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注音版推荐:网易新闻:大师已走,风骨长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7:07:21

网易新闻:大师已走,风骨长存

2009-07-11 13:33:27 来源: 网易 跟帖 161 条

白用夏:网易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

提要:季先生之为人所尊重,不独在学问,其敢说真话,直抒己见,传统士人之风骨,是知者仰慕他、赞佩他的关键。然则仰慕者固多,赞佩者固多,真心愿意如先生这般,牺牲物欲去追求风骨者,怕是便不会如此之多。

作者:白用夏

季羡林先生去了,带走自己满腹经纶,和社会一片唏嘘。

有人会感叹,先生终于解脱了,不必常年住在远离故居的医院里,不必无可奈何地被人戴上或摘下某顶光环,或不由自主地被诸如“藏画盗卖风波”之类公案卷入是非漩涡。

也有人会感慨,先生去了,国学和东方学也去了,“最后一个国学大师”不复,今后的文化圈,只怕会更俗薄、更轻躁、更无趣了吧?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文化江湖,岂能例外?当社会遗忘了文化之际,便日行于市,该寂寞还是寂寞,昔日之孔子、屈原如此,近世之沈从文、钱锺书、季羡林,也概莫能外;当社会需要文化这个工具、这个符号时,便不该热闹也会热闹,“文革”中之冯友兰,晚年病榻上之巴金,莫不如此,先生又焉能独外?故而生时身不由己,故后怕也是要不得安静的,且惟其尚存,人或不敢过分,一旦人不在了,是否会有人如打扮历史一般,将先生之文化任意搓揉,塑造成自己所好、所欲之“文化”,便只有天知道了。

先生之专业,近乎古代之“小学”,能窥门墙者无几,登堂入室,乃至之音之赏者,便更如凤毛麟角,既无从知之,又何从仰慕,是而对于文化而言,最该取法的,乃是先生对学问之专注,对“无用之学”之虔诚,不媚俗,不从众,惟如此,方能造就文化之价值,乃至文化之无价。先贤有云,君子慎独,先生有知,当对媚俗、从众之纪念、之悼念、之褒扬,或退避三尺,或摇头苦笑的吧?

拜现代资讯所赐,季羡林先生得在生前享受其本应享受之盛名,得以一个大学问家的身份辞世,他的名字更会在当今文化圈长久传扬。然而知道先生大名者固然甚多,可这些仰慕者、称许者,乃至炒作者中,又有几位读过《现代佛学大系》、《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怕是连完整读完《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都不会太多吧?然则如此纪念,又有多少真意可言,上供人吃,心到神知,如此而已。

先生之为人所尊重,不独在学问,其敢说真话,直抒己见,传统士人之风骨,是知者仰慕他、赞佩他的关键。然则仰慕者固多,赞佩者固多,真心愿意如先生这般,牺牲物欲去追求风骨者,怕是便不会如此之多。先生晚年,不良于行,坐困病榻,言行思想,俱不得印证,先生之去,世上固少了季羡林之真知灼见,却也不必再听挂名季羡林的木偶人语,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信然。

先生在谦辞“国学大师”头衔时尝云,自己不是什么国学家,也不想有朝一日成为国学家,因为“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言之凿凿,当有所据,因此先生之离世固令人叹惜,其所造成的学术界损失也有目共睹,却也不必为“国学沦丧”、“文化没落”而过分痛悼。

拜盛名所赐,先生的文稿总算多数付梓,但印数有限,购者寥寥;许多已辞世、尚健在的古文字学、史学和严肃文学研究者,著作等身却没办法将呕血之作变成铅字,一位已故史学前辈曾言之谆谆,史料、善本当影印,不当排印,知情者却只能苦笑曰“当今排印且不易,何谈影印”,许多“小学”瑰宝,国学高手,便在这样的氛围里皓首穷经,默默无闻终身,即使如先生这般出名,却也非学术之功,非文化之功,季老纵健在,国学该沦丧的也同样沦丧,文化该没落的,不是也同样没落?同理,纵使季老不在,那些被季老“环顾左右,大有人在”的学问人,以及连季老都不知、未顾的有心人,也还会守住其一份执着,将这份文化薪火相传下去。文化有价,文化更无价,对先生这样的大师,我们惟有纪念、缅怀,但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士子风骨,对于众多在先生等逝者身上有充分体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有远比纪念、缅怀更多、更紧迫、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网易专稿,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来源:网易 ) 【已有16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更多关于 陶短房 季羡林 文化 的文章

  • 许智宏否认北大"软禁"季羡林13年 称每年看望
  •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逝世 享年98岁
  • 季羡林11日8点50分在北京301医院病逝(图)
  • 季羡林今晨病逝于北京301医院(图)
  • 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上午病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