜上有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7:55:35
(2011-12-26 01:17:25)转载▼
标签: 白话诗
汉诗
汉语
华语
经典
口水
口语
诗歌
诗经
诗人
文学
现代诗
现代诗歌
分类: 文化·新闻
张维为 《中国震撼》震撼学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今年出版新著《中国震撼》,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书中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以其大国的韬略与智慧、超大型的体量和超丰富的传统,其崛起不可阻挡,其道路注定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将给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点评:不人云亦云,对中国崛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见解和价值判断。作为“中国道路”最坚定的支持者和理论研究者,通过自己走访100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和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道路”的深刻含义,从全球视野中比较“中国经验”,对“中国道路”做出强有力的理论总结。
王树增 治史精神文学味道
今年9月,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的长篇历史随笔《1911》出版,被评论界认为是其继《1901》之后的厚重历史著作,被誉为是中国人民艰辛走向政治文明的心灵史——一个对完美社会、完美国家永抱追求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力量、有希望的民族。写《1911》,王树增从10多年前开始构思,积累素材,记下的史料笔记足足有几百万字,而且许多笔记来之不易,有些档案馆不允许拍照,他只能一字一句地抄录资料。
王树增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点评:因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唯物史观,在读书界享有盛望。尽管对历史资料非常重视,但王树增更注重历史事件中人物性格的演变、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始终坚信非虚构文学写作一定要有文学味道,在作品中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文学认知。
贾平凹 底层视角悲悯情怀
今年年初,贾平凹的《古炉》在北京图书订货会高调亮相,随后在全国各大书城、网店的销售榜上持续名列前茅,成为2011开年一支“绩优股”。《古炉》是贾平凹目前为止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写作耗时4年。作品讲述了陕西一个叫“古炉”的村子,因为“文革”到来而引发的巨大动荡。贾平凹称,《古炉》是自己迄今表现民族化最完美、最全面、最见功力和深度的文本。2011年贾平凹出版了7本书,除了一经问世就引发文学界和理论界双重关注的《古炉》,还有《定西笔记》、《长舌男》、《天气》、《平凹文墨》、《老西安》等。
点评:与伤痕小说中知识分子式的“文革记忆”相比,《古炉》空间上的“底层文革”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贾平凹写了10余部长篇小说,几乎每一部都引起较大反响,这与他具有超乎常人的创作激情有关。为真正看到中国最底层的生活现实,他曾深入陕南和甘肃十几个县观察社会,写出有分量的纪实作品《定西笔记》。
郭敬明 青春领袖畅销传奇
作为青春文学领军人物,郭敬明以2000多万元收入名列今年的作家富豪榜之首。郭敬明对此作出回应称,虽然是第一名,但是2000多万元的收入就能够在一个行业里夺得第一,证明作家依然是一个弱势行业,中国还是有很多有才华但是却收入很少的作家,希望更多的大众和媒体也给予其他作家更多的支持和关注。12月8日~15日,郭敬明百万级畅销作品《小时代3.0刺金时代》7天销售突破200万册。近日,郭敬明与“响想电影”签约,其作品《小时代》系列3部作品即将被改编成多部电影、电视剧、话剧等,预测版权费用将达到8位数。
点评:在中国众多作家中,郭敬明虽然时有负面新闻爆出,但其创造了中国第一青春文学品牌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庞大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同时他也是把文学与商业成功结合的佼佼者,此次与“响想电影”签约,3亿元投资打造的《小时代》系列影视话剧等作品,将为国内文化繁荣作出贡献。
倪萍 人生智慧爱之经典
2011年,《姥姥语录》引起很多人的共鸣,那位99岁老人的平凡日子,让大家分享到了朴实无华的人生智慧。有人说,这是倪萍最感人的一部作品:不认得几个字的姥姥却有着令人叹服的生活大智慧;极其贫穷岁月中的乐观豁达,富有的时候依然不忘初心……点滴感悟蕴含无穷智慧,有泪有笑、有滋有味的生活,真挚感人的情感,清澈质朴的文字,令读者身心温暖。书中特别搭配倪萍的画作,图文并茂、亲切自然。
点评:与一本书相逢,有时是一种缘分,而有时与一本书相遇,则是一种必然。《姥姥语录》是一本让许多人必然相遇的书。在网上,许多人买是因为思念自己的亲人,也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亲人,也有网友边看边哭,说理解倪萍不是想用姥姥的名言来说教大家,而只是表达她对姥姥的爱,对姥姥的思念。倪萍以书写的方式,感怀50年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日子,为自己、也为读者留下一部爱之经典。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不孤独的《百年孤独》
今年6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著《百年孤独》中文译本由南海出版公司推出。在等待了近半个世纪后,中国读者终于迎来了这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的中文正版。据斥资百万美元购买版权的图书公司透露,重译本《百年孤独》销量已超过100万册,赢利在望。《百年孤独》融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于一体,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风云变幻和百年沧桑。近日,84岁高龄的马尔克斯再次与中国出版商合作,出版新书《我不是来演讲的》。
