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梨花不开门全文:佛趣妙联(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1:26
 佛趣妙联(3)         道在眼前安用觅;        法非心外不须夸。         这是清代何绍基题禅堂联。        道就近在眼前,何须四处驰求,苦心寻觅呢?法并非在心外,不须夸大言说,捕风捉影。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法相宗认为,现象世界的一切万物,只是心识和心识所变现出来的世界。禅宗达摩祖师的四圣句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众生以佛的心量为心量,便能体证圆满无缺的真理。此刻当下,就是圆满佛性的当下。不仅不必向外觅取,更毋需侈言,甚至不必透过种种禅观、持咒、苦修、苦行等,只在世道人情中去领悟佛理。        有和尚问道:“如何是佛?”法忠禅师回答说:“莫向外边觅。”又问:“如何是心?”法忠禅师回答说:“莫向外边寻。”又问:“如何是道?”法忠禅师回答说:“莫向外边讨。”又问:“如何是禅?”法忠禅师回答说:“莫向外边传。”一连几个“莫向外边”“觅”、“寻”、“讨”、“传”,是希望修道者回头,返观自身,作内在的追寻。        佚名题书斋联说:“不近人情难学佛;惧妨农事少栽花。”唐代赵州从谂禅师问老师南泉禅师:“什么是道?”南泉禅师引用马祖禅师的话回答说:“平常心是道?”道,不仅对参禅,在日常生活之间,秉持平常心,体察人情,从而找到自己所要参悟的道。         两手把大地山河捏扁搓圆,洒向空中,毫无色相;        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         这是清代舒藻题昆明西北玉案山筇竹寺联。        两手把大地山河的陶土,捏扁又搓圆,塑了五百罗汉,把他们的精神洒向空中,不见任何色相的沾滞;五百罗汉受到佛释迦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守护佛法,个个表现出一口想将先天佛祖的声气,咀来又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的大愿。        筇竹寺里有闻名中外的五百罗汉,造型生动,形态各异,表现出佛法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禅宗思想,为清代四川黎广修所雕塑。这副对联既咏赞五百罗汉雕塑的艺术成就,也写佛理。近代虚云法师据此联改写,题昆明西山华亭寺联说:“两手将山河大地捏扁搓圆,掏碎了遍撒虚空,浑无世相;一棒把千古孽魔打死救活,唤醒来放入微尘,共作道场。”“孽魔”,在此指蒙蔽人心的种种恋知恋觉,必须荡尽从前恋知恋觉,才能还见自家本来面目,即禅师所说;“大死一番,大活现成。”        虚云法师有次不慎被开水烫到,茶杯打破,作诗偈说:“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有天晚上放香时,张开眼睛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在“虚空粉碎”、“内外洞彻”的开悟中,本心空寂,清净无依,一切了然,大放光明。         不俗是仙骨;        多情乃佛心。         这是广州白云山能仁寺联。        不俗,是仙骨的本质;多情,乃佛心的体性。        只要不俗,辞却人间的纷扰,超越尘寰,就具有仙人的风骨;只因多情,济助世上众生,与乐拔苦,就因为佛家的慈悲心。清代任颐(1840—1896)行书对联改上联“是”为“即”。        十方一切的佛之所以成佛,都因不舍众生,以大悲心为体,与乐拔苦,广度所有胎、卵、湿、化各类的众生,最后才达到功德圆满的。佛心表现出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行,使众生离苦得乐。台北市景美观音阁佛堂引《华严经》句联:“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的得离苦。”古德云:“万事可忘,难忘者慈航度众;千般易淡,未淡者禅心一段。”学佛的目的,就是在慈悲发愿,普济众生的。这样的“多情”,想要修学像佛菩萨一样广大的心量。
        台北市华阴街普济寺大雄宝殿联:“愿众生发无上心,作优婆夷、优婆塞;祈我佛赐无边福,与善男子、善女人。”“优婆夷、优婆塞”,指在家的女性弟子、在家的男性弟子。日本密教祖师空海大师说:“不要制止风,愿将此身化为风;不要制止雨,愿将此身化为雨。”生命里风雨不断,苦难多有,但修道者以无上的心发愿,努力将心中的阳光唤起,产生与苦难同在的勇气,也在难忘慈航度众的胸怀中,体现多情的佛心。         窗静鸟窥禅,心是主人身是客;        山虚风落叶,天漫绝顶海漫根。          这是江云龙题江苏南通白云庵联。        窗外一片寂静,鸟儿好像在窥视禅机,要知心才是主人,身只是宾客;山间虚空,才能听任流转的风吹落树叶,天幕漫布著山的巅峰,海潮漫布在山的脚下。        这副对联以景寓理,在静虚的当下,万物各安其位,各现真境,在天地丰美的声色中,含藏妙悟的契机,能自己作主,不攀外缘,所遇都能带来无上的清净心。         佚名题甘肃兰州白塔寺联:“剪一片白云补衲;邀半轮明月看经。”佚名题池亭联:“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        有云可剪来补衲,无云因心意专定;心清则圆月自现,半轮亦无碍看经。万缘随顺,种种欣悦,何暇感叹瞬息缘灭!        清高宗题天津盘山盘谷寺联:“虚窗不碍疏还密;洁径何妨静以深。”        窗口虚空,所以能欣赏到疏密有致的林景;小径洁清,何妨通向幽静邃深的园景。       清高宗又题北平潭柘寺联:“竹秀石奇参妙道;水流云在示真藏。”竹秀、石奇,水流、云在,或动或静的景致,在修行人的眼里,都能参悟妙道,示现真藏;生活百感,人生千境,随时都能自我作主,处处心安。         片竹孤云窥色相,悟来大道无多事;        长溪皓月即禅心,勘破机关总是空。         这是台湾台南竹溪寺嵌名联。        