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诡谲是什么意思:《浣溪沙》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22:19
《浣溪沙》赏析

【作者介绍】

见《惠崇<春江晚景>》。

【解题】

这首《浣溪沙》选自《全宋词》。苏轼作这首词的时候,是在徐州太守任上。这年春天徐州大早,灾情严重,苏轼和百姓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祭神求雨,天降喜雨之后,作者又赶到那里祭神谢雨,词便作于谢雨途中,记录了沿途见闻和感受。

《浣溪沙》,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沙”一作“纱”,又作《浣纱溪》。双调42字,上阙三句,三平韵;下阙三句,两平韵。

【注评】

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衣指衣服,巾指头巾,这里代指身上。○簌簌枣花落于衣巾,凭触觉感知。  村南村被

牛衣:本指用麻或草织成给牛取暖的衣,这里形容卖黄瓜者衣着破旧。衣服虽破,但有黄瓜可卖,也是可喜的事。古柳;老柳树(下)。○卖黄瓜是视觉感知的。

上阕写沿途见闻,是一片丰收景象,虽末言喜,却露出喜色。

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喝酒喝得迷迷糊糊的。路长:这里意思是走了很长的路。惟欲睡:只是想睡觉。○此刻欲睡是曾经高度兴奋后的反应,暗传一路上心情无比喜悦。

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升得很高,暗示起得早。照应上句“路长”。漫思茶:很想喝茶。漫,这里有“不由得”的意思。○日高人渴,表现出旅途的劳顿。但为民众谋利益而致劳苦,太守岂真以为苦?‘敲门试问野人家。试问:询问。因为不是事先打过招呼。野人家:住在乡下的人家,即农家。○太守口渴,敲农家门讨口水喝,真可谓鱼水情深。

下阕写途中感受,曲曲传出主人公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译文】

头上身上簌簌落下枣花,

村南村北轧轧响着缫车,

庄稼人大柳树下卖黄瓜。

酒上头路正长只想睡觉,

日渐高口渐干很想喝茶,

敲敲门贸然找到老农家。

【简析】

小令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图画。正当枣树扬花的季节,那枣花金灿灿,虽然细小,却香味袭人,从枣林穿过,簌簌飘落的枣花会洒人满头满身。桑叶沃若,春蚕已经收获,此刻家家都在煮蚕,空气中飘浮着煮蚕的奇香,村南村北轧轧的缫车声响成一片。古柳树下,一位衣裳简朴的老农正歇担休息,他挑着黄瓜游乡叫卖──黄瓜上市之日,正是小麦泛黄之时,“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苏轼《南国》诗句),沉浸在仲夏丰收奏鸣曲中的庄稼人,心中泛起喜悦的波澜。他们庆幸天公作美,在春旱之年赐给他们一场透雨,使农作物得救了,终于有了收成。他们更庆幸逢着一位好太守,在大旱之际率众祈雨,精诚动天,祈得甘霖,救助百姓于水火之中。这位好太守不是别人,正是小令成了,该到老地方祭神致谢。如果把祈雨比作科举考试,则谢雨有如金榜题名后的庆典,漫漫长路上回味如愿以偿的满足,当事人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下阙首句说“酒困路长惟欲睡”,字面上是说酒喝得迷迷糊糊,路也走了很远,只是想睡觉──似乎情绪不高。但此刻的欲睡恰是曾经高度兴奋后的反应。大约祭神时伴随着一次官民同乐的酒宴,太守被敬酒而无从推辞,多喝了几杯。而对于很能喝酒的人来说,喝到轻飘飘只想入睡的份上,是恰到好处。次旬“日高人渴漫思茶”与首句是对偶句,词牌规定如此。这一句补足了途中感受:“日高”暗示起得早,照应上句“路长”“人渴”照应上句“酒困”“路长”,并逗出当句的“思茶”以及结句的“敲门试问野人家”。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顿,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此行尽管劳顿,但这是在为民众谋利益,在尽太守的天职,何“劳顿”之有?此行尽管劳顿,但这是老天爷对太守的嘉许,是太守为政有成的生动写照,何“劳顿”之有?作者的狡猾就在于尽量露出些劳苦的假象,似乎他不把为政有成看得很重,这恰恰证明他看重政绩并引以为荣。敲农家门讨口水喝,很可能是太守设计的小动作:堂堂太守向辖境中的百姓家讨口水喝;一个为辖境百姓祈得及时好雨的太守向百姓讨口水喝,这感人恍然大悟,下阙所写途中感受的背后,曲曲传出了主人公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巾”指供擦拭、覆盖、包裹、佩带等用的一方布帛,古今在这一义项上是一致的。古人以巾裹头,后即演变成冠的一种,称作巾。本诗“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中,“巾”即指这种冠。“巾”用作动词,是包裹、覆盖的意思。

野人

“野人”在古汉语中义项较多,①上古谓居国城之郊野的人。与“国人”相对。本诗“敲门试问野人家”即取此义。②指平民。如自居易《访陈二》诗:“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③借指隐逸者。④士人自谦之称。⑤粗野之人。指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蛮不讲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