点评:这位史上“最无争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精神家园。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百年孤独》酝酿达十数年之久,1967年出版后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轰动,被誉为“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新版中文版《百年孤独》在中国的热销,说明这部对我国几代读者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至今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李娟 山野吹来清新的风
在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游牧地区迁徙成长,现居新疆戈壁滩中的一个小村子,跟随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2003年发表文集《九篇雪》时年仅21岁。17岁开始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散文,后结集出版《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等,今年10月出版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她背着母亲偷偷写下身边的事,写做裁缝,写可爱的孩子,写来来去去的陌生人。李娟的父母是知青,她的文章越过知识分子的控诉、煎熬,以天然纯真的笔调描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梁文道评论李娟的文字,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一如游牧者最后的转场。
点评:李娟是真正从乡野的泥土中自然生长而出的作家。人们喜欢李娟,是因为“从小就没有户口”的她在这个乱糟糟的世界中写出如此清澈的文字。她秉持自然而诗意的写作,把温和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展现出来。这种有质感、有节制的写作,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史景迁 学术之深文章之美
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去年9月出版的《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在今年受到各方赞誉。史景迁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史景迁代表作品有《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太平天国》、《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等。
点评:文体自成一格,剪裁史料别具慧心,从不大张旗鼓宣扬新的理论架构,却在不经意处以生动的故事叙述,展现历史人物与事件所能带给我们的历史文化思考。代表作《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付诸精彩的文学笔法,通俗易懂,是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王蒙 坦陈心路处乱不惊
继去年出版《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之后,今年王蒙又出版了《一辈子的活法》和《庄子的奔腾》。在《一辈子的活法》中,王蒙以诙谐幽默、豁达随意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他77年来跌宕起伏的岁月故事,通过“历练是银,活法是金,遭遇是外在的,而活法全在自身的选择”人生经验的渲染,立体地展现了王蒙潮起潮落,几沉几浮,慷慨激昂的成长轨迹,告诉你一个真性情、诚善意的智者、作家和他眼中的文坛、政坛的一些现象甚至怪现象,长人知识,引人深思。
点评:王蒙的人生坎坷曲折,多事也多难,但他处乱不惊的化解,遇难呈祥,涉险成趣,令人叹为观止。王蒙在人生历程中处处表现出一位智者洞察世事的大智慧,丰富了我们的生存认知。在自传文学《一辈子的活法》中,王蒙不但向读者坦诚展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提供了一部重要文本。
于娟 善待生命感恩生活
她是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2009年12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通过反省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告诫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不要任意挥霍健康,任意挥霍幸福,要感恩生活,善待生命,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其日记集成的《此生未完成》用犀利而幽默的文笔,记下病中种种经历,剖析自己的内心,遗作出版后畅销不衰。
点评:在病痛和治疗的摧残下,仍能写下如此灵动的文字,面对步步紧逼的死神依然谈笑自若。这是在所有的浮躁沉淀,所有的伪装剥离,所有的喧嚣远去,所有的执著放下之后,一个普通女子,一个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年终寄语
回忆感动 留住温暖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又是一年暑往寒来,不久,又将再一次春归大地。在这年岁更替的日子,我们总是愿意停下疾行的脚步,回望一下这一年中我们走过的路,我们遇到的人,我们看到的事。回望2011年的阅读年轮,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更愿意回忆感动,留住温暖。
2011年,一些人让我们感动。王树增凭借学者的良心,为写《1911》花十几年收集资料,写下几百万字的读史笔记,而创作只能在业余,两年多时间里,总是写到后半夜。
2011年,一些人给我们温暖。倪萍带领我们走进她99岁姥姥的平凡生活,追忆作者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有泪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细述这位纯朴、善良的山东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乐章。感怀物质贫乏、但精神富有的童年生活,50年的风雨岁月中至真至纯的守望,让我们沐浴爱之温暖。
2011年,一些人使我们智慧。李娟,一个生活在遥远的阿勒泰的角落里的姑娘,摈弃哀愁与无奈,用纯粹的笔、清澈的心编织自己精神的童话世界。在游牧者含辛茹苦的转场生活中,李娟看到的是遥远的羊群孤独缓慢地漫延在半山坡上,倾斜的天空光滑而清脆。而我们感受到的,是明媚与豁达。
2011年,一些人帮我们成长。从于娟对生活的反思中,我们学着笑对死亡,把握命运,回到内心。从她“此生未完成”的遗憾中,我们学会珍惜生活,放下执念,体会生命的本质。
2011年,给予我们收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版面上,却刻在了读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