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冬天的词语和诗句:单反相机的关键参数及镜头选择要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0:33:10

单反相机的关键参数及镜头选择要素

 

传感器:像素数并非唯一标准

    传感器,无论CMOS还是CCD,都是相机得以数码化的核心部件,目前单反相机使用传感器以CMOS为主。衡量CMOS等传感器的性能,像素数并非唯一的标准,实际上除了像素数之外,更应该重视类似高感光表现,读取速度等等方面的性能,更高的像素数只是给你一个有更多后期裁切余地的大尺寸文件,而更好的高感光表现则可以让你记录下某些极限状况下的影像,画质好坏且另说,能不能拍到最重要。

    CMOS的性能对相机攸关重要,但是CMOS本身的性能则有信噪比和读取速度这两项比较重要的指标来衡量。我们知道无论是CMOS也好,CCD也好,最基础的构成部分都是光电二极管,三个广电二极管组成一个像素,而光电二极管的转换效率与大小成非线性的正比关系,也就是说面积越大的光电二极管转换效率越高,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像素数的全幅传感器一般画质会好于APS-C或者更小画幅的。当然,为了小画幅高密度传感器的性能,厂商也不断改善,比如说尽量提高光电二极管的灵敏度,或者扩大微透镜的面积提高开口率等等,至于今年来特别火爆的背照式传感器,说白了也是为了增大开口率而做出的技术革新。

    对于消费者来说,单纯关注像素数并非明智之举,应该统筹考虑,一般来说新一代的传感器肯定比旧型号的要好,但是存在不少型号换代时仍然采用前代的传感器,这种最好就不要选了。

 

机身材质,是否一定要金属?

    机身材质方面,单反相机中大概分成金属和工程塑料两大类,而金属以镁合金或者铝合金为多(话说镁合金其实也是铝合金的一种),至于胶片机时代常见的钛机身,数码时代就全然不曾出现过了。镁合金具有重量轻、刚性高和具备电磁屏蔽效果的好处,因此基本上成为中档以上单反机身和高级便携相机的标准用料,如果不差钱,尽量还是选金属机身的相机,毕竟大家都有金属情节。而工程塑料则是入门级数码单反的常见选材,受预算限制的话,机身材质并不是唯一的参考标准,就好比50D比550D价钱贵了1000块,但是性能却反过来差了一个档次,镁合金机身的50D和塑料拖鞋机身的550D相比,其实还是550D更值得购买。

    这两种不同材质实际上用以区分机身等级的成分更大,在成本上相差并不算太多。而且并不是说塑料就一定不好,专业胶片机EOS 1N就是塑料的,一样抗摔打,GLOCK手枪和AUG步枪的主要部件大都是塑料,也没见放一枪就四分五裂的。现代数码单反相机机身如果是采用塑料制作的话,那么必然存在着钢制的中心框架用以安装CMOS和反光镜箱等主要组件,因此强度上也不成问题。入门级机身与高级机身的差别还是在各部件的密封和设计寿命方面更多一些。

 

对焦系统:对焦点多的不一定好

    现在入门级机型也基本配备多点自动对焦模块,5点,7点,9点的都有,高端的甚至有11点,19点,或者多达51点的,但是对焦系统本身的好坏并不能单纯用点数的多少来形容。实际上5点,上下左右中心,已经足够应付业余摄影的需求了,更多点的自动对焦系统则是为了拍摄动体而设计出来的。

那么衡量对焦系统的好坏指标其实很简单,一是快,二是准。这两个东西很难量化,但是从对焦系统的配置上则可以推断,一般来说技术年代相近的对焦模块,十字对焦点肯定比一字对焦点更快更准,那么同理一个5点全十字的对焦系统和一个中央一点十字的9点自动对焦系统,肯定是前者的性能更好一些。

 

光学取景器,好坏如何衡量

    光学取景器的性能是机身档次的硬指标,如果要宣称是专业级或者是准专业级,那么100%覆盖和0.9以上的放大倍率是跑不掉的了,中档机身则常常是95%-98%左右的覆盖率和0.87倍左右的放大倍率,入门级机身则基本没人关注这个问题。

    光学取景器用起来是不是舒服,放大倍率占很大的比重,专业机的取景器能让用户看到大而明亮的影像,100%的视野覆盖则方便摄影师精确构图,入门级机器上会使用五面镜来代替玻璃五棱镜,取景器较暗,且覆盖率和放大倍率都差强人意,能看个仿佛就行了。所以,如果想选购中高端机器,那么关注一下光学取景器的性能很有必要,如果只是选购入门级机型,那么这个指标不管也罢,尤其是现在单反都支持实时取景,光学取景器的作用在不断的弱化。

 

LCD,除了像素数还要看色域

    自从实时取景出现之后,单反相机的LCD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功能,现在主流的LCD指标一般都是3英寸92万像素点,实际分辨率为640 x 480,这个92万像素点和92万像素可不一样,算法是640 x 480 x3=?,后面那个3是指每一个像素由三原色的三个像素点组成。

