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三生树的故事:《韶关农业学校志》-后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20:44:08

在韶关农校(简称“韶农”)诞生整整64年后的今天,也是在韶农独立办校历史的帷幕徐徐落下之际,我们编纂了这部《韶关农业学校志》(下简称“校志”)。

近几年是韶农历史上罕见的多事之秋,学校正处于一个急转弯的历史关头。为了将韶农办校几十年来的历史真实而比较完整地记载下来,学校组织一定的力量开展了校志的编纂工作。

这次校志的编纂工作是在史料少、时间紧、人手不足、经验全无的情况下进行的。

   史料少  由于历经多次迁徙,并经两度停办等原因,学校自存史料不全,且显得比较零散。由学校各部门提供上来的资料,大都存在空档多、矛盾多的现象。此外,我们从其他地方找到的资料,一是数量甚少,二是在关于韶农一些史实的记述上,不仅彼此间颇多互相冲突之处,甚至同一书中亦有不少前后不一。这些都给校志的编纂带来不少困难。

   时间紧  学校虽早在2006317便以办公室名义发出《关于报名参加校史编纂工作的通知》和分发《编辑出版〈韶关农业学校校史〉的方案》(讨论稿),而由于各种原因,正式组建起编辑部,启动校志编辑的具体工作,则是在200735之后(117日上午温建明校长主持召开校志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指出要抽调教师专职从事校志编辑。但第二天学校便开始寒假,直至34)。此前只有3人在非专职的情况下断断续续地做了一些材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人手不足  在编辑部组成人员中,从200735200778放暑假之前,从事具体的编辑工作的,专职者只有3人,另加兼职者2人。

   经验全无  编委会成员和编辑人员中没有一人从事过史志的编纂工作。

在编写校志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客观记录、真实反映作为首要的原则。史志编纂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虚构,也来不得合理想象之类的做法。为保证做到“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对于无准确佐证的材料,宁缺勿滥。同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搜集、保存学校的一些史料。

本次所编校志,从今年84日编出校志初稿至今天定稿付印,其间曾召开两次编委会全体会议进行认真的审议(校志编纂顾问和部分老校友出席了第一次审稿会),并五易其稿(重在纠错、补漏和结构调整)。

60余年的历史,而且校名、校址、隶属关系、学制、专业、办学形式等多方面变化繁杂,校志编纂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整个编辑工作中,编辑人员虽都尽了自己应有的努力,但由于时间紧、人手少等种种原因,所编校志的错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在给予谅解的同时也给予批评指正。

通过这次校志的编纂,我们认识到,要做好这一工作,作为一个学校,一是要重视学校的档案管理,特别是要注意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持续性;二是要有全员的热情参与;三是要重视对知情人及原址的走访,特别是要注意加强“抢救”史料方面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许多校友、领导的热心支持。他们或为校志的编纂出谋划策、提供指导与资料,或为校志出版筹措资金、慷慨解囊。就前者而言,早已调离的老领导、老教师如黄兴亚、徐端方、杨干之、吴庆生、林克刚、桂月波等同志多次对校志的编辑提出宝贵意见,并提供重要史料;50年代老校友何刚、赖友文、何远浩、罗火坤等同志也提供了许多史料,何刚校友还赠送了他在农校期间的两张毕业证书、两枚校章。在校退休的教职工如原教务处副主任陆慕仪老师不但提供了许多极富史料价值的老照片,还主动联系自己的学生,帮助我们核实了不少重要的史实。在校离退休的刘济民、庞盛祥、吴东远等原校领导作为校志编纂的顾问,对校志的编纂工作,也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并提供了不少资料。这里有必要特别提出的是,韶关市图书馆参考文献部、地方文献室的苗仪主任也曾给予我们有益的指导,并在百忙之中为我们提供了极宝贵的史料。不少校友和校友所在单位的领导为校志出版慷慨解囊,翁源县人大副主任刘国富等许多校友积极为出版校志筹措资金,使学校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筹集到二十余万元编印校志的专款。如果没有他们积极的支持与具体的指导,校志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面世。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要衷心的感谢拨冗为校志题词的三位市领导。他们的题词不但是对我们校志编纂工作的肯定,也是对韶关农校几十年来为农业发展、为社会经济进步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的充分肯定。

