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把程序放到桌面:山西王家大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2:13

【王家大院简介】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馆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观光、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在北京及周边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朱镕基、尉健行等当时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1999 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 2001 年,通过了 ISO9000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2 年初,王家大院又被评定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 2003 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2006年05月25日,王家大院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王氏家族史略】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流落他乡。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从业各界多有建树,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王家大院景点门票66元,导游费50元,停车费10元。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历史文化名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风景区4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处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内的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既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则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设立于崇宁堡内的“力群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总体艺术形象的结晶,它将历史地传之后世,并在文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还是倍受关注的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来先后有《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熬年》和《吕梁英雄传》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在此拍摄。朱镕基、尉健行、王兆国、任建新等当时和现在的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考察王家大院后,都欣然题词赋诗写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

 

 

 

 

 

 

 

 

   王家大院开放十年来,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1999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2001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初,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200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评审委员会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2008年,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

  王家大院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 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总面积25000平方米。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既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理条件,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因有些院落建于乾隆早期,故其装饰纤细繁密中显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

 

 

 

 

 

 

 

 

 

  设立在红门堡内的中华王氏博物馆、书画馆、珍宝馆、拙居茶馆、王家醋坊、豆腐坊和“全国晋商会馆图片展”已向游人开放

  珍宝馆位于王家大院红门堡建筑群内的东二甲。该馆是王家大院开放后向游人推出的一个精品展馆。展品集古钱币、古瓷器、古化石、奇石、圣旨等为一体,分类展示在三幢院落的七个展厅内。展品件件历古至今,玲珑别致,瑰丽典雅,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及收藏价值,为研究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科学标本和第一手实物资料。这里展示的是部分收藏品。

中华王氏博物馆设立于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红门堡古建筑群内, 现占地面积 3500 平方米,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展馆共收藏各类王氏族谱 261 种。展览内容,从姓氏和王氏的渊源起,着重展示了太原王氏的始祖、传承、迁徙、分布、人物、业绩、谱牒、艺文以及各种传世文字、实物、图片和音像等。同时,也将太原王氏后裔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史作为一项必要内容列入。从而多侧面地反映了中华王氏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其播迁脉络和在历史上的杰出贡献。

 

 

王家大院是天下王氏共同瞩目的“耶路撒冷”,以王家大院为载体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天下王氏总体面貌的集中展示,是海内外社会各界王氏人物精神形象的最终归宿。随着展馆的不断充实和提高,中华王氏博物馆最终将成为功能较为完备、集王氏研究、收藏、展览为一体的王氏家族文化中心。

     豆腐在我国,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为老少皆宜之食品。既富有营养价值,也还具医疗作用。王家豆腐之成名,最主要的是因为早期用豌豆磨制。豌豆营养成分据说高于黄豆,只是产量不高,至今已近绝迹。但王家豆腐因古誉犹在,依然深醋在山西,历史悠久。在我国,山西老陈醋居首,可静升王氏先祖,相传对老陈醋并不完全恭维,独创酸香兼备之王氏家醋,并以“德和源”商号著名,直至现在仍倍受消费者欢迎。受欢迎。

  全国晋商会馆图片展,是我馆与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在王家大院开放十周年之际联合推出的一项关于晋商主题的文化展示。

  晋商会馆,是明清两代山西商人在他们的足迹所到之处,为远离故乡、闯荡商海的同乡、同业商人提供旅居、聚会、议事、祀神、娱乐的活动场所。是山西商人称雄四海,富甲一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历史见证。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晋商会馆,大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将宫殿庙宇建筑同传统民居建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组组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奇特风格的建筑群。其布局严谨,建筑精湛,装饰精美,品格高雅,足见会馆主人的文化品位与审美追求,体现了明清建筑的高超艺术。

  晋商会馆同晋商大院一样,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之瑰宝。它见证着晋商在历史上的辉煌,展示了晋商开拓创新的魄力和智慧。

 

 

 

 

 

 

 

 

  晋商会馆以其数量多、分布广、建筑华丽、地域特色鲜明而著称。它不仅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晋商会馆图片展落户王家大院,是有所必然的,因为王家大院不仅是天下王氏的最终归宿,同时作为晋商大院典型代表之一,王家大院也是昔日晋商在当今社会的最佳栖息地之一。这对研究晋商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全国晋商会馆图片展,展出了选自16个省市区近30个晋商会馆的部分珍贵资料。展览将使晋商的辉煌历史更为今人了解。

高家崖

 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是由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总面积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其建筑特点是: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内涵丰富,有极高的文化品位。

 

 

 

 

 

 

 

 

 

 

王氏祠堂

 

孝义祠包括孝义祠与孝义坊,是为乡举孝义王梦鹏而建。孝义坊奉旨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分上下两层,总面积428平方米,楼上为祭祖堂、戏台,楼下陈列王家宗祠、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善行的立体雕塑,艺术价值极高。

