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缺乏安全感的句子:[原创]不看《金陵十三钗》的感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47:48
[原创]不看《金陵十三钗》的感想3362 次点击18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 非军事行动 于 2011-12-24 21:34:4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不看《金陵十三钗》的感想

任何真正的军事行为,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不是单纯地与对手进行无意义的拼命。当然,在我们所谓的主旋律电影里反映战争场面时,无一例外地都是表现己方的兵士如何神勇、如何视死如归......当这一切都还不够吸引眼球时,张艺谋精心包装的《金陵十三钗》粉墨登场了,向现世里的人讲述了一个妓女罢工——抗日的故事。据说此片要获得十亿票房,但好像获得的倒喝更多,我不看电影已经很多年了,不过这不意味着我不能说说“南京保卫战”。

以南京保卫战为例,当时的守军司令唐生智在战前曾誓言与南京共存亡,为了表示决心甚至还摧毁了下关江边的船只,以示不惜一切代价誓死保卫南京,背水一战的决心。

所以南京保卫战的军事目的大概有两点:抵御日军于城外;向国人展示抗战的决心。

但是,以当时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的军事能力对比,客观上中国军队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因此南京保卫战的军事行动目注定是无法实现,城池被破无非是时间早晚而已。在南京城外,与日军对抗,没有军事意义只有政治意义,因为那是民国的首都。

东方文明里曾孕育出卓越的军事思想,如《孙子兵法》等,但与所谓的西方文明对比,几乎没有孕育出出色的军事战略思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战略,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战略意图,任何战争行为,如果无法实现己方的战略意图,那么所有进行的军事行动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东方人写不出《战争论》(普鲁士人克劳塞维茨著),《君主论》(意大利马基雅维利著)《海权论》(美国海军将领马汉著),二战期间,日军残暴、凶狠,但也没有任何一个日本人写出过具有深远战略思想的著作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符合自然法则、长久的的战略思想来指导国家的行为,到头来是难以在世界之林中出头的。

 

南京保卫战,当时国民政府的战略意图本身就是错误的,南京是首都,但守卫她并无军事意义,特别是守军将领自断退路的做法,本身就为日后城池被破,军民遭敌军杀戮埋下了隐患。反观当年法国遭德国入侵后,当德军兵临巴黎城下时,当时的法国政府立马投降了。还有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初期势如破竹,进攻菲律宾时,菲律宾无冕之王麦克阿瑟跳上一条登陆艇,撂下一句话:“我还会回来的!”就逃到澳大利亚去了,而留下抵抗的守军很快就投降了。当然,人家西方人似乎不把投降看作是件多么丢人的事情。东方人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同样,任何战略意图本身是错误的话,所有的军事行动再成功也没有意义。比如二战中,日本选择了与美国直接对抗,虽然初期取得了不俗的军事胜利,但最终被美军打得满地找牙,还挨了两颗原子弹。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第一篇是“计篇”,而体现战略思想的内容被放在第三篇“谋攻篇”,计,乃战术也;谋,才是战略。可见兵圣孙武也没有把战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脱离战略的计谋,说的难听点就是伎俩,单纯地玩伎俩,耍的再好,最终也是失败!比如,三国中的诸葛亮,是玩弄计谋的天才,但玩到最后,结局却是“三国归晋”。民间的老话说:“老不读三国。”道理就在这里。说到底,刘备也好,孙权也罢,那都是企图造政府的反,以“灭曹扶汉”的名义谋取个人小集团利益而已。

 

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对待日本侵略问题上,蒋中正的战略构想还是比较客观的,他能看到当时的国家实力不足以对抗虎视眈眈的日本,以空间换时间,并尽量避免与日本发生正式的战争行为的做法是正确的。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爱国主义者,从岳飞到文天祥,再到近代的爱国青年,更有被某某主义蛊惑起来的仁人志士们,义愤填膺的水平了得,可挥戈上阵的技能却一般般,这也不能怨他们,自大清后期起,中国挨揍的次数太多了,可很少反省自个为何挨揍,更没有人愿意为建设强大的国家流血流汗。到了三十年代初期,蒋中正的民国政府内忧外患,各路诸侯都以与政府做对为乐,九一八事件发生的时候,归顺国民政府不久张汉卿正和赵四小姐在北平的戏园子里看大戏,关外的几十万军队几乎一枪未发就撤到关内。张学良这个少帅,抵御外辱水平不行,为国民政府平叛的水平更差,泡妞的水平却十分了得,惹是生非的能力更是无与伦比。丢了丢了东三省,中国实际上就丢了抵御日本侵略的屏障,从军事行动的角度看,没有了东三省,华北地区无险可守,华东地区也危在旦夕。诸位要是不信,就不妨看看45年抗战胜利之后,某党为何不惜一切代价夺取东三省。

