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物语ⅱ热血篇百度云:于丹最新演说庄子心得浓缩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9:59:20


谢谢大家!         今天已经是一个夏末的日子,在飘着大雪的冬天我们在这里探讨过一个题目是关于我们的心灵成长、心灵感悟、心灵发现,当时和大家沟通的内容主要是儒家学说,今天跟大家探讨的有关道家的经典《庄子》。生命中的天与地儒与道.儒与道为什么我们都要谈?因为它是我们生命中的天与地,是中国人构筑的两岸,其实人生的长度不在于自己的把握之中,但是宽度自己永远可以控制,一个人生究竟是活成一条溪流,还是活成一条大河,主要是看河两岸构造是多么宽广。其实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越是能寻求到更广阔的反差,这个人生命的容量就越大,他的可能性就能够激荡起来,我们最怕的生命境界狭小,人们经常说一个词是“局限”,某个人观念有局限,行为有局限,是先有局,才有限,我们每个人可以完成一件事情,就是把生命格局,尽可能做得宽阔,这一点固然要求有个好的社会环境的成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对我们思想的激荡,这些重要,但是都很外在,一个人生性格局的开阔和生命觉悟的建立从根本上来讲是取决于个人,所以今天为什么要谈《庄子》。如果上次谈的儒家的人生是一种仁者的人生,那么《庄子》提供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智者的人生,其实仁爱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的规则,教我们每一个人从受教育完成社会化进程的时候,去担当一个职责、完成一个使命,在社会上完成自己一个人的建立,这是自我的实现。
        生命的自我超越..道家是什么?他让我们在完成自我实现之后,再去完成生命的提升,再去完成自我的发现,最终完成自我超越。一个人都是先入于世,顺从规则,然后再归于心,超越自我,所以我说:“儒与道是不矛盾的。”如果从原因的体系上研究,这好像是不同的道理,但是我们是普通人,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上来讲,他是可以融合于心的,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个时代多了什么缺了什么?我们不缺少外在的选择,物质很丰富,科技很发达,我们能享受的、能抉择的机遇众多分散,但是他一定能够带来快乐吗?一定能够带来自我的确认吗?所以我们今天的生命有的时候是别人的标准太多,而内心的选择太少,我们大家都在用脑子去阅读社会的潜规则,并且有意无意之中顺应了它,但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那种单纯的、朴素的、生命的乐趣不知不觉就衰减了。有一个园丁精心的种葡萄,他培育了一种优良的品种,好吃的不得了,他特别高兴,特别地希望有人去跟他分享,终于葡萄可以收的时候,他就捧了一大包葡萄欣喜若狂的冲到街上,站在街头,想让人们尝尝,赞美一下。这时候来了一个官员,他就说:“你尝尝我的葡萄吧。”那个官员一脸迷惑的问他:“你想求我办什么事?”他说:“我没事求你。”官员说:“不可能,凡是人们找我都是有求于我,你现在没事求我,我怎么能白吃你的葡萄呢。”算了。这时候来一个商人,他又捧着葡萄冲上去,说:“你尝尝我的葡萄吧。”那个商人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葡萄多少钱?”他说:“我不卖,我就是刚种好的想让你尝尝。”那个商人说:“我一直都是用金钱说话,找我的人还没有不做买卖的,这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啊,我不能吃。”这时候来了一对恩恩爱爱的恋人,他想年轻的女孩子都爱吃葡萄,特别高兴冲上去说:“姑娘,你尝尝我的葡萄吧。”那个女孩特别高兴,刚要吃,这个园丁看到她男朋友的表情,怒目而视的看着他,他心想:“算了,不要产生误会。”抱着葡萄就走了,这时候他的心里特别郁闷,想:“我就是想让人们尝尝我的葡萄,怎么所有人都怀疑我有种目的?”他郁闷的时候,旁边来了一个破衣烂衫的老乞丐,老乞丐说:“好了,这么漂亮的葡萄。”过来之后,拎起一串,一个一个的都吃了,一边吃一边说:“这是我这一辈子吃的最好吃的葡萄。”吃完之后,扬长而去,这时候这个人非常高兴,这世界上终于有一个人没有任何功利计较,他认为我不是为钱、不是为色,只是为了一种快乐的分享,这个老乞丐才是我的知音。