静升文庙

  静升文庙位于王家大院风景区内,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 1336 年),是一座具有北方特色、堪同州县文庙媲美的乡。村文庙庙院四进,由大成殿、崇圣殿、尊经阁、魁星楼等共同组成。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俱全。雕刻细腻的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跃龙门”影壁是当今国内极为罕见的元代珍品。另外,还有体现仁义的义仓和庙学附建于庙之东西两旁。总占地面积 3500 平方米。迄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

  静升文庙历经明清及民国年间多次维修,至今保持原貌,实为珍贵文化遗产。

建筑规模

     到王家大院游览过的人,都认为王家大院很大,很气派。其实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张显出其磅礴的气势。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今天人们所参观游览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此二堡及同时修复开放的王氏宗祠(即孝义祠)均为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仅此而言,虽没有恢复到王家当年五种瑞兽雄踞的气势,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国内也该称为奇迹了。正像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所感叹的那样:“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建筑艺术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

 

 

 

 

 

 

 

 

  先看看王家大院的选址。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之宅居宝地。其建筑结构,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其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如此种种,将大院缝合为多元文化体的艺术大殿堂。外观,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真是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不愧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

 

 

 

 

 

 

 

 

三雕艺术

砖雕

砖雕槛墙──八仙祝吉

    王汝成后室东西绣楼上的槛墙,为砖雕八仙祝吉图,其内涵是高贵门第,神仙降临。槛墙共分四层,上面两层为长方形小框,雕以吉祥花草,第三层为长方形大框,雕以八仙,并间以瑞禽瑞兽、吉祥花草,第四层为裙板,上雕缠枝吉祥草,将整个裙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体。

 

 

 

 

 

 

砖雕墀头盘头──鸡头门雕

敦厚宅大门与东西建筑构成的合抱山墙上,雕有砖雕墀头盘头画五对十副,大门前上层戗樯砖雕为凤戏牡丹,盘头画为琴棋书画四艺,垫花雕以东方西方神祝吉祝寿,招财进宝;垫花下东为赵公明守财抱宝不外流,西为哪吒神童持戟镇宅辟邪妖,东西建筑上的山墙墀头,一为玉兔灵芝,一为博古瓶鼎,共同组成内容丰富,雕刻精湛的艺术装饰。

门楣──天官赐福

    松竹院砖雕门楣为仿木结构,构图紧凑,技艺精巧,镂雕、高浮雕、平雕结合,仙道、瑞兽、吉祥花卉交错,组成福禄寿三仙、海马流云、莲生桂子、富贵太师、麒麟贵子穿插枋,抱头梁则雕以云龙,中心坐斗上的斗拱为大象头,这些吉祥祝语成为全部雕刻的主题。

砖雕影壁───狮子滚绣球

    高家崖鸡门外砖雕影壁装饰为狮子滚绣球。在古汉语中狮嗣谐音,故有子嗣兴旺之寓意,大狮小狮比喻太师少师,彩带表示好事不断,绣球上的钱纹又有富贵之意。狮子为兽中之王,可威服百兽,镇宅避邪,因此是权威势力的象征。

木雕

木雕窗棂 -- 四福齐来

 

    王家大院建筑讲究高低错落、层层递升,装修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构图丰满,显示出愉悦的审美感。木雕窗棂四福齐来,四个蝙蝠捧着一个大福洞,意为四面八方的福气都从福洞进来。从窗内向外看垂花门,为圆内套方,从垂花门看窗棂,则方内有圆,方圆互补,已成为一种人生处世哲

木雕窗棂鱼穿莲

    王家大院的木雕、砖雕、石雕中,均有表现性结合、生殖崇拜的艺术小品,而且已成一系列组合,如鱼穿莲、鱼穿荷叶、莲蓬生子、荷叶生子、鸳鸯贵子等。窗棂鱼穿莲,造型独特,雕刻精细,已经伴随主人存在了二百多年。其位置处在儿子们居住的东西厢房,这实际上是一种性教育。它通过对自然界鱼莲形象的借用,隐喻两性结合、夫妻和好,是生命繁殖的艺术化。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而莲花又是生命力极强的水生植物,因此,莲花也就成为女性生殖的命门,而鱼作偶合多子的象征,也就成为男性生殖器官的指代。闻一多先生说:“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以戏,等于说男与女戏。”又说,“野蛮民族往往以鱼为性的象征。”当地民俗,结婚时洞房内窗花剪纸有鱼戏莲内容,闹洞房时,常有“鱼戏莲十七、十八儿女全”、“鱼儿戏莲花,两口子遇上好缘法”,祝夫妇和好早生贵子之祝祠

 

 

 

 

