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优钉宫里番:山西绵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3:53:43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椤严会、李姑岩、蜂房泉、天桥、朱家凹、抱腹岩、小蜂房泉、银公洞等数以百计的天然岩洞堪称奇观。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及一两万名游人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堪称天下第一岩。兔、鹿桥、天桥、古云梯、铁索岭、慑神崖等险道惊魂慑魄,令人赞叹叫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述“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次开发形成了五龙瀑、水帘洞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体。大小蜂房泉数百个悬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断线,滴落有声。此山此水即使在名声显赫的三山五岳也难寻难觅。全国柏树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龙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组成了一个仙境般的“柏树王国”。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历代碑刻,以及云峰寺石佛殿、马鸣菩萨殿、明王殿和天桥须弥殿、五龙峰五龙寺的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雕塑异彩纷呈,颇具文物价值。东汉古刹铁瓦寺、三国曹魏抱腹寺、北魏鸾公岩和唐代回銮寺等诸多寺院,以及建筑面积为三万多平米的天下第一观──大罗宫,寺庙的古老、众多和宏伟也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拟。以上奇岩、险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习俗,组成了绵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人因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而留连忘返。

 

 

 

 

   绵山地势险要,历来兵家必争。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绵山下雀鼠谷大败宋金刚,收降尉迟恭。一百二十回《水浒传》留下了田虎带领农民起义军与官兵对垒的故事。绵山还记载有南宋李武功、李实领导义军抗击金兵入侵的事迹。明末太原武总兵也曾依托绵山收复失地,以图再起。抗战初期,冯玉祥将军所属方振武部在绵山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日誓师。之后介休县长张德含、牺盟会特派员李志敏在绵山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坚持了长期的敌后游击战争。绵山又比其它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万”和爱国主义的特殊风景线。

    绵山开发,开始于原始人的群居生活。道家活动开始于春秋时期,此时介之推已携母来绵山隐居。东汉建安年间,绵山已有佛教寺院──铁瓦寺。《介休金石略》载:“摩斯塔下有寺,东汉建安年建,皆铁瓦,悉铸施者姓名”,据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以后规模较大的开发建设有五次:三国曹魏时,高僧迪公考察筹划,魏明帝曹睿特诏建绵山抱腹寺;北魏高僧昙鸾于绵山抱腹寺及山之阴聚徒说法,弘扬净土宗教义,并创建鸾公岩;唐代高僧志超择地绵山,创立禅林,修炼成佛,后唐太宗李世民敕建云峰寺;元末大火后,明晋恭王朱等人主持修复云峰寺等寺院,之后历代又有增修.

 

 

 

     龙头寺 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原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后因唐太宗李世民来绵山朝山谢雨,见双龙显灵而改现名。现有关帝庙等二十余处景点。圣迹亭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回恋赋诗之处。下层有李世民石刻像;上层有李世民、魏徵、尉迟恭塑像,为唐宋风格。百龙壁反映的是唐武德三年(620)仲春,李世民在绵山下雀鼠谷与刘武周部下宋金刚大战,一百零八位好汉相助的故事。普救亭彩塑集人学、美学之精粹,颇具观赏、教化功能。南天门为楼阁式建筑,三层景观各有不同是观落日、晚霞、云海的绝妙去处。楼前文彦博所题匾额和苏东坡所题楹联,更为稀世珍品。龙门石牌楼雄踞要隘,造型精美,为绵山标志性建筑之一。此处还有大道碑、明道坛,屈原咏介子、介子推不言禄等大型石刻景点。

绵山牌楼 绵山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博大,自然景观雄奇。抗日战争时期,是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陈赓等曾多次来绵山指挥战斗,视察工作。绵山铁索岭一度成为连接晋冀鲁豫与革命圣地延安的秘密通道,护送了大批党政军干部。为此,1986年,薄一波题“绵山”匾额。二○○二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一行二十余人前来绵山观光,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盛赞绵山的巨大变化。

    在绵山看云海是最佳去处。形成这种特殊风景的原因是由于绵山的独特地质地貌。每当雨天过后或清晨时分,都可以一睹风采。游人多会感叹不虚此行。有虚无飘渺,时隐时现的薄纱云;有风平浪静的,云絮漫漫的层积云;有苍苍茫茫,一铺万顷的平铺云;有笼罩全山,朦胧之美的重积云。

叶剑英元帅论绵山 抗日战争时期,绵山铁索岭为晋、冀、鲁、豫和南方各抗日根据地通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一条重要秘密通道,曾多次转送各地抗日干部前往延安,为抗战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一次,叶剑英在欢送到延安的干部时讲了这段话。这段话准确、生动地强化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基调,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百龙壁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一种图腾信仰。为什么在此塑108条龙呢?唐武德三年(庚辰),李世民与刘武周在绵山下雀鼠谷大战受挫.此时,突然天上金鼓轰鸣,随着从唐军后面杀出108条白衣白甲的好汉.他们个个勇猛无比.经过一阵厮杀击败了刘军.化为108条龙飞向绵山.后李世民得知是雷神普化天尊相助,便在这里塑了百龙壁。

 

普救亭 是通往下面地宫的入口处。地宫内的殿宇、塑像是根据介之推劝人为善的心愿设计的.宫内彩塑由省内专家精心创意制作,集人学、美学的精粹,具有教化、观赏和研究价值。

普救殿 阎王是幽冥界之王,分居地府十殿。殿内的塑像是:一、秦广王蒋,专司勾魂;二、楚江王历,专司刀山寒冰之刑;三、宋帝王余,专司剥皮、剜眼、锯解之刑;四、五官王吕,专司锥捣血磨之刑;五、阎罗王包,专司下油锅之刑;六、卞城王毕,专司火炕之刑;七、泰山王董,专司卧斗、称杆之刑;八、都市王黄,专司望乡台;九、平等王陆,专司复查案件;十、转轮王薛,专司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轮回投胎转世。站在十殿阎王身旁的为判官。他执掌生死簿,向阎王报告某人在人间所做的善恶事情,提供裁量刑罚的事实依据。两旁还站有人身马面、牛首人身的塑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牛头马面。阎王一声令下,立即执行。所以有“阎王叫人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的说法。十殿阎王下面的彩塑组,是以形象化的形式诠释各阎王司职的内容。首先是阴森森的鬼城城门。门楣上的浮雕名为狴犴,是传说中的走兽,异常凶猛。还有一个面目狰狞、手持利器的鬼卒,伫立在城头,看其恪守职责的专一形态,人们也许透过他狰狞的外形,而钦敬其忠于职守的精神。这是专门从事勾魂的鬼卒黑白无常,正用铁索勾入一个贪官的魂魄到地府受审的彩塑。值得深思的是黑白无常头戴一顶大高帽,上写“天下太平”四个字。它反映了人们的期盼和呼声:只有把那些贪官污吏、作恶多端的坏人打入地狱,人间才有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站立着的这位慈眉善目、手持方杖的是释迦牟尼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他是为救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母亲而来的。靠里面那组塑像表现的是“魏徵梦斩小白龙”的故事。是年大旱,上天让其行云布雨,他却在游乐中忘了圣旨,耽误了云雨。上天震怒,小白龙自知罪不可赦,便向当时的真龙天子求情,结果照斩不误!后门没有走通,仍难免龙头落地,真可谓“铁面无私”。这就是人们所期盼的“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道教说人生所造二十四种罪恶,死后有二十四种报应,化为二十四座地狱。阎王殿里的这些刑罚是主要的几种。首先是刀山,刀既可以惩恶扬善,也可以助纣为虐。这些人就是因为生前持刀抢劫,偷盗掳掠,谋财害命,穷凶极恶,死后在阴间受到刀山的酷刑惩罚。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里面的那组刑罚叫锯解。这是一些出卖灵魂与肉体,倚门卖笑的人。她们生前豪华奢侈、花天酒地,死后却要在阴间被一锯为二。利用色相败坏道德、污染社会,这种人罪有应得。在这里有一组反差比较大的彩塑,对比十分强烈:那个被无常勾来的赃官,此刻正颓丧地坐在囚车内,被小鬼夺去了官印,没收了所贪的不义之财,惶恐地等待着阎王对他的裁决;这位廉明的清官,就连阎王都要让小鬼送给他一块“勤政廉洁”的匾额,以示褒奖,当然投胎转世以后将会做更高的官。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民以食为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些铺张浪费、损坏公共财物,抛米洒面的人要受磨推之刑。“小鬼推磨,黑狗舔血”,眼前血肉模糊的情景虽然有些惨烈,却是旨在教育人们不要暴殄天物。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国人都以“孝为美德”。赡养、孝顺父母本是我们做子女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仍有些子女推卸责任,不愿意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甚至虐待老人。这些人在阳间为世人所不容,遭万人唾弃;死后也要被投进滚烫的油锅内,经受油煎的痛苦报应。这组刑罚叫“炮烙”,是妲己发明的,非常残忍。这是对一些行邪心曲,作风不正,骄淫奢欲,诽谤神佛,偷窃布施、祭供者的惩罚。望乡台,是允许善终的老人站在这里再次了望一下生他养他的故土及家人。接下来便是银桥,由金童玉女带领着过银桥,就可以轮回转世了。不过还需要经过阴间的最后一关,就是在孟婆店喝迷魂汤,忘却生前之事以及在地狱看到的种种情况。个别的鬼魂想逃避喝迷魂汤,被小鬼捉住自然免不了一顿拳打脚踢。两旁站着的是照簿宣呼的两个功曹,喝了孟婆汤以后,便可出丰都门,经六道轮回转世。我们可以看到画上所反映的三种类型,即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飞禽走兽。

赏善司 本殿中间供奉的是善判官,两边站着的是功曹和书记。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记录阳间的善事,为判官提供裁量的依据。下面就让我们依次去看看这些善举:洪水泛滥成灾,父母爬上屋顶,但孩子掉入水中,幸好被人舍身奋力救起。舍已救人历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治水的官员也到现场研究治水方案.看来这是个解民于倒悬的好官,不必回家卖红薯.另一组彩塑是一位离任的清官,百姓不忍其离去,以土特产葡萄、花生、枣跪地相送,依依惜别.葡萄象征他政绩累累,花生希望他走到哪里都能以乡土为本,造福一方。再看那个正直慈祥的清官,一面谢辞礼品,一面招呼百姓快快请起.这栩栩如生的彩塑,创意之新颖,塑造之精美,堪称传世作品.这一组是一对老妇老夫和一个玩童.生活的清苦当在情理之中.一位过路人毅然解囊赠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团结,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这位儿媳妇就是孝顺公婆的楷模.以上几组彩塑,反映了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对社会.家庭理想化的追求.这些了善事的人通过金桥.上转轮投胎转世为国之栋梁、家之贤子。

 

 

 

罚恶司 殿内朔像也是判官和功曹。他们正在对在阳间做了坏事的人进行惩罚。这里所塑的情景分两层,上层为阳.下层为阴。阴阳学说早在三皇、五帝时已有.凡是在阳间做了恶事的人,在阴间一定会受惩罚.这组刑法是针对那些在阳间口是心非.恶语伤人.辱骂众亲、诽谤师长、挑拨是非、无中生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的人.锯解是对拦路抢劫.落井下石、发国难财的无耻之徒的惩罚.赡养父母向来是儿女应尽的义务,而对那些缺乏道德的孽子,让巨蟒吞心,真可谓是罪有应得.这一组一看便知是在赌博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行贿受贿.赌博在民众心中是万恶之源,可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个贪官沉迷于金钱美色,到了阴间被小鬼从奈何桥上扔到五毒河中让五毒分食而死。还有的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拉帮结派做“梁上君子”。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阳间报不了的阴间报,剥皮.轮辗就是对他们的惩罚.这些民族的败类,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以肮脏的手段葬送国家.民族,他们在阴间所受的刑法是灌铜水.因果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法则.俗话说:"善业恶业,唯心所造,祸报福报,惟人自召."

城隍庙 城隍是城池守护神。远在周代,腊月举行祭祀的八神之一的“水庸”就是这里所说的“城隍爷”.《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妙经》中称:"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保邦,功施社稷,善救生民……”,又称:“统辖十八司,主管百万神将……(是)干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之神。”足见城隍的神威之大,所以有“下方生人皆由城隍申奏,一方亡魂皆由城隍管理”的说法。所以凡有城池处,都建有城隍庙。有关城隍庙的一些风俗习惯,一直流传到现在。道士打醮,要发“城隍牒”;死于异乡之人,必焚烧“路票”,并且要沿途焚烧,才能魂归故里。因为城隍忠直公正,可判生死,所以平民有冤时,写状到庙焚烧,谓“烧王告”。同时,一年要抬城隍像出巡三次,叫“城隍三出府”。首次是清明节,主要是扬洒饭食,施舍饿鬼;其次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专查民间冤魂,当面受理申诉,予以公断;再转案卷于东岳,使之早日转生。冬季,即农历十月初一,五谷归仓,放鬼出城,让其游荡散心。这三个出巡日子,也是民间为祭祀祖先扫墓烧冥币的时间。城隍庙的来历:清代乾隆年间,介休北辛武冀以和是有名的大财主,也是个大善人。他曾把村里几座庙宇进行了补修。当他得知绵山是块风水宝地时,为了保其在全国各地生意平安,于是在此修了城隍庙。

 

龙门石牌楼 因位于出入龙头寺的要隘而名,是绵山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民间有“鲤鱼跃龙门”的吉祥语言,从这再往里走,肯定风光无限,好运无边。

望乡台 是善终老人再次了望生他养他的故土及家人的地方。接下来便是银桥,金童玉女带领着过银桥,就可以轮回转世了。不过还需要经过阴间的最后一关,就是在孟婆店喝迷魂汤,忘却生前之事以及在地狱看到的种种情况。个别的鬼魂想逃避喝迷魂汤,被小鬼捉住自然免不了一顿拳打脚踢。两旁站着的是照簿宣科的两个功曹。喝了孟婆汤后,便可出丰都门,经六道轮回,转世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或飞禽走兽。

大道碑 大道碑开宗明义阐述了绵山大道思想,即大道是人类文明和伦理道德的渊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绵山大道始终把遵道行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中华各族亲如一人,世界各国好如一家,最终实现“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做为立山之本和开发宗旨。

 

 

 

 

公民道德规范碑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更是绵山落实以德治国方略,遵崇大道思想,弘扬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因而立此碑,与各位游客共勉。 

南天门 登上陡峭的六十级台阶,置身于真武庙前,俯瞰山川大地,层层梯田,处处喷灌,人行如蚁,村似云烟,犹如乘车飞机凭窗鸟瞰一般。每当暮色降临,落日半隐吕梁,晚霞映照汾川,景色之美,如诗如画。南天门为北宋名相文彦博元丰二年(1079)拜绵山时所建。

旌介亭 为弘扬介之推的高风亮节,古往今来绵山建有许多纪念设施,这里是旌介亭。旌是旌表,表彰的意思。在它右面的山 下有旌介村。

文彦博匾额 南天门上“万象皆昌”四字匾额,北为宋名相文彦博于元丰二年(1079)农历正月望日(十五)上绵山朝山时所题。文彦博,字宽夫,介休城内文家庄人,曾出将入相,当政五十年,被国外使者称作“天下异人”。原绵山空王西院有其奉坟僧院。

龙脊岭 因位居双龙交汇的背脊而得名。该景区以介之推文化和道教养生为主线,有龙涎泉、龙须瀑、介之推母子巨型雕像、雷祖殿、真武殿、八卦园、仰止亭等二十余处景点。龙涎泉、龙须瀑是当年李世民屯兵绵山受缺水之困得龙水而名。子推母子塑像生动传神,再现了当年介之推偕母归隐绵山的情景。督战台、插旗石等历史遗迹讲述了秦王李世民当年布兵督战的故事。绵山的精灵之气吸引了众多的仙家、圣人,仅此处就有伯子常、彭祖、子乔、华佗、汉钟离、吕洞宾、陈抟等历代前贤的修行洞十余处;并用碑石图文对他们的养生功法做了简明生动的介绍。岭上景行、仰止石亭造型独特,做工精细,堪称精品。

龙涎泉 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对峙,屯兵塔岩头,受到缺水之困。忽见龙脊岭云雾蒸腾,隐约看见一条神龙口吐圣水而出,顿时泉水潺潺,汇成瀑布形似龙须。李世民大喜望外,遂命为龙涎泉和龙须瀑。唐贞观十五年(640),李世民到绵山谢雨行至此处,不由想起当年神龙吐水解困之事,便命魏徵在龙须瀑前建坊建亭,以谢神龙赐水之恩。后魏徵命为谢恩坊和谢恩亭。

双龙峰 对面这座山峰,形似高高昂起的龙头,所以这里叫龙头寺.攀援至山顶,可见一龙蜿蜒盘旋,龙尾经绵山九曲十八弯直至山下牌楼;另一龙龙尾至中岩.二龙于此交汇。唐贞观十五年(辛丑),唐太宗李世民来绵山谢雨,至灵溪寺极目远望龙头寺,遥想当年与宋金刚作战经神灵点化转败为胜的情景.正想着天空中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就见此处两龙腾空而起,盘旋于空中,顿时人间普降甘霖。随行的人们欢呼跳跃,李世民兴奋之余也忘了避雨。不一会儿,就见那二龙落于此地。李世民于是对天喊道:“真乃龙头寺也!”从此龙头寺这个地名被正式沿用下来。随从将他淋湿的龙袍搭于山下灵溪寺的槐树上,那树也被人们称作“龙槐”。

龙抬头 唐贞观元年(626),唐太宗李世民抚佑四海,居安思危。二月初二,梦中见绵山龙头寺现一神龙,目望欢呼雀鼠谷大战胜利的众百姓将士,不断颔首。李世民不解其意。忽一老者飘然而至,言道:“神龙显现,主大吉。龙头高抬,国运昌盛。神龙护国,吏清民安。即日登高,步步迁升。民食甘味,饮圣泽。繁荣盛世。”言毕同龙飞升。太宗醒,回味梦境,御笔诏告天下:二月初二为龙头节,百姓此日沐浴净发,食护鳞饼,登高至龙头寺,并于高处食麻糖,饮龙涎圣水泡菊花茶。取老者言中之意。之后,唐室数位帝王上绵山登上绵山龙脊岭回顾此俗。从此二月初二妇女不动针线之俗流传至今。

 

 

 

 

介之推母子塑像塑像高9.9米,寓意1999年落成。该像造型古朴典雅,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介之推母子的气质和神韵,是绵山的标志,也是介休的标志,在108国道上遥望可见。

龙脊亭 这条山脉宛如一条巨条,蜿蜒曲折,直伸绵山深处。山峰连接犹如龙脊高高耸起,因亭建于其上,故名龙脊亭。

寒食斋匾额 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所题.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此额是板桥在河南任职时题写。

绵山赋 作者宋廷魁,清代诗人、书画家,介休张良村人,号竹溪山人,著有小说《粉妆楼》,戏曲剧本《介山记》等。戏剧《介山记》共二十四折,第一次以戏剧形式反应了介子推的故事.由于该剧立意新颖,故事曲折,唱词生动,故清代戏剧理论家方苞曾评价“大有推翻文坛,踢倒词案之势”.近代京剧大师马连良的《火烧绵山》演出本就是在《介山记》基础上形成的。

屈原咏介子碑刻 屈原(公元前340—278),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官居左徒、三闾大夫,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1953年全世界纪念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此诗摘自《九章、惜往日》,题目为编者所加.其内容为介之推被焚后,晋文公封山,回忆割股往事,换上素服顿足哀号的故事.介之推的事迹能被同一时期的伟大诗人咏颂,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学内容之一,雄辩地证实了绵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曾写到过介之推。

介之推不言禄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先后四次提到“绵上”,并专述“介子推不言禄”,足以证明介休来历和介之推故事的真实和久远。文中作者以精炼生动的对话形式塑造了介之推母子的高大形象,为后世广为传诵。

彭祖打坐洞 彭祖是被古代历史学家尊为"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孙子, 著名的老寿星。他未成仙时曾游历绵山。见这里山环水绕,紫气蒸腾,便在此凹崖下打坐。一日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他正在打坐忽觉身后有一股神力,接着就听到山崩地裂之声.一看,原来的小凹竟变成了现在的大崖.更为奇怪的是他抬手风起,挥手雨落,全身好象退了一层皮.他明白这是得 了返老还童之术。后来他常用这些法力除妖降魔。绵山脚下的百姓也常来此祭拜,个个寿而不老。李世民于贞观十五年(辛丑)上绵山谢雨,路过一个村子,见迎接者皆为百岁老者。于是把此村赐名为“长寿村”。

 

 

 

 

 

子乔成仙洞 王氏家族祖先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周灵王,公元前571年即位.王子乔生而神异,自幼好道,喜欢吹笙,声如凤鸣.他仰慕介之推的高风亮节,于晋平公元年(甲辰)四月初八入绵山修行,在此洞中打座.后成正果,跨鹤升天。王家子孙每年都要上山祭祖,渐渐在山脚下建宅定居。后王氏家族扩散到全国各地。

史公求仙洞 史记事是明代万历年间介休知县.在任期间开渠引水,兴修学校,赈济灾民,很得人心。万历二十七年(乙亥),介休常有瘟疫流行,史公心急如焚.后经道士指点,来此求救民之方。见洞中有一老者端坐,他纳头而拜.拜毕,见一张太极八卦图隐若现,在八卦的乾位有一塔。史公连夜赶回县城,根据洞中所见绘制了一张塔图,后百姓自发建塔。从此瘟疫很少发生。现史公塔仍巍然屹立。

介象打坐洞 介象,魏晋人,从小慕仙好道,经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气之术,只因苦于不遇名师,于是遍历山水。当他得知绵山乃群佛众仙聚集之地时,于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寻访名师不获,加之连日奔波劳累之至,倒地而睡。朦胧中觉额上有阵湿热,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只斑斓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灵性,见他醒来便扬长而去.介象预感此山定有神仙,于是继续前行,突然眼前现出一妙龄少女,楚楚动人.介象纳闷,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于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随手拈来丹经一卷,递于介象,言道:“你虽然悟性较好,但是血食之气未尽.须断谷三年;赐你一书,望用心研读”,说完飘然而去.介象于是在此苦心修行,终于修成隐身术,后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现忽没,忽有忽无,变化鸡、石、草、木,还不时给附近百姓铲除盗贼.当地年轻人跟之来到此洞,拜他为师,隐身术遂广泛传开。

玄虚子修行洞 玄虚子,南宋人,从小慕仙好道,出家后曾为汾阳龙兴观全真道士。后得知绵山为仙佛聚集之地,便于乾道元年(金大定五年)入山在此洞中修行著书。著有《玄虚子鸣真集》一卷。

钟祖洞 钟离权,又称汉钟离,坦胸露腹,大眼睛,红脸面,头上扎着两个丫髻.他为汉时将军,兵败后逃至山谷,遇东华先生传他金丹火候,金科灵火,又往崆峒山访道。太上老君身骑青牛,手执宝扇,立于面前曰:“普济渡世,绵山养功。”钟离来到这里,见紫气缭绕,故在此洞中修行,终于练成八段锦道功。后又往返于崆峒山、绵山两地,普济众生。八段道功集治病养生为一体。

吕祖洞 吕祖为八仙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仙人。他姓吕名岩,字洞宾,号“妙通真人”,全称“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又称纯阳子.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被奉为“北五祖”之一.《夜航船》记载吕洞宾“黄梁梦”醒后,拜汉钟离为师,祈求度世之术。汉钟离想考考他是否真心学道,于是十试吕洞宾.见他生死财色,都不动心,皆以平常心对待。汉钟离极为满意,唐武宗四年(甲子),吕弃儒从道,于是师徒二人结伴游历山水, 度化有缘之人。游到绵山时,见这儿仙雾缭绕,紫气东升,于是入山修道。汉钟离传他大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吕洞宾就在此洞辟关练功,终于修行得道.后吕洞宾游至华山,又去了九华山,有人见他身态矫捷,穿梭在三山之间,如履平地。

陈祖洞 陈抟,北宋初道士,早年熟读《诗》《书》《礼》《易》等儒学经典。后求仙访道,隐居在武当山辟谷二十余年,学习了道家内丹气功。后移居华山云台观,与吕洞宾为友。乾德二年(甲子),陈抟来介休绵山修道,在这里观测天象,创制了无极图。成仙后由绵山五龙将其捧回华山。华山至今留有五龙桥,那龙即是绵山五龙。

华佗洞 华佗,字元化,安徽亳县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刻苦勤学,见穷人生病无钱医治,于是立志学医。为拜访高人名士,他走遍名山大川。永康元年(戊申),华佗走到绵山。这时天色将黑,便借宿在山中。晚上,他迷迷糊糊觉得自己在庭院里散步,忽然一道金光闪过,见一位老者飘然站立空中。他觉得此人来历不凡,正要上前请教,那老者说道:"治病为标,养生为本".