我们想一想,在这个故事里,那串葡萄带来的单纯的甜美、清新愉悦的分享,我们今天的日子不好,就是因为我们的规则太多了,让我们大家知道这个社会的潜规则总在我们的心里有某种衡量的标准,那就是这个社会上有用与无用有很多的功利,总觉得人与人的交往是有目的的。有一句话说的好:山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只是饲料。大家想想,饲料是什么?饲料是有用的东西。我们看到饲料没有错,因为它能吃,因为它有用,但是鲜花是干什么的?它是用来审美的,并不是用来充饥的。今天的社会固然是繁荣了,但是也带来了一种悲哀的,就是更加功利了。怎么样让我们怎样看到更多的鲜花,而不是饲料;分享更多单纯的快乐,而不是心的约束。今天用脑子里的生活很多,但是用心的生活很少;用技巧的生活方式很多,但是用诚意的生活也越来越少。其实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什么是生命的大格局,什么是生命的小格局?什么是境界,什么是穿越?我们今天在这里的谈的《庄子》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的一个道家体系,他只相关于一点就是生命的感悟,我要说:儒与道不要完全的分离开来,它应该是我们生命的一个系统。乘物以游心..刚才我说:儒家像我们的土地,因为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先走于世,他的脚底下是土地,他在大地上做事;道家是我们的天空,它让人们有翅膀,能飞翔。用《庄子》里的话讲就是“乘物以游心”,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车马,是用来搭乘的。什么是“乘”呢?就今天我们听了讲座,明天我们出去交流,到后天该上班了,要开会,大后天要做做一个报告,晚上跟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停顿的,而是为了穿越的,这个过程就是把所有不同的事情当成车马去搭乘。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可能你先骑一个自行车,把自行车存在公交车站,再坐公交车,下来之后倒地铁,从地铁上来之后还没有到,再行走一段路到达目的地,我们骑自行车也罢,乘公交车也罢,搭地铁也罢,这一切叫做“乘”。         人这一生选择某一个职业,选择一个家庭,选择一个朋友,这个过程都是“搭乘”,最后只为了一个目标——游心,让我们的心自由、快乐、潇洒,所以道家生命真正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可以飞扬,可以完成自己心灵的愿望,这个前提就是我们一种生命的自觉,所以我说这和儒家是不矛盾,在很多境界上是相通的,一个人活在天地之间,当天地融通铸就一个人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观点不谋而合。          职业的三个层面:首先“知之”就是一个层面,在今天来讲,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有时候人了解一些事情,他读了书,他自己有了文凭,他在一个某一个行业学到一套系统的理论,这就可以叫做“知之”。但是比知识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所以一个人有了知识只是在一个层面,有的人不喜欢这个职业,那他就只能完成一个职业化的底线,但是他不能提升,所以比这个高一个层次的就是“好之者”,什么叫“好之”,就是他不仅热爱这个职业,真正的把它当成一个乐趣,他爱好、他投入,他不计较八小时之内还是之外,他能够经常动脑子,然后不断地找多元的角度让这件事创新,这就是“好之”。好之者比知之者要高,为什么它还不是最高?因为你可以好之,但是未免会特别的辛苦,有人说:“不分八小时以内、八小时以外,全心的投入。”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可以无怨无悔,他可以投入得很深,但是他在这里投入的心血,他在这里有了工作的成就,但是他的生命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未免这个生命过于沉重。比这个更高的境界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我们问问自己,职业最高的境界是在这里面有大量的乐趣,享受着工作。大家如果出国旅游或者是度假,就会经常听到国外的朋友说一个词就是“enjoy”,大家出去吃晚饭的时候就会说“enjoy the dinner”,有时候你在工作,你的老板会拍着你的肩膀对你说:“Enjoy your job”,我们有时候觉得这个job就是一个工作,有什么可enjoy,你可以享受吗?其实真正大境界的职业是自己有心灵的快乐,什么样的职业是快乐的?