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丽ryona:评论:建筑的寿命是一个城市的远见 ——中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37:44
    评论:建筑的寿命是一个城市的远见
2010年04月07日 10:26 来源:华商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产生了巨大的建筑废物。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则可达74年。(4月6日《中国日报》)

  在这里,我们要明了这种寿命的差异,并不只单纯地说中国的建筑存在着简单的质量问题,还有那些大规模盲目的拆迁。梁思成的一句名言,对待建筑“要让它延年益寿,不要返老还童”,这个说法背后,就反映着对于盲目的破旧立新的那种形象工程的反对。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需要远见的。而25~30年的建筑寿命,让我们看到的却是鼠目寸光的短视。

  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最普遍问题就是急功近利,过分追求一种外在的形象效果,而忽视整体性的规划与对于远见的追求。

  我们见惯了道路建了又挖、挖了又填,几乎每个城市都在重复再重复地进行这种“热火朝天”的建设。而且,更深层次的还有那些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失误,以及没有远见的规划,如暴雨一来就洪涝、淹城,车辆一多就严堵的那些尴尬。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远见,很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问题却一再以不同面貌浮现的困境。短视的建设不仅在资源上是一种绝对的浪费,那些反复进行的施工,还将因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恶化环境。

  城市发展战略作为对城市未来的根本谋划,必须要富有远见,要在时间上看得“远”和看得“见”:五十年、一百年后会怎么样,没有这种眼光和预见能力,就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和抉择。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北京古城墙、城市湿地、城市地下文物、城市名人故居等等规划保护的缺失。在这方面,借鉴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

  举两个远见规划的例子:包头市城市规划是由苏联专家设计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包括火车站等都被规划在当时认为的比较偏远的地方,设计一出来就被老百姓骂个不停。可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急剧发展,如今的包头火车站却依然不需要搬迁;还有,青岛市旧城区的排水管道是一个世纪前德国人设计的,管道可以并排行驶两辆装甲车,到现在一下雨还是完全不积水。

  芬兰著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专家伊利尔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追求的是什么”。因此,我们不妨也可以这么说:让我看看你的建筑,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追求的是什么!而每一个城市的追求,汇合起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追求。(张天潘)