唐营

  唐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在绵山雀鼠谷大战刘武周时,曾在绵山安营扎寨。寨上帅旗高扬,二十八宿旗(东方七面青旗、北方七面皂旗、西方七面白旗、南方七面红旗),迎风猎猎。四周有诸多兵士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十分威武雄壮。唐营依岭而上,设有三道关隘,第一道为硬弓强弩,第二道为擂木砲石,第三道为长枪大刀,葛藤盾牌。此处设有中军帐,为李世民议事处。陈列有虎威椅、虎符、令牌、令旗;李世民佩带的宝剑、使用的青龙大刀;军事地图等。四周设有前、后、左、右军帐,陈列有文武大臣裴寂、程咬金的兵器、兵书及军用品等。唐营一排排兵器架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锃光瓦亮,一个个守营军士全身披挂,威风凛凛。

  烽火台、指挥台、信号台巍然屹立,五步一台,十米一烽,指挥台高悬帅旗,四周布满手执长枪大刀的军士。唐营计有烽火台、信号台十余处,指挥台三处。

傍晚时分,一串串号灯彤红高悬,帅旗、战旗、旌旗猎猎。偶尔传来几声战马嘶鸣和几声清脆的巡营梆鼓。龙头寺吊桥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世民的千军万马当年均由此入营,森严壁垒,固若金汤。

唐营观夕照

当日落西山时,一轮红日红艳欲滴,举手可揽。在此拍照留影,如双手捧日。落日的余晖里,火烧云天边斜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真是神灵造化,天下奇观。

真武庙

中央供奉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是北方的荡魔大神,尊神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头罩圆光,降妖除魔时赤脚踏龟、蛇二神将,异常英武。左、右为周公元帅、桃花元帅,掌人间前生后世,为真武神君记载三界善恶。龟将为圣水大元帅,蛇将为圣火大元帅,且执掌长寿,是真武大帝的护法神将。出了正殿,南北两侧配殿里供奉的是二十位神将。

李世民称帝后百业待举,取吉祥年号时,他忽忆及绵山真武大帝和关圣帝君显灵,对李唐的垂佑。便取谐音定年号为“贞观”。

八卦园

唐武德三年(620)春,秦王李世民率兵与突厥所封定扬可汗刘武周部宋金刚在绵山下雀鼠谷作战,被宋用截粮断水之法打败。李世民慌乱中来到绵山塔岩头,发现此处为一军事要塞,思索如何破敌,久久没有良策。入夜,他困顿至极,不觉伏案而睡。恍惚中,白日所站之石隐隐作响,慢慢裂开一道长缝,一部兵书赫然出现眼前。他喜出望外,连忙取出细阅,不禁大喊一声:“真乃天助我也!”随即惊醒。回想梦中情形,兵书中布阵用兵之法历历在目。于是,按照天书中的方法布成八卦阵,大败宋金刚,收降尉迟恭,为李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八卦园名即由此而来。

布阵图

石上的八卦阵图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但仍依稀可见。附近还有插旗石、真武大帝的脚印等遗迹。世人无不叹其神奇。

督战台

是当年李世民布阵督战之遗迹。此遗迹以及新恢复的垛墙、中军帐等,组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唐营”景区。

 

“云蒸”、“霞蔚”牌楼

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三代帝王师祁隽藻,博学多才,能文善诗,明义达理,著有《勤学斋笔记》等。他崇仰介之推的高风亮节,来绵山凭吊时,见龙脊岭风景秀丽,瑞云飘祥,遂令人建造这两座牌楼,并题写了匾额。

龙脊岭

此处是绵山暖冬游的最佳去处之一。以石亭为界,前后十米之隔,温度相差十度以上。这里为中国最古老的养生地,有十三处仙人修行洞。仙气缭绕飞泉流瀑,遍布天然林木和天然草地,还有绵山特有的绵柏、插柏、龙柏、凤柏、象柏、子母柏等,松柏苍翠,是天然的森林氧吧。这里的柏树、柏子、柏叶、柏木、柏子壳,先人称为仙药,能安神补脑,清热败毒,软化血管,抑制癌症,疗效极佳。此处是彭祖、陈抟、汉钟离、吕洞宾等历代仙家修行之地。相传这些仙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登高不粟,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修德有道,与物皆昌。”春秋以来,在龙脊岭打坐修行成真的仙人弟子有数百名,有十八位历代帝王在此养功,平均高寿80多岁。现有他们的《百岁秘诀》、《长寿歌》等养生法13篇,赞扬这里有灵气的诗作23首。据后人统计,此处有仙人、皇帝、将相、名人各种养生法180多种,碑刻展示的养生秘诀有90多块,历代计有4000余人在此修炼得以长寿。

 

 

 

景行亭、仰止亭

清雍正元年(1723),介休籍人常三立、常三书兄弟进京赶考前来绵山拜神。行至龙脊岭,忽见祥风缥缈,金光罩山。一老者降至面前,曰:“学业已就,应试必中。”随之化青风而去。应试后,三立任湖南桂阳知县,三书任广东开干知县。后返乡探亲时,兄弟俩捐资修建了这两个石亭,并定名为“景行亭”、“仰止亭”。

子常洞

伯子常为介之推之师,曾在此处修炼。介之推隐居绵山后,伯子常晨来呼子推曰:“可去矣。”介之推乃随伯子常出游。三十年后,介之推在东海卖扇,后不知所往。

范仙洞

明代高道、介休籍人范荣,曾任江西兴国县令。后拜张三丰为师学道。介休善男信女曾为他建神仙庙。范荣以双修丹法为生,内容有武术特击、气功吐纳、内功导引等

蜂房泉 又名石乳泉、母奶头,是一处罕见的悬泉奇观。北宋宰相张商英曾用“水窦蜂房泉,山头鹿(粮仓)顶圆;风吹鞴袋谷,云罩簸箕天”来形容这里的山势地貌。其苔藓茸结的石乳,如珍珠断线,滴落池中叮咚作响,宛如琴弦弹奏出的山水清音。清代康熙年间介休名士梁锡珩曾用“山水清音壁上琴”来状写。明末清初大学者、书法家傅山曾把此泉水比作佛家最正法、乳酪最上品,即使神龙那伽也只能品尝一勺,而不许多贪。该景区还有望峰门、五龙朝母殿、四海龙王殿、三皇阁、五岳殿、妈祖殿、圣母殿、上善若水牌楼、八仙洞等景点。妈祖殿在北方地区罕见,是介休籍清代皇商范毓宾为祈求海上贸易平安而建。

慈云洞 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高僧志超离开弘济寺,一路风尘仆仆 来到了绵山。与他相伴的一只玉兔,为月宫中的药神下凡,是为协助志超弘扬佛法而来的。它化成人形来到这里采药,与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药农不期而遇.他们俩边谈边寻找草药,途中经过一个只能一人侧身钻进的罅隙.玉兔凭着特殊的嗅觉闻到了此处有一种草药气味,这种药不仅可以治一般的风寒湿热,对那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也有着起死回生的效果.于是便对老农说:“洞内有一种能治百病的珍贵药草.”老农疑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莫非是神仙不成?”谁知竟点破了玉兔的真身.仙兔脱体而去,仅留下一尊兔石成了永恒的纪念。后来药农果然在洞内找到了草药,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他领悟到是神仙在点化自己,便把这个洞叫做慈云洞。此处是绵山一大奇观--蜂房泉,因崖壁石乳形似蜂房而得名。蜂房泉又被称作圣乳泉,俗称母奶头。这池中泉水,就是从这崖壁上数十个苍玉一般的石乳上滴下来的,常年不断,清澈见底。更为奇特的是,每逢春夏,这些石乳上还会长出一些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石乳与紫花相互映衬,更显出它的奇特。历代文人墨客题咏蜂房泉的诗词甚多。清代康熙年间介休知县赵端题诗道:“峭壁临丹壑,悬泉百窍寒。几疑河汉漏,翻觉洞天宽。”这首诗堪称蜂房泉的绝妙写照。峰房泉不仅景观奇特,千百年来人们把蜂房泉水当作圣水饮用,据称可治百病。当年介之推母子二人走到此处,介母口渴难支.子推正坐绝壁下发愁,忽见绝壁突出几个石乳,滴水如注,落地成泉。子推十分高兴,取水奉给老母。母子二人饮水后顿觉神清气爽,惊奇中,见此山仙气飘飘,崖壁上留下了五龙圣母身影。为感五龙圣母之恩,后人在此修了五龙殿。现在崖壁依稀可见五龙圣母的影像,正垂目下望。是她送来了甘洌的泉水,滋润了万物,降福于人间。

二龙戏水绵山五龙圣母将自己的乳汁赐为泉水后,常有精怪肆意糟踏圣水,颇有孝心的四龙和二龙见此情景,十分气愤,于是在此驻守圣泉。山中牧羊人常见此处有二龙戏水玩耍。故百姓为二龙所感,捐资雕二龙戏水,后又以铁铸而成。

五龙朝母殿 绵山原是五龙的道场。后来龙母为高僧志超让出抱腹岩后,五龙兄弟心中不服,后经龙母感化,并在高僧志超的感召下,他们悟性大开,终成正果。以后五龙兄弟经常施风布雨,救护百姓,成了远近乡村的保护神,因此受到了百姓的虔诚供养。

四海龙王殿 刚才我们通过的望峰门,又叫铁门洞。据碑记记载,铁门洞也叫龙口,龙口既不能大,又不能小,否则将会出现土匪、路霸,甚至妖魔鬼怪。有一年,人们修复望峰门,为方便起见,将龙口扩大了一尺.第二年(明正德四年)这里就出现了四条蛟龙,分别来自东、西、南、北四海,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正是农忙时节,大雨倾盆,洪水平地而起,直冲向介休城南门.正在危难之际,天空中出现了四条金龙,随着一声霹雳,一道闪电击在南门前的平地上,此地顿时裂开一道大缝,水直贯而入。接着四条金龙现出四海龙王的真身。那四条蛟龙慌忙下拜四位龙王,龙王带他们各奔西东.次日,人们上绵山,发现此龙口的尺寸明显变小了一尺.经道士指点,人们才得知这龙口的尺寸不能更改.四海龙王的显灵,使介休城免遭一次洪水的袭击。为感谢这四海龙王,人们便在绵山修建了四海龙王殿,并在碑记上载明此事。

三皇阁 殿内供奉有上三皇、中三皇、下三皇。中间三位是天皇、地皇、人皇,即上三皇。他们是传说中天、地、人的祖先,其中天皇主气,地皇主德、人皇主生。中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下三皇是黄帝、尧、舜。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人类文明的根本。

仰天大佛 冥冥上苍造化了绵山的奇特山势和优美景观,请看对面的几座山峰仿佛空王古佛仰天而卧,其神态安祥、发髻飘垂。传说,东周末年,天下大乱,妖孽四起。绵山岩洞中的蜥虎成精,化成人形经常出来喝人血、吸人精。百姓祈求空王古佛除妖安民,空王古佛施展法力将蜥虎精镇回洞内。为防止蜥虎精再出来伤害百姓,空王古佛手掸金丹化为佛身仰卧于洞口之上永镇邪魔。现仰天大佛身下还有巨大的洞口为证。

五岳殿 过去,每逢初一、十五,灵石、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等地的善男信女们都要上山求神拜佛。妖魔鬼怪也在上山的路上捉拿他们中的童男童女,吸其精血,增加魔力。五岳大帝见此情景,分别在东西南北中布下天网,降服了妖魔,各州县善男信女们便自发捐资修建了五岳殿,五岳殿,中央供奉五岳大帝,两侧为八位太保神.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蒿山,是传说中群仙居住的地方.五岳崇拜起于汉代,唐代封王,宋代封帝.他们“在天主领飞仙;在地镇于五岳,主领鬼神,在人主领五脏五神”。凡外出旅游拜五岳,可保一路平安。

妈祖殿 妈祖是一位海神,保佑船家以及海上的平安.妈祖在我国南方沿海及东南亚、日本、朝鲜一带极受崇拜。那么为什么要在绵山修妈祖殿呢?明清时期著名皇商介休范家,由于常有海上贸易,是举世闻名的船帮。有一次,他们又有出海业务,船队在大海中飘泊已有半月。此时忽然狂风骤起,乌云翻滚,四周一片漆黑,并发生了海啸,眼看就要人仰船翻。船上的人惊慌失措,心中默念海神,希望得到救助。就在此危难时刻,突然从海中缓缓升起一位站在白莲台上的朱衣女子。她往海中扔了颗定风珠,风渐渐小了,天也亮了,一切又平静下来,好象什么也没发生过。当人们回过神来,再看这位朱衣女子时,已经腾空而去。人们顿时明白这是海神妈祖娘娘显灵救了他们。此次出海他们满载而归。回到介休后,为了感谢妈祖娘娘的救命之恩,在绵山建庙供奉妈祖。妈祖为闽南方言,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娘娘”。她能预言祸福,善于治病救人。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九日是妈祖的生日和升天日。妈祖左侧为吴天医,医术高超,救人无数;右侧为顺天圣母,能除蛇妖,催生助产,是保护妇女、儿童之神。

圣母殿 在绵山后山的山中,自古以来就盛产猕猴桃,绵山圣母每年都要举办猕桃会。这一年,又逢猕桃会,王母娘娘率领众女神向绵山方向飞来。当来到绵山地界时,突然看到在炎炎烈日下,有一群向绵山朝拜的男女老少因中暑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王母看到这种情景,顿起怜悯之心,便化作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走向人群,伸手化来一碗圣水,让众人喝下。众人喝后,马上清醒过来。大家用惊异的目光注视面前这位老者,只见她化作一缕清烟升上天空。众人这才知道是王母带着众位女神解救了她们,便向着他们飞去的方向深深地拜三拜。其中有太原、榆次、祁县、太谷、平遥、灵石、孝义、长治、泌源、霍县、赵城、临汾、离石等地的善男信女。消息不翼而飞,大家纷纷捐资,在绵山修建了圣母殿,并立碑记载。圣母殿中央供奉王母,又称瑶池金母,为女仙之宗。右侧为泰山圣母,全称为“泰山碧霞元君”,是泰山东岳大帝的女儿,当地群众称之为“泰山娘娘”,是管妇女生育,保护儿童健康平安的女神。还有骊山老母、金灵圣母、眼光娘娘和注生娘娘。左侧为九天玄女,地母娘娘、送子娘娘和保生娘娘。

文魁阁、笔架山

绵山文魁阁始建于西汉。刘向是著名的道学家,有一年他梦见文昌、魁斗将笔放在介休绵山的山梁上。他觉得这梦十分蹊跷,遂于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来绵山察看。见这里灵光高照,和梦中的情形一模一样,顿感神灵在点化自己。于是,在这里主持修建了望峰门、文魁阁。由于两位神灵的护佑,介休地灵人杰,出了郭泰、文彦博、马天来、梁锡玙等英才。

蜂房泉

 

 

 

 

 

此处是绵山一大奇观——蜂房泉,因崖壁石乳形似蜂房而得名。蜂房泉又被称作圣乳泉,俗称母奶头。这池中泉水,就是从崖壁上数十个苍玉般的石乳上滴下来的,常年不断,清澈见底。更为奇特的是,每逢春夏,石乳上还会长出一些紫色小花,随风摇曳,石乳与紫花相互映衬,更显出它的奇特。历代文人墨客题咏蜂房泉的诗词甚多。清代康熙年间介休知县赵端题诗道:“峭壁临丹壑,悬泉百窍寒。几疑河汉漏,翻觉洞天宽。”这首诗堪称蜂房泉的绝妙写照。千百年来人们把蜂房泉水当作圣水饮用,据称可治百病。

当年介之推母子二人走到此处,介母口渴难支。子推正坐在绝壁下发愁,忽见绝壁突出几个石乳,滴水如注,落地成泉。子推十分高兴,取水奉给老母。母子二人饮水后顿觉神清气爽。惊奇中,见此山仙气飘飘,崖壁上留下了五龙圣母身影。为感五龙圣母之恩,后人在此修五龙殿。

现在崖壁依稀可见五龙圣母的影像,正垂目下望,是她送来了甘洌的泉水,滋润了万物,降福于人间。在此饮圣水,百天可软化血管,妇女饮此水无奶可催奶,儿童可长身高。千百年来在此饮圣水者络绎不绝。

天井赏月

蜂房泉处凹崖似天井,自古以来便有坐天井、饮圣水、琼台赏月的美好传说。在此遥望天际,月华如玉,清奇皎洁,宛若置身霄汉。元佑四年(1089),北宋宰相张商英闻绵山天井赏月美不胜收,遂上山赏月。当时正逢秋雨,天气晦暗,他赏月心切,便焚香礼拜,潜心默祷,顿时阴霾尽扫,刹时一轮圆月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犹如磨光的银盘,光华四射天宇清澄。面对此情此景,他不禁诗兴大发,遂即兴作《天景赏月》诗,诗曰:“山中多香客,竟相蜂房泉。莫问兴如何,披卷亦清绝。”千百年来,帝王将相,名人雅士在此赏月,留下了许多诗篇。

仰天大佛

冥冥上苍造化了绵山的奇特山势和优美景观,请看对面的山峰仿佛空王古佛仰天而卧,发髻飘垂、神态安详。

传说,东周末年,天下大乱,妖孽四起。绵山岩洞中的蜥虎成精,化成人形经常出来喝人血、吸人精。百姓祈求空王古佛除妖安民,空王古佛施展法力将蜥虎精镇回洞内。为防止它再出来伤害百姓,空王古佛让其化身仰卧于洞口之上。

许愿挂灯

宋仁宗时,介休文家庄文洎,曾任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转运使。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且乐善好施。然人到中年,尚无儿女,深以为忧。

一日,有云游道士带一孩童化斋于宅。饭后,文员外与道士闲话经史,文夫人引孩童嬉戏时想:“吾若有此子,乃天赐洪福也。”思之良久,不由长叹。道士闻之便问:“夫人何事长叹?”文员外即告无后之忧。道士笑曰:“承蒙盛情款待,次月十八为圣母圣诞,汝可往绵山圣母殿挂灯求子。”

是日,文氏夫妇在绵山圣母殿内挂起一对红灯,祈祷求子。晚上,文夫人梦见复至绵山圣母殿,那道士曰:“圣母即到,汝速回避。”文夫人便顺势躲到供桌之下,只见祥光四射,仙乐声中女仙问道:“此红灯何人所挂?”道士答曰:“乃介休文家庄文氏夫妇所敬,欲求子嗣。”圣母曰:“吾闻文氏久为大善,可请文曲星下凡,为其子嗣。”

此后,文夫人便怀身孕,次年得子,起名彦博。后文彦博为政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载,成为名垂千古的“介休三贤”之一。此事不胫而走,求子嗣者纷而效仿,流传至今。绵山挂灯可求子嗣,求吉祥、消灾免难。

八仙洞

供奉东华大帝和八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荷、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据传,是年八仙结伴从东海云游至此,只见瀑布飞流,瑞气飘飘,胜似蓬莱仙境,便在此论道说法。后元代介休籍高道梁志通上绵山修道,闻听洞内有声,侧耳细听,方知是东华大帝给八仙讲经,梁志通便在洞内塑东华大帝和八仙供奉。

大罗宫 “三清上,曰大罗”。绵山大罗宫依山而建,层楼迭阁,青墙金瓦,画栋雕梁,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米 ,为“天下第一道观”,可与布达拉宫媲美。主要有财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斗母殿、三清殿、星宿殿、灵霄殿、九曜星君殿、六丁六甲殿、五老君殿、药王殿、混元殿、藏经阁、讲经台,集道教殿宇之大成。狮子山雄狮背驮整座宫殿,形象逼真,威武生动。白云洞高悬于绝壁,常有白云飘出,为阴雨前兆。白云庵内唐代《金刚经》石刻,更为稀世文物。

道德经碑刻 《道德经》即《老子》,是一部奇书。此书九九八十一章,五千字,内容深邃博大,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坦荡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不仅为中国历代学人所称道,而且被西方学者所推崇。美国出版的《世界伟大文献汇集》三十部著作中,就有《道德经》.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透彻的研究与把握.这与汲取《道德经》的闪光思想密不可分.《毛泽东选集》曾多处引用《道德经》.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2000年5月来绵山考察,赠《道德经百家书》其中有赵朴初、董寿平等大师的绝笔.该书出版于1995年,是北京荣宝斋用木版雕刻水印,折式装祯.仅印1000册即毁版,弥足珍贵。

财神殿 此殿正中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别为利市仙官和招财童子.武财神坐元宝座,左手执元宝、右手拿铁鞭;两位文财神一位怀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宝。

斗姆殿 中央三目、四头、八臂的女神为“斗姆元君”.左边为"三台星君""南斗星";右边为“左辅”、“右弼”星和“北斗七星君”.“斗姆元君”为天上众星之母,主管群星。南斗主生,北斗主死,朝拜诸星君,可增福添寿.《三国演义》中有孔明祭斗延寿以及"赵彦求寿"的故事.壁画上画的是除南.北斗星君以外的西方.东方诸位星君.他们主管人间的官禄前程,以及为人们救苦救难、化厄降祥。东汉三万名太学生首领郭林宗为感谢斗姆点化之恩,在这里建了斗姆殿

 

 

 

 

三清殿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本来指道教天神所居的圣境,后逐步演变为指居住在三清境的道教三位最高的神.殿内中央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天界”最高神灵,执掌宇宙,主宰万物,造化阴阳,生成天地,是世界的本源道的化身。玉清又名天宝君,为洞真之神;上清又名灵宝君,为洞玄之神;太清又名神宝君,为洞神之神.两侧为“四大天师”.他们均是道教的创立者,分别为东汉“张道陵天师”,是五斗米教的创立者;以及“南北朝时的葛仙翁、许旌阳”和宋代的“萨守坚”.左右墙上的壁画分别为“玉帝”“王母”带领天界诸神朝拜三清的场面.供桌两边雕刻的是和合二仙.和合喻意同心、和睦、顺气,是中国的喜神、爱神.中间的雕刻为骏马驰骋,龙腾虎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龙马精神,喻示着人们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星宿殿 二十八宿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星宿的崇拜.古时星相家根据星宿的移动,占卜吉凶,并把他们分成东、南、西、北四组,称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又称四方四神。民间办喜事、盖房子、出门都要选日子,就是据此而来的。这两位分别是青龙和白虎,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他们的职责是镇守道观山门,驱邪护正。

灵霄殿 殿内中央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为“天皇大帝”和“南极长生大帝”,右为“紫微大帝”及“后土皇地祗”.两侧为年、月、日、时四值功曹.道经上说:天有三十六层,三清居最上三层.玉帝居三十三天为万夫之主,主宰人间天上的祸福吉凶,及世界兵革、劫运,是民间信仰的最高神灵.左、右四位大帝,分别统帅万星、万雷、万灵、万地,以辅佐玉皇.传说四值功曹体察人间善恶功过,时记月累,年满上奏玉帝.腊月廿五玉帝下界巡世, 以人们所做的善恶或赐福或降恶。这天古代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以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灵霄殿的两壁画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天上帝”带领各自部下神将朝拜玉帝,奏事请旨的场面.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神态端庄各异,体现了天界的庄严和诸神的无边法力.当年唐玄宗为感谢玉皇大帝的点化、护佑之恩,命人在这里修建了灵霄殿以及九曜星君殿和六丁六甲殿。

五老君殿 五老君是道教初创时期的五方神灵,又叫五帝。他们都是非后学而成真者,为天地开辟之前的先天神灵,所以又称元始五老。即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青帝;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赤帝;中央元灵始老天君,号黄帝;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白帝;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黑帝.以上“五老”与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相对应。

药王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炎帝,两侧分别供奉张仲景、华佗、扁鹊、孙思邈四位盖世奇医.绵山自古以来就是道家圣地,因介之推归隐于此更成为人杰地灵之处.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号朱衣道人,研究《周易》多年.有一年,母亲重病缠身,妻子产后无奶,真是祸不单行.傅山既是位孝子,又是位好丈夫,对突如其来的灾祸茶饭不思,彻夜陪侍母亲、妻子.有一日,他十分困乏,爬在书桌上便睡着了.恍惚中忽见一仙人飘来,说道:“绵山圣水可治百病.”他顿感神灵在点化自己,便于明天启七年(丁卯)连夜奔向绵山取水.母亲、妻子喝了圣水,病症才得以痊愈.为感谢神灵救命之恩,特在此修建药王殿.从此绵山圣水可以治无名痼疾,又可作催奶剂的消息,传遍了省内外,人们常专程来此接水。

藏经阁为绵山道教藏经处,藏有《道藏》等道书多部。

讲经台为道士集会和讲经场所.有全国百位名家题写的《道德经》木刻,堪为一绝.

