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大师脸型数据:中国成语中的天气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55:17

做领导,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工作,要(像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时的)雷厉风行,不要(像连绵阴雨中的)拖泥带水;探讨问题,要和风细雨,不要暴跳如雷;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雪中送炭,不要雪上加霜… …

粗略地统计,中国成语中直接反映天气现象、天气规律以及源于天气而高于天气的成语占成语总量的8%左右。可以说,对于天气的观察和感悟丰富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生活中,人与人的接近往往是从问寒问暖开始的。表征“闲谈”的两个词汇,一个是聊天,一个是寒暄(寒为冷,暄为暖)。可见探讨天气,是非常社会性的初始话题和常规话题。

尽管人们积淀了很多对于天气的规律性认识,但是万千气象的变化依然经常超出人们的预想和推算能力,所以“天有不测风云”成为人们自我局限性的基本共识。风云,成为一种可具像的神圣,在崇尚英雄的年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才是最伟大的英雄,正所谓“风云人物”。

在一个没有天气控制能力的年代,人们会自然萌发出一种翻云覆雨、呼风唤雨、响遏行云的驾驭渴望。“人定胜天”是近代才有的一种所谓英雄主义气概,而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社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希望春华之后有秋实,担心华而不实。人们所祈求的好天气的最高境界就是“风调雨顺”以及风调雨顺后“谢天谢地”的感恩心理。但是在一个对于天气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比较弱的年代,人们面对天气依然能够萌生出很多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和乐天态度,这或许是今天越来越缺失的东西。

在对季节的偏爱度方面,成语中对于春季给予了铺天盖地(铺天盖地也起源于天气:云铺天,雨盖地)的正面描述,春的出镜率和美度誉是最高的,人们希望看到的满园春色、满面春风;春天过去了,大家还希望妙手回春。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春天无疑是人们的第一志愿。固然春天是以播种和催生丰收希望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但相信古时候的春天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沙尘,那时候的“满面春风”是和煦而温润的,具有一定的润肤效果,想必不是现在干燥的六到七级大风。以沾衣欲湿的雨和吹面不寒的风,春天诠释着一种温柔。

在成语中,秋天透射着一种浓郁的感伤情结。草木衰败会触动人们最脆弱的那根神经,秋天是乡愁的集体流行爆发季节。这和我们现代很多人的天气价值观截然不同,天高云淡、气爽风清,现代的秋天升值了,几乎被称为最黄金的季节。

我非常诧异的是,在我们这个四季分明的气候区域内,两个最短暂的季节,春天是被用来赞美的,秋天是被用来惆怅的,然而最漫长的冬和夏两个季节(一般占全年2/3天数)中却很少被人们浓缩到成语中。当然人们对冬和夏的态度也存在巨大差异。贫与寒,几乎随意连用的近义词,寒舍代表简陋,寒窗代表艰辛,冷若冰霜代表疏远。人们对于没有供暖条件的冬天有着入骨的惧怕和排斥感。而那时候的夏天或许不象今天这样的炎热,成语中折射出的抱怨的声音非常微弱。而在气候变暖、酷热天气经常流行的现代社会,必将积累出更强烈的苦夏心态,可能将有越来越多抱怨炎热的格式语言问世。

在成语中,大雾并不是很负面的天气现象。在古人眼里,景物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似乎具有一种别样的意境,具有一种朦胧美。但是在高速公路和飞机航运愈加发达的现代社会,大雾是看似温柔的麻烦制造者,交通在大雾中是那样的脆弱!而且大雾也是污染的载体,是污染加剧的诱因。生活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天气现象的态度。

在中国成语中,人们观察最细腻、认识最深刻的,莫过于风。这也是季风国家的人们所积累的一种特有的天气观。从微风清风和风到疾风狂风,风力和风向的差异,日常影响着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直接观感。先人充分认识到了风充当着非常重要的先兆和引导作用。风吹所以草动,风起所以云涌,风平所以浪静,歪风而导致邪气。这些都体现了风所启发的因果链条。而风也就成为气势和气概的缩影,“谈笑风生”、“意气风发”、大风起兮云飞扬。

不过,由于文化地域性的原因,古人包括古代媒体对台风的观测和解析非常少,而台风在今天是最具快速杀伤力的大规模的天气系统,也是媒体最隆重报道的天气事件。这是古今的最大差异。

人们总结了很多针对风的判断和应对技巧。春风化雨,山雨欲来风满楼,很多情况下,风是雨的前奏;风萧萧兮易水寒,它揭示的恰恰是今天的所谓风寒效应(Windchill)。航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应当见风使舵。但是这种天气应对技巧却逐渐演变成为贬义词汇。甚至人们对于无法抗拒大风而只能随风两边倒的墙头草也无法认同它的生存智慧。这也充分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敬佩和向往的是面对天气急剧变化时的一种从容的定力和勇敢的张力。人们敬佩的是雷打不动,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鄙视“兴风作浪”的人,仰视“乘风破浪”的人。

在人们的眼里,风没有翅膀,却可以随处飞,雨是无源之水,却可以随处飘落,这两种最常见最神奇的天气现象,最终被当作天气的代名词,也是恶劣天气的综合体。从和风细雨、疾风骤雨到腥风血雨,在风雨交加的状态下,人们栉风沐雨,尽管风吹雨打,但是风雨同舟。风雨强化着人们的意志力和凝聚力。

古时候,日照为晴,月明为朗,合称晴朗,晴朗的天气又被称作“光天化日”,不过今天“光天化日”这个成语已经几乎和天气没有任何关系了。“光天化日”天气现在经常被人无端地用“晴好”天气来代替。实际上,晴不等同于好,甚至很不好。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就充分意识到什么是好天气?好天气是阳光雨露缺一不可,阳光的温暖作用和雨露的滋润作用缺一不可。臣子经常念叨:雷霆雨露,莫非天恩。雷霆代表坏天气,雨露代表好天气。

    那时候,人们对表现形式比较暴烈的雷特别敬畏,雷电甚至成为人们咒语最常用的部分。即使在今天,对于雷电的认识和预测能力依然有限。难以捉摸,又难以抗拒,所以用大发雷霆形容脾气,用如雷贯耳形容名气,用晴天霹雳形容噩耗,都是用雷电的极端表现一种极致。当然,古人并不知道雷电能够净化空气,激发负氧离子,其实天气中也同样蕴涵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