 

木雕挂落──满床笏

    满床笏题材取自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均位列高官,堆笏满床,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它雕刻细腻,是一组内容丰富,文采绚丽的艺术精品。

木雕镂刻帘架──玉堂安居

    大厅门上木雕帘架有二种作用,一是装饰,雕瑞器、花鸟祝吉祝祥,一是实用,夏挂竹帘冬挂幔子。架心雕海棠、鹌鹑、菊花,谐音“玉堂安居”,边框雕以瓶、鼎、彝、尊、花卉、拐子龙纹,雕刻刀法娴熟,形象逼真,体现的是仿古、仿旧、仿实传统艺术手法。

三层高浮雕挂落

    敦厚宅正厅檐廊前挂落,为三层高浮雕手法所雕,底层为平面阳刻团花底纹,第二层为佛手、荷叶、贝叶、芭蕉、葡萄等主体物,第三层为主体物上所雕之吉祥花草、钟鼎彝尊,内容丰富充实,雕刻技艺精湛,是一组精美的仿古、仿旧、仿实的艺术佳作。

 

 

 

 

 

 

石雕

石雕匾额──贝叶

 

 

 

    贝叶匾额雕刻细腻,脉络清晰,正反分明,一波三折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唐朝时贝叶曾是爱情的信物,曾缔结了一段美满姻缘,故有御沟题红、千古佳韵之说

石雕垂带踏跺

    石雕垂带踏跺,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抱鼓石上一为鸳鸯贵子,一为五福捧寿,拐子龙如意头谐音贵子如意,大狮小狮寓意太师少师,圆雕浮雕结合,直线曲线相衬,是一组表现丰富的石雕艺术。

石雕宫灯造型柱础石

    王家大院柱础石,内容丰富,造型生动,每个院之间不重复不雷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内涵。石雕宫灯造型柱础石,上下分六个层次。第一层为鼓,鼓似天,钟似地,天园地方;第二层为袱锦,前途似锦;第三层为蝙蝠祥云,寓意福运来临;第四层为夔龙,镇宅避邪;第五层为尊鼎底座,寓意基业盛大;第六层为回纹,寓意富贵不断头。

石雕门枕石──招财进宝

    招财进宝门枕石造型奇特寓意深厚,海内罕见。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二千多年前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织品、铁器传入西域,同时西域的音乐、狮舞、佛教艺术也传入中国。门枕石上二狮,一驮锦缎,一驮法螺,御狮者为汉人,须弥坐下,四人则为西域劳动人民形象,可以说这即象征物质文化的交流,又象征精神文化的交流。

石雕墙基石──唐夫人乳姑奉亲

    墙基石砌在砖窑腿子上,可以加固墙基不下沉。其上雕刻“唐夫人乳姑奉亲”纹图,内容是唐朝节度使崔南山的祖母唐夫人,用自己的乳汁奉养婆母长孙夫人的感人事迹,被列入二十四孝。其构图富有情趣,感人至深。连背景也寓意深厚,玉兰、牡丹、荷花、老猫,则寓意“玉堂富贵,清廉高寿”。

石雕硬心抱框墙──二龙送福

    高浮雕二龙送福抱框墙,由云龙、蝙蝠、庆云组成,云龙身躯扭动一波三折,有显有露的隐藏于祥云瑞气之中,表现了变化莫测的神气,具有强烈的审美情趣。

 

 

 

 

 

 

 

 

 

居所格局

王家大院的建筑,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居所定位,沿袭“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传统理念而设置,且起居习俗,多有规矩,不可逾越。如: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等级的门,在不同等级的餐厅就餐等,就充分显示了封建格局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同时也呈现出它在传统基础上的变易性、平衡性、保守性三种势态。

 

 

 

 

 

 

 

 

 

 

 

 

 

 

 

 

  楹联匾额

    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如同院内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艺术品一样,无不贯注着深深的文意,引人注目,启人联想。为王家大院装饰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在整个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其质料大多数为木材质,少数是砖石刻成。它们诗书气华,无一雷同,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韵。驻足品味,令人叫绝。其书写,有行书,有隶书,有篆体,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联、秋叶额、书卷额、折扇额;其内容,或颂德,或言志,或垂教。如“映奎”、“桂馨”,期盼科考顺利,出类拔萃;“观我”、“视履”,警示个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夸示谒见帝王之荣耀等等。这些形制不大的装饰品,仿佛无处不在的精灵,多少年来,默默地以不同的形态点缀在这古朴而堂皇的大院,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了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了作为,有了不同于普通百姓之家的某种士大夫气质,不断铸造着家族的兴盛发达。然而,岁月如梭,事与愿违,王家曾有的理想抱负已随世事的变迁而成为历史。如今,虽人去楼空,但所幸存下来的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依然固守在深深的庭院里,抛洒着无言而有声的清辉,“润物”扣心,成为王家大院历史文化内涵的一大亮点。