片生竹丛,孤飞浮云,窥探世间色相,参悟后,处处都是大道所在,没有多余无谓的事;长溪漫漫,皓月皎皎,就像清净的禅心,勘破人心种种机关,一切都会幻灭成空。        台南竹溪寺尚有嵌寺名佳联:“溪流环古刹;竹影绕禅房。”        溪流环著古刹奔逸;竹影绕著禅房摇曳。        “慈云焕彩光瀛岛;胜地钟灵萃竹溪。”        观音的大悲心,救苦救难,有如慈云,焕发出庇荫众生的光彩,照耀著瀛岛;这是个名胜宝地,钟毓灵秀,萃集在竹溪。        有一嵌“法相”、“观音”,彰明竹溪寺宗主,并阐发佛理妙境的佳联:“法相法云何,形槁木,心死灰,斯之护法;观音观自在,水上鸥,花间露,作如是观。”        法相,到底宗法什么呢?形如槁木,心似死灰,寂寞无情,这才是所护持的万法的真义;观音能内观自在的清净心,像水上的鸥鸟,花间的清露,人间情缘瞬时起灭,都要作如是的观想。“槁木死灰”,槁枯的朽木与陈久的冷灰,比喻寂寞无情。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这四副竹溪寺的嵌名联,描绘当地清幽的地景中,兼寓佛慧,赞颂佛德,并抒发佛理妙境,写来十分高明。         藤杖一条,提得起才放得下;        禅门两扇,看不破则打不开。         这是张树德题山西寿阳报恩寺联。        手中一条藤杖,只是悟道的工具,要先提得起,才放得下;禅堂两扇大门,是生死的关头,要是看不破,就打不开。        禅师施教,就地取材,拂子、拄杖,都是教学的工具。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当禅理以心传心、不落言诠时,禅师的沟通符号就用拂子、拄杖,或用竹篦、棒子、喝声、茶、猫等等来表达。“藤杖”,是拄杖的一种。拄杖代表禅师的地位、尊严,凡是正式场合,拄杖是少不了的,上堂开讲更有多种作用,有时当作对问题寻求解答的讯息,佛法的玄奥,透过拄杖来传递,但拄杖并不是禅。        禅师参禅、打坐、入定等功课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勘破生死。禅师在面对生死问题时,表现得特别洒脱自如。有弟子问灵云志勤禅师说:“如何得出离生老病死?”志勤禅师说:“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        生死是任何生命有机体不能免除的情境,随个体而存在,必须面对、承担,非人力所能出离,所以随它去吧。有人问大随法真禅师:“生死到来时怎么办?”法真禅师说:“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禅宗只讲生前,不讲死后。高僧因为开悟,平服了个人一切恐怖,远离颠倒,万缘放下,所以能看透生死关,坦然以对。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识得田自心来。         这是张凤篪题四川新都宝光寺联。        试问世间人们,有几个人知道碗里的饭是如何由田里的米,栽植收成煮熟的;请看座上诸佛如何证得佛的果位,也不过识得福德慧业,自心田修行证悟而来。        佛家以“心田”喻人心。人心有善恶种子随缘滋长,如田地生长五谷般,人若努力行善,人生就会像田中收获丰硕般,充满福慧。当代证严法师《清水之爱·愿力并行建慧业》中说:“有志则不懈怠,有愿则力量大。”“唯有发大愿,立大志,让愿力并行,才能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福德慧业。”        有僧人问总印禅师说:“究竟什么是三宝?”总印禅师说:“稻子、麦子、豆子!”唐代马祖道一禅师说:“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不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佛、法、僧”三宝之所以为“宝”,正是因为求法者不再计较宝不宝,自己本性就是宝,自己本身就是真佛。        清代何绍基集颜鲁公《争座位帖》字联云:“身修天爵乐无比;心有菩提香益清。”        能存养扩充孟子“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人人本具的善性天爵,自是尊贵无比;得证悟佛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在福慧双修的菩萨道场中修行,更显清香。         休作恁么猜,小牯牛何曾有影;        会得来个意,柏树子随处生春。         这是佚名题云南宾川寂光寺联。        不要作这样的猜想,小牯牛何尝有什么影子;会得祖师西来意,柏树子随处都生出禅机春意。        “小牯牛”,比喻人的本性、真心。《菩提达摩无心论》说:“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大道没有什么形相,但又要靠世俗的形相来显示。禅的本质,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禅宗的教学方法,是要学人悟道,明心见性;悟,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是法尔如然的清净时刻而已;禅师也只不过是一位善意的导师而已。        禅须自悟,说而未说。“小牯牛”、“柏树子”,都只是象征本性、真心的符号,只是禅师在有人问禅意时,拿当下恰巧看到的东西来示众。用以假修真的手法,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都要学人觉知道在平常,自度度他。所以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以牛说法,原自《庄子·养生主》。禅师亦常借用牛来示众,如山灵佑禅师、百丈怀海禅师等。而廓庵禅师绘写“十牛图”,用以象征求道的过程,广为世传,惜真迹已失,今有十五世纪周文的仿本。僧人问赵州和尚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和尚说:“庭前柏树子。”“祖师西来意”,亦即禅意,领悟禅意不在嘴边,不在心上,时空情境无时无处不可契入,朗朗自在,生机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