一定是有创造性的。如果说你一直重复着别人的工作,或者是师徒相传、同案相授,如果别人做,你也做,那你就很少有乐趣。人的乐趣必须是全新的,来自于生命的追求,来自于自己的梦想和实践,他能够把一个想法兑换成现实,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享受工作的乐趣,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拿到的是一个文凭和一个专业资格的入门证,“好之者”投入的是一种生命、乐趣,身在其中、承担重任,而“乐之者”把这件重任完成的举重若轻,让生命的快乐能够让自己飞扬轻盈,并且在这个行业创造一种他人意想不到的奇迹,这样的职业成长谁不希望呢?谁不希望在这样的一种人生中往前走?这里我们说的是儒家的境界,其实这里有很多道家的内容是跟它相通的。刚才我说道家是一种智者的人生,大智慧是用我们人心灵去解析整个世界,从中把握住很多的玄妙规则,让自己不用蛮力,而用自己一种大智的力量去超越它,去完成的轻盈潇洒。         我们在中学的时候都学过一个故事叫《刨丁解牛》,说的是:一个屠夫专门宰牛羊,一头全牛拉上来,然后他手里拿着刀怎么样完成解剖?看见他是那么的轻盈潇洒,就像跳舞一样,他这个刀几下下去,这个牛肉就噼哩啪啦的散落到地下,一副骨架干干净净。这个过程就不见他用蛮力,他的动作就像一种舞蹈,像是一种音乐,为什么他能做成这样呢?大家都膛目结舌,称赞他技艺的时候,他说:“这不是技艺,这是道艺。”也就是说,用的不仅是一种技巧,更需要的是一种洞察的能力。这个世界上做同样行业的人很多,并且有高下之分,比如说屠夫,一个手艺不怎么样的屠夫一定要依靠他手里的刀,并且这个刀要锋、要快,但是他每隔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为什么呢?你手里拿着这把刀在那里砍牛骨头,你想那得用多少蛮力,肯定会把刀刃崩了,就没法用了。真正有能力的屠夫一年换一把刀,为什么呢?他不是把牛骨头剁碎,而是顺着骨缝割牛肉,这样不仅省了很多力气,而且刀了省了很多。至于他自己,他说:“像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没有坏过,还像新的一样。”为什么呢?牛骨头、牛筋看起来有很多缝隙,所以说自己的境界是目无全牛,一头整牛切下来,他的眼里看到全是骨骼的缝隙,他找到是自己的大智慧,顺应规律、提升效率,不用蛮力达到一个最优雅的境界,这是人生的境界,这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生命自我的前提下,找到一种生活,而不是咬牙切齿、忍辱负重的要从外在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固然要承担一些重任,但是如果能够举重明轻的,为什么要忍辱负重呢?能够用这种眼光觉察到很多世间的规则,这确实是道家对我们生活的一种启发,要去顺应规则,了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真正的最难了解就是看清一件事情背后真正的关连,而且看到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我记得上一次跟大家沟通儒家思想的时候,也说到智慧,而且说到学生问老师“何为智”,老师说了两个字——知人,就是了解人。了解人比这个世界了解任何一个学科、一种道理都更重要,因为人是永远在变化的,了解他人就是了解自己与人相触的方式,这在道家也是一样的。你想了解很多规律和规则吗?先了解生命的内在开始,每个生命都带着历史走到今天都是不一样的。鲁国有一次飞来一只巨大的海鸟,这个海鸟非常美、庞大,鲁君封为神物,把海鸟扣下来,像上宾一样来款待这个海鸟,用迎接各国国君的礼仪来款待这只海鸟,给它摆上了很多美酒,摆上了很多的肉食,周围放很多歌舞、音乐,这个海鸟本来在海上自由自在的飞,可是现在天天让国君在这里供着,海鸟就目光弥离、心思涣散,面对美酒和肉食,它一口不吃,一口不喝,听着音乐、看着歌舞这都是它不想要的,没几天这只神奇的海鸟就死了,鲁国的国君也很郁闷,“我把天下最好的东西都拿给你,为什么你还会死?”《庄子》里有一句话说:“这叫己养养鸟,不是鸟养养鸟。”你这是自己用待人的方式去养鸟,而不是用鸟所需要的方式。  这个故事我们想一想,我们在心里都希望能够对他人好,都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得完美,但往往我们错在一点,就是不是以他人的方式,而是以我的方式,我这样对你好,所以你一定要接受。我们这个世界上往往会以一种好意强加于他人,而别人拒绝的时候你心里会特别委屈感,你觉得我给你的就是最好的,你为什么还拒绝,你为什么还不喜欢?自己还在心里委屈得不得了。其实读一遍《庄子》会给我们什么呢?庄子告诉我们,生活里面真正的懂得会使我们行为有效率.  
