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四级谎言:文化用品术语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4:32

文化用品术语的由来

  铅笔的由来

  1564年,一场暴风雨吹倒了英国坎伯兰郡波罗谷的一颗大树,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树根所在处显露了出来。原来,这是一个石墨母矿。暴风雨过后,几个精明的城里人把石墨切成条状,取名“打号棒”,用它来给贷物做记号。这种每支二十厘米左右的石墨能连续划出五千米的墨线,至少可以书写四万多字。

  18世纪中叶,专心致志研究铅笔制造技术的德国业余化学家法贝尔对卡斯贝尔矿山的石墨进行了研究。法贝尔把石墨矿石加工成粉末,加水进行沉淀,筛选出纯石墨,在提取出的纯石墨粉里掺进各种物质,来试制铅笔芯。

  法贝尔陆续将骨胶、蜡等可以做粘合用的物质混入纯石墨粉中,以便压制成铅笔芯,然而这些试验都失败了。

  法贝尔毫不灰心,继续研究。

  一次,他在石墨中掺进一定量的硫磺、树脂和锑,而后加热成型,结果,制成的笔芯硬度适中,书写流畅,只是十分容易折断。

  “得想个方法保护笔芯。”法贝尔默默地对自己说。

  于是,他用纸条裹绕铅笔芯来进行试验。但一用力,笔芯仍然易折断。他又采用铁管套,由于技术问题也失败。“用木板试试看!”法贝尔心里琢磨起来。“如果在两条木片中间各凿半边糟,再把石墨笔芯夹在两条木片中间,行不行呢?”

  他又动手干了起来。几天后,法贝尔把石墨笔芯紧紧夹在两条木片中间的糟里,外部再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一试,不仅书写流畅,字迹清晰,而且再用力笔芯也不会折断。“我成功啦!”1761年,法贝尔筹建了全世界第一家铅笔工厂,他生产铅笔不仅在国内销售,同时也运往英、法等各个国家。

  自来水笔的由来

  1880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不少营业员正在纷纷拉顾客谈生意,一位名叫花特曼的营业员费尽了口舌,才击败了几位同行的竞争,谈妥了一笔大生意。签订合同时,华特曼递给顾客一支精美的羽毛笔和一瓶墨水,请顾客签名,不料,那位顾客刚蘸了墨水要签名,由于用力过猛,羽毛笔里漏了一大滩墨水,把一份合同弄脏了。

  “请稍等一下”,华特曼对顾客说道,而后急忙回身再去拿一份新的合同。

  正在这时,站在华特曼身旁的一位竞争对手立即乘虚而入,抢在华特曼到来之前,同顾客签个合同,从而抢走了这笔大生意。

  这件事给华特曼的刺激实在太大了。“我一定要设计一支理想的能够自己控制下水的笔!”他下定决心。

  根据植物的毛细管输送液体的原理,华特曼首先把来自笔囊的墨水用一条极细的通道加以控制,使自动流下的墨水成为涓涓之流,而后,给笔尖加了一个小小的笔舌,笔舌的作用是拦储多余的墨水,供给笔尖使用。一旦因气压、震动而从笔囊中流出大量墨水时,这笔舌上的纵横沟线就起到了“拦洪蓄水”的作用,一旦笔囊没水,这笔舌又会把它拦蓄的墨水继续提供给笔尖。

  经过不懈努力,华特曼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新的钢笔,由于当时这种钢笔中的墨水能自己控制,因此,被人称为“自来水笔”。

墨汁的由来

传说在周朝时,有一个擅长诗画的人,名叫刑夷。一天,刑夷在河里洗手时,看见河面上漂着一件黑乎乎的东西,他怀着好奇心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便又随手丢进了河里。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颜色。“松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刑夷不禁思忖道。他赶紧追到下游,重新把那块松炭捞了起来。
    刑夷把松炭带回家,用砖头将它捣碎,研成粉末。

  “你干什么呀?快吃饭吧!”妻子王氏说着,把一碗麦粥端到刑夷面前。

  刑夷朝麦粥望了一眼,灵机一动,捧起黑粉末,“哗”地撒在麦粥碗中。

  “啊呀,你疯啦!”王氏惊讶地说。

  刑夷笑了笑,没有回答,他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几下,朝墙上划了几下,墙上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

“哈哈,我找到写诗作画的材料啦!”刑夷高兴地叫了起来。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墨汁。

书信的由来

没有文字时就有“书信”,用的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划符号。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方亨咸《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
    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犊(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曰“尺犊”)、手札、信函。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即为古人读信的写照。

  今天的信,在古代称为书。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写到了长城卒与家里妻子的通信,其中有“作书与内舍”、“报书往边地”的字句。“作书”,即写信;“ 报书”,即回信。直到明清时代,“书”才改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