白云庵金刚经石刻 北魏时期,文殊菩萨化作一贫妇,在绵山一带传播佛教.介休的佛教信徒为纪念此事,在此建庵,供奉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并在六块石头上刻《金刚经》。

群仙殿全部神像均系布画,内容为道家众仙朝拜洪钧老祖,总面积360平方米,为全国绝无仅有.洪钧老祖也称洪元老祖.洪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

混洞殿主要供奉无形天尊、无名天尊、无上元君.无形天尊为混洞之前,道气未显,恍莽之中的道家之神,意为无形象可察。无名天尊为宇宙处于本始状态的道家之神,正如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虽有质可睹,但不可名。无上元君为太上老君之母,即天上的玄妙玉女.后下降为尹氏之女,嫁于仙人李灵飞,怀胎八十一年,生太上老君,传金丹密诀72篇即升天而去。

狮子山

   文殊广法天尊与太上老君经常在绵山探讨道学。唐代有人曾见二位老者,一穿白,一穿黑,对坐山上,侃侃而谈。待接近时,二老者倏然隐去,只看见天空中飘起一白一黑两朵祥云。在二仙对谈时,文殊的坐骑狮子蹲在山上,因而该山形如卧狮。

载驰载驱牌楼

    介休北贾侯家是清代著名晋商之一。康熙年间,侯家尚未发迹时上绵山大罗宫财神殿祈拜神灵保佑。经过几代人的经营,至光绪初年,侯荫昌的票号遍布全国50多个城市,资产达七八百万两,居全国票号之首。侯荫昌上绵山谢神灵保佑之恩,重修财神殿,并新建牌坊,并请名士题写载驰、载驱匾额。

救苦天尊殿

三国时,群雄逐鹿,连年混战,原始鬼魂也乘机出没人间骚扰百姓。天尊得知鬼魂作怪,便将手中拂尘一挥,使鬼魂消散。百姓抬头一望,只见一九头青狮上驮着救苦天尊,再看一位戴官帽的神仙带领十八神将收了鬼魂。原来是太一救苦天尊领城隍及十八阴司倾城出动。后人便自发捐资修建了天尊殿。自那以后,就有了城隍三出巡,治理鬼魂,使百姓安宁的说法。

这里中央坐九头青狮的为“太一救苦天尊”,两侧为五方接引童子。传说救苦天尊,千处有求千处应,寻声赶来,救苦救难,所以又称“寻声救苦天尊”。他有放百亿瑞光,照亮幽冥地狱,拔度地狱亡灵,使他们解脱罪孽投生转世的法力。右侧墙壁上有救苦天尊施展法力,救助苦海遇难众生的画面。左侧为救苦天尊化身救助病人的情景。五方童子手执“五色宝幡”,意为接引五方世界一切有缘众生。

三官殿

东汉时,有一年蛟怪利用洪水危害四方百姓。三官伸手甩出法器,使洪水平静,蛟怪被定在了沟内,化为巨石。从此以后岩沟里的水在出沟处走地下,出了沟才涌出地面。既能防止蛟龙作怪,又能保证附近百姓用水的清洁。

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称“三官大帝”。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解难,水官能赦罪。武则天就常拜“三官”。左边的壁画所反映的就是“三官大帝”巡视考察的情景。下方有惩罚恶人的场面。右壁上画的是“天官”为人间赐福的情景。

附近乡民为感谢三官除去蛟怪,在这里修建了三官殿。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尊明代木雕三官像,是汾洲知府请人雕成后请往绵山的。

六十元辰殿

   元辰即人们常说的“太岁”、“本命元辰”,总共六十位,以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一循环,轮流值年。绵山元辰殿分上、下两层。各殿内墙壁上形象逼真的画像也是三十元辰,和塑像一起正好是六十位。在此各个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君”。民间有本命年穿红背心,系红裤带,祭拜本命神,以求消灾免祸,增福增寿的习俗。

仙踪亭<

   绵山大罗宫的玉清天尊、上清天尊、太清天尊经常和众仙在殿门前的山边平地上围坐切磋道经。

有一日,狄仁杰路经介休,只身来到绵山,沿路欣赏山水风光。走着走着,远远看到三清殿门口三清与众仙欢聚一堂。行至大罗宫山崖下,看到山顶上仙气缭绕,烟雾升腾,隐约听到众仙切磋道经的声音。狄仁杰紧走几步,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举目观望,不见众仙踪影。便进殿内焚香祈祷,祈求神灵保佑李唐天下。拜毕出殿后,仿佛又看到殿前山边的空地上众仙端坐的身影。狄仁杰想这是神灵点化。为感谢众仙的保佑,回朝后派人修建了这座六角亭,并取名为“仙踪亭”。

九曜星君殿

   是指太阳、太阴、金、木、水、火、土及计都、罗睺九位星君。古人认为“九星”主人的吉凶祸福。其中“五行相生相克,相克则有家宅不宁,六畜不旺,人丁不安,口舌官司等凶兆”;又有“男怕罗睺,女怕计都”之说。因而民间有正月初八顺星转运祭九星的习俗,据说可以消除各种灾难,保佑一年吉庆随心。九曜君神像后壁上均有各自星君的天文星座,夜晚可以根据墙上的星图,在天上找出九曜。

六丁六甲殿

就是六十元辰中的“六丁”与“六甲”神。六丁属阴,六甲属阳。六丁都是女神。道士用六丁之法招使六甲神察知远方人或物的吉凶。六甲是男神,是真武大帝的部下,有“祈禳驱鬼”的功能,也叫“制鬼神”。

六丁六甲即:丁卯司马卿、丁丑赵子任、丁亥张文通、丁酉藏文公、丁未石叔通、丁巳崔巨卿;甲子王文卿、甲戍展子江、甲申扈文长、甲午卫上卿、甲辰孟非卿、甲寅明文章。

五老君殿

五老君是道教初创时期的五方神灵,又叫五帝。他们都是非后学而成真者,为天地开辟之前的先天神灵,所以又称元始五老。即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青帝;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赤帝;中央元灵始老天君,号黄帝;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白帝;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黑帝。以上“五老”与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相对应。绵山乃五方神灵会群仙之所,故善男信女建此殿供奉。

梦圆亭

  光年间,介休籍仙台村人郎营周一家,三代均为诗人,被称为“诗歌世家”。光绪三年,先祖托梦给营周,讲述当年许愿“诗歌世家”如愿后建亭之事。营周为感谢神灵护佑成才之恩,遂在此建“梦圆亭”。

大罗宫

   当年介之推所看到的“大罗仙境”。“三清上,曰大罗”。大罗为道家的最高境界,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宝树覆盖八方罗天。大罗宫复修于唐玄宗时,后因战乱,只留残迹。现在的大罗宫是在原址上恢复修建的,为依山而建的十三层仿古建筑,高110余米;建筑群总面积为三万余平方米,为全国庙观之最。

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巡幸南出雀鼠谷,路经绵山,忆起当年唐太宗在雀鼠谷大战中受神灵护佑得胜之事,遂专程朝绵山礼拜;并于大罗宫焚香,拜二十八星宿殿、六丁六甲殿,并拨银重修大罗宫。至北宋时,宰相文彦博回乡省亲,因大罗宫诸神灵验,遂又复修。明清以来,屡废屡修。后因历代战乱和日军烧毁,绵山风景区又在原址上恢复扩建。大罗宫供奉从无形、无名、无上、三清四御到道家诸神。2000年5月曾在此举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道家活动──罗天大醮,香港、台湾、南朝鲜、新加坡等国内外20余家经团参加。千百年来,在大罗宫祈祷国家兴盛、家庭幸福、个人前程的不计其数,现这里各种祈祷的表文有两千多种,游人赠送的帐、幡有两千余条。前来挂铃、挂灯的有一千余人。从古自今,人们办事都离不开大罗宫,三六九祈祷、初一十五朝拜者甚多。

游览大罗宫,如步步临仙境,步步升高。在大罗宫之上的悬崖绝壁上飞人挂祥灯,可岁岁降光明。这里还有壮武侯宋昌大罗道馆挂祥云牌、汉文帝减免中都三年租税的历史故事。

 

 

 

 

混元殿

    供奉无形天尊、无名天尊、无上元君。无形天尊为混洞之前,道气未显,荒莽之中的道家之神,意为无形象可察。无名天尊为宇宙处于本始状态的道家之神,正如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虽有质可睹,但不可名。无上元君为太上老君之母,即天上的玄妙玉女。此三位神灵都是宇宙处于本始状态之时无边无际、无阳无阴、无上无下、无表无里、无天无地之时的神。他们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万物的开始与生化者。

诸神殿

   神像均系布画,内容为道家众神朝拜洪钧老祖,总面积360平方米,为全国绝无仅有。洪钧老祖也称洪元老祖。洪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

主尊九位神为木雕,正中为洪元老君,左为真一天尊、太上道君、高上玉皇道君、太始天尊;右为太上大道君、玄老天尊、太初天尊、太一救苦天尊。

众妙堂

   塑艺术之宫,历代彩塑最多的陈列馆。有唐、宋、元、明各个时期300多尊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神佛像,被文物专家称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之瑰宝。

大罗宫名人纪念馆

  列历代皇家文书最多的历史名人展厅。陈列有晋文公、后赵皇帝石勒、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的圣旨、诏书十几道,有西汉拥立文帝的壮武侯宋昌、唐代宰相令狐楚、唐代骁将尉迟恭、北宋宰相张商英、北宋名将郝质的奏折20多篇,有张良等历代名人的祷文、诗词以及保存下来的相关实物,藏品颇丰。

白云庵金刚经石刻

   时期,文殊菩萨化作一贫妇,在绵山一带传播佛法。介休的佛教信徒为纪念此事,在此建庵,供奉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并在六块石板上刻《金刚经》全文。

天桥 一处长300余米,宽不足1米的世间奇特的云中栈道。上离山顶200余米,高出云表;下距沟底300余米,悬于半空。多云天气漫步桥头,人从桥上过,云在脚下涌,平步青云,飘飘欲仙。此处不仅有绵山龙王化作柏龙驻足悬壁、神兔助高僧志超通过断崖的神奇景观,更有中国最险绝的军事要塞石勒寨和唐太宗李世民为感恩太上老君所建的洞神之宫。正殿主要有“三洞大教主”之一的神宝君塑像。两侧为“南北五祖”、“七真人”及众仙殿。桥下长洞内塑有老君历世应化身,以及我国古代四位发明家的造像。真武殿、天蓬殿、三官殿、水母殿、二郎神殿塑像均为唐宋风格。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精通天文、阴阳、历算的唐代李淳风、明太祖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等都曾在这里打坐修行。古印度须弥山飞来之石——须弥石,月圆之夜能折射出一钩弯月的宝月泉更为古老神奇,令人神往。此处还有炼丹炉、授书亭等景点。介之推携母来到这个地方,见上方祥云缭绕,便登临朝拜。上来后方知是太上老君修行炼丹的道场。玉清和上清也常来这里同太清共同切磋道法。他的护法神为一条玉龙,盘旋于此守护道场,这便是天桥的来历。后人也把这里作为军事要塞,后赵皇帝石勒称帝前曾在此占据,受太上老君保佑,成为一国之君,遂建天桥以示感念。桥的右侧尽头有石寨遗迹。这次修缮天桥古栈道为历代规模最大的一次,长达300余米。天桥形成后,使绵山更富有灵气。

 

 

 

回头望柏龙 前面距地面5米处的那一株柏树,叫“柏龙”,已有数千年历史。它的角由柏叶组成,历经沧桑,常绿不衰。山风吹来,整株柏树摇头摆尾,为绵山一大奇观。我们前面介绍了关于蜂房泉的传说。龙母为介之推母子舍乳后,老龙王很生气,但对龙母又无可奈何,便赌气离开抱腹岩。快要出山时,又对绵山恋恋不舍,于是化作一株柏树留在悬崖。为了能让人们一饱眼福,前人在石崖上刻了“回头望柏龙”五个大字。

兔桥 唐武德五年,高僧志超来到这里,忽见前面有一断崖。正在犯愁之际,为他治过病的玉兔弓身搭桥,帮他通过。后为纪念这只神兔,在此修了木栈道,称做兔桥。

石寨 是中国最险绝的军事要塞,始建于晋惠帝永嘉年间,是古今中外罕见的由奴隶到皇帝的传奇式人物石勒所建。为摆脱遭人欺凌的厄运,石勒年长后绵山挂云牌立志成才。后在绵山建寨,经介之推点化运筹幄帷,通过演练八卦,确立了以绵山为根据地,夺取豫鲁,进据襄国,占据皖北,平定秦陇,统一中原的战略,最后称帝。石寨依山而建,三面万丈深渊,后有沟壑纵横,天然屏障,三道防线,迷魂阵,构成了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军事堡垒。陈列有石勒当年演绎的八卦、兵书、兵械、文书以及石勒敕建介神庙、天下复兴寒食节的诏书并有后赵明帝石弘上绵山所铸的石勒像等历史珍品。真实地保留了两晋时期的军事文化。

 

 

 

 

天桥山门 为重檐庑殿顶建筑,结献殿、碑廊、山门于一体。

道法自然匾额 道法自然,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为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神、人的意志制约。此额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

炼丹炉 狻猊和白泽是一对神兽,守侯着八卦炼丹炉,炼神丹妙药。狻猊虎头、龙爪、虎尾;白泽龙头、鱼身、龙角,它们都是驱邪镇妖之物。明洪武年间,三晋瘟疫流行,百姓叫苦连天,人们朝绵山跪拜求神保佑。只见东南方向上空金光闪闪,狻猊、白泽捧着八卦炼丹炉,太上老君手持法器,打开丹炉,南北五祖、七真人向天下洒药,二兽张口喷药,患病者顿感身清气爽。二日天明,瘟疫驱除,百姓欢腾。介休道会司范荣组织百姓铸造炼丹炉记之。

八卦图 八卦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象征天道运行、人事变化和物象、人事、德性、方位、阴阳、四时。八卦分别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山 、地。

 

 

 

 

 

 

 

老子出关图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所求教的人已不复存在,独有他的言语传世:君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否则将与人无益。孔子归来后告诉诸弟子:今日见老子,已成龙。老子将出关,尹喜请著《道德经》五千言。后老子出关化胡,不知所终。该图生动地反映了老子出关的情景。

洞神宫 太上老君的第十五世应化神即老子。唐太宗李世民把老子尊崇为李唐王朝的先祖,认为他取得天下是“君权神授”。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率兵与刘武周部宋金刚在绵山下雀鼠谷大战,李世民兵败撤至水涛沟。傍晚时分,忽见天空光彩有异,一老者鹤发童颜,后有一童子双髻高束随紫烟缓缓飘向天桥。李世民顿时领悟到太上老君前来救助,便随了过去。老者进洞神宫后,天空中隐约传来:“气可鼓而不可泄。”李世民当即跪拜。第二天,率众一鼓作气,击败宋金刚。为感太上老君恩德,便下令扩建洞神宫,供奉他的老祖先。李世民即位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贞观之治”。洞神宫正殿为太上老君塑像,两侧为金童。左边为洞神太极上相、洞神太玄上仙统;右边为洞神太极真伯、洞神七天护法都司。两侧墙壁上是太上老君八十一世应化图,即太上老君于八十一世中应化的不同形像。

 

 

 

 

 

天桥长洞 天桥长洞内塑有老君历世应化像。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即位当了皇帝,为唐太宗。一日深夜,他在殿上批阅奏折,困意袭来,不觉伏案入睡。梦中忽见一老者飘然入殿,曰:“秘化之初,吾体虚无经,历无穷千变万化。三皇以前为神化之本,后化三皇五帝为师。今将君权授汝,乃天意也。勤勉政事,救世于民,万不可大意。”李世民醒来,但见神光逝去。他感恩先祖指点,敕命绘制老君历世应化像。唐贞观十五年(641),李世民来绵山谢雨,敕建天桥长洞,塑老君十五世应化像。即:太初时,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四十八万卷。一卷四十八万字,一字辟方一百里。始分别天地,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太始时,为太始之师,口吐《太始经》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太始流转成练素象,于中而见气,变成阴阳。太素时,为太素之师,太素来,天生甘露,地生礼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伏羲时,为郁华子,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阳经》。郁华子教以张罗网,捕禽兽而食之。燧人时,为无化子,教示燧人钻木出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神农时,为大成子,作《大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教人民播植并食之,以代食禽兽。祝融时,为广寿之,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黄帝时,为力牧子,消息阴阳,作《道戒经》、《道康经》。开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少昊时,为随应子,作《元藏经》。尔时升平,嘉禾生,礼泉出,麒麟至,凤凰来,景星照。

颛顼时,为元阳子,作《微言经》。

帝尧时,为务成子,作《政事经》。

帝禹时,为直宁子,作《德诫经》。

帝禹时,为直宁子,作《德诫经》。

张衡 东汉天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系张陵之子,张良之九世孙。张衡从小熟读经书,尤喜攻读机械、天文、历法、数学。张衡从父亲张陵口中得知先祖张良年轻时曾在绵山研习八卦,而后辅佐刘邦,功成后隐退绵山,终得正果,遂于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来绵山拜祖。一日,他在张良修行洞口读书,忽闻洞中有语曰:“吾孙可按图造物,造福后人。”三月后,张衡回京,被朝廷封为太史令,负责管理天文历法。汉顺帝阳嘉元年,他发明了地动仪,成为世界上第一台记录地震的仪器。

蔡伦 字敬仲,是东汉和帝刘肇至安帝刘祜时的一位宦官。他博览经书,为人正直,很得汉和帝信任。他看到写字用的简牍、锦帛笨重昂贵,已有的麻纸也不适用,便下决心要造出一种既便宜又便于书写的纸来。一日,蔡伦入梦,忽有一小童相邀上山。只见松柏亭亭如盖,又见一所宫殿上有金字:“天桥长洞”。拾阶而进,有一蝉冠大袖、朱履长裾的老者出殿。蔡伦慌忙下拜,老者命小童扶起。老者曰:“欣闻你立志造纸,乃万民所幸。召你来此,天助你也。”说罢,命人取出一张洁白细腻的纸送与蔡伦。蔡伦纳头拜谢。只听见老者说道:“绵山神宝君,助蔡侯纸闻名于世。”经仙人指点,蔡伦终于造出了梦中所见的纸。蔡伦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民间把他造的纸叫做“蔡侯纸”。东汉以后,造纸术传遍了神州,并涌现出众多有成就的书画家。

毕升 北宋时期的活字印刷术发明家。当时,毕升看到雕刻印刷既费工、又费料,决心要发明活字印刷。于是,他遍游天下。北宋天禧五年(1021)来到绵山,见这里仙气缭绕,便决计留下来修行。一日,他行至天桥,忽见前方有一八卦形状,上面写着:“毕升功成之处。”一年后,他研成回京,有友人在此塑像志之。

马钧 字德衡,魏扶风人。三国时机械制造家,曾发明指南车。他在拜访高僧迪公时,闻知绵山地杰人灵,山有仙气,水有灵气,便于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前来绵山。目睹魏明帝曹睿特诏所建的抱腹寺后,他入后山修行,在石桐水畔绘制了“龙骨水车”草图,构思了指南车。次年回京,发明成功。被人们誉为“天下之名巧”。

东西偏殿 塑像为“南北五祖”和“七真人”。南五祖为紫阳真人张伯端、紫贤真人薛通光、泥丸真人陈楠、紫清真人白玉蟾、杏林真人石泰;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诚、正阳传道帝君钟离权、纯阳警化帝君吕岩、海蟾宏道帝君刘操、重阳开化帝君王喆,合称“南北五祖”。南五祖被尊为道教南派初祖,北五祖被尊为全真道教始祖。七真人为丹阳马真人、长生刘真人、长春丘真人、广宁郝真人、长真谭真人、玉阳王真人、清静孙真人。丹阳马真人为全真道遇仙派创始人,长生刘真人为全真道随山派创始人,长春丘真人为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广宁郝真人为全真教华山派创始人,长春谭真人为全真教南无派创始人,玉阳王真人为全真教嵛山派创始人,清静孙真人为坤道丹法之祖。明代万历年间,介休常有瘟疫流行,百姓叫苦不迭。南北五祖和七真人云游到此,显灵祛除瘟疫。张三丰弟子,介休籍高道范荣上绵山拜祖师,百姓皆告神灵保佑之事。后由他主持,百姓捐资建殿塑像。

 

 

 

 

 

 

 

东西配殿 塑像为太极真人杜冲、太清真人宋伦、太和真人尹轨、海上仙人安期生、龙乔真人宁封子、通玄真人文子、洞灵真人亢全子、麻衣子李和、王方平、司马承祯、容成公、鬼谷子、魏伯阳、河上公。这十四位神仙,神通广大,能驱虎豹、变幻体、治瘟疫、施大雨、管生死、喜炼丹。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山西大旱,介休道会司率百姓上绵山祈雨。众人返至龙头寺时,忽然雷声大作,继而大雨倾盆。一道闪电之后,天空中隐现出十四位神仙身影,道会司立即率众跪拜。大雨一直下了两天两夜,旱象解除,百姓欢欣。后在道会司倡导下,百姓捐资建殿,为十四位神仙塑像。