 

民族主义者蒋中正不太愿意与日本正面交战,他不是愤青,他知道当时的中国根本就不是日本的对手,诸位要是还不信,就不妨看看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后,纳粹德国横扫整个欧洲的大场面,多少国家实力比中国强大的欧洲国家在德军的铁蹄下告饶投降!那个时候,世界上只有大小流氓,没有警察,当时的美国更愿意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还有、没有出头的想法。在那样的形式下,蒋介石必须在亡国和保持国体之间做出选择,今天我们应该感谢他!他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倾弱国之全力与日本对抗!

 

淞沪会战,各路国民军以血肉之躯迟滞了日军长达三个月之久!为国民政府西迁赢得了时间。请不要对当时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嗤之以鼻,他们打的虽然不怎么样,但几乎无人屈服,不像后来德军入侵苏联时,一个战役就能活捉苏军好几十万人。

 

淞沪会战之后,日军西侵,蒋介石的爱将,军中愤青唐生智海口夸的太大,要誓死保卫南京。这让老蒋犯了个不小的战略错误,其实南京保卫战没有军事价值,之所以打是为了政治意义。守军唐生智的部署是错误的,如果要坚守南京,就应该疏散城中百姓,包括疏散金陵十三钗们,只留军队与日军对抗,且更不应自断退路。

 

中国与日本,都是东方国家,共同的特点是不太讲规矩,彼此都不是日内瓦公约的签约国,双方更是没有正式宣战,谁也没把西方人捣鼓出来的交战规则放在眼里。在这样的形势下,双方就在南京城下大打出手了。南京城破后,守军无路可退,一溃而散,脱掉军装,扔掉武器混入民众之中,国家最宝贵的军事资源消弭于无形之中。而对占领军而言,放弃抵抗却没投降的对手仍是潜在的威胁,对于占领军指挥官而言,如果无法鉴别溃散作战人员身份,能做的事情只剩下一个选项:通杀!这是战术行为,不是战略行为,于是屠城开始了。

 

时隔这么多年,很多人都指责日本政府一直不肯对南京大屠杀正式道歉,并指出德国政府多次就纳粹统治期间屠杀犹太人正式道歉及赔偿。可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行为与日军在南京屠城的行为性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灭绝种族的政策,是国家行为,是纳粹德国统治国家和占领区的纲领;后者并不是当时日本政府命令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而是军队自行采取的行为。战后在审判日本战犯时,当时的南京占领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等人被南京国民政府审判后实施了绞刑或枪决。时隔几年之后,中国“旧貌换新颜”,新的政府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在好长一段时间内都避谈南京大屠杀事件,“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也从未像犹太人那样有血性地追杀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好几十年不罢手。但南京大屠杀作为某种题材,最终也成为了张艺谋谋取票房收入的噱头,当然吸引眼球的得是花枝招展的金陵十三钗。

 

据说电影里有一段长达20分钟的战争场面,大概是模仿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片中美军奥马哈海滩抢滩时的大场面。张大导演其实就是个出色的中式大厨,能捣鼓出色香味俱全但就是没有什么营养的中式大餐,为得是给十三钗们粉墨登场做铺垫。可是毫无意义的战斗行为,场面再壮观,最终只能导致毫无意义的血腥结局。就死亡而言,十三个妓女的死与十三个处女的死有什么不同吗?

就军事行为本身而言,当时的蒋介石在南京犯了战略性的错误,有生力量被绞杀,城中居民被涂炭,时隔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张大导演安排了几个士兵打坦克,神仙般射击引爆预留手榴弹“大量”杀伤日军来给国人找回点面子,而当男人们靠不住的时候,失足妇女就挺身而出了。这种对战争残酷性的描写,没有反思,只有反感,国人也不会因此而汲取教训,谋求进步。只是大导演的票房分成看上去很漂亮。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打了不少恶仗,几乎每次都令后人唏嘘不已,但只有南京保卫战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没有实现任何军事意图,结局只是城破人亡。好在类似的错误,老蒋后来没有再犯,在之后的抗战中,以弱军之力抵抗强大日军,虽牺牲巨大,但每次战役下来,都实现了国民政府抗战的战略意图,如台儿庄大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等,并且在之后的这些城市血战中,基本没有发生日军大规模的烧杀抢掠行为。蒋介石值得后人称赞地是在整个抗战期间,宁死不屈。

 