——于丹最新演说庄子心得浓缩版(2)            怎么样让人生才有效率?读《庄子》会读到大量的故事,读完以后会使我们心态平和,因为你看清了他人的立场,看到了别人的历史。看清他人有时候不容易,看清自己更难,我们自己都是做什么的,当然我们每个人在顺应社会规则的时候,有使命、有担当、有外在的客观标准,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人在这个世界上担当职责不一定要做一模一样的事、做一模一样的人。半个世纪,我们以前经常表扬劳模、英雄人物,有一个词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的话,这个效率太低了,今天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人从了解自己开始,尽可能把一日活成几十年,怎么样让人生才有效率?那就要问问自己,“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究竟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什么不可替代性。在今天的社会中,这样一个夏天,我在这里讲课,满眼看下去很漂亮,因为大家穿得五颜六色的衣服,大家的颜色各不相同,我们不是60年代,70年代,满眼一看都是灰色的,简单的几个颜色,今天这个五彩纷呈和每个人的抉择是一样的,每个人和每个人追求的是各不相同,那就要求你不仅了解别人,怎样用别人的方式对别人好,也要回归内心了解自己,不要以外在、客观的社会要求一定自己成为别人,让别人扬长避短成为自己。有人说:“我一定要克服某种缺点,让自己完美。”这个观点从小孩子的时候,老师就说过,家长也说,其实客观来讲,一个人所谓的缺点不过是优点的延伸性。一个人待人有一种冲击力、一种爆发力,这都是他的优点,但是你说:“这个人往往义气用事,过于鲁莽,可能太张扬。”你要求他说:“你要保持生命的热情,同时要变得含蓄、内敛,变得非常沉静。”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指他的特质。如果再来一个人,说这个人含蓄的、内敛的,做事有条不紊,一方面有人会说:“这个人太闷了,太缺乏热情了,太慢条斯理了,跟他在一起,别人都受不了。”这是一个人正反两方面,所以我们每个人不一定要求克服某个缺点成为别人,人能做的是扬长而避短,因为你的长处发挥很好的时候短处会被抑制掉,但是不一定说这个样的气质从我的生命可以彻底的革除,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每一个生命的尊重,这是道家的思想,人要学会了解自己和尊重自己,是自己能够独行于世的前提,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道家的故事:有一次,惠子去见庄子,说:“魏文王给了我个葫芦子,我种上以后,那个葫芦长得很大,我要是把它抛开做成瓢盛粮食或者盛也,但是那个瓢太大。”那个葫芦长得大,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过大就成费的了。庄子说:“你的思维有问题,葫芦为什么一定要做瓢呢?你不能把这个葫芦拿个网兜绑在腰里当做游泳圈去游泳吗?别人还找不着这么大的游泳圈呢。” 惠子说:“还有一棵树,那棵树长得太高太大,任何一个木匠见了都觉得它弯弯曲曲做不成任何物家具。”《庄子》说:“如果有那么大一棵树,一定要用来做家具吗?让它在马路上,可以让过往的行人乘凉,想在那里聚会都可以,这么一个天然聚会的场所,为什么非要做成家具呢。”从这里看,《庄子》提出的观点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现在社会提出的标准就是“小才有用,大才无用。”  《庄子》还说:“这个世界上标准件都是小材料”,一棵树长成两围粗,就可以去做拴马的桩子,如果长成三围、四围粗就是栋梁之材,可以做家具,如果长成八围粗就可以让富人家做棺材,长成二十围,就是没用了。