水母娘娘殿 水母为道教民间之神。绵山水涛沟有一股泉水,涧流湍激,溪深水豪。另有石乳泉,距地面二十米处有数十余处石乳,上面苔藓茸结,泉水滴沥,集于石池,清澈见底。此外,绵山还有龙池、一斗泉、宝月泉等。这些泉水都是太上老君所赐,并指派一女神专管,百姓称她为水母娘娘。一年,绵山一带大旱,石桐水濒临断流,百姓祈祷求水。水母娘娘将随身携带的圣瓶之水洒下,旱情解除。后百姓建水母娘娘殿祀之。

天蓬、天猷殿 西汉谋士张良于汉高祖六年(前201)上绵山修行,忽有三只恶虎窜出,危急关头,恰逢巡游的二郎神带天蓬、天猷及爱犬赶到,遂命爱犬下界降服。张良为感二郎神、天蓬、天猷及爱犬之恩,在后山塑神犬镇守绵山,在天桥塑二郎神、天蓬、天猷之金像。

张良、诸葛亮修行洞 洞内有张良、诸葛亮石像。张良,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为汉高祖刘邦重要谋士,被封为留侯。张良协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决定功成身退。汉高祖三年(前204)一日,他在灯下阅读《道德经》,朦胧间忽有一股仙气扑面而来,一老者飘然而入,手指东南方向曰:“绵山水帘洞,子房修行处。”张良知是太上老君点化自己,遂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前往绵山。他日夜诵读经书,后在水帘洞修行成真。介休现有一村名张良,便是他在该村治狐后,村民为感念而名。诸葛亮,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值天下大乱,诸侯争霸,民不聊生。他从小就仰慕张良辅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大业的壮举,认为如今正是自己施展才华的时候。于是走出隆中,游历全国,寻访贤主。建安二年(197)来到绵山,见这里古木参天,仙气缭绕,遂在此洞中打坐修行,并夜观天象,演成八阵图法。建安四年(199)离开绵山,回到隆中。刘备三顾茅庐,他辅佐刘备三分天下,采用八阵图法大破吴军,为蜀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须弥石 天桥上有一块颇象人形的石头,叫须弥石,据传是从古印度须弥山飞来的。

须弥山是古印度传说中的仙山,是仙佛居住的地方。因为是仙山,此山中的一切东西仿佛都有生命,充满了灵性。其中有一块石头,吸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修成正果,终于化作人形。他向山中的值日神请假一天,说好在天黑之前赶回。开始,他化作一翩翩少年,降临人间,纵情游览,所看到的一切都令他留连忘返。当他行至绵山脚下时,看到此山是一处仙山宝地,聚集着不少神佛。他决定上山去参拜。来到天桥时,恰遇一老道,便上前问路。他说是从天竺来的,想去参拜仙佛,完了以后还要赶回去。老道一听惊呆了,说:“看你小小年纪,却口出狂言,那天竺距中国十万八千里,一天怎能返回去?除非你是块会飞的石头。”没想到一语道破了他的真身,瞬间他就又变回了原样,象一个人形立在地上。就这样,这块飞来石就永远留在了绵山天桥,并时常在夜间显灵发光,救护当地百姓。人们只要围绕他转上九圈,并用手摸摸他,就可以烦恼全无,获福无量。但遗憾的是不知何时,他的头不翼而飞,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宝月泉 这里还有一块清代碑记,上面记载有关于望峰门的故事。前面有一宝月泉,每到月圆之夜,月光投洒于此,山壁上的泉水会反射出一轮弯月,所以叫宝月泉。

阴泰宗修行洞 阴泰宗,明末清初介休南庄村人。从小从师习武,但长进不大。后有人对他说:“绵山为人间仙境,神佛聚集,何不去求助神灵?”一天,他兴致勃勃上得山来,走着走着却迷失了方向,朦胧中来到了这处洞穴,困意顿生,倒头便睡。朦胧中见一白发老者向他走来,口念咒语。他就觉自己脚下生风,咒语刚落便随之落下。惊醒后,他知道是神仙点化自己,于是在洞内苦心修炼,出山后威震武林,成为一代镖师。解放前夕,有歹徒盗墓,他埋在地下三百多年的躯体竟然完好无损!

授书亭 北魏时期寇谦之,字辅真,少好仙道,后随方士入绵山学道修炼。据称他从太上老君处受天师道书,并广播道术。一日,他在此接太上老君所授《云笈七签》一部。此后,作教礼教义,用以规范庙观管理。寇谦之为感谢太上老君授书,遂在此建亭。

一斗泉 很早以前,绵山缺水、树木很少。玉清元始天尊云游到此,见此情景,动了慈悲之心,用拂尘将东海中的水洒到绵山上,顿时绵山绿树成荫。为了让绵山上的水世世代代永不干枯,又留了几滴变成泉水。这里的一斗泉,便是其中的一滴。另外几滴留在了铁瓦寺、云峰寺、五龙寺、李姑岩等处。人们为纪念他老人家普救众生,在此修了洞真宫。

 

 

 

 

 

 

 

 

 

 

 

 

三龟石 这里的三块石头很象龟,大禹治水排干晋阳湖水以后,三只龟便来到绵山,见一斗泉的水清澈甘冽,便常来这里偷饮,并不时捣乱。玉清元始天尊一怒之下,将它们压在此山下,并命它们守护一斗泉至今。

文殊殿、普贤殿 介之推经过文殊广法天尊的点化,来到这里时,正逢一处悬崖断壁。但子推不畏艰险,背着老母攀援而上。爬到半中间的时候,忽然眼前一阵发黑,一失手母子二人掉了下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普贤真人命自己的善财童子化成一朵莲花,托住母子二人。介之推睁眼一看,原来是普贤真人救了自己,于是纳头就拜,此情景正好被路过的小牧童看见。人们为感文殊天尊对贤臣介之推的恩德,在此修建文殊、普贤庙。后文殊、普贤又成为绵山佛教的菩萨。文殊又称大智菩萨,是智慧和勇猛的象征,能够除一切无名烦恼。菩贤殿内供奉普贤菩萨,是普遍贤善吉祥的意思,象征真理。两边十二位童子是十二善神。

洞真宫 是玉清元始天尊的道场,主要供奉元始天尊.玉清元始天尊是最高信仰“道”的化身,在三清中地位最高。他头罩园光、手捧混元珠,象征天地未分阴阳未羊的无极状态。两旁是金童,两侧为上宰和上相。洞顶悬塑意为混元之气化生五色祥云。彩塑祥云中左为盘古开天地,右为女娲补天。在天地未开之时,宇宙呈鸡卵之形,盘古孕育其中,他上仰尽收天精,下俯饱饮地泉,渐渐长大,眼前一团漆黑,沉总书记中左手摸到一根霹雳神针,右手摸到一把开天壁地斧。他挥动双臂,针击斧凿。不知过了多久只听一声作响,宇宙上下分离,上方轻气升而为天,下方浊气沉而为地,从此生育了万物。《淮南子·天文训》载:天倾西北。女娲为拯救苍生,在此筑熔石炉,炼五彩石,将天补好。女娲炼石补天,功勋盖地。东配殿为“东方八天上帝”:青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元阳天、无量寿天、上监天、兜术天、不骄乐天。“南方八天上帝”:化应声天、梵宝天、摩夷天、答和皇天、梵明天、摩杂和天、亿罗天、那首明天。西配殿为“西方八天上帝”:染梨恭首天、首来天、首为稽那天、阿那波罗迦天、波罗离和天、梵明元黄天、蔡泞元天、阿梨和天。“北方八在上帝”:阿答和天、扇明民天、梨那天、明梵括大招天、阿尼妒天、须达天、元婪须带太错天、释禅自然天。合起来为“三十二天朝元始”。三十二天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欲界六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阴文举天、七曜摩夷天),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色界十八天(虚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和阳天、玄明恭佛天、曜明宗飘天、笠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关静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黄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拒阮乐天、无级昙誓天),有色无欲、不交阴阳、人民化生;无色界四天(皓庭雷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无复色欲,有形长数百里,惟真人能见;四梵天(常融天、玉隆天、梵度天、贾奕天)。

象鼻山 有一日,普贤菩萨出外云游,看到高僧志超正在为五龙兄弟讲经说法, 见身后的山摇晃不止,便命坐骑六牙白象托住。菩萨看到志超真心向佛,收回法力,令白象化身于此,形成了象鼻洞。现在行至神龛处回望此山,这头白象依山而卧,象鼻正伸入山沟中吸水。

鹿桥 当年,高僧志超路经此处,前有断崖阻隔,后有猛虎扑来,千钧一发之际,金鹿又以蹄抓崖,帮他渡过.后架此木桥以做纪念,保留至今。

 

 

 

 

 

 

 

 

固山石 这个地方叫黄岩洞。山崖上裂开一道缝,两边有两块大石片,中间夹一块圆石头,古往今来历尽风化、地震而纹丝不动,堪称奇观。相传高僧志超入绵山时,经兔桥遇断崖,过鹿桥前有断崖阻隔,后有猛虎追赶,幸有兔鹿相助,方得通过。来到此地后,正要休息片刻,忽听头顶有山裂地崩之声.他心里清楚,这是佛在考验自己。于是正襟危坐,高颂佛号:“阿弥陀佛”。此时空中飞来一只仙鹤,翅翼遮天,风声振谷,突然飞进岩下,将口中衔着的一块圆石夹在山谷裂缝之间。山越是晃动,此石凝固力越强。倾刻间,一切都归于平静。夹在石缝中的石头,便被称为固山石。仙鹤绕着绵山盘旋几圈,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深深吸引,久久不肯离去,也化作一棵柏树,守护在此。大家抬头仰望,可见一“丹顶树”。

点石成金 清代,祁县乔家经商的始祖乔贵发。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之后,不久便去世了。继承人是二儿子乔全义,他天资聪颖,熟读诗书。嘉庆三年(丙辰),乔家在包头的广盛公商号栽了根头,把整个商号赔进去都抵不了债务。好在祁县老家有家底,于是往包头起了三万两银子,但根本不够兑换。包头大掌柜日夜兼程赶回祁县乔家。乔全义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黎明时分,他不知不觉睡着了。这时,一位白发老者拎着一个袋子进入乔宅,乔全义正要开口询问,忽听长者说道:“绵山灵验,点石成金。”说罢,倒下袋子里的石子飘然而去.乔金义一惊,方知是梦.他揣摸了半天,才醒悟到是绵山空王佛老人家在点化自己。第二天夜深人静,乔全义把家里近万两银子装了几驮子,把剩下的空驮子全部装上了石头,石头上再盖上一层银子。当骡马队进入包头时,人们全震住了:乔家这么厚成,谁说广盛公会垮?就这一下,把兑银子的势头扼住了。待局势稳定后,乔金义才向掌柜、伙计们交了底说多亏了绵山的神佛点石成金!从此后,乔家后代便年年上绵山拜佛,并为绵山建寺庙捐银。

玉峰山庄 此处自古就是绵山深处中途休息食宿之处。宋元丰二年(1079),文产博奉命在绵山诰封介之推为诘惠侯在此住宿,见年久失修,游人多有不便,便命人重新修建玉峰山庄等食宿建筑。后经战乱兵火被毁。这次开发又在足迹上扩建为仿明清风格的准三星级宾馆,具备住宿、会务、娱乐等多种功能。

清风阁匾额 为明代书画家文徵明题写.文徵明,名壁,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工行草书,尤精小楷,亦能隶书,擅画山水,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曾任翰林院待诏,三年后辞。此匾是他辞归后所题。

 

 

 

 

一斗泉,是一处天然生成的斗形水泉。很久以前,绵山缺水少树。玉清元始天尊云游到此,用拂尘蘸东海之水点了几点,顿时变得满山丛绿。最后的一滴落到这里,便成为此泉。为感念天尊庇佑苍生的恩德,后人在此建洞真宫,为天宝君的道场。殿内供奉有元始天尊,以及东、南、西、北四方各八天上帝共三十二天。该处景点还有象鼻山、鹿桥、固山石等,记载了高僧志超择地绵山时山摇地动,猛虎追赶,白象、金鹿、仙鹤帮其脱险的神奇故事。临泉所建的玉峰山庄系仿明清建筑,被誉为“挂在沟边上的宾馆”。其中的清风阁、邀月楼、集贤居,饶有山林野趣,身临其境使人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大哉天元、恩覃三界牌楼

皇子争位,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唐贞观末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子们争斗日显,太子承乾和四子魏王李泰尤为激烈,九子晋王李治深感忧虑。贞观十八年三月十七日,他想起父皇多次提到李唐王朝根基稳固,皆托绵山神灵保佑。于是设案向绵山祈祷许愿:如能保佑李唐王朝长治久安,定上绵山建庙谢恩。是夜,李治梦见从绵山方向飘来一老者对他言道:“承乾不继,晋王治世”。五年后,李治继位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唐高宗下昭在绵山重建洞真宫,为玉清原始天尊重塑金身;在东西配殿供奉三十二天朝元始;还新建了牌楼,并御笔题写“大哉天元”、“恩覃三界”匾额。

文行忠信牌楼

文彦博,介休籍人,北宋著名宰相,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50年,在国内外声誉很高,备受世人尊敬。神宗赵顼曾赐致仕诗一首:

四纪忠劳著,三朝闻望隆。

享兹难老祉,报在不言功。

富矣勋弥大,居焉貌甚冲。

四都旧士女,白首伫瞻公。

为感念文彦博报在不言功,与介之推功不言禄齐名,神宗特派人上绵山建此功德牌楼,后又亲笔题写匾额“文行忠信”。

太极葫芦 

洞真宫是玉清元始天尊的道场。殿前安放着太极葫芦,两边守护着的是地吼和狻猊。地吼犟牛头、虎尾巴、马身、马脚;狻猊生性好坐,喜欢烟火。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火烧绵山后,心情悲恸,朦胧中见祥云缭绕,玉清天尊正在给三十二诸天讲经说法。于是跪地求拜,隐约看到高处有地吼、狻猊捧着八卦葫芦宝瓶而来。玉清天尊施展法力,八卦葫芦宝瓶里喷出一股玄黄之气。文公打个冷颤,睁眼看时,已是满山仙气,万物复甦。

次年,文公重上绵山凭吊介之推,看到金光紫雾罩山,草木丛生,遂命下大夫解张修复洞真洞、东西配殿,铸造地吼、狻猊、太极葫芦宝瓶。二兽守护太极宝瓶,镇妖驱邪,造福万民。它们是天神之物,摸一摸事业发达,如意吉祥。

乾坤洞 有李淳风、刘伯温石像。

李淳风,隋唐时歧州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人,博学广识,精通天文、历算、阴阳、占卜之学。他曾游历名山大川,拜访高人。当听说绵山地灵人杰,是一处仙山宝地,当年诸葛亮就曾在此修行悟出用兵之道时,便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来到绵山修行养性,研习八卦,创立六壬时课。后他与袁天罡合撰《推背图》。唐贞观十一年(637),被李世民召入朝廷任太史令,曾为唐太宗破解“唐中弱,有女武代王”的秘谶,被后世奉为神人。(六壬时课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而创立的一种占卜术,被后人沿用至今)。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明代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通天文。元天历三年(1330),20岁时来绵山修行,创立形象、观星说。至元二年(1336)离绵山。刘伯温在绵山修行期间,朱元璋两请他出山,均无应允,后刘伯温夜观天象,见元朝气数已尽,遂回浙江青田老家,朱元璋闻讯,第三次才把他请出辅政。明初任御史丞兼太史令,被封为“诚意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辞官归隐,来到绵山。洪武八年(1375)仙逝。刘伯温曾辅佐朱元璋打天下治理国事达八年之久。朱元璋的儿子晋恭王朱棡来绵山祭祖,面对前贤的修行地百感交集,于是在绵山建朱家祠堂,并在此洞内塑刘伯温石像。

凝玄亭

李淳风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来绵山修行,请工匠在此搭建二亭。一道人问在此建亭何用?李淳风答道:“七百年后,当有圣贤与吾在此研道玄、弘德萃。”永徽二年(651),唐高宗修复洞真宫时,重建此二亭,闻此处曾是太史令李淳风修行处,并有七百年后之约,遂命此二亭一为凝玄亭,一为集萃亭。

和诗亭

茹伦常,清乾隆年间介休师屯北人,以诗文著名,并善书法,也是山西著名藏书家之一,传世著作有《容斋诗集》。

有一年,茹伦常上绵山朝拜神灵,夜宿中岩。天黑后漫步观赏夜景,来到清风阁旁,月光下隐约看见山边有“诗仙”二字。伦常不知此人是谁,就随口吟道:“谁人胆敢称诗仙,惊世诗章借一观。”清风阁墙旁有人答道:“夜静不宜赋诗章,恐惊星斗落绵山。”伦常大惊,正欲前去相访,却不见仙人踪影。后来才知与他和诗的仙人是吕祖。

茹伦常为纪念这一奇遇,出资建造了这座五角亭,并定名为“和诗亭”。进亭坐一坐,可诗兴大发,佳作留芳。

朱家凹

 

 

   都与明代朱家王朝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曾在这里修行拜灵宝天尊。朱元璋称帝后,认为他当皇帝是天尊显灵的结果,于是偕堂妹上绵山祭拜。一阵清风将其妹头上的芙蓉花吹落,地上便长出了至今仍生长旺盛的芙蓉松。后来朱元璋又派其第十七子朱权(号涵虚子)上绵山修复灵宝殿。现在的洞玄洞是在原址上扩建的,为灵宝君的道场。主要供奉灵宝天尊和十方天尊,以及三茅真君,北天师、陈抟老祖、三丰祖师。灵宝天尊像高5米,塑于石窟内,古朴典雅,风格独特。朱元璋第十二世孙、明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上绵山祭祖时敕建醮斋法坛。此处还有神龛、盘龙梯、迎仙松等景观。古迹遍地,蔚为大观。大殿内正面供奉上清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是三清中的第二尊神。他头罩圆光,目蕴玄机,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初开,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两侧金童手捧如意,两侧左为洞玄左真上宰、洞玄左真上相,右为洞真上宰、洞玄右真上相。大殿顶部是悬塑。左为夸父追日。我们的祖先是一个热爱光明,崇拜太阳的部落,部落中的一位巨人叫夸父。一日清晨,他拄着桃木拐杖追赶太阳,因为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之水。追到函谷关,太阳即将落山,夸父一急,便仍掉拐杖,扑向太阳即被溶化。他的拐杖变成桃林,骨骼化作山川大地,毛发胡须生成草木,血脉汇为江河湖海,五脏成了五岳。右为嫦娥奔月。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日,瑶池金母为奖励他护佑下界苍生的永世之功,赏赐他一粒金丹,一人食之上天成仙,二人食之长生不老。后羿与嫦娥约好分食仙丹,以求共同长生。嫦娥好奇,独自吃掉仙丹。当她飘然升天时,一只玉兔衔住她的衣襟,随她一同升天。嫦娥觉得有负后羿,羞见众仙,便住进了广寒宫。

   盘龙石梯是灵宝天尊道场的守护神。游人心无邪念,才能从此龙背上安然通过。

芙蓉松当年朱元璋和他的堂妹来到绵山拜祭祖父。朱元璋的妹妹心地善良.貌美如玉,连草木都生爱慕之情,很想把她留住.此时,一阵轻风吹落了她头上的一朵芙蓉花,芙蓉落地便长出这株芙蓉松。

金刚树(神龛上) 当初朱元璋的爷爷朱五四上绵山修行,见这里景色秀丽,灵气十足,便打定主意留在山上.绵山方圆百里,幅圆辽阔,猛兽非常多。每天晚上朱五四打坐的时候,都能听到院外野兽的咆哮和撕打声。一天夜里,他终于忍不住信步上前,推开门,忽然有几只野兽朝他扑了过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一黑衣童子带领三个白衣童子脚踏祥云而来。于是,猛兽转身逃之夭夭。朱五四定睛一看,四位童子踪影不见了。早晨起来后,门前却奇迹般地长出了三柏一松。此后,野兽再也不敢来扰乱。原来这是上清灵宝天尊通知山神保护朱五四的安全。那天夜里是山神手下的四位小神奉命前来营救。后四位神灵化树立于门前。

 

 

 

 

护国安邦亭 晋恭王朱棡修复灵宝殿时,为与主殿呼应对称,又在东西两边修建两座亭。嘉靖二十一年(1542),嘉靖皇帝朱厚聪上绵山祭祖时,赞赏这两座亭建的别有玄妙。他说:“朱家凹远观是元宝形状,立于洞玄宫前,仰视则似龙椅,两边山壁左右外伸,似龙椅的扶手。两亭立于扶手左右,可扶持朱家江山永固。”从此这两座亭取名为“护国安邦”亭。

朱家祠堂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聪是历史上有名崇拜道教的皇帝。他十五岁继承皇位后,在宫里建斋设醮,祷告神灵,祈求赐福。当时有个道士叫邵元节,是最被宠信的人。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四月,邵元节对世宗说:“山西绵山,是道家圣地,朱家凹就是朱家发祥地,何不前往?”当晚,他便梦见从绵山上空飞来四十多只白鹤,认为是吉祥之兆。当即派人去购买名贵的龙诞香,前来绵山,仙境般的景观令他如醉如痴。笃信仙道的世宗当即敕名在绵山建道教的醮斋法坛。人称“朱家祠堂”。

独秀峰取意于登临山顶观望,目光所及,绵山十里画廊尽收眼底,风景这边独好。

祈祷台朱元璋的爷爷朱五四上绵山修行,来至此处,眼前呈现祈祷台,遂跪拜祈祷。朱元璋来绵山朝拜,敕名为朱家祈祷台。

称心如意 地吼是太清天尊的坐骑,白泽是上清天尊的坐骑。二兽属天神之物,可驱邪镇妖;称心如意是镇山之宝,可造福万民。明正德十一年(1516),晋恭王朱棡目睹国运衰败,于是率部下来到绵山朱家凹,大设祭坛,隆重祭拜。跪拜间风雨大作,门口一盏象征性国灯在风雨中摇曳,眼看就要熄灭。此时忽见地吼、白泽捧住灯柱,七真人将称心如意安放在祭坛中央,霎时风停雨住,明灯放彩。祭拜后,朱家江山稳固,国运昌盛。朱棡为感谢神灵相助,遂派人复修洞玄洞、诸仙殿,铸地吼、白泽、称心如意。

 

神龛 朱元璋的爷爷朱五四是位居士,曾云游四方。来到绵山见这里山清水秀,便决定选块清静之地修行。来到这里后,每天在山上打坐,修行养性。一天晚上,他正在山上静坐,迎面走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坐在对面与他闲谈起来.二人言谈很投机,后老者每晚都来。有一天晚上,谈到天下大势时,朱五四便发出百姓盼望有一位贤明君主当政的言论.老者便说,“此处是上清灵宝天尊的道场,只要你诚心礼拜,你的子孙后代将大富大贵”.朱五四一听,知道一定不是凡人,正要询问,只见老者手执如意隐入崖壁。朱五四望空而拜。之后,他又在月圆之夜摆香案祭拜天尊。祭拜完后,一阵清风吹来,香案变成了石头的神龛,面前出现了“洪福齐天”四个大字。后来他的孙子朱元璋果然当了皇帝,定国号为洪武。因朱五四曾在此修行,并葬于此,以后朱家子孙又不断来此朝山祭视,所以人称朱家凹。

 

 

 

 

 

 

澄心亭 此亭因在盘龙石梯之上,游人从下而上攀至此处,安全到达,可见心已澄静。而从此亭欲下石梯,则要清心凝神,迸弃邪恶,故名澄心亭。

指路柏 看这儿有一棵与人手十分相似的柏树,正对着象鼻洞的崖边。那年,朱元璋的爷爷朱五四到绵山寻找归隐之所,来到此地一看,山峰高峻、彩云飘浮、溪水流淌、到处都是仙境。自己该到何处?正当犯愁之际有一株松树伸手在向他招呼.他心里一喜,“莫非是仙人在指引我?”于是便爬上此山,祭天拜地.

