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鬼斩和红鬼斩的区别:一人眼里一座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1:04:36

一人眼里一座城

一个人对一座城的印象,很多时候,不是来自抽象的词汇,而是具体的人、风景、食物的味道,甚至是往事的回忆。或许,所得印象,并非这座城的全貌,但对于深层解读,都是有帮助的。

第一篇文的作者初来乍到北京城,为流光溢彩的表象所失望,然而走街串巷后,最初的印象被推翻,并感慨: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底蕴,还是要抵达它的内心;第二篇文的作者,则是带着童年对上海的美好记忆重新走进。她长大了,上海的变化更是惊人,那这些带给她的,又是怎样一番感受?

城市的内心

下文选自地理论坛彩虹的帖子《城市的内心》

四月的一天,去北京参加一个名头很大的会议,到会后便颇有些失望。到住处附近走走,不过300米的一段路,居然就有三个建筑工地在施工,不由想起从前在报上读到的一句话,说如今的中国就像一个大工地,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标志。如此看来,北京也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城市了。

那天北京的气温高达28℃,比南方还高。空气中弥漫着沙尘,加上天气燥热,不由心生烦躁,甚至有些后悔这次北京之行。直到走进一个社区,烦躁的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

这是一种新型的四合院社区,四幢一色的灰砖楼房,围成一个小院,院内种有花草树木。若干个这样的小院,再加上超市、花坛等公共设施,便组成一个社区。一些老人在花坛边的空地上唠嗑,姿态各异,却都操着一口京腔。在路边小水果店里买了一些水果,这时,我才找到了一点老北京的感觉,虽然已不是原汁原味。等我会了两位文友,再与友人携手同游了大栅栏儿和琉璃厂文化街,我便暗自感叹不虚此行了。

那天我们在故宫门前会合,然后穿过天安门广场到前门,一路走来,便步入了大栅栏。

大栅栏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别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该街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两侧店铺、商号麟次栉比,终日人流于此,热闹非凡。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著名的老字号药店同仁堂即位于此。

正午时分,我们走进路边的一家小饭馆吃饭,我一边吃一边听友人用纤细悦耳的声调讲述她对北京的感受。她说,我喜欢北京,因为北京特别能包容。北漂没几年,从当初一无所有的求职者,到如今初露锋芒的女作家,她在这里经历了化蛹为蝶的挣扎。是的,正因为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文化氛围,有着古老与新鲜交替的时空,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来此寻梦。

午后,我们走进老旧的砖灰色胡同深处。在一处庭院前,我望着那个小小的蓝色门牌发起呆来。“樱桃街9号”,如此鲜活的街名,就闪烁在这古老的门楣上,仿佛时光倒流,我正独自游走在童年的小巷深处。

谁能想到,在这日新月异的繁华京都的中心地带,还有这样一处古老静谧的所在呢。听友人说,此地是在北京各界人士的强烈要求下,特意保留下来的。感谢决策者,最终顺应了民意,手下留情,否则我们又去哪里寻觅老北京的遗迹呢。

在琉璃厂的一家书店里买了几本书后,我们漫步走向闻名遐迩的荣宝斋。只见店面上荣宝斋三个大字金光闪闪,气派不凡。厅堂正中安放着荣宝斋的镇馆之宝——一方巨大的宝砚。范曾的一幅人物画挂在最为醒目的位置——北墙正中央(前天从央视10套的“人物”节目中得知,那幅画已经以720万元的高价售出)。正对着楼梯,挂着一幅黄永玉的鸡年生肖图。

那天友人为我拍了很多照片,她说我在那里的感觉特别好。头天晚上她还特意在网上下载了一篇文章,题为《琉璃厂的前世今生》。照片发过来一看,果然不错,只见一身黑色裙装的我,在宝砚前在名画前含笑凝眸,在胡同里悠然漫步,目光清澈,神情宁静,安然游走于岁月深处……