为校志作序的两位作者都是韶农的元老,德高而望重。黄兴亚老师是解放初期筹备复办“北职”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曾在韶关农校任教多年;退休前是韶关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曾先后参编过《韶关市教育志》、《韶关市志》等史志。虽然他早在1981年即已调离韶农,但一直对韶农的生存和发展非常关心。吴东远同志1954年从大学毕业分配到韶农任教,直至1990年在韶农教学副校长岗位上退休,除1968年底至1978年初十年间曾在广东省委直属机关党群五七干校工作外(其中1968年底至197010月韶关农校停办),其余几十年都是在韶农任职。如果从当时广东省委直属机关党群五七干校的校址原属韶农,后又回归韶农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吴老从来没有离开过韶农,他的职业生涯基本上是在韶农度过的。二位元老不但如前所述为校志的编纂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还不辞劳心劳力之累,无偿地为校志写出精彩的序言。他们所写的序,弥补了校志的许多不足,有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韶农,校志的价值因此而大有提高。在此,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由于时间紧、人手少等等原因,我们未能做到向教职工和校友广泛收集资料和征求意见,从而影响了校志的质量。我们在深感遗憾的同时,谨向教职工和校友们表示深深的歉意。

                            韶关农校校志编辑部

                              二00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附一:《韶关农业学校志》编辑工作分工

温建明:确定体例、审定书稿等。

莫润昌:联系市领导为校志题词,校友风采及功德榜等项的材料收集与整理;参与审定书稿。

邓旺林:校志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撰写凡例、概述篇、历年办学概况、后记、《关于北职曾
在桂头办校的说明》等;教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学生名录等项的材料整理;参与审定书稿。

雷芳梅:大事记、组织机构、党团建设、校园文化、功德榜等项的材料收集与整理,版式设计;参与审定书稿。

刘新强:摄影录像、材料扫描,图片集、附录等项的材料收集与整理,集体荣誉的材料收集,学生名录的图文编辑等。

温东华:教工名单、学生名单及专业、学制与招生等项的材料收集与整理,校友风采及集体荣誉、附录等项的材料收集等。

高红霞:大事记的材料收集,教研与科研成果、校友风采等项的材料整理。

王金姣:收集学生名单,教职工队伍、教育教学与科研、教工荣誉与成果、社会服务等项的材料收集与整理。

刘燕栋:图片集、办学经费与设施、集体荣誉等项的材料收集与整理,学生名录的图文编辑等。

池俐英: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电脑排版、各种示意图与统计图的绘制、部分图片的处理等。

肖菊梅:学生名单、学生荣誉及专业、学制与招生等项的材料收集与整理等。

附二:《韶关农业学校志》资料来源

1.学校档案室和各科室提供的资料

2.省市部分地方志

1)《韶关市教育志》(19933月)

2)《乳源县大事记》(1993年)

3)《乳源县志》(199712月)

4)《建国五十年韶关大事记》(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韶关市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档案局19999月编)

5)《韶关市志》(20017月)

6)《广东省志农业志》(20024月)

7)《曲江县教育志》(2004年)

3.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有关汇编材料

1)《全中等农业学校概况汇编》下册(中人民共和国农业农业总局19569月编,P197206:《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概况》)

2)《中国中等农业专业学校概况》(农业部教育司主编,1989年第一版,第418419页:《韶关农业学校》)

3)《19491988广东普通中专教育》(广东省高教局中专教育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2月出版)

4.其他文集

1)广东省儿童教养院院史回忆录《烽火岁月的丰碑》(广东省儿童教养院院史编辑组 19955月编)

2)《北职岁月》(《北职岁月》编辑组19923月编)

3)广东省立北江农工业职业学校历史文学资料简编《烽火岁月》(何潮 19925 编辑)

4)《韶关农业学校56届高农师生聚会(专辑)(1991年)》

5)《十里亭情谊》(北江农校米邱林班学友联谊活动筹备组199210月编印)

6)《往事钩沉》(赖友文著,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63月出版)

5.部分校友和离退休领导的书面或口头回忆(未成书部分)

6.部分校友和退休教师提供的实物资料(照片、证书、徽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