迎仙松上清灵宝天尊经常要与众仙切磋道经,并且要亲自到山口迎接众仙。众仙觉得十分过意不去.有一日,不约而同地各自带来了一株笔直的松树,将松树点化于此山间,并对上清灵宝天尊说:“有此三树迎我们,以后不要再辛苦你了。”从此“迎仙松”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有趣的是,这三株松树的树枝都一律朝外面生长,这也许就是在双手迎客吧!

十方灵宝天尊殿 十方灵宝天尊殿供奉分别为:东方玉宝皇上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北方玄上玉辰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洞神真皇天尊。

 

玉皇阁 供奉玉皇大帝。道教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清居最上三重,玉帝居第三十三重,是万夫之主,最高的权力之神。他统辖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主宰天上人间的吉凶祸福,是民间信仰最高的神灵,俗称“老天爷”。嘉靖皇帝朱厚聪是历史上有名的笃信道教的皇帝。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他最宠信的道士邵元节奏道:山西绵山是仙山宝地,朱家祖先在朱家凹修行后发祥,敢请陛下前往祭拜,可保江山永固。当晚,他梦见从绵山飞来一群仙鹤,认为是吉祥之兆,便前来绵山朱家凹朝圣拜祖,仙境般的景观令他如醉如痴,便下旨在此修建醮斋法坛,供奉玉皇大帝,人称朱家凹。

洞玄宫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一日批阅奏章,朦胧中见到父亲在灯下说:“重八儿,你如今得帝,系吾在绵山祈祷灵宝天尊所为”。恰在此时,马皇后一推,他随即醒来,顿感此梦蹊跷,便派自己的第十七子朱权前往介山,复修洞玄宫灵宝天尊殿。

天长地久 慎终如始亭 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世宗朱厚熜重修洞玄宫时建此坊。为祈求上清灵宝天尊保佑朱家江山永固,题匾额“天长地久”。取《道德经》中“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之意。“慎终如始”取意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石刻 道字石刻,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世宗朱厚熜上绵山祭祖,因笃信道教,令人摹刻王羲之一笔而成的“道”字。此字笔走龙蛇,似道似弦,暗藏道之玄机。寿字石刻,唐武宗四年(844),吕洞宾弃儒从道,与师傅汉钟离至绵山辟关修道时,在朱家凹拜上清灵宝天尊后,题写了此“寿”字。十二部经石刻,三洞大教主每位都以十二部经文教化天下。上清灵宝天尊的十二部经流传至今,已成为道场早午晚课禅诵的科仪。

诸仙殿 诸仙殿正宗供奉黄大仙,名初平,为晋代道士,于金华山石窟中修道成仙,擅点石成羊、点石成金之法术,据传为赤松子化身。左边为三茅真君,为汉代的茅固、茅盈、茅衷三兄弟,是茅山派的祖师;右边为陆修静,南朝刘宋时的道士,三国吴相陆凯的后人,自幼学道,成名后入云梦山隐居修炼,创立南天师道教派。陈抟老祖精修内丹道法,是道教修技方法的祖师,五代后唐明宗赐号“清虚处士”,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为华山派之祖。三丰祖师,明代初道士,名全一,又名君宝,号元元子,其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以太极神功闻名于世,主张道儒释三教合一,著有《大道论》。诸仙殿为晋恭王朱棡时所修。

天长地久 慎终如始亭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世宗朱厚熜重修洞玄宫时建此坊。为祈求上清灵宝天尊保佑朱家江山永固,题匾额“天长地久”。取《道德经》中“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之意。“慎终如始”取意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字石刻<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世宗朱厚熜上绵山祭祖,因笃信道教,令人摹刻王羲之一笔而成的“道”字。此字笔走龙蛇,似道似弦,暗藏道之玄机。

寿字石刻唐武宗四年(844),吕洞宾弃儒从道,与师傅汉钟离至绵山辟关修道时,在朱家凹拜上清灵宝天尊后,题写了此“寿”字。

十二部经石刻三洞大教主每位都以十二部经文教化天下。上清灵宝天尊的十二部经流传至今,已成为道场早午晚课禅诵的科仪。

洞玄宫大殿内正面供奉上清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是三清中的第二尊神。他头罩圆光,目蕴玄机,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初开,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两侧金童手捧如意,两侧左为洞玄左真上宰、洞玄左真上相,右为洞真上宰、洞玄右真上相。大殿顶部是悬塑。左为夸父追日。我们的祖先是一个热爱光明,崇拜太阳的部落,部落中的一位巨人叫夸父。一日清晨,他拄着桃木拐杖追赶太阳,因为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之水。追到函谷关,太阳即将落山,夸父一急,便仍掉拐杖,扑向太阳即被溶化。他的拐杖变成桃林,骨骼化作山川大地,毛发胡须生成草木,血脉汇为江河湖海,五脏成了五岳。右为嫦娥奔月。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日,瑶池金母为奖励他护佑下界苍生的永世之功,赏赐他一粒金丹,一人食之上天成仙,二人食之长生不老。后羿与嫦娥约好分食仙丹,以求共同长生。嫦娥好奇,独自吃掉仙丹。当她飘然升天时,一只玉兔衔住她的衣襟,随她一同升天。嫦娥觉得有负后羿,羞见众仙,便住进了广寒宫。

盘龙石梯 从对山远观,形似神龙,攀附石壁,传说为灵宝天尊道场的守护神龙。游人上下,需心无邪念,才能安然无恙。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主要景点有毗卢殿、玉皇阁、空王殿、五龙殿、迪公洞、鸾公洞、五龙松、铁索岭、《大唐汾洲抱腹寺碑》等四十余处。寺内供奉有当地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空王志超是汉人第一个成佛的,塑像为包骨真身。寺内还保存有许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抱腹岩顶壁挂铃,场面惊心动魄,令人赞叹叫绝。铁索岭是天下最古老的攀崖铁索险道。铁索岭的铁索和下方云梯悬挂于唐代之前,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当年登山的一条险径。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于崇祯十年(1637)题写的长联,清光绪三年(1877)皇帝所赐“慈云法雨”御匾,以及当代著名学者,邑人张颔所题“抱腹栖云”的匾额,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岩左侧现建有四星级的“云峰墅苑”。云峰寺已成为一个拜佛、观光、旅游、度假的理想处所。

五方佛殿介之推当年上山时,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已是精疲力尽,便倒在这棵树旁睡着了。正在这里修行的毗卢真人知道这里是他的必经之地,便命其他四方道人在这里迎接。他们虽然久闻介之推之功德,但还是想试探试探他是否凡心全无。首先从西方走来一位道人,声称西方有很多珠宝,邀请介之推到那里享受荣华富贵。东方走来的一位道人说:“如果你到东方,可以让你作高官。”南、北方道人也相继邀请他到自己的世界。介之推均不为所动,执意前行.毗卢真人见高官厚禄难以动摇介之推,认为他已脱离凡俗,便点化说:“路上再遇到猛兽之类,你只要静坐即可。”果不出所料,走不远就见六种凶猛的野兽一齐向他扑来。子推闭目静坐,如同什么事也没发生。野兽见子推临危不乱,也就望而止步了。这时只听空中传来一个声音:“不得无理!”那六匹野兽于是变成六位童子。且说那四方道人也随即点化:“我们奉上天之意保护您前往归隐之地,已经恭候多时了,一路上我们会暗中助你一臂之力。”介之推说道:“待我功德圆满,一定让后人修建庙宇,报答各位护佑之恩。”就这样,在这里建庙的心愿一代代传了下来。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这五方道人也就渐渐演变成了以中方为主尊的五方佛,原来所建的五方神庙也就慢慢改成了五方佛殿。现在我们进入的便是五方佛殿。佛是佛陀的略称,意译为“觉者”、“智者”,是对彻底觉悟佛教真理者的尊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能称佛。五方佛又称“五方五智”,是以大目如来(也就是毗卢遮那佛)为主尊,两侧分别是其他四方佛以及六大童子.这棵树就是当年介之推和其母睡觉时靠过的,奇怪的是它们几经焚烧和砍伐,最后长出来的依旧是这样倾斜。

玉皇阁 殿的下层是玉皇阁,曾供奉玉皇大帝.这三孔窖洞虽不宽敞,但1926年11月前瑞典王储古斯托夫率领王妃一行游览绵山时,曾在此息宿。“七七事变”前还曾接待过印度、日本、朝鲜、蒙古、东南亚和英、美等国的游人.抗战时期,介休抗日民主政府又曾在此驻扎。为此这三孔窖洞既是外宾接待处,又是革命纪念他。

 

 

 

 

眼光菩萨殿 眼光菩萨,又称“佛眼菩萨”。因为他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眼疾,使人眼明心亮,所以受到百姓的虔诚膜拜。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供奉眼光菩萨的寺院并不多见,绵山抱腹岩自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空王志超圆寂于绵山抱腹岩以后,他的众多信徒都非常悲痛,日夜哭泣,因而得了难以治愈的眼疾。有一天,云峰寺突然来了一位云游的僧人,摩斯便把他安排到了这间僧舍。他除了每日打坐诵经外,剩余的时间都在采药,为空王佛的信徒治病。时间一久,各地的眼病患者也都闻讯而来,并全部治愈。后来,这些百姓相约叩谢恩人。这时,眼光菩萨才现出真身。为感念眼光菩萨的恩德,人们便在他原来借宿的僧舍把他供奉起来。眼光菩萨像为元代所塑;佛殿为明代隆庆年间重修,据今已有480余年。

 

还愿挂铃 相传贞观十二年(638)陕西大旱,八百里秦川赤地一片,百姓叫苦连天。唐太宗李世民与众臣商议对策,老臣魏征奏曰:“并州介休绵山,高僧志超法力无边,龙王亦拜为师,可求雨于斯。”太宗对志超法力早有所闻,立表赞同。于是,满朝文武面向绵山跪拜祈雨。少顷,便见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飘泼大雨倾盆而至。久旱逢甘霖,万民欢腾。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李世民为谢高僧志超“解民倒悬之恩”,决定亲率众臣朝山拜佛。然何以于佛示礼?仍是魏征献计曰:“铃者,灵也,挂铃谢恩是为上策。”太宗应允,即命能工巧匠打造一口铜铃。是岁农历三月十七日(志超成道日),太宗由文武大臣扈从前往绵山抱腹岩之下,请当地百姓系绳将铜铃挂于悬崖顶壁。从此,抱腹岩还愿挂铃之俗世代相传,成为绵山一绝。

麒麟吉祥 麒麟,雄曰麒,雌曰麟,其状如鹿,狮子尾、马蹄、龙角,是天神之物。国曹魏时期,高僧迪公于太和年间来到绵山,看到满山仙气缭绕,山青水秀,便在绵山修行参禅。一日夜晚,迪公打坐出洞时,一阵飞沙走石,随之降下妖魔,使他难以睁眼。在朦胧间,突然一道金光从天而降,五只麒麟降落在抱腹岩山脚。麒麟施展法力,霎时,风停妖散,五只麒麟却不见踪影。迪公知这是天降吉祥,于是,察看地形,规划寺院,并奏知魏明帝。后魏明帝特诏在这里建寺。这个洞穴乃迪公当年打坐的地方,是他请人铸了这五只“麒麟”,以驱邪镇妖。现在这五只麒麟迎接八方游人,以示吉祥。

舍利塔林又叫佛骨塔林,是为纪念绵山历代高僧而修建的墓塔。现仅存有六座,散于绵山各地的还有几十座。

海云、悟觉修行洞他们都在此洞中修行,最后在水帘洞中成真。

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亭 绵山位于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2月15日日军第二十师团侵占介休县城。失陷前,牺盟特派员李志敏,县长张德含带领党、政、军等500余人,撤出县城,转移到绵山,就在这三孔窑洞里,建立了“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此后铁索岭便成为连接晋冀鲁豫与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秘密通道,护送了大批前往延安的革命干部。薄一波、陈赓以及爱国将领方震武等曾在这里开展工作,指挥战斗。1940年,形势进一步恶化后,抗日民主政府又转移至绵山银空洞。

 

 

 

 

 

抱腹岩为绵山百余处岩洞之首,因形如两手抱腹,所以又叫抱腹岩。抱腹岩之腹大,大得惊人:抱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一两万名游人于腹内而不显得拥挤。抗战时期,介休抗日民主政府常在这里召开全县军民大会,部署生产和战斗任务。抱腹岩是天然生成的超大型礼堂.抱腹岩坐东面西,为一高约18丈,长约45丈,深约15丈的巨形岩洞。岩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直角排列的大岩洞,很象砖圈的“无量殿”,路断处有木栈道沟通,自下仰望殿宇参差,勾栏蜿蜒,犹如空中楼阁.更引人注目的是岩洞顶壁的无数个鸟洞和悬挂着的铜铃。抱腹岩挂铃为绵山一绝,每逢庙会,许了愿的善男信女们便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操作完毕后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清代康熙年间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岩》一诗中写道:“寺古云常在,岩空势欲倾。此中真得地,以外纵浮名。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坐听梵响处,花雨落无声”,可谓绘声绘色的抱腹岩写照.其中“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更成为人们广泛传颂的名句。很久以前,绵山中生活着一种叫吻的野兽,非常凶猛,常常伤害过往行人.附近的村民靠山吃山,以采药为生,而野兽封山,村民们无不头痛万分/于是推荐了一个身体强健,狩猎本领很强的年轻人前去降吻。这个年轻人想只凭自己的力量那太微不足道了,如果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一定会万无一失。于是他就去求空王佛保佑,祈求老人家赐给自己一件法宝,以降服吻兽.年轻人祈祷完毕,正要走时,忽然看见供案上金光闪闪,霎时满殿生辉。走近一看,原来是只铜铃,铜铃上还有一道经文。这时殿内突然有个缥缈的声音:“念此咒,便可降住怪兽,快快去吧.”年轻人这才恍然大悟,慌忙叩拜点化之恩.后来果然降服了吻,人们为了感谢空王佛的慈悲之心,就把这个铜铃挂在抱腹岩的岩顶上,让它为人们消灾免祸.

 

空王古佛主要奉祀空王古佛。空王为过去世之一佛,也是佛的总称。佛经说,佛为万法之王,所以又叫空王。阿弥陀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他在作比丘时,常拜空王佛眉间的白毫相,并因此而成佛。可见空王佛的地位之高。他的两侧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位菩萨。两旁是他的弟子摩斯、银空。殿前门廊是两位护法神——哼、哈二将。因哼将鼻喷光气,哈将口吐白光,故称哼将和哈将。

空王殿空王佛是云峰寺以及整个绵山供奉的佛祖,是汉人中最早成佛的。他俗名田志超,曾对佛教禅宗临济宗的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后圆寂坐化成佛。殿内这尊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转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相传,他为反抗官府及地痞的盘剥离家出走,几经辗转,来到了介休城内的华严寺。他每日在寺内打坐念经,修行养性。农忙时节,全城的农户都忙着去田间干活,但人手太少,又怕误了时日,非常着急,都先后来求志超帮忙。志超有求必应,一口气答应了二十八家,并照帮不误。后来他又云游到义棠弘济寺,因为寺前要修塔,但用水很困难,于是又指挥兔、鹿用铜钟抬水,加快了工程进度。最后他选择了绵山,受到了善男信女的广泛膜拜。唐贞观十二年(戊戌),李世民向绵山求雨,志超命正在做饭的弟子摩斯将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洒去,于是长安一带普降甘露,干旱解除,万民欢腾。以后每逢大旱,晋陕一带百姓都要来绵山祈雨,可谓盛极一时。后来为感谢志超“解民倒悬”之恩,李世民率众臣朝山拜佛。志超的弟子银空在抱腹岩接驾告师父已圆寂西归.李世民未能如愿,不禁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顿时天空出现了“空王佛”字样。于是唐太宗下旨在这里修建了空王殿。这个殿又叫石佛殿,殿内所有构件,包括台坐、门拱均为石雕,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风格。

 

 

 

 

 

 

 

慈云法雨御匾光绪二年(丙子)、三年(丁丑),三晋七十八州县大旱。山西巡抚曾国荃设坛祈雨,空王佛显灵,天降大雨。介休义棠籍人、工部屯田员外郎李敦愚等奏请朝廷颁发匾额。光绪责成南书房翰林恭书匾额一方,交曾国荃悬挂于抱腹岩空王古佛正殿。

 

阿弥陀佛殿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间闲置的僧舍,对面的僧舍则住着一位住持。他每天晚上念诵经文直至深夜。一日,见对面屋内通亮,他以为是着了火,提着水桶就往过跑。进去一看,原来上面端坐着阿弥陀佛,两边分别为左、右胁士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正在给六菩萨说法。他静听一夜,终于大彻大悟,成了一位得道的僧人,化缘于四方。后又回到绵山为阿弥陀佛修建了此殿。本殿供奉阿弥陀佛,净土宗称他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因他能接引虔心向佛的人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又称接引佛。两边的胁士分别是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两旁分别是其他六位菩萨:师子戏、师子奋、师子幡、师子作,坚勇精进,击金刚慧菩萨.殿前门廊下站立的分别是帝释天、吉祥天,他们的职责是保护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弥勒高僧殿正中供奉弥勒佛,是竖三世佛的未来佛.人们印象中的弥勒佛都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形象,而我们这里供奉的则是弥勒佛的法身。两边所供的十二高僧,他们是佛教五个宗派的代表人物,是罗汉、菩萨和佛的继承人。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弥勒殿呢?弥勒曾带领十二高僧来给空王佛做寿,又留下了他的笑口。人们为了纪念,便在这里修建了弥勒高僧殿。殿前廊下两位护法神是伽蓝菩萨和韦驮菩萨。韦驮又叫天韦将军,后因他追回了小偷手中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而成为菩萨。另一位是伽蓝菩萨——关公。讲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关圣帝君本是道教之神,刚才在龙头寺还是高台危坐,为何到此又站立在佛殿之前?这里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故事。三国时,关羽曾坐镇荆州,因没有执行“联吴抗曹”的策略而失去荆州,败走麦城,被吴军俘虏遇害。他阴魂不散,悠悠荡荡来到了荆州当阳的玉泉山。一天夜里,三更以后,只见空中关羽骑一匹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大呼“还我头来”.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认得是关羽,便以手中拂尘召曰:“云长安在?”关羽当即下马,乘风落于普净座前。普净说:“今将军被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那么被你所斩杀的颜良、文丑等六将之头又向谁去索要?”一席话,问得关羽哑口无言,于是恍然大悟:斩斩杀杀为佛门之大戒,自己与颜良、文丑均属无辜。从此皈依佛门,普净收他为半个佛,为护法大神。从此他忠于职守,成年累月伫立于殿门或山门。

介公祠供奉春秋晋国大夫介之推及其母亲。介之推功不言禄的高风亮节被后人广为传诵,成为千古佳话。当年晋文公寻找介之推,为使之推出山,有人建议:“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三面举火,他一定会背着老母出山的。”但万万没想到介之推终究没有出来,他和母亲都抱树被火焚羽化.后晋文公为旌表介之推,封绵上田为介田,并将烧剩的柏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上,口中不停地念叨“足下”.直到现在,每逢他的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家家吃冷食,禁烟火,为“寒食节”。两千年来,寒食之俗盛传不衰。历代写寒食节的诗词甚多,仅《全唐诗》就有一百三十余首。那么为什么把介公祠建在了偏殿呢?那是在清代乾隆年间,今河南省有位读书人,名叫品公滋,读书很是用功,头悬梁,锥刺股无一没有使用过,就是《诗经》《尚书》也能倒背如流。只是他运气不佳,屡试不中,为此卧床不起.他的这种执着被介之推得知后,就托梦给他,“来年你一定要进京赶考,介休就是你施展才华的地方”,说完便飘然而去了。吕公滋照梦而行,果然中了进士,于乾隆四十一年作了介休知县。一到任,他便决定为介之推修庙。但这里已经有了规模宏大的介神庙,很是惋惜,并不停地自责。这时有人建议:“既然朝拜介神的人很多,我们何不就近在抱腹岩再建个介公祠呢这样既能满足百姓的需求,又能实现你的夙愿。”就这样,在这里修了这个介公祠。吕公滋为官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以后又改任汾州通判。

 

空王磨 志超与龙母在棋盘洞对奕,大战了五百多个回合。龙母几乎每盘皆输,很是不快,随手将棋子一扔,交棋认输。从此志超便在抱腹寺坐禅修行,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僧。而被龙母所扔的这一枚棋子因沾了龙母的灵气,成了妖精。此妖精经常下山,到附近村舍里为非做歹。村民们便来绵山抱腹岩拜见活佛志超,请求为民解危。志超得知是棋子所化,便命徒弟摩斯将它化为一块石磨,让它将功赎罪。从此我们这里就有了这样一个“空王磨”。关于“空王磨”的传说,《续高僧传》中有所记载:一年春天,青黄不接,绵山寺庙中的粮食只剩六担了,只能维持十几天的生活。但使用“空王磨”,从春到夏,每天磨五斗,共应磨九十石,但只用了四石,六担粮食还剩两石。僧人们很惊奇,知这是佛祖保佑,于是把多余的粮食做成斋饭,救济民众,帮这一带百姓渡过了灾荒。这里曾经有过煮粥用的“万人锅”,可惜现已丢失。

龙池 池内生水,平时供寺僧和游人食用。五龙畈依佛门后,常造福远近的百姓.天旱时,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祈雨,十分灵验.所以绵山一带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为此称它为龙池。

释迦殿 释迦成佛后,曾云游四方。当来到绵山时,发现这里山青水秀,是一个修行养性的好地方,但也有许多妖魔怪兽。释迦决定通过讲法教化他们,龙众也赶来听法。后来志超择地绵山,为感谢释迦,在这里修建释迦殿。本殿奉祀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二十九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等理,便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佛经称为“初转法轮”.其后四十五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信众很多,都尊称他为“佛陀”──觉悟者。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沙罗双树下入灭。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记录整理,成为经、律、论“三藏”,此后佛教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世界性的宗教。两旁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及两位龙王(龙众的代表)。

 