这些年因为容颜渐老,我已越来越不敢上镜,这一组照片却让我明白了,即使青春不再,容颜渐老,但你的内心依然可以柔润如初,甚至日渐丰盈。我给那一组照片题为《在北京》,或者还可以题为《在岁月里》。唉,每每想起那天在琉璃厂和荣宝斋的情景,我倒真有些前世今生的感觉了。

我终于明白,那些麟次栉比的高楼、流光溢彩的霓虹都是给外地人看的,并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个性与品位。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底蕴,一定要走街串巷,抵达这个城市的内心,触摸这个城市的灵魂。就像一个人,他的衣着与头衔也许标志着其一定的身份与地位。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你也许只看到那些耀眼的光环,却很难了解他那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独家记忆——我的大上海

下文选自安之的日志《独家记忆——我的大上海》

“我希望你 是我独家的记忆

摆在心底 不管别人说的多么难听

现在我拥有的事情

是你 是给我一半的爱情

我喜欢你 是我独家的记忆

谁也不行 从我这个身体中拿走你

在我感情的封锁区

有关于你 绝口不提……”

——陈小春《独家记忆》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听到这首歌脑子里第一时间浮现的不是曾经一起走过的那个人,而是兴仁里那棵大梧桐和黄浦江的穿插记忆。

(一)童年上海行

在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去到上海是五岁的某天。具体去的原因我已经忘却,只记得妈妈曾经说,在我出生的时候在上海某医院发现心脏残缺,或许是为了这个吧。

回首对上海最初的那段记忆,总有个穿着浅蓝色衬衫的大伯浮现眼前,带着他和蔼的微笑,慈爱地看着我。还有一个巨大的小牛雕像,当年的我总是喜欢站到它的身下,使劲儿掰着它永远掰不下来的鞋子。

在年幼的回忆中,上海是一个充满和煦阳光和暖暖人情的地方,噢,还有那时候最爱的游乐场。不得不说,孩提时候留下的美好印象使上海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后来长大的日子里,不论别人如何对她批判,我总是时不时地想要回到那个地方,再去感受一番异于别处的温暖。

(二)我长大了 她也变了

2001年深秋,我再一次回到了那个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地方。从和妈妈一起登上从南昌前往上海的火车起,我便止不住心中强烈的想望,随着火车的缓缓前进,这种感觉愈发地强烈……

“亲爱的乘客朋友,前方就是我们的终点站了…”前方一栋栋高楼大厦迅速向我袭来,玻璃外墙反射来的强光在一瞬间刺痛了我的眼睛,也疑惑了我尚显稚嫩的心,为什么,我的记忆里,其实没有这些。

妈妈说要打的去大舅妈家,那个时候我牵着妈妈的手慢慢地往外走,眼前满目的立交桥和远处屋顶上高耸的广告标牌,以及周围的人淡漠的眼神,无一不使我感到心悸,感到无比的陌生,我想这是不是我曾经待过的地方。

来到医院复检,在那个充满蓝光的冷峻长廊,我蜷缩在周围人漠然而病态的目光中,甚至不敢再看他们,我害怕那一道道毫不理会却又凌厉万分的眼神将我曾经的梦彻底击碎。大舅妈和妈妈在前方满面笑意地同医生交流些什么,她们脸上的笑容在这一刻显得异常的诡异,慢慢地在我眼中变形为两张神情扭曲的脸。我的世界,或许在下火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光怪陆离。

据说我心脏恢复得很好,已经完全没有问题,我的内心也因此撒入了几丝阳光。但完全驱散我心头阴霾的,是另一件事。地点是医院大门右边的一家花店,路过的时候我不经意间往里面一瞥,那一眼所见的情景我想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女人左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朵大红牡丹花盘,另一手轻巧地在花瓣儿上擦拭着什么,目光柔软专注,那是一种倾洒爱的神情,仿佛那一朵牡丹便是她全部的世界。