现在,也有些人说老蒋消极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等等,如果没有美军等盟国参战,中国不可能赢得抗战胜利。这样的说法令人失望,的确国力悬殊的两国交战,弱势的一方难以取得胜利,但弱势的一方战略布局是正确的话,最终战胜强敌只是时间问题。在持久的对抗中,敌人也会犯下战略性错误,比如日本,是个战略资源匮乏的岛国,战争初期日军势如破竹,为保护在东南亚占领的资源,居然与美国干上了。美国的国民力量自然不同于当时积弱的中国,日本人的挑衅,自然遭到美军的沉重打击。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后,才想起来要在大陆打通南下的供应线,所以中国的抗战,最惨烈的时期不是抗战初期,而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42年至45年初,日军失去海上控制权后,拼命打通自华北南下的运输线,做为盟国的中国政府国民革命军在那个阶段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基本阻滞了日军南下的企图。在此顺便说一下,在那个阶段,某抗日的“中流砥柱”在整个华北及察哈尔地区与日军基本是和平共处的,邯郸以北的地区几乎从未发生过战斗,日军甚至还为某段铁路(德石铁路)举行过盛大的通车典礼,气得老蒋骂了无数次“娘稀屁!”。之后,没过几年,在抗战中精锐丧失的国军被人赶出了大陆。试想想,如果当年日本不去招惹美国,从一开始就与中国单练,那么我们的抗战结局还真的不好说。而老蒋使用各种办法把美国、英国等国直接卷入亚洲战争的谋略不能不说是奠定中国抗战最终胜利的基础。

 

军事行动是国家战略布局的体现,不是《金陵十三钗》中兵士们的神勇,“上兵伐谋”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可惜中国人自己很少坚持这一点,所以你能看到地是“小兵张嘎”抗日,看到李云龙亮剑西出,去找宁夏的马家军抗日,更能看到张艺谋用六亿投资包装出来的妓女抗日。能让你看的热血沸腾,却看不见敌人在攻城略地。

 

张艺谋们能模仿出美国大片中的战争大场面,但学不来人家的战略。《金陵十三钗》们票房掘金之际,那边如今中国“人民”的宿敌美国,按照人家总统奥巴马的说法:“昂着头从伊拉克撤出了。”这场始于2003年3月20日的伊拉克战争,打了比中国八年抗战还长一点,按照某主流媒体的说法,美军在伊拉克花了八千多亿美金,死了45000多士兵,给伊拉克人民造成了10万人的死亡,拍拍屁股走了!专家们更是把美军腌臜的一塌糊涂,甚至把美军撤出后伊拉克发生的连续爆炸也归结于美军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把美军撤军描述为是奥巴马为竞选连任而实施的拉票行为。

 

其实,张艺谋的本家张召忠、还有专家宋晓军之流,之所以成为咱们调侃的笑料,是他们只会在电视上面对国人耍伎俩,玩弄小聪明。根本不了解(或者说根本不想承认)人家美国的战略高人一筹。

 

其实,只要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美军为何要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它的战略及军事目的是什么?它的这些目的实现了吗?如果您的回答是: 

1.       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是为了铲除恐怖组织、独裁势力及其生存的基础环境。

2.       战略及军事目的:推翻萨达姆政权,杀死拉登等恐怖大亨,扶植当地政治组织建立美式民主体制的政府。

3.       上述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美军计划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这是因为奥马尔还没被杀死。

 

如果同意以上的答案,美军就没有理由不撤军了,至于伊拉克的人民自己想建立一个怎样体制的国家,还有它的石油资源怎么分配,那不是美军该操心的事情。当然只要伊拉克再建立一个萨达姆式的流氓政权,美军照样还会回来干掉它。

 

这就是战略! 二战后,亚洲国家懂战略的还真不多,某大国不但擅长窝里斗,还和几乎所有的“朋友们及老大哥”打了一个遍,只有被美军狠狠修理过的日本比较识相,之今还允许美军的“占领”。有一支几乎不花钱的“外国”军队帮着自己看家护院,是多么划算的事情,就像那个叫梵蒂冈的小国家,几百年来都是用瑞士“雇佣军”来守卫国土。

 

不去看《金陵十三钗》,是不想看张氏为了票房收入揭开国人的伤疤,这伤疤即便你不去理会,也还在流着血。不遵守人类的自然法则,不接受普世的基本价值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

 

也许某一天,我们乐于接受并看到伊朗的核设施被军事行动摧毁,叙利亚的现政权被推翻,金小胖更接手的北高丽国的“太阳”日落西山时,我们的“中国”就开始走在真正强大的道路上了。


分享到:       | 转发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