铁索岭 是由抱腹岩而上的一个高二十余丈的山岭,由岭上“闫王橛”拖下两根铁索,每根长18丈,由300余个铁环连接而成,每个重14斤,两条共重四千余斤。人们背向万丈深渊,面向摩天山岭,手抓铁环,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绵山峰顶。其惊险程度真不亚于华山千尺幢。介休市委书记冯建平有诗赞曰:“危危铁索岭,穹穹抱腹岩,最是惊魂处,人已崖上悬。”《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记载,铁索岭的铁索,始悬于唐代之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年就是从岩沟登云梯上抱腹寺,再由铁索岭上到岩顶的.抗日战争时期,游击健儿们经常身背机枪、地雷,肩扛食物攀铁索上下;并曾由这里护送到延安去的干部过封锁线;救援跳伞着陆的美国飞行员。铁索岭是连接晋冀鲁豫与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秘密通道。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 从抱腹岩沿“云梯”下行约四十五丈,到距沟底约三十余丈的一个方圆的小丘上,便可看到举世闻名的《大唐汾洲抱腹寺碑》.杨仲昌撰文,张晋书丹,僧人思本检校。碑通高九尺,螭首二尺五寸,宽三尺,厚一尺。碑文为隶书,字径一寸,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因年深日久,风化剥落70余字。碑两侧有唐、宋名人题记。曾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的著名诗人贺知章题记中有“昔年与亲友俱登抱腹山数重,攀云梯……”的记述。可见此地原有“云梯”。攀云梯到抱腹岩,再绕行到铁索岭下攀二十一丈铁索到绵山上方,最后登上四丈高的摩斯塔,有通天云衢,青云直上。这便是开元二十年碑中所说的“云梯铁索”。碑文主要记述三国曹魏时,高僧迪公筹划经营开发绵山,魏明帝曹睿特诏建抱腹寺等情况。其书法结构宽舒,字迹古朴刚劲,有汉隶遗韵,为唐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棋盘洞 在开元碑后距地面六尺。这两个长九尺,高六尺,深六尺的石窟,就是当年唐高僧志超与龙母下棋的地方.右窟内顶部有50个高六寸的石刻雕像,也是唐代文物。两窟内还有一些游人题留,也颇具文物价值。

五龙松 五龙为绵山的地方保护神,五龙松是五龙的化身。唐高僧志超入山时,绵山为五龙占据。龙母已知志超为空王古佛转世,便与他在抱腹岩下棋盘洞内对奕,有意输掉绵山,让于志超。五龙兄弟暴躁气盛,对志超十分恼怒,就一起作法欲将抱腹岩推倒。高僧志超法力无边,右手托起岩顶,抱腹岩安然无恙。五龙战败归依佛门,成为绵山护法真神。从此五龙便化为五棵长生不老之松,永远镇守在这里。

金大定谢雨碑 金大定十一年(1171),汾州一带久旱不雨,遍地灾荒,民不聊生。汾州军太守王琦久闻绵山龙王很有法力,有求必应,便在衙内摆案祷雨.果然,汾州地境一连数日大雨滂沱,百姓无不称奇感恩。后为感谢龙王降雨救灾之恩,王琦亲率汾州官员并百姓人等前来朝拜,并立此谢雨祭文碑。

大明正德碑 邑人任九皐(曾任河北平乡县丞)撰文,强恕子书丹,郭海勒刊,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悟空、悟禅立石。碑文记载了当年重修空王古佛殿的缘由,介绍了唐代高僧志超成佛的故事,以及唐太宗李世民为感谢“善友解民倒悬”的恩德,于贞观十五年(641)农历三月十七上山朝拜,以及北宋宰相张商英朝山拜佛,明晋恭王朱 冈主持重修空王古佛殿的经过。

 

明王殿 当年高僧志超历经艰险,终于来到绵山聚徒弘法.但有很多野兽汲取了绵山之灵气,常出来兴风作浪,扰乱百姓.一次,释迦牟尼云游到绵山,看出志超定会成真,就命十大明王帮志超降妖除魔.志超成佛后,就托梦于百姓,在这里修建了释迦、明王殿。十大明王来到这里,又担负起了保护藏经楼中经书的职责。他们恪尽职责,降妖伏魔.明王受佛的教令而现出忿怒勇猛的形象,以降伏诸恶魔。之所以称明王,是因为明为光明之义,此佛以智慧而明,以智慧摧毁一切魔障.本殿供奉的明王有:一、焰曼得迦大忿怒明王,二、无能胜大忿怒明王,三、钵纳曼得迦大忿怒明王,四.尾觐那得迦大忿怒明王,五、不动尊大忿怒明王,六、吒枳大忿怒明王,七、你罗难拿大忿怒明王,八、大力大忿怒明王,九、送婆大忿怒明王,十、傅日罗播多罗大忿怒明王.该殿塑像为唐代风格,特别是三层悬塑,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栩栩如生,堪称精品。

 

五龙殿 五龙为绵山的地方保护神。大家请看,五龙个个位居正中而龙母却被供奉到了一边,这与古代以孝道为重的美德是相违背的。原来这有一段来历:高僧志超入山时,绵山为五龙占据。龙母知道志超为空王古佛转世,便与他在抱腹岩下棋盘洞内下棋,有意输掉绵山。五龙对此表示不满,殿内的塑像便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五龙想考验志超是否诚心向佛,便下起了漂泊大雨,大有将抱腹岩冲塌之势。志超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右手托起了岩顶,使抱腹岩安然无恙。现在五龙殿前岩顶还留有个巨大的佛掌印。这就是志超用手托山的印记。此殿为明代建筑。殿内还塑有五条龙,其中两条龙的爪里抓着人头。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有两个拦路抢劫财物的歹人,吓得百姓们不敢上山。后来,兴地村一个胆大的年轻人受众人委托,绕后山拜见空王佛。空王佛得知后,便命已皈依佛门的二龙去捉拿,二龙奉命行事,将两人捉拿到此。

毗卢殿 正中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的应身──释加牟尼及他的十大杰出弟子。他们分别是:摩诃迦叶、阿难、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迦旃延、优婆利、罗睺罗、富楼那、阿那律;其中目犍连即目连,号称神通第一。

笑口常开过了塔林,可见一笑口常开的佛山。这是弥勒佛的化身,是年三月十七绵山庙会,弥勒佛赶来赴会。他曾率十二高僧站在此迎接各方佛祖。此后便留在绵山参禅打坐,后打坐之处便有了他们的化身。因弥勒笑口常开,故有“弥勒笑迎四方客”的故事。

百廿台阶 石阶前的两只石雕猛兽叫狻猊,是传说中吃虎的狮子、佛和菩萨的坐骑。登上120级石阶就是绵山主寺──抱腹寺。佛家认为人的一生有108个烦恼,每登上一个台阶便可去掉一个烦恼;登上108个台阶烦恼就能全部去掉,从而进入无忧无虑的理想世界。其余的12个台阶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气,健步直上。

抱腹栖云匾额 为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介休籍人张颔所题。字迹古朴苍劲,既点明了抱腹岩多云,常被云封的自然景观;又道出了云峰寺建于抱腹岩这一寺与岩之间的关系,可谓画龙点睛之作。

傅山长联 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所题“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长联,上联形象地道出了此岩的奇特,为世间“绝无仅有”;下联写这里所奉祀的是介之推、空王佛等当地真神真佛,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拟。

药师佛殿 相传药师佛曾口吐精华之气救护了绵山脚下的百姓,制止了一次可怕的瘟疫流行。人们为感谢佛的救命之恩,在这里修建了药师佛殿。殿中这位就是药师佛,是东方琉璃国的教主,又称“大医王佛”。他手持药丹,立下十二大誓愿,救众生之病源,治无名之痼疾,帮众生消灾延寿。他的两侧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与药师佛合称为东方三圣。两侧供奉着十二神将,他们代表十二个时辰,是十二个时辰的守护神。每个神将下又有七千个夜叉,共同帮助药师救护天下有缘众生。殿前门廊下站着的两位天王,是保护佛法的护法神。

弥勒高僧殿 正中供奉弥勒佛,是竖三世佛的未来佛。人们印象中的弥勒佛都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形象,而我们这里供奉的则是弥勒佛的法身。两边所供的十二高僧,他们是佛教五个宗派的代表人物,是罗汉、菩萨和佛的继承人。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弥勒殿呢?弥勒曾带领十二高僧来给空王佛做寿,又留下了他的笑口。人们为了纪念,便在这里建此殿。

 

 

 

 

殿前廊下两位护法神是伽蓝菩萨和韦驮菩萨。韦驮又叫天韦将军,后因他追回了小偷盗走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成为菩萨。另一位是伽蓝菩萨——关公。讲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关圣帝君本是道教之神,刚才在龙头寺还是高台危坐,为何到此又站立在佛殿之前?这里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故事。三国时,关羽曾坐镇荆州,因没有执行“联吴抗曹”的策略而失去荆州,败走麦城,被吴军俘虏遇害。他死后阴魂不散,悠悠荡荡来到了荆州当阳的玉泉山。一天夜里三更以后,只见空中关羽骑一匹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大呼“还我头来”。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认得是关羽,便以手中拂尘召曰:“云长安在?”关羽当即下马,乘风落于普净座前。普净说:“今将军被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那么被你所斩的颜良、文丑等六将之头又向谁去索要?”一席话,问得关羽哑口无言,于是恍然大悟:斩斩杀杀为佛门之大戒,自己与颜良、文丑均属无辜。从此皈依佛门,普净收他为半个佛,为护法大神。从此他忠于职守,成年累月伫立于殿门或山门。

空王洞 空王活佛,俗姓田,名志超,原籍陕西冯翊,后迁到榆次源涡。为反抗官府地痞的盘剥,为民请命,十五岁离家出走。唐武德五年(622),辗转来到绵山抱腹寺。此洞就是他当年修行打坐的地方。

广嗣峪 亦称求子洞。传说善男信女可摸洞内池中的石子祈男求女,摸到圆石生男,扁石生女,大家不妨试试。相传兴地村有一对夫妇,年过半百,但膝下尚无子女,二老很是苦恼。闻得空王佛有求必应,便来到抱腹岩求子,但空王佛正好外出说法,他们就在空王殿旁的一个岩洞中休息下来。此时忽听洞中传来佛音:“洞中有水,水中有石,石中有子。”两人感悟,此乃空王佛点化。于是赶忙在洞中寻找,一看洞里真有水,伸手一摸,就摸出了一圆一扁两块石头。不久以后,他们便得一儿一女。此后,一传十,十传百,远乡近村的人们都来洞中求子,皆得灵验。从此就有了现在的广嗣峪。

张仙修行洞 张仙和他的妹妹在此洞中结伴修行,最后得道。善男信女们常在此洞中摸石求子,无不灵验,世人叫他求子张仙,妹妹即是送子娘娘。

迪公、鸾公修行洞 曹魏太和年间,瘟疫流行,朝中大臣多有染疾。明帝急召天下高人禳灾治病,高僧迪公应召入朝,诵经施法,瘟疫消除,朝廷上下无不欢庆。明帝欲召迪公赏赐时,迪公已化缘而去。后迪公云游到此,见山崖奇特,仙气缥缈,是修行参禅的风水宝地。返京上奏朝廷,明帝谢迪公禳灾之恩,赐予重金,敕建抱腹寺,并敕封为方丈。后迪公在抱腹寺洞内辟关辟谷,打坐成真。北魏高僧昙鸾,曾在绵山大岩寺弘法,后到抱腹寺洞内修行数年。修成正果后,一夜之间飞往对山,创立鸾公岩铁佛寺。后有晋、汾、并十余县的弟子千余人,并发展到交城玄中寺,晚年往返于晋汾之间讲经弘法。最后辟关辟谷坐化圆寂于修行洞内。四方百姓和弟子数千人,为其举行舍利安放仪式。现绵山黄土坡有昙鸾墓。

迪公、鸾公当年在此辟关辟谷时,洞穴封闭,唯留一小孔。洞外有沙弥守关。

观音菩萨殿有一年大旱,抱腹寺僧俗人等喝水、吃饭都成了问题。有一天夜里,志超做了个梦,梦见观音菩萨对他说:“离禅房不远处有泉水自然涌出。”志超从梦中惊醒,便找了一口锅接水,从此便有了一锅泉。观音菩萨又化为一个小沙弥在寺中帮忙,用他的宝瓢舀米,但米却从不见少,反而日益增多,不仅寺中的僧人够吃,还能接济很多百姓。有个僧人觉得奇怪,就在暗中偷看。半夜时分,小沙弥现出菩萨形,用勺在空中挥舞几下,然后向米缸倒去,米马上就涨,不一会儿就满了。这个僧人不觉惊叫出声,菩萨发现有人看见自己的真身,于是脚踏祥云向南海飞去,匆忙中将宝勺丟下,落地后就变成了这块石头。这就是舀米石的传说。人们为感观音救命之恩,便在这里修建了观音菩萨殿。因观音可现众多妙容,这里塑了观音的九位化身。这是观音菩萨殿,菩萨意译为“觉有情”、“大士”,即“发大心的人”。本殿塑像为九大观音,他们是:一、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千手表示保护所有的众生,千眼表示观察世间所有的一切。二、圣观音,为观音的总代表,又称正观音,宝冠中有弥勒佛像,表示能降伏外道邪魔。三、十一面观音,前后左右十面代表大乘修行的十个阶位── 十地,最上面代表十一地──佛果。四、不空绢索观音,职责是用绢索在苦海中打捞众生,使他们到达觉悟的彼岸;每次打捞绢索必有收获,所以说不空。五、如意轮观音,是救苦救难,解除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众生各种苦难的菩萨。六、青颈观音,念此观音可以使人脱离一切恐惧和危难。七、白衣观音,白色表示纯净,象征善心,胸怀慈悲。据说念白衣观音经咒,此观音就会出现,人们就可以满足各种善愿。八、水月观音,以水和月比喻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的佛理。九、准胝观音,意为洁净。据说此观音常来世间,使众生消灾延寿,消灭罪障,还能止小儿夜啼,使夫妻恩爱,治愈各种疾病。古往今来,凡是夫妻关系不和,患有疑难杂症,或家有“夜哭郎”的人们都来此菩萨前跪拜祈祷,十分灵验。为此他在民间最受崇拜,尤其受广大妇女的欢迎。千手观音前有善财童子、龙女像。善财童子为佛的弟子,据说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所以叫善财。

天所自出殿 供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王母娘娘则是道教有名的女神,民间把她看作是长生不老的象征。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玉皇大帝和灵霄宝殿的玉皇大帝形象不一样,他没有戴朝天冠,而是平民装扮。为什么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一天,三清召各方神灵在绵山聚会,玉皇偕王母也赶来。走到云峰寺上空时,突然听到美妙的佛乐。他们想看个究竟,于是变成一对老夫妇下界。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空王佛在给众生说法。不知不觉两个时辰过去了,听到妙处,玉帝不禁拍手称赞。这时,王母忽然醒悟时辰已过,禁不住喊了一声。人们回头一看,只见两位老人腾空而起,半空中现出了他们的真身,又现出了“天所自出”的字样。后人为纪念这一奇遇,便在他们所站之处修建了这所殿宇。

释迦殿 释迦成佛后,曾云游四方。当来到绵山时,发现这里山青水秀,是一个修行养性的好地方,但也有许多妖魔怪兽。释迦决定通过讲法教化他们,龙众也赶来听法。后来志超择地绵山,为感谢释迦,在这里修建释迦殿。

本殿奉祀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二十九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等理,便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佛经称为“初转法轮”。其后四十五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信众很多,都尊称他为“佛陀”──觉悟者。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沙罗双树下入灭。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记录整理,成为经、律、论“三藏”,此后佛教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世界性的宗教。

两旁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及两位龙王(龙众的代表)。

禅泉高僧志超在抱腹岩聚众讲经弘法,为了减轻庙中僧人担水的困难,便用他的禅杖在此连捅三下,便有水涌出成泉,后人谓之禅泉。

 

 

 

 

 

 

罗汉殿 供奉观音菩萨及众罗汉,故此殿也叫观音、罗汉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小乘佛教认为获得这一果位,就可以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再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可以受到天人供养。但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果位。修罗汉堂缘起于“十八棍僧救秦王”的故事:

秦王李世民率部前往洛阳攻打王世充,因寡不敌众兵败后,幸有十八棍僧杀出相助,才使他转败为胜。贞观十五年(641),他朝山拜佛谢雨,来到佛教圣地抱腹寺才突然悟到这十八位僧人就是十八罗汉的化身,于是倡导广修罗汉堂。这里的观音、罗汉堂,就是他此次上绵山时敕令修建的。

罗汉堂经过几次修复。大梁上的“大清康熙乙丑年”字样,便是最后修复的时间。

马鸣菩萨殿 供奉的是马鸣菩萨、四位侍者及打造并悬挂铁索岭铁索的元代焦居士及其外甥圆通和尚。马鸣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六百年出世的大乘论师。经书上说:有一次他到一个国家去说法,凡是听法的人都大彻大悟,国王的一匹马也垂泪听法。因为马能解其音,被他所说的佛法感悟,所以称他为马鸣菩萨。他所著的大乘论著作《大乘庄严论经》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佛教的哲理,在佛教界的名望很高。后来,那匹垂泪听法的马得道,成为马鸣菩萨的坐骑,跟随菩萨云游四方,教化众生。有一天,马鸣菩萨云游到绵山,见绵山山青水秀,风光迷人,心里很高兴。来到云峰寺,正好碰上焦居士和圆通和尚往铁索岭上挂铁索,很是辛苦。马鸣菩萨为他们这种虔诚所感动,便命此马驾上铁索飞到崖顶将铁索挂上。后人为了纪念,便在此修建马鸣菩萨殿。为了纪念焦居士、圆通和尚打造并悬挂铁索的功劳,在他们圆寂后,塑包骨真身像供奉在这里。

元焦居士真骨碑 邑人左遵道撰文,宋企贤书丹,赵惠刊勒,焦思敬立石。元代居士焦丰和外甥圆通和尚,都是介休焦家堡人,十分崇拜真神介之推和真佛高僧志超,经常上山祈拜。游览之余,发现唐代以前始悬于铁索岭上的铁索年久腐蚀,残断不全,决心重新打造。但要打造长18余丈的铁索,多达300余个的铁环,仅生铁就需4000余斤,谈何容易!但他决心已定,毅然上山,与外甥圆通和尚一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造成功,在马鸣菩萨坐骑神马的帮助下,将铁索悬挂上去。焦居士深爱古老神奇的绵山,更珍惜自己亲手打造的铁索通道,决心永世守护,后与圆通和尚在这里打坐圆寂。乡人为永远纪念,便塑二人的包骨真身像供奉起来。此碑记载了这段往事。

圆通、达元子修行洞圆通,元代介休焦家堡人,曾与舅舅一起在此打坐,最后坐化。此像为包骨真身。达元子原名梁志通,元代介休人,曾在此洞内出家修行。至大二年(1309)坐化于绵山。

送子娘娘殿

张仙和妹妹在绵山修行洞中结伴修行,最后双双得道成真。世人敬称张仙为求子张仙,其妹被尊称为送子娘娘。本殿是后人为供奉送子娘娘而修建。

励志亭唐玄宗开元八年(720),60岁的贺知章游览绵山铁索岭,但见崖壁陡峭,令人生畏。他喘息片刻,静心后,励志勇攀,一气登上山顶。围观的善男信女深受感动,捐资修建了这两个亭子,旨在激励人们勇于登攀。二十年后,80高龄的贺知章再次登临此地。忆及往事,挥笔题写“升降无私”四字,刻于碑上,并撰“铁索岭记”。后人将此亭称作“励志亭”。

藏经楼 为二层木结构悬山造。上层是绵山佛教图书馆,现已有价值十万元的藏书。下层为千佛殿,供奉有现在佛的数百尊佛像,其中不少是1940年火烧后幸存的,为明代前文物。

地藏菩萨殿供奉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菩萨遵循如来佛祖之旨,教化六道众生,为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闻知绵山是修行养性的好去处,便经常与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来此切磋佛法。当年高僧志超初来,绵山为五龙所居。龙母与志超下棋把绵山输掉,五龙兄弟大怒,一起作法,欲将抱腹岩推倒。情急之下,志超耳边忽然响起“地藏法力无边,大岩安然无恙”的声音。志超闻言,便用右手将抱腹岩托起,顿觉臂力无穷,犹如天柱岿然。事后,志超为感谢地藏菩萨相助之恩,修建了这座大殿。

天文灯图

  从龙头寺至水涛沟的十里长廊的悬崖绝壁之上,悬挂着六十余种天文灯图。主要有:龙头寺为玄天灯图;圣乳泉为二十八宿灯图;大罗宫为三宝印灯图和十日五行相生灯图;天桥为伏羲八卦灯图和河图、洛书灯图;一斗泉为玉皇灯图;朱家凹为天尊地卑灯图和阳中阴、阴中阳灯图;云峰寺为周天灯图、北斗天轮灯图、十一曜星灯图,栖贤谷为太极灯图等。这些灯图各兆吉祥、主好运。

祭拜九宫八卦安土神灯:凡有修建动土者,可祈工程顺利,平安施工;

  祭拜本命灯仪:可护佑自己出入平安,凡事顺心;

  祭拜北斗灯仪:可为自己或家人消灾解厄;

  祭拜南斗灯仪:可为自己或家人保命延生;

  祭拜玄坛黑虎灯仪:可为自己求得财路畅通;

  祭拜十一曜灯仪:可使全家平安,流年顺利;

  祭拜北斗天轮灯仪:可使四时调和,无水火、疾病、刀兵、劫贼等灾厄;

  祭拜周天灯仪:可祈佑国运昌隆,国家昌盛,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祭拜天尊地卑灯仪:可使企业兴旺,人心善顺,员工团结,事业发达;

  祭拜玉皇灯仪:可祈百福临门,好运常伴;

  祭拜玄天灯仪:可祈绝灭天灾,除罪延生,一生平安;

绵山祭拜天文灯图源远流长:据史载:建平3年(332),介休一带发生雹灾,冰雹大如鸡卵,平地水深三尺,方圆数百里摧枯拉朽,庄稼荡然无存。后赵皇帝石勒急召中书令徐光,商议免灾之法。徐光说,此灾是因朝中妖孽奸党专权腐败,人心不顺所致。臣夜观天象,上绵山拜北斗可消灾害。石勒应允,徐光便在绵山天桥石寨设案焚香,祭拜北斗天轮星座后,为祈求后赵永免天灾,将此灯图悬于天桥绝壁之上。后石勒又命人在天桥安放河图、洛书等灯图。

唐贞观十一年(637),星象学家李淳风被召为太史令。一日,李淳风进宫向太宗密奏:“臣曾于大业十一年在绵山研学八卦,推出:周天有异,大唐中弱。”太宗大惊,急问对策,李淳风答:国运乃周天星座所主,绵山祭拜星座历来灵验,宜前往拜之。太宗便命他秘密前往。李淳风在绵山抱腹寺祭拜周天星座,为保李唐江山永固,还命人将此星座悬于抱腹岩下,后又命人在龙头寺安放了玄天灯图等。后果有开元中兴。玄宗得知此事后,又命人在大罗宫安放了三宝印灯图等。

宋仁宗晚年无子,只有宗实、宗殷养子二位,立储之事一直未定。嘉祐元年(1056)春,仁宗上朝突发重病,朝中大臣为立储勾心斗角,西夏压兵边境,一时朝廷内外危机四伏。不日仁宗病轻,宰相文彦博密奏道:“立储不决,内外不安。敝乡绵山星座灯图灵验,请拜而卜之。”仁宗应允。文彦博绵山返朝后,奏道:臣在绵山拜宗实、宗殷本命灯图,宗实星座闪亮无比,拟立为储。仁宗大喜,立宗实为储,后为宋英宗。文彦博又在圣乳泉安放二十八宿灯图,在栖贤谷安放太极灯图等。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百废待举,但众皇子欲争立储,明争暗斗。一日,朱元璋召御史兼太史令刘伯温商议。刘奏道:众皇子尊卑颠倒,必乱及朝纲,绵山朱家凹为陛下发迹地,臣愿往拜天尊地卑星座,以安朝政。太祖准奏,刘伯温来到绵山朱家凹祭拜天尊地卑星灯图。为长治久安,将其安放于此处悬崖之上