虽然那时候的我什么也不懂,也不知道什么叫爱,什么叫世界,但我相信那一刻的我是读懂了她。我鬼使神差地停了下来,幽幽地走进去,全然忘了后面妈妈的叫喊。然后静立在前方,疑惑地注视着她,不敢开声。良久,她终于弄完了手上的牡丹,带着欣喜的眼神将它放回一个花篮。此时,她才发现我们,立马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微笑,那一瞬间,我的世界顷刻间充满了淡粉色的柔光。她笑着问了一句“你们有什么需要的吗?”我的妈妈尴尬的笑了,说“孩子要进来看看。”年轻女子眼睛一眨,蹲下了身,笑眯眯地望着我“小朋友,你要买花吗?”

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敢直视她的眼睛,她充满爱意的眼神一直在我眼前浮现,令我感到羞愧。当年的我自然不知道这羞愧来自何方,又缘何而起。我匆匆跑出了花店,妈妈和大舅妈莫名地跟出来之后,发现我又恢复了正常,甚至我的脸上淡了几天来布满的苦闷。

尽管依然没有找到当年的温暖,但是女子眼中不可遮挡的爱让我在这个变得陌生的地方感到似曾相识,为我打开了一扇突出黑暗的门。

兴致之下,又逛了逛这座城市,比如南京路。当年在家乡的小城步行街是没有的,上街的时候小孩子都被告诫不要乱窜,小心车辆。所以面对着这条可以在路中间瞎跑的繁华街道,我那被年轻女子淡化的苦闷顿时消逝。我高兴地在路中间跑跑跳跳,一回头,两位长辈嘴角含笑,慈爱地看着我,恍惚中,蓝衣大伯的身影与她们重合在一起,四周氤氲着爱的芬芳。

这时候有一个拍照的先生向我们走来,说现照现拿,于是我站在金黄的路灯下,傻傻的笑着。闪光灯一闪,几秒钟后打印机中出来了一张白框硬质的照片。华丽繁盛的街景衬着那时天真无邪的脸庞,竟然是如此得融洽。

可以说,01年使上海于我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不再仅仅是幼时温暖阳光之地,她有着不同于世的荣华,骄傲地立于大洋西岸。

(三)她的变化 于我只有失落

时光荏苒,中途的几年,来来去去,但是对上海的想念,却是伴随着一趟趟的前往,与日俱增。直到2010年的暑假,高考结束。因为想要出门溜达,我又来到了上海,当时住在姝的家里。姝是个很飘逸独立的女子,对外冷莫淡然,虽然不是从小在上海长大,但我觉得她已经有了上海女子的特性。很喜欢她,是因为她的独自和清淡让我感受不到丝毫的压力,如同在微风中行走,不需要紧紧的贴近,始终充斥着淡淡的情谊,一句话就是一生。

因为第一次从南站下车,也懒得找地铁出口,直接打的到她家,其中颇费了一番周折。到了之后她的母亲请吃了餐饭。饭后我们几个步行回家。一路走过去,大街两旁栽满了茂盛的梧桐树,一束束阳光透过叶子,稀稀疏疏地洒在脚下,左右两旁的屋子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而换成了墙面斑驳的中层房屋。左手旁两层小房窗沿下布满了干枯的爬山虎,仿佛一个苍老的老人,目光悠远,深深地记载着这里原有的一切。右手旁则是一些售卖货物的店铺,很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上海的感觉。

穿过了两条这样充满从前韵味的街道,我们又出现在繁华的大街上,街宽近乎是刚才街道的四倍,四周林立的是各种办公厅、住宅﹑宾馆﹑活动中心﹑百货大楼等等象征现代繁华的高层建筑。看到这些我的内心着实感到一阵疲惫,尽管我如此喜爱这个地方。但正是因为我对这里的爱,让我在疲惫的同时又深深为她感到痛惜。

上海建筑年年都在改建,高度不断刷新,希尔顿,上海商城,国际航运大厦,恒隆,金茂,环球,这样一年一年地增高改建,上海究竟是被繁盛还是被伤害,只有这一栋栋摩天大厦下最原始的土地才清楚。