因为如果做窗框会腐烂,所以就长成废物。其实《庄子》说“树长成那么大就成神木了。”因为它已经超出了世界可用的标准,完成了自己的长法。”人们会把它当成神木,非常敬仰它,跟树融为一体,谁说大用不是用呢?我在西藏有一个海拔很低的地方看到一棵大树,那棵数有十几人手拉手才能抱起来,每天有许多藏民带着青稞酒专门爬上山,把酒桶放在那里,唱歌跳舞,我在偶尔路过的时候,以为这一天是节日,这时候有个人很平淡的跟我说:“这棵树下天天如此,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过路的人都愿意坐在这里歇脚,因为这里永远都有人拎着青稞酒唱歌,只要你过去就会给你倒一杯酒,邀请你唱歌跳舞。”这说明呢?这棵大树让所有人觉得在这里完成一种人与自然的溶合,这不比拴牲口的桩子、家具更有用吗?我们要看到每个人、每个器物都不可替代,尊重它现在的特征,把它发展成最好,这个世界上“无用之用就是大用”。每个人问一下:你自己可能成为什么?你不同于他人就是人最大的目标和理想,这当然需要你有勇气,需要你自己有无穷的可能性,否定现在,才可能成就更新的未来,什么是用呢?这需要眼光,人难道发现自我不需要眼光吗?人们总以为去买一座楼房、买一辆车需要眼光,最重要的眼光是人生开发自己的眼光。         庄子里有一篇《逍遥游》,里边有个故事:宋国有一家人,他们家有个祖传秘方,就是冬天手脚沾水以后不长冻疮,这个方子使得这家人可以不分四季的以给人家洗衣服为生,这家人职业很稳定,就是世世代代给人家洗衣服。有个过往的人发现这个方子,到他们家说:“我以百金买这个祖传方子”。全家人就连夜开会,说:“卖就卖吧,人家是以百金买个方子。”于是全家兴高采烈的把方子给了这个人。这个人放下钱,拿着这个方子到当时激烈交战的越国找越王说:“你们打的是水战,士兵在水战中手脚一沾手就长冻疮,冻疮是小,但是他们手里握着的是兵器,遇到这种情况话,战斗力是有大的起伏的。”所以他把这个沾水不生冻疮的方子献给越王,越王用这个药给所有的士兵用上,在吴越交战中,士兵不受冻疮的干扰,士气大振,一举大胜,回来以后,吴王给这个人封侯爵位,后来他们整个家族世代都能得到封赏。 一个简简单单能够不得冻疮的方子,宋国的家人只认为这只是个谋生的手段,我们一家子可以守着这个秘方世世代代给别人洗衣服,这就是小用,但是人家拿走这个方子就知道它可以用到更大的地方,这就是大用,人生有很多我们拥有的,自己安身立命的,但是你别忘了把它用到极致,你自己真正的能力得到开发了吗? 有一对德国的兄弟,在战后两个人都想好好发展自己,就背井离乡来到纽约,到纽约以后,看到在这个美国的大城市生存下去,生活成本太高,能不能过得好,心里没把握。哥哥说:“我还是保守一点,因为我有手艺,我会做泡菜,我去一个农村种菜,然后做成泡菜。”弟弟说:“我没有手艺,我只有年轻,只能留在这里,勤工俭学,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哥哥到了乡下,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开垦了一片不大的地,在上面重卷心菜,种好以后,就用祖传的技法做泡菜,起码能过温饱的生活,凭着这个手艺娶了妻子,生了孩子,过着很稳定的生活。弟弟学什么呢?学的是很冷的专业——冶金勘探。四年下来,弟弟终于学完了,但是不知道干什么,于是就到乡下去看哥哥,看到嫂子,看到侄子,看到了安定的生活,哥哥开始教训他,说:“人还是需要手艺,我有手艺,就有一个稳定的生活,你学的是什么呢?那有什么用呢?实在不行,你就回来吧,跟着我种菜,我教你做泡菜。”弟弟跟着哥哥来到这片地里,很惊讶的看着这片地,然后回去拿了一个洗脸盆接了半盆水,把土放在水里晃,哥哥就很惊讶的看到脸盆底下出现一些亮闪闪的东西,这时候弟弟长叹了一口气说:“哥哥,你知道吗,你在一片金矿上种着卷心菜。”这就是学冶金的大学生的眼光,他知道这片泥土的作用不仅仅是长菜的,它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质,开发出来就是一座富足的金矿。什么是小用?什么是大用?什么是眼前的功利得失?什么是人生长远的储备?
