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all策文包:四川人“格老子”八百年格出了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4:45:09

四川人“格老子”八百年格出了啥

文/赵炎


    如果有一天,你在大街上碰到了四川人,建议你偷偷跟踪一下,走不出十步,你就会听到四川人在说“格老子的”,别担心,他不是在骂人,更不是在说粗话或脏话,只是一句感叹词罢了。我在四川工作生活了近十一年,除了口音略有改变之外,学会的四川方言,就只有这一句,太了解了。四川人生气的时候会说“格老子”,表示愤怒;尴尬的时候会说“格老子”,表示自嘲;无奈的时候,也会说“格老子”,表示意想不到。

    四川人说“格老子”,虽然只是方言,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味。理解了“格老子”,你就差不多理解了四川文化。

    说起这个“格”字,许多人大概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你想笑,那就笑吧,说明你已经差不多知道意思了,不错,是源自那个曾经饱受争议的“格物穷理”。还有一种说法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的时候,湖广人喜欢说“他格”、“你格”,被喜欢说“老子”的四川人接受并融合再创造,这值得商榷。因为四川人讲道理,我宁愿相信这个“格”字来源于程朱理学。朱老夫子不是说过嘛,今天格一件事,明天格一件事,总有一天会达到“穷理”之境界。

    我们知道,“老子”也有多种意思,一种是代指写《道德经》的那位仁兄,一种是别人的或者自己的“爹”,还有一种是自己称呼自己。四川人“格老子”,格的一定不是自己的爹,当然也不会格自己,否则有什么意思呢?明代著名四川籍学者杨慎在其著作《古今风谣》中指出,四川人“格老子”,是儒道文化的巧妙结合。儒家出“格”,是手段,道家出人,是标的。所谓“古之圣人必谋于众”,道家的老子是圣人,当然应该为民间有所谋。这种文化的大融合实在有趣。如今,我们到四川的青城山或者峨眉山旅游,就会发现,和尚道士们除了会说“阿弥陀佛”、“无量天尊”外,还时不时说上一句“格老子”,此时的“格老子”已经超越了儒道融合,而是儒、道、释三教一体了。

    在查阅地方志的时候,赵炎发现,“格老子”居然是南宋军队在战场上呼喊的革命口号,有些类似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251年,蒙古大军进攻合州(今天的重庆市),遇到了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双方僵持不下。有一天,王坚发现两个士兵在吵架,嘴里说的全是粗话,这个说一句“他奶奶的”,那个说一句“你姥姥的”,虽隐隐然有杀气,却实在不雅。王坚灵机一动:若能设计出一句口号,既能鼓舞士气,又可给予敌人以震慑,倒也不错。他找到幕僚商议,有位幕僚说:“让士兵去格”。“格什么?怎么格?”“格蒙古人的爹。”“不够提气,太长。”“那就简化好了,就叫‘格老子’”。于是,王将军晓谕全军,以后与蒙古人作战,要齐声高喊“格老子”,必能克敌制胜。

    要说蒙古大汗蒙哥也真够倒霉的,一上阵就听到南宋士兵在高喊稀奇古怪的口号,马上问身边谋士,这是啥意思嘛。谋士也不含糊,知道“格”是个哲学名词,便解释说,宋人要找咱蒙古人的爹来评理。蒙哥一听就恼羞成怒了,我的爹早死了,找我爹不是刨我的祖坟吗?南蛮子实在可恶,给我狠狠地打。在战场上动了真气,这可不妙,弄不好会失去理智的,果不其然,蒙哥挨了宋军一石炮,当天就伤重死掉了。所以说,革命口号不光只是嘴上喊喊的,有时候,它的力量如同咒语,可以给敌人以精神上的无尽折磨和肉体上的致命打击。

    取得这样辉煌的战绩,“格老子”想不出名也不成了,从军队到民间,从士兵到百姓,一传十,十传百,数年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四川人开口闭口都是“格老子”,遂成四川文化的典型特征--四川方言的代表。

    蒙古人后来还是攻占了四川,想起大汗曾经死在四川,就下狠心要搞屠杀。丞相脱脱不同意,他说:四川乃天府之国,盛产粮秣,可资军用,杀其民,谁来耕种?于是,规模性的大屠杀就这样搁置下来,只杀那些不听话的流寇和盗贼,说“格老子”的四川人总算躲过一劫。明末张献忠造反,四川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民十死七八”,但是,存活下来的四川老百姓依然在说“格老子”,他们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血脉,传承着自己的文化血性,尽管他们并不真正理解“格”字到底是个啥意思。

    明代的王阳明“格竹子”,格了一天就放弃了,因为面对竹子不吃不喝,除了出现对眼儿,其他全是迷糊,不放弃还能怎么样?但是,四川人没有放弃,一直在“格老子”,整整格了八百年,他们到底格出了啥?赵炎的答案是,从现在的八千万四川人民在向全国各地滋蔓的情形看,有中国人的地方必有四川人,有四川人的地方必有“格老子”的声音,他们格出了机智和善良的秉性,格出了勤劳与奋斗的精神,格出了一个各民族幸福美满和谐的祖国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