回到姝家中,楼道深深,一进门就进电梯,一出电梯就进家门,完全隔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我家的情况甚是相同。在电梯里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去过的老弄堂,人家之间门对门,街角还有一棵大榕树,夏日黄昏的时候人们总是搬着椅子到榕树底下纳凉,聊天,孩子们围着老梧桐树追逐奔跑,小小的脑子里时常也会有疑惑,“大树到底活了多久呢,它要是会说话,是不是就可以给我讲故事呢?那一定比奶奶讲的还要有趣…”一个弄堂似乎就是一个家。如今或许早已不复存在了吧。

期间的世博行,比想象中无趣,加上拥堵,完全可用悲催形容。回程乘坐了专线,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拥挤。我被夹在人与人中间动弹不得,目光朝窗外望去,透过被挤得只剩一点空隙的玻璃窗,我看到了红灯绿酒,车水马龙。一辆辆高级轿车在眼前闪过,车灯划出一道道白色的光影,远方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是最亮丽的背景。


摄影/菜图老王

这本该是美好的一切却在我的心底激起一阵苍凉:浦东曾经是个小渔村,如今沧海变桑田,那么以后呢?桑田又会幻化成什么?我想,一切终究敌不过时间。所谓变化,谁又说得清是好是坏呢?

令我失望的还有这趟周庄行。记得一下车,眼前的一切就令我忍不住蹙眉:一堆一堆的人群在向周庄入口处蠕动,一阵恶心感袭来,我甚至有了调头走人的念头。但想想既然已经来了,就进去看看。

这里面真的是达到了摩肩擦踵的地步,我完全不是自己在走,而是被前后的人流挤着向某个方向去。前方我即将要过的一座基本没栏杆的桥上挤满了游客,边上的人我看着有摇摇欲坠之感。幸亏我是被挤在中间的,不用体会那种惊心动魄的时刻。

撇去人多不提,景观也让我感到无比的失望:很多房子基本是翻新的,门上的漆还油光发亮。许多小饭馆门口站着拉客的店小二,见一个逮一个,俗不可耐;在一条小巷子里,卖猪肘的小贩大声嚷嚷着自家的肘子好;还有的导游指明地点要求游客买猪肘,完全不是一个古镇该有风貌。或者,我可不可以说是过度商业化导致旅游景点的退化。

如果,这里没有被过度开发,那我是不是就可以在一个寂寥无人的小巷里,沿着古老的青石板路,抚摸身边墙上的岁月斑驳?是不是就可以体会到水乡人家给我带来的独特的感动?而今,却只剩下交易。后来的几天我一个人在黄浦和匣北转了转,每天压马路,或者干脆钻到到弄堂里面,也算得上是略有情趣。

(四)最好的归宿

记得陈丹燕一篇文章中写到“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每当我告诉朋友我喜欢上海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告诉我,上海是个快节奏的地方,冷漠无情等等。但我还是坚持我的选择,深深地喜爱着这个在我幼年留下温暖记忆的地方。就像陈丹燕这句话中说的一样,上海绝对不会是一个单一的城市,她有着绚丽荣华的现代奇迹催生着她的冷漠,但她也有着寂寥温暖的过往,静静流淌在闪闪霓虹里,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发现。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上海作为中国最强大的经济区,吸引了无数趋名逐利的人向她涌去,以此造成了最常见的物欲横流,利益至上。有的人为此反感上了这个地方,觉得冷漠和趋利就是她的代名词,来到这里变得市侩无情是必然。我只能说这样的人,你不了解上海,你只看到了她表面的浮华,却没有看到她最深处的伤痛。

上海的发展是必需的,添砖加瓦是每个身在其中之人的义务。但是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的扭曲也是不可避免的,我想作为年轻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反感她,避开她,而应该是深入到她的内心,去解决这些不正当的东西。尽管这真的很难,但对于一个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来说,这便是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