水涛沟景区

 

 

绵山秀色 首推水涛仙沟。沟前说法台苍翠如黛,耸立于两山之间,环绕于涧水之中,夏秋季节常有彩虹升起,景色之美 ,如诗如画。十里仙谷,大大小小瀑布有百十余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称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有如镶嵌在茂林和芦苇丛中的一串串碧玉,使人如置身于扑朔迷离、神奇莫测的南国水乡之中。沿沟主要景点有五龙峰、舍身岩、石桐寺、五龙潭、仙童坐龟、二龙戏水、碧溪垂钓、牛角挂书、天来居、恐龙群、知章醉酒、乐天草舍、七星仙桥、五龙飞瀑、抽刀断水、先天八卦、群仙拜月、莲花峰、无字碑、水帘洞等30余处,有瑞典国王古斯托夫六世神泉浴 的历史遗迹。华夏奇瀑五龙飞瀑,落差80余米,跌落于五龙深潭;宽约10米,游人可从瀑下通过,并在此留影。水帘洞,为天下修性养气、辟谷成真第一洞。洞口飞流如练,洞内可容三四十人,为历代高僧、高道辟关、辟谷的修炼场所。水涛沟为拜神仙、游仙境、得仙气的游览好去处。

 

 

 

五龙潭 这是一个占地20亩的深潭.当年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湖水干涸后,龙母便携五个儿子上绵山栖居。这五龙潭就是五龙常来戏水的地方.潭边这只活灵活现的石黾也颇有来历.五龙上山之初,潭里经常有水族出没为患,伤害百姓.龙母得知后便派她的弟子老黾到这里守护.潭水清澈见底. 人们在饱览山水的同时, 可以在此垂钓、泛舟.尽享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乐趣。

五龙树 又被人们叫做五龙打坐椅。传说空王佛在这里讲经说法时,五龙也常在此听法,并在树上接天地之气。时间长了,这里便留下了五龙打坐的痕迹。后人将它叫做“龙椅”。

说法台 因它形似香炉又名香炉山,,与五龙峰隔沟相望,是唐代高僧志超的说法处。从背面看又俨然是一座驼峰,这匹硕大无比的骆驼,是专为高僧志超驮运经书的。明代曾任国子监司业的汾阳人朱子俊曾写诗赞道:“台尝说法少人通,介立青螺两壁中,霹雳一声聊当喝,蓦然惊起涧中虹。”这首诗绘声绘色地写出了说法台苍翠如黛,耸立于两山之间,涧水环绕北流,涧中彩虹升腾,好一幅江南山水丹青!从另外的角度看:它既像一头威猛无比的雄狮,又像一头巨象,它们都是空王佛讲经说法时的坐骑。

 

 

 

 

 

 

 

五龙峰 与说法台遥遥相对,五座山峰犹如五条汉子一字排开,是五龙在此听空王佛讲经说法。他们那全身贯注的样子,给人一种真心向佛的感觉。

 

石桐水 原名神泉.远在商代时,因纣王无道,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百姓纷纷跪祈神灵降福。人们的祈祷声日夜不停,感动了正在大罗宫修行的太清道德天尊,于是挥动手中佛尘,一股泉水顿时涌出,百姓深知此泉为神仙所赐, 便取名神泉。北魏郦道元因此水流经石桐寺,又改名为石桐水.桐,通达的意思,意为草木通达而生.它水质清纯,奔湍北流,孕育了数千年的历史文明.近年来为节水灌溉,在岩沟出口处兴建了万亩喷灌.喷灌开启如天降甘霖,蔚为壮观,为绵山之新增景观.

 

 

 

 

 

 

 

 

瀑布群 由水涛沟逆上,可以看到几十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形成了一幅异彩纷呈的山水画卷和瀑布群体.主要有:五虎山、仙童坐龟、水牛竞渡、虎神护药、二龙戏水、碧溪垂钓.佛香亭、五龙树、神泉浴、牛角挂书、知章醉酒、虎口脱险、封侯挂印、巨蟒护生、双龟驮经、天堂知音、金鱼戏豹、五龙飞瀑、七星仙桥、刀劈石、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群仙拜月、水帘洞府等等。五虎山介休人杰地灵,有“三贤故里”之称。因春秋晋国大夫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羽化成仙,更使绵山闻名遐迩。北宋名相张商英十分仰慕介子的人品,前来凭吊。由于心切,不顾路途艰辛,一番长途跋涉之后来到绵山岩沟。见这里山环水绕,泉水淙淙,山高林峻,山花烂漫,令人心旷神怡,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青山绿水间,寻觅着介子留下的印迹。却不料因连日奔波,风餐露宿使他积劳成疾。行走间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地。此时隐隐看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领着五只斑斓猛虎走来。老虎将口中衔着的人参恭敬地递给老者,老者随即去救他。他苏醒过来,想起儿时读过的书上曾记载轩辕集有训虎之能,并能骑虎采药,救治众生,当年皇上还向他求过长生不老之药,没想到竟在此遇见这位仙翁。于是他跪地而拜,稍作休息后又继续去寻访古贤。后人为纪念这一奇遇在此建五虎山。

 

 

 

 

 

 

 

 

子母峰 在这个亭子下,请仰视对山——子母峰。当年介之推母子隐居绵山成仙后,这里就突起了两座山峰,形如母子状,后人将它叫子母峰。这个亭子叫瞻峰亭,也有来历。明代范荣路遇张三丰,听说绵山乃仙佛聚集之地,功不言禄的介之推就曾隐居于此。范荣认为此生未见介公乃一大遗憾,于是来到绵山,正想着突见对山金光闪闪,出现了两人。范荣一见便知是子推母子,遂伏地叩拜。后在此建亭,游览山光水色的同时,不要忘了朝拜子母峰。

虎神护药 绵山以产多种名贵药材闻名,尤以绵芪.猪苓、五灵脂为上品。唐太宗大和九年(814),诗人国子监助教温庭筠回家乡祁县祭祖路经介休,上绵山拜佛.走到这里,恍惚中见天空升起一团黑雾,后面几道青光追击,光雾相撞,随着一声巨响,黑烟变成了几头水牛。温抬头见一白发老者骑一猛虎来到面前。那老者将衣袖一拂,水牛便被定在此处,那牛将偷来的药材撒于水面。而刚才的那束青光也变成两只老虎,嘴里还衔着牛的尾巴. 老者点头将虎叫回,便腾空而去.温庭筠想起书上记载,知道老者就是训虎之神轩辕集,而那老虎就是护药之神.于是塑像以记其奇遇.

 

 

 

 

 

 

 

二龙戏水 唐武德三年(庚辰)二月,秦王李世民率兵与突厥刘武周部下宋金刚在绵山下雀鼠谷大战。李世民兵败,路经此地,见泉水甘洌,便蹲下身子去接饮。此时突然看见两道金光直冲水面,接着一声雷鸣,两道金光转眼间变成两条飞龙,盘旋于空中。李世民见有真龙出现,认为这是天助自己,于是率部直奔龙头寺。后又经真武、雷神、关圣帝君的点化救助,遂火烧宋之屯粮,打败了宋金刚部,收降了尉迟恭等八千余众。为感龙恩,派人在这里修了二龙戏水的造型。“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助于龙的灵气,绵山一带村民家业兴旺。

碧溪垂钓 大家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唐代诗人.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在绵山无饵垂钓却鲜为人知。张志和是由母亲梦见腹生枫树而生,后肃宗赐名志和.他不愿进翰林书院,而遨游江湖,守真养气,有卧雪不寒,入水不濡之功,天宝九年(750),他来到绵山,见此是仙佛聚集的宝地,便在有枫树的溪上独钓,而钩上无饵。家人多次唤其回乡,他以词答日:“斜风细雨不须归。”后人说他垂钓志不在鱼,而在修行。后功德圆满,跨鹤升天。后世人在此塑像以做纪念。

 

 

 

 

 

 

 

仙童坐龟 绵山终年仙气缭绕,成了八方众仙打坐修行之处,有不少猛兽也沾此灵气而修炼成精。现在看到的这个动物叫龙龟。因禹王治水排干晋阳湖水来到这里,天长日久也修炼成精.这怪兽嗜血成性,为害乡梓,使家畜,人丁日益稀少,仙山宝地笼罩在阴暗之中.如果不顺它的心,只要翻一下身,就会引起地震,附近百姓叫苦连天。渡海观音闻知此事,前来降伏龙龟,命一童子坐在龟背上,以后便有了“仙童坐龙龟,天下保太平”的说法。从此百姓安居乐业,乡梓安泰详和,遂塑此像志之。

水牛竞渡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少年便立大志,要遍历千山万水,考察华夏水系.为写《水经注》一书,北魏太和十一年(478),来绵山考察水源,携附近村民,亲临此地。在休息时,突见水中冒出三股黑烟,变成三个巨大的鳄鱼向他袭来。郦绝望中见一毛皮黑亮的水牛拔地而起,和鳄鱼展开激烈的搏斗。正在绵山上方巡游的水官见状,便将鳄鱼定在此处。那水牛也突然消失在水中。郦为感谢这富有灵性的水牛相救,便在这里塑此像。随同的介休龙凤村村民观之,顿悟神牛之灵,也在龙风河畔修建了牛王庙,以镇龙凤河水患。过去龙凤村常有洪涝之灾,自从有了牛王的保护,洪涝之灾很少发生。

 

 

 

 

 

 

 

 

牛角挂书 从古到今,在绵山学文文就,学武武就。马天来的父亲闻知后带他们一家人也来到绵山。拜过神佛之后,天来行至后山。每天放牛看书,疲倦时还到佛香亭学习坐禅。他从小就博闻强记,过目忘。时光匆匆,当他返家时,发现牛不知去向。原来此牛晚上喝圣水,白天吃灵草,天长日久竟也得了仙气,修炼成真,还定期吐出仙丹。回去后不久,马天来中了进士,任国史院编修。这是他做官后回绵山谢神时目睹的。为感绵山造化之恩,便在此塑了“牛角挂书”的群塑,以激励后人.并提诗曰:“青林寂寂鸟关关,画出风烟落照间.脱却麻鞋临水坐,野云分我一边闲".

知章醉酒 唐代诗人贺知章,性格旷达,好饮酒,和李白、张旭等是好友,合称“饮中八仙”。唐开元七年(719),贺知章游绵山来到这里,见如此胜景,诗兴大发,遂留诗曰:“别离江南岁月多,绵山修真消劫磨,常见门前涛沟水,不思它山镜湖波。”

虎口脱险 西汉谋士张良帮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室。但他不愿作官,欲返绵山修行养性。听说水帘洞乃众仙得道之地,便决意隐居在此。一路行来,突然三只恶虎从林间窜出,向他扑来。正在这千均一发之际,巡游的二郎神见状,遂命爱犬下界降服,并将它们定于此处。张良举目凝望,见天空一人手持三棱剑向天桥飘然而去。张良为感谢神仙的救命之恩,在此地塑神犬镇守绵山,并在天桥上塑二郎神之金身。

 

 

 

 

 

 

 

封侯挂印 北宋名相文彦博是介休“三贤”之一。他的父母就常在绵山祈祷拜佛,后来及进士弟。次年回介休上山谢佛,夜梦自己身骑一只金钱豹破地而出,山中群猴都拱手相迎,其中猴王捧一宝印。他疑惑不解,准备找老僧为他解梦.这时一位老者路过此地.只言一句:“逢猴之时,必是你挂印之日.”说完飘然而去。回京后,皇帝让他入朝为相。而后文彦博为感谢神佛保佑,在此塑了这组像。文彦博故居遗址在市内文家庄,尚有后人供职于各个部门。

巨蟒护生 绵山因其地理优势及仙佛聚集而颇有灵气。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巨蟒也是在这里修行成真的.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唐代文学家韩愈来此游玩,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夜深,醉卧柴草中。一修炼千年的巨蟒看见,化为一翩翩少年,将冰片吐入他口中。韩愈醒来,顿感神清气爽,见那少年正向自己点头微笑.韩愈急忙起身谢拜,忽见眼前一团雾气,那少年变成一条巨蟒升向天空。韩愈为感得道巨蟒之恩,在这里塑巨蟒像纪念。游人每至此处,都要祈求巨蟒降福。摸摸巨蟒,心情舒畅,保您一路平安。

双龟驮经 白居易,祖籍太原,年轻时喜欢游览。唐元和十一年(816),他游绵山,走到这里,疲惫不堪,便席地而坐,不知不觉进入梦乡。梦中见有两只巨大的神龟背驮经书在自己眼前晃动,又见一老者手持紫色龙头杖,后还有一神鹿随之。那老者和颜悦色地告诉他:“双龟驮经书,乃独占鳌头之意。”白居易睁眼一看,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他顿悟是神仙勉励其读诗书。他回家后专心攻读,成了唐代大诗人。

金鱼戏豹 清代灵石王家听说绵山乃仙佛聚集之地,颇有灵气,故到此朝山.王公走到此处,忽见天空中三道金光直插水中,他定睛一看,见有蝙蝠、金鱼、海豹落于面前。正纳闷时,那仙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王公顿悟此乃神灵助化,纳头就拜。回家后果然生意兴隆。于是在这里塑像以表虔诚。后来他在重修院落准备大兴土木时,来了一位乞丐。王公乐善好施,迎入家中款待。谈话中,乞丐告知:“门朝仙山开,必有洪福来。”而且按五行八卦为他设计了院落布局。王公都依此照办理。后来他财源广进,官运享通,成了有名的晋商大户。为感谢神灵点化之恩,便在此处塑海豹、金鱼、蝙蝠。

 

 

 

 

 

 

 

无字碑 当年,张良欲往水帘洞修行,走到这里只见岩壁陡峭,并感寒气袭人。正要止步不前,突然天空出现一老者对他说:“欲得道成仙,非心诚不可,望汝好自为之。”言毕而去。张良定睛一看,见对山上有一石窟,里面有一高僧,身后还有无字碑一块。张良叩首伏拜,以谢神佛指点,终在水帘洞修行成真。不知何时,这碑上突然出现了“治世无名,教化无字”八个大字。

五龙飞瀑 当年蛟怪在此兴风作浪,被三官大帝将其定住.百姓为感谢三官来此朝拜,却惊奇地发现这里出现了五个龙头.后来,这五龙经常听空王佛讲法,遂皈依佛门,留在这里驻守绵山.每逢干旱.它们即为人间普降甘霖。老百姓见其心诚行善,便予供奉。此后它们口中经常吐出泉水,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景观。

七星仙桥 介休有“三贤故里”之称,东汉三万名太学生领袖郭林宗就是其中一贤。他在少年时,常随母亲来此朝山拜佛。行到此处,见水流湍急,挡住了去路。正在发愁,突见水面上金光闪闪,定睛一看却是一勺状,天空又升起一股紫气.母子二人心中纳闷:不知哪位神灵在点化,遂纳头就拜。此时仙人已飘向大罗宫,顿现“斗姆”二字。他们回家后便让人在这里建七星桥,并在中岩建斗姆殿。后林宗发奋读书,成为东汉名士。步行此桥,妖魔瘴气不能接近,故又叫“镇邪桥。”

刀劈石 这里有一个抽刀断水的故事。尉迟恭在马跑泉战败后,来到岩沟看到涧水流淌,眼前便又闪现出马跑泉马失前蹄的一幕。于是一股无名火起,便抽刀向涧水砍去,本欲断水,但因将横在溪流中间的巨石一劈两半,反使涧水流得更加湍急。真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从而使他领悟到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归顺李唐王朝是大势所趋.尉迟恭曾为介休留守.现市内尚有尉迟公点将台,及诸将听令处(现称巷)可觅。民间大门所绘门神之一即尉迟恭。

舍身岩

  为绵山中层第三栈道,是一条就山壁凿成的长近30丈,宽不足3尺的鸟道。踏上这段险路,头顶峭壁高出云表,脚下沟壑深有千尺,上下岩壁寸草不生,不禁给人的精神以一种巨大的震慑,胆小的人是断然不敢举步的。晋文公元年(前636),文公重耳寻找介之推空返路过这里时,面对绝壁险道,想到自己有负贤臣,致他母子惨死,不禁头晕目眩,胆战心惊,是随从将他的双眼蒙住,才搀扶他一步一颤地通过的。故又名“慑神岩”。

岩沟

   是与下岩、中岩、大岩、岩谷、岩上相对应的绵山低层游览区。从绵山花坡乡起,到介休市兴地灌区止,共约20公里。沿沟苍岩、古道、奇树、怪石、山花、野草点缀其间,石桐水千回百转湍湍流过,苍鹰低回,空谷鸟鸣,组成了一幅奇特的自然风光。原山西省副省长、著名学者霍泛曾赞叹说:“游绵山若不看岩沟,将是最大的遗憾!”。漫步岩沟,一定会使你留连忘返。

石桐水

原名神泉。远在商代时,因纣王无道,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百姓纷纷跪祈神灵降福。人们的祈祷声日夜不停,感动了正在大罗宫修行的太清道德天尊,于是挥动手中拂尘,一股泉水顿时涌出。百姓深知此泉为神仙所赐,便取名神泉。北魏郦道元因此水流经石桐寺,又改名为石桐水。桐,通达的意思,意为草木通达而生。它水质清纯,奔湍北流,孕育了数千年的历史文明。近年来为节水灌溉,在岩沟出口处兴建了万亩喷灌。喷灌开启如天降甘霖,蔚为壮观,为绵山之新增景观。

五虎山

   介休人杰地灵,有“三贤故里”之称。因春秋晋国大夫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羽化成仙,更使绵山闻名遐迩。北宋名相张商英十分仰慕介子的人品,曾专程前来凭吊。由于心切,不顾路途辛劳,一番长途跋涉之后来到绵山岩沟。见这里山环水绕,山高林峻,山花烂漫,令人心旷神怡,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青山绿水之间,寻觅着介子留下的印迹。却不料因连日奔波,风餐露宿使他积劳成疾。行走间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地。此时隐隐看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领着五只斑斓猛虎走来。老虎将口中衔着的人参恭敬地递给老者,老者随即去救他。他苏醒过来,想起儿时读过的书上曾记载轩辕集有训虎之能,并能骑虎采药,救治众生,当年皇上还向他求过长生不老之药,没想到竟在此遇见这位仙翁。于是他跪地而拜,稍事休息后又继续去寻访古贤。后人为纪念这一奇遇,在此建五虎山。

桐水岛屋

该屋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来绵山考察时休憩的地方。郦道元,河北范阳人,历任安南将军、御史中丞等职。但一生淡泊名利,志在山水。为注《水经》曾来绵山访查,留下了“绵水出介休县南,北流经石桐寺”的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介休知县史记事也是一位热心水利的廉吏,为纪念郦道元往事,遂召工匠建此屋以志之。

驮经山

圆通和尚,是元代介休焦家堡人。幼年时听说空王佛非常灵验,便萌发了上山修行的念头。是年正月初一,善男信女们在水涛沟听空王佛说法,他也来到这里盘腿而坐。意念中看到天空有一巨形神龟,背驮经书,向这里徐徐飞来。此时不知谁喊了一声:“看,神龟!”神龟便倏然隐去,经书洒落地面。圆通睁眼一看,那经书竟又变成了一座石山。此时他顿感自己凡气未尽,不能成真。于是前往云峰寺苦心修行,直至坐化。现寺内有他的包骨真身像。

佛香亭

 

 

 

 

 

 

 

据《空王宝卷》讲,绵山空王佛为普渡众生,给众生讲经说法,听者无不开悟。每当夜深人静时就听到他在亭下为众生说法。听法的有高僧、高道,还有跟随他的玉兔、金鹿,以及五龙、仙鹤。这个大鲤鱼也是来听讲经的,时间长了竟有了灵性,成了空王佛的坐骑。来往的人每至此,都要在上面小坐片刻,可除去杂念,三元归一,神清气爽。

北宋文人皇甫韶久闻绵山乃仙佛聚集之地,而抱腹岩挂铃又是绵山一绝,于是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来绵山拜佛。当地老百姓讲,每年农历三月十七,空王佛便会在此处讲经。为证实此事,是日他来到此亭下,果然午夜子时刚过,就隐约听到空王佛讲经的声音。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后他命人在此修建了佛香亭,据说至今每逢三月十七夜晚,在此还能隐约听到诵经声。

神泉浴

公元1926年,瑞典王子古斯托夫六世带着王妃、小王子一行来到中国。一路的奔波劳累,再加上蚊虫叮咬,染上了一种奇痒无比的皮肤病,请了许多名医都无济于事。当听说绵山的神佛灵验后,就来到绵山,在药师佛前求医。正要起身时,发现地上有张表文,示意他到这里的神泉洗痒。他半信半疑地来到这儿,用水洗痒,惊喜地发现身上的红斑消失殆尽,全身也轻松了许多。于是,随行的小王子等人也纵身跃入水中,尽享上天赐给的恩泽。有人说他临回国时,还取了些圣水带走,以保佑他们国泰民安。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这一奇事,在这里造像以志之。

天来居

 

 

 

 

这是当年马天来牛角挂书时休憩过的地方。天来,字云章,著名的雕塑家、书画家。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中进士,官至国史院编修。后因官场腐败,辞官回乡,隐居于此,过起了“土木形骸与世违”的生活,曾为介公祠重塑介之推母子像,并传艺授徒。明代雕塑家、书画家郭海深受其影响。此屋就是郭海为纪念马天来建造的。

乐天草舍

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此梦见“双龟驮经”。白居易,字乐天。为官其间曾多次直言陈谏,得罪权贵,因而屡遭贬谪。因与介之推志在政治清明的志向相同,一生敬慕介子,向往绵山,共写寒食、清明诗。

长寿瀑

宋元丰末年,已近耄耋之年的文彦博致仕归里省亲时上绵山游览,正逢南极仙翁云游至此,见绵山山青水秀 、奇岩灵窟、仙气缭绕,好一方洞天福地。遂按下云头,化为一老者游览至水涛沟时恰遇文彦博在此。仙翁知其为当朝元老便搭话:“老翁久仰太师大名今日得见,乃三生有幸。愿赠灵芝一枚,食之可长寿也。”彦博谢曰:“吾与老翁素昧平生,岂敢受赠。”老翁曰:“公乃国之栋梁,公长寿,民之福也。”言毕化清云南向而去。彦博方知是南极仙翁,纳头便拜。次年文彦博复职,后岁九十二卒。后人为纪念这一奇遇,在此塑寿星和灵芝以志之。

鲤鱼跳龙门

明天启五年(1625),董直愚由父带领上绵山大罗宫祈求功名。是夜,梦见绵山水涛沟有鲤鱼跳跃龙门。次日早董直愚将梦境告之于父亲。父亲曰:“鲤鱼跳龙门,兆皇榜及第,子前程无量也。”果然,次年直愚赴京殿试,得中进士,后官至吏部文选司员外郞。为感念当年梦遇之事,董直愚省亲时让人在此塑鲤鱼跳龙门。后凡有学子期求功名者,在此虔诚祈拜,无不高中,十分灵验。