    衡量LCD性能的,除了像素数之外,还有可视角度,这是指能在上下左右多大的角度里看清LCD,这个当然是越大越好,不过主流是170度,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色域,简单来说就是LCD能不能准确还原相机所拍下来的照片,色域太窄的LCD会出现回放照片时颜色不准的问题,目前主流水平大多在ADOBE色域96%左右。

作为附加功能,LCD如果能做成旋转的那就更好了。

    现在单反相机一般都标配锂电池,因此我们略去使用其他通用充电电池的不说。照说电池这个东西很容易衡量,容量越大越好,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容量越大续航力就越强的,这个跟机身设计也有关系,当年D200的电池容量就不小,但是续航上不去,原因恐怕很大一部分要归结于D200用的那块索尼600万像素CCD上。

    电池这东西其实没法选,因为机型标配,不是可选件,但是有多部相机或者准备买多部不同型号相机的朋友就要注意了,最好选择电池通用的型号,比如7d,5D2和60D电池相同,这样可以相互使用电池充电器等,大大简化后勤,也有利于出行和拍摄的安排。

 

镜头选择的要素

1) 质素——定焦一定好过变焦?
    相信你问过朋友意见的话,十个人之中有十个会答你定焦镜比变焦镜的画质好。这个讲法笔者也承认是很大部份对,但也不是绝对。就变焦镜本身也级数也可以分几种,如果将套装变焦镜和定焦镜去比,这就未免有欠公平。

从镜片数量衡量

    定焦镜被公认质素好,也许证明了简单即美的原则。就以一支Nikon AF-S NIKKOR 50mm f/1.4G 光圈定焦镜为例,镜片数量仅7 组8 片;如果是一支有质素的变焦镜,如Nikon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为例,就有11 组15 片的镜片。由于可以变焦,镜片增加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越多镜片也越难兼顾一些问题如色差,由于内部的折射次数增加,光波散射偏离光轴的机会越高,令高反差时出现紫边的情况越容易出现。此外,锐利度也会因为经过多重镜片而不断打折扣。所以追求画质,定焦镜是不少人的首选。

从镜片质素衡量

    不过镜片太多否影响画质,同様不是绝对正确的说法。例如Nikon AF-S VR Micro-Nikkor 105mm f/2.8G IF-ED 就有15 片镜片,数量和Nikon AF-S NIKKOR 24-70mm f /2.8G ED 一样,然而它的锐利度也是公认的顶级,所以镜片质素,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条件。好像一些高阶变焦镜会使用高质素镜片如萤石镜、超低色散镜及纳米镀膜等物料去改善透光及折射表现,就算镜片数量多,也可以保持画质。

收缩光圈后的表现

    还有是光圈大细也影响镜头表现,也是必须留意的,通常收细光圈的话,锐利度都会有所提升,眩光问题也能够减少,去到某个水平如收细两级光圈时已达到最佳的线数,可能凭肉眼也未必分得到是来自定焦还是变焦镜。其实一般标准变焦镜也不是很差,不过由于成本考虑,镜片质素及修正功夫不能与高阶镜头比较,要尽量收缩光圈才能达到较佳画质,所以常被资深用家看扁。
    所以说若为画质选择定焦还是变焦,不如说是选择高阶变焦还是一般变焦镜更值得讨论,毕竟定焦镜本身已经提供了一定质素保证,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定焦镜。 

 

2) 光圈先决——定焦对比变焦的绝对优势

    先考考你,你能找到一支光圈大过f/2 的变焦镜吗?笔者可以肯定,现在还未见过(不要对我说CCTV 或DC 的镜头)!暂时只见Olympus 有推过两支f/2 光圈的变焦镜。虽然不能肯定未来的APS-C 或FF 镜头的技术会否进步到制作这种大光圈镜头,但变焦镜无法做更大的光圈,主要是体积及重量的考虑。

大一级光圈重量差一倍

    简单点说,由f/2.8 加一级光圈至f/2,光圈直径就需要增加约1.4 倍,圆面积才能增加两倍,所以镜头的体积随时大大增加。大家不妨看看小白IS II和小小白IS 的重量,就会发现前者f/2.8 和后者f/4 ,重量就差不多是相差一倍!那么一支梦幻级的f/2 光圈变焦镜头,可能就有3kg 重。 70-200mm 焦段本身就是一支要求既有质素又有机动性的镜头,为追求大光而圈拿着总重4kg 的机身加镜头,相信没有多少用家会接受,除非厂商可以找到轻身的物料去造。

定焦镜光圈大相对重量较低

    再说回定焦镜头,由于定焦镜的镜片组相对较少及结构较简单,所以对体积及重量的顾虑相对较少,较大光圈的镜头重量也不会太夸张,例如Canon EF 50mm f/1.2 L USM 为580g,EF 50mm f/1.4 USM 为290g和 EF 50mm f/1.8 II 为130g,比起不少高阶变焦镜轻一大截,而光圈相对来说大了两倍有多,在制造浅景深时也会较有优势,对较高速的快门或光线不足环境下进行摄影也有利。
    所以定焦镜在构图灵活性上虽不及变焦镜方便,但光圈优势实在无可取代,所以扩充镜头器材时,定焦镜总有充份理由去选购。

 

3) 灵活先决——天涯镜只是初阶玩意?