 

 

 

 

 

 

 

 

 珍品收藏

王家的珍藏品,主要有明清时期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手书楹联,祁隽藻的门匾,傅山与刘墉(刘罗锅)的条幅,唐伯虎与文征明的绘画,翁方纲的石刻、木匾等。这些名人真迹之所以见之于王家,与其家族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史料中得知,王家在清康乾嘉鼎盛时期,在外为官者与上流社会及书画名家多有来往,而且过从甚密。故而,在当时求得几幅名家墨宝自在情理之中。现在这些藏品,有的木匾、石刻仍在门额上镶嵌着,有的存放在展柜里供游人参观。难能可贵的是,柜中那些可移动的木楹联和古字画真迹,都是王家后人经过数代保存而自愿捐赠的。从价值意义上看,它们虽经历了二三百年时日的浸蚀,但魅力依然,价值更高。常常吸引着游人中众多书画爱好者驻足品味,久久不肯离去。此外,在王家大院里还珍藏着两件稀世之宝。一是“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一是清光绪年间慈禧西逃时留在王家的一张组合式红木雕花“龙凤床”。据有关专家考证,前者除北京故宫和王家所存之外,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再发现。后者被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上品级的重点文物,现在已被视为王家大院的镇宅之宝。

家具艺术

 家具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文化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这里展出的家具,大都为明清家具,造型简洁,雕刻精美,充分展示了优质木材的质地、色泽和纹理的自然美,但从数量到质量,还不能尽如人愿,诚望各界人士能够和我们共同充实提高。

 

 名人真迹

 

 王家大院珍藏的古人书画,大都出于明清期间著名书画家之手。这里有郑板桥手书楹联,有祁隽藻的门匾,有傅山和刘墉(刘罗锅)的条幅,有唐伯虎和文征明的绘画,还有翁方纲的石刻、木匾等。这些作品,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或工整庄重,苍劲峻拔,或纵横舒展,飘逸潇洒。历经二三百年,魅力固存,价值更高,常常吸引着游客中的众多骚人墨客,久久驻足品味。

祁隽藻门匾

清代圣旨

翁方纲木匾

文徵明真迹

唐伯虎真迹

刘墉书法

郑板桥楹联真迹

家族史略

  通过现存的王家族谱,不难了解静升王氏家族的发展史。其先祖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被尊为静升王氏宗祖的太原王氏第六十七世孙王实,离开沟营村定居静升村,迄今已690余年,传28世。静升王氏从佃农起家,由农及商,家业渐大,家资渐丰,又由商到官,官商并举,英才辈出,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明末天启年间,王家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可谓在士、农、工、商各界已业绩颇丰,并为平稳地继续发展家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家从十三世起进入清朝。鼎盛于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在静升本土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向外拓展商业外,还经常造福于本族和乡里,义举不断。一则对本族鳏寡孤独多有赈济,体贴无微;二则对乡里村民有难必助,每遇灾荒年景还开仓赈粮;三则乐于公益,办义学、建会馆、修桥筑路、蓄水开渠,捐修文庙学宫等等。这些善义之举在当地百姓中世代相传,有口皆碑。在此期间,王家功名磊落者代不乏人,或正途科考,或异途捐保,或祖德荫袭,入宦者仅二品至五品官员多达101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130余人,还有300余众为贡生、监生及生员。

 

 

 

 

 

 

  清道光后,王家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加之子弟不争,逐渐衰落。尤其在卢沟桥事变后,家族群体成了无首部落,有的遗弃基业携裹金银而举家南迁;有的荒于学而以钱捐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不惜变卖财产或卖儿卖女;有的甚至沦为乞丐……。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氏家族,数百年成就的辉煌,很快变成了过眼烟云,仅成为一方土地上人们谈论的历史话题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后人从业于社会诸界,各有千秋……

历史人物

  王梦简:王梦简,字帝臣,例授州司马,议叙加五级,诰授中宪大夫,嗜诗文,精书法,家虽丰裕,节俭成性,济物利人,不惜倾囊。

  王梦鹏:王梦鹏,字六翮,号竹林,至忠至孝,克尽子职,义举善行,一生不倦,精于诗书,翰墨出众,教授乡里诸生,多成材者,曾焚契赈饥,广得美誉,为其建有孝义祠。

  王麟趾:王麟趾诰赠通议大夫,勤俭治家,教子尚德,赈饥恤贫,慷慨大义,曾捐地捐金,为全村聚水防旱,筑渠灌田,合县绅士为之立匾。

  王凤美:王凤美,字西化,家贫,至孝,历任陕西咸阳、连城二县少府,政绩显卓,乾隆五年奉旨建坊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