        普通人也有人生大智慧:   你不要觉得《庄子》很难懂,因为它里边全是一些好玩的故事,读故事不是读的当时一乐,读完以后是用这个镜子照见自我,每个人都在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是这个光靠蛮力是不够的,需要大智,我想说:“儒家也是提倡智慧的。”曾经子路(一个好勇无谋的学生)问老师:“子行三军,则谁与。”你这么一个文绉绉的儒生,让你去带三军打仗,你愿意与什么人同行?这个他们带有诱导性,你这么一个文人,你一定要需要我这样的人,需要勇敢的人,需要所向披靡、天下无敌,能够舍得性命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带兵打仗。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冯”指完全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没有船,没有桥,自己赤身就敢渡河,“暴虎”指没有任何的工具,赤手空拳,敢去搏击猛虎。没船没桥还敢去过大河,赤手空拳还想去打老虎,这样做了还说死而无悔、我勇敢,我不会选择这样的人,我需要的有智慧的人,越是领大军越是需要这样的人。这个观点和刚才的说洞悉是非、了解自我在规律性赢得效率不一样,其实我们今天的生命中有时候固然要有激情,要有投入,但激情不意味着一切,还需要大智慧。 在巴黎,有过一次面向社会的征集答案的致力测试,假如大家现在最看重的宝库凡尔赛宫着火了,你将从里边抢出哪一幅名画? 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考历史的问题,大家想一想,那里边的最好名画就是那几幅,所以,所有的人都在说我去抢救那些价值最高的,历史最久的、最优美的画,但是都没有得奖,大奖被当时的作家凡尔纳拿走了,他的答案跟所有人都不一样,他说:“如果真着火,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大家想一想,这是最符合逻辑的答案,你可以说那些画名贵,有人可能去过凡尔赛宫,那里边像迷宫一样,你知道要走多远、多深才能见到那幅名画,可能你还没有见到名画,经过已经被烧死了,一个人可能做到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拿起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就跑,它可能不值钱,但是你终究把它抢出来,而且还能保住我们的生命。我们今天想事情往往是从一个脱离环境的价值去可能,而不是考虑在限定的、可操作性的环境中什么是最大的可能,我们想一想,有些故事不是正在教我们这些吗?         人生的智慧是什么?智慧不是在实验室完成一个试验、一个课题、一个项目,那一切靠知识就够了,智慧是教我们做出一些生活中与众不同的角色。 一个富商的遗孀,老太太价值连城,她对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小心翼翼,有一次,她想雇用一个司机,这个贴身的司机的驾驶技术必须保险牢靠,很多人经过这个考试,那么多考试过去以后,最后剩下三个人,这三个人被带去老太太面前进行面试,这个老太太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如果你们开车,前面是悬崖,以你的技术可以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人说:“我可以停到离悬崖整整一米的地方。”第二个人说:“我的技术比他好,我可以把车停在离悬崖20厘米的地方。”第三个人说:“我远远看到悬崖就停下了,不会往前开。”结果第三个人被录用了。大家知道,在这个地方比的不是技巧,他如果说:“我能停在离悬崖10公分的地方,这个人还敢用吗?”所以说在生活中,技巧不是万能的。 《庄子·逍遥游》有一个神人列御寇非常神奇,驾着风可以飞很多天,有一次去一个比他还要高的哲人伯昏无人家表演射箭,他拿起弓,满满的拉开箭弦,然后在拉开弦的胳膊肘上放了一杯满满的水,人们膛目结舌的看着他,一根箭射了出去,第二根跟着又出去了,大家定睛没有回过神的时候,他的第三根箭又放在了弦上,而这时候胳膊上的水一滴都没有洒出来,他自己面目表情非常沉稳,他在等着伯昏无人赞美他,伯昏无人这时候说:“你这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什么意思呢?是说:“你是为了射箭而射箭,为表演而表演,你根本没有忘记表演射箭这回事。”言外之意是,这样的功夫是没法用来打仗的。为什么呢?打仗的时候不让你托杯水,周围是有着丛林、溪流、山峦,有种种险恶的环境,人是带着环境真正的使用你的技能的,所以伯昏无人说;“我请君登高山,履危石,临深渊,我们再来射。”伯昏无人就走出去了,眼前一座高山,欻欻的走上去,脚下踩着锋滑的石头,走到悬崖边上,倒退几步,走到自己的脚掌有一部分悬在悬崖之外,这时候伯昏无人做了一个长揖,说:“请你上来,现在射箭。”列御寇哆哆嗦嗦的爬上来,“汗流至踵”汉一直流到脚后跟,怕到地上站都站不起来,所以伯昏无人说:“以你现在这个样子,再想射箭是不容易的,而一个真正的智人可以上看苍天,下探黄泉。”看清世间所有的风险规则,了解自我,这样的态度超越所有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