霜红山房

这是明末清初,诗、书、画、医、武“五绝奇才”傅山常来的地方。傅山,字青主,号朱衣道人,山西阳曲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曾为云峰寺题写长联。清康熙十七年(1678)为逃避做官曾一度来绵山隐居。康熙二十年(1681)又作《题介子祠》、《介山石乳泉》诗,并构思文集。因其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故将所撰文集称之为《霜红龛集》。

二龙戏珠

相传五龙因绵山祈雨误事受罚后,遍体鳞伤。龙母爱怜儿子,便嘱它来五龙潭洗浴治伤。五龙飞至此处,但见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珠由天而降,落入水中。不几日,五龙便痊愈了。这时,龙母惦记儿子,令四龙前来探望。兄弟相见,在水中戏水玩耍。百姓视他们为水涛沟守护神,遂在此建造二龙戏珠。

莲花瀑

清康熙六十年(1721)介休大旱,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人们纷纷上绵山求仙拜佛。时有观音菩萨云游至此,见水涛沟内仙气冉冉,圣水潺潺,不由按下云头,化作一位老人在此游览。不一会儿,十余名百姓神色憔悴,互相搀扶而来。菩萨问何故,百姓如实相告。菩萨便随手折一树枝,蘸上溪水往空中洒去。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雷声大作,普降甘霖。百姓急忙拜谢。此时水中现出莲花,人们方知是观音菩萨降恩。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此塑莲花台一座。游人上去一坐,便可受观音赐福。

得贤舫

唐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大败尉迟恭,尉迟恭受降。尉迟恭性格刚烈,虽已受降,心中却不服,趁机逃到马跑泉。李世民发现后令程咬金追回。尉迟恭来到此处,见李世民头顶瑞气盘旋,红光罩身,身后的二龙金光四射,不禁大惊:真乃真龙天子也!遂心诚悦服二次受降。李世民得到尉迟恭大喜,敕建得贤舫。

可去斋

史志载:伯子常,介山人。介之推既奉文公归国,子常晨来呼推曰:“可去矣!”遂相随从仙去。此斋即修复后的伯子常故居。为纪念伯子常与介之推“遂相从仙”,明代介休籍高道范荣题“可去”斋名。

鸳鸯瀑

兴地村王如贵家贫无子,有女名引弟至孝。是年如贵患病而亡,妻伤悲过度,卧病在床。女引弟上绵山采药时,忽遇一恶狼追赶,被一男子奋身相救。引弟谢道:“承蒙公子相救,敢问家住何方,姓什名谁?男子答道:吾之家境,姑娘日后便知,现在采药要紧。”言毕便帮姑娘采药。日子一久,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是月望日,那男子又帮引弟在此采药,二人缠绵难舍,不觉月上树梢。忽有一老人从沟内走出说:“你二人前世姻缘未满,现世当为鸳鸯相伴。何不就此月明之下,让老夫做媒,永結连里。”二人闻言,知是月下老人,连忙拜谢,老人隐没无踪。从此二人便結为夫妻。不知过了多久,这里便出现了一双鸳鸯。后凡有青年男女上去一坐,便可喜结良缘,终生相伴。

莲花峰

当年,明代汾阳人朱之俊上绵山朝拜介公,行至此地,突见有麒麟、凤凰降于石上,又隐约见两位僧人从天而降。朱之俊遂隐身观之。只听两老者互相谈禅。从谈话中得知他们是鸟可大师和法融大师。朱之俊上前参拜,一僧言之:“在此听文殊菩萨讲经。”朱之俊见山顶莲花上端坐着一位身着绫纱的仙人正俯视大地。再定睛一看,那仙人已飘然而去,而莲花却永远留在这里,形成了莲花峰。朱之俊回去后不久,便官至国子监司业。朱之俊认为这是与佛有缘,便在此塑像;并题写《抱腹岩》、《说法台》等诗留传于世。

三羊开泰

武信,直隶徐州人,明洪武年间介休知县。

史载其在任数年,“持身以廉,牧民以德,县署学校,坛禅祠庙,修葺一新,去时民多思之”。洪武二十七年(1394)清明期间,武信上绵山朝拜仙人,游览水涛沟时,见仙气缭绕,恍惚中有三只银雪绵羊在前引路,行于此俄而无踪。近前一看,只见有三块石头,武信惊喜不解。回县衙后,告于主薄王正,王欣喜言道:“此乃三羊开泰,相公即日高升也。”果无一月,武信迁升陕西佥事。后武信再游绵山时,让人在此塑三羊以谢神恩。游人拜之,吉祥如意。

连年有余

康熙中,范毓 父三拔见朝廷铸钱需巨额之铜,多从日本进口,初由民商承办,国家开支过大,百姓负担沉重。便主动奏请朝廷减价包办。康熙三十八年(1699)朝廷批准范氏承办进口日铜的业务后,范毓 想:范氏久做旱路贸易,今改做海上贸易,不知前程如何?便上绵山祈拜空王古佛护佑。是夜,范毓 梦游绵山水涛沟至此,见有莲叶飘浮于水面,鲤鱼游弋于水中,好一幅山水丹青。次日范毓 忆及梦境所遇,不觉喜上心头:莲鱼同现,主兆连年有余,对日贸易尽可放手去做。果然,范氏对日贸易十分顺利,累得朝廷嘉赏。后又因其办运军粮有功,赐官“太仆寺卿”。范毓为感念绵山神灵护佑,让人在此塑莲鱼以志。

狮狮如意

文彦博世祖数辈封受荫,曾祖父文崇远为燕国公,祖父文铳为周国公,父文汨为魏国公。彦博幼时,父文洎告曰:吾祖父曾夜梦于绵山水涛沟内与三只瑞狮相戏,后文家辈辈显荣,皆有赖绵山神佛护佑,汝当勤勉上进,以无愧文氏之后。后文彦博官至平章军国重事,其八子数人入朝为官,荣极一时。文彦博致仕归乡省亲时,忆及父亲所言,便让人塑此三狮,昭示文家后人永仰神恩。狮事同音,寓意事事如意。

刘海戏蟾

金蟾石上站着的是北宋人刘操,后弃官归隐,在水帘洞辟关辟谷修成正果。明代进士赵讷,于嘉靖十六年(1537),路经此处,看到好多人在此围观,中间一人站在蟾身上戏蟾,突然蟾吐吊钱,此人将钱散给众人。一老者说道:“刘海,给我一吊!”赵讷扭头一看,戏蟾人已不见。赵讷知道这是刘海戏金蟾,金蟾吐吊钱。为纪念这一奇遇,赵讷让人在此塑下此景。后刘海被人们视为财神,摸摸他手中的吊钱就可财源广进。

海蟾台

此台为道教南五祖之一的刘操打坐处。刘操,道号海蟾子,五代北宋燕地广陵(今属河北)人。相传在辅助燕主刘守光为相时,有真阳子拜见,将十只鸡蛋每蛋夹一枚铜钱层层垒起,以示居官之险。刘遂大悟,弃官入道。民间将刘操误传为刘海,并根据摞钱故事编出“刘海戏金钱”的传说。

金蟾献瑞

定阳大地有赖绵山神佛护佑,商贾大亨世代辈出。清咸丰元年(1851)冀以和20岁时,父亲去世,在兄弟八人中排行第五的冀以和因年少聪明,经营有方,而被推为冀氏主东。当时冀家在全国十余省有商号100余家,家资达数百万两银子之多。 带着如何继往开来财源广进的期求,冀以和上绵山朝拜大罗宫。朝拜完毕,于水涛沟内游览,忽见前面瑞霭之中有一金蟾背负元宝。冀以和奇怪,急行趋前,原来是一巨石。随行人纷纷议论:“金蟾献宝,财运亨通,此乃大罗诸神兆示东家也。”不久,冀家将布庄改为票号后,遍布全国,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巨商之一。后冀以和让人将此石雕为金蟾负宝状,以谢空王。游人居上一坐,便可财运亨通。

神龟瀑

汉高祖六年(前201),张良上绵山修行,来到此处忽见一只硕大无比的大龟,昂头、舒足、缩尾,甲四周细毛茸生,甲壳上全是花纹,约有千岁以上。说也奇怪,那龟一面爬,一面将身躯放大。张良走近细看,背甲上的花纹全都是蝌蚪形文字。那龟见张良看,便放大,不看,便缩小。张良赶快将龟背上的文字摹写下来。仔细阅读全文,他不禁又喜又惊,叹息道:“想不到竟在绵山得到洛书,真乃天意也!”后令人刻神龟以记之。

吉祥有余瀑

永乐十三年(1415),介休籍高道范荣上绵山拜介神,行至此处小憩。似睡非睡中,忽见天空两道金光直入瀑中。他定睛一看,见有大象和鱼在瀑中嬉戏。正纳闷时,它们已消失。范荣顿悟此乃吉兆。后归隐绵山,虔心修炼,终于得道成仙。此大象和鱼是范荣请人刻的。

双喜临门瀑

开元九年(721),河东人(今山西永济)人王维,上绵山游览。行至此处,忽见天空祥云飘缈,香风起处一老者降至面前,身后有两只狮子狗相随。王维正惶恐时,老者曰:“贵人双喜临门,特来贺喜。”王维纳闷:“喜从何来?”老者笑而不语,化青风而去。王维至家,果然喜得贵子,又进士及第。次年,王维上绵山让人刻双狮志之。

日月同辉瀑

唐开元二十年(732),绵山抱腹寺僧人思本曾在此打坐。一日夜晚,恍惚中忽见一老者左手持金鸟,右手持蟾蜍飘然而来,顿时水涛沟内灵光四射,如同白昼。骇然之际,又听得一阵仙乐飘来。思本暗自思忖,“莫非火鸟、金蟾也都修成了正果?”正疑惑间,猛然醒来。思本认为此梦吉祥,遂请人在此刻火鸟和金蟾。

太公岩

一千六百年前,高僧昙鸾听说绵山水帘洞是众仙得道之地,决定前往修行。路经此地,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一人行走在水涛沟中。昙鸾急忙上前行礼问路:“水帘洞有多远?”“不远也不近。”当昙鸾问起老者此行的目的时,那老者微笑着说:“封神去也。”言毕便飘向对山,顿时整座山峦金光四射。昙鸾抬头一看那姜太公巍然站立山巅,众仙下跪正在讨封。昙鸾顿悟此地为仙佛聚集之处,遂在水帘洞修行,终成正果。后又在抱腹寺及对山讲经说法,弘扬净土宗教义。那太公站过的地方被人们称做太公岩。

老君山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民不聊生。周武王为此而茶饭不思,忧虑成疾。一日,一位道人飘然而至,点化他上绵山朝拜。当地百姓也跟随至此。这时,突然飞沙走石,地动山摇,山体崩裂。太上老君见此情景,将手中的拂尘轻轻一摇,只见地动山摇立即停止,飞起的沙石纷纷落地堆积形成此山。百姓们为感谢太上老君,称它为“老君山”,每年都来祭拜,祈求平安吉祥。

仙箓榜

在莲花峰旁还有一高约两米的无字石碑,被人们称为仙箓榜。据说是文殊广法天尊在此讲法后突然出现的。据说凡与神佛有缘在这里修行成真的,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甚是神奇。

拜仙石

汉高祖四年(前203),韩信率兵作战扎营于绵山脚下。正当被围困时,有人建议他上绵山一游,或许能够悟得用兵之道。他行至这里,朦胧中见有两位僧人对弈。韩信上前施礼询问,得知此二人正是秦鸟公和迦毗摩罗尊者,他们在此等候玉皇大帝前来讲经。不一会儿,就见对山灵光四射,旁边还似有天兵天将正在布阵。韩信看着看着,顿悟用兵之法。韩信遂向两位仙人跪拜,只见那两位仙人飞到山顶,化成两位大将军。此时空中传来:“我们在此为你助阵!”韩信拜过仙人,后用疑兵之计一举取胜。为感谢两位仙人点化,遂在此塑像。韩信拜过的地方被人们叫做拜仙石。驻足这里,将军崖、讲经台尽收眼中。不禁使人浮想联翩。至今,绵山前方还有他的扎营地——韩信岭。现此处还建有韩信亭。

静林苑

令狐楚,字殻士,唐代文学家,历任中书舍人、尚书仆射等职。待士有礼,常与宦官污吏抗争。据《大宋国抱佛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记载,他曾于绵山静林院起立书堂修学。这里曾是他常来读书的地方。据说北宋名相文彦博来绵山葬义父杨复恭时,曾来此小憩,并题“静林苑”匾额以纪念前贤。

麒麟献瑞瀑

绵山抱腹寺僧人海澄入水帘洞修行时,路经此处,只听风声呼呼,转眼间黑云聚集,大雨倾盆,洪水奔腾而下,直冲山下村庄。正在危急之中,忽然从后山飞出一麒麟,张嘴向洪水吹出一股股红气。红气所至,洪水渐渐变小,顺河道而下。为感谢麒麟显灵护佑百姓,便请人刻麒麟志之。

独臂僧

 

 

 

当年尉迟恭与秦王李世民作战兵败后,曾以刀劈石发泄胸中的闷气。后来行至这里,突见一独臂僧向他说到:“冤怨相报,何时能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说完遂不见了踪影。后尉迟恭顺应天意,归顺唐朝,为李世民建国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感谢神僧指点,尉迟恭让人在此塑像以志之。

仙人矶

姜子牙游至绵山时,曾持丝纶,倚绿柳在此垂钓。一日,一樵夫从后山出,问子牙曰:“我常见你在此,执竿垂钓,何故?”子牙道:“绵上清幽,万壑无声。对月邀饮,垂钓孤林。逍遥自在,任意纵横。”后人为纪念这一奇遇,遂称此为“仙人矶”。

龙马瀑

大禹治水后,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一日行至绵山脚下,众百姓告知旱魃作怪,久旱不雨,河渠干涸,稼禾枯萎。大禹问何故,众告后山有旱魃作祟,人力无法斩除。大禹遂骑一白马至水涛沟。来到此处,忽窜出一似人非人之物,喷出一股又焦又辣的火气。大禹作法,白马腾空而起,降服旱魃。民众大喜,遂刻龙马,以谢神恩。

天河瀑布

一日玉皇大帝巡视绵山,见这里山峦起伏,洞岩奇幽,是个仙山佛地,但水源奇缺,回宫后便派天蓬元帅将天河水引来。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天河之瀑。由于河汉倾注,此处便有了几十处瀑布,就连山的高层也有诸多泉水。可谓川流不息,不舍昼夜;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双象如意

天宝九年(750),自称烟波钓徒的唐代诗人张志和,上绵山水涛沟山顶为母采灵芝。返回时泛舟而下。行至此处,一阵狂风将船掀翻,人和药跌落水中。志和正欲呼救,忽水中涌出两只大象,将他搭救上岸,并将落水的灵芝用鼻卷起。志和正欲叩谢,双象隐入瀑不见踪影。为感神恩,后张志和在此刻双象石。

八音宝图石器

介之推弟子解张来到此处,忽听空中传来笙箫之声,隐约见八位仙人手持八种乐器,旌节导前,幡盖拥后,迎介之推上天而去。解张见此情景,即紧追,大呼“介神”!追到此处,不见仙人踪影。解张遂在此刻八音宝图以颂神灵。

福在眼前瀑

绵山脚下村民王天福经常上山采药。采药时常见一道人,年约六七十,拾山果为粮,掬泉水而饮,击木鱼诵经。一次,因采血见愁晚归。行至此处,天色已黑。这时,道人至,大骇曰:“夜深虎出,如何了得?须我送你下山。”遂琅琅击木鱼,一群蝙蝠从山洞飞出,护天福下山。行至半途,果一虎突出。蝙蝠以身护之,虎自去。王妻正在家焦急时,天福归,乃告妻蝙蝠护佑之事。妻不信,蝙蝠现于眼前,似有告别之意。随后自去。次日,天福夫妇上山请人刻蝙蝠志之。

宝峰茶亭

顺治八年(1651),居士宝峰在此设一茶亭,免费为游人供应茶水。他常见有一英俊男子入内饮茶,开始并不在意。一日,男子邀宝峰品茶曰:“吾绵山五龙也。吾可随汝所愿,或求富贵或求延寿皆可。”宝峰正欲拜谢,忽金光闪闪,五龙现出真身,飞天而去。此后不见复来此饮茶。据传宝峰后寿至百二十岁。后人称其为“宝峰茶亭。据称在此品茗小憩,可延年益寿。

仙女峰

汉高祖六年(前201),张良决定在绵山修行,路经此地歇息。天色渐暮,忽听经声琅琅,回响于整个山间。正纳闷时,一老者突然出现,声称:“这是玉皇在讲经。”后见张良归隐之意甚坚,于是手指对山说:“那边有众仙女在听经,你能看出几位?”张良顺着方向看去,随口说道:“九位。”老者满意地点头,后飘然而去,众仙女也随之逝去。张良回头一看,只见山崖留下了仙女的身影,从此仙女峰的故事流传至今。

据说抗战时期老一辈革命家陈赓在此也看到有九位仙女。

先天八卦

老君在伏羲时,号郁华子,说《元阳经》,教画八卦。中外学者认为,八卦内涵涉及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军事、医学、气功、武术乃至先知(预测)学。国人应为此而自豪。

伏羲常云游绵山,听太上老君讲经说法,见此地仙气缭绕,最宜修炼悟真,遂制是图教化后人。晋文公元年(前636),介之推功成则退,隐居绵山。一日,恍惚间一位老者告诉他“君既归隐意坚,应到后山仙台悟真。”子推来到此地,见石台上有先天八卦转动,转来转去都带有“焚”的含意,再仔细观察,悟出自己与母亲有火灾之难,于是回到隐居地寻洞避火,重耳焚山时才免遭火焚之灾。介之推为谢伏羲点化之恩,在这里造此八卦。

群仙拜月

    唐代太原人王贾,少年熜慧,沉默少言,能占卜吉凶,预言人事祸福。一日他对哥哥说:“咱家两日内有凶事。”两日后家中果然失火,奶奶闻之惊恐不已,坠床而死。后王贾来到绵山修行。有一年中秋节,月朗星稀,皎洁的月光投洒清辉,将整座绵山罩上了一层银白。正在修行的诸神见此年之月与往昔不同,掐指一算,正是月神给众生传功之日。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这里,在幽静的树木丛中接法。一夜之间,竟将这里坐成一块很大的平台。这事让王贾巧遇,便成了他的打坐石,后在水帘洞得道成仙。群仙在此拜月的故事也慢慢传开,流传至今。

海云洞

为纪念绵山高僧海云道人而建。道人法名聚青,清乾隆年间人。他白日在此屋颂经,夜晚回海云洞打坐。修炼多年,终成正果。

石洞卧僧这位卧僧也是绵山的一位高僧。绵山第三十二代住持悟觉的师傅每逢冬至就进水帘洞辟关辟谷,第二年春天才回云峰寺。有一年他照例前往水帘洞,行至这里见海云道人在此坐化,遂叩首拜过,并在他躯体上塑起了包骨真身像。悟觉的师父在得神灵点化后也修炼成真,不知去向。据说现在每年冬天他在水帘洞诵经的木鱼声,在云峰寺仍依稀可闻。

恐龙群 绵山恐龙来源于一个古老神奇的民间传说。天宝十四年(755),唐玄宗在绵山敕建大罗宫后,觉得自己办了一件敬天法祖的大事,心情十分愉悦。于是兴致勃勃来到水涛沟欣赏景色。不觉天色渐晚,大臣们劝玄宗在云峰寺过夜,玄宗执意不肯,说:“朕观天下景色,水涛沟当数第一秀色,朕今晚就在此歇宿。”由于劳累,玄宗很快入睡。睡至半夜,侍卫忽听一声惊叫,只见他满头冷汗。玄宗说:“吓死朕了!梦见无数只神兽将朕团团围住,其中一只首领样的上前讨封说:‘圣上敬天敬地,岂不知吾辈也是天地间之物?圣上乃真龙天子,恳请带吾辈上绵山栖居。’”因梦奇异,唐玄宗便下令在此依据梦境塑了这些神兽。

据旧唐书载: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冬十月丙申,麟现于介山。

为了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绵山风景区根据这一传说,塑造了这组绵山恐龙。提示广大游客要增强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美化环境的意识。

辅仁榭

说的是战国初年魏国人段干木的故事。段干木,姓段干,名木。原为晋国市侩,后与田子方、吴起等求学于卜子夏。后田子方、吴起等人都成为将领,而他却拒不做官。魏文侯登门请他为相,他逾墙逃往绵山。此后,文侯每乘车外出路过,都要向他伏轼致敬,文侯也因礼贤士而闻名于世。此榭便是段干木的隐居会友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有“轼干木之故里”的记载。后来,历代儒士常来此聚会。他们根据段干木师友们用不同方式为魏国强大做出贡献的往事,用《论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名句,称此榭为“辅仁”。

后天八卦

   周文王在位时,夜观天象,忽闻天空中有语曰:“绵山有九宫八卦图,你可演释后人,功莫大矣!”

文王即命人至绵山绘制八卦图,后人称其为“后天八卦”。

秦二世暴虐,气数当尽。汉张良为报秦国之恨,苦无良机。有一天在睡梦中,见一头戴皇冠,身着皇衣的老者告诉他“天下大乱,烽火四起。你可先去绵山研习八卦,悟用兵之道,再投刘姓帐下,可救民于水火。”

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20岁的张良来绵山研习八卦,以尽解其中奥妙。

楚汉之战起,他投刘邦帐下为谋士,布“十面埋伏”阵,又让人乘纸鹞在空中吹箫使楚兵顿起思乡之念,斗志涣散,终逼项羽自刎。

     汉室兴,使百姓免于倒悬之苦。张良功成后决计隐退,复归绵山清修,终得正果。

紫气东来瀑

      明正德十一年(1516),晋恭王朱棡主持重修云峰寺佛殿后,游水涛沟至此,只见风日暄妍,泉石清旷,杂树新绿,野花初绽。眺赏间,忽见空中紫气盘旋,又闻诵经声声。侧耳细听,乃知是诵《道德经》。朱棡寻声望去,隐约见一老者骑牛,仰视无人,因揖而遥呼曰:“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可请下一谈乎?”诵声忽止,俄琅琅声又在隔溪。朱棡大惊,遂跪拜。为纪念这一奇遇,在此刻青牛,石壁上“紫气东来”四字为朱棡亲书。

闲云石

闲云,俗姓温,明代介休城内人。二十岁出家兴国寺(今回銮寺)。洪武年间与僧人置高等归隐抱腹岩云峰寺。他曾在此讲经作偈曰:“浮生偶寄莫张罗,百岁光阴一刹那;富贵英雄风里烛,功名气势水中波;无常迅速忙如箭,老病催煎急似梭;欲脱轮回生死苦,须当参见自弥陀。”说毕端坐而逝,时永乐二十二年(1424)初冬。后人为感念此事,在这石上筑庐志之,并以“闲云”为名。

水帘洞府 绵山历来就是道佛圣地,加之这里独特的地势,成了高僧、高道打坐修行的风水宝地.据原绵山住持悟觉讲,他的师父不论严冬酷署,都不出此洞,后辟谷修行,突然消失.悟觉说师父曾托梦给他,五十年后将回故地重游.东汉张良、唐代王贾、宋代雷隐翁、清代海云道人都是在这里修行成真的。

李姑岩,也叫皇姑岩,是国内罕见的因为皇姑出家的游览胜地。现在仍然这里保存有清代顺治十七年的介休梁钟豫《修李姑岩记》载:“绵山之岩有名李姑岩者”。相传,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妹长昭公主随驾礼佛,至此结庐,焚修有年,卒登觉岸,后人在其庐塑其像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