    所谓天涯镜,是泛指变焦倍数差不多有10 倍或以上的广角至远摄变焦镜头,比一般变焦镜提供更大的焦段范围,覆盖广角至长焦段,一般都以18mm (135 格式的27mm) 开始,最长焦段大概在200-270mm 之间(换算为300 至540mm)。看到这种焦段,大概都意会到这是旅行用的最佳配备,可广角拍风景,用远端拍摄的飞鸟也行。

无可避免的浮动光圈

    不过为兼顾体积,天涯变焦镜光圈基本上难以做到恒定光圈。就以Nikon AF-S NIKKOR 28-300mm F3.5-5.6 G ED VR< /a> 为例,光圈为f/3.5- 5.6。为何不能做到300mm 都是f/3.5,这是因为镜身的直径限制了它的光圈大小。做一个简单算术,将焦段除光圈值(f-stop)就能得到光圈直径。如300 / 5.6,光圈直径即53.6mm,以镜身直径83mm 当然容得下。但如果是300 / 3.5,那光圈直径就起码要有85.7mm,超出镜身直径。所以为了缩减体积,只好在光圈直径作出妥协。从这点可想而知,为何恒定变焦镜体积大及质量较重,价钱更是差天共地。

较适合户外多变环境

    天涯镜由于长焦段时光圈偏细,在弱光环境拍摄时会比较困难。至于成像质素,由于光线经过的镜片颇多及经过多重折射,成像锐利度及色散表现,基本上都比定焦和较低倍变焦的镜头略为逊色。同样地,收细光圈对画质也会带来帮助。不过厂商为顾及到质问题,天涯镜的镜组内都会有较多高质素镜片,如Nikon 的两支天涯镜均有两片ED 超低色散镜片,而Sigma 也有4 片SLD (Special Low Dispension)镜片,画质表现仍然能保持一定水准。

    那天涯镜是否不值得拥有?这很视乎用家的使用习惯。笔者并不反对买天涯镜,尤其真的以消闲为主,没有打算再买更多镜头的用家,宽阔的焦段在使用时可以有莫大方便,例如到外地观光遇着花车巡游时,可以拍摄大场面,同时又可以选择目标影大特写而不用换镜头。天涯镜虽然没有大光圈的优势,但大部份镜头都设有光学防震,可以在较慢快门下手持使用保持情晰。加上市面的单反大部份杂讯处理能力出色,调高ISO 的画质也有一定水准。
    笔者也试过在沙滩排球赛时有此体会,一支广角变焦和一支长距变焦大光圈镜,在场中要经常更换可谓非常麻烦。其实解决方法有两个,若是专业的摄影师会同时准备两机两镜即时交换使用;对只有一部相机的用家,手持一支18-200mm (APS-C 相机为例) 的天涯镜也不失为好选择,特别是阳光充足的环境下,虽然光圈较细,但仍可用较高ISO 及高速快门应付。动作瞬间即逝,相信大家不想为换头而错失良机吧?

 

4)可持续发展——买APS-C 还是FF 镜?

    APS-C 是单反较普及型号,但镜头未必能和FF (full frame)的机种共用,所以如果日后打算升级至FF,在购买镜头前或先想清楚,应该买APS-C 还是FF 镜头。遇到这个问题,就有需要认清楚相机系统的设计。
    在流行型号当中,Canon 是唯一故意将APS-C 镜头和FF 镜头接口分开设计的。 Canon 的APS-C 相机可以兼容两种镜头,即EF-S 和EF 镜。但FF 机身是不能用EF-S 镜头的,只有副厂镜例外。至于其他品牌如Nikon、Pentax 及Sony 等,本身的接口没有这种区别,所以无论APS-C 还是FF,都可以装上去。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不少APS-C 镜头的成像圈本来就没预算能覆盖FF,装上去后随时会出现四边黑角的问题。如果是Nikon 的FX 相机,会有保留全画面或裁放至DX 格式的选项;至于Sony,全片幅的相机会自动切换裁放率,连想保留黑角的选择都没有。必须留意,经裁放后的相片,像素一定会下降。

    那么是否无论如何都应该买FF 镜头呢?相信焦段和价钱是较大的考虑因素。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广角端的问题,就以Nikon 系统为例,如超广角段,Tokina AT-X 116 PRO DX AF 11-16mm f/2.8是少数可以让APS-C 机种达到16 – 24mm 焦段的镜头。如果为日后FF 相机铺路而直接购买Nikon AF-S NIKKOR 14-24mm f/ 2.8G ED,那就只能得到21-36mm,并非心目中的视角。所以APS-C 面对裁放率问题,广角端无可避免最好买APS-C 格式的镜头。倒过来,长焦镜就相对较少顾虑,裁放率反见优势,所以买FF 镜也无所谓。至于有部份APS-C 镜头可以覆盖FF,那是特殊例子,最好搜集足够资料才入手,免得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